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执业-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基础】中医执业-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基础】中医执业-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内治法

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

外治法

外治法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其他疗法三类

药物疗法包括: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

手术疗法包括: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

其他疗法包括: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溻渍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

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掺药的应用续表:

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

其他疗法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1.引流法:使脓液畅流---分药线引流、导管引流、扩创引流。

2.垫棉法:纱布衬垫疮部,使脓液不至于下坠而潴留。

3.药筒拔法:药物与竹筒同煎,趁热扣于疮上以吸取脓液毒水。

4.针灸法:注意:针刺一般不直刺病变处。疔疮等阳证不宜灸法。

5.熏法:燃烧药物,使烟气上熏,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

6.熨法:药物加酒、醋炒热,布包熨摩患处。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1)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总称。疡科及外科。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生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6.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7.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 8.盘根: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界清楚。 9.跟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10.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11.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12.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13.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称为痔。 14.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的病理改变,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与外口;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15.痰:外科之痰多指发生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性。 16.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皮里膜外表浅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学之结核病。 17.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猴年疮面

中医外科学重点51801

08中甲乙班外科学复习材料 题型:名解填空单选X题型简答2 病例1 ★表示重要章节▲表示老师上课明确提出的重点﹡表示小重点 上篇总论占40%★★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 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头从头内出论”: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在治疗上善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用三焦辩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展部位的规律。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外科学学科界限划分: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2、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①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等。②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等。③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20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疾病治法-毙考题

20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疾病治法-毙考题

20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 外科疾病治法 含义: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应症: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托法 含义: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 分类: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 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补法 含义: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 适应症:此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是治疗虚证的法则。 考点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清热法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 和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可分活血化瘀和活血逐瘀两种治法。 内托法用补益和透脓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其中补托法又可分为益气托毒法和温阳托毒法。 外治法 ※考点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

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各个阶段。 太乙膏、千捶膏: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通用方。 太乙膏性偏清凉,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千捶膏性偏寒凉,消肿、解毒、提脓、去腐、止痛。 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 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切开排脓者。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外科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气血盛衰 B.脏腑功能失调 C.阴阳失调 D.经络阻塞 2.下列除()外,均正确反映了脏腑功能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A.脾胃湿热,火毒蕴结可以发为疮疡 B.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C.体表疮疡可以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 D."五善七恶"是脏腑功能失常的表现 3.下列哪项不是辨心恶的症状() A.神志昏糊 B.惊悸时作 C.疮色紫黑 D.言语呢喃 4.辨肿块时,如肿硬似馒,有囊性感属() A.寒 B.湿 C.痰 D.气 5.肿疡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身热乏力,面色少华,脉数乏力,治宜() A.内托法 B.补法 C.透脓法 D.补托法 6.下面哪一项不宜用药线引流() A.创孔小,不宜排脓 B.脓腔深,流出浅黄色粘稠液体 C.创孔内有坏死组织 D.怀疑附骨疽创口内骨质已破坏 7.溃疡脓出不畅,有少量带脓者,宜选() A.内服清热解毒的 B.扩创法 C.垫棉法 D.外用升丹提脓 8.手掌肿胀,失去正常凹陷,疼痛剧烈者为() A.蛇肚疔 B.托盘疔 C.蛇头疔 D.蛀节疔 9.颈后皮肤初起如粟米样丘疹,继而增大坚硬,肿胀作痛,脓头多个,状如蜂窝 ,诊断应为() A.疔 B.痈 C.有头疽 D.发 10.诊断附骨疽,X线摄片最早应在什么时候进行() A.发病1-2天内 B.发病一周时 C.发病10-14天 D.发病四周时

11.溃后脓出黄稠,后稀薄,髋关节畸形,僵硬,诊断考试为() A.附骨疽 B.环跳疽 C.历节风 D.流痰 12.流痰除由风寒痰浊凝聚而形成外,还与哪脏亏损有关() A.肝 B.脾 C.肺 D.肾 13.一男青年,右侧大腿疼痛彻骨,肿胀,皮色不红,近膝关节处显着压痛,伴恶寒发热,应诊断为() A.附骨疽 B.骨肉瘤 C.流注 D.历节风 14.疔疮走黄的内治原则是() A.凉血清热解毒 B.疏风清热解毒 C.滋阴清热解毒 D.宣肺泄热解毒 15.乳痈郁乳期内治的方法和方剂是() A.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仙方活命饮 B.疏肝清胃,通乳散结--瓜蒌牛蒡汤 C.清肝泻胃,通乳散结--龙胆泻肝汤 D.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柴胡疏肝汤 16.以往有肉瘿病史,突然肿块增大,质地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应考虑为() A.失荣 B.石瘿 C.瘿痈 D.肉瘿 17.不能归于五脏的肿瘤是() A.气瘤 B.血瘤 C.脂瘤 D.肉瘤 18.诊断乳癌的首要症状是() A.乳房内可扪及硬而孤立的肿块 B.乳头下陷或抬高 C.乳头有血性分泌物 D.肿块皮肤桔皮样改变 19.多形性红斑粘膜糜烂者宜选用() A.三黄洗剂外搽 B.青黛膏外涂 C.青吹口油膏外涂 D.白玉膏外涂 20.酒查皮鼻初起表现为() A.暂时性阵发性红斑 B.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 C.脓疱 D.鼻部组织肥厚 21.白庀的别名为() A.摄颌疮 B.松皮癣 C.白屑风 D.神经性皮炎 22.结节性红斑是()

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

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论 要点: 1.名医名著与外科学发展。 2.明清时期外科学术发展。 第二单元外科疾病命名、分类释义及病因病理细目一:外科疾病命名、分类释义 要点: 1.疡:疮疡、肿疡、溃疡。 2.疮疡:痈、有头疽、发等。 3.皮肤病:疮、疳、斑等。 4.肛门二病:痔、漏等。 5.肿瘤:瘿、瘤、岩等。 6.其他:风毒等。

细目二:外科致病因素及致病特点要点: 1.外感六淫邪毒致病。 2.感受特殊之毒致病。 3. 外来伤害致病。 4.情志内伤致病。 5.饮食不节致病。 6.房室损伤致病。 细目三:外科发病机理 要点: 1.总病机。 2.疮疡与气血的关系。 3.疮疡与脏腑的关系。 4.疮疡与经络的关系。

第三单元外科辨证 细目一:四诊在外科的应用 要点: 1.望诊要点。 2.闻诊要点。 3.问诊要点。 4.切诊要点。 细目二:辨阴证阳证 要点: 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 2.以全身情况及病程缓急等辨别阴阳。 细目三:辨肿痛痒脓 要点: 1.辨肿。 2.辨痛。

3.辨痒。 4.辨脓。 细目四:辨溃疡形色 要点: 1.辨溃疡的色泽。 2.辨溃疡的形态。 细目五:辨善恶顺逆 要点: 辨善恶顺逆的概念。 第四单元外科治法 细目一:内治法 要点: 1汐l、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之应用与内涵。 2.清热法的代表方剂及其应用。 细目二:外治法

要点: 1.膏药、油膏、掺药等的临床应用。 2.箍围药之调剂、适应症、用法、注意点。 3.切开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之适应症、用法、注意点。 4.引流法(药线、扩创、导管等)、垫棉法、药筒拔法、灸法、熏法、熨法、洗涤 法等之适应症、用法及注意点。 第五单元疮疡 细目一:疖 要点: 1.疖的定义及特点。 2.暑疖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治疗。 3.疖病的特点及治疗。 细目二:疔疮 要点: 1.颜面疔疮的特点与疖的鉴别。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 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 部位辨证 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 阳证阴证 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模拟题

[模拟]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太乙膏的功效是________ A.消肿止痛,提脓祛腐 B.温经和阳,祛风散寒 C.活血祛腐,解毒止痛 D.清热消肿,散瘀化痰 E.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2题: 阳证疮疡外用药物宜首选________ A.金黄膏 B.冲和膏 C.疯油膏 D.红油膏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3题: 内陷之证,症见口干少津而不喜饮,胃纳不香或伴口糜,舌光红,脉细数者,宜选用________ A.四君子汤 B.六味地黄汤 C.异功散 D.益胃汤 E.二陈汤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4题:

阴证疮疡外敷药物宜首选________ A.疯油膏 B.阳和解凝膏 C.以上都不是 D.冲和膏 E.太乙膏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5题: 性偏寒凉,能消肿、解毒、提脓、祛腐、止痛的药物是________ A.冲和膏 B.金黄膏 C.咬头膏 D.千捶膏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6题: 疮疡的半阴半阳证,外用药物宜选用________ A.咬头膏 B.太乙膏 C.冲和膏 D.以上都不是 E.阳和解凝膏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7题: 挂线法常用于治疗________ A.脱肛 B.以上都不是 C.肛漏 D.内痔 E.瘰疬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8题: 下列哪项不是清热法的适应证________ A.流痰初起,骨骼隐痛,漫肿不显者 B.局部红、肿、热、痛 C.热毒内传之走黄内陷 D.流痰后期,阴虚火旺,虚热不退者 E.药物性皮炎皮损色红灼热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9题: 下列哪种药物为提脓祛腐药________ A.以上都不是 B.九一丹 C.红灵丹 D.白降丹 E.八宝丹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10题: 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内治方药宜选用________ A.仙方活命饮 B.透脓散 C.托里消毒散 D.清肝解郁汤 E.黄连解毒汤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11题: 对升丹过敏者,提脓祛腐时宜选用________ A.红灵丹 B.黑虎丹 C.以上都不是

(仅供参考)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流注 2.发颐 3.内陷 4.筋瘤 5.臁疮 二、简答题 1.简述疮疡的病因病机? 2.简述有头疽的定义及其特点? 3.说说肛门直肠疾病的内治分型? 4.乳核与乳岩停当如何鉴别? 5.肠痈的临床表现特点? 三、论述题 1.尿石症的病因病机? 2.中医内治法的特点及其具体运用? 3.发和有头疽的区别? 4.论述中医外科疾病致病因和病变部位的关系?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内陷 2.休克 3.Charcot三联征 4.丹毒 5.疮疡 二、简答题 1.简述直疝、斜疝的定义与异同? 2.简述托里消毒散的应用? 3.简述辩脓法的内容及其应用? 4.简述十问歌的内容? 5.说说中外疾病总发病机制? 三、论述题 1.用你所学知识论述内治法总则? 2.谈谈你对肠梗阻诊疗的认识

2013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外科感染 2.休克 3.围手术期 4.卡克三联征 5.齿状线 二、简答题 1.简述直疝、斜疝的定义与异同? 2.说说术前需准备什么? 3.甲胎蛋白对肝癌的诊断意义? 三、论述题 1.中西医结合应如何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 2.说说肠梗阻的诊断思路? 3.输血指征,并发症及防治?

中医外科学复试真题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内陷 2.廉创 3.丹毒 4.疮疡 5.子痈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医十问歌? 2.说说皮肤病原发表现? 3.简述补发的定义及其应用? 4.垫棉法在中医外科的应用? 5.简述托里消毒散的功效作用及其适应症? 三、论述题 1.论述中医外科疾病发病机制? 2.论述中医外科疾病外治法?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 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基本术语: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7、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练习题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一、A1 1、下列各项中不属清热法适应证的是 A、热毒内传之走黄内陷 B、药物性皮炎皮损色红灼热 C、流痰初起,骨骼隐痛,漫肿不显者 D、流痰后期,阴虚火旺,虚热不退者 E、局部红、肿、热、痛 2、益气托毒法的常用方剂是 A、透脓散 B、仙方活命饮 C、黄连解毒汤 D、托里消毒散 E、清肝解郁汤 3、温阳托毒法的代表方剂是 A、右归丸 B、托里消毒散 C、金匮肾气丸 D、神功内托散 E、四君子汤 4、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内治方药宜选用 A、透脓散 B、仙方活命饮 C、黄连解毒汤 D、托里消毒散 E、清肝解郁汤 5、下列各项中属于提脓祛腐药的是 A、金黄散 B、八二丹 C、八宝丹 D、红灵丹 E、白降丹 6、具有腐蚀性的膏药是 A、千捶膏 B、太乙膏 C、咬头膏 D、阳和解凝膏 E、红油膏 7、适用于一切确已成脓者的是 A、砭镰法

B、切开法 C、挑治法 D、挂线法 E、结扎法 8、手指关节处脓肿的切口选择应 A、越过关节切开 B、放射状切开 C、自然纹理切开 D、避免越过关节 E、以脓肿为中心,放射状切开 9、附骨疽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宜采用 A、药线引流 B、垫棉法 C、扩创引流 D、导管引流 E、以上皆非 10、太乙膏的功效是 A、清热消肿,散瘀化痰 B、活血祛腐,解毒止痛 C、消肿止痛,提脓祛腐 D、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E、温经和阳,祛风散寒 11、下列哪种药物为提脓祛腐药 A、九一丹 B、红灵丹 C、八宝丹 D、白降丹 E、以上都不是 12、性偏寒凉,能消肿、解毒、提脓、祛腐、止痛的药物是 A、咬头膏 B、金黄膏 C、千捶膏 D、冲和膏 E、以上都不是 13、疮疡的半阴半阳证,外用药物宜选用 A、冲和膏 B、太乙膏 C、阳和解凝膏 D、咬头膏 E、以上都不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疾病治法毙考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疾病治法毙考题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外科 疾病治法 含义: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应症: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托法 含义: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 分类: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 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补法 含义: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 适应症:此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是治疗虚证的法则。 考点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清热法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 和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可分活血化瘀和活血逐瘀两种治法。 内托法用补益和透脓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其中补托法又可分为益气托毒法和温阳托毒法。 外治法 ※考点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 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硬膏。各个阶段。

太乙膏、千捶膏: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通用方。 太乙膏性偏清凉,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千捶膏性偏寒凉,消肿、解毒、提脓、去腐、止痛。 阳和解凝膏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 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切开排脓者。

另外,薄型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勤换;厚型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少换,一般5~7天调换一次。 注意点:过敏。 油膏现称软膏。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 金黄膏、玉露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适用于疮疡阳证。 金黄膏长于除湿化痰,对肿而有结块,特别是急性炎症控制后形成的慢性迁延性炎症更适宜。 玉露膏性偏寒凉,对掀红灼热明显,肿势散漫

【基础】中医执业-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练习题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一、A1 1、下列各项中不属清热法适应证的是 A、热毒内传之走黄内陷 B、药物性皮炎皮损色红灼热 C、流痰初起,骨骼隐痛,漫肿不显者 D、流痰后期,阴虚火旺,虚热不退者 E、局部红、肿、热、痛 2、益气托毒法的常用方剂是 A、透脓散 B、仙方活命饮 C、黄连解毒汤 D、托里消毒散 E、清肝解郁汤 3、温阳托毒法的代表方剂是 A、右归丸 B、托里消毒散 C、金匮肾气丸 D、神功内托散 E、四君子汤 4、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内治方药宜选用 A、透脓散 B、仙方活命饮 C、黄连解毒汤 D、托里消毒散 E、清肝解郁汤 5、下列各项中属于提脓祛腐药的是 A、金黄散 B、八二丹 C、八宝丹 D、红灵丹 E、白降丹 6、具有腐蚀性的膏药是 A、千捶膏 B、太乙膏 C、咬头膏 D、阳和解凝膏 E、红油膏

7、适用于一切确已成脓者的是 A、砭镰法 B、切开法 C、挑治法 D、挂线法 E、结扎法 8、手指关节处脓肿的切口选择应 A、越过关节切开 B、放射状切开 C、自然纹理切开 D、避免越过关节 E、以脓肿为中心,放射状切开 9、附骨疽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宜采用 A、药线引流 B、垫棉法 C、扩创引流 D、导管引流 E、以上皆非 10、太乙膏的功效是 A、清热消肿,散瘀化痰 B、活血祛腐,解毒止痛 C、消肿止痛,提脓祛腐 D、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E、温经和阳,祛风散寒 11、下列哪种药物为提脓祛腐药 A、九一丹 B、红灵丹 C、八宝丹 D、白降丹 E、以上都不是 12、性偏寒凉,能消肿、解毒、提脓、祛腐、止痛的药物是 A、咬头膏 B、金黄膏 C、千捶膏 D、冲和膏 E、以上都不是 13、疮疡的半阴半阳证,外用药物宜选用 A、冲和膏

中医执业助理冲刺金题中医外科学第一章: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中医执业助理冲刺金题中医外科学第一章: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1.中医外科内治法的总则是 A.温、托、补 B.清、消、补 C.清、补、托 D.消、通、补 E.消、托、补 2.疮疡三陷证中?火陷证的治法是 A.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 B.补益气血?清心安神开窍 C.温补脾肾?清心开窍 D.托毒透邪?养阴清心开窍 E.生津养胃?清心解毒 3.下列切开法的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A.在关节部位?宜谨慎开刀?切口应越过关节 B.血瘤、岩肿不宜切开 C.患者体弱应先内服调补药?然后开刀 D.面部疗疮?尤其是口鼻部位?忌早期开刀 E.进刀时?刀头要求向上挑取?不宜向下割划 4.下列各项中需用砭镰法治疗的是 A.托盘疔

B.颜面部疔 C.红丝疔 D.蛇眼疔 E.蛀节疔 5.适用于一切确已成脓者的是 A.砭镰法 B.切开法 C.挑治法 D.挂线法 E.结扎法 6.手指关节处脓肿的切口选择应 A.越过关节切开 B.放射状切开 C.自然纹理切开 D.避免越过关节 E.以脓肿为中心?放射状切开 7.附骨疽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宜采用A.药线引流 B.垫棉法 C.扩创引流 D.导管引流 E.以上皆非 8.疮疡的半阴半阳证应选用的外用药物是

A.冲和膏 B.太乙膏 C.阳和解凝膏 D.咬头膏 E.玉露膏 12345678 1.E 2.A 3.A 4.C 5.E 6.D 7.D 8.A 5.【解析】切开法的适应症:一切外疡?却已成脓者? 6.【解析】切口选择:选择脓肿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关节区脓肿?一般实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做放射状切开? 7.【解析】导管引流?是将导管(或塑胶管或橡皮管)插入疮口中?引导脓水外流的一种引流方法?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或腹腔手术后?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第一节内治法 一、内治法的三个总则:消、托、补。 (一)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如: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适应症: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该法可使病人免受溃脓、手术之苦,又能缩短病程,故古人有“以消为贵”的说法。 (二)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毒邪内陷的治疗法则。如:透脓散。 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此时热毒己腐肉成脓,由于一时疮口不能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均会导致脓毒滞留。治疗上应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邪毒盛衰状况,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 a. 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b. 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 (三)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如八珍汤。

适应症:外科疾病只要有虚的症候存在,特别是疮疡的生肌收口期,均可应用。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等。 二、内治法的具体应用 (一)解表法: 方剂举例: a. 辛凉解表方如银翘散或牛蒡解肌汤、消风散。 b. 辛温解表方如荆防败毒散、万灵丹、麻桂各半汤。 注意点: 凡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者,即使有表证存在,亦不宜发汗太过,否则汗出过多,体质更虚,因而引起痉厥之变。 (二)通里法: (三)清热法 (四)温通法 (五)祛痰法 (六)理湿法 (七)行气法:是运用行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流通气血,以达到解郁散结、消肿止痛目的的一种治法。 (八)合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外科疾病肿消痛止的目的。 方剂举例 a. 活血化瘀方,如桃红四物汤

《中医外科学》皮肤疾病知识要点!

《中医外科学》皮肤疾病知识要点!

1,病因病机 (1)病因:外因,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为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 (2)病机:因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虚、致淤、化热、伤阴等。 2,主要的他觉症状 (1)原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疹,有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等 ①斑疹;为局限性皮肤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积大而成片者称为斑片,分为红斑、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 ②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其数目不一,有散在分布的,亦有相互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状损害称为斑块,一般直径大于2cm,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稍有隆起的皮损称为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为丘疱疹; ③疱疹,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疱疹常发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和热毒所致④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 ⑤结节,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

⑥脓疱,疱内含有脓液,其色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 (2)继发性皮损,继发性皮损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来。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皴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 ①鳞屑: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直径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 ②糜烂: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属湿热为患。 ③溃疡:为皮肤或黏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④痂:皮肤损害处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⑤抓痕: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表面形成血痂,皮肤瘙痒,多有风盛或内热所致 ⑥皴裂:为皮肤上的线性裂口,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⑦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⑧色素沉着:为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 3,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1)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中医外科学》第1次作业

《中医外科学》第1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疖、痈、发的命名是根据:[1分]E.范围大小 2. 下列哪一项与气瘿关系最密切?[1分]C.多流行于山区高原地带。 3. 箍围药根据病情,需进行调制。欲取其散瘀解毒,宜用[1分]E.醋调 4. 下列关于外科疾病致病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1分]A.气血瘀滞,经络阻塞 5. 辨别疮疡阴证、阳证的主要依据,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1分]E.脓液有无 6. 疖与面部疔初起都有粟粒样脓头,诊断面部疔的依据是:[1分]C.顶硬根深 7. 红丝疔相当于西医的:[1分]C.急性淋巴管炎 8. 乳岩与下列哪项关系最密切[1分]D.多发于40-60岁绝经期的妇女 9. 阳证肿疡外敷首选油膏是[1分]B.金黄膏 10. 下列关于内治法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1分]A.治疗外科疾病都应严格遵循消托补法的顺序 11. 皮肤增厚伴有鳞屑或渗液的皮肤病,统称为[1分]C.癣 12. 疮疡有脓时疼痛性质是:[1分]E.啄痛 13. 下列病名中以形态命名的是:[1分]A.蛇头疔 14. 下列关于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的叙述,错误的是:[1分]E.热毒火毒 15. 《外科大成》的作者是:[1分]C.祁广生 16. 石瘿的病因病机是:[1分]B.气郁湿痰瘀血凝滞而成。 17. 最早记载外科病名的朝代是:[1分]B.商 18. 《外科大成》记载有:“乳房结核,初如梅子,数月不疗,渐大如鸡子,串延胸胁,破流稀浓白汁而内实相同,外见阴虚等证。”这段描述的可能是以下哪种疾病?[1分]C.乳痨 19. 疮疡内治清热解毒代表方为[1分]C.五味消毒饮 20. 有头疽初起常用的主方是:[1分]A.仙方活命饮 21. 诊断外科疾病,首先应[1分]D.辨阴阳属性 22. 肉瘿的病因病机是:[1分]A.忧思郁怒,湿痰凝结 23. 痈的范围一般是:[1分]A.6-9cm 24. 乳疬的病因病机是:[1分]A.肝肾亏损 25. 下列各项中,除……外,均正确反映了脏腑功能与外科疾病的关系?[1分]D.五善、七恶均是脏腑功能失常的表现 26. 乳痈最多见于[1分]B.初产妇 27. 乳房检查的最佳时间是[1分]B.经后1周 28. 乳房所属经络为[1分]B.足阳明胃经 29. 《外科精要》的作者是:[1分]B.陈自明 30. 瘰疬的病因病理哪项不符:[1分]E.风湿热毒 31. 下列关于辨脓的方法,错误的是:[1分]E.切开法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外科疾病的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阴阳辨证 1、辨阴证阳证的要点

第二节经络辨证 1) 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 ①多气多血之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 ②多血少气之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 ③多气少血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 第三节局部辨证 一、辩肿 (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形成的体表症状。) (1)肿的性质 l 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热疼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疡,如(丹毒、初期、疖疔大腿痈) l 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热则舒。如(冻疮、脱疽等)

l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常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二、辨肿块、结节 ?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 ? 结节较小触之可及,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 (1)肿块 1.大小 2.形态 3.质地 4.活动度 5.位置 6.界限 7.疼痛 8.内容物 (2)结节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了解) 三、辨痛 l 痛与肿结合辨 ①先肿而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 ②先痛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 ③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为流注。 ④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的,是毒已渐聚。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的,是毒邪四散,其势鸱张。 四、辨痒 l 以原因辨痒 ①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中医外科皮肤病总治法。

中医外科(皮肤病)总论治法歌----米氏真传。 外科之疮有治例,说与君家须切记,病端百出别根因,方法一囊岂同类。热与寒,通与秘,其中消息知端的。通多不足秘多余,热实寒虚分症治;阳似阴,阴似阳,似中妙理要推详。不分表里一例治,轻变重而重变亡。医者贵乎多应变,不可偏执用其方,且如表症恶寒,宜用荆防败毒散;里症发热,可将内疏黄连汤。疮势已成,托里消毒散诚为正法。内脓将溃,十全大补汤最得相当。人参养荣汤治溃后虚热发作,木香流气饮散结肿寒湿为殃。饮食不甘,定用香砂开胃;精神怯少,须将参术回阳。阴虚阳虚,须八珍最为要领;盗汗自汗,得独参一味可强。溃后多疼,乳香定痛散功奇莫缓;脾虚下陷,补中益气汤功效尤良。口燥谵言,泻实火须黄连解毒(汤);心烦衄血,理虚阳必犀角地黄(汤)。古法治痈疽,称述仙方活命饮;今时医发背,还期神授卫生汤。蟾酥丸在外科称为独品,护心散解内毒号曰无双。讵知蜡矾丸护膜、护心,可羡淡中有味;还赞玉红膏生肌、生肉,堪夸坏里呈祥。身凉自汗,腹痛肠鸣、呕逆,岂逃异功散;睡卧不宁、虚阳发燥、脓多定用圣愈汤。生脉散接虚羸脉来微细,归脾汤除惊悸睡得安康。竹叶石膏(汤)治虚烦、身热者何须疑虑,麦冬清肺(饮)除膈热有痰者毋待商量。金鲤汤治肺痈吐脓气急,玄龟丹攻结毒臭腐顽疮。风热生疮通圣散,疮疡狂躁破棺丹。小柴胡(汤)除客邪往来潮热;大防风(汤)攻腿膝寒湿为殃。咽肿咽疼定用清咽利膈散,斑红斑紫岂逃化斑解毒汤。八味丸捐口干妙药,二神丸治脾泄奇方。香连丸为脏腑泻痢通用,甘露饮治口齿腐烂相当。六和汤和脾止吐泻,双解散解表理内伤。逍遥散善治女人诸病,保元汤常扶赤子多伤。皮肤毛发干焦,芦荟丸效应甚捷;咽喉口齿肿痛,冰硼散功实非常。滋肾丸治下元肾虚不固,凉膈散解上焦膈热多烦。九龙丹消鱼口吞之灭迹,二蛟散行湿肿服下安康。吕祖一枝梅止痢定惊,称为仙药;真君妙贴饮消疼止痛,号曰神方。痔漏、瘿瘤、疔毒,古夸三品锭;痈疽、流注、诸风,今羡万灵丹。柴胡清肝汤治鬓疽肝胆有效,黄连消毒饮医对口督脉尤良。小儿口内生疳必用人中白散,大人咽喉肿痛须将金锁匙汤。下疳新久珍珠散,小便淋涩木通汤。玉真散破伤风效,复元汤跌扑称强。提肩散治胳膊强直作痛,拈痛汤除痛腿风湿相伤。小便生疳,龙胆泻肝汤可羡;大头肿痛,普济消毒饮何妨。便毒悬痈,内消散吞何足虑;臀痈腿病,柴汤下自无殃。又有女子阴疮,能肿能疼能至痒,在人活法,或消或补或驱虫。盖男子之囊痈,泻肝经之湿热;小儿赤游丹,解毒兼砭血。凡治杨梅疮,戒熏为至切,舌下发痰包,利剪方能泄;出如鸡蛋清,消痰是真诀。结毒与顽疮,紫金膏可设;风疮彻骨痒,雄黄散效绝。疔疮先刺血,内毒宜汗泄;禁灸不禁针,怕绵(绵者,毒陷也)不怕铁(铁者,入针坚硬有声)。又有失荣肿,坚硬如岩凸;强阴失道症,形状要分别。妇人之乳岩,此中一例决;未破肉增棱,已溃流臭血。如此几般症,古今无治说;疮有数百种,难以都陈曰∶惟在一点心,何须三寸舌。学人若向导,万事皆通彻,此为粗糙歌,可讥亦可阅。 痈疽疮疡初如粟,麻痒热痛即大毒。不论阴阳灸最宜,灸后汤洗膏固护,内用疏解与宣通,外宜敷药四围束。轻证神灯照三枝,平塌须急补不足,高肿不可过于攻,内热毒盛须消毒。二便秘结宜通利,脏腑宣通方为福,十日以后疮尚坚,铍针点破最宜先,半月之后脓若少,药筒拔提脓要粘。疮已溃烂腐不脱,当腐剪破开其窍,能令脓管得通流,自然疮头无闭塞。频将汤洗忌风吹,去腐须当上灵药,生肌散用将敛时,保养须勤毋怠惰。切忌脓出投寒凉,冬宜温室夏明窗,肌肉长平将疮敛,谨慎调理更加详,新肉如珠皮不敛,若失保养命多亡。 二,痈疽不论上中下,惟在阴阳二症推,发背虽有正与偏,要取高低两样看。纯阳初起必高肿,更兼身热有微寒,顶如尖字高突起,肿似弯弓根有盘。七日之间多溃痛,二七之间脓渐漫,动息自宁食知味,二便调匀无泻干。肿消脓溃精神爽,脱腐生新气血完,五善自然臻并至,七恶全无半点干。痛便随脓减精神爽,红肿消退自肌宽;新肉已生红艳艳,腐皮自敛白漫漫,一身多爽快,五脏尽和欢。此属纯阳俱易治,百人百可保全安。 三,痈疽阴症歌第四

浅谈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论治特色

浅谈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论治特色 15中医学升X班姓名:XX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自身也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运用“有诸内,必行诸外”、“治外必本诸内”的人体内外统一理论去认识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规律。中医外科之所以具有中医特色,关键不在其药,而在其法。法有诊法和治法,诊法为治法的基础,治法是诊法的具体体现方式。诊法之中最具特色的应是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内涵,其中包括:四诊八纲,寒热虚实,五行脏象,经络循行。 外科在很大程度上是全身疾病在体表的反应,所以明代医家汪机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治外必本诸内。即使纯属外来小恙的蚊虫叮咬,其在体表的病变反应也与个人的内在体质(即整体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多数人微痒之后并无任何状况,但也有的人会引起急性的全身过敏状况。病因虽自外来,但病势发展及预后轻重却取决于内因。那么内因又是怎么变化的呢?我们的祖先在没有任何现代解剖和生理病理知识可借助的情况下,以实践为基础将现有医学知识与朴素的古代哲学相结合,居然能创造出一套哲学化的医学,这就更能从较高的层次上对治病和预防进行指导。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才提出“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其实早就包含在我们的中医经典《内经》及其他许多著作中了,而且在中医范围内早已成了共识。 那么具体说来,人的“内因”到底是怎样的呢?——看不到。看不到怎么办呢?——类比、倒推,然后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最后终于找到了规律:人的内部就是一小天地——天人相应,小大同理;五行生克——脏腑之间相互支持,互相制约;经络循行——脏腑经气在体表都可以找到按规律分布的循行路线,且可以定出相对固定的刺激点:穴位。所以,变诸内必见诸外,只要在体表引起了病变,即属于我们外科病的范畴了。 外科外治固然重要,然必须了解整体情况和变化趋势,寒热虚实和脏腑所属,不然未免有瞎子摸象和扬汤止沸之嫌了。当外治则内治,当内治则内治,当内外结合则内外结合,这样才能够进退自如,准确把握。下面结合我个人的学习谈谈外科病辩证论治的一点看法。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内经》有“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之训。 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等)两大类。外邪引起的疮疡,以“热毒”、“火毒”最为多见,风寒暑湿等引起的疮疡,有的在初起阶段,并不都具有热毒、火毒的红热现象,在不能控制的情况下,病至中期,才能显现。这类疮疡一般都具有阳证疮疡的特点,因为疮疡发生之后,病理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疮疡的最终表现,大多为热毒、火毒之象。内伤引起的疮疡,大多因虚致病,且多属于慢性,如肾虚络空,易为风寒痰浊侵袭而成流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津为痰而成瘰疬这类疮疡的初、中期多具有阴证疮疡的特点。此外,由于饮食不节,内伤脾胃,导致火毒内生而引起疮疡,虽然有时正气尚未虚衰,但较之单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