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闻人的梁启超 ——国内梁启超研究综述

作为新闻人的梁启超  ——国内梁启超研究综述
作为新闻人的梁启超  ——国内梁启超研究综述

作为新闻人的梁启超

——国内梁启超研究综述

吕思聪

提起梁启超,相信大多数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国内外研究他的著述、论文可谓汗牛充栋。然而,迄今为止能够见到的绝大多数材料都集中在研究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学术活动上,也即“政治家梁启超”和“学者梁启超”的行状事略,涉及其办报活动的少之又少;即使提及梁氏办报活动,许多资料要么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要么只是把办报活动作为背景材料,着力论述的仍是报章之作中透露出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因而在这些资料中,从“新闻人”角度研究梁启超的就显得尤其宝贵。笔者对于国内1研究“新闻人梁启超”的资料作了一番综述,希望能为新闻传播史研究和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国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通过研读大量材料,笔者发现,历史时期不同、政治环境不同,对于梁启超新闻活动的研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笔者的综述将按不同的历史阶段展开,并且将对梁启超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既有早期新闻史学者的初步探索,也有梁启超弟子、故交撰写的传记或回忆文章。总体上讲,当时的研究已具备了基本史实的陈述,提供了后人进一步研究的框架,但都不够详尽。由于多为梁氏身边之人所作,感性叙事较多,客观分析较少。

二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的研究。其中又可分出两大研究范式:阶级分析范式和新闻思想研究范式。

三是1949年以后台湾的研究。台湾学人继承了中国旧史学重视史料的特点,故其著述具有史料翔实、考辨精细的特点。但他们受国民党意识形态影响甚深,意识形态因素在著述中时隐时现。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研究

众所周知,梁启超的办报活动集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也正是他政治与学术生涯的高峰期。梁氏尚未辞世的1927年,我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戈公振先生出版了他的代表作

1由于条件所限,能够找到的海外研究资料不多,且没有专门研究“新闻人梁启超”的文献,故略去。有兴趣可参看(美)勒文森著,《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刘伟等译。

《中国报学史》。这部被学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部权威新闻史著作的书,对于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作了初步介绍。

戈著《中国报学史》简要介绍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核心的强学会发行《中外纪闻》、《强学报》的情况,并罗列了梁启超在清朝末年所办的一系列报纸,如《时务报》、《清议报》(光绪二十四年,横滨)、《新民丛报》(光绪二十七年,横滨)、《新小说报》(光绪二十七年)、《政论》(光绪三十三年,上海)、《国风报》(宣统二年,上海),一应俱全。每份报纸都列出其开本、发行频率、创办地点、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使人一目了然。2该著作具备了梁启超清末办报的基本史实,部分细节(如梁启超年少气盛,不满张之洞干涉而离开《时务报》)也有略写;但具体描述不够详尽,且有史无论,看不到对梁启超办报活动的评价和对梁氏新闻思想的研究。

这一时期另一份比较重要的文献是史学家吴其昌所撰之《梁启超传》。吴其昌曾在清华大学师从梁启超,故此传记中对梁启超颇多赞誉、钦佩之词。书中有一节“梁氏后来对于祖国命运的影响”,其中一段专论“报纸的改革”,引用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的原文,称未办维新派报纸之前“凡是没有‘洋人’与‘租界’的都会,一概没有报纸”,大都会虽有报纸,但也大多是“呕饭而又痛心”、“读之唯恐不卧”的下流东西3,盛赞梁氏开创中国一代报业风气之功。随后,称梁启超办报“艰苦卓绝得可敬,而简陋幼稚得可笑”,高度评价《中外纪闻》是“近代中国有正式意义的新闻开始的第一页”4,还略写了《强学报》与《时务报》的创办。吴著传记有了对梁启超新闻活动的评价,可说是填补了《中国报学史》有史无论的空白,但毕竟是私修传记,感情成分远胜于理性分析。而且,梁启超新闻活动的篇幅只占全书的很小一部分。

此外还有数种关于梁启超的回忆文章,皆不外乎缅怀先人之类。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研究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基本史料齐备,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搭建了基本的框架;二是大多不够详尽,且多集中在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上,较少涉及此后“报人梁启超”的活动。如戈著《中国报学史》,对梁氏报人生涯中颇为重要的《新民丛报》和《民报》论战时期,仅在“论君宪民主之论战”一节中提到了一次梁启超的名字5,未有详论。吴著《梁启超传》更是只写到戊戌政变为止,此后梁启超的一切活动都只字未提。后续的研究工作,则有待新中国学人去继续进行了。

2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23-125页。

3吴其昌著,《梁启超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4同上,第86页。

5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69页。

二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学者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大陆的新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闻传播史学科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由于梁启超在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地位,几乎所有新闻史学者都绕不开《时务报》、《新民丛报》等一系列梁启超办报生涯中的代表作。但是,各家各派的研究方法各异、角度不一,很难做出统一的概括。笔者分析了手头所有的中国大陆研究资料,认为大陆的梁启超研究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研究范式:阶级分析范式和新闻思想研究范式。

一)阶级分析范式

这一范式多见于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资料中。其基本研究方法是中国官方历史学研究的阶级分析法,文献的叙事话语与评论也无不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此类著述大多先给梁启超贴上“资产阶级维新派(或改良派)”的标签,再依据这一“阶级属性”来分析其办报活动。

较为集中地反映这一范式的梁启超传记是孟祥才的《梁启超传》。该传记完全从建国后官方历史学的定论出发,既称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卓越宣传家”,又时时刻刻不忘在描述中暴露其“阶级局限性”。如在叙述梁启超与张之洞之间的关系时,举出史料强调梁启超对张之洞的赞扬,以此证明梁启超等维新人士“看不清洋务派与顽固派在根本观点上的一致”6;还称梁启超是改良派与革命派论战中的“改良派主帅”,对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驳斥革命派的文章,一律以“反动”论之。该传记虽没有单独分析梁启超报刊活动或新闻思想的章节,但其“一切从阶级属性出发”的特点是阶级分析范式的著述所共有的。

另一部属于该范式的著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新闻史教材《中国新闻事业史》(谷长岭、俞家庆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此书以新闻事业的阶级属性来划分章节,对梁启超的研究贯穿在“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史当中。论梁启超办《时务报》与《新民丛报》,仍不忘带上“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定语。但相比前述《梁启超传》,该教材对梁启超办报活动的评价要客观、公允一些:批判《新民丛报》“污蔑革命派”的同时,也指出它“在客观上起到了”介绍西方思想学说的“积极作用”7;称“康梁保皇会”的《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出版物已经具有了党报和机关报的性质8。

少数民族新闻史专家白润生所著《中国新闻通史纲要》也可视为这一范式的研究成果。书中有对梁启超报人生涯的专节论述,篇幅不长,但基本涵盖了梁氏新闻思想的“耳目喉舌”论、“去塞求通”论和衡量报纸好坏的四原则等重要内容。但是,该书仍然没有跳出阶级分析6孟祥才著,《梁启超传》,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42页。

7谷长岭、俞家庆编,《中国新闻事业史》,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6页。

8同上,第68-69页。

话语的框框,不仅说戊戌变法后的梁启超“追随清王朝的立宪丑剧”,“投靠北洋军阀,成为反革命的一面旗帜”9,而且对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也还是以“资产阶级新闻思想”来概括。

应该说,阶级分析范式所运用的史料都是真实可靠的,在史料保存上功不可没;且许多观点都能自圆其说,对梁启超的批判也不都是没有道理的。但是,该范式的问题在于不完全从历史事实出发,经常先入为主地对历史人物做脸谱化的解读;研究者往往站在当代制高点上俯视过去,对于历史缺乏应有的“同情之理解”;阶级属性的概括也太过简单,不能全面解释梁启超新闻思想。比如,梁启超的许多新闻思想,如“耳目喉舌”、办报四原则等,在今天也具有适用性,并非专属于所谓“资产阶级”,又怎能以“资产阶级新闻思想”来简单地概括呢?

二)新闻思想研究范式

要研究“作为新闻人的梁启超”,就不可能避开他的新闻思想不谈。毕竟他的新闻思想是他带给中国新闻界的最大贡献之一;不少思想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普适性,可谓造福舆坛、泽被后世。所以,在不少新闻史著作中,“梁启超研究”和“梁启超新闻思想研究”几乎是同义语。笔者将这种集中研究梁启超新闻思想的范式称为“新闻思想研究范式”。

刘家林编著的《中国新闻通史》就体现了这一范式的基本特点。除罗列梁启超主导下维新派办报活动的史实之外,作者还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其基本内容也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去塞求通”、“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10之类。此书的亮点在于,它在同类著作中较早地明确指出,梁启超是中国新闻史上提出“党报”概念的第一人11;而且,作者充分运用各种史料,着力突出了梁启超办《新民丛报》时对西方思想的大量引进,甚至有其他著作不常见的梁启超介绍麦喀士12及其社会主义的内容。通读有关章节,则可发现讲述新闻思想的段落要占绝大部分,故将其列入“新闻思想研究范式”之中。

丁淦林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史》也视梁启超新闻思想为研究的重点。这本教材关于梁氏新闻思想的基本内容,阐述得与刘著《中国新闻通史》差不多,故不加赘述。此外,还提到了梁启超通过办报倡导的“新文体”,认为梁启超对中国报业的贡献集中在新闻思想和文风改革两个方面。

李彬的《中国新闻社会史》,也可视为新闻思想研究范式的范例。这部著作的史料选用与9白润生编著,《中国新闻通史纲要》,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10原文如此,参看刘家林编著,《中国新闻通史(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页。

11同上,第159页。

12现在通译马克思。

前面的著作相差无几,史实陈述也不如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详细。但此书最大的特点——正如书名所显示的那样——是社会史范式的运用。作者写到梁启超新闻活动的时候,不局限于梁启超本人一隅,而是旁征博引,利用大量相关材料来体现新闻活动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由梁氏的“舆论之母”一说引出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由“非大勇不能为敌”13引出邓小平破除“两个凡是”,凡此种种,皆为此书打通古今、贯通新闻与社会的例证。此书还阐述了梁启超“变骇为习”的舆论操作手段14,为同类著作所罕有。

改革开放之后,新闻传播学界大量的研究论文也集中在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这一议题上,因而也可归入“新闻思想研究范式”。只不过这些论文立意各异,侧重点不同,既有从新闻史角度进行评论的,也有从传播学、舆论学等诸多角度对梁启超加以解读的。但无论如何变化,这些论文始终跳不出“新闻思想”的范围,限于篇幅,无法详述。

三1949年以后台湾学者的研究

最后介绍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以后,台湾与大陆在政治上完全隔离开来,两岸的学术界也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相比大陆新闻传播学学者,台湾学人接续了较多民国旧史学的传统,因而梁启超研究著作中的史料考证也就更加精细。

民国著名报人曾虚白随国民党政权去台湾后,积极投身新闻教育事业。他于1961年出版的《中国新闻史》被收入台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大专用书”,带有那个“戒严”时期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此书与前述许多新闻史著作一样,将清末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专列章节进行叙述,自然也提到了梁启超。但是,此书对于梁启超的介绍是与康有为、汪康年等人的活动混杂在一起的,并没有对梁启超进行专门研究。而且,书中维新派办报的具体细节与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中所述几乎完全一样,不敢越前人之雷池一步,其较弱的原创性影响了此书的学术价值。

另一部同样被编入“大专用书”的是赖光临的《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年初版)。作者不仅陈述了梁启超办报活动的基本史实,而且对以梁启超为首的清末维新派报刊活动作出了自己的评价。比如,他把汪康年和梁启超相提并论,认为他们的政论报章起到了传播宪政思想、开发知识分子识见的作用15;还称汪、梁等维新派知识分子对报业有“树立报人国士精神”、“确认报业天职”、“建立报业道德信守”三大建树16。此外,作者还提到了民国成立后梁启超主办的《庸言》和《大中华》,这是前述著作、论文都不曾涉及的。

13意思是,没有一定的勇气,是不能向正统的舆论发起挑战,从而引导先进思想的。

14李彬著,《中国新闻社会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15赖光临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台北: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80-82页。

16同上,第83-86页。

较晚出版的《百年报人》系列丛书第一卷《报业开路先锋》中也提到了梁启超,并且是以“笔锋常带感情”为标题作专章介绍。与《中国报学史》一样,《百年报人》也罗列了梁氏所办的主要报刊,而且也提到了其他著作较少涉及的《庸言报》17和《大中华杂志》,以及其他著作几乎都不曾提到的《新中国报》(1900年由梁启超在檀香山创办)18。有趣的是,本书还用较大的篇幅研究梁启超新闻思想,与大陆学术界的“新闻思想研究范式”有颇多共同之处。比如,本书专有一节论“报刊的功能与重要”19,也谈到了“耳目喉舌”、“去塞求通”等基本问题。接着,作者又对梁启超的舆论学思想作了深入细致的阐释,如梁启超提出舆论的定义是“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20,而健全的舆论则应该是“多数人之意思结合,而有统一性、继续性者也”21。

综上所述,台湾学者对梁启超的研究成果,大多具有史料翔实的特点。尤其是赖光临著《中国新闻传播史》,提到了民国建立后《庸言》“有意赞助袁氏”的政治立场,还指出梁启超创办《大中华》时已对政局失望,因而通过办刊物来“劝勉人从事个人事业与社会事业”22,为此前大多数研究著作所不及。但是,台湾的新闻传播学毕竟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成长起来的,这些著作也自然而然地打上了国民党意识形态的烙印。这一点集中反映在叙述《新民丛报》和《民报》论战的史实上,三部著作无不突出梁启超的“保皇”立场。曾虚白《中国新闻史》介绍维新派报刊活动的一节,标题就叫“保皇党的报纸”而非“维新派的报纸”,且在形容维新派人士时多次使用“保皇”的定语。还说康、梁亡命海外后“走着过去的老路”23,《新民丛报》在与《民报》论战时,“立论走入反动的极端”24。赖光临《中国新闻传播史》也引用美国汉学家李文逊25的话说,“清议报最大的目标,是使光绪帝复辟”。26就连出版较晚的《百年报人》,也称1903年后《新民丛报》“柔声缓语、形同妇妾、梦绕大清、心恋小丑,在读者心目中的威信江河日下”。27这种激烈的意识形态话语,与前述的“阶级分析范式”十分相似,根本不是治史者应持的严谨态度。

四结论

细数国内梁启超研究的历程,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7此处的《庸言报》与赖光临《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出现的《庸言》为同一份报刊,但名称有出入。

18郑贞铭著,《百年报人【1】报业开路先锋》,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28页。

19同上,第33-37页。

20同上,第38页。

21同上,第39页。

22赖光临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台北: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149-150页。

23曾虚白著,《中国新闻史》,台北:三民书局1989年版,第101页。

24同上,第205页。

25大陆通译为勒文森。

26赖光临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台北: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75页。

27郑贞铭著,《百年报人【1】报业开路先锋》,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32页。

一是研究著述史料翔实,风格多样。相关著述大都坚持了中国传统史学重视史料的研究特点,在史料保存上功不可没。研究内容不仅涉及赫赫有名的《时务报》、《新民丛报》,还顾及《新小说报》、《大中华》等“被传统遗忘的角落”,基本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梁启超报刊生涯图景。

二是赞扬之声有余,批判思维不够。综观所有梁启超研究资料,除了阶级分析范式那种不实事求是的“扣帽子”以外,几乎没有发现对梁启超新闻学观点的中肯批评。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有对“变骇为习”的舆论学观点的批判,但也只是一小段而已。28笔者并不认为应该“为批判而批判”,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当是我们对待伟人事迹的应有态度。

三是专门研究“新闻人梁启超”的著作尚付阙如。本文所用参考书籍,不是着重研究梁启超政治生涯和学术思想的人物传记,就是把梁启超和其他维新人士报刊活动合起来写的新闻史著作,而目前还见不到专门研究梁启超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的著作。这也为今后学者的研究留出了一个可以且必须填补的重要空白。

参考文献

1.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

2.吴其昌著,《梁启超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

3.孟祥才著,《梁启超传》,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4.谷长岭、俞家庆编,《中国新闻事业史》,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刘家林著,《中国新闻通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方汉奇、丁淦林、黄瑚、薛飞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7.白润生编著,《中国新闻通史纲要》,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8.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李喜所、元青著,《梁启超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李彬著,《中国新闻社会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胡文龙主编,《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美)勒文森著,《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刘

伟等译。

28目前能找到的批判梁启超的论文也为数不多,较为典型的是张丽萍、刘寒娥的《对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历史观照与反思》,载《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

13.曾虚白著,《中国新闻史》,台北:三民书局1989年版。

14.赖光临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台北:三民书局1997年版。

15.郑贞铭著,《百年报人》,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1年版。

16.张翔著,《报业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梁启超报业观略论》,载《开放时代》2001

年第10期。

17.张丽萍、刘寒娥著,《对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历史观照与反思》,载《社会科学辑刊》2006

年第6期。

18.雷蕾著,《关于梁启超政治新闻学思想的反思》,载《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19.李秀云著,《梁启超的新闻舆论监督思想》,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5期。

20.石云艳著,《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期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载《南开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1.杨东伶著,《梁启超启蒙宣传的传播学分析》,载《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3期。

22.陈世华著,《梁启超受众观研究》,载《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

期。

23.蔡国兆著,《梁启超新闻思想试析》,载《新闻大学》,2000年第3期。

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100108106 张誉婷 1、梁启超生平: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他自小熟读经史,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拜康有为为师,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报刊。在他56岁的生命历程中竟有27年的报人生涯,亲自创办、主编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达到17种。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的第一人,善于利用报刊进行舆论宣传是他一生政治活动的突出特点和优势。他的如椽大笔在中国政海曾几度搅起过巨波狂澜。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对我国报业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和现实意义。 2、梁启超主要办报经历 1895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出资,梁启超主编。由此,梁启超在其报业生涯中迈出了第一步。 1895年11月中旬,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北京建立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万国公报》称为该会的机关报,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记闻》,内容主要以评论洋务为主,梁启超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1896年1月20日,《中外记闻》遭到清政府查禁被迫停刊,这是,黄遵宪等人在上海筹办《时务报》,邀梁启超南下办报,梁启超毅然来到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梁启超在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其撰写的文章不仅风靡一时,而且对辛亥革命时期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文风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报纸文体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梁启超。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在日本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这个时期的文章比前一阶段更加成熟,被当时的人称作“新民文体”,梁启超本人也因此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辛亥革命之后,梁启超回国,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1929年病逝于北京。回顾梁启超的一生亲自创办、主编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达到17种,其办报生涯自1985年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27年,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3、梁启超的新文体 主笔《时务报》期间,梁启超撰写大量政论文章,形成风格,自成一派。从《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问题被誉为“时务文体”。 新文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针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时务”)有感而发。原来文坛中存在的诗词曲赋,不能够促使民族觉醒,反而有巨大的麻醉作用,因此,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士主张用救国醒民的“时务”文章,来冲出义理考据词章的限制,来达到宣传变法图强的政治主张的目的。从这一点出发,他们写出的文章生气勃勃,激动人心。 (2)语言浅显易懂、文体灵活自由。梁启超认为报纸上的文章是为“开民智”而作,所以应该浅显易懂。他大量使用口语来论证问题,用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同时,他还主张打破写作上的清规戒律,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此他的文章恣意奔放、酣畅

学年论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学生:施妍 学号:2010221109120006 专业:新闻学 指导老师:杨翠芳 【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声名远播的学者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的新闻传播思想主要是通过报刊传播,在办报过程中梁启超形成了他自己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他提出了?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且有办报的四原则,并提出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最后还提出了党报的观念。 【关键词】去塞求通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办报四原则舆论党报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报人,梁启超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其新闻思想?是半个世纪国人探索新闻传播规律的最高成就,因其标志着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萌芽期的结束?。 一、梁启超及其办报活动 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人称?梁任公?。广东新会县茶坑存人。生于1873年2月23日,殁于1929年1月19日,终年57岁。他从小熟读经、史,"八岁(1880)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梁启超《三十自述》,1902年)。12岁考中秀才。15岁进广州学海堂就学。

17岁考中举人。次年入京会试,但未考中。南归途中,经过上海,?够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见《三十自述》),并见到上海制造局译出的若干中西书。梁启超接触西学自此始。回到广州后,由同学陈通甫的介绍,得见康有为,并拜康氏为师。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当时的梁启超异常倾倒,他在《三十自述》中回忆说:?先生乃以大海潮音,做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竟夕不能寐。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子兹始。? 从1892~1894年,梁启超就学于广州府内长兴里的万木草堂三年。 1895年后,梁启超和康有为一道,参加并组织了资产阶级的正直改良运动,在当时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成为维新变法运动中的领袖人物。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组织保皇会(1899年3月),鼓吹?保皇?。后又组织宪政会(1906年冬)、政闻社(1907年10月)等政治团体,鼓吹?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在?仓皇去国?14年后,于1912年10月间从日本神户启程回国。民国初期,他倚靠袁世凯又组织进步党(1913年5月),1914年曾任熊希龄内阁司法总长职数月。1915年初,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梁特撰《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予以痛击,积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新闻121班:惠才贤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报刊活动 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达1400万字,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报界和近代报业史产生过重要影响。他的报刊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一、维新变法时期 在此期间,梁启超为推行变法,重视办报制造舆论。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创于北京,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为双日刊,不署出版时间和地点,自撰文章不署名,每期有一篇论文,主要表达变法维新的强烈要求,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国家振兴之源、养民教民之法。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将其转为机关报,并改名为《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署出版时间、地点,报刊接受袁世凯等达官贵人的捐款,经济实力雄厚,内容更加丰富。 《强学报》:康于1896年1月创立《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比北京的两份报纸更加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变法维新,提出“明定国是”、“开议院、立议员”等激进的政治主张。 《时务报》: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成为办报活动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内容设“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初期由汪任总经理,梁担任主笔,在每期卷首发表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文字通俗、切中时弊,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开创了新式报刊文体——时务文体。这种新式报刊论说文体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形式,它生动活泼,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外来语,雅俗共赏。 此外,梁启超还策划和支持了澳门的《知新报》、上海的《农学会报》、《蒙学报》、《演义报》和《萃报》。《知新报》与《时务报》南北呼应,紧密配合,对维新思想的传播,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都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 梁启超通过舆论宣传变法图强的道理,使中国第一场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开辟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一生中从事办报活动27年,亲自创办、主持报刊17家,共撰述约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这与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知识分子的身份有着本质区别.他的报刊宣传不再只是代表个人意见,而是代表了他所在的整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1895.8.17创)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梁启超任主编之一,这也是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但是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初现锋芒.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并发表的数十篇政论,其中以《变法通议》为著,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 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 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梁作为总编辑、总主笔,要承担繁重的编务,当时梁启超年仅23岁,他以巨大的热情主编《时务报》,所有的译文稿他都要润色,所有的稿件他都要校对,因此梁启超在编辑这个刊物的时候,是不辞劳苦,无畏寒暑;第二个贡献,梁启超每期都要发表一篇政论文章,所以,梁启超把这个报纸办成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讲台,《时务报》在群众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来完成的.第三个贡献,梁启超在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一篇重要的论述报馆作用,表达其新闻思想的文章,叫做《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报刊思想,就是“耳目喉舌论”.可以说《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动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由于《知新报》远在澳门出版,清政府鞭长莫及,因此,有些言论之激烈甚至超过了《时务报》。《知新报》与《时务报》南北呼应,紧密配合,对维新思想的传播,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都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时务报》的成功使全国各地维新人士深受鼓舞,各种鼓吹变法的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 1、梁启超的身份 我们在介绍梁启超的时候,通常都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首先是一个政治家。这和以前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的身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像王韬,那一批办报者大都是知识分子身份,他们办报只是为了“立言”,已实现他们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抱负,因此,他们所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所以早期的报纸经营惨淡也就可想而知。而政治家办报,则注重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民众的意见,个人的东西少了,公众的东西多了,所以也能够受到来自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支持。梁启超一生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报纸达到11种,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十分罕见的。而所有的这些办报活动都是梁启超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去从事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一点与我国以前的国人办报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启超所办报纸的性质的关键。 2、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新文体 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是从参与编辑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的,当时《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已经初显锋芒。 后来黄遵宪在上海办起《时务报》,梁启超担任主笔,所有的编撰工作都有他一个人来完成。每天要写4千多字的评论,还要撰写、修改2万多字的文稿。但是他当时是一个热情洋溢的青年,20岁出头,因此不知疲倦地夜以继日的工作。他这样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工作状态:“六月酷暑,洋蜡皆变流质,独居一小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梁启超这个时候开始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被世人称之为“时务文体”。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继续撰写大量的政论文章。这个时期的文章比前一阶段更加成熟,被当时的人称作“新民文体”,梁启超本人也因此而被人称作“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梁启超的新文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针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时务”)有感而发。原来文坛中存在的诗词曲赋,不能够促使民族觉醒,反而有巨大的麻醉作用,因此,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士主张用救国醒民的“时务”文章,来冲出义理考据词章的限制,来达到宣传变法图强的政治主张的目的。从这一点出发,他们写出的文章生气勃勃,激动人心。 (2)语言浅显易懂、文体灵活自由。梁启超认为报纸上的文章是为“开民智”而作,所以应该浅显易懂。他大量使用口语来论证问题,用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同时,他还主张打破写作上的清规戒律,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此他的文章恣意奔放、酣畅淋漓。 (3)梁启超的文章感情充沛,富于煽动性。这是他文章最能打动读者之所在。他的文章也因此而具有了某种魔力,使读者不知不觉地就会被他说服。 3、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贡献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喉舌论”的提出。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原文是这样的: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梁启超进一步认为,中国应该像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那样。大力兴办各类型的报纸:“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事者可阅水路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化电专门名家之报。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体繁者证以图。事臣责者列为表,朝登一纸,夕布万邦.是故任事者无阂隔蒙昧之忧.言学者得观善濯磨之益。犹恐文义太不能尽人而解,故有妇女报,有孩孺报,其出报也,或季报,或月报,或半月报,或旬报,或七日报,或五日报,或三E1报,或两日报,或每日报,或半日报”这样“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因此.在当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喉舌论”.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作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2.第四种族。粱启超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它十分赞赏西方报纸为“第四种族”的观点。他曾经说:“清议报事业虽小。而报馆之事业则非小。英国前大臣波尔克,尝在下议院指报馆、记事之席而叹日:‘此殆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而更为一绝大势力之第四种族也。” 由此,梁启超指出,报馆应该代表国民发表公议.也就是说报馆要代表国民来监督政府。 梁启超所说的“第四种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第四权力”.它的原意就是梁启超所讲的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197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斯图瓦特(Dotter Stewart)在一次演讲中宣称。根据宪法规定。新闻自由条款包括了对新闻机构的保障.新闻自由条款的作用就是直接保障新闻业.他提出“宪法保障新闻自由的最初目的是要在政府之外建立第四个部门.以监督官方的三个部门。”这就是著名的第四权力理论。 这个理论显然是对新闻媒体的社会地位的一个肯定。也是对新闻自由的一个保障。3.新闻的“两功能”、“四原则”。另外,在梁启超到了El本以后.解读了更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使他的思想体系飞跃而形成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体系。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报馆两大天职说和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原则。 梁启超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日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日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他认为政府是国民的雇佣,而报馆是国民的代言人。所以报馆可以像“父兄之视子弟”那样来监督政府。这是报馆的一大天职。另外,他还认为.报馆应当发扬“史家之精神,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也就是发挥向导国民的天职。这比以前认为报纸是替皇帝“宣德达情”的主张.大大前进了一步。 梁启超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即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一是宗旨定而高——报纸不能以“牟利”、媚权贵”为宗旨.而要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宗旨:二是思想新而正——报纸要选取别国的新思想来贡献给本国国民:三是材料富而当——要做到知识丰富、全面.而且又要对材料严格选择,是读者“阅一字得一定之益”;四是报事确而速——要准确而且迅速的报道时事,要重视时事报道。这四条原则的论述.说明他对报纸的社会职责和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二、梁启超对新闻学的贡献

梁启超的报刊人生

梁启超的报刊人生 新闻与传播学院 13新闻汪玉 131501036 摘要:梁启超生于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混沌迷茫的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和报刊人生势必要与救亡图存的思潮紧密联系。 关键词:梁启超报刊新闻救亡图存立政言说 前言: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哀时客等。广东新会人,清光绪年间举 人。他倡导维新变法,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变法期间曾主编,《万国 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并创办《清议报》,《新民从报》等。辛亥革民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并继续主编各类报刊。梁启超从事报刊活动27年,一生创办并领导报刊17种。 (一) 光绪十五年(1889)年仅十六岁的梁启超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但因守旧势力的排斥新思潮而落地。1891年,梁启超于广州学海堂继续读书,在同学陈千秋的介绍下结识了康有为,时年十八岁的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从此踏上了救亡图存之路,也开始了他的报刊人生。 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四次公车上书,意欲推行维新变法。同年,康有为在京创办了《万国公报》。梁启超,麦孟华任主编。该报主要以译外电西报和刊登上谕奏章为主,报刊本身并未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等业务。随着维新派的不断壮大,12月,《万国公报》正式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维新派的机关报。但由于顽固派的打压,《中外纪闻》于1896年1月20日被迫停刊。而后,也就是同年8月9日,梁启超应黄遵宪之邀,千万上海,创办并主编《时务报》。1897年2月22日,梁启超为澳门《知新报》撰稿,任主笔。与《中外纪闻》一样,《时务报》和《知新报》的办报宗旨也在于立政言说,宣传维新变法。但随着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的发生,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的报刊也先后被停。 这段时期是梁启超报刊人生的初始。他所编撰的报刊均以立政言说,宣传其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

析梁启超之新闻思想 专业:新闻学学号:0627 姓名:姚金沯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奠基人。在他56年的生命历程中,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这包括他的报刊功能观、报刊舆论观、党报理论,以及他对报刊编辑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梁启超在办报活动的前期,认为报刊的功能在于“去塞求通”,而后期则发展为“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在报刊舆论观中,他认为舆论不仅监督政府,还具有反映的功能,在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方面,他一直努力不懈地追求;党报理论,也是梁启超新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在报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完善了他的编辑思想,提出报刊“论说”、“纪事”写作要求,并且对报刊版面编辑和报章文体方面作出积极创新。 (一)报刊功能观 梁启超报刊功能观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早期他认为报刊具有“去塞求通”功能,把报刊之“通”功能与国家兴亡相联系。1902年以后,梁启超认识到报刊具有“向导国民”、“监督政府”两大天职。 1、去塞求通,通耳目喉舌之功能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期上发表了第一篇论述报馆作用的新闻学术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内外上下是通是塞;中国的落后受侮,原因在于上下内外不通,有“废疾”;他将报纸的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 2、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之功能 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这一报刊功能上认识的转变,体现出他在对报刊功能的认识提升到另一高度。 (1)监督政府的功能 梁启超认为,政府受公众委托管理国家事务,权力重且大,若没有限制、监督,不免会存在权力滥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舆论是政府的监督者,报馆操纵着舆论。 (2)向导国民的功能 梁启超重视报刊的向导国民的作用。报馆面对普通人,其发行量大,传播面广,可以长期有效地向导国民。 除此之外,在梁启超的新闻实践中,也常常体现出他对报刊教育功能和政治宣传功能的高度认识和把握。 (二)报刊舆论观 梁启超把报馆作为舆论机关,报刊之监督功能来源于其舆论效应。梁启超对于报刊舆论方面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国风报叙例》、《读十月三日上谕感言》章中,对健全舆论、对报纸怎样才能造成健全的舆论等等作出详细的论述。 梁启超自接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后,一生都没放弃对新闻自由的坚持和追求。他冲破封建统治者和其他统治势力的言禁,打破封建统治者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他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一文提到“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惟一切文明之母” ;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提到:“西人有恒言:‘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为一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一梁启超办报实践及在此过程中其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报刊实践产生、发展和完善的。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活动、政治思想紧密联系。 (一)从属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政治活动的报业活动阶段 梁启超从1895年起涉足报坛,到戊戌政变之前,他的办报活动始终服务于维新派的政治活动,有京师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还有《时务报》、《湘报》、《知新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批判封建制度。这一时期,梁启超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办报实践,提出一套办报主张,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报业的主张。在1896年《时务报》上发表了他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了“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他开创的“时务文体”,在当时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 (二)戊戌政变后康梁保皇立宪主张下的报业活动阶段 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海外仍继续他的办报活动。此间梁启超发表大量主张民权、自由、革命、独立的文章,但总倾向是鼓吹君主立宪。这一时期,梁启超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和宣传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创刊、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以及《政论》杂志、《国风报》。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长篇论文《本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文中阐述报馆的地位是“政本之本”、“教师之师”;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1902年,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2]在《新民丛报章程》中说:“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3];报馆需要“若孝子之事父母,若良师之诱蒙童”[4]那样去指导国民,这样才能变成“新民”。另外,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政府《少年中国说》等文章,在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少,人称“新民体”,在当时许多报纸都跟着学习,这标志着报刊新文体已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1907年,他在《国风报叙例》、《读十月三日上谕感言》等文章中,阐述了关于舆论的一系列问题。 (三)试图以学术改造中国的《大中华》、《改造》时期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侧重于对新闻自由和言论独立的思考,但由于各种原因,梁启超对“言论独立”的前景感到非常失望。到1918年左右,他渐渐淡出政坛,转入学术、教育救国和学术研究中,他的新闻理论也随之沉寂下来。梁启超在1912年初回国时接受共和制,想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宪政,他积极地进行政党组织活动,希望建立“政党内阁”,提出“司法独立”和“言论独立”的观点,此时,他逐渐认识到新闻自由、报馆独立特别是经济独立的重要性。1912年初,他创办《庸言》报,主张用平常、切实、有理、适用的报刊言论来为政府建议献策。1915年,梁启超担任了《大中华》月刊的总撰述,该刊注重社会教育,认为学术之盛衰,国民程度之高下与杂志之发达与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主张大力鼓动创办杂志。梁启超1920年回国后参与主编的《改造》(原《解放与改造》),是梁启超所主办的最后一个刊物,他希望能从学术上谋根本的改造,为将来的新中国创造良好的基础。 二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一位声誉卓著的学者,政治家和新闻工作者,他把办报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有力手段,为一个有着敏锐感觉的报人。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 关键词: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舆论观;功能观;自律观;编辑观;文体观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由于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只有报刊这一种方式,所以谈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实际上也就是指他的报业思想。梁启超的报业思想,主要体现在报刊舆论观、功能观、编辑观、自律观、文体观五个方面,下面加以阐述。 (一)报刊舆论观 普遍的新闻学观点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霎擎有公开胜,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新闻界称作舆论界,把新闻媒介称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界从舆论界中吸取力量,舆论借助新闻媒介作为公开展示力量的舞台。 1、舆论之定义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真实意见 梁启超曰:“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二是故少数人所表意见,不成为舆论,虽多数人怀抱此意见而不公表之,仍不成为舆论。”必多数人诚见其如是,诚欲其如是,然后舆论乃生。”刚梁氏的舆论含义的核心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意见。这种意见必须是大多数人内心所有的真诚真实的意见,被胁迫者的意思是不成其为舆论的。舆论是一种独立的、自主的意见的表达。 2、舆论可分为健全舆论与非健全舆论 在梁氏的舆论含义中,把舆论分为健全舆论和非健全舆论。健全舆论是多数人正确意见之结合。他在《国风报叙例》中说,“夫健全舆论云者,多数人之意思结合,而有统一性继续性者也。非多数意思结合,不泛以名舆论。非统一继续,不足以名健全。”梁启超清醒地看到,在封建专制统治的二千多年里,因为当局惯用愚民政策,提倡对政权统治相辅的消极舆论,“以警相普,无补于颠仆,以狂监狂,只益于号咖”这种言论导致民众没有分辨能力,是一种误国的“妄论”,对于这种当局有意而为之的“妄论”,应该群起而政之,对之进行鞭答。 3、健全舆论印产生需要报馆的引导 梁启超认为健全舆论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引导和激发的,而民众若不具备足够的民智,就有可能不能形成对时局的正确看法。因此,对舆论进行引导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梁启超认为健全舆论的关键在于要“尊重人人独立之意见,而导之使堂堂正正以公表于外。”梁启超认为知识阶层是最有资格形成健全舆论的,他们的报刊和其他公共媒介时刻在奔走启发国民,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构成了舆论之源。他们既是报刊的主人,也是舆论的主人,因此报馆就是舆论机关,报馆可以制造舆论,也应该担负起引导舆论、制造舆论的职责。近代中国更是充斥着混乱、疾病、贫穷、战争……能够有着清醒头脑的人并不多,梁启超认识到舆论的不同性质是他对当时时势认识的结果,也是李割终论观具有相当理性的表现。 4、舆论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功能 早期改良派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报刊具有“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清”的反映功能,梁启超把它们抽象为“去塞求通”和“耳目喉舌”的功能,主要是针对报刊反映和提供信息功能而言的:报刊可以集中和发散信息,让大众知晓事态的发展和变化,报刊提供信息成为大众关注的议题,从而形成舆论,反映舆论。舆论具有监督功能,从本质上来说,舆论监督即名誉监督,与法律和宗教相比,“名誉监督者,不能如前两者之使人服从,使人信仰,使人畏惮。”隐然示人曰:“尔必当如此,尔必不可如彼苟不尔者,则尔将不见容于社会,而于尔之乐利有所损。”梁启超认为,舆论在当时的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吾国前途之最大希望,实唯舆论势力,而可持之以为中国不亡之券。”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1.梁启超的办报活动 《时务报》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办《新小说》、《政论》、《国风》,参与创办《时报》。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㈠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 此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核心是以报纸为“去塞求通”的工具。 1 所谓“通”,主要是指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思想一方面表达了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救国于危亡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参与国政,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 2 梁启超还将“去塞求通”概括为报刊的“耳目喉舌”功能。他将社会比之于人,把报馆的作用比作一个人的耳目喉舌。 ㈡维新派海外办报时期 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说》、《新民丛报章程》、《国风报叙例》等文章中。 1 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2 一份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速而确”。 3 确定了消息与评论两种文体区分的准则。他认为新闻报道应具有“博、速、确、直、正”五个标准,评论应具有“公、要、周、适”四条标准。 ④从传媒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报刊宣传的两种方式——“浸润”和“煽动”。 对于两种方式,梁启超赞同并用。 另外,梁启超的报章文体革命始于《时务报》,成熟于《新民丛报》时期。“时务文体”此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后来也有人将此时的报章文体称为“新民体”。梁启超首创“短评”“时评”等政论文形式,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 3.对梁启超的评价 梁启超是我国仅大事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报刊活动家。他一生有26年时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10余种报刊,著述达1400万言。 他的文笔犀利,议论耸动。 他是报刊的政论文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到风格的文章,是当时言论界的骄

论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论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随着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及政局的变化,他的新闻传播思想也在实践中不断转变和发展,并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以梁启超所处的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为线索,以其新闻传播观念的嬗变为基础,从其报刊功能观、传播舆论观、传播技巧、传播关系观等方面来阐述他的新闻传播思想。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新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办报活动不但对清末民初的政治风云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为我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提出的不少新闻传播理念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梁启超的报刊功能观以及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1、戊戌变法时期的报刊功能观 梁启超认为:首先,报刊可以去塞求通。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他指出国家强盛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通,即战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上下、内外不通则国必不能强&&。①这是说,报馆是沟通内外、沟通上下的主要途径,报刊可以使民众参与政事,从而使国家强大。 其次,报刊有耳目喉舌作用,即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从这看出,梁启超认识到应充分运用报刊耳目喉舌的作用,使报纸成为沟通上下的工具。 2、戊戌变法之后的报刊功能观 戊戌政变之后梁启超认为:报馆者,非政府之臣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者。他认为,报馆与政府有着平等地位。②由此,可看出他把报刊的功能作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在1902年的《敬告我同业诸君》中,梁启超也提出报馆的两大功能。即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即报馆的职能为:一是监督政府,即政府有重大权力,为免其滥用权力,必须要对其进行监督。二是向导国民,即报馆有引导人民追求真理、追求先进事物的作用,有向导国民作用。 3、辛亥革命后的报刊功能观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提出司法独立和言论自由的观点。在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之后,梁启超逐渐认识到报馆应是一个自由独立发展的事业。但从当时中国新闻事业所处的环境来看,报馆的创办也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因此,在当时中国,报馆很难真正成为一个自由独立发展的事业。 4、梁启超的报刊功能观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工具之一,早已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无论是梁启超那个时代仅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和宣传工具的报刊,还是如今随处可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报刊,都是把报刊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来实现传播者的传播目的的。正如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所说的那样,报刊作为一种传播工具,相当于人的各个器官的延伸,即人的耳目喉舌的延伸,能传达出传播者的思想意图。同时,如今的报刊功能不仅继承了梁启超的去塞求通、耳目喉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等观念,还衍生出了如提供各种信息、进行科教、提供娱乐、促进消费等多种新的功能。 二、梁启超的传播舆论观以及对后世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1、戊戌变法时期的传播舆论观 戊戌变法时,梁启超认为国民可以参与政治、监督政府,从而减少当权者行为的专断性和随意性,国家政府的立策施政也必须由民众的舆论所发,才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舆论处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摘要〕梁启超作为近代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其名声和功绩为后人所熟知。但他作为近代报业的先驱者的重要身份,却常被人们所忽略。 对于梁启超,我了解他更多的是通过历史书上的戊戌变法。在当时国家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勇于做那个为救国家于危难,不顾自身安危而向皇帝提出变法的仕人。他的所作所为,我无疑是钦佩的。在这次的研究中,我不仅看到了他在政治上的勇于创新,也看到他为中国的新闻事业而奋斗终身的锲而不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个绕不过去的人。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他的言论思想影响之大,几乎无人可以比拟。包括陈独秀、胡适这些五四的巨人在内的

民族精英又有谁没有受过梁启超思想的滋润。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位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思想密切联系,其变化也与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紧密联系。 梁启超作为100年前的改良派的主将,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失败的,但在中国新闻史上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对报纸的作用认识是深刻的,他的新闻实践是成功的,在他的带动下,出现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一改外报独占中国报坛的局面,促进了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他独具魅力的报刊文字令人倾倒,他新颖而深刻的新闻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代新闻人,他是“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开山之祖”。当然,把梁启超看作“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开山祖”,不仅由于他在当时的报业发生过实际上的重要影响,而且首先在于他从理论上对报刊的功能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这在整个新闻史上都是极为重要的一次突破。梁启超写于1896年的《变法通议·论学会》和《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等文章,就曾详细而深透地论证过新闻的作用和意义。他说:道莫善于群,莫

试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作用

试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作用 【论文提纲】 一、前言 在前言部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题:对梁启超新闻思想做了探讨分析,并对新闻媒体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如何正确发挥其应有作用做了简要阐述。 二、正文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与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从一开始办报就注意到报刊所具有的强烈政治性和党派性,重视报刊的宣传和鼓动作用,利用报刊来引导舆论。“开民智”、“造新民”是梁启超一生新闻思想不变的内容,贯穿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始终。 1、去塞求通,通耳目喉舌之功能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期上发表了第一篇论述报馆作用的新闻学术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内外上下是通是塞;中国的落后受辱,原因在于上下内外不通,有“废疾”,他将报纸的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 2、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之功能 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1]这一报刊功能认识上的转变,体现出他在对报刊功能的认识提升到另一高度。

3、言论自由及出版自由 梁启超自接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后,一生都没放弃对新闻自由的坚持和追求。他冲破封建统治者和其他统治势力的言禁,打破封建统治者垄断新闻事业的局面。他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一文提到“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实惟一切文明之母”。 4、党报理论 梁启超承认报纸的资产阶级党性。他认为党报宣传是政治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在他看来“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党之报也。” (二)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新闻媒介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与推动者,其具体作用有: 1、发挥桥梁作用,沟通各方情况。 2、协调各方关系,创造良好环境。 3、引导社会舆论,树立学习榜样。 (三)对梁启超的新闻思想的借鉴 1、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媒体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舆论监督职能,做好舆论的领头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 2、媒体新闻报道的公开性原则:作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的重要部分,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同样要发挥其巨大的传播信息的作用; 3、坚持媒体新闻报道的党性原则: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当下

以梁启超的新闻理念反思中国大陆的当代报纸现状

收稿日期:2011-03-24 作者简介:岳修科,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 2011年6月第33卷 增刊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 f Ch i na Three Go rges U n i versity(H u m an iti es&So cial Sciences)J un .2011V o l 33 Spec i a l sec . 以梁启超的新闻理念反思中国大陆的当代报纸现状 岳修科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摘 要:梁启超作为中国新闻学的一代宗师,他的新闻理念影响了当时的新闻发展,时至今日,他的观点中仍不乏我们可借鉴之处。从梁启超关于报刊的性质功能说、新闻自由、新闻道德入手,来分析当下我国大陆报纸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古往今来的对比,提出整改建议,以期推动中国大陆报业的发展。 关键词:梁启超; 新闻理念; 当代报纸 中图分类号:G 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11)增刊-0101-02 维新变法带来了中国当代报业发展的浪潮,维新派人士也利用报刊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为自己的变法运动营造舆论,为变法运动服务。梁启超可谓其中的翘楚,在维新运动期间,他先后主办了 中外纪闻 和 时务报 ,在利用报刊进行政治宣传过程中,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一、梁启超报刊的性质和功能观及其当下思考 梁启超认为报刊是一种进行政治组织、宣传的有效工具。梁启超认为维新要!发端经始,开广风气,维新耳目,译书印报,实为权舆?,而报刊都是为维新变法运动服务的,可以说梁启超这一时期的新闻思想是因改良的政治性宣传而产生的。关于报刊的功能,在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中,梁启超指出国家强盛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通,上下、内外不通则国必不能强,接着他指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也就是说报馆是通内外、通上下的重要途径。 维新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往日本,更多地接触了西方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理论,加上当时他正在同孙中山等讨论两党代表合作的问题,思想上受到革命派的影响,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逐渐向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转变。关于报纸存在的性质,梁启超改变了以往的观点:!报馆者,非政府之臣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者也。?报馆是与政府有着平等地位的社会单位,他认为报馆是独立于政府权力的第四种势力,是传播文明的三大利器(学校、报纸、演说)之一。 人民日报 等全国各省市的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各组织的机关报,是党的思想工具、教育工具、舆论工具和领导方式。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与梁启超第一个阶段对报纸的性质判断相一致。当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康梁时期截然不同,康有为、梁启超所处的清朝晚期已经接近暮年,清政府的夜郎 自大、愚昧无知,腐败无能,军事软弱##封建社会已经走向了末期。若要中国复兴,单纯地改朝换代、继续走封建主义的道路,必将更加落后世界上新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便成为一些接触西方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呼声。因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分子便通过报纸宣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优越性,后期梁启超还在报纸中揭露清政府的弊端,引起人民的关注,共同声讨清政府的所作所为。报纸变成了监督政府的利器,而不仅仅是政府的耳 目喉舌。 然而,梁启超的关于报纸的第二种功能在今天的很多报纸所见非多。虽然我们的党和政府、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不断强调作为喉舌,党报必须把党的方针政策准确、及时地报告给人民,让中央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同时也要把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呼声反映给党和政府,从而沟通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可是,现实中后者做得却远远不够,报纸把国家的意志传达给了人民,没有等量地将人民的信息传达给政府,造成了一个不平等的信息传递量的对立。 梁启超在办报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报纸是不受政府权力干涉的第四种权力,是可以监督政府活动、保证民主自由的重要社会组织。在现有经济体制,我国报社国有的情况下不能保证报纸完全不受政府权力的干涉,但是随着新闻观念的进步,报纸逐渐能够起到监督政府的功能,希望报纸能够更好地更大程度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当报纸的监督功能完善后,对政府的运作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梁启超的新闻自由观及其当下思考 在近代中国,梁启超是第一个将新闻自由真正作为一面思想的旗帜,使之高高矗立于新闻阵地之人。梁启超在日本系统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