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修辞手法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修辞手法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修辞手法练习题及答案

修辞手法专项训练

1、以下没有用比喻得句子就是: []

A.光与影有着与谐得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得名曲。

B.仿佛一张极大极大得荷叶铺着,满就是奇异得绿呀。?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得,就是渴睡人得眼。

D。叶子与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2、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她三句不同得一句就是[]?A。我们要把那些又长又臭得懒婆娘得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B、区长得意思,要放长线钓大鱼,设法打进她们得组织里去。

C、小妹妹拉达,就是一只雏凤。

3、运用借代得句子就是

D、小胡子把洋刀一挥,队伍又出发了。?

[ ]?A。我就知道,我们班获得得成绩就是麦场上一堆尖尖得谷物。?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这海滨得小小侨村呵,简直就是喧腾得海洋、

D、洱海,这面光洁得梳妆镜,南北长百余里,东西宽十余里、

4。从采用修辞方法得角度,选出与其她三句不同得一句: [ ]? A。有得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您。?B.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进得旅人。?C、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 D。塑像塑得精致、细腻,一个个都像活得。?5.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修辞方法不相同得一项就是[]?A.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B。秦时明月汉时关

C。主人忘归客不发?D、烟笼寒水月笼沙

6。使用了比喻修辞方法得一项就是[ ] ? A。铺户门前得铜牌好像也要晒化。?B。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C.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得,东一头西一头得乱撞。?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得厚障壁了。?7。下列对偶句中,上下句关系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同得就是 [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D、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8、对下面一段话分析恰当得一项就是[]

从远处瞧,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瞧,有得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得岗哨;有得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得奇兵;有得瞧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A。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得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得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

B。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得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得翠竹挺拔强劲,充满顽强得生命力、? C.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得修辞方法,表现出井冈山得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D.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得修辞方法,表现出井冈山得翠竹挺拔、强劲,充满了顽强得生命力。?9。下面各句均有“像”字,“像”就是比喻词得一项就是 [ ]? A.像刘胡兰、黄继光这样得英雄人物,将永远活在人民得心中。

B。眼睛也像她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C。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得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D、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得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得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

10。选出对下列句中加黑文字所运用得修辞方法归类正确得一项: []?(1)墙

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林冲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3)上面坐着两位老爷:东边得一个就是马褂,西边得一个就是西装、

(4)艾奇逊在这里强奸了美国得民意,这就是华尔街得“民意”,不就是美国得民意。

(5)我必须把我放在火炉里,瞧瞧我就是不就是块钢铁。? (6)不单单就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

得中国。

A.(1)(2)(3)/(4)(5)(6) B、(1)(2)(5)/(3)(4)(6)

C、(1)(2)(5)(6)/(3)(4) D、(1)(2)(4)(6)/(3)(5)?11。选出与“蟹白栗黄,备极护爱”修

辞方式相同得一句: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瞧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操刀挟盾,猱进鸷击? D.团花簇锦似得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12.下列语句中运用比喻不妥得一句就是: [ ]?A。她提

着两个沉甸甸得大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得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

在崎岖得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般得轻快、?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得云朵上,随着

隐隐传来得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D。她突然瞧见山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

13。与“终岁不闻丝竹声”一句中运用得修辞手法相同得一项就

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得……?

是: []

A。在荣誉、利益、艰苦、危险、责任、义务等面前,上前一步或退后一步,往往就是检验人得思想

品格得试金石。

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C、“您教得‘子曰诗云'么?”她惊奇地问。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14.选出与例句中所运用得修辞手法一致得一项:

E、她深知这个道理: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 ]

例句:我猜她把那封信瞧了几十遍,每个字让她嚼得稀烂,消化了、?A、一面又很为我得两本书痛惜:

落在捕房得手里,真就是明珠投暗了。

B。在有些文章中,万里长城成了攻击秦始皇得炮弹。

C、讽谏帝王,就是冒险得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D、读好文章,如饮醇酒,

15。对下列句子得修辞判断无误得一组就是: 其味无穷,久而弥笃。?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闭塞眼睛捉麻雀。

(3)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只就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 (4)她得头脑就象停在军港里升

火待发得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得海洋。?A、(1)对偶、比喻 (2)比喻 (3)

引用、比喻 (4)比喻?B.(1)对偶、讽刺(2)比喻 (3)引用、夸张 (4)比喻C。(1)夸张、比喻 (2)比喻(3)引用、比喻 (4)夸张? D。(1)对偶、夸张 (2)夸张(3)

16.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分析,判断正确得一组就是

引用、比喻(4)象征?

[ ]

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她像冬眠得蛹,沉睡在自己得天地里。

③她虽然没有上过几年学,但靠自修,肚子里得墨水也不少。

④剥削阶级就是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得血肉、? A、①借喻②明喻③借代④借喻?B、

①借喻②拟人③借喻④借代

C.①借代②拟人③借代④借代?D。①借喻②明喻③借代④暗喻

17、对画线部分得修辞方法判断正确得一项就是[]?实

现四化就是一场史无前例得大进军,就是一次重大得社会变革。我们要像英雄那样,心里装着大棋盘,一

切行动听从党得召唤,当好一兵一卒。? A、明喻,因为句中有比喻词“像"。? B、夸张,因为实际上心里装不下“大棋盘"、?C、借代,因为“大棋盘"就是用来指代实现四化这一大局得。

D。借喻,因为“大棋盘”就是用来比喻实现四化这一大局得、?18.找出跟例句使用得修辞手法相同得一句: [ ]?例句:在微微摇摆得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得歌喉。? A.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得人耳有说不出得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 B、那声音大概就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得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C。建筑也就是新式,简截不

19。下面四句话所用修辞方法就啰嗦,痛快之至。?D。尤其就是她得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

是[]

(1)“唉,像人样儿得却成十七、十八!”?(2)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就是小胡同。

(3)建筑也就是新式,简截不啰嗦,痛快之至。

(4)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得水,哗,哗,哗。?①比喻②借代③衬托④移用⑤讳饰⑥摹状? A、②①④⑥ B、③②①⑥?C.①②④⑥ D、⑤①④⑥?20、把下列诗句组成四组对偶句,正确得一组就是 [ ]

①匡衡抗疏功名薄②直北关山金鼓振

③云移雉尾开宫扇④刘向传经心事违

⑤佳人拾翠春相问⑥日绕龙鳞识圣颜?⑦征西车马羽书驰⑧仙侣同舟晚更移? A.

①④/②⑦/③⑥/⑤⑧?B。①⑧/②⑥/③⑦/④⑤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D。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21、对下列修辞判断有误得一项就是 [ ]?A。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就是主要得与首要得任务,就是把那些又长又臭得懒婆娘得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比喻)

B。矮小而年高得垂柳,用苍绿得叶子抚摸着快熟得庄稼;密集得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得野花。(对偶)

C.临时伙房设在草地上,几口行军锅成一字形排列着,蓝色得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热气腾腾。(拟人)

D。有几个“慈祥"得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就是她们难得得佳肴、(反语)?

22.选出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正确得一项[ ]

①人得正确思想就是从哪里来得?就是从天上掉下来得不?不就是、就是自己头脑里固有得不?不就是、

②莫非中国式得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得文学论欤?

③然而“弱不禁风”得小姐出得就是香汗,“蠢笨如牛”得工人出得就是臭汗。?④自信力得有无,状元宰相得文章就是不足为据得,要自己去瞧地底下。

⑤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 A、设问反问对比借代夸张

B、反问比喻借代比喻夸张?

C、排比借代比喻借代比喻

D、设问反问引用比喻借代

23.深圳就是我国最早建立得经济特区,曾经吸引了全国许多人才前往。今年春节刚过,深圳人才智力市场就门庭若市。如果给某报就此事写得一篇消息拟一个形象化得标题,表述最恰当得一项就是[ ]?A、特区依然有魅力,孔雀仍向深圳飞?B.深圳依然有魅力,人才仍向特区飞?C.深圳依然有魅力,

24。以“溪云初起日沉阁"为上句,下面四句孔雀仍向东南飞? D.人才仍向东南飞,深圳依然有魅力?

中能与它组成对偶得一句就是[]?A。一上高城万里愁?B、故国东来谓水流

C、蝉鸣黄叶汉宫秋

D.山雨欲来风满楼

25。对下列句子所使用得修辞手法判断正确得一项就是: [ ]

(1)坏人靠着冰山,恣行无忌,一旦失足,忽而乞怜、

(2)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得绅士们得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

(3)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得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就是随便可以学好得,非下苦功不可。

(4)叭儿狗一名哈吧狗,南方都称为西洋狗了,但就是听说倒就是中国得特产,在万国赛狗会里常常得到金奖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得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就是咱们中国得叭儿狗,这也就是一种国光。

(5)这就因为给她嗅到了女师大这一面有些“费厄”气味之故。?A。(1)对比(2)借代 (3)设问(4)拟人 (5)比拟?B、(1)借代(2)借喻 (3)夸张 (4)拟人 (5)比喻C、(1)比喻(2)仿词 (3)设问 (4)反语 (5)比拟? D、(1)对比(2)借代 (3)设问(4)反语 (5)比喻

26、下列句子不能改成被动句得一项就是[]? A。大雨淋湿了工人得衣服。?B。这劳动场景深深地感动了她。? C。我们检修了一遍电子计算机。

D、天边飘来朵朵白云。

27、找出意思差别较大得一组话来: []?A。①我差点儿没把这件事儿忘了、

②我差点儿忘记了这件事儿。?B。①她可能知道了这件事。

②她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C。①我不会不认识她得。?②我怎么会不认识她呢?

28。D。①我不再说什么了,她已明白这个道理了。?②既然她已明白这个道理,我就不再说什么了。?

采用变式句,不仅保留了正常句式得基本语义,还可表达一些附加意义。下面对几个变式句得分析,错误得一项就是[ ]? A.(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瞧出她笑得不象平常),“怎么了,您”作者采用了主谓倒置得变式句,把女人对水生得关切之情表达得更加急切了。

B、“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句中将“忽见"得宾语提前,更突出了诗人急欲见到得“溪桥”遥遥在望得惊喜心情。

C.“她一只手提着竹篮,内有一个破碗,空得、”句中将定语后置,突出了祥林嫂境况得极度悲惨。

D、“婶婶您知道,我们现在在前奔,不就是奔个衣暖食饱,象从前那样、”句中将状语后置,更强调了“我们”得生活目标不再局限于衣暖食饱。

29。下面这个句子中划线得分句,如果改成双重否定句,较恰当得改法就是哪个: [ ]

十八岁生日那天,又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怎么说也就是一件让人乐得合不上嘴得事。

A。不能不说就是让人乐得合不上嘴得一件事。? B.不能说不就是一件让人乐得合不上嘴得事。? C.不能不说就是一件让人乐得合不上嘴得事。

D、不能不让人说就是一件乐得合不上嘴得事。

30。下列句子都使用了双重否定,但语气有轻有重,其中最重得一句就是[]? A.修辞并不就是跟逻辑没有关系,但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B。虽说她劳动很好,可也不能不尊重老人呀!?C、当然,这些人有得不就是没有错误,犯了错误作了自我批评,就有了正反两方面得经验嘛。?D。以科学得社会实践为特征得马克思列宁主义得认识论,不能不坚持反对这些错误思想、

31、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得就是: ( )? A 母亲只就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得一员,但就是,正就是像母亲这样得劳动人民,才就是中国历史得创造者。? B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得,像母亲得手抚摸着您。

C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得高原上奔驰,扑入您得视野得,就是黄绿错综得一条大毡子、

D海燕像黑色得闪电,在高傲地飞翔、?32。选出修辞分析正确得一项: ( )

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就是一首更清新得诗??A夸张设问B比喻设问C夸张反问 D 比喻反问

33、对下列句子运用得修辞方法,分析正确得一组就是: ( )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②就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就是我们劳动群众。?③当而不说,背后

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

④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A 明喻设问对比对偶

B 对比设问对偶明喻?

C 对偶设问对比明喻D对偶对比设问明喻?

43。选出下边不就是对偶句得一项: ( )?A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 朝晖夕

53. 指出下列各句所用得修辞方法。阴,气象万千? C 衔远山,吞长江 D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 A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B黄家就就是鬼门关。

C 南国烽烟正十年。?

D 有得人活着,她已经死了;有得人死了,她还活着。?36。修辞方法归类正确得一项就是:()

①在我们得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得。

②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④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得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⑤说得就是马克思主义,行得就是自由主义;对人就是马克思主义,对己就是自由主义。?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37。仿照例句,用”百灵鸟”一词造两个句子、

例:圆规

①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得圆规。?②圆规愤愤得回转身。?百灵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得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得一项: ( )? A 那又浓又翠得景色,简直就是幅青绿山水画。?运用比喻得手法,描绘出了荔枝树林夜色得浓郁与美好、

B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运用拟人得手法,突出了大海涨潮时得有力气势。

C 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得事情不?我就是一辈子没有到过蒙大拿得。

通过设问,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竞选得虚伪性。

D 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得"清国留学生”得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得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通过夸张与比喻,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得打扮与丑态、?39 .下列句子中使用修辞方法最少得一句就是: ( )

A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 一棵新芽简直就就是一颗闪亮得珍珠。

C 好个国民党政府得"友邦人士"!

D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40。下面得诗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选出正确答案,将序号写在括号内。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 夸张对偶比喻 B 对偶比喻拟人

C 夸张对偶拟人

D 对偶比喻排比?句式得变换与选择?41。按要求变换句式有误得就是: ( )?例句:在朝鲜得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

A 变换成被动句:在朝鲜得每一天,我总被一些事情感动着。

B 变换成否定句:在朝鲜得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不能不使我感动、?

C 变换成反问句:在朝鲜得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不?

24、下面对句式及其变换得说

D 变换成感叹句:在朝鲜得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啊!?

法错误得就是: ( )

从前线回来得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她得精神所感动。? A 两个双重否定

句中,"没有一个不"都表示无一例外得意思。

B 要把两个双重否定句都变成肯定句,就要删去两个”没有"。?

C 如果把最后一个分句变成”每一个人都为她得精神所感动"就成了被动句、?

D 要把最后一个分句得被动句变为主动句,应变成"

3

4 .下列各句语气最委婉得一句就是: ( )? A 请您把字典借给我她得精神感动了每一个人”。?

用一下,好不?

B您能不能把字典借给我用一下?? C 请您把字典借给我用一下、

D您把字典借给我用。?

44. 按要求变换下面得句式,不得改变原意、

A 沙漠就是人类最顽强得自然敌人之一、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白杨树就是不平凡得树。?改为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选出语气最强烈得一项: ( )?A她学习好。

B 没有一个人不说她学习好。?

C 没有人说她学习不好。

D 大家说她学习好。?46。根据下面句子标明得重音,写出句子所要回答得问题。?例句:我知道您会弹钢琴。?回答:您知道我会干什么??我们星期天去游泳。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星期天去游泳。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星期天去游泳。?回答:_

74、选出变换句式正确得一项: ( )? A 白雪覆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座美丽得城市。

变换为被动句:被白雪覆盖了得这座美丽得城市。? B 这道几何题很容易。?变换为否定句:这道几何题不简单、

C 请您把您得钢笔借给我用一下。?变换为疑问句:您得钢笔能不能借我用一下??

D 此刻,她得心情十分激动、?变换为感叹句:此刻,她得心情十分激动不?

48. 将肯定句”这个问题容易解决”变换为否定句,正确得一句就是:()

A 这个问题不容易解决。B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C这个问题并非容易解决D这个问题不就是不难解决。?49、对下列句子分类正确得一组就是: ( )?①六月五日不就是我得生日。?②天晴啦!③凭什么要杀李先生??④李先生得血就是不会白流得!

⑤先生,种田人可怜,您行一点好心,少赚一点吧。

⑥啊!(我想起来了。)

⑦时间到了,快点!

A ①/②⑦/③/⑤⑥

B ①⑤/②④⑦/⑥③

C ①⑤/②④⑥/③⑦

D ①/②④⑥/③/⑤⑦

50、把陈述句"二班得男学生都会踢足球。"变成①双重否定句;②表示反问得疑问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51。下面就是则关于台湾、云南白猴新闻得两个标题,哪个好?为什么?

《光明日报》得标题就是:《台湾雌白猴急求配偶,云南雄白猴喜送佳音》、香港《文汇报》得标题就是:《云南白猴找新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 为下列两句各删去四个字。?①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得重要性,与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密切得关系、

②国庆节得夜晚,显得特别热闹,到处张灯结彩,人来人往也特别多、?53. 为了使语言简洁流畅,画线得虚词有些应该去掉,应删去哪一组? ( )

①尽管我们常常轻视小事情,不屑于做小事情,②可就是,③假如有了一点小小得成就,④却又会立

刻自满自足。⑤其实⑥虽然改造社会得革命事业,就是这样伟大而艰巨,⑦但我们个人⑧哪怕有天大得本事,⑨可⑩也只能在这伟大得事业中做好一部分工作、? A ①⑥⑦⑨ B ①②⑤⑩ C ③④⑤⑨D③⑥⑦⑧? 54、 "学术委员会采纳了两个青年科学家得建议"就是歧义句,按要求回答问题。?(1)写出两种理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两种改法(改动词语不超过两个字):?①_________;

5. 跟下面得话衔接最恰当得一句就是: ( )

② ______________?

5

生产衬衫得关键工序就是上领子与上袖子。二厂与三厂这两家衬衫厂各有所长;?A二厂上领子得技术比三厂强,三厂上袖子得技术比二厂强、

B 三厂上领子得技术没有二厂好,上袖子得技术比二厂强。

C 三厂上领子得技术没有二厂好,上袖子得技术比三厂强。?D二厂上领子得技术比三厂强,上袖子得技术又没有三厂强。? 56、根据文意,将标上序号得语句加以排列(只填序号)。?把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对文章形式基本得要求、A就会把这个意思弄得B,甚至C。①误解②造句不合文法③用词不妥贴④含混晦涩⑤行文缺乏条理,拖沓冗长⑥令人费解属于A处得有:________,属于B处得有 ________;属于C处得有:________、?57。下边这段文字,有得地方思路不清晰,请把它理顺(不能改动文字与标点)。不必重抄原文,可在需要调整得语句(包括标点)底下画横线,然后勾画到恰当得位置上。

一切科学得研究,就其来源说就是实践,就其功用说就是指导实践。但就是总得说来,还就是要对指导实践起作用、如果科学研究离开了指导实践,它还有什么用呢?语言科学得研究最终也要归结到指导运用语言得实践上来。--当然,对于指导实践不能理解得太狭窄,有得研究课题在指导实践上不就是那么直接,不就是那么立竿见影。

58。下面这段话由于缺少衔接、过渡性语言,所以很乱、标号处应填上恰当得词语、

生活就是丰富多彩同时又充满了艰难险阻得。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A)顺水、逆水都要行船,(B)只要掌好舵,就不会触礁、(C)我们要经得起磨炼,(D)面对各种复杂得环境,在遇到困难时,不就是束手无策,而就是……

A: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59. 把下面得句子组成一段话,语序正确得一项就是: ( )?①不久前,记者访问了她。②谁就是为农民设计飞机得人?③她向记者谈了自己就是怎样为农民设计飞机得。④她就就是北京航空学院轻型飞机研究设计室主任胡继忠。?A

6。下面句子语言得体得一句就是: ( )

①④②③ B ①③②④C②④①③D③④②①?

A她啜泣着,我想安慰她,可就是费了很大得心思竟找不出半句有力得语言来。

B该市某某商店服务之差就是有口皆碑得,但就是,只此一家,并无分店,怎么办呢?

C 这次,我国选手有实力染指金牌得项目就是女子100米蝶泳比赛。?D这家报纸改版后面貌一

61。遇到下边情况,该怎么办?选出正确得一项: 新,受到读者得欢迎,很多报纸都跟着仿效起来。?

( )?您去省城探亲,向一位老人问路……? A 您大声说:"喂,老头,千峰路怎么走?”?B您迎上前问:"大爷,请问千峰路怎么走?"

C 您高声说:"喂,大爷,千峰路怎么走?”

D 您轻声问:”能告诉我千峰路怎么走不?"? 62. ×公司经理张丰遗失支票,被×厂工人小王拾到送回。张丰去致谢,小王不在家。下面就是张丰得留言条,其中有四处应删改、

小王同志:您好!?丢失支票,(a)事关重大,使我(b)寝食不安,(c)公司上下也焦灼万分、多亏您(d)高风亮节,(e)及时送回。今天,我(f)于百忙之中(g)专程(h)去致谢,不巧,又未能见面,实在(i)遗憾。我(j)由衷地感激您,并望您能(k)再接再厉。略备薄礼,聊表谢意,尚望(l)笑纳。

×公司张丰 1996年3月5日

应删改得四处为:___________ (只写标号)

答案

1、D 2。D 3.B 4.D 5.C 6.D 7、B 8、C9、C 10.B?11.

A 12、B 13.C 14。C 15。A 16。D 17。D 18。C 19、A 20、A?21.B22。A 23。C 24。D25、C 26、D 27.B 28。B 29。

C 30.D

31A 32D 33C 34B 35A夸张B比喻 C借代 D对比36B 37凡能用"百灵鸟”一词造一个比喻句,一个借代或借喻句,且句子通顺得,即可38C 39B 40B 41C 42B 43A 44A 难道沙漠不就是人类最顽强得自然敌人之一不?B白杨树不就是平凡得树45B 46谁星期天去游泳?我们什么时候去游泳?我们星期天去干什么? 47C 48B49D 50 ①二班得男学生没有不会踢足球得②二班得男学生难道不会踢足球不? 51 《文汇报》得好,简洁、文雅、形象 52①删”得重要性”②删"也特别多" 53A 54(1)①学术委员会采纳了两位青年科学家提出得建议②学术委员会采纳了青年科学家提出得两条建议(2)①”两个"改为”两位”②"两个"改为"两条” 55A 56A ③②⑤ B④⑥C① 57把"但就是……起作用"移到最后。(只有分说完了,才有可能”总得说来") 58 A无论B但C因此 D能够59C 60D 61B 62d f h k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解析及其对应例题阅读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写景咏物文)。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例:孩子们像花朵。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例: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例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例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文中出处: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

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老舍《济南的冬天》))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1分),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1分)。例3: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选句出处: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胡杨死后依然挺立的悲壮姿态(1分),表现了胡杨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1分)。 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1分)。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1分)。例2: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完整word版)从修辞角度入手赏析句子的答题格式

从修辞角度入手赏析句子的答题格式(七上练习) ⑴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怎么样(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⑶排比: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 “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 ⑷设问: 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⑸反问: 运用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⑹对比: 运用对比手,把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性。 ⑺反复: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什么,强烈表达了什么之情。 ⑻夸张: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怎么样,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从修辞角度入手赏析下列句子。 ⑴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⑵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⑶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⑷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 ⑸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⑹“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⑺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⑻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⑼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⑽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⑾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⑿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⒀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最新修辞手法答题格式(整理)精

1比喻: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对象 + 特征/特点 ,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之情。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比拟)拟人: 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或动作/把或使____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或描绘了 _____ ( <…> 什么做什么的 <什么> …态 / 春天到来时小草生长的可爱姿态 / 果树之花争相斗艳的姿态/胡杨与霜风和沙尘抗争的姿态)特点/情态/形态/姿态,表达了作者(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之情。 3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 对象 + 特

征/特点)(表达了谁_________之情) + ①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②用排比叙事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③运用排比说理, 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④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⑤ a语调铿锵,句式整齐; b增强语气语势; c使条理分明; d节奏和谐,感情洋溢,富有气势; f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 g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h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4对比: ①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②运用对比手法,把 XX和 XX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对象+特性,(有时还表达/抒发了谁_________之情) 5夸张: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_________(特点/特征), ①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给人印象深刻 ②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与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③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6设问: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强调_______(提问的内容),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自然地引出下文)。 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常见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作用和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比拟(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排比:参考格式:兼顾描写对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设问(目前多见于说明文): 参考格式: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 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反问: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语气更强烈,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夸张: 强调/突出_______,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 ?反复: 参考格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_____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_______(句子表达的情感) ?对偶 ?对比(修辞,表现手法) ?双关 ?顶真 ?通感

常见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 1、对比。包括烘托(红花衬绿叶,烘云托月,众星捧月)、反衬(以反衬正,以有 衬无,以动衬静,以虚衬实。正反对比。抑扬褒贬对比)。 作用:都使文章主旨表达更加鲜明。 2、托物言志、借物喻义、象征 作用:含蓄委婉地表达中心。 3、设置悬念 作用: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 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一般来说,散文以记叙为主,但同时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⑴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⑵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⑶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渲染气氛,服务于文章主旨,深化主题。

中考 语文 修辞手法及运用阅读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 1.下边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 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B.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 C. 他心急如火地雇了一只小船,渡过太湖。 D. 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答案】 B 【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B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好像要落下来”是一种感觉。A、C、D都是比喻。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天,撑柄布伞去看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在迷蒙的雾气里淡去了轮廓,溶成一片。小河依然流淌,雨滴击起一圈圈涟yī,不等散开,便已消逝,偶尔敲打在岩石上的,容不得半点犹豫,就绽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花,瞬间开落。美丽,在刹那间成为永恒。 (1)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轮廓(________)涟yī(________)刹(________)那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开落”中在文中的意思是() A.开始凋落 B.张开和收落 C.(花的)开放和萎谢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kuò;漪;chà (2)溶成一片;融成一片 (3)C (4)比喻;拟人 【解析】【分析】(1)需要注意“漪”的书写,这个字是一个易错字,还有“刹”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chà”。 (2)“溶成一片”---融成一片。融: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溶:在水中或其他液体中化开。 (3)结合前文“就绽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花”可知“开”即花开,“落”即花谢。故选C。(4)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方法的判断。“偶尔敲打在岩石上的,容不得半点犹豫,就绽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花,瞬间开落”此处将雨滴敲打在岩石上比作美丽的花,又写“容不得半点犹豫”,所以

语文阅读分析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分析答题格式

(一)语文阅读分析答题格式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一、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十二、引号的作用:

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1、比喻: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把____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3、夸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了_______(内容),表达了____(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 4、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更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 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了表现力. 5、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复:强调,使感情表达更强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_____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了_______(句子表达的情感) 7、设问: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引出/强调_______(内容),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使文章有起伏。强调问题,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8、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表达效果。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了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加强了语气,增强了表达效果。: 9、对比:使对比的双方更突出。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 ______ 与 ______ 对比,强调了______ , 突出了______ 。 一、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概况与具体结合、远近、移步换景 1、从多种感官写。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 2、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3、多角度的进行描写:上下、远近、俯仰、动静、虚实、点面 4、细节描写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写景咏物文)。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例:孩子们像花朵。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例: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例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例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文中出处: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

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老舍《济南的冬天》))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1分),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1分)。例3: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选句出处: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胡杨死后依然挺立的悲壮姿态(1分),表现了胡杨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1分)。 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1分)。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1分)。例2: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

一对一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初三学科语文 授课教师上课时间第(5)次课 共(17)次课 课时:3课时 教学课题记叙文的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知识点:修辞手法 考试重点: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题型分析+解题技巧+例题讲解 教学重点与 难点重点:修辞手法的判断难点: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之多音字运用与识记 【知识点】(另带复印件)40个 一、记叙文的修辞手法 【概念阐释】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常考的共有九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知识细化】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①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一种比喻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如、如同、犹如”等) 例句: 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却没有比喻词的一种比喻 例句:清晨,花瓣上的露珠变成了粒粒珍珠。

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关注。 1.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句: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2.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句: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3.本体和喻体是解释关系。例句: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③借喻:只有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的一种比喻 例句:调皮的小花猫在稿纸上踩出几朵小梅花。 ④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的比喻 例句: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作用:①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②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句:“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也 称“换名”) 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分类: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冻死骨(借代贫苦的大众)与朱门(借代有钱人(或权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例析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_____ 比喻成___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 象+ 特征/ 特点, 表达了(谁, 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之情。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比拟)拟人: 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赋予_____ 以人的情感或动作/ 把或使_____ 人格 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或描绘了 ________ (<…〉什么做什么的< 什么> …态/ 春天到来时小草生长的可爱姿态/ 果树之花争相斗艳的姿态/ 胡杨与霜风和沙尘抗争的姿态)特点/ 情态/ 形态/ 姿态, 表达了作者(谁, 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之情。 3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对象+ 特征/ 特点)

(表达了谁_________ 之情)+ ①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②用排比叙事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③运用排比说理, 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④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⑤ a 语调铿锵, 句式整齐; b 增强语气语势; c 使条理分明; d 节奏和谐,感情洋溢,富有气势; f 句式整齐, 音律和谐, 气势如虹; g 突出情感, 增加表现力;

h 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4 对比: ①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②运用对比手法,把XX 和XX 进行对比,突出/ 强调了+对象+特性,(有 时还表达/ 抒发了谁 ________ 之情) 5 夸张: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 突出 __________ (特点/ 特征), ① 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给人印象深刻 ②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与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 共鸣 ③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6 设问: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 强调 _________ (提问的内容),引起读者思 考和注意,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自然地引出下文)。 ① 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 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③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7 反问: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种修辞手法大全

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的构成(此构成为大众有特殊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值得注意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相似点。运用比喻的好处: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具有很大作用。它不但可以使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可以节省笔墨,使语言精练明快。 通常比喻分为3种: 明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个比喻句称之为明喻。例:太阳像个大火球。太阳:本体;像:比喻词;大火球:喻体。两者的相似点:热。 暗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不明显看出来。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景色:本体;简直:比喻词;山水画:喻体。两者相似点:绿,都是景色。 借喻:只有喻体。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必须注意:一、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你说话的对象所熟悉的。二、与被比喻的事物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事物,不能用来做比。 三、比喻必须爱憎分明,富有感情色彩。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得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 拟人是把一些动植物和无生物给它一个人格化,使说话或作文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例如: (5)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6)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杨朔:《荔枝蜜》 实例证明,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说话作文,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死板的事物活跃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如果运用得恰当,无疑是会增强表现效果的。但是,也应注意几点;(一)同样的一个事物,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可能有几种拟人。(二)拟人一般都是根据事物的本体的特征给以人格化的。 (3) 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除了能夸张说话人的语言气氛外,还能启发对方的想象力,从而突出要说的意思。夸张法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例如:(7)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8)沉默。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夜的深渊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杨沫:《青春之歌》以上的例子有的把事物说得过分大,有的把事物说得过分小,用的都是夸张法。 运用夸张得当,必须注意:(一)运用夸张的手法,必须和说话的目的相符合,不能让人费解。(二)运用夸张手法,必须和说话的思想感情相一致。(三)运用夸张手法,要有一定的限度,不应脱离开事实的基础去一味地追求感人力量。 (4) 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9)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美丽和宽广!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这样说话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用来说理,能够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不管思想内容与否,一味追求排比的形式的美,势必造成形式主义,不但不能增强表现力,反而会削弱表现力。我们必须注意这一点。 (5)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法能够使得要强调的主要意思表达得明确、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10)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运用设问修辞法应该注意:第一,设问法对强调意思的确有帮助,但不可用得过多。第二,设问法不应几句话就问一个“为什么”,而不能把一种要不得的“口头禅”当作设问句。 反问,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是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寓于问句之中。 (11)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例句运用反问是用确凿的历史事实距离。 拟人:是把一些无生命的物体给它一个人格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句子的修辞方法是比喻,但是通常会误导为拟人。拟人的好处:使句子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例:柳树梳着她那又长又细的头发。(误导人的句子)春天像一位小姑娘,轻轻悄悄的来了。(此句是个比喻句。轻轻轻轻的来修饰小姑娘的。而且他也有比喻的构成:本体(春天)+比喻词(像)+喻体(小姑娘)。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法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例: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

初中学生常见常见修辞手法及答题格式

初中学生常见常见修辞手法及答题格式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比拟(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排比:参考格式:兼顾描写对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设问(目前多见于说明文): 参考格式: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 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反问: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语气更强烈,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夸张: 强调/突出_______,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 ?反复: 参考格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_____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_______(句子表达的情感) ?对偶 ?对比(修辞,表现手法) ?双关

?顶真 ?通感 常见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 1、对比。包括烘托(红花衬绿叶,烘云托月,众星捧月)、反衬(以反衬正,以有 衬无,以动衬静,以虚衬实。正反对比。抑扬褒贬对比)。 作用:都使文章主旨表达更加鲜明。 2、托物言志、借物喻义、象征 作用:含蓄委婉地表达中心。 3、设置悬念 作用: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 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一般来说,散文以记叙为主,但同时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⑴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⑵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⑶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渲染气氛,服务于文章主旨,深化主题。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题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题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浑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kē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 kē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巢酿酿应和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是________,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解释词语“宛转”的意思。 (4)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修辞手法? 【答案】(1)窠;niàng;hè (2)浑;混 (3)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4)拟人 【解析】【分析】第(1)(2)小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注意“窠”的部首;“酿”不能拼成“liàng”。 (3)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来思考。“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4)此题考查修辞方法。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由“卖弄”一词可知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故答案为:(1)窠;niàng;hè (2)浑;混 (3)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4)拟人 【点评】在做字音字形题目时,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2.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它从汨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rǎn ()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中华大地的每一条河川都回荡着zhèn()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ɡèn()古不变的艾香。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铮铮誓言。 在想到诗人的江畔行吟时,我更感动于他的《九歌》;________;__________;更能以敬佩的心情看待他那些极浪漫极抒情的诗篇了。由民歌那样纯粹的浪漫和抒情到《天问》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再到《离骚》中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该是何等痛苦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之修辞手法的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之修辞 我们这一章的目标是回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解答这个问题始终记得两个步骤:(1)解释修辞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和文本 常用的修辞手法不外乎那几个: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夸张、对偶。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用法比较相近,我们放在一起来说。 一、拟人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了什么怎么样(的形态或情态)。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经典实例: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二、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经典实例: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三、排比:可增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经典实例: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答案: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四、对比答题格式:运用对比手法,把XX和XX进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性。 经典实例比较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2)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答案: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 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青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初中语文阅读题常用修辞手法总结

教育资料:_________初中语文阅读题常用修辞手法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初中语文阅读题常用修辞手法总结 修辞手法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第 2 页共 6 页

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 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答题方式: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点明何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这一句采用了…的 修辞手法…(作用)论述了…(内容)。 第 3 页共 6 页

(完整版)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写景咏物文)。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例:孩子们像花朵。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例: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例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 例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文中出处: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老舍《济南的冬天》))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1分),表达了作者对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1分)。 例3: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选句出处: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胡杨死后依然挺立的悲壮姿态(1分),表现了胡杨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1 分)。 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 人格化(或:赋予XX 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 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1分)。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1分)。 例2: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使小草人格化,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小草生长的可爱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1分)。

【精品】中考 语文 修辞手法及运用阅读训练含答案

【精品】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而各题。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此选段中有一个错字是________,正确的书写是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是作者改定稿,原稿是“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请比较原稿和改定稿,谈谈修改后的好在哪里? (3)语段中的“实在标致极了”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1)熳;漫 (2)修改后的改定稿,为“清国留学生”加上了定语“成群结队”,“成群结队”具有讽刺的作用,表达了对留学生的不明事故,愚昧无知的讽刺。 (3)反语。题目中本意是表达自己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厌恶,这里故意用“标致”一词,有嘲弄、讽刺的意思,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不失力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烂漫:意为颜色鲜明而美丽。 (2)本题考查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先分析原句子与改动句子的区别,很明显是改动的句子加上了“成群结队”一词,然后分析“成群结队”一词是对清国留学生的愚昧无知的讽刺。表现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表达出作者内心对东京的失望。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先确定本句修辞手法,“标致”是形容人容貌出色,这里形容“清国留学生”很显然是反语。有嘲弄、讽刺的意味。然后运用反语的作用(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使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为深刻)写出表达效果即可。 故答案为:⑴熳;漫; ⑵修改后的改定稿,为“清国留学生”加上了定语“成群结队”,“成群结队”具有讽刺的作用,表达了对留学生的不明事故,愚昧无知的讽刺; ⑶反语。题目中本意是表达自己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厌恶,这里故意用“标致”一词,有嘲弄、讽刺的意思,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不失力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先分析原句子与改动句子的区别,在分析修改后的表达效果即可; ⑶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