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三国鼎立

第20课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执教郑时海)

教学目的:

1、了解官渡之战的情况。

2、了解赤壁之战的情况

3、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

4、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也是台湾与大

陆大规模相互联系的最早记载。

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赤壁之战”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

结合课本“畅想天地”,理解曹操这个人物的真实情况。

教学过程:

一、宣布教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内容:

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2)两个最强大的军事集团的形成,黄河中下游的袁绍和曹操。(3)战况:公元200年,袁绍、曹操在官渡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4)影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5)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上的地图,了解官渡之战的具体情况。

2、赤壁之战

(1)战前形势: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刘备依附于刘表,没有固定的地盘。

(2)刘备势力的发展。

(3)孙刘联军的形成(曹操乘势南下,有吞并江东之意。为了共同抗曹,孙刘结成联盟)。(4)赤壁之战情况: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与孙刘在赤壁决战。孙刘以少胜多,打败曹军。三分天下已成定局。

(5)结合课本弄清赤壁之战的情况。

(6)结合“自己动手”,引导学生欣赏苏轼《赤壁怀古》(基础训练。)

3、魏、蜀、吴三分天下

220年,曹操病死,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称吴王。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地图,弄清三国鼎立形势。

4、简单介绍三国各国治国的情况:

曹魏:恢复和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继续实行“屯田”,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繁荣景象。

蜀国: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养蚕织锦。安抚少数民族,加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吴国:开发江南。政府组织农民屯田垦荒,推广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发展对外交通和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和夷洲的联系。

三、课堂小结

重点总结“知识点”。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2-第18课三国鼎立92

第18课三国鼎立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孙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 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A消灭袁绍的势力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C南下统一全国D废掉汉献帝 3.右图中的故事发生在() A官渡之战前 B赤壁之战前 C蜀汉政权建立后 D西晋建立时 4.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5.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孙权 6.三国时期,夷洲是指() A吴国B台湾C海南岛D辽东半岛 二、填空题 1.年,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官渡。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草船借箭、火烧连营”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出自赤壁之战中,这次战役发生在年,交战的双方是和联军。结果是曹操战败,奠定了的基础。 3.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东汉结束。第二年,刘备在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国的丝织业兴旺,行销三国。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加强了内地和区的联系。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 2.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指挥是() A.鲁肃B.周瑜C.诸葛亮D.黄盖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 4.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评价的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5.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 A.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 6.东汉灭亡于() A.220年B.208年C.221年D.222年 7.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8.下列关于三国经济特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甘薯在魏国大面积种植B.魏国兴修许多水利工程 C.蜀国的丝织业兴旺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二、材料解析题 赤壁破曹成鼎足。 刘备成都建汉业,曹丕洛阳建魏都。孙权建业称大帝,三国最长是东吴。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 主备人:于晓慧副备人:日期: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官渡之战 1.背景:(1)__________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__________占据河南一带,实力不断增强。 (3) __________盘踞在河北一带,势力很大。 2.时间:__________ 3.交战双方: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结果:曹操采纳谋士的计策,火烧袁绍的__________,以少胜多,打败袁军。 5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1)曹操基本统一了_______________,想要统一_______________。 (2)南方_________依附于荆州的割据势力,请_________辅佐。________割据江东,统治比较稳固。 (3)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孙权与刘备结成联军,与曹操在长江沿岸的______________一带对峙。2.时间:________________ 3.双方:曹军和孙刘联军。 4.结果:________________指挥联军用_____________得办法,大败曹军。 5.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背景:(1)曹操退守____________流域一带(2)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3)刘备乘机占领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地区 2.形成: 3.经济基础:(1)魏:魏国修建许多____________________,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2)蜀:蜀国的____________兴亡,________________行销三国。 (3)吴:吴国的____________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____________,加强了内地和____________地区的联系。 二、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定根据。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吴国沿海抓造船,联系内地与台湾。 1.200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官渡之战爆发,袁绍VS曹操,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5课 三国鼎立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5课三国鼎立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第八十二篇 第1题【单选题】 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 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 ) A、都曾定都洛阳 B、都处于全国分裂之中 C、都曾统一或据有过黄河流域 D、都因少数民族入侵而结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阅读下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 )

A、曹操洛阳 B、刘备一成都 C、孙权建业 D、曹丕一洛阳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汉—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汉—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9年—孙策—南京 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商朝、秦朝、三国 B、秦朝、商朝、三国 C、商朝、三国、秦朝 D、三国、秦朝、商朝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右边“三国鼎立形势图”中,a区所示政权的都城在( )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为以后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更让同学们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趋势。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适时地引导学生们说:正如歌词里唱到的世事成败转头空,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都已付诸谈笑中,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首先,检查一下提前下发的学案上的需要学生们预习的内容。 2、讲解第一目的内容:官渡之战: 过渡语:一说到三国就得从东汉末年说起,汉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混战不得不提到我国北方的两个军阀:袁绍和曹操,同时出示PPT三国时的地图:袁绍和曹操各自的实力范围,简单地介绍和评价一下曹操。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寻找PPT出示的问题: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然后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这些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随后让学生观看一段简短的视频来直观形象地感受官渡之战,通过观看的视频方式,创设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讨论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第15课 三国鼎立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中华书局版)

第15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材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播放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用提问的方式引出第15课“三国鼎立”(屏幕显示) 2.学习新课 (1)东汉王朝的崩溃 请学生阅读课文p76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东汉王朝崩溃的原因。(屏幕显示原因) (屏幕显示,看图说史:地图反映东汉末年局势如何?)让学生通过看地图了解当时各地出现了许多军阀割据势力。 (屏幕显示,看三国人物) (2)官渡之战 让学生阅读课文p77的内容,提问:统一北方的军阀是谁?他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当学生回答出曹操之后导入,首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寻找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后老师提出讨论问题-----(屏幕显示,让学生观看动画官渡之战) a.曹操为什么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可以从双方心理态度入手) b.官渡之战影响如何?(屏幕显示表格) 出曹操写的一首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屏幕显示) 老师解释这首诗是由于曹操统一北方后心情激动而写,他不满足于统一北方,于是过渡到赤壁之战。 (3)赤壁之战 先出示赤壁之战形势图,同时说明当时战前形势,刘备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己。(观看动画三顾茅庐的影片)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大臣、杰出的政治家。 老师提出讨论问题:(屏幕显示)官渡之战胜的曹操为什么会在赤壁之战中败

第18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案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中学历史组君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三、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人物、结果及历史作用;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通过对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区分,增强学生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通过对操进行评价,提高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智慧;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究,培养学生客观实际,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播放课件视频《三国演义》片头,或听洪基老师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学生带入情景,爱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或听完歌曲后。 教师: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其中的三国时哪三个国家?你知道三国有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1:《三国演义》,、蜀、吴。 学生2:诸亮、操、备、权、关羽、飞等。 教师: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烽火连不休: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教师:操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军阀混战。 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教师:当时存在着哪些军阀势力? 学生:公度、袁绍、操、遂、马超、策、袁术、表、鲁、璋。 教师:军阀之间的混战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学生:民不聊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展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操《蒿里行》现代文翻译: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没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的,想到这里就令人极度哀伤。教师:面对这种社会状况操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积极发展生产,解决了当时最紧要的粮食问题,同时也赢得了民心。操的实力不断增强。 教师:在北方除了操外,还有一个军阀势力也很强大,他是谁? 学生:袁绍。 二、时势造英雄:操统一北方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七都中学张芳群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课内容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教材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这一历史事件时空跨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国鼎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皇权衰微,黄巾起义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等情况,这些知识正是三国鼎立形成的背景之一。同时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初一学生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教学插图、视频,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层层设疑,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能起重要作用。 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主

华师大版七上第15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1

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 第15课三国鼎立(计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到达夷洲等基本知识。 二.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 三.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 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四.课前自主学习 1.公元 ______ 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 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2.公元______ 年,曹操将_________ 迁到许,以_____________ ,“挟天子以令诸 侯”,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权。并下令求贤,唯才是举,吸纳了不少人才。比较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等。 3.在北方各种武装势力中,曹操和袁绍的势力比较强。公元200年,曹操和 袁绍在________ 进行决战。结果曹操以少胜多,从而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 的基础。 4.诸葛亮向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谋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公元______ 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 备与孙权,企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在__________ 与曹军相拒,通过火攻, 取得了胜利。赤壁之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奠定了基础,是我国 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6.赤壁之战后,刘备乘势占据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又进占_____________ 。孙 权则完全拥有江东。 7.220年, _____ 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________ ,史称曹魏; _______ 年,刘备在________ 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称王,_________ 年,孙权正式称帝,定都 _______ ,建立吴国, 史称孙吴。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8.196年,曹操在许一带屯田获得成功。 ________ 年,曹操下令推广军屯和民 屯,经济相对落后的江淮、河南两地屯田较多。通过屯田,曹操基本解决了,同时也使流民有了安居之所。 9.蜀汉丞相诸葛亮以为根据地,大力开展屯田,修浚,推 广“________ ”,积极发展农业,并实行__________ ,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 势,使蜀国有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 10.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诸葛亮以“ ___________ ”、恩威并济的手法,这幅 了他们的首领孟获,南中少数民族纷纷诚心归附。从此,不但解除了蜀汉的后 顾之忧,而且促进了,对开发作 出了重要贡献。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 【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面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教材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线索,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课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技能掌握与指导: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胜败原因的分 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外资料的的整理,小组的交流与全班师生的共同探 索,让学生从史实中发现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 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 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障碍与生成关注】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程与导学活动】

第15课 三国鼎立练习

第15课三国鼎立 1、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爆发了大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2、在北方各种武装势力中,很有政治远见。196年,他将东汉汉献帝迁到,以名义发号施令,在上取得主动权。 3 200年,曹操率领2万人在击败袁绍10万大军,这是一场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的胜利,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 。 4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与,企图一举统一全国。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采纳周瑜、鲁肃提出的“”策略。孙、刘联军只有5万人,在与曹军相拒,曹军,大获全胜。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5 220年,曹操死,他的儿子废除汉献帝,建立, 定都,史称曹魏。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史称蜀汉。222年称 王,229年称帝,定都 ,史称孙吴。吴国的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6196年,曹操在许一带获得成功。通过屯田,曹操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使流亡农民有了安居之所。 7、诸葛亮治蜀:蜀汉丞相以成都平原为根据地,大力开展,修浚都江堰,推广,积极发展农业,并实行,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使蜀国有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 8、七擒七纵孟获:传说诸葛亮以、恩威并济的方法,折服了南中少数民族的首领,使南中少数民族纷纷诚心归附。不但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而且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对开发西南地区的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9、诸葛亮简介:诸葛亮一生以、为己任,率领蜀汉军队 次 北伐曹魏。234年,诸葛亮与曹军相拒渭南,病逝于,年仅54岁。 10 区,孙吴实施“、”的政策,强迫山越人进入平原地区屯田,与当地汉族人同居同耕,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与台湾的交往:孙吴业比较发达。230年,孙权派将军 等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今台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 12、看图回答: (1)你知道图中A、B、C分别代表的是哪三个国家吗?他们建立时间?他们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分别在哪里? (2)图中D、E两点曾发生过两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你能写出当时的作战地点吗? D ; E (3)三国时,吴国船队曾到达台湾。你能找出台湾的位置并写出当时的名称吗? ,。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一、课前延伸 预习设计:(目的在于了解本课内容的背景和把握本课知识网络。) 1、东汉中期后,和交替专政,政治十分黑暗,东汉末年大规模的爆发,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出现很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2、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重要战役是;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3、220年,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建立吴,后定都建业。 预习要求:对预习结果要有明确的检查措施,学生依据课前延伸和课本进行基础知识的预习测试。 二、课内探究 (一)歌曲导入,目标展示 本节课以一首荡气回肠的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新课,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习的乐趣。 导入新课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让历史科代表引领大家朗读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 2、能够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3、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在自主学习环节,共分三大知识板块。第一板块是:官渡之战;第二板块是:赤壁之战;第三板块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发展生产。 提示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完成学案上问题,并在课本上勾划出来,不会的作好标志,以备合作学习时解决。 ◆知识点二、赤壁之战(课本P103-P104)

魏国修建了许多,蜀国的业兴旺,吴国的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即今天的。 学法指导:学生对照导学案精心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问题,并找出疑难问题,然后再小组内交流,组内成员把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作好记录,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解决这些问题。在本环节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在组内交流完成后,提交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设计思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点燃学生历史思维的火花,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各小组讨论交流,尽量人人都要发言,形成统一认识后,在全班集体展示。 合作探究题: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最后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中,在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两次战役截然不同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2、欣赏视频,探究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1)词中的“三国”是哪三国?“三国”局面的形成与哪一次战役有关? (2)根据课本内容分析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3、看图说话:根据你平时知道的三国故事,看看画中的人物都是谁?这里还有个成语故事,谁能说出来? (四)精讲点拨,总结升华 思路设计:第1题的处理:以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既提高了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领悟到重大事件给我们的启示,认识到骄兵必败。

第18课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 麦积区元龙中学师凯霞 教材内容分析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又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中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三国人物有浓厚的兴趣,一些学生看过《三国演义》和相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在中学七年级语文课本中学习过曹操的作品《龟虽寿》与《观沧海》,对曹操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与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

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对官渡之战中人心理状态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3、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应该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4、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难点和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本课的难点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听一段音乐,这是摘自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大家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吗?歌曲里涌现的人物大家熟悉吗?听完这首歌,大家应该知道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吧?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 二、[讲授新课] 1、官渡之战(bc200年)——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 2、 曹操势力日益增大的原因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导学案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主备:史学忠备课组长审核:李玉林教研组长审核:李玉林 班级:学生姓名:使用日期:第十六周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知道三国的大致位置。 2.知道我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学会用史论结合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 3.区别文学作品与史书的不同,明白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自读自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01-----P105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题目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框题,先完成课本P105页自我测评第1题填表。 2.然后阅读第二框题,完成填充册P30页1(1)、(2)的填图练习。 3 4.填出秦到西晋的朝代更替图: 秦朝→朝→东汉→朝→南北朝→隋朝→朝 【小组合作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阅读课后的《每课一得》,想想小说与史书有什么不同,按下面的提示在空白处填写出二者的不 结论:比小说更真实可信 2.读懂简单的文言文史料,分析史料内容,得出合理结论,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要求。请阅读以下《三国志》中的原文史料,归纳出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及统一北方的战斗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史料一:毛玠语太祖(曹操)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休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业。” 太祖敬纳其言。 史料二:沮授说绍(袁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弗能用。 (1)概括毛玠、沮授两谋士提出的建议中有什么共同的内容? (2)“太祖敬纳其言”和“绍弗能用”,反映出曹操与袁绍在纳谏上有何不同? (3)按下列提示,总结出曹操取胜的原因? 政治上:①以令诸侯,取得有利地位。

第18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文昌中学历史组李君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三、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人物、结果及历史作用;曹 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通过对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初步分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区分,增强学生辨别历史真伪 的能力;通过对曹操进行评价,提高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智慧;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究,培养学生客观实际,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播放课件视频《三国演义》片头,或听杨洪基老师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学生带入情景,爱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或听完歌曲后。 教师: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其中的三国时哪三个国家?你知道三国有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1:《三国演义》,魏、蜀、吴。 学生2: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等。 教师: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烽火连不休: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教师:曹操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军阀混战。 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教师:当时存在着哪些军阀势力? 学生:公孙度、袁绍、曹操、韩遂、马超、孙策、袁术、刘表、张鲁、刘璋。教师:军阀之间的混战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学生:民不聊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展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现代文翻译: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没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的,想到这里就令人极度哀伤。教师:面对这种社会状况曹操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积极发展生产,解决了当时最紧要的粮食问题,同时也赢得了民心。曹操的实力不断增强。 教师:在北方除了曹操外,还有一个军阀势力也很强大,他是谁? 学生:袁绍。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同步测试3(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及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 2.了解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及对历史发展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了识图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壮心”指() A.打败袁绍 B、消灭东汉 C、南下统一全国 D、赢赤壁之战 2.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 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支持。 D.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 3.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战役是()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4.请你为历史剧《三国演义》的船(见下图)上准备道具,你不应该在剧中的餐桌上摆放的食品是()A、杜康酒 B、玉米西红柿 C、葡萄 D、萝卜 *5.上图中,曹操败走华容道的主要原因是() A.孙刘联军拥有长江天堑 B、曹操南下不得人心 C、曹军战线长,不习水战,又造遇火攻 D.孙刘联军力量强大,有又诸葛亮借东风 *6 三国政权(①吴②蜀③魏)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A.③②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7.下列历史人物中经历过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①曹操②孙权③刘备④诸葛亮⑤华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8.曹操「外定武功,内定文学」,以下他的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A.《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龟虽寿》——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C.《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D.《蒿里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9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对()的评价。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10.下列哪个计谋不属于三国时期的() A.空城计 B、连环计 C、苦肉计 D、走为上 二、课堂回顾 *1 材料分析题 曹操的功过评价: 《三国演义》中曹操既奸诈有残忍,戏剧中的曹操也是典型的白脸奸臣。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三国志》陈寿“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劭请你站在当时的角度评价曹操。 2.问答题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进步还是倒退?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1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15课 三国鼎立》word教案 (5)

第15课“三国鼎立” 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1、基础知识: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②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②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③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④讨论“三国鼎立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②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③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要点〗 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赤壁之战

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都是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教学建议〗 1.三分天下 ①面对军阀混战的局面,启发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从而认识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唯才是举”是曹操高人一筹和过人之处的所在。官渡之战既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又突出曹操以少胜多的灵活战术。使学生对曹操有个形象的了解。 ②介绍江东孙权势力的稳固,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国辅佐后正伺机发展,使学生既了解三分天下的三种势力的基本情况,又对孙权与刘备有了初步的印象。 ③赤壁之战: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赤壁之战示意图”,讲述战争经过,体会整个战争的壮观场面。二是思考“官渡之战”打了胜仗的曹操为什么会败在孙刘联军的手中?分析曹操兵败的原因。三是明确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取得了立足之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④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⑤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使学生了解三国各自统治的地盘,并能识别属于当今的省份。 2.地区经济的发展 ①曹操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主要是招募流民,按军事编制,赋税基本是对半开或六四开;军屯主要是兵士,兵士平时屯田,战时打仗。屯田一是解决了军队的口粮问题,避免了粮尽兵散,无敌自破的现象,为统一北方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对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流离饥民,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诸葛亮治蜀一是大力发展经济:开垦屯田,修浚都江堰,推广“木牛流马”,盐铁官营等,为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基础。二是“七擒七纵孟获”改善了与云南、贵州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对解除蜀国的后顾之忧,并发西南边疆和加强民族融合有重大作用。 诸葛亮为辅助刘备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天下奋斗了一生,强调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 ③孙吴开发和经营江南一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二是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三是派卫温到台湾,密切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认识: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应该看到:由于三国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各统治地区内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确实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单元分――《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现在请同学们读一下导言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