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说课稿

《丝绸之路》说课稿
《丝绸之路》说课稿

品读千年古道品味伟大人生

——《丝绸之路》说课稿

新乡市外国语小学巩万娜

大家好!还记得吗?正是这条路,见证了卫青西征的铁马金戈,昭君出塞的悲欢离合,敦煌飞天的精雕细琢,玄奘西行的虔诚执著,这条路就是千年古道——丝绸之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路》中的《丝绸之路》一课。我说课的主题是《品读千年古道品味伟大人生》。我将从研读课标定理念、联系学情说教材、因材施教说方法、深化重点说流程、凸显主题说板书五方面加以说明。

一、研读课标定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基于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理念:尊重个性体验,对话深层文本,层层感悟,步步融情,使学生研读语言,体悟情感。

二、联系学情说教材

(一)教材和学情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详细叙述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严谨,又不乏含义深刻、富含韵味的好词佳句。

由于课文的生活环境和主要人物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可能对文章理解不够透彻,需要教师引导。

(二)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特点,综合对教材的研读,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三维定性与要求,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忠诚,了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懂得张骞被称为探险家、外交家的原因,了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作为教学难点。

三、因材施教说方法

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再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会做简单的批注,并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采用“朗读感悟法”。简化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创设情境法”。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我通过导语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升华体验,动情动心。学生则采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学习。

四、深化重点说流程

本课我准备分两课时教学。这是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审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三、再读课文明晰层次

四、交流资料了解意义

下面,我重点说第二课时。通过研读教材,阅读原著,我认为文章应该抓住两条主线:一、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二、张骞是一个怎样的人?围绕这两个问题,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导读营造浓郁的情境场

一上课,我先展示了一组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图片,教师配乐讲解。(板书课题)。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唤醒了学生的记忆,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丝绸之路在学生心中是一条遥远的路,学生对它缺乏了解。我制作“丝绸之路路线图”,用一条红线,引领学生重走丝绸之路。之后,出示中心句“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引导学生质疑。(板书)在浓郁的情境场中,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两大主线。

(二)精读领悟读书的好方法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我引导学生抓住第3自然段“交通不便”、“七千多千米”等词语,体会这是一条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路。理解“七千多千米”时,我补充资料:“这七千多米只是直线距离,张骞的行程达到一万四千多千米。这是多么漫长的一条路呀!”(板书)路上的经历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千难万险”(板书)。学生对西域的恶劣环境缺乏了解,我采用创设情境法,播放表现路的自然条件恶劣的课件。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入,读书自然能以情动人。此设计体现了课标指出的四年级学生要“能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要求。

多形式、多层次朗读后,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引领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抓重点,谈体会,读出情”,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

(三)品读凸显浓厚的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我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上文总结的方法,自学课文第5-8自然段,体会张骞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采用自主探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之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碰撞,三品张骞的勇敢、忠诚、智慧。

一品勇敢

1.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

2.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3.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西域各国。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应该可以从以上句子,通过“浩瀚”、“剽悍”等词语品味出张骞的勇敢。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如果学生用另一只眼睛,从不同的词语、句子,品味出张骞的不怕困难、顽强、执着,我同样会把赞赏的目光、激励性的语言送给他。因为这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品忠诚

1.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我请学生联系上文,体会张骞的“耐心”。学生应该可以找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这句话。我引导学生想象感悟,从“十一年”这个词,品味张骞的忠诚。之后,进行语言训练,仿说句子。此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课标理念。

三品智慧

1.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我引导学生理解张骞的“不露声色”。从“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这句话可以知道:张骞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寻找机会逃走,继续完成使命。他的“不露声色”,恰恰是大策略、大智慧的体现呀!

我顺势将学生带入情境:“这‘默记’二字写出多少艰辛,多少智慧呀!他不敢写、不敢画,只能默默地记在心里。多少个白天黑夜,多少个寒来暑往,他在心里默默勾画。他在勾画通向西域各国的地图,这是一幅即将流传千载的丝绸之路的草图啊!为了更好地品味张骞的智慧,我使用引读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

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

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

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

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这段话,采用诗歌的形式,运用复沓的朗读,配合音乐的渲染,创设了一波三折,一唱三和的动人语境。

最后,播放视频。看到这感天动地的一幕,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张骞?学生感情的宣泄终于找到出口,一定能感受到一个忠诚勇敢、智慧执着的伟大英雄形象。(板书)

(四)回读理清清晰的文脉线

激情的课堂需要冷静的思考。我再次出示路线图,引导学生回读中心句。我结合板书总结:“作为走出国门的第一人——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开辟了丝绸之路,让中国看到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让我们永远记住名垂青史的张骞,永远记住万世不朽的丝绸之路。”两条主线相互交错,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现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

五、凸显主题说板书

丝绸之路

“千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我是课后说课。我的说课分为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的国家建立》中的第15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对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二、说学情、教法和学法 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知识体系很松散,但求知欲强,我在教学中主要着眼于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历史,主要是课前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需要查找相关的资料,熟悉本课的内容,部分学生需要排演情景剧;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积极思考问题,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在各种活动中掌握重点知识化解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

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 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对“张骞通西 域”这个内容我是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情景剧既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又对他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实现突破的;对“丝绸之路在 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我是通过学生模拟导游的方式加以突破的。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我是设置问题让学生转换角色展开课堂,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整理学生见解适当补充我的看法和观点加以突破的。 四、说课堂教学 导入部分:让学生欣赏几种美食: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 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设计: 一、张骞通西域: 首先教师设置问题: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学生看地图册确定西域的地理位置. 教师板书:1、西域的地理位置.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说教材】 1.本课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 一、说教材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生活》第二主题《路在脚下延伸》中的一个课。其内容展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能力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四、教学准备: 1.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与小组数目相同的较大的地图、尺子。 【说教法】 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多元化的体验、小组探究、视觉感受等方式让学生发现身边交通情况的.点滴变化,对比古今到达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选择的交通路线的巨大差别。从中感受到道路、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的紧密联系以及交通带来的巨大便利,从而提升为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体验。 【说学法】 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在教《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这一主题活动时,我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说课稿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从教材的地位作用、学生情况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过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课。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2、张骞通西域3、丝绸之路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丝绸之路的开通,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肤浅,尤其对本课的历史地理位置生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历史知识过于专业化、成人化,而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三、本课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3、情感目标: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作用。 2、本课难点: 张骞出使西域, 五、说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教具,递进式层层深入地设计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自然的体现重点突破难点。(详见教学过程) 八、说教学模式: 导知——导情——导行 九、说教具: 利用多媒体教学,便于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知识,理解教师的要求,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对比使教学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十、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丝绸之路说课稿

丝绸之路说课稿 丝绸之路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历史上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引入,不但吸引读者,而且能让学生了解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二、说教法 1、《丝绸之路》文章介绍的内容时空跨度较大,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复杂,学生对此了解不多。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以介绍历史为主的文章,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丝绸之路开辟艰难。 3、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让生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三、说目标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知识和语文阅读教学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认的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程序我设计共分五步走: 第一步:交流资料,质疑引入。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能对课文有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质疑与交流中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我设计了读课题质疑环节。 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等问题。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已对课文进行了初步的阅读了,也能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了。 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对此主要采取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的方式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这是因为学生生活与丝绸之路的历史相差太远了,又由于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对此了解不多,但互相交流能让生在交流资源、共享中互相补充,以丰富内涵,有助于学习课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起了示范作用。同时,在近两年的中考中,丝绸之路已被纳入重要的考察范围之内。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识读《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用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同时,通过学习丝绸之路,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学情分析 该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而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历史充满好奇心,但由于地域及环境的限制使得我校的学生知识面窄。同时,也是历史思维养成的阶段。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法选择 (一)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2.亲历角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3.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 (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PPT及实物展示葡萄、核桃、石榴及丝绸,并提问学生“老师手里拿的大家日常吃的东西,你们知道产自哪儿吗你们知道丝绸是哪个国家的吗为什么现在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穿上丝绸做的服装”通过实物展示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丝绸之路语文五年级说课稿

丝绸之路语文五年级说课稿 丝绸之路语文五年级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二、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①了解张骞被称为外交家、探险家的原因。 ②学会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法建构主义教学法

四、教具准备>网络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连接视频:(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自读课文。 (二)、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件连接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就课文内容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电子课文显示)“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由此引起学生思考,并提出疑问: 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是谁开辟的? 为什么称张骞为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在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毕生的精力”这一词?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然后学生联机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的功能,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汉通西域和丝 绸之路》说课稿 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播放影片《汉武大帝》中关于张骞通西域的片断,让学生对张骞这种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形成感性认识,以此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一、说课标 XX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这一课向学生提出如下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课标要求是本课设计的主要依据。 二、说教材 本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的国家建立》中的第15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对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三、说学情、教法和学法 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

方法,知识体系很松散,但求知欲强,我在教学中主要着眼于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特别是我这是第一次教初中课程,对自己能否适应初中教学没有信心,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探求初中历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了解历史并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基本上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历史,我主要是课前指导他们排演情景剧,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课上引导他们思考问题,解析疑难。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需要查找相关的资料,熟悉本课的内容,部分学生需要排演情景剧;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积极思考问题,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在各种活动中掌握重点知识化解难点。 四、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和地理学科整合。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最新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27、《丝绸之路》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

《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绸、抗”等14个生字,会写“立、记”等8个生字。积累“出使、荒漠”等词语。 2.熟读课文,说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3.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练习用“终于”造句。 4.了解西域灿烂的文化,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了解西域灿烂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能自己说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一条贯通中西方的商路。听完老师的介绍,同学们肯定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到“丝绸之路”上去看看了,好,那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去领略这“丝绸之路”的独特魅力吧! 2.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课文介绍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3.默读课文,用“——”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一读。 4.出示重点词语,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抗kànɡ击荒huānɡ漠寡ɡuǎ不敌众忍rěn饥挨ái饿努nǔ力贯ɡuàn通 5.采取多种形式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轮读) 6.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荒漠:荒凉的沙漠或旷野。 马不停蹄:比喻一刻也不停留,一直前进。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形容极其贫困,苦苦度日。1.选择正确读音,画“√”。 继续(xùmài) 努力(lǔnǔ) 软禁(jìngjìn)2.形近字组词。 运() 远()苦() 枯() 记() 纪()虽() 虫()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说课稿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说课稿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是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最后一部分内容,本课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的空间联系,选取了汉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史实,凸显这一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及中国南北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重点强调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日渐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大运河则突出它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作用。除此之外,课文还以历史性的眼光,描绘了当代新的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们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使历史与现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课标联系: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要求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等知识,体会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传播及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重大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 3、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理解古丝绸之路的重要

作用,了解敦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了解亚欧大陆桥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区别,理解其重要作用。了解隋开凿大运河的原因,过程,大运河的三点四段及沟通的水系,流经的省区等,理解大运河对经济甚至政治的作用。能够正确看待隋开凿大运河的事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角色表演等方法,培养阅读、分析、对比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评价历史上的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作用。难点是: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具有较高的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 2、已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3、缺乏创造性思维,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缺乏思想深度。 三、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我认为,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能否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其

丝绸之路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大新庄初级中学王红娜 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利用、说特色等五个环节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 首先是说教材环节。 (一)课程标准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这将是本课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本课选自人教课标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的国家建立》中的第15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对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三)根据课标要求、初一学生的学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所能利用的资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使学生识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使学生正确认识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方面:利用资源整合多媒体课件,提供丰富的历史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让学生

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努力寻找解决历史问题的办法。这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在师生合作、小组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四) 1、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我将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网站图文材料加以突破。 2、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则是本课的难点,我将通过从外国传过来的商品,宗教以及中国走出去的商品宗教等、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他在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上的重大作用 二、教法方面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以生动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氛围引起学生对学习丝绸之路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同时利用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立必须依据对于学情的掌握 1、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知识体系很松散,但求知欲强,在教学中将着眼于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方法的培养。 2、针对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的实际情况,利用图文等直观材料,使学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张骞通西域,西汉王朝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会看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方法 1、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2、教学:运用启发式、问题式、多媒体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葡萄是我们都知道的水果,可是它最早什么时候,从哪里传入,又是怎么传入中原的?从而自然进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题。 (二)新课学习 一.张骞通西域 探究一:自主学习 1. 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知识点一 2. 展示学习成果 3.教师引探:①西域在哪? ②张骞为什么出使西域? 4.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张骞通西域第二次目的 时间 结果 意义 5. 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解决自学中的疑惑。

6. 活动一:故事会:结合地图学生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经过。 7. 设疑再探:教师出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材料,并提出问题: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什么如此顺利? 引发学生思考,联系以往知识,得出结论: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取得最后的胜利,匈奴西迁了。 8.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艰辛,终于成功,你如何评价张骞? 意志坚强、不怕困难、威武不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 二.丝绸之路 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点二 2.活动二:穿越时光之旅 ---目的:攻克重点丝绸之路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如果现在你是长安的一名富商,现在想去西域甚至欧洲做生意,你会从长安带去哪些东西到西域贩卖,又会带些什么回来?你的出行路线是怎么样的呢? 小组活动要求: ①设计长安到欧洲的路线图: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新疆)--(西亚)--(欧洲) ②明确从长安去西域所带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计划从西域带什么土特产回来:______________ ④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学习成果展示: 4. 教师演示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 官方往来之路科技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宗教之路 5. 总结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 6. 海上丝绸之路:教师出示地图,演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沿岸-----印度半岛最南端和斯里兰卡三.对西域的管理 1.自学成果展示,奠定基础(目的:完成对西域的管理内容)

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精心整理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起了示范作用。同时,在近两年的中考中,丝绸之路已被纳入重要的考察范围之内。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汉代 3. 1.2.3.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PPT 及实物展示葡萄、核桃、石榴及丝绸,并提问学生“老师手里拿的大家日常吃的东西,你们知道产自哪儿吗?你们知道丝绸是哪个国家的吗?为什么现在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穿上丝绸做的服装?”通过实物展示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二)新授环节 通过一场梦之旅,设置三个梦的篇章:第一篇——梦回长安;第二篇——梦在路上;第三篇——梦回现实。

第一篇——梦回长安 梦中我们回到长安,发现大家围在一起看招贤令。“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之不交故也.今贤人已与我共平定矣,而不与我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吾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引出去应聘的人就是张骞,从而展开第一部分的教学。ppt展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两个问题:1.“西域”是指什么地区?2.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及阅读书本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材料阅读更直观形象的概括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并通过PPT展示西域的大致位置及第一次出使的目的,再次加深学生的印象。 “张骞是谁?他在出使西域的路程中又遇见了哪些磨难?”对于这一环节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学生深入角色,体会张骞路途中的艰辛,学习张骞身上的优秀品质。这时教师PPT 并提问学 一部分。 绸之路” 线, 体现,发展与 “回到现实社会,面对往昔繁荣的丝绸之路,我们该怎么办?”从而引出一带一路,通过ppt视频展示,使学生了解到何为一带一路,并提问学生“根据视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发展‘一带一路’的战略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将丝绸之路与现实相结合,与中考接轨,从而升华知识点。同时,通过学习这条由中国人开凿的丝绸之路,让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丝绸之路由古至今的重要作用,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华。(三)板书设计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含义 2.第一次:时间、目的、结果 3.第二次:时间、目的、结果 4.意义:

初中历史《丝绸之路与大运河》说课稿

初中历史《丝绸之路与大运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是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最后一部分内容,本课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的空间联系,选取了汉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史实,凸显这一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及中国南北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重点强调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日渐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大运河则突出它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作用。除此之外,课文还以历史性的眼光,描绘了当代新的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们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使历史与现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课标联系: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要求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等知识,体会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传播及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重大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 3、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理解古丝绸之路的重

要作用,了解敦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了解亚欧大陆桥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区别,理解其重要作用。了解隋开凿大运河的原因,过程,大运河的三点四段及沟通的水系,流经的省区等,理解大运河对经济甚至政治的作用。能够正确看待隋开凿大运河的事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角色表演等方法,培养阅读、分析、对比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评价历史上的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作用。难点是: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具有较高的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 2、已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3、缺乏创造性思维,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缺乏思想深度。 三、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同

丝绸之路五下说课稿

丝绸之路五下说课稿 丝绸之路五下说课稿 丝绸之路五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历史上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引入,不但吸引读者,而且能让学生了解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二、说教法 1、《丝绸之路》文章介绍的内容时空跨度较大,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复杂,学生对此了解不多。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以介绍历史为主的文章,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丝绸之路开辟艰难。 3、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让生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三、说目标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知识和语文阅读教学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认的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程序我设计共分五步走: 第一步:交流资料,质疑引入。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能对课文有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质疑与交流中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我设计了读课题质疑环节。 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等问题。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已对课文进行了初步的阅读了,也能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了。 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对此主要采取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的方式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这是因为学生生活与丝绸之路的历史相差太远了,又由于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对此了解不多,但互相交流能让生在交流资源、共享中互相补充,以丰富内涵,有助于学习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二、教法与学法: 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照片、地形图等),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三大特色。第一大特色是,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嘴、动手”能力。例如:我课前让学生准备有关本课的物品,可以是葡萄、石榴、丝绸、瓷器等实物,还可以是其中的人物故事、诗句;我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我还设计了“演一演”“想一想”“论一论”“找一找”“画一画”等题型,既突出重点、化解了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二大特色是,我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行分组教学法,每组定好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还设计了课堂活动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我在平时成绩中适当加分,既鼓励了学生,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第三大特色是,我注重加强历史学科与地理、语文、政治、生物等学科的有机渗透,通过设计一些交融式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和创新意识。例如,结合地理学科中有关地球面貌探索的内容,来深化张骞出使西域的深远意义;又如我在讲西域的含义时,利用唐诗来加深学生印象等等。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复习提问 首先我充分发动学生当复习小导师,自己设计问题带大家对上节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进行复习,以巩固上节课学的知识点。 (二)导入新课 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我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指出:两汉时之所以能打败匈奴,原因之一就是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开始讲授新课。 (三)讲授新课 本课内容共有三大部分: 1.张骞通西域 本目内容是课文的重点。要讲清三个方面:①西域的含义;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经过、意义;③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①西域的含义:我首先利用《张骞出使西域》形势图突出“西域”的概念。在图上着重点出“玉门关”和“阳关”。让学生踊跃朗诵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西域的诗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在此基础上打出老师找到的两首诗来进一步加深印象。接着让学生介绍汉武帝以前西域的情况,从中点出他们与汉通好的可能。

人教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5课《开辟新航路》说课教案

第5课开辟新航路 说课稿 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五课《开辟新航路》,我将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共有三目,第一目:东方的诱惑,是开辟新航路的条件,包括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目:新航路的开辟;讲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第三目:走向会合的世界,是开辟新航路的影响。本课内容难度较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在上一节已经讲述开辟新航路的条件,本节课重在讲授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和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讲授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和识图能力,特别是藏族学生思想活

跃,兴趣广泛,对新课的学习热情比较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讲授本课的过程中,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利用地图册、图片和文字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的内容,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不同教学情境、角色扮演、设置问题、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并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②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辨证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对亚、非、拉美的血腥掠夺;另一方面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 创设不同教学情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体验角色、总结归纳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

《张骞与丝绸之路》说课稿

《张骞与丝绸之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张骞与丝绸之路》,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分析。《张骞与丝绸之路》是语文A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生动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和中国的丝绸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内容生动,尤其是文章开头引人入胜。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接着写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成为联结欧亚大陆的纽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张骞为国献身精神的赞扬,本课主要学习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张骞的那种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 (2)说教学重、难点。自主识字、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3)教学时数的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课文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同时学习张骞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 【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理解分析的`能力,已经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小状元提示,基本能独立进行。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并且能根据现有的资料查询课外信息。

【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内容和我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对于课文的引入,我采用谈话法;对于感悟张骞的优秀品质,我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法;对于课外拓展,我采用合作型教学法。 【说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 2、让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课件:唐僧师徒四人)同学们请看,他们是?他们是《西游记》当中的人物,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从中土大唐去西天取得了真经,真是了不起!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比唐僧还了不起的人物,他历尽磨难,从中国通往西域,他开通了一条有名的道路,名叫“丝绸之路”,他是谁呢?——张骞!是的,咱们一块来学习《张骞与丝绸之路》。 这篇课文跨时代跨空间,学生们对于以前的事了解很少,如何让他们充满兴趣地学习这课呢?我觉得课堂伊始就得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西游记》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他们对里面的人物、事件了解地比较详细。而且,《西游记》当中人物的品质和取经的艰辛与本课极其相似,所以我以《西游记》为导线引出课题,一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二来可以用类化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看课题,《张骞与丝绸之路》中有两个关键词,“张骞”和“丝绸之路”,课前让大家搜集了他们的相关资料,现在谁来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搜集到的资料呢?(课件出示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这里我会请几位学生说说他们找到的资料。对于“丝绸”,学生陌生但又充满好奇,在此,我课前搜集了一些有关丝绸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古代丝绸战袍、杭州丝绸、蓝丝绸、奥运丝绸服饰。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说说“张骞”和“丝绸之路”的关系。(如:张骞把丝绸之路开辟了、丝绸之路被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是张骞开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