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人教版)》备课资料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人教版)》备课资料

九江市一中周明学

2011、9、19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为反帝反封,“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无产阶级政党先是独立领导工人运动(和平斗争,1921——1923年),失败;再是与国民党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年),又失败。中共就走上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道路。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和大革命失败后,国共由合作走向对峙,工农武装割据政权与国民党政权的对峙。此处对峙,不仅是军事对峙,更是政权对峙。

割据——以武力占据部分地区,在一国内形成对抗的局面。

中国近代史上,从性质上看,有两种“割据”,一为“军阀割据”,一为“红色割据”,即本课之工农武装割据。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8年统一全国;

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

一、背景:

1、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

1927.1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1927.4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秋,宁汉合流——标志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国民党成为执政党。

1928.底,东北易帜(五色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

2、共产党工农割据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1)背景:

①大革命失败及其教训:

表现: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教训:a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第一大教训)

故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b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故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的“斗争形式:武装斗争”。

②中心城市起义失败及其经验、教训:

1927~1928,中共发动了100多次城市起义。

背景:革命处于低潮

(1927~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3.7万,许多党组织遭破坏,

应该是退却积累力量而盲目进攻、进攻、再进攻)

表现:

a南昌起义:(策划地:九江)

目的:挽救革命,用武装起义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为什么选择南昌?因当时共产党领导和影响的国民革命军主要集中在南昌、九江一

带,约有3万人,而敌人力量约1万人。)

计划:胜利后,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再举北伐。

结果:途中遭围堵,损失重大,余部一路由朱德、陈毅领导到湘南,一路进入海陆丰(海

丰县、陆丰县)

特点:第一枪,军旗升起的地方;利用国民革命军旗号(当时认为只是少数上层政变,国民党整体上是革命的,同时为了团结国民党左派);以正规武装为主

意义: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b湘赣边秋收起义:(第一枪:修水)

经过:攻打长沙→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井冈山

特点:公开放弃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的旗号,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有较多工农武装参加

共同点:

a目标:进攻中心城市

b方式: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结果:先后失败

教训:走苏联中心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行不通,必须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经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举行武装起义。

③八七会议指明新的方向:

1927.8.7,汉口,半天时间,不称几届几中,因不足法定人数。当时南昌起义队伍正在南下。

内容:

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农村;经济上)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城市;政治上)c决定两湖、江西、广东四省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

a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了新的出路

旧出路: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今推翻之,政策调整)

新出路:经济上: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政治上: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或曰制定了武装暴动的路线)

b中国历史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

不足:滋长了“左”的情绪

(2)表现:

①建立:

1927.10.毛领导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经过半年,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发展:

到1930年,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分布十多个省,武装力量10万人。三个“10”,暗合30年。空间分布特点:a主要是在南方数省(大革命的群众基础);b主要在两省或数省交界地区;

c江西较多:四块(红土地)。

(3)巩固政权的措施:

经济上:

①进行土地革命:

内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方针:八七会议确定

意义: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成了农村的主人),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障;广大贫雇农参军参战,发展生产,巩固了根据地。

(近代以来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地权,土地革命)

②开展经济建设:

目的:粉碎国民政府经济封锁

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开展互相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兴办军需、民用工业(公有)

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以上经济措施使中国社会开始出现新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即多种所有制并存,

以私有制为主。)

思想上: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

内容:中共领导下的三合一

即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总结大革命的教训、中心城市起义的经验)

斗争形式——武装斗争(总结大革命的教训、中心城市起义的经验)

基本内容——土地革命(八七会议内容)

战略基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总结中心城市起义失败的教训,此点为毛泽东独创)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民主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道路”可概括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井冈山道路”

(国情异:苏联:走中心城市暴动道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思想原则:实事求是(走苏联人的路→走自己的路)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内对通过武装斗争方式夺取政权的认识比较一致,而对究竟通过什么具体道路去武装夺取政权,意见分歧较大。

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上,各国夺取政权的革命都是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其实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几乎都是在大城市展开的,十月革命是“中

心城市论”成功的典型)。当时共产国际和苏联都主张工人在城市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在

这种国际背景下,中共党内多数领导人推行“中心城市”论,以城市为中心指导全国革

命,以夺取中心城市为武装斗争的主要目标。

但中共领导的中心城市起义先后失败,证明中心城市起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所以,部分共产党人开始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其中毛泽

东的贡献最大。

实践上,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理论上,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军事上:

①建立工农红军

井冈会师:三合一(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朱德、陈毅的南昌起义部分军队、湖南的工农

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说明:当时并未有四个军,只是虚张声势、唬人)

②粉碎敌人四次反革命“围剿”(1930.底~1933)

政治上:

①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时间:1931.11.7

背景:反围剿胜利,全国各地根据地已拥有300多个县,普遍建立起基层人民政权。

地点:瑞金(苏区以江西为大,红军以江西为强)

宪法:宪法大纲,全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第一部由中共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性文献,属于新民主主义宪法。

性质:工农民主政权

领导人:毛、朱

意义:这是中共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的与国民政府相对抗的中央政府。

(“两国两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南京;一般认为代表大地大资利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临时中央政府:瑞金;代表工农利益)

②建立苏维埃制度

“苏维埃”一词是俄文汉语音译,原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据著名学者高放考证,中文“苏维埃”一词是由当年北大教授、后来担任中国民主社会党主席的张君劢于1918年音译的,1922年以后广为流行。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组织形式开始由农民协会等形式向工农兵代表苏维埃转变。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又称“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样,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制度,就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方工农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转变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雏形时期的一种形态。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再介绍。

(4)影响:

①逐步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中国革命道路经历

了从城市工人运动、城市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的转变。

②从实践上、理论上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二、表现:

1、军事上:围剿与反围剿

2、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

三、结束:

1、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长征:

(1)原因:

①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1931~1935年)

错误表现:

a革命道路上,坚持城市中心论,强令国统区党组织普遍举行罢工、罢课、游行示威,甚至

武装暴动。

b组织上,剥夺毛泽东对中央苏区军队的领导权(对持不同政见者实行“残酷打击,无情迫

害”,迫害了一大批干部和红军战士,削

除毛的兵权即其一。)

c军事上,进攻中犯冒险主义错误:第四、五次反围剿中(全线出击)

防御中犯保守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中(运动战、游击战为阵地战取代)

退却中犯逃跑主义错误:长征初期

d思想上,教条主义——言必马列,迷信苏联

e在处理国共两党关系上,犯关门主义错误,如处理“福建事变”。

危害:

a白区党的秘密组织绝大部分暴露,遭到严重破坏,临时党中央不能立足上海,迁往中央苏

区(1933年初),直接毒害苏区。

b苏区面积缩小,红军人数下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中央红军不能立足于中央

苏区,被迫转移。

c长征初期中央红军损失惨重(8万→3万)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3.10~1934.10,一年伤亡惨重,不能退敌)

(2)时间:1934.10.10晚——1936.10(前后两年完成转移)

(3)转折点:

①转兵贵州(行军路线):

红军长征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改变,避免了红军的全军覆灭。最后到陕西是第8次选择的结果。

②遵义会议(军事路线、组织路线):(1935.1.15~17,政治局扩大会议)

背景:a.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b.长征初期受挫

目的:纠正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挽救中国革命危机

中心任务:着重解决当时最迫切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内容:a.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三主义:冒险主义、保守主义、逃跑主义)和组织上(解除毛泽东的军事权)的错误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方针: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作战形式:运动战

要求红军指挥员必须灵活运用上述原则,迅速完成从阵地战到运动战的转变。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由政治局委员升为常委)

d.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当时的总书记是张闻天,故称“事实上”。

b.这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妥

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独立自主:中共与共产国际关系中断

党内分歧:教条主义派,迷信苏联革命经验,走俄国人的路

实事求是派,尊重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

遵义会议前“左”倾错误路线表现:政治上——盲动主义、关门主义;军事上——冒险主义、保守主义、逃跑主义;组织上——宗派主义;思想上——教条主义遵义会议没有全面讨论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只是解决了最为紧迫的军事路线问题,军事领导问题。从思想上肃清“左”倾错误:延安整风运动。

c.挽救了党、红军、中国革命,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21~1935年,14年,中央主要领导换了几任,或“右”倾,或“左”倾,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5~1949年,14年,选择了毛泽东,从胜利走上胜利。

(4)胜利:

①1935.10.中央红军与陕北的红军会师。

②1935.10. 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

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抗战后改为八路军115师

红二方面军,抗战后改为八路军120师

红四方面军,抗战后改为八路军129师

红三方面军计划组建,未建起来。

红军长征徒步经11省: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

经过的大河: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河、大渡河

(5)意义:

①转危为安:

②保存主干:遵义会议后长征过程中的三大危机: a.围追堵截

b.自然险阻

c.党内分裂

③播下火种:

△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大西北,抗战后改编八路军

△地方红军由项英、陈毅率领留在中央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抗战后改为新四军。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第二次国合作初步实现: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