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教学设计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培养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习惯,保持情感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美德。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旷.安宅而弗局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质疑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预习要求:

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把握选文的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知道儒家非常注重仁、义、礼、智。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义即合乎规范的正义的生活道路;礼即维持整个儒家社会的基本信条,是维系社会的规则、形式;智即能够在明辨是非基础上趋利避害的判断力。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者,谓之大丈夫。那么,仁、义、礼、智是从哪里来的呢?如何才能具备仁、义、礼、智的品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孟子是如何阐述的,一起来学习《孟子》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习要求总体上与学习其他“诸子散文”一样,还是三点:一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观点,三是学习说理方法。

(二)朗读感知文本:

1、检查预习:指定学生读选文,师纠错,生齐读。

重要字音强调:怵(chù)孺(rú)子铄(shuò) 强(qiǎng)恕荑稗(tíbài)

2、请同学们根据自读对不懂的词句进行质疑,师生讨论,共同释疑。

3、老师向同学们质疑,师生讨论,依次释疑:

①、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

②、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应如何理解?

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

⑤、“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应如何理解?

⑥、第4段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该怎样理解?

(三)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交”通“纳”,结交。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通“徼”,求取。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通“燃”,燃烧。

2、古今异义词: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古义:萌芽,发端;今义:(东西的)头。】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古义:残害;今义:偷东西的人。】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古义:丢弃;今义:到、往。】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古义:做,推行;今义:走,可以,能干。】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古义:反省;今义:跟“正”相对。】

3、词类活用: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成熟)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倒装句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5、名句集锦

万物皆备于我矣。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四)作业:

熟读选文,完成《三维设计》中“基础知识”部分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选文,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一)朗读回顾选文的内容。

(二)探究讨论:

1、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2、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3、通过以上分析,第1段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极富理性,辩证有力,但是,运用层进式也好,运用正反对比也好,而从逻辑上来说,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独对并非是全文论说中心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这是为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像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有待求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站不住脚,本文的论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

——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法”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用“孤证”。而“孤证”现象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却是屡见

不鲜的。

4、孟子认为:扩大充实“仁义礼智”四端、“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弃”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那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的时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用的是“喻证法”。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

(三)拓展延伸:

讨论孟子仁义礼智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何启发及现实意义?

(四)、总结教学,布置作业:

1、总结教学:

本文所选的是孟子有关“修身”方面问题的重要论说,主要阐发的是“仁义礼智”的“四端之说”,它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去认真地学习体会,并要积极地继存和发扬。与此同时,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孟子经常采用的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更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的。

2、布置作业:

完成《三维设计》“测与评”。

板书设计:

要“扩而充之”

要“求之”层进式

要“存之”

仁义礼智对比论证

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

要“孰之”比喻论证

要“不自暴自弃”

(五)、教学反思:

学生对选文较生疏,多加强朗读辅导,多督促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主题,把握文章的说理技巧。

解读仁义礼智信

解读仁义礼智信 概要“仁义礼智信”为儒家“ 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孔子曾将“智仁勇 ”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解读何谓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

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何谓信?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优秀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教材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 2.培养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过程中增强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孟子文章长于论辩,善于比喻的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本性中发现仁义礼智的幼苗并努力培养和发展,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2.领会性善论思想对构建理想人格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对人生的自信心【教材重点】 1.掌握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理解孟子的“四端说” ﹑性善论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出示教学目标: 《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2011年10月,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被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几秒钟的时间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而远方你们,也是纷纷捐款,时刻关注着四川人民,我们并不认识,可为什么会捐款捐物,甚至留下了泪水呢?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恻隐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坚信“人性本善”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出示课题) 学习要求总体上与学习其他“诸子散文”一样,还是三点:一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观点,三是学习说理方法(出示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巩固字词: 老师向同学们质疑,师生讨论,依次释疑: ①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 ②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应如何理解? 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

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导入 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一、关于“性善论”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 二、学习“四端说”。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老师引导学生举例展开“四端说”,加深学生的理解) ①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因为这种同情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 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是否能说出一两个呢?(学生例举汶川大地震的例子) (此例由老师讲解,“四端”例子由学生自行讨论交流,老师给予指导、总结) ②例: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齐人一妻一妾》最能体现这羞恶之心。丝毫无羞耻之心的齐人,在乞食了祭司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在孟子的眼中,他已经是“非人”了。相反,齐人的妻妾抱头痛哭,以她们的丈夫为耻。 总结句: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有憎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性善”中“义”的一面。 ③例:“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9.11事件、汶川大地震逃生时,让妇女儿童先离开;老师组织学生先离开,自己留在最后。坐车不为老人让座。 总结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让便是知礼的最基本表现。 ④例: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哥白尼坚持真理“日心说”奉献了宝贵的生命。 总结句: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需要我们分辨。或许分辨它们需要突破重重阻碍,或许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也不能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

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①乍:突然、忽然。③怵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⑤要(ya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6)端:开端,起源.源头。(7)我:同“己”。(8)然,同“燃”。(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2、【原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 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高中语文《孟子》选读3仁者爱人仁义礼智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高中语文《孟子》选读3仁者爱人仁义礼智学案(含解析)苏教 版选修《论语》选读 【画面描述】现代都市社会的背景下,一双手臂捧出写有“陌生人”字样和微笑神情的一颗大大的爱心,对方拿着带有问号的放大镜,用吃惊的眼神满脸疑惑地看着,身体还本能地后仰。 【寓意点评】增强互信,利人利己,营造和谐社会。 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孙以出之(“孙”同“逊”) (2)君子义以为上(“上”同“尚”,尊尚) 第2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形容词作名词,捣乱的事情) (2)旷.安宅而弗居(使动用法,使……旷) 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察于人伦 .. 古义:人之常情。 今义: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道德关系以及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 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仁,人之安宅也(判断句) 译文:仁是人类最安适的住宅。 (2)义,人之正路也(判断句) 译文: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 (3)动之不以礼,未善也(状语后置) 译文:不按礼的要求动员百姓,是不够好的。

(4)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状语后置) 译文:舜了解万物的道理对人类的常情了解。 (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省略句) 译文: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窘困中。 (6)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省略句) 译文: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何谓“仁”?仁者,人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 文言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⑤要(ya)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6)端:开端,起源.源头。(7)我:同“己”。(8)然,同“燃”。(9)保:定,安定。【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

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篇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教案背景】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孟子》选读的最后一篇课文。之前教学已经涉及到儒家的部分经典段落,学习了辞义典雅的《论语》,并且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先秦文章的文化背景以及文言基础,所以文章的难点应放在思想内涵的把握上,及学习孟子擅长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本课的授课班级为高二(17)班,为年级文科素质班,学生踏实学习,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对问题颇有看法。 【教材分析】 本课所录6则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说”。孟子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在写作特色上,孟子擅长用比喻说理,化抽象为形象,深入浅出,鲜明生动。如“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这是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情感目标:增强追求和培养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重点讲授第1、4、5、6则。 2、熟读课文,落实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及文言现象,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1、把握“四端”说,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真正内涵。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和对比说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学生质疑、思考、相互探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2011年10月,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被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与之相左的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全国人民时时关注着四川人民,为他们捐款捐物。我们也献出了一份小小的爱心,那么,我们跟灾民有血缘关系吗?是亲人,或是朋友吗?《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人之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最后一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来了解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二、解题 学生自由发言对仁义礼智的理解,老师最后总结何为仁义礼智 三、整体感知 (一)朗读 1、学生齐读1、4、5、6则 2、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字音 孺.子怵惕 ..羞恶.之心

仁 义 礼 智 信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含义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社会的和谐既源于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社会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疑,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育,会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自古以来,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准则,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家庭的团结与和睦、支撑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儒家所倡导的“五常”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教,而更有深刻的内涵! “仁”的涵义 什么叫五常?作为常人,需要守住这最基本的五种要求。做人要有爱心、仁厚之心、仁慈之心,不然,对人发狠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发狠。拿刀去割人家皮肤很残忍,如果拿刀去捅人家就更加残忍。大家可以看,有些人打架的时候发狠,眼睛血红血红的,就想拿刀去捅人家。如果人一动这个念头就呈现了动物相,就像动物世界里面狮子追着兔子咬,吃的时候眼睛会显得通红!还有魔鬼吃人的时候瞪大眼睛也是没有仁慈之心的。 大家到寺庙、道观的时候,看到一些佛祖和神仙的相都是慈眉善目的,那种光是柔和、仁慈的,让人感觉到温暖,让人愿意去拥抱,让人感觉抱在怀里很舒服很坦然,就是因为人家佛祖神仙有仁慈之心。从对亲友的仁慈之心,扩展到天下众生的仁慈之心就是人由凡到圣的过程! 所以儒家说“兄友弟恭”,对兄弟的有爱推广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扩展到更大的爱心,对所有人都有仁爱之心,就不要分彼此了。这就是由凡到圣的过程,这一点也就是佛家所讲的跳出小我,拥抱大我,回归无我的无私奉献的菩萨精神。不跟人家计较得失,默默奉献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五常之中的仁。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6)端:开端,起源.源头。(7)我:同“己”。(8)然,同“燃”。(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

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2、【原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3、【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1)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2)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3)【注释】(1)几希:赵注云:“无几也。”(2)庶物:与庶民的涵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3

《xx 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学习1、2 两则,感知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并体会论述艺术。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感知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并体会论述艺术。 导学过程: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一、知识积累:性善论简介 先秦儒家对于人性善恶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中国人性论史上,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他认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怜悯之心、同情心。他举例说,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去,都会有惊惧和同情的心理。这种同情心,并不是为了讨好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中获得好名声,也不是讨厌小孩子的哭叫声,而完全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也叫“恻隐之心”。此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种心(也叫“四端”或“四德”),就是孟子论述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很微小,仅仅在于人有这些“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在他看来,如果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问题,而是由于舍弃了本性,没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绝不能说他本来就没有这些“善”的本性。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为,就应闭门思过,检查自己是否放弃了那些天赋的“心”,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以恢复人的本性。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求其放心”,后世称为“复性”。如果反省自己,一切都

合乎天赋的道德观念,那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的性善论对传统思想影响很大,宋代以后流传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也成为后来儒家的正统观念。 二、自主检测 1.完成《优化设计》P37-38 自主梳理习题。 2.翻译句子: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已。(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3、填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疏通第一则文意。 2、我们常说的“人性本善”,就是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这种思想在选文的第一则里体现的尤为突出,选文的中心论点就是通俗的性善论。请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分析孟子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 第三部分课后作业 阅读第一则选文,做下列习题。 1、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 “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的样子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由是观之是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 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 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 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 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忠孝廉耻勇

最新整理《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最新整理《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侧隐之心。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下面是整理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一、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选读的最后一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习要求总体上与学习其他“诸子散文”一样,还是三点:一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观点,三是学习说理方法。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 1、齐读课文,纠正读误,再齐读。 2、请同学们根据自读对不懂的词句进行质疑,师生讨论,共同释疑。 3、老师向同学们质疑,师生讨论,依次释疑: ①、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 ②、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应如何理解? 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 ⑤、“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应如何理解? ⑥、第4段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该怎样

理解? (三)、齐读第1段选文,讨论研究问题: 1、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2、通过以上分析,第1段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极富理性,辩证有力,但是,运用层进式也好,运用正反对比也好,而从逻辑上来说,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独对并非是全文论说中心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这是为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像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有待求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站不住脚,本文的论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 ——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法”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用“孤证”。而“孤证”现象在

仁义礼智信故事

仁 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 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 义 关羽与刘备、张飞失散,来到许昌后,曹操待他非常恩厚,赐他一宅府邸,而关羽为了避嫌,分一宅为两院,让两位皇嫂住内院,自己居外院,中间用十名老将把守,晨夕问安,留下来“两院英风”的高风亮节。关羽在春秋楼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得知刘备

健在,于是载护着二位皇嫂,辞别曹操,踏上了归汉之路。当时情形是,曹操听到关羽辞别的消息,非常惋惜,立即追至灞陵桥向关羽赠袍献酒,以饯其行。关羽疑心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长揖而去,由此便有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千古壮举。 礼 孔融,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他七岁时,一天祖父过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梨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给自已留了个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长辈,是做人的道理!” 智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曹冲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告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同步检测(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②感吾生之行. 休 B.????? ①反身而诚.,乐莫大焉②岂不诚. 大丈夫哉 C.????? ①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②秦贪,负其强. ,以空言求璧 D.????? ①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②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解析:选D D 项,都是“假如”。A 项,①推行,②将要;B 项,①真诚,②确定,的确;C 项,①竭力,尽力,②强大。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行不忍人之. 政 B.????? 仁,人之安宅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C.????? 知皆扩而.充之矣非恶其声而. 然也 D.????? 明于.庶物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解析:选B A 项,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B 项,均为判断句的标志。C 项,表并列;表因果。D 项,对;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义,人之正路.. 也

B.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者几希 C.恻隐 ..之心,人皆有之 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解析:选A“正路”古义是正确的道路;今义是指做人做事的正当途径。其他三项古今义相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饿其体肤”中的“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强恕.而行 B.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C.察.于人伦 D.反身而诚. 解析:选B A项,名词作状语,按照恕道。B项,使动用法,使……成熟;与例句同。C项,无活用,“仔细观察”之意。D项,意动用法,认为……真诚。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 皆有怵惕 .. 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的样子) 解析:选D然:同“燃”,燃烧。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涵义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涵义 自古以来,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什么叫五常?作为常人,需要守住这最基本的五种要求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准则,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家庭的团结与和睦、支撑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儒家所倡导的“五常”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教,而更有深刻的内涵! “仁”的涵义 何谓仁?大忠大爱是为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做人要有爱心、仁厚之心、仁慈之心,不然,对人发狠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发狠。拿刀去割人家皮肤很残忍,如果拿刀去捅人家就更加残忍。大家可以看,有些人打架的时候发狠,眼睛血红血红的,就想拿刀去捅人家。如果人一动这个念头就呈现了动物相大家到寺庙、道观的时候,看到一些佛祖和神仙的相都是慈眉善目的,那种光是柔和、仁慈的,让人感觉到温暖,让人愿意去拥抱,就是因为人家佛祖神仙有仁慈之心。从对亲友的仁慈之心,扩展到天下众生的仁慈之心 就是人由凡到圣的过程! “义”的涵义 何谓义?大孝大勇是为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义者宜也,。你欠人家钱,人家在你困难的时候帮你,你现在有钱了不还,假装忘记了,被人家追问的时候还耍赖,这就是不义。这种不义之人容易得皮肤病,因为他没有脸啊!这人耍赖成这样怎么能有脸呢?忘恩负义啊!在你困难或是身心疲惫的时候,人家敞开胸怀帮助你、把你接到家里来给你东西吃、用暖语

2.7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中“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一句,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心中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不用心去思考、领悟罢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只要用心追求,扩充这四端,就能得到仁、义、礼、智,否则就会失去仁、义、礼、智,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真正内涵,增强追求和培养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 3.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和对比说理的方法。 1.字音字形 ①怵.惕(chù)②恻.隐(cè)③铄.(shuò) ④荑稗 ..(tí bài) ⑤孺.子(rú) ⑥强.恕(qiǎnɡ) 2.通假举要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内”同“纳”,“内交”即“结交”;“要”通“徼”(yāo),求取 ②若火之始然.:“然”同“燃”,燃烧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残害 ②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发端,萌芽 ③知皆扩.而充.之矣:发扬光大,充实 ④舜明.于庶物:明晓,懂得

⑤反. 身而诚,乐莫大焉:反省 ⑥旷. 安宅而弗居:空,使空闲 ⑦强. 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竭力,尽力 ⑧舍正路而不由. :随顺,顺着 (2)一词多义 ①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容忍,忍耐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忍受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狠心,残忍 ②谓?????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认为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叫做 ③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存在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保存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生存而公子亲数存. 之:看望,慰问 ④辞???? ? 听其狱讼,察其辞. :口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口实近者奉辞. 伐罪:辞令朝辞 .白帝彩云间:辞别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推让 ⑤备????? 万物皆备.于我也:具备养备.而动时:完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防备犹得备. 晨炊:准备

仁义礼智信名言警句

关于解释: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 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 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上下相亲,谓之仁。 爱人利物之谓仁。一一《庄子》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 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义,利 也。 《墨子》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 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 礼之精要在于曲。丘闻之,民之所由生, 礼为大。一一孔子 礼之用,和为贵。 一一《论语》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 远人即为此。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 --- 《淮南子》 知者虑,义者行,仁者守。 一一《春秋》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 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 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 当然不会骗人。 民 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礼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必信,行必果。 礼之用,和为贵。 不学礼,无以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当仁,不让于师。 一一《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 语当仁不让”。)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 上》)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礼记》 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 礼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