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公开课教案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教案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教案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蝎、蟋、蟀、蝈”4个字。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请描述一下。(学生发言交流。)

(二)教师展示一组自然界中生物的声音。(如狮子、百灵、鹅、鹦鹉等。)讨论:除了这些有生命的东西外,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有,如海浪、风、石块撞击等。)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二)指名读课后生字(带词)。

(三)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1.“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文中有很多处心理描写,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五)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首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第一个问题。“表里的生物”及特别之处: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师生参与讨论。)

2.读一读你画出的心理描写。

文中的我“最初”的观点是什么?

(1)“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2)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3)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出“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三、研读对话,角色扮演。

(一)同学们,文中的对话很精彩,我们来读一读吧!自由朗读对话两遍。

(二)你喜欢哪个角色?读一读。

1.一天,我对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只许听,不许动。”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小孩儿不许动表。”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

2.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为什么呢?”我又问。“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两部分对话选一部分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思考:你有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吗?拥有好奇心有什么样的好处?

四、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22* 表里的生物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探索

一、研读教材特点:

《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从作者儿时的生活环境和对于声音的认识写起,引出”我”的疑问:只有活的生物オ能发出声音,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呢?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写了父亲不让“我”动表,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有个生物被关在父亲的表里。写父亲作了让步,打开怀表让“我”看,但仍然不许“我”动,怀表中摆动的机件和父亲的解说让“我”印证了自己的猜想: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但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表里?最后“我”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也许这个蝎子与众不同,声音好听。最后,写儿时的“我”见人就说父亲表里有个小蝎子,而“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本文线索清晰,层层推进。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文章开头首先提出“我”的疑问: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呢?接下来文章就围绕着这一疑问展开。从表面的“言行”角度来看,“我想动表”与“父亲不让动表”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文中故事向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从“我”所思所想的角度来看,“表里有生物”这一“论断”的产生、求证过程构成了文章的内在逻辑。“我”的探究思路其实是具有

合理性的,但又与儿童天真可爱的天性融为一体,统一于文章的题材和整体风格。

这个故事本身颇具代表性,很多人在童年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读来感觉分外亲切有趣。作者没有运用太多的写作技巧,而是抓住典型的心理、行为和感受,如实写来,自然真切有味。“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写尽了无数儿童“欲做还休”的苦恼。父亲从“不许动”到让看一会儿的有条件让步,在许多读者看来也应当是“似曾相识”。结尾处“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看似平淡,却能让读者品出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文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世界。这幅插图放大了怀表,凸显了“我”眼中表里世界的美丽和神秘,也表现了人物的天真和好奇。

二、深入文本解意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的论证观点。

《表里的生物》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体会文中的“我”对身边现象的好奇和关注。文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父亲把表盖打开,“我”睁大眼睛兴奋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里的美丽世界。这幅插图放大了怀表,凸显了“我”眼中表里世界的美丽和神秘。

三、学习语言表达

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文中多次出现时间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许多天”以后”“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变化。“我”对父亲的怀表从疑惑、好奇、猜测到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测,但又产生了新的疑问,然后又用自己的想象解答了这个疑问。“我”的推理过程充满了想象,但也并非没有道理、不讲逻辑。作者展示了一个孩子“胡思乱想”的过程,也体现了探究和思考的过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