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 Data Terminal地震数据传输终端使用方法和评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511563886.html,

IP Data Terminal地震数据传输终端使用方法和评测

作者:吴叔坤郭德顺黄文辉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8期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震勘探技术经历了从单道模拟记录到多道数字磁带记录,从

多道的二维、大面积的三维到现在的高密度采集等方法,所有地震勘探仪器也经历了从模拟光点记录地震仪器到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多道集中式数字地震仪、遥测分布式数字地震仪到现在的网络化全数字仪器等一连串的改变。本论文主要讲解IP Data Terminal地震数据终端的使用方法和评测,从仪器原理、功能特点以及结构来介绍。

关键词:IP Data Terminal;地震数据传输终端

1.IP Data Terminal简介

IP Data Terminal的原理和结构如图:

如图1所示,COM1为通信端口,可以用Unix的CU或者是Windows的超级终端等串口工具通过连接COM1口对IP Data Terminal进行管理。COM2连接数据采集器,用来实时接收数据采集器产生的波形数据,并通过CPU进行IP包封装。网口连接Internet设备,将实时的IP数据流送出去。

如果IP Data Terminal连接有“FLASH/IDE盘”,则数据在对外发送的同时可以本地存储在FLASH/IDE盘上,存储的容量视FLASH/IDE盘的容量而定,最高可达40G。远程用户可通过Internet连接到IP Data Terminal下载FLASH/IDE盘上存储的数据并对IP Data Terminal进行参数设置。

2.IP Data Terminal的功能及特点

目前TCP/IP协议的数据压缩传输是目前国际地震学界最新的数据传输技术,在数字地震观测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Internet或Intranet传输准实时地震波形数据,实现台站与台网中心之间或台网与台网之间数据交换的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而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广东省地震监测中心技术人员最早于2000年5月开始接触该项技术,参加了美国专家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西安台、北京台开展的CDSN的实用化工作,并已把该技术移植到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数据服务中。目前,我局技术人员自主开发的IP Data Terminal地震数据传输终端已应用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程和广东局的新丰江、汕头等台网中。

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说明

本标准给出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其技术要素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地震动参数区划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指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 2.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oration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映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4超越概率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某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 2.5抗震设防要求requirements for seismic resistance;requirement for fortification against earth quake 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 3 技术要素 3.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比例尺为1:400万。 3.2《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 3.3《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的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 3.4《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采用四类场地划分。 4 使用规定 4.1新建、扩建、改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和已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 4.2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的比例尺为1;400万,不应放大使用。 4.3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 a)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 b)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分界线附近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 c)某些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 d)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见图Al)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见图Bl)

福建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

《福建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已经2015年5月6日省人民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5年8月1日起施行。 省长苏树林 2015年5月11日 福建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地震预警工作的管理,有效发挥地震预警作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及毗邻海域从事地震预警规划、建设、信息发布、监督管理以及其他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地震预警是指利用地震监测设施、设备及相关技术建立地震信息自动快速处理系统,当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向可能遭受破坏的地区提前发出地震警报信息。 第三条地震预警工作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预警工作的领导,将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和运行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统称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地震预警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震预警相关活动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鼓励开展地震预警科学技术研究,推进地震预警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省地震预警系统建设以及地震预警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对在地震预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七条开展闽台地震预警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闽台地震预警监测台网联网联测。 第二章地震预警系统规划与建设 第八条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相关要求,组织编制全省地震预警系统建设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九条地震预警系统建设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区域地震活动性背景; (二)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总体目标; (三)地震预警所依托的地震观测台网建设; (四)地震预警信息自动处理系统研发; (五)地震预警信息自动发布与接收系统建设; (六)公众地震预警科普宣传与演练; (七)技术标准、资金等保障措施。 第十条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地震预警系统建设规划,组织建设地震预警系统所依托的地震监测台网,所需经费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由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担。

台湾地震分析及计算举例

1、台湾9.21地震建筑震害分析 ————建筑抗震基本要求 1.地震实际烈度高于设防烈度 按台湾地区当时的地震区划图,位于震中的南投县和台中县属二区,其对应加速度峰值相当于我国地震区划烈度8度。而实际等震线表示PGA已经达到9~10度,在日月潭和名间乡新街国小测得最大加速度分别高达11 度,远高于区划的设防烈度。 2.建设场地特性影响 (1)断层影响:断层两侧六公里地区内建筑物受损分布密集,占总数的60%。(2)液化现象严重:员林白果山麓、大里市区和台中港最严重,原因是场地土层中含饱和粉沙土、地下水位高或系人工填海造地。 (3)盆地效应:台北地区距震中150KM ,地震烈度相当8-9度,有300多栋建筑物损坏;埔里镇距震中20KM ,烈度相当与10~11度,建筑损坏严重;破坏均由于场地特征周期与建筑结构周期相近,在地震波长周期分量作用下产生共振所导致。 (4)软弱地沉陷:邻近河川和故河道地区,如台中港码头的破坏。 3 建筑结构(人为因素)问题 (1)规划设计问题 在破坏的房屋建筑中,1974年以前建造者占40%,1975~1982年建造者占20%。这是因为台湾的建筑耐震设计规范是于1974年参考美国UBC规范修订并于1982年大幅度修正后颁布的,在此之前缺乏专门的抗震设计与施工法规,大部分木、砖、土坯结构、低层老旧砖砌体房屋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不抗震。在结构抗震设计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a )结构体系不良:平、立面不规则、高宽比太大、软弱楼层存在,使水平剪力的传递与分布不均匀; (b)含薄弱层结构:底楼为骑楼或挑高,店面大开间用于商业用途,办公楼底层挑高成开放空间,墙体不落地或被拆除、地下室抽梁抽柱形成停车场或休闲设施。墙体总量较上部楼层少,破坏总数占25%; (c)柱数量太少,结构体系的冗余度不足,个别柱破坏导致结构整体倒塌;(d)柱断面过小:有些新建低层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了美观将柱子宽度缩至墙体厚度(异型柱); (e)柱配筋问题:主筋排列太密,混凝土握裹力不够;主筋搭接在同一标高处,形成薄弱截面:柱中预埋管管径过大或偏心,导致柱有效断面减小; (f)短柱效应集中表现在学校建筑中由于纵墙,开窗,窗台将柱下部约束,使柱原有的抗弯有效长度变短:或填充墙不到顶,对柱子起约束作用形成短柱;(g)商住和学校建筑底层纵向(平行于骑楼或走廊方向)墙量太少,成为软弱层;二层以上采用悬臂楼层或外走廊(学校),当楼层较多时重心不稳,地震时倾覆或破坏一层的墙、柱; (h)地下室为了增加停车位或车道布置,取消部分上层剪力墙或核心筒墙体,地下形成薄弱层; (i)地震时相邻建筑物相互碰撞,造成破坏。

地震参数

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H)、震中位置(经度λ,纬度φ;)、震级大小M、震源深度h。(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 地震参数的测定: ①震中位置的测定:由多年观测的数据,可把从已知地震的震中至已知地震台的距离(震中距)和各震相从震源传播到各地震台所需的时间(该震相的走时)编列成走时表或绘成一组走时曲线。当发生一个新地震时就可利用某两种波的走时差来求得震中位置。现在常用的方法是先假定一个大致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由此计算出地震波从震源传播至各地震台的走时,并与实际观测值相比较,然后对假定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略加修正,再重复上项计算,如此迭代直至误差小到令人满意为止。 ②发震时刻的测定:震中位置或震中距离测定之后,就可按走时表查出或用公式算出某波的走时,从观测到的该波的到时中减去此值,即得到发震时刻。 ③震源深度的测定:如果是近震可用作图法测定。从震源到地震台的震源距离D同S波与P波的到时差S-P成正比。其比值叫虚波速度,即在该区域内S波速度的倒数同P波速度倒数的差。在不大的范围内其值尚稳定。倘若共有3个台观测到某地震,就可以此3台为中心,以此3台所测到的S-P乘以虚波速度为半径,画3个向下的“半

球面”,此3个“半球面”相交之点即为震源。其深度可用简单平面作图法求得。如为远震则不能用此法。远震发出的波有一部分P波从震源直接传至地震台,另有一部分P波先近乎垂直地传至地面,经反射后再传至地震台,名pP波。因pP波与P波的到时差是震源深度与震中距的函数,由此即可计算震源深度。 ④震级的测定:地震的大小或强弱以震级表示。地震愈大,地震的震级数愈大。地震仪上所记到的地动位移振幅除同地震震级有关外,还同震中距、仪器的自然周期和放大倍数、仪器的安置方式、地震波的传播途径以及台站的地质条件等有关。传播途径和台站地质条件的影响常视为一种固定的改正值;仪器的性能和安置也是不轻易改变的,故从地震图上量得地震波的最大幅度(及地震波的周期)以后即可计算震级。近震多是用短周期仪器记得的,

小学突发地震、气象灾害预警应对制度

刘庄小学突发地震、气象灾害预警应对制度 一、工作思路 为贯彻“经常性做好应对风险、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坚持防患于未然”的指示精神,增强做好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学校建立和完善应对各类突发安全事件的预案、机制和制度,以确保全体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 制订《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是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的基础和关键。制订应急处理预案应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原则,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评估学校所面临的事故和危险,健全和完善师生安全培训和演练的制度与计划,全面提高学校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本应急处理预案的要点是:保证救灾应急工作有效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1、本预案指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指地震、台风、暴雨、雷击等灾害性地质气象造成的危害。 2、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理: ⑴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全面负责学校地震应急处理工作,进行自救互救、避震疏散知识和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地震应急意识和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制定学校破坏性地震的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临震预报发布后,负责对学生进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的强化宣传和学校应急预案的实施;地震发生后,全面负责学校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指挥各行动组按预案确定的职责投入抗震救灾;负责向上级汇报灾情,积极争取外援。

⑵宣传通讯组:做好灾情调查、统计、上报工作;承担草拟学校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的报告、总结;负责宣传报道,起草简报;组织开展学校防震知识的宣传、培训,防止地震信息误传和谣传,稳定学校秩序;安排应急期间的值班工作。 ⑶疏散引导组:组织开展师生避震、疏散演练。制定学校地震应急疏散平面图和各年级疏散路线图,包括设立紧急避难场所并设置标志等。以方便疏散为原则,充分好利用学校操场、绿地和空旷地带。破坏性地震或强有感地震发生时,引导师生就近避震,并组织有序、快速疏散;当地震发生时,正在上课的师生,谁上课谁负责组织学生就地避震,或在震后快速、有序疏散; ⑷警戒保卫组:尽快组织人力,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校园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对学校公共财产、救济物品集散点、重点部位的警戒。破坏性地震或强有感地震发生后,在危险的建筑物周围设立警戒线,负责重点部位安全保卫工作,避免哄抢和人为破坏;协助开展伤员救治和火灾扑救等工作 ⑸排险保障组:负责组织抢险救灾队伍进行自救互救,抢救被埋压人员;妥善安置受伤师生;做好生活必需品的分配、供应、保障工作;抢救重要财产、档案等;配合有关部门尽快恢复被破坏的供水、供电等设施;负责可能发生的火灾预防和扑救。 ⑹医疗救护组:负责轻伤员救治、联系急救中心抢救重伤员;协调医药管理部门迅速提供所需药品、医疗器械;协助卫生医疗救护部门开展校区疾病预防控制和水源监督、食品卫生监测工作 3、台风、暴雨、雷击灾害的应急处理 ⑴台风、暴雨等来临时段,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各处室、年级组应当在学校各处巡视,若发现险情,立即向当日学校行政值班人员和学校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总指挥、副总指挥报告,启动应急处理预案。

各种地震监测方法内容简介

附件2 各种监测方法内容简介 目前监测手段总体分为两类:测震(地震监测和强震)、前兆(形变、地磁、地电、流体、电磁波等),这里介绍潼南拟上的监测项目或手段。 地震监测和强震监测属于地震已经发生后监测地震发 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强度等,是人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类型的监测,主要是为了确定地震发生的上述几要素,为政府抗震救灾和应急救援提供决策依据,否则,不知地震发生的一切信息,救灾就无从谈起。因此这一监测手段也是目前各国、各地区发展最早、技术最为先进和完善的监测方法。其他的监测手段统称为前兆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的监测数据来预测预报地震。 一、地震监测、GPS监测 地球动力学是从地球的整体运动出发,由地球内部和表层的构造运动来探讨其动力演化过程,进而寻求其驱动机制。其基本问题是研究地球的变形及其变形机理。 板块构造概念带动了地学的一次重大革命,板间构造和板块运动理论能否成立或被人接受,均需得到全球板块运动的最新直接测量结果的支持。此外,板块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板内和板缘运动的复杂性的精细描述等方面,有待更多测量结果去完善。 中国大陆东部受西太平洋洋型板块俯冲、削减的影响,造成了一系列与弧后扩张有关的陆缘海伸展和断陷盆地;西部和西南受印度板

块与青藏块体陆壳碰撞后的构造效应,形成不同地质构造时期的推覆构造带。现代地壳运动则以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和沿巨型活动带的走滑或逆走滑的强烈变动为特征。据有限的观测,其水平运动速率每年高达l~4cm,垂直运动速率每年达1cm。这说明同时存在当代板块构造学说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边界,即陆-陆壳相碰撞型和洋 陆壳俯冲型边界,既具有主要的全球构造意义,又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这里的现代地壳运动类型多样,性质复杂,地貌清晰,是全球动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特殊地位的实验场。 因此,不论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还是青藏高原隆起,运用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动态实时定量的观测技术,建立符合实际的地球动力学基础的全国统一的观测网络,势在必行。 对于地震监测预报而言,这种紧迫性尤为显著,因为我国地震台网,尤其是地震前兆网,存在着严重的三个主要缺陷: 第一,自1988~1999年,我国大陆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53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9次,若以东经105°为界,西部地区发生8次,东部地区为1次,为8∶1。可是,在东经105°以西,由于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台网布局极为稀少。一个释放地震能量90%以上的地区,台网过稀,无疑浪费了宝贵的地震信息的天然资源,大大延迟了人类的实践,从而延缓了提高地震预报水平的进程。 第二,全国地震前兆台网都是以“点测”形式进行相对变化量的日常观测,各台站的观测数据都是相对独立的,台站之间数据没有相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交换格式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 EDS/Tx—2006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交换格式 Earthquake-related scientific data - formats for data exchange (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2006年11月20日) 中国地震局发布

EDS/T2—2005 I

EDS/T2—2005 II 目次 前言............................................................................ III 1 范围 (4) 2 术语和定义 (4) 3 概述 (5) 4 地震数据交换基本格式 (5) 5 地震数据交换辅助格式 (15)

EDS/T2—2005 前言 本标准是《地震科学数据》系列标准的第5 项标准,该系列标准的预计结构为: ——地震科学数据元数据编写指南;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模式编写指南;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库建库指南;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元目录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交换格式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分类与编码 ——….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仲和周克昌黄志斌杨辉顾左文吴敏赵宇彤代光辉冯义钧纪寿文田丰 III

EDS/T2—2005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交换格式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地震科学数据共享项目框架内的数据交换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分中心(节点)向用户提供数据服务(如数据下载)采用的数据格式。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和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分中心(节点)之间的相互数据交换,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分中心与其他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的数据交换也可采用本标准中规定的格式。 2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2.1 数据元 data element 通过定义、标识、表示、允许值等一系列属性描述的一个数据单元。 2.2 聚合数据元 aggregate data element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相互关联的数据元组成的数据单元,用来表达特定语境中的一个清晰的业务含义。 2.3 数据类型 data type 值域说明,允许对该值域内的值进行操作。如:string、decimal、integer、boolean、date和binary。 2.4 数据交换格式 data interchange format 一个预定义和结构化的、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聚合数据元或数据元的集合,它涵盖在科学数据共享活动中对某类交换数据的共享要求,旨在双边或多边的数据交换中确保各方对所交换数据的无歧义理解和自动处理。 2.5 XML模式 XML Schema 基于W3C XML模式语言的文档类型定义。它可随附于一个文件,用以描述该文件的基本构成规则,如哪些元素会出现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等;它还定义了哪些标记可以在文件中出现、哪些标记可以包含其他标记、标记的号码和顺序、标记的属性,需要时还给出这些属性具有的值。 2.6 纯文本文件 text-only file 一种使用ASCII(美国国家标准信息交换代码)格式的文档文件,其中包含各种有关的字符、空格符、标点符号、回车符,有时还包括制表符和文件结束符等,但不包含格式化信息。 2.7 位图 bitmap 位映像 4

中国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

中国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此外,"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也是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区和23条地震带上。 我国地震分布范围很广,除贵州、浙江两省外,其它所有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区: (1) 台湾、福建、广东及其沿海地区;

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

第4章地震参数及地震序列 当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我们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网上或其它国内外地震相关机构的网站上都可以查到此次地震的相关信息。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上给出的信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05-12 14:28 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东经103.4) 发生8.0级地震。”,还给出地震的空间位置图(见图4.1)。你可以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的网站上获得最新和已发生地震的信息,但你想知道具体某个时间和空间的地震情况时,你就必须要了解以下一些关于地震的常见名词,如发震时间、经度、纬度、深度、震级等,这些描述地震的名词就叫地震参数,地震参数就和一个人的特征信息(姓名、年龄、性别等)一样,它描述某个特定地震的特征。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地震参数。 图4.1 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震中位置图

微观地震研究,主要在于了解地震及其活动性。早期在地震发生后,人们被其破坏力和强烈震动所吸引,赴现场调查,从地震现场表现出的宏观现象(参考图4.2),分析了解地震的发生时刻(Time of Commencement of Earthquake)、地点和强度等具体情况,以定地震参数。靠人的器官感觉,所及的范围是有限的,知道的情况也难以精确,特别是地震发生在人迹不能到的地区时,取不到资料,就无从法获得其参数。自从有了地震仪器,对地震激起的弹性波动的传播,可用仪器进行记录和观测,其结果已不再受人所及范围的限制,又能更好地测定地震参数。人们处理地震仪器记录时,利用各种震相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并结合其走时,创造了许多测定参数的方法,测得的数据称为微观地震参数,与用宏观方法测定的结果相比,更为细致、准确。一般以发震时刻、震中地理位置(即经度(Longitude)和纬度(Latitude))、震源深度(Depth of Focus),以及地震大小(即震级Magnitude),这五项作为地震基本参数。 仪器观测地震,促使微观地震研究的发展,首先要求的是准确地测定地震参数,以为了解地震的第一步。随着仪器观测技术日益进步,各地地震观测点的分布日趋严密,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地震,不论人迹能否到达,都可以根据各地观测的记录,依法求得其参数。于是人们可以在遗漏极少的条件下,研究和比较各地的地震事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以进一步研究地震发生条件等有关地震活动性方面的问题。 微观地震学,奠定了近代地震研究的基础,地震参数的测定,尤其是基础中的基础,下面分别论述有关地震参数及地震活动在时空方面的分布特征。 图4.2 唐山地震遗址 我们可以通过建筑物破坏情况分析地震强度,以及用坏掉的钟表等判断地震发生的时间

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数据整体流程 不同软件的地震数据处理方式不同,但是所有软件的处理流程基本是固定不变的,最多也是在处理过程中处理顺序的不同。整体流程如下: 1 数据输入(又称为数据IO) 数据输入是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主要指解编或格式转换。 解编:将多路编排方式记录的数据(时序)变为道序记录方式,并对数据进行增益恢复等处理的过程。如果野外采集数据是道序数据,则只需进行格式转换,即转成处理系统可接受的格式。 注:早期的时序数据格式为记录时先记录第一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一道第二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二个采样点、……直至结束。现在的道序记录格式为记录时直接记录第一道所有数据、第二道所有数据、……直至结束,只是在每一道数据前加上道头

数据。将时序数据变为道序数据只需要对矩阵进行转置即可。 2 置道头 2.1 观测系统定义 目的为模拟野外,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接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即将SPS文件转换为GE-Lib文件,包括1)物理点间距2)总共有多少个物理点3)炮点位置4)每炮第一道位置5)排列图形。 2.2 置道头 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并放入地震数据的道头中。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一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一炮、哪一道?CMP号是多少?炮间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C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道头如果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 GOEAST软件有128个道头,1个道头占4个字节,关键的为2(炮号)、4(CMP号)、17(道号)、18(物理点号)、19(线号)、20(炮检距)等。 2.3 观测系统检查 利用置完道头的数据,绘制炮、检波点位置图、线性动校正图。 3 静校正(野外静校正) 静校正为利用测得的表层参数或利用地震数据计算静校正量,对地震道进行时间校正,以消除地形、风化层等表层因素变化时对地震波旅行时的影响。 静校正是实现共中心点叠加的一项最主要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决定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垂向分辨率,同时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质量。 静校正方法: 1)高程静校正 2)微测井静校正-利用微测井得到的表层厚度、速度信息,计算静校正量 3)初至折射波法 4)微测井(模型法)低频+初至折射波法高频 4 叠前噪音压制 干扰波严重影响叠加剖面效果。在叠前对各种干扰进行去除,为后续资料处理打好基础。 常见干扰有:面波、折射波、直达波、多次波、50Hz工业电干扰及高能随机干扰等多种情况。不同干扰波有不同特点和产生原因,根据干扰波和一次反射波性质(如频率、相位、视速度等)上的不同,把干扰和有效波分离,从而达到干扰波的去除,提高地震资料叠加效

突发地震、气象灾害预警应对制度(新编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突发地震、气象灾害预警应对制 度(新编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突发地震、气象灾害预警应对制度(新编 版) (一)突发地震应对制度 1、明确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地点及通讯方式,在学校明显的位置张贴使用,并印发给相关部门和应急人员。 2、指挥部办公室(校办公室)定期修订学校预案,并组织指挥部成员学习和熟悉预案,适时组织演练;周密计划和充分准备抗震救灾设备、器材、工具等装备,落实数量,明确到人。经常组织学校广播、宣传栏开展防震科普知识宣传。 3、利用已有的宣传阵地和载体宣传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应急疏散、逃生途径和方法等地震安全知识,并向师生发放地震安全知识画册、应急疏散路线图。 4、应急疏散组要制定并让全校师生熟悉应急疏散方案、疏散路

线、疏散场地和避难场所。 5、抢险救灾组定期进行训练和演练,熟悉预案,明确职责,负责抢险工具、器材、设备的落实。 6、制定治安管理措施,加强对重点部门、设施、线路的监控及巡视; 7、出现地震谣传时,校办公室、团委要及时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开展防震科普知识宣传培训,提高师生识别地震谣传的能力,安定人心,保证学校稳定。 8、备足备齐并及时补充更新地震应急所需要的药品、器械、消毒、隔离、防护用品等(具体列表)。 9、安排人员负责应急物资储备库管理。预案启动后,应急物资由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调用。 (二)气象灾害应对制度 学校应根据不同季节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制定校内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时接受上级关于台风、暴雨、酷暑、寒流、暴雪、地震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搞好应急防范工作。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数据发布-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 (征求意见稿) 目录 一、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 二、地震科学数据一级数据发布规范 三、地震科学数据二级数据发布规范 四、地震科学数据三级数据发布规范 五、地震科学数据四级数据发布规范 六、地震科学数据用户分级与分类方案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 1 总则 适用范围 1.1.1为了规范地震科学数据发布活动,更好地提供地震科学数据服务,制定本规范。 1.1.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科学数据发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规范。 发布原则 1.2.1有利于地震科学数据使用效益最大有效发挥的原则; 1.2.2尊重国际约定,保护国家利益的原则 1.2.3促进部门和行业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原则 地震科学数据生产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共同承担为社会共享的责任和义务 1.2.4与国家级数据共享发布策略一致的原则 各级科学数据共享发布单位必须在数据分级、用户分级的方法上和国家级的共享发布策略基本保持一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或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本规程颁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DB/T11.1-2006 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基本类别 DB/T11.2-2006 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第2部分:观测数据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 《地震科技数据分级分类方案》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规定》 《地震科学数据汇交管理规定》

《地震科学数据用户分级与分类方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网站 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HTML等语言制作的用于展示特定內容的相关网页的集合。 元数据metadata 关于数据的数据,是用于定义和描述其他数据的数据。 基础数据basic data 与地震观测数据获取相关的数据,包括观测环境、观测场地、观测设施、观测仪器、观测网络等方面的数据。 原始数据raw data 由观测仪器直接产出的数据。 加工数据processed data 对原始数据作必要的转换、规范化处理和质量检查订正后产出的数据。 数据发布data release 通过网站、报刊、广播、电视和电话等各种新闻媒体和通信工具对社会公众宣布有关方面信息的服务活动。

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时出现的灵异事件

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时出现的灵异事件 灵异事件一:重复拾得的身份证 大地震发生后,有二位士兵在整理现场时,不断的重复拾得同一个人的身份证,晚上,二个人做了同样的一个梦,梦见身份证上的人对他们说:“你们快来救救我呀,我被压的好痛呀,我就在XXXX位置,快来救我呀!”第二天一大早,他们二个不约而同的赶到现场,二个见面马上找到XXXX位置,搬开零乱的倒塌楼砖,果然发现一个人趴在废墟里,满身都是血,已经死亡很久了。后来,二位士兵把这个人送到火化的地方等待亲属认领,当天晚上,梦消失了。 灵异事件二:看不见的亡魂 有一个村子,在921大地震中共死去28人,这28条人命据说会常在晚上回到自救会一起开会,因为开会地点自助餐店的自动玻璃门会自己开开关关,却不见人影,而附近的面店婆婆也看过一名震死的太太带着小孩来买面,还有台中受灾户一位先生也表示,曾在倒塌地点被看不见的东西「教训」过! 灵异事年三:颠倒的士兵 负责救援的士兵们非常辛苦,在921大地震发生后,他们日日夜夜监守在重灾一线,921发生的当天晚上,士兵们就都轮流睡在灾区旁边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从那个晚上开始,每天都发生怪事,士兵头北脚南睡着,早上起来全都是头南脚北颠倒过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把最后一个罹难人员救上来为止。怪事消失了,从消失那天起,以失踪人员已经全部找到!灵异事件四:失灵的车灯 B先生晚上从恒春骑摩托车回高雄,随身带了一大堆东西,从恒春出发的时候,天空还飘着小雨,这次回家B先生不敢让家人知道他是晚上骑车回来,因为他的弟弟在台北发生车祸,害他的家里人担心的要死,但真正B先生决定下次不再走夜路的,倒不是这件事...正当B先生悠闲地哼着歌,抬头欣赏着满天星光时,车灯突然扫过了路边的一处坟墓区,B先生突然噤声,然后骑没有多远之后,车大灯就熄了,要知道,在夜晚幽暗的屏鹅公路上,失去了车大灯,是多么危险可怕的事,而这部车子正好是921大地震那时领照的,B先生忙继续前进,不敢多多逗留,没想到骑了一段路之后,这年久失修的车大灯,居然又亮了起来。这样重复灭掉,亮起了七八次,直到离开那片地方,事后,B先生去修车厂检查,车灯没任何问题! 灵异事件五:菩萨保佑 一家四口住在台北东星大楼,父母都是虔诚的佛家信徒,生有兄弟二人,大的读大一,小的读国中三年级,921大地震当天,父亲在自家经营的面馆里招呼生意,而母亲一如往日,到寺里守佛一天(即当天吃住都在寺院里,具体怎么个叫法我也搞不太清楚,姑且叫守佛日吧),地震来时,兄弟二个正在自家起居室玩牌,地震发生后,东星大楼倒塌,兄弟二人失踪,救援人员搜寻到第十二天时仍然没有发现兄弟二人的踪迹,(注明一下,在此之前找到的人基本已经遇难!只有第一天找到的几个人正在医院抢救.)人们都在想,这兄弟二人生还的希望几乎为零,就在第十二天,突然听到救援人员喊到:“有人!”只见弟弟从废墟里爬了出来,救援人员赶忙用布将弟弟的眼睛遮住,因为在黑暗中呆的过久突然见到强光会伤害到眼睛,弟弟用微弱的声音说:“我哥哥,在那边。。。。。。”他手指着一个方向,救援人员赶快顺着弟弟手指的方向进行挖掘,找到了哥哥。兄弟二人全部生还!(注:搜救时电视有直播,我正好在看,的确是弟弟自己爬出来的,而且当时兄弟二人被救出后,状态不错.) 二人被送往医院,事后弟弟回忆说:“当时楼倒了,他们呆在被冰箱硬撑起的一个小角落里,二个依靠自己的尿液补充水份,后来,时间久了,意识就模糊了,再后来,弟弟做了一个梦,梦见菩萨告诉他,冰箱后有一个被救援人员挖的已经快通了的出口,你可以从那里出去,醒来后,弟弟硬是找到了出口,也救了哥哥。

地震动参数

峰值 地震动幅值是地震振动强度的表示,通常以峰值表示的最多,如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是指地震动的最大值。地震动峰值的大小反应了地震过程中某一时刻地震动的最大强度,它直接反映了地震力及其产生的振动能量和引起结构地震变形的大小,是地震对结构影响大小的尺度。在以烈度为基础作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以相应的烈度换算成相应的峰值加速度,例如,中国地震烈度(1980)规定,烈度与峰值加速度和速度的对应关系:建设部(1992)419号文规定了烈度为Ⅶ、Ⅷ、Ⅸ、Ⅹ时,设计时取对应的峰值加速度平均值分别为:0.1,0.2,0.4,0.8g。 反应谱 地震动频谱特性就是强震地面运动对具有不同自振周期的结构的响应,反应谱是工程抗震用来表示地动频谱的一种特有的方式,这是由于它是通过单自由度体系的反应来定义的,容易为工程界所接受。反应谱S(T,ξ)的定义是:具有同一阻尼比ξ的一系列单自由度体系(其自振周期为Ti,i=1,2,…N)的最大反应绝对值S(Ti,ξ)与周期Ti的关系,即S (Ti,ξ),有时也写为S(T)。或者说干具有相同阻尼特性的,但结构周期不同的单自由度体系,在某一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反应。反应谱的形状随a(t)而变,近震小震坚硬场地上的地震动a(t)的反应谱峰值在高频部分,远震大震软厚场地上的a(t)的反应谱峰值在低频部分。震害经验表明:小震近震近坚硬场地上的地震动容易使刚性结构产生震害,而大震软厚场地上的地震动容易使高柔结构产生震害。这一规律从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去理解就很容易解释,前一种地震动的高频比较丰富,而后一种则以底频含量较强,由于共振效应,前者易使高频结构受到破坏,后者易使底频结构受损。 强震持时 强地震动的持续时间在震害及对结构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结构反应进入非线性化之后,持时的增加使出现较大永久变形的概率提高,持时愈长,则反应愈大,产生震害的积累效应。 对一般工业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利用地震动幅值(强度)就行了,但对重大工程、特殊工程,仅有幅值不行,需要考虑持续时间。

三维地震资料叠前连片处理技术.

三维地震资料叠前连片处理技术 1 引言 地震资料连片拼接处理技术对需要连片的地震数据有较多的要求。当地震数据的前提条件能较好满足连片要求时,便能得到满意的拼接效果。 在以往地震资料采集时,由于受地质勘探目标、经济能力、勘探技术、勘探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相邻区块间地震数据往往不能满足连片拼接前提条件,势必给后来的拼接处理造成困难。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海外业务部拉美数据处理中心(ADP)的处理人员,通过大量试验、分析、攻关,在综合软件环境下形成并采用了一套系统的连片拼接处理技术,该技术在三个不同大区块的三维地震资料连片拼接处理中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拼接效果。本文对这些实际连片拼接处理中取得的经验和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以飨读者。 2 三维连片处理技术 由于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采集年度不同、所采用的仪器、观测系统、施工参数(如采集仪器、震源类型、药量、井深、激发组合和接受组合等)和采集时的地表不同,导致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在观测系统和覆盖次数、面元大小、方位角、频率、相位和极性、各区块间的时差、原始数据品质、相邻区块间的重叠段长短以及重叠段的信噪比等方面存在差异。 为了更好地消除这些差异,一般连片拼接处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在各个单区块内,分别根据各区块地震数据特征,针对性地定义网格,进行最小相位化、叠前去噪、球面扩散补偿、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处理。利用单块内原始面元网格的优势,在合理统一处理参数的前提下,采用系列地表一致性处理,依次消除因地表因素造成的振幅不均衡、子波不一致、区域性的剩余静校正时差的影响,提高单区块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为区块间的匹配整合奠定基础。其次进行匹配滤波和地震数据整合。通过在不同区块拼接处的水平叠加剖面上求取匹配滤波算子,将所得滤波因子应用于叠前地震数据,经过此项处理后,不同区块拼接处的叠前地震数据的振幅、频率和相位都能得到较好的匹配,深浅层的反射波数据都能达到无缝拼接。 最后进行地震数据拼接整合后的处理。当数据拼接完成后,可以继续开展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预测反褶积、全区统一速度分析、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和面元均化处理。这样可以进一步均衡区块间的振幅差异、提高分辨率和消除整个区块的剩余静校正时差。应用面元均化技术,可以均化CMP面元中的炮检距分布,消除覆盖次数不均匀的现象,填补由于炮检距变化形成的浅层缺口和面元大小变化及方位角变化形成的空道。当面元均化不能较好地解决覆盖次数横向剧烈变化,而导致叠前偏移结果出现严重画弧时,可使用基于覆盖次数的振幅调节技术

自然灾害及事故隐患预测预警管理办法

I If 编号:SM-ZD-54008 自然灾害及事故隐患预测 预警管理办法 Through the p rocess agreeme nt to achieve a uni fied action p olicy for differe nt people, so as to coord in ate acti on, reduce bli ndn 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 审核: 批准: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自然灾害及事故隐患预测预警管理 办法 简介:该制度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约定,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从而协调行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为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工 作方针,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确保监理中心全体员工的人身安全,按照《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监理中心特制订本制度》 、术语和定义: 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 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一般分为暴雨山洪、融雪山洪、冰川山洪等。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常造成人员伤亡,毁坏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等,甚至可能导致水坝、山塘溃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山丘区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或集中的高强 度降雨。据统计,发生山洪灾害主要是由于受灾地区前期降雨持续偏多,使土壤水分饱和,地表松动,遇局部地区短时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而引发溪沟水位暴涨、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从整体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可知,发生山洪灾害主要是持续的降雨和短时强降雨而引发的。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 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崩塌会使建筑物,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带来重大损失。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 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 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山体滑坡不仅造成一定范围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会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