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时空演变的多尺度分析_刘海猛

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时空演变的多尺度分析_刘海猛
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时空演变的多尺度分析_刘海猛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4-06-09;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4-10-10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3、41361040)资助。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刘海猛(1989-),男,山东淄博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方向的研究。E-mail:haimengliu@https://www.360docs.net/doc/f49180475.html,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石培基,教授。E-mail:xbsdspj@https://www.360docs.net/doc/f49180475.html,

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时空演变的多尺度分析

刘海猛1,2,石培基3,潘竟虎3,曹

智1,2,谢作轮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3.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摘要:从全国、省级、市级多个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对中国1999~2012年城镇房价收入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分异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效应,国家尺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省级尺度先上升后分异,大中城市不断升高,且在2007~2011年省、市级尺度下存在较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表明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空间邻近联动性明显增强;②房价收入弹性分析表明2003~2012年全国大约70%的大中城市居民的收入涨幅赶不上房价涨幅,部分城市泡沫存在的可能性较大,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不断下降;③全国和东部地区省份间的空间差异2003年之前为缩小趋势,之后逐渐增大,中西部省份间差异较小且基本处于缩小态势,市级房价收入比的差异要明显高于省级尺度的差异且呈上升趋势,空间差异的变化存在尺度效应和分区效应。

关键词:房价收入比(PIR );住房问题;时空演变;尺度效应;中国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K901.2;F293.3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5)10-1280-08

住房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中国自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完全商品化,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步入起飞阶段,各地的商品房价格进入上涨快车道,“蚁族”、“蜗居”等现象相继出现,住房问题日益突出,引发政府、企业、学者和普通民众的强烈关注[1,2]。房价收入比是研究住房问题的常用指标:从社会视角,它是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度量器,是个简单且实用的衡量家庭住房购买力和承受力的指标,隐含了必须将居民的购房消费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思想;从经济视角,房价收入比是房地产泡沫的指示器,当房价收入比持续上升时,表明商品房价格的涨幅超过了居民实际支付能力的涨幅,该值越大,表明房地产市场中投机需求的程度越高,房地产生成泡沫的可能性越大[3];从人文关怀视角,收入和住房状况是影响全球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4~6],因此房价收入比还是衡量居民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指标内涵、计算方法、政策解释以及与经济发展、社会贫困等方面的关系出发,对房价收入比作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7~12]。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与房地产经济学领域,从宏观或微观层面,重点探讨若干区域房价收入比的时间维特征及其反映出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较少涉及对空间和尺度的考量。而土地以及房屋的不动产性质决定了住房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区域市场,由于不同区域和城市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和相关资源的约束、房地产周期、宏观政策、文化价值观念等存在较大差异,房价以及房价收入比也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空间上表现出异质性和非独立性[13,14]。针对该特征,发挥地理学的学科优势,可以弥补其他学科对该问题研究缺少空间维的不足。鉴于此,本文在当前相关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房价收入比的科学内涵,并尝试加入地理学空间维视角,分别从国家、省级、市级3个尺度展开研究,探索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分异规律和尺度效应,以期为中国住房问

第35卷第10期2015年10月

V ol.35No.10Oct.,2015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刘海猛等: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时空演变的多尺度分析10期

题的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视角,为中国房地产市场

宏观调控提供区域性的政策导向和理论依据。

1研究数据和方法

1.1数据说明

本研究采用了多时空尺度的分析框架。空间

尺度,从宏观到微观,分为国家、省级和市级3个层

次:国家尺度主要为把握中国总体的宏观境况;省

级尺度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为对象(暂不包括

港、澳、台地区),探讨该尺度下的时空分异特征;受

数据所限,市级尺度选取了2003~2012年《中国统

计年鉴》上国家口径的70个大中城市作为重点研究

对象,仅在空间格局分析中采用了典型年份2007年

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并将其抽象为空间点

数据,以期用较大样本探究其背后的空间规律。时

间尺度,考虑到1998年是中国房地产改革元年,本

文研究时段选取自房改后的1999~2012年这一房

地产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之前的市级尺度住宅商

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统计不全,故对70个大中城市进

行分析时采用2003~2012年的数据)。本文研究数

据来自1999~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

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房

地产统计年鉴》[15~18],2003年和2004年部分城市的

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来自相应省、市的统计年

鉴。另外,本文的住宅商品房特指新建一手房,不

包括二手房,也不包括别墅和高档住宅。

1.2研究方法

1)房价收入比计算

联合国人居署定义房价收入比表示一个地区

的市场房价中位数与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比值,隐

含着一个家庭在不借助银行贷款且完全不进行任

何其他消费的情况下,需要多少年才能购买一套住

宅。实际计算中,由于中国对于房价和个人收入一

直没有中位数统计,国内学者常用平均住房价格与

平均家庭收入的比值来代替。虽然也有学者通过

剩余收入法、住房可支付性指数、住房成本法等来

衡量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19,20],但房价收入比计算

相对简单,在分析住房支付能力变动趋势上具有优

势,且房价收入比作为单一指标,传递了住房市场

整体运行状况的最丰富的信息[21],因此它仍是目前

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计算公式为:

PIR=HP HI=AP·AS·N

AI·N =AP·AS

AI(1)

式中,PIR为房价收入比,HP为每套住宅商品房销

售价格,是住宅商品房单位面积平均销售价格

(AP)、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AS)与家庭人口数

(N)的乘积;HI为家庭平均年收入,是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AI)与家庭人口数(N)的乘积。

2)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是指事物分布不同于空间位置某

一属性值之间的统计相关性,距离越近的两值之间

相关性越大,即存在空间依赖性[22]。不同地区的房

价收入比存在异质性和非独立性,那么临近地区的

房价收入比是否存在空间依赖。本文选用全局空

间自相关指标Moran’s I来进行研究,公式为[23]:

I=

n∑i=1n∑j=1n W ij()

x i-xˉ()

x j-xˉ

i=1

n∑

j=1

n

W ij∑

i=1

n

()

x i-xˉ2

(2)

式中,x i为区域i的观测值;W ij为空间权重矩阵。

Moran’s I的取值一般在[-1,1]之间,小于0表示负

相关,大于0表示正相关,等于0表示各空间单元

相互独立。I值越趋近于1,表示研究单元空间集

聚性越显著;I值越趋近于-1,表示单元与周边区

域趋异性越显著。

3)变异系数分析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Variation)在地理数据的

空间差异研究中应用广泛。计算公式为:

CV

100%(3)

式中,CV为变异系数;x i为区域内第i个地区的属性

值,xˉ为区域内该属性值的平均值,n为抽样的个

数。本文中CV反映了各地区房价收入比相对于该

指标平均值的整体离散状况,变异系数越大,说明

不同区域间的房价收入比差异越大;反之,说明差

异越小。

2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多尺度时空

演变分析

2.1国家尺度

分析国家尺度房价收入比的总体特征,图1展

示了1999~2012年间中国的房价和房价收入比的

变化态势。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住宅商品房平均

销售价格除2008年因金融危机略有下降外,一直

处于上升趋势,1999~2003年增速较缓,2004年以

来提升迅速,从2004年的2608元/m2上涨到2012

1281

地理科学35卷

年的5430元/m 2,年均增长率为9.6%。中国房价收入比宏观上基本维持在6.5到8.0之间,且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际变化并不与房价的变动相吻合。2000~2003年呈下降趋势,2004年之后开始上升,2008年为金融危机引发的异常点,2009年以来又有所下降。由于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基本呈直线增长,导致房价收入比下降的原因,除2008年是由于房价下降外,其他年份主要原因则是居民

平均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房价的增速。

图1中国城镇房价与房价收入比的时间变化

Fig.1Temporal variation of house prices and

housing price to income ratio

跟据联合国人居署1998年对96个样本国家的统计调查[24],抽样国家的房价收入比在0.8~30之间,平均值为8.4,标准差为5.9,不同国家间差异显著,即便家庭年收入相近的国家房价收入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且低收入国家的差距相对更大。尽管一般认为由于计算方法和统计口径不同,不同国家的房价收入比可比性较差,但总体上可以发现房价收入比基本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然而对于中国来说,并不符合这一经验规律,1999~2012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社会剧烈转型,中国的房价收入比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升高的趋势(图1)。另外从绝对量看,一方面目前中国的平均房价要比西方国家低,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处于较低水平,但同时中国居民的平均收入要比西方国家低更多,导致了实际房价收入比要高于西方国家,这也是中国总体上存在购房难现象的原因之一[25]。2.2省级尺度

对于省级尺度房价收入比的时空格局演变,

本文选取1999、2003、2007和2011年4个时间截面,将中国31个省级单元的房价收入比于图3中进行空间化表达。在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时考虑到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和中国省区特点,暂不将海南省纳入自相关分析范围,用拓扑邻接关系构建空间ROOK 权重矩阵,分别计算出中国省级房价收入比4个时间截面的全局自相关指数Moran ’s I 值(图2)。

分析省级尺度房价收入比的时空变化趋势:①1999~2003年除上海和西藏增长较快外,其他省份的房价收入比变化不大,与全国尺度下的趋势一致。Moran ’s I 指数在1999和2003年两个年份均较低,Z 值均未达到1.96,P 值显著性检验也较低,说明在这一时期省级尺度的房价收入比并不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分布较为离散,且相比1999年,2003年的空间自相关显著性更低。②2003~2007年除宁夏外,其他省份的房价收入比均有较大提升,与国家尺度趋势一致。2007年房价收入比Moran ’s I 指数增大到0.43,显著性水平也达到99%,说明此时省级尺度的房价收入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拓扑临近的省级单元其房价收入比也相接近。③2007~2011年,与全国下降的趋势不同,大部分省份的房价收入比是升高的,2011年Moran ’s I 指数为0.42,显著性水平99%,省级单元的空间依赖性变化不大,依然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性由不显著到显著,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些年来中国省级房地产市场的空间邻近联动性的显著增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对邻近省区的影响要大于其他省区。2.3市级尺度

随着空间尺度的缩小,城市作为相对微观的尺度,可以更精细的体现出房价收入比的空间差异。为进一步挖掘城市尺度房价收入比的空间分布规律,将收集到的2007年287个地级及以上城

市的房价收入比进行空间探索性分析。运用GS+软件构造距离权重矩阵,计算不同距离带内的点数据间的Moran ’s I ,在第一个距离带有31个城市对,城市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km ,之后固定延迟带宽为50km ,分别计算出每个带宽内的Mo-ran ’s I (图3)。可以大致判断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间的平均距离在250km 时开始出现空间自相关,且前两个距离带内的空间依赖性最大,随着平均距离的增大,依赖性减小。说明市级尺度的房价收入比也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区域房地

1282

刘海猛等: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时空演变的多尺度分析10期产市场并不是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均相互依赖的开放复杂系统。

考虑到大中城市一向被社会公众所重点关注,本文选取了2003~2011年的中国70个大中城

市做进一步研究。从时间演变角度分析,图4为2003、2007、2011年3个年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的分位数图,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3个时间节点上的房价收入比依次拉高,这与全国尺度同期数据的先升后降以及省级尺度的先升后复杂分化均有所不同,可能的原因是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的增长速度要普遍快于较小的城市。2003年房价收入比小于5的城市占40%,最高的三亚超过了

10,其次是沈阳和上海,均超过8;2007年76%的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5,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三亚、北京、厦门;2011年除了岳阳、包头、呼和浩特,其他城市房价收入比均超过了5,最高的城市仍然是三亚,达到了23.6。2003~2011年三亚的房价收入比是比较特殊的,不管是绝对量还是增长量都是最高的,

主要原因是其住宅商品房大部分为外

图2中国31个省级单元房价收入比的时空演变与自相关分析

Fig.2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and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IR of 31provinces in

China

图3

各向同性Moran ’s I 的距离相关图

Fig.3Distance correlation of Moran ’s I

1283

地理科学35卷

地人投资或投机性购买,当地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远跟不上房价的涨幅。

对于中国房价收入比到底多少算合理,虽然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答[3,26],但本文认为不同尺度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所谓合理区间是不同的,因此也就不可能找到一个固定的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若从时间演变角度考察房价变动的合理性,房价收入弹性是一个便易的衡量方法。2013年初中国的主要30多个城市对房地产“国五条”设定的细则调控目标均为房价涨幅要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涨幅。虽然目标最终很多没能实现,但这是一个启示,作为房价收入比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文引入房价收入弹性,即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增长率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比值。通过对比房价的增长速度与收入的增长速度,可以判断2003~2012年70个大中城市房价变化的合理性。当房价收入弹性趋近于1时,说明土地作为一项基本生产要素,稳定地参与国民收入要素的分配,为较合理的房价变动趋势线[27]。

图5为2003~2012年70个大中城市住宅商品房价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率的散点图,两坐标轴交叉于点(12.56,14.91),分别为收入与房价两个变量的平均值。其中y=x体现了房价变动的较合理曲线,曲线下方城市的房价收入弹性小于1,即居民的收入涨幅跑赢了房价的涨幅;曲线上方城市的房价收入弹性大于1,即居民的收入涨幅赶不上房价的涨幅。可以看到70个城市中有西安、沈阳、合肥、昆明等21个城市的房价收入弹性小于1,占样本城市总数的30%,其余49个城

市的房价收入弹性均大于1,说明在2003~2012年间全国大约70%大中城市居民的收入涨幅赶不上房价涨幅,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逐渐下降,相应的幸福感也会受到影响。部分大中城市,特别是曲线上方距y=x垂直距离较大的城市,如三亚、南充、深圳、温州、赣州等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存在的可能性较大。H、L分别代表居民收入增长和房价增长相对平均速度来说的高、低程度,从坐标轴的4个象限来看,位于(H,H)象限的城市(高收入增长,高房价增长)有17个,且其房价的平均增长率差别较大;位于(L,L)象限的城市(低收入增长,低房价增长)有17个,多靠近均值,趋于集中;位于(L,H)象限的城市(低收入增长,高房价增长)有16个,分布较为离散,这些城市的房价变动较大,且更为不合理;位于(H,L)象限的城市(高收入增长,低房价增长)有20个,房价变动相对较合理,大部分城市的居民收入增速快于房价增速。

2.4不同尺度下房价收入比空间差异的比较分析

尺度问题是地理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尺度过大,很多细节会被忽略;尺度过小,不容易把握整体规律[28]。通过上文的分析,中国的城镇房价收入比在不同尺度下表现出来的统计特征与时空分异规律皆有所不同,即存在空间尺度效应。运用变异系数(CV),进一步分析不同空间尺度及不同分区下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的区域差异变化(图6)。省级尺度下,全国和东部地区省份间房价收入比的空间差异在1999~2003年间呈缩小趋势,2003~2010年呈逐渐增大趋势,2010年之后又有较大幅度缩小;中部和西部的省级差异相对较小,CV 值一直在25%以下,中部地区省份间房价收入比的空间差异基本处于缩小趋势;西部地区省份间房价收入比的空间差异虽有几次波动,但总体也处于缩小态势。市级尺度下,70个大中城市间房价收入比的差异要明显高于省级尺度的差异,CV 值最高超过50%,符合空间尺度收缩后,数据细节展现的一般规律。城市间房价收入比的差异在2010年之前呈上升态势,2010年之后有较大回落,且2003~2012年差异变化趋势与省级尺度下的全国以及东部地区的差异变动基本一致。可以看出,房价收入比在全国和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差异变化有很大不同,即房价收入比的空间差异变化不仅存在空间尺度效应,而且也存在分区效应[29]。

图4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分位数Fig.4Quantile plot of PIR of70big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

1284

刘海猛等: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时空演变的多尺度分析10期3结论与讨论

房价收入比是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度量器、

房地产泡沫的指示器和影响居民生活幸福度的重要衡量指标。本文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方法,通过不同空间尺度的分析,将房价收入比的时间和空间分异特征纳入整体框架中考察,有利于发挥地理学的学科优势,明确房价收入比的区域差异和尺度效应,消除目前普遍的认识误区,判断中国房价走势的合理性,为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区域性的政策导向和理论依据。

1)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的时空格局演变特

征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效应。国家尺度下,房价收入比呈波动上升趋势,目前中国并不符合房价收入比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这一经验规律。随着尺度的缩小,房价收入比的时间演变趋势均与国家尺度有所不同,省级先上升后分异,大中城市不断上升。省、市级尺度下近几年

图5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弹性分析

Fig.5

Housing price to income elasticity of 70big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

图6不同尺度下房价收入比的空间差异变化分析

Fig.6Multi-scale analysis of spatial difference of PIR

1285

地理科学35卷

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城市间的平均距离在250 km时开始出现空间自相关,表明2007~201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空间邻近联动性显著增强。

2)70个大中城市2003~2012年间的房价收入弹性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全国大约70%的大中城市居民的收入涨幅赶不上房价涨幅,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逐渐下降,相应的幸福感也受到影响。在房价变动合理趋势线上方且距离较远的三亚、南充、深圳、温州等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存在的可能性较大。

3)运用变异系数对不同尺度和不同分区下的房价收入比的空间差异比较分析表明,全国和东部地区省份间房价收入比的空间差异在1999~ 2003年间呈缩小趋势,2003~2010年呈逐渐增大趋势,之后又有较大幅度缩小;中西部省份间差异相对较小,且基本处于缩小态势。70个大中城市间房价收入比的差异要明显高于省级尺度的差异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V值最高超过50%,符合尺度收缩的一般规律。房价收入比空间差异的变化同时存在尺度效应和分区效应。

地理学向来重视区域差异和尺度对比,本文启示我们从地理学视角出发,房价屡调屡高的部分原因可能在于房地产调控政策忽视区域差异所致。中国房地产需求弹性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性,大多数政策“一刀切”的做法,很难命中针对特定区域或城市的调控目标靶心。至于制定差异化的宏观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破解该困境还有待今后的深入研究。另外,本文定义的房价收入比并没有细分不同的收入阶层和住房类型,以期尽量从宏观上展现房价收入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分异规律。在今后具体针对特定区域或特定尺度的研究中,收入阶层和住房类型差异反映出的房价收入比差异应予以重点剖析。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Mak S W K,Choy L H T,Ho W K O.Privatization,housing condi-

tions and affordabilit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07,3131(2):177-192.

[2]王洋,方创琳,盛长元.扬州市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与模式演

变[J].地理学报,2013,6868(8):1082~1096.

[3]吕江林.我国城市住房市场泡沫水平的度量[J].经济研究,

2010,(6):28~41.

[4]Bratt R G.Housing and family well-being[J].Housing Studies,

2002,1717(1):13-26.

[5]OECD,How's Life?Measuring well-being[M].Paris:OECD Pub-

lishing,2011.

[6]刘军强,熊谋林,苏阳.经济增长时期的国民幸福感——基

于CGSS数据的追踪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12):82~ 102.

[7]朱建君,贺亮.房价收入比的计算及应用研究——基于江苏

省的实证分析[J].建筑经济,2008,(8):46~49.

[8]Mengjie L,Reed R,Wu H.Challenges facing housing affordabili-

ty in Beij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using markets and analysis,2008,11(3):275-287.

[9]Cruz P C R.Transaction costs and housing affordability in Asia

[J].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2008,1111(1):128-150. [10]Gan Q,Hill R J.Measuring housing affordability:Looking be-

yond the median[J].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2009,1818(2): 115-125.

[11]沈悦,张学峰,周奎省.住宅价格与居民收入均衡关系及住房

支付能力稳定性[J].财经研究,2011,3737(3):81~92.

[12]Wu J,Gyourko J,Deng Y.Evaluating conditions in major Chi-

nese housing market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12,4242(3):531-543.

[13]Miles D.Housing,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wider economy[M].

New York and Chichester:John Wiley and Sons Ltd,1994. [14]方晓萍,丁四保.中国城市住房价格的地理扩散及其区域外部

性问题[J].地理科学,2012,3232(2):143~148.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2)[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12.

[16]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1999~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12.

[17]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

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12.

[18]国家统计局,中国指数研究院.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1999~

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12.

[19]Stone M E.What is housing affordability?The case for the resid-

ual income approach[J].Housing Policy Debate,2006,1717(1): 151-184.

[20]Glaeser E L,Gyourko J E.Rethinking federal housing policy:

How to make housing plentiful and affordable[M].Washington,

D C:Aei Pr,2008.

[21]Angel S,Mayo S K.ASEAN Urban housing sector performance: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The Mega-Urban Regions of

Southeast Asia,1995:109-132.

[22]Hampson R E,Simeral J D,Deadwyler S A.Distribution of spa-

tial and nonspatial information in dorsal hippocampus[J].Na-ture,1999,402

402(6762):610-614.

[23]宣国富,徐建刚,赵静.基于ESDA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J].地

理科学,2010,3030(1):23~29.

[24]The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2005[M].Wash-

ington,D C:The World Bank,2005.

[25]Wendell Cox Consultancy.9th Annual Demographia Internation-

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Survey[OL].2015-05-16[2013-10-06].

https://www.360docs.net/doc/f49180475.html,/dhi2013.pdf

[26]谭峻,赵妍.房价收入比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和全国

1286

刘海猛等: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时空演变的多尺度分析

10期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n Housing Price to Income Ratio of China by Multiscale Analysis

LIU Hai-meng 1,2,SHI Pei-ji 3,PAN Jing-hu 3,CAO Zhi 1,2,XIE Zuo-lun 3

(1.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3.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China )

Abstract

Abstract: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of China has developed high-speed since 1998,when the welfare housing dis-tribution was cancelled and the housing was commercialized completely.Especially since 2003,China's per capita GDP went over $1000,the economy transformed into the take-off stage,and the commercial housing price rose into a fast lane.The housing problem is becoming prominent increasingly.For Chinese residents,owning a hous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Dream.Housing price to income ratio (PIR)is a com-monly used indicator on the housing problem study.First of all,this article summarized and extended the con-notation of PI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economic,and humanistic care.PIR is the measurer of housing affordability,the indicator of bubbles in the real estate market,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ment indexes for measur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itizens.In view of the lack of space and scale in the current research,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PI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was put forward.On this basis,using ES-DA and coefficient variation,the space-tim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rules of China's urban PIR from 1999-2012were analyzed from multi-scale (nation,province and city)systematically.Major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1)The space-tim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urban PIR presented scale effect clearly.National scale showed fluctuations in the rising,provincial scale changed from rise to vari-ance,and city scale rose like a flying geese.Besides this,PIR existed an obviou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under the provincial and city scale from 2007-2011,which indicated the co-movement of adjacent real estate market space enhanced significantly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2)There were about 70%of the citizens living in big and medium-sized cities,whose revenue growth could not catch up with the housing price growth.Some of the cities were more likely to generate bubbles.With the housing affordability declining,the well-being of citizens also decreased gradually.3)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PIR between provinces in the east and whole of China re-duced before 2003,and increased after that.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ovinc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 shrank consecutively.The difference under city scale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provincial scale dramatically.This change indicated the existence of scale effect and zoning effect.In brief,the conclusion reveale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scale effect of PIR in China,which eliminated the common misunderstanding and could provide regional policy orienta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words Key words:housing price to income ratio (PIR);housing problem;spatio-temporal evolution;scale effect;China

整体数据的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26(9):66~70.[27]程

选,岳国强,任荣荣.关于房地产调控效果的研究之一:合理的房价变动趋势线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2,(12):5~6.[28]李双成,蔡运龙.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地理研

究,2005,2424(1):11~18.

[29]Butkiewicz T,Meentemeyer R K,Shoemaker D A et al.Alleviat-ing the 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 within probe-based geospa-tial analyses[J].Computer Graphics Forum,2010,2929(3):923-932.

1287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因素分析

包含的本质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如囊括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因此,要评价各地城市化发展水平就必须有单一指标与复合指标的综合反映,但目前未有能在时空上可比的通用理想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复合指标,能被多数学科接受的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人口统计学指标,比较简明、通俗、常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即城市化水平=U/P×100%,式中U为城镇人口;P为总人口。本文为了方便研究和比较,除无特殊说明,城市化水平均以此统计计算。 21世纪素有“城市世纪”或“城市时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因素分析 ◎ 刘 高 城市化(urbanization)也俗称城镇化,是一个比较笼统复杂的概念,在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从多角度予以了阐述。如人口学界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界指出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社会学界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界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由此看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毫无疑问的,随着社会不断进程,城市化 摘?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进程的主要刻度标尺。新世纪之初,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与变革的时期,城市化作为这一时期的一种内生发展力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着新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通过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规律的研究分析,以期为中国城市化战略实施提供有益参考,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城市化?时空演变?因素分析【中图分类号】C9 3

中国高房价的分析与对策

中国高房价的分析与对策 作者:肖建荣邮箱:xiaojr8899@https://www.360docs.net/doc/f49180475.html, 城市的高房价问题是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遇到的一个难题。高房价不仅透支国民未来财富,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社会和谐,而且使经济增长泡沫增加,最终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中国的高房价问题尤为突出。从房价收入比来看,根据各国的惯例,房价收入比在3—6之间为合理的房价水平。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加权计算,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房价收入比为9.7.,这比国际上公认的房价最难承受地区(房价收入比为7)要高出近40%。实际上,在中国大中城市,一套市区90平方米商品住房的平均房价,房价收入比已达到15—20以上,超过25以上的大城市也绝不是少数。从住宅空臵率看,一般而言,空臵率在5%与10%之间为合理区,在10%与20%之间为空臵危险区,在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中国一些城市的住宅空臵率往往都在20%以上。从房屋的租售比看,国际上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为1∶300~1∶200。中国城市的房屋租售比往往达到1∶600~1∶500,相差近一倍。 尽管中国的房价已严重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住宅空臵率、租售比也早已超出了合理水平,可中国的房价依然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 中国的高房价的原因 首先,地价上涨推动房价上涨。政府对土地的垄断交易及房地产企业的投机囤地则进一步推高地价,加剧了房价的上涨。 如果不考虑市场炒作的因素,住房的价值主要决定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住宅本身,即建设成本;一个是住宅所处的位臵,即土地成本。其中,住宅本身是在不断贬值的:按中国住宅的平均寿命30年计算,每年就要贬值1/30。真正支撑房价上涨的理由,是土地价格的上涨。 城市土地的增值一是得益于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的完善;二是得益于城市经济发展,就业、商业机会增加,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在增加;三是因为

近几年国内房价走势预测调查

近几年国内房价走势预测调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财务管理11--01 学号:541106070105 姓名:葛皓

近几年国内房价走势预测调查 调查目的:时至今日,国内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业界的支柱成分之一,目前政府将近10%的税收都是有房地产行业提供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体质和思路。这其中有开发商和各大地产商的通力运作,同时也得益于政府相关政策的保护和影响,更有价值和供求之间的复杂联系在制约着房地产市场的经济命脉。可以说,现在的中国房地产界就像一块蛋糕,其间的既得利益者无非政府、开发商和物业等外包服务项目,间接获益者或许就是我们买房的普通老百姓。房价的持续上升,房价问题成为影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重大问题之一。现在可以说,政府,房地产、房地产开发商、物业主是利益最大受益者。因而我们看到,近年来的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很多奇怪现象:房价一路猛升、开发商囤地盖楼却不出售、个别城市地段房屋无人问津、地王纷纷在各地崛起等等……这其中的各等现象,并不是这次调查的重点,让我们把目光缩小,着重考虑目前房价不稳甚至只涨不降的这一问题。这种情况可以说一种经济发展畸形,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政府虽然出台了相当严厉调整政策,但是房地产市场价格问题并没有好转,所以由此引起了各种业界人士的猜测。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住房问题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于房价所持的态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进入社会后他们将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房地产界和居高临下的房屋价格。 调查对象:房地产价格走势 调查方法:通过查询近几年国内房地产价格走势资料,以统计图显示出来,结合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去分析、对比,进而猜测近几年房地产价格走势。 样本:1.一线城市房子供需走势统计图

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_以陕西省为例_李晓娟

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收稿日期:2014-04-28修回日期:2014- 05-15作者简介:李晓娟(1988-),女,河北邯郸人, 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学。李晓娟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学术界关心的热门话题,陕西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新型城镇化过程 中的一个难点,从时间与空间双重角度出发,运用ArcGIS 和SPSS 等软件,统计分析陕西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时期老龄人口变动情况;结果显示,陕西人口老龄化在时间演化上呈“肚大腿小”、老龄人口比重愈演愈烈、各市区人口老龄化比重增长差异显著的特征,在空间演化上则呈南高北低、区域差异明显、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比重小以及“乡村>城市>镇”的特征。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化;GIS 分析;动力机制 1引言 陕西省自20世纪80年代便进入了人口老龄 化阶段,90年代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速,进入21世 纪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突出,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1] 。老 年人口的时空分布及演化特征能够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研究人口老龄化时空发展演化特征及动力机制,可以更科学合理地为老龄人口配置相应的老年设施,改善老龄人口的生活条件。 国内学者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笔者文中提出的老龄人口时空演化特征,是指一定时期范围内在时间和空间双重角度下,统计分析老龄人口占当地常住人口总数的比重,并总结其演化的特征,是一种相对的人口老龄化时空分布特征。在以往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中多偏重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或老年人口的规模预测 [2 3] 、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4 7] 以 及有关老龄化的专题研究上[8] ,而运用GIS 从时 间和空间演化角度进行的研究还很少见。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省内横跨三个气 候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分陕北、关中、陕南三个 区域。辖10个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 区,有3个县级市、 80个县和24个市辖区,1581个乡镇, 164个街道办事处。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为373.27万人,与2000年相比,同比增长 3.55%;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0 14岁人口比重下降10.2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63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且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2 研究方法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出发,以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运用ArcGIS 10.0,分析全省与各市区人口老龄化的空间特征及演化趋势;运用SPSS 软件分析人口老龄化变化趋势并分析总结其演变的动力机制。2.3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陕西及全国1990年、 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统计公报,《陕西省统计 年鉴》(1990年、2000年、2010年),各政府网站和信息统计网站等有关人口统计资料等。 3 陕西省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化特征 3.1 人口老龄化时间演化特征 从时间维度来看,陕西老龄化比重呈明显上 升趋势。1990年全省多数地区为成年型人口;而2000年汉中和安康则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分别为7.70%和7.09%,而其他地区属于成年型人口;2010年,除延安以外,其他市区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2000-2010年十年间,陕西人口老龄化增速明显,人口老龄化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典 陕西农业科学2014,60(11):100-102,122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及其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及其发展模式 发表时间:2018-04-26T14:38:51.7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3期作者:贺金虹 [导读] 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生态城市发展取得突出的成就,在后续管理阶段要了解建设进程,做好数据处理工作。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110006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生态城市发展取得突出的成就,在后续管理阶段要了解建设进程,做好数据处理工作。我国生态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后续管理中要了解构建模式,按照要求落实。本次研究中以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为基础,对具体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城市;时空演化路径;发展模式 城市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各国社会文明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联合国统计,近些年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水平大幅增长,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中国城市化率增长尤为迅速,随着全球范围内城市化程度的加深,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急需解决,科学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建设环境、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已成为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共识。 1. 生态城市建设时空演化路径 1.1时间维度 我国生态城市的空间分布经历了一个离散、聚集、离散的过程,这说明在我国开展生态城市建设一直以来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生态城市的空间分布从最初的随机分布,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出相似值之间的空间集聚,并且这种聚集效应从总体趋势看也是逐渐提高的,但是在近期表现出离散效应。经历了由离散到集聚,再到离散的变化路径,显示出较明显的倒U型演化路径。 1.2空间维度 生态城市的分布显示出了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建设初始到现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都有较明显的区域梯度变化.以2011年为例,我国生态城市的分布密度有一个自东向西逐渐减小的梯度变化,表现为东部地区密度最大,中部地区仅次于东部地区,但远远高于西部地区的生态城市分布密度。同时,沿海各省份的生态城市密度都较高,尤其是北部沿海与东部沿海地区,生态城市在这个区域高度聚集,这与其本身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 2.中国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根据前文中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分析,相应的提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空间散点模式-空间集聚模式-空间溢出模式-空间平衡模式。 2.1空间散点模式 生态城市构建的空间散点模式是指在生态建设初期,一个区域内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城市提出构建生态城市的目标,与区域内其他城市联动欠缺,整个区域并没有明确的生态城市构建规划。我国提出生态城市建设初期,绝大多数的拟建生态城市属于空间散点分布模式,如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宁夏自治区与新疆自治区。这些省份只有一个城市开始了生态城市的建设,例如,广州省只有珠海市提出了拟建生态城市构建目标,海南省也只有三亚市开启了生态城市建设,这些城市的生态城市构建处在起步阶段,一个区域内的孤立城市进行生态建设,而与周边城市甚至整个区域没有形成联动。然而,这些离散的生态城市建设地区具有明显的建设特色!比如贵阳市,是典型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贵阳市是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第一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试点城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逐步将以往传统粗放式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过渡到可持续循环资源型发展模式。而北京市是典型的政治型生态城市,这类城市由于政治地位突出,城市的职能定位比较单一,突出表现为政治中心,聚集着国家决策精英,工业区远离城市,污染性较强的企业也被迁移。因此,在此发展阶段找出本地区生态城市建设特色是各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空间散点模式也是生态城市构建的第一阶段!即为了在某一区域中独立发展其生态城市建设,需对城市本身的建设特色予以定位,才能有效的开展其生态城市建设。 2.2空间集聚模式 空间集聚模式是指区域内拟建生态城市分布较为密集,城市与城市间联系紧密,整个区域通过制定区域规划推动城市的生态建设!这是生态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区域内会有大量生态城市孕育而生,形成比较有规模的城市群,例如江苏省、浙江省、辽宁省及湖南省,这些省已经提出构建生态省的目标,并制定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旨在以区域为整体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因此这些拟建生态城市之间能够互相合作,在生态城市构建方面互相促进、目前我国城市处于空间集聚群构建模式的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如目前提出的三大拟建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渤海湾地区。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拟建生态城市的数量最多,分布也最为集中,各个城市均提出了拟建生态城市建设,是我国生态城市构建中最为庞大的集聚群。 2.3空间溢出模式 空间溢出模式是指某一区域内生态城市建设已达到较高水平,区域间开始出现良性互动,实现生态城市空间联动发展。由于目前我国沿海省份的生态城市密度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这种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对周围区域有了明显的正向输出。山西、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生态城市的数量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或已实现点面结合模式。而西部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虽然拟建生态城市数量有限,城市间未能联动,但密度上升趋势明显。这一构建模式也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未来发展方向,通过东部沿海省份的概念溢出,加强区域间合作,实现生态观念较弱省份的生态建设[1]。 2.4空间均衡模式 空间均衡模式是指所有区域的生态城市建设都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区域之间形成有效联动,实现所有区域的生态发展。这一构建模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也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总体而言,生态城市构建的四种模式是生态城市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四种模式可以看成是生态城市构建的四个阶段。大部分城市在构建生态城市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经历空间离散模式与空间

武汉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实 验 报 告

成员: 一、实验背景 曾经,市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三镇,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百湖之市”,湖泊成为市民的骄傲。然而,据2010年市水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的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五十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还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和消亡的原因之一。但对市消亡的近百湖泊而言,这一因素几可忽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的湖泊被填,用以养殖或者建造城市用地。 客观地说,湖泊的大面积缩小和消亡,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市缩减的湖泊面积有六成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造成的,市的各大湖泊几乎均受波及。特别是面积较大的湖泊,在这一阶段面积剧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或转化为人工精养鱼池,如东西湖、汊湖等;有的则被切割成若干小湖泊,如沙湖、东湖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逐渐加快旧城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设,旧城的改造和城市的兴建,使得土地的价值不断上升,道路的规划和商品房、工厂厂房的兴建,在巨额利益趋势下,填埋湖泊的惩罚已经不被人所重视,填埋的湖泊特别是一些被污染了的湖泊上长起了繁华的街市,大量的湖泊在城市的喧嚣中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 二、实验意义 湖泊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湖泊的消亡将对陆地水文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它的主要危害是加剧洪涝、干

我对中国房价未来走势的看法(精)

我对中国房价未来走势的看法 前两天与李钟琴先生争论中国房价的未来走势,一言难尽,故此决定写一篇短文(本人主要研究不是房地产,只能说说感觉)。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在美国给他儿子买了套房子(位于德州达拉斯,二层小楼200多平米),花了25万,他本来带去30万,省下了5万,问我买点什么股票,我说你买BRT(一个房地产REIT)吧,虽然目前没有分红,但我认为三年后上涨一倍问题不大。 许多国人可能认为美国已经衰落了,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美国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几年后如果美国重新显示出巨大的力量,我奉劝诸位不要露出惊讶的表情。简单地说,对于美国这样的国家,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一次机体的自我更新,活下来的都是身强体壮的。08年美国房地产业的崩溃,并不一定是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我请大家注意,伯南克曾经说过:处理泡沫的结果比处理泡沫要容易得多。这句话是很耐人寻味的。在美国房地产大跌时,美联储并没有去干预它的走势,这至少表明了他们的一种态度:他们不怕房价下跌。他们能够承受房价下跌所导致的结果。 在讨论目前国内房价走势之前,我先说说我知道的以前的一个情况:1994年时,上海城区的房价已经是1万左右了,这个价格维持到2000年时,发生了变动,不是向上,而是大跌了50%,跌到5000(没错,每平米5000块。北京的房价虽然明的没降,但6折7折也是有的),半年后就涨上去了,自此之后就一直大涨小回,直到现在。为什么2000年会有那么一次下跌,简单地说:开发商撑了几年之后,实在撑不下去,断头了,而当时的经济情况好得很,承受的起。 2008年底,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房价也开始下跌,最明显的是深圳,说它出现跳楼的情况也不为过。但诡异的是,这种情况没有维持几个月,房价掉头又向上了(四万亿的资金注入,有多少去了房地产业?)。还没死呢,怎么又还魂了? 房价下跌的影响有多大呢?大家可看以下两个方面: 1。2009年,北京、上海的财政收入分别为2000亿和2500亿,卖地收入分别为922亿和992亿。卖地收入已占财政收入中很大的一块。 2.据abcde网友提供的数据,我国房地产总量有84万亿之巨,如果房价下跌30%(如美国那样),则房地产上的财富损失为28万亿,平均每人2万,实际上的损失肯定不止于此,连锁效应之下,结局如何已经无法估计。

中国房价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房价未来的发展趋势 伴随者世界金融风暴的蔓延,国内一路飙升的房价来了个紧急刹车,这个急刹车让很多正在搭乘楼市这趟高速列车上的炒房人措手不及,一夜间从百万富翁到身无分文的人大有人在。然而这个信息却给许多几乎已经放弃买房的人一线希望。在大环境一片萧条的情况下,各种关于国内楼市泡沫的各种说法一时铺天盖地,大多数专家学者都支持房价下降是必然趋势。于是绝大多数购房者都期待着房价的下降,在两会前一直是一个观望期。但是随着两会的结束,似乎楼市依然比较坚挺,没有大家以前预期的降价幅度,甚至有许多楼盘房价根本就没有降过。同时随着两会后各个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地产商的政策,同时节后许多刚性需求的释放导致最近房价上涨的趋势。 回顾这样一个过程,很多人肯定不明白,为什么伴随着失业率的不断刷新、出口的不断萎缩、股票的不断跌停等不利因素,中国的房价却独树一帜。我个人觉得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 1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很多政府的收入都来自土地政策(从最近的消息可以看到政府在推高房价方面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政府和地产商可以说是双赢的局面,如果放弃房市无疑会首先就会影响到政府的财政,保八又何从谈起,所以政府不愿意放弃房地产。 2、银行投入房地产的贷款是海量的,如果楼市一路迅速下跌,势必会给银行造成大量坏账,从而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破坏,所以银行也不愿房地产这个市场一味的萧条下去。 3.在中国现在积压在地产商的这些看似数量不少房子,对于中国这样的消费市场来说,在相当一段时间肯定是供小于求的,也正是由于如此,给政府和银行救楼市提供了必要条件。 中国房地产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取得了飞速发展和巨大成就。自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正式确立了房地产的全面市场化方向,计划和分配时代长期积聚的需求得到了极大释放,加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迈进,推动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大发展,房地产规模和建筑面积逐年递增。同时,房地产市场逐步形成、完善和成熟,而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属性也已充分的显现和发挥作用。 展望未来,房地产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中国的城市化比率和国外相差甚远,“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远没有实现,房地产仍然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当前问题的重点是: 1、高房价带来的资产泡沫一旦破灭,将影响房地产相关的产业链,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和金融安全。 2、高房价不利于房地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过高的价格将阻碍正常需求,不利于中国城市化推进。 3、高房价剥夺了居民的收入,不利于启动内需和消费的增长。 4、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说,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5、全球经理人采购指数继续下降,PPI深幅下挫,未来有关房地产的建安成本大幅降低,各大城市地价除2008年外,2009年地价继续走低,银行利率经过几次下调,还有下调的空间。也就是说,所有的构成房价的成本都在降低,房价能涨吗?除非房子是黄金做的。 6、中国的地产商一直在囤地,这是事实。近十年来,房企购地面积每年都多于用地面积。最近各地方政府已开始没收一些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部分被没收地土地闲置长达18年。在以前对囤地毫不干涉的情况下,囤地的利润高于辛辛苦苦盖楼售楼的利润。如没收闲置土地,对有捂盘、囤地行为的房企停发新贷款等政策能严格执行,供应量必然明显增加,显然不利于价格的上涨。

武汉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成员: 实验背景 曾经,市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三镇,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百湖之市”,湖泊成为市民的骄傲。然而,据2010年市水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的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五十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还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和消亡的原因之一。但对市消亡的近百湖泊而言,这一因素几可忽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的湖泊被填,川以养殖或者建造城市用地。 客观地说,湖泊的大面积缩小和消亡,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市缩减的湖泊面积有六成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造成的,市的各

大湖泊几乎均受波及。特别是面积较大的湖泊,在这一阶段面积剧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或转化为人工精养鱼池,如东西湖、汉湖等;有的则被切割成若干小湖泊,如沙湖、东湖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逐渐加快旧城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设,旧城的改造和城市的兴建,使得土地的价值不断上升,道路的规划和商品房、工厂厂房的兴建,在巨额利益趋势下,填埋湖泊的惩罚已经不被人所重视,填埋的湖泊特别是一些被污染了的湖泊上长起了繁华的街市,大量的湖泊在城市的喧嚣中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 二、实验意义 湖泊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湖泊的消亡将对陆地水文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它的主要危害是加剧洪涝、干旱、风沙以及土地沙漠化等灾害,进而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湖泊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面对日益萎缩和消失的湖泊,我们应该具有一种责任感,树立保护湖泊的意识。本次实验就是从自身的专业知识出发,运用RS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对湖泊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分析和输出,分析湖泊数量和面积的变化以及湖泊面积减少的驱动力,希望对市湖泊的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并以真实的数据警醒呼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湖泊,保护水资源。 三、实验方案 1、数据准备与处理 本次实验所用到的主要数据有:1980—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市行政区划边界SHP 文件,75年?2010年气温、降雨等气象数据,市社会经济因素数据。数据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波段合成、影像纠正、影像拼接和影像裁剪四个部分,最终结果是得到各个年份的市遥感影像图。波段合成就是用ERDAS勺layer stack功能模块将包含于每幅影像中的四个tif文件合成为一幅img影像;影像纠正是利用A0I裁剪的原理去除合成后影像的彩色条纹边缘部分,有些影像边缘较纯净,则不需要进行这一步骤;彫像拼接是将每个年份的四幅img影像通过erdas的 mosaic功能拼接得到一整幅图像;在影像裁剪之前,首先要将市行政区划边界SHP文件转化为img格式,利用mask功能用边界影像在各年份的拼接影像中裁剪出属于的行政区划的部分。

2020年中国房价分析

2020年中国房价分析 一.深证房价为何会大幅上涨 炒房客的理由很简单,经济越差,房价越要涨。不涨房价,怎么拉动房地产?不拉动房地产,怎么刺激经济?现在经济那么差,要保GDP,不拉房价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本轮炒房的底层逻辑。这个逻辑在过去20年都是对的,但这一次却是错的。 银行把国家发放的中小微企业专项补贴贷款拿去炒房,是不得已而为之。理由很简单,这笔钱就算再低息,甚至国家贴息贴到零,那也是要还的,本金是一分钱不能少的。这年头谁都可以注册公司,找个注册公司一手包办,花费才一千多块,如果你能再多花点钱,还能有专业公司帮你包装,业务流水啥的全都有,和正经公司毫无区别。事成之后如何把钱从公账里转出来,别人也有全套方案。所以就凭一张破营业执照,你就想空口白牙的从银行贷走几十万几百万?别逗了,万一你不还钱,签字的放贷员是要负责任的。我才不信你的流水,也没兴趣听你吹业务,不想知道你是不是下一个马云,更不相信你所谓的个人还款承诺。想贷款可以,拿抵押物来,我只认抵押物,哪怕你不还款,我拍卖抵押物好歹还能拿回一点钱。深圳有很多公司,但有抵押物的还真没几个,大家连办公室都是租的,有些公司恨不能连电脑和桌椅都租,哪来的抵押物。公司没抵押物,但老板您有房子啊,您拿房子来抵押就可以了,这样我就放心了。银行是放心了,但老板不放心啊。我开个公司,贷款给员工发工资,却要把个人的房产都压上去,万一经济不行,那不仅公司破产,一家老小都要流离失所。这事我不干,银行你爱找谁找谁去。款放不出去,银行也急了,上面有任务必须完成啊。于是放贷员就找老板们商量,这样,你以你公司的名义,用你个人的房产做抵押把钱贷出来,至于这些钱你拿去干嘛,我们不管,走个形式就行了。老板您想想,这可是国家贴息的贷款啊,超低息甚至免息,不要白不要啊,你去买房贷款还得5%呢。老板一想,是哦,这么便宜的贷款不要白不要,贷了!至于贷出来干嘛,当然是买房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早就沸腾了,很多人不是不想买,是买不起。有多少钱,就买多少房,根本不管什么房租比,也不管什么价值中枢。狂热的人类曾经愿意花1万金币去买一颗破郁金香,何况房子。现在房价上不去,只不过是因为大家手里没钱了而已,国家管控了贷款的流向。如今贷款被开了一个口子,深圳房价当然要涨。而且买了房,老板们就有更多的房产可以抵押了,可以拿到更多的贷款。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只需要换几个人的名义就行了。这可是贴息贷款,利息低到让人发指,近乎于不要利息。从某种意义上,有些炒房客甚至会认为这种贴息贷款的出现,是国家要拉房地产的一个标志。再加上经济越差的时候国家一般都会拉房价刺激经济的历史规律,炒房客们立刻就兴奋了。拿1亿的房子,炒房客利用这种规则,给他长一点的时间多走几遍流程,完全可以凭空再买10亿甚至更多的房产。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过去20年里胆大的都发财了。如果不是国家紧急下令禁止,深圳的房价,翻倍都不夸张,那些炒房客真的做得到这种奇迹。深圳的房价起来之后,其他城市的房价也跟着蠢蠢欲动,因为企业贷是全国性的,很多地方的炒房客只不过来没来得及发现这个漏洞而已。但其实,深圳的企业贷失控,这是一个工作小失误而已,并不代表国家要放松对房价的管控。 二.过去国家为何扶持房地产行业 国家拉房地产的最大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太爱储蓄了,太多的钱放在银行里沉睡。这些钱拿出来建设国家,你好我好大家好,所有人的收入都在上涨。但百

2020年房价走势研究分析

2020年房价走势研究分析 1、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要素,是资本+科技,而这两个因素其实对应同一个东西——劳动剩余。 用微观层面举例子,如果一个工厂,把劳动产出全部都分掉,是没法发展的,工厂需要有研发人员来提升效率,工厂需要购入新的设备来提升产能。所以,本质上相当于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剩余的一部分让渡出来,用于供养可能暂时没有产出的研发人员;同样的道理,购买新设备的资本也是来源于工人的一部分劳动剩余。 记住这个结论,经济要发展,当前劳动者就必须要让渡一部分劳动剩余。 劳动剩余越多,则对发展越有利,劳动剩余越少,则对发展越不利。 2、经济发展的成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而且,经济发展的成果,每个人享受到的程度并不相同,于是问题来了,有的人不愿意让渡劳动剩余咋办?动用国家力量强行获取?恭喜你,每个统治者都想过这种方法。强取当然可以拿到任何你想要的的

比例,但又一个问题来,劳动者的能动性下降了咋办? 最极端的情况,你要是想100%都要拿走,那我干脆就不干了,你毛都拿不到。如何在基本保持劳动者能动性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积累劳动剩余,是一个大课题。 3、建国后,新中国一穷二白,纯农业国家,如何完成积累,如何发展工业? 大道理谁都懂,但真到了要每个人交出劳动剩余的时候,谈何容易。如果直接价税,则会打击生产积极性,并且当时全国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农业税征收自古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于是,重点方向放到了如何提高企业利润上面来,企业有利润才能完成积累,才能再投资,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如何提高利润呢? 1)提高收入; 2)降低成本。 如何提高收入? 国家直接赋予企业垄断地位,而为了确保企业有了利润之后能够继续再投资而不是挥霍掉,并且防止投资的方向不是国家想要的,于是国家全面接管各大企业。这就是垄断国企的来源。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 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 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 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 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 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

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 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 (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

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 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 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3.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球动力学体系 二叠纪至新生代,我国西南部先后有古特提斯洋(二叠纪~三叠纪)、中特提斯洋(晚三叠世~侏罗纪)、新特提斯洋(侏罗纪~白垩纪)发育,始新世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以我国西部二叠纪以来的构造发展,主要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4. (今)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 白垩纪中晚期以来,现在的太平洋逐渐形成,我国东部成为(今)太平洋西岸活动大陆边缘,置于(今)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作用之下。

时空演变

时空演变 从古到今,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探究从未间歇过。哲学和物理学都比较注重研究时间和空间,但两者在这个话题上出现了分歧。在思考诸如“时间”“空间”这一类事物时,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解释,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的概念往往会和其原初的感性定义有所偏差。 传统哲学意义上的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的矛盾统一和物质运动状态的顺序性。时间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它只有从过去、现在到将来的一个方向,一去而不复返。而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个体成员。 从定义上不难看出,时间是空间变化的度量与描计,空间变化是时间的表现形式。对于二者之一,我们无法剥离另一方来单独对其进行研究思考,所以有必要将时间与空间视为一体。这里主要探讨时空观的演变。从人类对时空认知的发展上,我认为可以将时空划分为四个阶级。 第一阶是生活时空。物理学上的第一时空概念是绝对时间,绝对空间,这种思想几千年来一直主宰着人类的时空观。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个低速世界,在这个里,我们建立了低速条件下的物理规律,认定了低速下的诸多“事实”。直至今日,第一时空观念还在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 第二阶是相对时空。众所周知,在对高速运动物体研究中,爱因斯坦开创了相对时空观,把时空描述成弯曲的,多维的,并向外凸起的正曲率空间。在这个时空里,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的,对时空的描述与描述者间的相对运动状况有关。相对时空观还揭示出这样的事实,即在第二时空区域两端,一端为第一时空,另一端是黑洞世界,而且在黑洞里所有的物理理论都将失效。 第三阶是量子时空。相对时空忽略了时空的偏转性质,没有意识到相对时空只是整个时空波段上很小的一部分。量子时空的建立有着微观领域广泛实验的基础。在对微观高速粒子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对粒子的运动状况进行描述却比预想的要困难,我们不可能同时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而且能量分布也不是连续的。为了弥补第二时空的不足,更为完善的量子时空随之建立起来,并极大地扩展的时空的限度。一般认为,第一二阶时空仅是量子时空的两个特例。但第三阶时空却无法解决负空间,反物质等诸多问题。为理解它们,我们需要站在第四阶时空来看待这问题。

中国房价上涨分析资料

中国房价上涨分析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中国房价上涨现象 在所有有关民生类的问题中,居高不下的房价一直是近年来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虽然,近期我国的房价在限购限贷、房产税等政策的影响下有所回落,但对房价的调控不容放松警惕。影响我国房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需求层面看,城镇化、居民收入和婚龄人口是长期影响因素;从供给层面看,土地供应是长期影响因素;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市场的短期需求和短期供给均形成重要影响。要彻底整治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必须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持续发力,引导房价“回落”到合理区间。事实上,由城镇化、居民收入提高和婚龄人口增加所引致的住宅需求是自然的、健康的,宏观调控的治理重点是货币超发所带来的虚假需求、投机需求和房产商捂盘行为。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中国房价上涨的原因。 一、需求拉高价格 人口的高速增长、资本和劳动力向中心城市流动。人口的阶段性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阶段性积累,使住房需求集中释放,导致房价持续上涨。基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多房少的”基本国情,从而在客观上导致了我国整体房价的不断上涨。资本和劳动力向中心城市流动,是导致这些城市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中国的人口数量与结构决定着住房高增长的需求。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让中国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住房生产。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决定着家庭分裂的速度。中国的家庭人口平均数已从1990年的3.96人/户下降到了2008年的2.96人/户,并在不断的下降中。正是因为70年代之后的高生育率决定的,80—90后的家庭分裂速度在不断加速,这种加速会延续大约至少十年。中国的城市家庭新增户数从2000年的约700多万户上升到2008年的约1100多万户。而每年市场化竣工的住房大约只有500多万套,仅能满足不到一半新增家庭的需求。 二、供给抬高价格

城市绿地时空演化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文章编号:1003—2398(2002)05—0041—04 城市绿地时空演化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Ξ 千庆兰 [1,2] ,陈颖彪 [1,2] (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1广州大学地理系,广州 510405) STU DY ON URBAN GREEN LAN D SPACE 2TIME EV OL UTION AN D ITS DISTRIBUTIONAL PATTERN Q IAN Qing 2lan ,CHEN Y ing 2biao (1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 atural Resource Research ,C .A .S ,Beijing 100101,China ; 21Depart ment of Geography ,Guangz hou U niversity ,Guangz hou 510405,China ) Abstract :From the viewpoint of grand region ,combining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and taking Jilin City as an example ,the urban Greenland Space 2time evolution ,Greenland spatial distributional pattern and urban Greenland distributional policy are discussed.According to this we can provide sci 2entific basis for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 The first part mainly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Greenland evolution and urban de 2velopment.It points out that the facilities of Greenland increases while the natural degree reduces with the urban development unusually accompanying the urban population increasing.Greenland preconser 2vation ,according to specific law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rban ecological qual 2ity and to prevent the Greenland from ruin. The second part ,taken Jilin City as example ,it sums up Greenland space distributional pattern based on the behavioral theory.Leisure behavioral theory shows that the leisure deeds of citizens have certain time and space laws to abice by.Leisure behavior has circularity distribution in the city region with the increasing of leisure time.Resident tourism has both commo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and per 2sonal mind character.It needs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land planning and leisure landscape to adjust to the mode of resident leisure activities ,and to obey the time and space rule of leisure activity.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 paper raises Greenland space distributional pattern of wave shape together with the radiation shape.This pattern emphasizes on the combination of circle Greenland with the wedge Greenlan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rank with the recreation system.Then it further put for 2ward the principle of Greenland construction as that urban center scatter 2pointed shape afforestation belt ,urban suburb concentrate 2lumped park afforestation belt and urban outside continuous production afforestation belt. In the third part ,Urban land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parts such as highly used district ,re 2mading developing district ,new district and suburb area.As Greenland planning is concerned ,every distric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In view of regional difference of urban land use in pres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separately puts forward individual policies for Greenland distribution.K ey w ords :urban greenland ;distributional pattern ;space 2time evolution  第17卷 第5期2002年10月 人 文 地 理HUMAN GE OGRAPH Y Vol 117,No 15 Oct 12002 Ξ 收稿日期:2001—03—22;修订日期:2001—12—03 作者简介:千庆兰(1971— ),女,吉林市人,广州大学地理系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及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