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与覆盖应用及案例

抛物面天线解决高铁超远距离覆盖的案例(湖北)

抛物面天线解决高铁超远距离覆盖的案例 湖北无线网络优化中心 我国高速铁路速度已经达到200公里/小时以上,铁路LTE信号面临着高速带来的多普勒效应和频繁小区切换的特点,因此造成高掉线现象,如何利用远距离覆盖减少带状环境下信号频繁切换和小区重选成为一个关键性课题。 【现象描述】 武冈城铁时速200公里,在武汉行驶至鄂州境内29公里处,出现由于弱覆盖引起掉线现象。 【问题分析】 城铁弱覆盖区域接收到F鄂州葛店葛店开发区局机房BBU29_瓦咀彭湾OCQH_1小区信号,受CHR高铁车体15dB损耗影响,在距离基站直线距离679米左右后,普通天线信号RSRP下降至-100dB。瓦咀彭湾站离最近的葛店城铁南站有1900米,中间存在500米距离无法满足覆盖要求,需要增强覆盖。

由于弱覆盖沿线区域常驻用户不多,为节省建设投资,针对F鄂州葛店葛店开发区局机房BBU29_瓦咀彭湾OCQH_1小区开展改造。瓦咀彭湾基站enodeb ID编号为609980,cell ID编号分别为48,49,50,其中针对cell ID:49小区(即1小区)改装抛物面天线,PCI重新分别规划为63、64、65。 【结果评估】 在两种天线安装站高不变,覆盖方向均针对铁路方向,两种天线场景下测试结果如下。 1、普通天线场景 瓦咀彭湾基站enodeb ID编号为609980,PCI分别为:363、364、365.(注:PCI有重新规划分别更改为63、64、65)。其中1小区在距离677.29m处RSRP值为-100.18dbm。 2、抛物面天线覆盖 安装抛物面天线场景时PCI重新规划过分别为63、64、65,PCI变更对覆盖距离无影响,在1.9KM处RSRP值为-93.06dbm。

天线下倾角的计算方法

天线下倾角的计算方法 一、基础理论 1、定义 天线下倾角=机械下倾角+电子下倾角 机械下倾角:通过天线的上下安装件来调整的,这种方式是以安装抱杆为参照物,与天线形成夹角来计算的。 电子下倾角:通过改变共线阵天线振子的相位,改变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的幅值大 小,改变合成分量场强强度,从而使天线的垂直方向性图下倾 2、理论计算 已知:H--天线的高度, D--小区的覆盖半径, β-天线的垂直平面半功率角, P—预制下倾角,为可选项,计算α--天线的俯仰角 答:α=arctg(H/D)+β/2-{P} 二、实例说明 1、某县级市平均站间距为443米,本地区采购的天线水平半功率角为65°,垂直半功 率为6°,内置电子下倾角分两类:0度,6度,采购原则如下:总下倾角小于等于 9度的,采购电子下倾角为0度的天线,总下倾角大于9度的,采购电子下倾角为 6度的天线。假设本期新增的基站均为三扇区定向站,请分别计算站高为20米、30 米、40米、50米的基站,天线下倾角分别是多少,机械下倾角分别是多少? 答:

(1)根据上图所示,且新增基站为三扇区定向站,小区半径R=站间距D/1.5=443÷1.5≈295(米) (2)通过《天线下倾角与覆盖距离计算》软件计算 20米站高基站:总下倾角=7°,机械下倾角=总下倾角-电子下倾角=7°-0°=7°

=9° 40米站高基站:总下倾角=11°,机械下倾角=总下倾角-电子下倾角=11°-6°=5°

-6°=7° 总结:根据以上经验可以推算出,在该地区20米站高基站天线下倾角为7°, 站高每增加5米,天线下倾角增加1° 三、运行软件

天线俯仰角

天线的覆盖范围主要取决于天线高度、下倾、天线增益、天线口功率、无线链路等因素。 一般网络规划对市区可按照: (a) 繁华商业区; (b) 宾馆、写字楼、娱乐场所集中区; (c) 经济技术开发区、住宅区; (d) 工业区及文教区;等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 (a)(b)类地区应设最大配置的定向基站,女口8/8/8站型,站间距在 0.6~ 1.6km; (c) 类地区也应设较大配置的定向基站,如6/6/6站型或4/4/4站型,基站站间距取 1.6~ 3km; (d) 类地区一般可设小规模定向基站,如2/2/2站型,站间距为3?5km;若 基站位 于城市边缘或近郊区,且站间距在5km以上,可设以全向基站。 上几类地区内都按用户均匀分布要求设站。郊县和主要公路、铁路覆盖一般可设全 向或二小区基站,站间距离5km-20km 左右。 覆盖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客户带来更好无线业务服务,不过还需要注意几个方

面: 1、看覆盖环境,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下倾方式和天线挂高; 2、看天线类型、参数,是否带电倾角,看天线参数以及其方向图进行评估; 3、实地CQT测试,更加贴近用户的方式。 天线高度的调整 天线高度直接与基站的覆盖范围有关。一般来说,我们用仪器测得的信号覆盖范围受两 方向因素影响: 一是天线所发直射波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 二是到达该地点的信号强度足以为仪器所捕捉。 900MHz 移动通信是近地表面视线通信,天线所发直射波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S)直接与收发信天线的高度有关,具体关系式可简化如下: S=2R(H+h) 其中: R-地球半径,约为6370km; H-基站天线的中心点高度; h-手机或测试仪表的天线高度。 由此可见,基站无线信号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即基站的覆盖范围)是由天线高度 决定的。 GSM 网络在建设初期,站点较少,为了保证覆盖,基站天线一般架设得都较高。随着近几年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基站站点大量增多,在市区已经达到大约500m 左右为一个站。

天线下倾角调测

下倾角一般指天线向下和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一个合适的下倾角能加强本覆盖区域的信号强度,同时也能减少小区之间的信号盲区或弱区,也不会导致小区与小区之间交叉覆盖、相邻的关系混乱,一个合理的下倾角是保证整个移动通信网络质量的基本保证,所以目前天线下倾角的调整是我们网络优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般的天线下倾角共分为机械下倾角跟电子下倾角,机械下倾角是通过人工来调整天线物理下倾来实现,电子下倾角就是通过电子仪器来调整天线的阵子来实现。在这里我再明确一下,就是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来调整下倾角,机械下倾角和电子下倾角设计是多少度就应该是多少度,包括在我们在验收文档里面,下倾角是不允许有偏差的,就算相差一度也是不行的! 根据我们目前的设备,我主要就讲解下京信天线和安德鲁天线的电调仪使用方式。 目前我们使用的安德鲁电调仪

安德鲁的电调仪是没有自带显示屏的,所以我们需要用电脑联接电调仪再联接到天线来调整天线的电子下倾角,

联接天线后,打开软件,点击面板上“Find Dcvices”按钮 软件开始执行新的搜索任务,进度条显示搜索进程,界面下方状态栏显示伴随进程正在搜索的内容

完成搜索后弹出对话框,检查已搜索出的设备,如果正确点击“YES”,反之点击“NO”。 经过搜索发现天线后,界面内会弹出一个对话框,显示目前发现驱动器的数量。 同时,软件界面内会显示出已搜索到的天线驱动器的基本信息,其数据显示结构。

进入编辑选择窗口。 在编辑窗口内填写所有的信息后,点击“Configure”,跳出对话框询问点击“YES”,再次跳出对话框点击’“OK”。

定向天线天线下倾角的设置

定向天线天线下倾角的设置 摘要:天线下倾角设置是否合理,将对天线的覆盖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会对相邻小区形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正确的理解天线下倾角的设置原理,合理的设置天线下倾角,将对无线基站设计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基站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为无线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GSM 下倾覆盖 1、概述 在过去两个月的工作中,我主要从事无线基站的设计,在勘查和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收集了一些资料进行学习和整理,希望能够为自己和同事在将来的查勘设计过程中提供相关技术应用的理论依据,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就是定向天线下倾角的设置。 2、天线下倾的方法 2.1 天线倾角的作用 为了使信号限制在自己的小区覆盖范围内,并且降低对其他同频小区的干扰,使定向天线波束图形向下倾斜一定角度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天线下倾技术是利用天线的垂直方向性有效控制干扰和覆盖的重要手段: 1)天线下倾可以使小区覆盖范围变小; 2)天线下倾安装使天线在干扰方向上的增益减小,相当于天线在垂直面上去耦增加; 3)天线下倾后加强了本覆盖区内的信号强度,既改善了小区的场强,又增加了抗同频干扰的能力。 2.2 天线下倾的方法 有两种使天线方向图向下倾斜的方法: 1)机械下倾,通过机械调整改变天线向下倾角。 2)电调下倾。通过改变天线阵的激励系数来调整波束的倾斜角度。 两种不同的下倾方法将产生不同的辐射情况,在下倾角度较小时,这种区别不明显;但随着角度的加大,它们的区别就非常显著了。 在采用电倾角时,随着下倾角的增加,在主瓣方向覆盖距离明显缩短,天线方向图仍然保持原有形状,能够降低呼损、减小干扰。但对于机械下倾,随着下倾角的加大,天线主瓣方向信号强度迅速降低,当下倾角增大到一定数值时主瓣方向逐渐凹陷下去,同时旁瓣增益随之增大,这就造成旁瓣对其他方向上的同频基站的干扰。 目前GSM网在高话务密度区的呼损较高,干扰较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机械下倾角过大,天线方向图严重变形,要解决高话务区的容量不足,必须缩短站距、加大天线下倾角度,因此采用机械天线很难解决用户高密度区呼损高、干扰大的问题,建议在高话务密度区用带电倾角的天线,而把机械倾角天线安装 在农村、郊区等低话务密度地区。 3、天线倾角的设计 3.1 天线倾角覆盖的范围 定向天线覆盖的角度受天线出场设置限制,天线扇区在水平覆盖范围内信号一般集中在65度内,在垂直覆盖范围内信号一般集中在13度内。 定向天线下倾角度有2种设置方式:一种是内置角(出厂已设置好)、一种是现场调整

LTE天线电子下倾角课题研究

LTE天线电子下倾角课题研究

1研究背景 3月27日,对校园内基站进行勘察,发现现场勘察的电子下倾角与后台网管配置的 电子下倾角不一致,见下表所示: 不一致。对于这种情况,后期进行RF优化时,由于电子下倾角不匹配,无法通过电子下倾角来有效控制覆。 目前市的基站主要采用京信以及国人的天线,主要型号为:

2分析思路 针对前后台电子下倾角不一致问题,我们首先建立了一个实验基站,为电信一枢纽6楼,选择天线型号为ODV2-065R18K-G,如下图所示: 1.我们初步怀疑为后台基站没有校准,因此在后台对该小区天线进行校准,校准 之后,后台电子下倾角显示为0度,但是此时天线上显示为1.8度。前后台仍然不一致。说明校准之后仍然无效。 2.将天线的电子下倾角都归零进行验证,在后台将电子下倾角设置为0度后,此 时天线上电子下倾角显示为0度,保持一致。说明归零时,前后台可以保持一致。 3.此时在后台将电子下倾角调整到6度时,天线上显示的电子下倾角为8度;在 将后台电子下倾角调整到9度时,此时天线的电子下倾角已经为10度。 以上说明通过校准天线、通过归零后在进行调整都没有效果,前后台电子下倾角仍然不一致。

因此我们怀疑为天线的配置文件错误,之后分别联系京信以及国人的天线厂家,拿到最新的配置文件,然后进行研究验证。

3研究验证 通过同基站工程师沟通,在配置电调天线时,他们首先需要拿到每种天线型号的配置文件,然后将配置文件导入系统中。因此我们初步怀疑为配置文件的问题。 因此我们联系天线厂家,拿到最新的配置文件,然后进行导入验证。 3.1国人天线验证 国人天线的最新配置文件如下: 选择师院实验楼基站进行验证,师院实验楼基站的天线型号为SGR-TX-100122。 进行数据导入,在动态管理里面,选择需要配置的站点,点开发送配置数据,如下图所示: 导入成功后需要将天线进行校准:

天线的分类与选择

第二讲天线的分类与选择 移动通信天线的技术发展很快,最初中国主要使用普通的定向和全向型移动天线,后来普遍使用机械天线,现在一些省市的移动网已经开始使用电调天线和双极化移动天线。由于目前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各种天线的使用频率,增益和前后比等指标差别不大,都符合网络指标要求,我们将重点从移动天线下倾角度改变对天线方向图及无线网络的影响方面,对上述几种天线进行分析比较。 2.1 全向天线 全向天线,即在水平方向图上表现为360°都均匀辐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无方向性,在垂直方向图上表现为有一定宽度的波束,一般情况下波瓣宽度越小,增益越大。全向天线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一般应用与郊县大区制的站型,覆盖范围大。 2.2 定向天线 定向天线,在在水平方向图上表现为一定角度范围辐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有方向性,在垂直方向图上表现为有一定宽度的波束,同全向天线一样,波瓣宽度越小,增益越大。定向天线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一般应用于城区小区制的站型,覆盖范围小,用户密度大,频率利用率高。 根据组网的要求建立不同类型的基站,而不同类型的基站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天线。选择的依据就是上述技术参数。比如全向站就是采用了各个水平方向增益基本相同的全向型天线,而定向站就是采用了水平方向增益有明显变化的定向型天线。一般在市区选择水平波束宽度B为65°的天线,在郊区可选择水平波束宽度B为65°、90°或120°的天线(按照站型配置和当地地理环境而定),而在乡村选择能够实现大范围覆盖的全向天线则是最为经济的。 2.3 机械天线 所谓机械天线,即指使用机械调整下倾角度的移动天线。 机械天线与地面垂直安装好以后,如果因网络优化的要求,需要调整天线背面支架的位置改变天线的倾角来实现。在调整过程中,虽然天线主瓣方向的覆盖距离明显变化,但天线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的幅值不变,所以天线方向图容易变形。 实践证明:机械天线的最佳下倾角度为1°-5°;当下倾角度在5°-10°变化时,其天线方向图稍有变形但变化不大;当下倾角度在10°-15°变化时,其天线方向图变化较大;当机械天线下倾15°后,天线方向图形状改变很大,从没有下倾时的鸭梨形变为纺锤形,这时虽然主瓣方向覆盖距离明显缩短,但是整个天线方向图不是都在本基站扇区内,在相邻基站扇区内也会收到该基站的信号,从而造成严重的系统内干扰。 另外,在日常维护中,如果要调整机械天线下倾角度,整个系统要关机,不能在调整天线倾角的同时进行监测;机械天线调整天线下倾角度非常麻烦,一般需要维护人员爬到天线安放处进行调整;机械天线的下倾角度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软件计算的理论值,同实际最佳下倾角度有一定的偏差;机械天线调整倾角的步进度数为1°,三阶互调指标为-120dBc。

4G网络深度覆盖建设新型天线技术规范书

4G网络深度覆盖建设新型天线技术规范书

目录 1.总则 (1) 2.技术投标书的应答及编制要求 (1) 2.1.技术投标书的应答要求 (1) 2.2.技术投标书的编制要求 (1) 3.新型天线技术要求 (1) 3.1.技术要求范围 (2) 3.2.天线应用方案要求 (2) 3.3.新型智能天线中振子、阵元的排列位置和馈电方法要求 (2) 3.4.新型智能天线波束调整方法要求 (2) 3.5.新型智能天线电气指标要求 (3) 3.6.新型智能天线机械指标要求 (3) 4.产品验收要求 (3) 5.售后服务要求 (4) 5.1.产品保修要求 (4) 6.质量监控与服务保障要求 (4) 7.技术资料和技术培训 (4) 7.1.技术资料 (4) 7.2.技术培训 (5)

1.总则 本技术规范书是****公司(以下简称招标人)对新型智能天线产品供应商(以下简称投标人)提出的技术要求,作为投标人制定技术投标书的依据。 对于本规范书中未能提出的系统性能指标和不合理的功能配置,投标人应在应答中加以补充说明,并提供有关详细资料。 投标人应根据招标项目的要求提出完整的设备配备和实施方案,如有缺漏,由投标人免费补足。 招标人有权在签定最终合同前,根据需要修改本规范书。规范书的最终解释权在招标人。 本规范书根据投标人的应答,经完善后将作为商务合同的附件之一。 2.技术投标书的应答及编制要求 2.1.技术投标书的应答要求 投标人必须对招标文件中的“技术规范书”及其附件内容进行点对点应答。一般写明“满足”、“部分满足”或“不满足”,需要说明的特殊部分,应另行在附件中加以解释。对于“技术规范书”,若回答“满足”后,不应再附加任何说明,否则视为“部分满足”或“不满足”。对于“技术规范书”中的应答不应包含与商务方面相关的内容。投标人应认真阅读招标文件中所有的事项、格式、条款和技术规范等。 投标人没有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提交全部资料,或者投标没有对招标文件在各方面都做出实质性响应是投标人的风险,并可能导致否决其投标。 2.2.技术投标书的编制要求 投标人应根据此规范书要求编制技术投标书,技术投标书要求提供2套书面文件,并必须提供全套文件的电子文档,技术投标书及期附件应采用中文书写。 投标人所提供的技术投标书应按照以下顺序和相应要求进行编制: (一)技术规范书点对点应答 (二)技术规范书要求的附件 产品说明书:包括设备规格、电气指标、机械指标等。 3.新型天智能线技术要求

基站天线的下倾角设置建议

基站天线的下倾角设置建议 一、 下倾角概述 基站天线作为移动通信网络的终端,承载了电磁波发射与接收的双工功能,即移动通信信号传递的载体,其应用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劣。 基站天线的应用效果的好坏,一般受限于基站电磁环境、天线挂高、天线方位角及天线下倾角四大重要因素,只有四大因素相辅相成,方能实现基站天线的最佳应用效果,本文结合基站的各种电磁环境、天线挂高对基站天线下倾角的设置进行简单的分析介绍。 合理设置天线下倾角不但可以降低同频干扰的影响,有效控制基站的覆盖范围和整网的软切换比例(对CDMA 网络而言),而且可以加强本基站覆盖区内的信号强度。通常天线下倾角的设定有两个侧重方向,即侧重于干扰抑制和侧重于加强覆盖。这两个侧重方向分别对应不同的下倾角算法。一般而言,对基站分布密集的地区应侧重于考虑干扰抑制,而基站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则侧重于考虑加强覆盖。 1.1.考虑干扰抑制时的下倾角 在基站天线半功率角范围内,天线增益下降缓慢,超过半功率角后,天线增益(尤其是上波瓣)衰减很快。因此从控制干扰的角度考虑,可认为半功率角的延长线到地面的交点(B 点)为该基站的实际覆盖边缘。在基站周围环境理想情况下,下倾角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α=actan (H/R )+β/2 公式一 倾角θ 天线高度 同频小区 基站天线覆盖示意图 覆盖距离 服务区异频区 图1、 基站天线控制干扰时的下倾角应用图 其中α为天线的下倾角,H 为天线有效高度,β为天线的垂直半功率角。R 为该小区最远的覆盖距离,即覆盖长径R 。

1.2.考虑加强覆盖时的下倾角 在基站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天线下倾角设定无需考虑垂直半功率角等因素的影响。为保证覆盖区边缘有足够强的信号,可认为天线主瓣方向延长线到地面的交点(B点)为该基站的实际覆盖边缘。在基站周围环境理想情况下,下倾角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α=actan(H/R)公式二公式二含义如下图所示。 图二、基站天线控制信号强度时的下倾角应用图 二、下倾角设置的应用分析 2.1.下倾角分类 目前天线行业内天线的下倾角实现方式有三种:机械下倾角、预置电下倾角以及电调下倾角;需要下倾角=机械下倾角+预置电下倾角+电调下倾角。 1)机械下倾角:通过调整安装支架,改变天线物理位置,从而实现下倾角连续调节的 调节方式。 2)预置电下倾角:通过天线赋形技术,调整天线馈电网络,改变天线阵列中各振子的 相位,从而在天线物理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实现某个电下倾角的调节方式。 3)电调下倾角:通过天线关键器件移相器,连续调整天线馈电网络,连续改变天线阵 列中各振子的相位,从而在天线物理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天线电下倾角的连续 调节的调节方式。

天线下倾角设置参考表之令狐文艳创作

天线下倾角设置参考表 令狐文艳 一、天线类型选择在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中,应该根据网络的覆盖要求、话务量分布、抗干扰要求和网络服务质量等实际情况来合理的选择基站天线。由于天线类型的选择与地形、地物,以及话务量分布紧密相关,可以将天线使用环境大致分为五种类型:城区、密集城区、郊区、农村地区、交通干线等。 1、城区基站天线城区基站密度较高,单站预期覆盖范围较小,选择基站天线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1)为减少干扰,应选用水平半功率角接近于60度的天线。这样的天线所构成的辐射方向图接近于理想的三叶草型蜂窝结构,与现网适配性较好,有助于控制越区切换。如下图所示。 (2)城区基站一般不要求大范围覆盖,而更注重覆盖的深度。由于中等增益天线的有效垂直波束相比于高增益天线较宽,覆盖半径内有效的深度覆盖范围较大,可以改善室内覆盖效果,所以选用中等增益天线较好。(3)由于城区基站天线安装空间往往有限,所以选用双极化天线比较切合实际。

综上所述,城区基站宜选用水平半功率角为60度左右的中等增益的双极化天线。例如水平半功率角为65度的15dBi双极化天线。 2、密集城区基站天线密集城区基站天线的选择与一般城区基站类似。但由于密集城区基站站距往往只有400米到600米,在使用水平半功率角为65度的15dBi双极化天线,且天线有效挂高35米的情况下,天线下倾角可能设置在14.0度到11.5度之间。此时如果单纯采用机械下倾的方式,倾角过大将引起水平波束变宽,干扰增大,同时上副瓣也会引入较大干扰;而采用电子式倾角天线,则可以较好的解决波形畸变的问题,产生的干扰相对较小。所以密集城区基站选用电子式倾角的水平半功率角为60度左右的中等增益双极化天线较为合适。 3、农村地区基站天线在农村地区,鉴于话务量较小,预期覆盖面积较大的特点,选择基站天线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1)对于CDMA网络而言,为提高定向基站两扇区天线服务交叠区间的通信质量(交叠区内有宏观分集的效果),增大交叠区面积,宜选用水平半功率角较大的天线。例如水平半功率角为90度的天线。(2)对于GSM网络而言,为提高覆盖质量,在平原地区使用水平半功率角较大的天线效果较好,但同时会产生切换区域增大的问题;而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使用水平半功率角较小的天线

天线方向角及下倾角测试方法

天线方向角及下倾角测试 天线方向角测试方法: 使用仪器:指南针 型号:DQY-1型 指南针的工作环境要求: 1.在使用指南针时应距离金属物体、金属管道、导线等2米以上,以免指南针自身磁场受其他磁场干扰,无法获取准确数据。2.应在晴好天气使用,避免空气中过多的带电粒子对指南针造成影响。 3.使用时应在远离强磁场,如变压器、旋转电机、高压走廊等。4.应避免在太阳黑子活跃期内使用,由于该期间地球磁场会发生偏转及磁暴现象,指南针获取数据与平时要存在较大差距。5.在测试者使用指南针时,不要在其半径1米内使用手机通话,以免影响测试数据。 第一种测试方法 1.测量者在待测天线正后方一定距离(根据实际情况,尽量远离 天线),选择一适当位置。安装好三脚架并把指南针放置于三脚 架托盘上,打开指南针盖并将指南针盖垂直立起与天线面板水 平,调节三脚架将指南针调至水平(或测量者手持); 2.视线从指南针刻度盘边上的准针通过反光镜中间的观察孔,与 前边的校准针再与要测量的天线的支撑杆成直线;

3.此时指南针黑针所指的刻度就是该天线的方位角; 4.换另一名测试者重复上述步骤;或用另外一块表进行测量。取 得数据的平均值即 第二种测试方法 1.测量者在待测天线正前方一定距离(根据实际情况,尽量远离天线),选择一适当位置。安装好三脚架并把指南针放置于三脚架托盘上,打开指南针盖并将指南针盖垂直立起与天线面板水平,调节三脚架将指南针调至水平(或测量者手持); 2.从指南针刻度盘边上的准针通过反光镜中间的观察孔,与前边的校准针再与要测量的天线的支撑杆成直线; 3.此时指南针白针所指的刻度就是该天线的方位角; 4.换另一名测试者重复上述步骤;或用另外一块表进行测量。取得数据的平均值即 第三种测试方法 1.测量者在待测天线板面垂直方向一定距离(根据实际情况,尽量远离天线),选择一适当位置。安装好三脚架并把指南 针放置于三脚架托盘上,打开指南针盖并将指南针盖垂直立 起与天线面板侧面水平,调节三脚架将指南针调至水平(或 测量者手持); 2.指南针刻度盘边上的准针通过反光镜中间的观察孔,与前边的校准针再与要测量的天线的支撑杆成直线; 3.此时指南针黑针所指的刻度加或减90度(在面向天线正面

天线下倾角设置参考表

天线下倾角设置参考表 一、天线类型选择 在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中,应该根据网络的覆盖要求、话务量分布、抗干扰要求和网络服务质量等实际情况来合理的选择基站天线。由于天线类型的选择与地形、地物,以及话务量分布紧密相关,可以将天线使用环境大致分为五种类型:城区、密集城区、郊区、农村地区、交通干线等。1、城区基站天线城区基站密度较高,单站预期覆盖范围较小,选择基站天线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为减少干扰,应选用水平半功率角接近于60度的天线。这样的天线所构成的辐射方向图接近于理想的三叶草型蜂窝结构,与现网适配性较好,有助于控制越区切换。如下图所示。 (2)城区基站一般不要求大范围覆盖,而更注重覆盖的深度。由于中等增益天线的有效垂直波束相比于高增益天线较宽,覆盖半径内有效的深度覆盖范围较大,可以改善室内覆盖效果,所以选用中等增益天线较好。 (3)由于城区基站天线安装空间往往有限,所以选用双极化天线比较切合实际。 综上所述,城区基站宜选用水平半功率角为60 度左右的中等增益的 双极化天线。例如水平半功率角为65度的15dBi双极化天线。 2、密集城区基站天线 密集城区基站天线的选择与一般城区基站类似。但由于密集城区基站站距往往只有400米到600 米,在使用水平半功率角为65度的15dBi 双

极化天线,且天线有效挂高35 米的情况下,天线下倾角可能设置在14.0 度到11.5 度之间。此时如果单纯采用机械下倾的方式,倾角过大将引起水平波束变宽,干扰增大,同时上副瓣也会引入较大干扰;而采用电子式倾角天线,则可以较好的解决波形畸变的问题,产生的干扰相对较小。所以密集城区基站选用电子式倾角的水平半功率角为60 度左右的中等增益双极化天线较为合适。 3、农村地区基站天线在农村地区,鉴于话务量较小,预期覆盖面积较大的特点,选择基站天线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对于CDMA网络而言,为提高定向基站两扇区天线服务交叠区间的通信质量(交叠区内有宏观分集的效果),增大交叠区面积,宜选用水平半功率角较大的天线。例如水平半功率角为90 度的天线。 (2)对于GSM网络而言,为提高覆盖质量,在平原地区使用水平半功率角较大的天线效果较好,但同时会产生切换区域增大的问题;而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使用水平半功率角较小的天线易于控制覆盖方向和范围,效果较好。 ( 3)为保证覆盖半径,应选择高增益天线。 ( 4)由于极化分集依赖于移动台周围反射体和散射体的分布,对于地物分布相对较稀疏的农村地区,极化分集效果不如空间分集。因此在安装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用单极化天线。 (5)如果基站周围各方向上都没有明显阻挡,话务需求较小,预期覆盖范围也较小,可以选用全向天线。 综上所述,CDMA网络农村地区定向基站宜选用水平半功率角较大的高增益单极化天线,例如水平半功率角为90度的17dBi 单极化天线;GSM 网络农村地区定向基站宜选用水平半功率角适配的高增益单极化天线,例如水平半功率角为90度或65度的17dBi 单极化天线。全向基站则可以

室内覆盖优化案例

室内覆盖优化案例

————————————————————————————————作者:————————————————————————————————日期:

室内覆盖优化案例 1.1.1半开放场景 1.1.1.1覆盖控制 现象描述 在国展中心1号馆测试中,发现1楼信号杂乱,话音和PS业务的Bler指标较差。 1号馆1楼的小区规划如下图所示: 图1 1号馆1层小区规划图 说明: 1号馆1楼A、B部分相互之间通过走廊相连,由小区3和小区4进行覆盖。 由于是2/3G改造而成,考虑到实际的工程改造难度,1号馆1楼的两小区之间没有阻隔,信号相互影响。 因此引起切换区过大,小区间隔离度小,为规避小区间干扰,采用了异频组网。小区3采用F1F2F3,而小区4采用了F4F5F6。 国展测试时,正好是通讯展会,TD联盟展区单独提供了一个小区,CID为26001,扰码为116。 1号馆1楼的SC分布如下图所示:

根据以上测试结果可知有5个小区对1号馆的1层进行了覆盖,分别为: ?小区1,扰码51,占9.48% ?小区2,扰码63,占2.45% ?小区3,扰码2,占63.3% ?小区4,扰码53,占9.48% ?扰码116,占15.29% 其中,小区1和小区2的信号从2层经过空旷的楼梯,对一层有信号泄漏。扰码为116的小区是TD联盟展区临时使用的小区。 小区3的主扰码占有比例为63.3%,正常。 小区4,主扰码占用比例为9.48,偏小,分析原因是:当测试时,沿测试路线行走,先经过小区3,然后经过小区4。所以当进入小区4的范围后,并没有立刻由小区3重选到小区4,而是当小区3的信号持续下降时,才重选到小区4。所以小区4的主扰码占有比例较小。 1号馆1楼的话音业务下行Bler分布如下图所示:

基站天线下倾角的变化对室内覆盖的影响

基站天线下倾角的变化对室内覆盖的影响 鉴于此次实验的目的是讨论天线下倾角对室内覆盖的影响,我门挑选了和顺基站。和顺基站周围主要是住宅区,楼群密集,曾有用户申告室内的信号不好,打不了手机,符合我们此次实验的目的。 和顺基站位于和顺路邮电局楼顶,站型8/8/8,使用射频跳频。天线安装在楼顶铁塔的下层平台上,方位角30/140/240,下倾角为10/10/10,天线型号739622(此种天线没有电子下倾角),东经125.36324度,北纬43.88652度,天线挂高40米。 小区信息(注:三个小区都是满功率发射) 天线调整前(2002年2月25号),我们使用两部手机:Alcatel OT500和Alcatel OT701,在和顺基站附近随机选取24个一楼楼道内的测试点,用两部手机测试IDLE模式下的接收电平值,记录测试点的详细地址和测试数据。 天线调整之后(2002年2月26日上午),我们又用相同的两部手机,在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条件下,测试两部手机IDLE模式下的接收电平值,详细记录测量结果,加以比较。 图1 测试地点的选择

结论: 经过比较,发现天线调整后,离基站较近地点的接收电平都有所降低,如1,2,3,4,5号测试点。这说明天线下倾角的减小,天线的主瓣波束向远离基站的方向移动。在离基站较远的地方(此次实验,在离基站距离300米之外),测试点(主要是一楼楼道内)的手机接收电平,在天线下倾角调整前后就没有明显的改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建的楼群由于结构的原因,无线电波的衰耗较老楼要大许多,此次测试在新建设的通安小区内的几个测试地点的信号都很不好,测试过程,我们选择一楼楼道深处,但楼道的铁门是开着的,若是关上,手机的接收电平更低。 综合上述原因,在城市楼群的室内覆盖,而是取决于①楼的建筑结构以及楼群的密集程度。②距离基站的远近,③测试地点在室内的深度。 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在市区天线下倾角的变化,对室内深层覆盖不能起明显的作用。

移动通信天线下倾角设置

比较有用的一点东西,特别是天线下倾角设置参考表 一、天线类型选择 在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中,应该根据网络的覆盖要求、话务量分布、抗干扰要求和网络服务质量等实际情况来合理的选择基站天线。由于天线类型的选择与地形、地物,以及话务量分布紧密相关,可以将天线使用环境大致分为五种类型:城区、密集城区、郊区、农村地区、交通干线等。 1、城区基站天线 城区基站密度较高,单站预期覆盖范围较小,选择基站天线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为减少干扰,应选用水平半功率角接近于60度的天线。这样的天线所构成的辐射方向图接近于理想的三叶草型蜂窝结构,与现网适配性较好,有助于控制越区切换。如下图所示。 (2)城区基站一般不要求大范围覆盖,而更注重覆盖的深度。由于中等增益天线的有效垂直波束相比于高增益天线较宽,覆盖半径内有效的深度覆盖范围较大,可以改善室内覆盖效果,所以选用中等增益天线较好。 (3)由于城区基站天线安装空间往往有限,所以选用双极化天线比较切合实际。 综上所述,城区基站宜选用水平半功率角为60度左右的中等增益的双极化天线。例如水平半功率角为65度的15dBi双极化天线。 2、密集城区基站天线

密集城区基站天线的选择与一般城区基站类似。但由于密集城区基 站站距往往只有400米到600米,在使用水平半功率角为65度的 15dBi双极化天线,且天线有效挂高35米的情况下,天线下倾角可能设置在14.0度到11.5度之间。此时如果单纯采用机械下倾的方式,倾角过大将引起水平波束变宽,干扰增大,同时上副瓣也会引 入较大干扰;而采用电子式倾角天线,则可以较好的解决波形畸变 的问题,产生的干扰相对较小。所以密集城区基站选用电子式倾角 的水平半功率角为60度左右的中等增益双极化天线较为合适。 3、农村地区基站天线 在农村地区,鉴于话务量较小,预期覆盖面积较大的特点,选择基 站天线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对于CDMA网络而言,为提高定向基站两扇区天线服务交叠区 间的通信质量(交叠区内有宏观分集的效果),增大交叠区面积, 宜选用水平半功率角较大的天线。例如水平半功率角为90度的天线。(2)对于GSM网络而言,为提高覆盖质量,在平原地区使用水平半功率角较大的天线效果较好,但同时会产生切换区域增大的问题; 而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使用水平半功率角较小的天线易于控制覆盖方 向和范围,效果较好。 (3)为保证覆盖半径,应选择高增益天线。 (4)由于极化分集依赖于移动台周围反射体和散射体的分布,对于地物分布相对较稀疏的农村地区,极化分集效果不如空间分集。因 此在安装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用单极化天线。

PCI覆盖图出图和天线调整指导手册

PCI覆盖图制作和使用方法手册 1概述 PCI覆盖图制作和使用的说明:在初始的工程网络优化阶段,覆盖优化是优化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该阶段的主要优化的目标 1)覆盖指标优化,使覆盖电平质量达到规划设计要求 2)重叠覆盖和过覆盖控制和优化,通过天馈调整,使网络整体平均SINR和速率得到提高。 为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准确调查和显示小区的覆盖范围非常重要,因此特总结用现有路测数据进行小区覆盖调查和分析的方法。 2步骤1:数据导出 从CDS软件按照CDS的导出数据模板“N1-CDS原始邻区数据模板”导出CSV文件。 操作菜单如下图所示: a)点击导出CSV文件向导: b)选择需要添加的log文件,可以多个log一次导出,在输出数据窗口的模板名称菜单选择“N1-CDS原始邻区数据模板”。点击输出后,定义需要输出的文件名,确认后即可获得导出数据。

3步骤2:主邻区数据后处理 1)打开“N1-CDS原始邻区数据处理1.1.xlsm”xls宏文件,首先将“Rawdata”sheet 里边的示例数据删除,将在步骤1导出的输出文件拷贝粘贴到该页中,注意保持列位置不要错列,检查行数据已经全部纳入到这个页中,不要漏处理数据。 2)在宏处理模板文件复制数据完成后,并在选项里启用和执行宏程序。

宏程序运行完成后,将NeighColumn页中的数据,可以复制新建出来另存为一份CSV 或TXT格式的文件,按照统一规则起文件名,之后用这份TXT格式的文件创建PCI覆盖的专题图层。 4步骤3:PCI覆盖图的制作 制作工具:Mapinfor 10 将用宏跑出的《N1-PCI 覆盖图.csv》文件,在mapinfor软件中打开,注意选择“不转换字符集”的表创建方式。 4.1首先在mapinfor中创建该文件所对应的点 在Mapinfor软件中打开文件,创建TAB表文件:

下倾角

电调天线,即指使用电子调整下倾角度的移动天线。 电子下倾的原理是通过改变共线阵天线振子的相位,改变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的幅值大小,改变合成分量场强强度,从而使天线的垂直方向性图下倾。由于天线各方向的场强强度同时增大和减小,保证在改变倾角后天线方向图变化不大,使主瓣方向覆盖距离缩短,同时又使整个方向性图在服务小区扇区内减小覆盖面积但又不产生干扰。实践证明,电调天线下倾角度在1°-5°变化时,其天线方向图与机械天线的大致相同;当下倾角度在5°-10°变化时,其天线方向图较机械天线的稍有改善;当下倾角度在10°-15°变化时,其天线方向图较机械天线的变化较大;当机械天线下倾15°后,其天线方向图较机械天线的明显不同,这时天线方向图形状改变不大,主瓣方向覆盖距离明显缩短,整个天线方向图都在本基站扇区内,增加下倾角度,可以使扇区覆盖面积缩小,但不产生干扰,这样的方向图是我们需要的,因此采用电调天线能够降低呼损,减小干扰。 另外,电调天线允许系统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对垂直方向性图下倾角进行调整,实时监测调整的效果,调整倾角的步进精度也较高(为0.1°),因此可以对网络实现精细调整;电调天线的三阶互调指标为-150dBc,较机械天线相差30dBc,有利于消除邻频干扰和杂散干扰。 电调下倾与机械下倾的比较: 机械天线:机械调整下倾角度的移动天线 电调天线:电子调整下倾角度的移动天线 2、需要注意的是: 1. 天线的使用频率、增益和前后比等指标差别不大,都符合网络指标要求。 2. 机械天线和电调天线下倾角度在1°~5°变化时,其天线方向图的改变大致相同。 3. 在5°~10°变化时,其天线方向图的改变有一定的差别。 4. 在10°~15°变化时,其天线方向图的改变就有了很大的差别。 3、电调天线采用机械加电子方法下倾15°后,天线方向图形状改变不大,主瓣方向覆盖距离明显缩短,整个天线方向图都在本基站扇区内,增加下倾角度,可以使扇区覆盖面积缩小,但不会产生干扰,这样的方向图是我们需要的。而机械天线下倾15°后,天线方向图形状改变很大,从没有下倾时的鸭梨形变为纺锤形,虽然主瓣方向覆盖距离明显缩短,但是整个天线方向图不是都在本基站扇区内,在相邻基站扇区内也会收到该基站的信号,造成干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电调天线与地面垂直安装(可以选择0°~5°机械下倾),天线安装好以后,在调整天线下倾角度过程中,天线本身不动,是通过电信号调整天线振子的相位,改变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的幅值大小,改变合成分量场强强度,使天线的覆盖距离改变,天线每个方向的场强强度同时增大或减小,从而保证在改变倾角后,天线方向图形状变化不大。而机械天线与地面垂直安装好以后,在调整天线下倾角度时,天线本身要动,需要通过调整天线背面支架的位置,改变天线的倾角,虽然天线主瓣方向的覆盖距离明显变化,但天线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的幅值不变,所以天线方向图严重变形。其优点是:在下倾角度很大时,天线主瓣方向覆盖距离明显缩短,天线方向图形状变化不大。采用电调天线能够降低呼损,减小干扰。另外在进行网络优化、管理和维护时,若需要调整天线下倾角度,使用电调天线整个系统不需要关机,这样就可利用移动通信专用测试设备,监测天线倾角调整,保证天线下倾角度为最佳值。电调天线调整倾角的步进度数为0.1°,而机械天线调整倾角的步进度数为1°,因此电调天线的精度高,效果好。电调天线安装好后,在调整天线倾角时,维护人员不必爬到天线安放处,可以在地面调整天线下倾角度,还可以对高山上、边远地区的基站天线实行远程监控调整。而调整机械天线下倾角度时,整个系统要关机,不能在调整天线倾角的同时进行监测,机械天线的下倾角度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软件计算的理论值,同实际最佳下倾角度有一定的偏差。另外机械天线调整天线下倾角度非常麻烦,一般需要维护人员在夜间爬到天线安放处调整,而且有些天线安装后,再进行调整非常困难,如山顶、特殊

参考文档-天线下倾角理覆盖理论

一、基站天线的下倾角设置 (一)下倾角概述 基站天线作为移动通信网络的终端,承载了电磁波发射与接收的双工功能,即移动通信信号传递的载体,其应用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劣。基站天线的应用效果的好坏,一般受限于基站电磁环境、天线挂高、天线方位角及天线下倾角四大重要因素,只有四大因素相辅相成,方能实现基站天线的最佳应用效果,本文结合基站的各种电磁环境、天线挂高对基站天线下倾角的设置进行简单的分析介绍。 合理设置天线下倾角不但可以降低同频干扰的影响,有效控制基站的覆盖范围和整网的软切换比例,而且可以加强本基站覆盖区内的信号强度。通常天线下倾角的设定有两个侧重方向,即侧重于干扰抑制和侧重于加强覆盖。这两个侧重方向分别对应不同的下倾角算法。一般而言,对基站分布密集的地区应侧重于考虑干扰抑制,而基站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则侧重于考虑加强覆盖。 1.1.考虑干扰抑制时的下倾角 在基站天线半功率角范围内,天线增益下降缓慢,超过半功率角后,天线 在基站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天线下倾角设定无需考虑垂直半功率角等因素

的影响。为保证覆盖区边缘有足够强的信号,可认为天线主瓣方向延长线到地面的交点(B点)为该基站的实际覆盖边缘。在基站周围环境理想情况下,下倾角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α=actan(H/R) 公式二含义如下图所示。 图二、基站天线控制信号强度时的下倾角应用图 、下倾角设置的应用分析 2.1.下倾角分类 目前天线行业内天线的下倾角实现方式有三种:机械下倾角、预置电下倾角以及电调下倾角;需要下倾角=机械下倾角+预置电下倾角+电调下倾角。机械下倾角:通过调整安装支架,改变天线物理位置,从而实现下倾角连续调节的调节方式。 预置电下倾角:通过天线赋形技术,调整天线馈电网络,改变天线阵列中各振子的相位,从而在天线物理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实现某个电下倾角的调节方式。 电调下倾角:通过天线关键器件移相器,连续调整天线馈电网络,连续改变天线阵列中各振子的相位,从而在天线物理位置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天线电下倾角的连续调节的调节方式。 2.2. 机械倾角和电下倾角的对比

天线下倾角的确定

天线下倾角的确定 天线倾角的确定 已知条件--天线高度H,所希望得到的覆盖半径R,天线垂直平面的半功率角A。需确定天线倾角B。BH A/2CR tg(B-A/2)=H/R =>B=arctg(H/R)+A/2 说明: 不考虑路径损耗,D点功率电平是C点的一半,即小3dB。由此计算覆盖半径不完全合理。但是厂家只提供半功率角指标。实际作天线倾角时,比B值大1-2度更合理些。上式同样表明天线高度与小区覆盖半径的关系。D例: 设高度=15,距离=72,A为天线垂直面半功率角为8度(具体看天线型号), 计算结果为: arctg(15/72)= 0.205 0.205* 57.296= 11.74 arctg(15/72)+A/2= 0.205+A/2=11.74+4= 15.74度

(计算式中的 57.296=1弧度. 1角度=180/∏= 57.296度, 0.205为弧度值,转换为角度: 0.205* 57.296= 11.74), arctg(15/72)= 0.205(这个公式算出来的天线主瓣是覆盖在小区边缘的,即覆盖在72米处,为控制小区覆盖范围需加上天线垂直面半功率角/2,再加上1-2度才能把信号完全控制在小区覆盖范围内) 自由空间损耗公式计算: LS(dB)= 32.45+20lgf(MHZ)+20lgd(KM) 900(MHZ)计算结果: =20lg(4∏/C)+20lgf(MHZ)+20lgd(KM) =20lg(4∏/3)-160+ 119.08+20lgd+60=12.44+20lgd+ 19.08=31.52+20lgd 1800(MHZ)计算结果: =20lg(4∏/C)+20lgf(MHZ)+20lgd(KM) =20lg(4∏/3)-1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