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生效日期:2009年4月12日修订日期:2011年6月15日

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五、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

(一)抽查方法:每月抽查出院病历20份,每个科室5份,共4个科室,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点评。

(二)检查项目:预防用抗菌药物有无指征、抗菌药物种类的选择、用药时间、用药疗程、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是否恰当、药物更换有无依据,联合应用有无明确指征等项目进行检查,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山东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的有关要求判定合理性。

(三)评价标准:参照卫生部《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1.1.1YS—010: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制度

生效日期:2011年6月15日修订日期:

一、抽样方法

医院组织感染、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进行

专项点评工作。每月选择全院部分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数量不低

于25%)重点进行检查。每名医师的处方或医嘱不少于50份,重点抽查感

染/肝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外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

和介入医学科医师处方。

二、点评内容

(一)病区医嘱抗菌药物专项点评

1、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每月要对本科室20%医师应用抗菌药物

的病历进行评价,并填写《手术病历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表》、《非手

术病历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表》,汇总被评价医师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率,

经科主任审核签字后,在次月的10日前,送交医务部备案。

2、医务部组织相关人员对各科室上报的数据进行抽查,结果报抗菌

药物管理工作组。

(二)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专项点评

处方点评小组对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门诊处方进

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如不足50份,按实际份数计算),

填写《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表》(附件三),统计相关医师的

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按月汇总点评结果后上交医务部。

三、监督管理

根据处方点评结果,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问责,对其所在科室的科主任提出警告,并将点评结果纳入科室医疗质量、绩效考核以及职称晋升、评优选先体系中。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并处以超常处方药费10倍罚款(从责任人奖金中扣除);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并处以超常处方药费10倍罚款(从责任人奖金中扣除)。

1.1.2YS—011:细菌耐药性监测管理办法

生效日期:2011年6月15日修订日期:

一、各临床科室要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测和药敏试验的送检工作。严格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细菌耐

药情况,选用抗菌药物。各临床科室标本送检率应为100%。

二、检验科要对患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

药敏试验,并及时报告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作为临床医师正确选

用抗菌药物的依据。

三、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

杆菌等实施目标性监测,发现1例,及时书面通知医院感染科和医务部。

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时,感染科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的规定进行报告

四、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家委员

会根据细菌耐药情况对相关抗菌药品品种进行重点监控,必要时对医院

抗菌药物分级目录进行调整,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五、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及时将预警信息

通报本院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

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六、违反本规定的科室和当事人,将根据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原则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规范(转载) 1.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预防用药应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 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范围 2.1 清洁手术 2.1.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 防使用抗菌药物。 2.1.2 清洁手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年龄大于70岁。 (5)糖尿病控制不佳。 (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2.2 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预防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3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3.1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3.2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 (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3.3 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 间和半衰期)给药,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3.4给药地点:手术室 4.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药依据 4.1 针对手术部位正常菌群的成员。 4.2 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 4.3 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4.4 预防性使用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确切、安全、使用方 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5.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本原则 5.1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 骨科手术、剖宫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5.2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应 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5.3 颅脑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 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5.4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 用甲硝唑。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注意哪些问题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应用指征,控制使用,一般适用于下列情况 1.风湿热患者使用抗菌药可防止或减少复发; 2.风湿性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如拔牙、切除扁桃体等)前后应用抗菌药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易患链球菌感染的人,当感染流行时,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 4.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长期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 6.一些昏迷患者; 7.对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症,冬季或预防性应用抗菌药。 具体选择何种药物见下表:

二、术前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清洁无菌手术(如甲状腺手术、疝修补手术、输卵管结扎术、膝软骨摘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手术(如胃切除术、小肠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一般不预防用药。如事先估计手术时间长,污染可能性大,可适当应用抗菌药进行预防。 3.以下情况为术前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1)污染手术、术后发生感染高度可能者:①严重污染和组织损伤的创伤和伤口,不能及时手术处理或不能彻;底清创者(如复杂外伤、战伤、开放性骨关节伤、严重烧伤、伴溃疡坏疽的截肢术、感染性病灶如脑脓肿手术和各种咬伤等);②连通口咽部的颈部手术;③回肠远端及结肠手术;④腹部空腔脏器破裂或穿孔伤;⑤高危胆道手术;⑥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2)一旦发生感染将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脏瓣膜病或已植入人造心脏瓣膜者因需进行其他手术者、脑脊液鼻漏或耳漏者、器官移植术等)。 (3)各种人造修补、置换或留置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人造关节置换术、人造血管移植术、脑室心房分流管放置术等)。 三、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的方法: 1.与麻醉前用药一起一次足量给予抗菌药,手术时间较长者(4~6小时以上),术中加用一次量,术后继续用药1~2天,不超过3天。 2.结肠术前肠道准备:于术前24小时开始服药,共3次。 各种手术术前用药方法见下表: 外科术前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完整版.docx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

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 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 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 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 1-1 手术切口类别 切口类别定义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 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Ⅲ类切口(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 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 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手 术)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1. 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 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2. 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 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 3. 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如心血管、头颈、胸 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 则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 1-1 手术切口类别 切口类别定义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 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Ⅲ类切口(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 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 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切口(污秽-感染 手术)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1. 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2017年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各科室须严格遵照执行。 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一)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二)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 (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三)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三、预防用药条件 (一)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

人工关节置换等; 4、年龄大于70岁; 5、糖尿病控制不佳; 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2、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三)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四、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抗菌药物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1)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2)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污染菌种类选用。 2、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 3、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4、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最新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 (一)预防用药目的 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臵、人工关节臵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 防用抗菌药物。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 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1-1 手术切口类别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

(卷)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试题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1、外科手术前预防用药应在何时使用() A、手术开始前24小时 B、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 C、手术开始后2小时 D、术后2小时 2、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 A、切口感染 B、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C、肺部感染 D、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 3、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多数不超过() A、手术后3天 B、术后24小时 C、术后1周 D、用至患者出院 4、我国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有() A、无适应症用药; B、剂量过大; C、使用抗菌药物疗程过长; D、以上都是 5、卫生部“38号文”规定:应严格控制()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A、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氟喹诺酮类 D、大环内酯类 6、甲状腺手术通常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如需用药应选() A、一代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氟喹诺酮类 D、二代头孢菌素类 7、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用药正确的说法是:() A、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 B、剖宫产手术术前用药应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给药。 C、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宜选择一代头孢菌素,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D、以上都不对 8、围手术期给药时,当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 A、克林霉素 B、氨曲南 C、环丙沙星 D、阿奇霉素 9、围手术期给药时,当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A、克林霉素 B、氨曲南 C、环丙沙星 D、阿奇霉素 10、I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 A、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B、头孢唑啉或头孢硫脒 C、头孢硫脒 D、头孢呋辛 11、I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正确的是:() A、头孢唑啉5g B、头孢呋辛3g C、头孢呋辛1.5g D、头孢曲松3g 12、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先选用()抗菌药物A、非限制使用级B、限制使用级C、特殊使用级D、以上都对 13、头孢哌酮舒巴坦+ 阿奇霉素注射液(芙琦星)易发生的不良反应是() A、皮疹 B、神经毒性反应 C、戒酒硫样反应 D、肌病 14、下列药物中含有乙醇的是()

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规定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各级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订以下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一、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污染或者严重污染-感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手术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 根据手术野是否有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椎间盘植入术、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严重污染-感染: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三、预防用药的选择及给药方法

(一)用药选择 1、选择抗生素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粘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须同时合用抗厌氧菌药物。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肝、胆系统手术,可选用能在肝、胆组织和胆汁中形成较高浓度的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哌拉西林。 2、病人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大多二者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不是理想的预防药物。但因其价廉易得,在我国耐药情况不严重的基层医院,在密切监控防止不良反应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万古霉素一般不作预防用药,除非有特殊适应证,例如已证明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SSI(手术切口感染)流行时。喹诺酮类在国内滥用造成恶果,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高,一般不宜用作预防,除非药物敏感试验证明有效。 3、下消化道手术除术中预防用药外。术前一日要分次口、服不被吸收或少被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并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不主张术前连用数日。 (二)给药方法 1、给药的时机极为关键,应在切开皮肤(黏膜)前30min-2h内开始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

(终稿)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84号)及相关文件规定,结合2013年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制定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如下: 一.预防用药品种选择: (一)I类切口手术 冠脉造影等血管介入诊断手术(冠状动脉造影、主动脉造影、颈动脉造影、肾动脉造影等)不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白内障手术、体表肿瘤切除术、子宫,附件良性肿瘤切除手术、鞘膜积液切除术、睾丸固定术、赘生指切除手术、肌性斜颈治疗手术、淋巴管瘤切除手术等I类切口手术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他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根据本院实际,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品种仅可选择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菌素类过敏患者可选用克林霉素但需在病程记录中作出说明。 按ICD-9-CM3编码对应的Ⅰ类切口手术名称见附件1,按照手术部位对应的Ⅰ类切口具体手术名称见附件2. (二)非I类切口手术 根据我院实际,非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品种一代头孢菌素仅可选择头孢唑啉、头孢拉定;二代头孢菌素仅可选择头孢呋辛;三代头孢菌素首选头孢曲松。头孢菌素类过敏患者可选用克林霉素、氨曲南但需在病程记录中做出说明。氨曲南的使用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办理。 考虑预防合并厌氧菌感染可选二、三代头孢联用甲硝唑,亦可单独应用头孢西丁。 对甲硝唑不良反应无法耐受的患者方可选用替硝唑或奥硝唑做为预防用药品种。使用替硝唑或奥硝唑做为预防用药需在病程记录中作出说明。 阑尾手术、妇科手术、结直肠手术可选择头孢噻肟做为预防用药品种但非首选,其他手术不合理; 肝胆系统手术可选择头孢哌酮做为预防用药品种但非首选,其他手术不合理; 泌尿外科手术可选择环丙沙星做为预防用药品种但非首选,其他手术不合理; 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品种选择见附件3. 二.预防用药给药时机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内科预防用药 1. 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3. 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 4. 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 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三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四条本规定供所有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五条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相关的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确保本规定贯彻落实。 第六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医院相关部门、科室及医务人员应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八条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医学院附属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 为进一步加强全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围手术期尤其是清洁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提高临床预防效果,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发〔2009〕38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

注:1.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2.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1~2g;头孢拉定1~2g;头孢呋辛1.5g;头孢曲松1~2g;甲硝唑0.5g。 3.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三、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1、接受清洁手术者,应在术前0.5~2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静脉给药可在术前0.5h,肌注在术前0.5~2h),一般在手术室完成。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 、 术中追加:手术时间≥3h即追加手术时间>3h未追加 或失血>1500ml即追加或失血>1500ml未追加预防用药总时间(疗程) Ⅰ类切口:用药24h内停药用药时间>24h

Ⅱ类切口:用药48h内停药用药时间>48h Ⅲ类切口:用药3~7天内停药用药时间>7天 联合用药有指征、有协同作用无指征、品种多、有拮抗、增加毒性、 理论上无协同作用、重复用药等 药物选择正确不正确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 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

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4. 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注意事项 1.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2.单次剂量: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如药品说明书没有说明具体剂量均按照一般感染的治疗量给药,例如头孢呋辛说明书:1)一般用法,一次0.75—1.5g,q8h;2)严重感染或罕见敏感菌引起的感染,3)1.5g,q6h;4)脑膜炎,每8小时不超过3g,。当我们选择作为预防感染时按照1)一般用法,一次0.75—1.5g。具体剂量根据患者的情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规范 1?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应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范围 清洁手术 2.1.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2.1.2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 (4)年龄大于70岁。 (5)糖尿病控制不佳。 (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 (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小时(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给药,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给药地点:手术室 4.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药依据 针对手术部位正常菌群的成员

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 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5.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本原则如下: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骨科手术、剖宫产手术(给药时间应在结扎脐带后)应选用第一代头抱菌素。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抱菌素。 颅脑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抱菌素;头抱曲松。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抱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阑尾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抱菌素或头抱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结、直肠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抱菌素或头抱曲松或头抱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肝胆系统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抱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抱曲松或头抱哌酮或头抱哌酮/舒巴坦 泌尿外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抱菌素,环丙沙星。 妇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抱菌素或头抱曲松或头抱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6.应重点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I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I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抱唑啉或头抱拉定。 I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 头抱唑啉1-2g ;头抱呋辛1.5g ; 头抱曲松1-2g ;甲硝唑0.5g。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抽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206例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应用率达100%,其中头孢菌素类应用率最高,其次为喹诺酮类。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平均为6.59 d,术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时间≥2 d者占75.22%。结论:我院腹腔镜胆囊摘除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须加强对医师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培训和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Use of Antibiotics in Perioperation with Gallbladder Enucleation by Laparoscope Li Yue College of Pharmacy, Shihezi University Sciences Xiao Zhen Supervisor teacher College of Pharmacy, Shihezi University:ABSTRACT:Objective To offer scientific basis for reasonable usage and mangagement of antibiotics through surveying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ntibiotics usage in surgery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Methods 206 surgical cases of gullbladder resection by laparoscope during October 2008 to N0vember 2009 were selecte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use of antimicrobials was conclucted.Results The usage rate of antibiotics was 100%,the application rate of cephalosporins was the highest, and that of nitroimidazoles was the next.The mean time of the usage of antibiotics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was 6.59 days.The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prophylaxis was 75.22%of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 for 2 days or more. Conclusion The prophylactic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in perioperation with gallbladder anucleation by laparoscope has some unreasonable phenomenon and must be strengthened.Training the doctor to use the antibiotics reasonably, and the effective surveillance mangagement mechanism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 Laparoscope; Perioperation; Antibiotic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其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加、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选用不当引起的治疗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不利影响。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2004年,中华人民

2015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一)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2.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3.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4.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而非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感染。 5.应积极纠正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的原发疾病或基础状况。可以治愈或纠正者,预防用药价值较大;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纠正者,药物预防效果有限,应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预防用药。 6.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三)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 在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中,有指征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对象和推荐预防方案,见附录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此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9/L)持续时间超过7 天的高危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但由于涉及患者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其预防用药指征及方案需参阅相关专题文献。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一)预防用药目的

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1-1手术切口类别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月报告制度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月报告制度 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二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 第三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四条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

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多者;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不包括在内;(四)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白血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第五条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手术,上、下消化道手术,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导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六条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七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抗菌活性、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和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第八条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一般应于切开皮肤(或 粘膜)前0.5?2小时或麻醉诱导时在手术室开始给第1剂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