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壁间血肿完整版

主动脉壁间血肿完整版
主动脉壁间血肿完整版

主动脉壁间血肿是什么原因?主动脉壁间血肿是什么原因?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orrhage and hematoma,IMH)指主动脉壁内出血或主动脉壁内局限血肿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1920年Krukenberg首先描述IMH为“夹层没有内膜破口”。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自然史和典型夹层相似,并发症率和死亡率和受累部位有关。除了内膜破裂转变为典型夹层外,还可以向深部穿破主动脉壁导致破裂或假性动脉瘤形成。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主动脉壁间血肿原因

主动脉壁间血肿概论

[ 2007-8-11 2:01:00 | By: xizhi ]

5

推荐

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orrhage and hematoma,IMH)指主动脉壁内出血或主动脉壁内局限血肿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1920年Kru kenberg首先描述IMH为“夹层没有内膜破口”。

流行病学:主动脉夹层的年发病率约为5-30/100万人口,大约8~15%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是主动脉壁间血肿,通过各种影像检查发现疑诊主动脉夹层的病人中壁间出血和血肿的比例约10-30%,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病人中尸解10%为壁间血肿。文献报告这种急性夹层变种多见于老年人(平均年龄70岁),伴长期高血压和高血压合并症,如卒中和腹主动脉瘤,而典型夹层病人更年轻些(平均56岁)。和典型夹层一样,男性多于女性,但也有文献报告急性壁间血肿女性更多。

病因和发病机理:最常见原因是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和滋养血管破裂或“主动脉壁梗塞”,血液溢出至中膜外层靠近外膜的部分,另一可能原因是斑块破裂。Stanson等认为壁间血肿可以来自穿透性溃疡和斑块破裂。此外高血压、胸部钝击伤和巨细胞性动脉炎也是可能的原因。不考虑发病的解剖位置,慢性高血压(8 4%)和马凡综合征(12%)是两个主要相关因素,其他如糖尿病、妊娠、大量连续的吸烟史或腹主动脉疾病等也常见于IMH病人,因而其发病原因是多因素的。

目前关于主动脉夹层发生机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主动脉夹层源于内膜破裂,接着中膜撕裂并扩展。血流的流体动力由脉搏波传导产生,每个收缩期血压的产生将动能作用于主动脉壁(升主动脉最大)。部分动能作为潜在能量存储在脉壁用以维持舒张期血流。血流流体动力的强度和平均BP和dP/dt有关。这些因素的结合最终导致主动脉内膜撕裂,夹层扩展到主动脉壁中层,尤其在中膜蜕变的病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内膜撕裂多发生在主动脉最大dP/dt和压力脉动区域。另一种观点认为主动脉夹层源自壁间出血和中膜血肿形成,进而内膜穿破,发展为典型夹层。文献报告壁间血肿在随访期间发生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比例约2 8-47%,并和21-47%的主动脉破裂有关。因而有人主张应将主动脉壁间血肿视为经典主动脉夹层的前身。也有作者认为IMH临床表现与经典主动脉夹层相似,但流行病学和预后有所不同,可以视为不同的临床事件或一种变异的主动脉夹层,这种观点被200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接受。

根据文献报道和我们自己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壁间血肿的发生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因滋养血管破裂产生,经各种影象检查或手术/尸解证实没有内膜裂口或溃疡与主动脉管腔相通。后者常继发于硬化斑块破裂[1]或主动脉溃疡,也可以发生于典型夹层或局限性夹层近端,可能是血液成分在主动脉管腔内高压下经溃疡口或夹层破口渗入因中层病变而疏松的主动脉壁间形成。Nienaber 等报告的一例降主动脉夹层伴分离的升主动脉急性壁间血肿很可能就属于这一类型;Song JK等也曾报告一例微小灶性夹层继发近端及升主动脉壁间血肿的病例。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也曾见到溃疡合并壁间血肿和微小灶性夹层合并壁间血肿的病例。

临床表现:

和典型夹层一样,几乎所有病人都表现有突发的急性胸或背痛,部分病人表现为腹痛,个别病人无症状。其疼痛可以表现为锐性的切割样痛、撕裂样痛或钝痛,病人对疼痛的描述可能因人而异,但主动脉夹层病人疼痛的特点在于其转移或扩展性胸痛。在最初疼痛后可能会随之一个无痛阶段,持续几小时到几天,然后部分病人再次疼痛。这种无痛间隔后的复发疼痛是一个不祥之兆,通常预示即将破裂。

Sueyoshi等对37例B型IMH和69例典型B型夹层随访比较表明,两者在年龄、性别、伴随疾病等方面没有区别。Shimizu等对51例IMH和45例典型夹层比较表明IMH远侧多见,而典型夹层近端(A型)更多,入院时IMH病人的收缩压更高些。大多数主动脉夹层病人有高血压,但有25%的病人收缩压<100mmHg,低血压和休克由急性严重主动脉瓣返流或夹层破裂、心包填塞或左室功能不全造成。约42%的IMH病人有主动脉返流,查体可以发现舒张期心脏杂音,心包渗出见于60%到100%升主动脉受累病人,胸膜渗出见于47%到50%的病人,也可以有主动脉周围或纵隔渗出。

IMH诊断的确立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CT下壁间血肿定义为新月形或环行主动脉壁增厚>0.7cm,可伴有内膜钙化斑内移。分层的外观纵向延伸1~20cm,无内膜片或内膜裂口。新鲜的壁间血肿密度强于临近主动脉壁,通常CT值在60~70HU;当部分或完全血栓形成则表现为密度增强的多层表现。增强CT可以清楚显示新月形或环行增厚的主动脉壁。CT 敏感性83~94%,特异性87~100%。

IMH在MRI表现为新月形或环行沿主动脉壁的高密度区域。T1像难以区分,而T2像新鲜血高信号,而1~5天的IMH呈低信号强度。亚急性IMH由于高铁血

红蛋白形成而呈强T1T2信号。MRI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5~100%。Yamada等指出由于血管边缘的血流慢,MRI显示的血肿厚度可能超过实际。

TTE诊断敏感性35~80%,特异性39~96%。可以同时了解有无主动脉瓣返流。超声多普勒可以辨别假腔内前向、后向或延迟血流。

TEE诊断IMH的要点包括:1.局部主动脉壁增厚;2.壁间无回声腔;3.没有夹层膜、交通血流或多普勒血流信号;4.内膜钙化内移。TEE诊断的敏感性为9 8%,特异性63~96%。TEE主要的限制在于检查者的经验,检查范围限于胸主动脉和近端腹主动脉,腹腔干以下难以看到。食管静脉曲张者不能做。

血管内超声:IMH表现为主动脉壁增厚,包括无回声区(造成主动脉壁分层的影像)或主动脉壁内回声不均匀的结构。

主动脉造影:由于没有内膜破口,所以主动脉造影对IMH的诊断意义不大,但仔细而全面的检查有助于我们排除主动脉溃疡或微小局限夹层继发的壁间血肿。

诊断: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主要根据影象学资料,主动脉壁因出血呈现分离的多层表现或主动脉壁增厚>0.5cm。在断层影象上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改变。

200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确认Svensson等提出的主动脉夹层分类方法,将夹层分为5类,包括:Ⅰ类即典型的AD,即撕脱的内膜片将主动脉分为真假两腔;Ⅱ类主动脉中膜变性,内膜下出血并继发血肿。Ⅲ类微夹层继发血栓形成;Ⅳ类主动脉斑块破裂形成的主动脉壁溃疡;Ⅴ类医源性或创伤性AD。壁间血肿作为一类特殊类型的夹层又可分为两个亚类:A亚类表现为主动脉内壁光滑,主动脉直径不超过3.5cm,主动脉壁厚不超过0.5cm。在超声检查中约1/3的该类患者可发现主动脉壁内低回声区,低回声区内无血流信号,血肿的平均长度约11cm,该类常见于升主动脉。B亚类多发生于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主动脉内壁有粗糙的粥样斑块及钙化区,主动脉直径超过3.5cm,主动脉壁厚平均约1.3cm,约70%的该类患者可在超声检查中发现低回声区。该类病变发生于降主动脉的机率大于升主动脉。

在Ⅲ类Ⅳ类夹层也可以伴有主动脉壁间血肿,因此要对全主动脉造影[11]或增强CT。尽管如此,依赖各种临床检查得出的诊断可能高估了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比例,因为在手术或尸解时常会发现有内膜裂口存在。

治疗:

除了那些血压低的病人,所有病人一旦考虑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应立即开始静注抗高血压药物。药物治疗的目的是降低左室收缩力,从而降低主动脉脉搏波的dP/dt ,在不影响生命器官灌注的前提下血压降得越低越好。目前主动脉夹层标准药物治疗是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扩张药(如硝普钠)。β受体阻滞剂应当在硝普钠之前就开始应用,否则血管扩张引起反射性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导致左室收缩力增强和主动脉dP/dt增高,反而会加速夹层发展。拉贝洛尔是α-受体和β-受体拮抗剂,可以替代β受体阻滞剂和硝普钠合用的方案。

一旦考虑诊断主动脉夹层就应当将病人转入有介入或手术支持的医学中心。如果出现下面的情况就应积极外科干预:1.在积极的内科治疗下疼痛不减轻或疼痛复发;2.出现主动脉快速的局部扩张;3.存在渗漏或者有破裂风险,特别是在原有主动脉瘤的基础上;4.大的分支血管压迫;5.原有结缔组织异常。

升主动脉受累因其内在的破裂、心包填塞、和冠状窦受压风险,通常被认为

是外科手术的指征。而来自亚洲的资料认为近端IMH的保守治疗效果较好。远端IMH推荐严密观察、择期或急诊支架型人工血管植入。

Mohr-Kahaly S,等报告TEE可以看到壁间血肿的壁层之间随着心动周期有矛盾运动。我们认为这种矛盾运动不利于壁间破裂的滋养血管的止血,而且这种波动对主动脉外膜的刺激不利于疼痛的缓解进而影响血压的控制,我们曾经有一例保守治疗的远端壁间血肿病人,使用多种静脉降压药物,经过3周血压才逐渐稳定。而覆膜支架可以有效抑制内膜的这种矛盾运动,减轻血流对管壁的直接冲击,并对壁间血肿形成一定的压迫,从而使壁间血肿终止发展,并逐渐吸收。迄今我们采用支架治疗的远端壁间血肿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而且壁间血肿得以很快吸收。因此我们主张,对疼痛、血压难以控制、假腔对真腔有一定压迫或有各种破裂先兆的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采取积极的腔内覆膜支架治疗。

预后: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自然史和典型夹层相似,并发症率和死亡率和受累部位有关。除了内膜破裂转变为典型夹层外,还可以向深部穿破主动脉壁导致破裂或假性动脉瘤形成。Nienaber等报告的25例主动脉壁间血肿病人,在24~72小时内8例进展为典型夹层破裂和/或急性心包填塞(32%)。心包、胸腔或纵隔渗出非常重要,预示将要破裂,应当积极干预。自发缓解的比例在升主动脉约6%,降主动脉约45%。欧洲主动脉夹层指南中指出,随访资料证实主动脉壁内出血及血

肿形成的患者中28%~47%会发展为I类AD,10%的患者可以自愈。升主动脉壁间血肿保守治疗30天死亡率达80%,手术置换人工血管后30天内无死亡;随访1年,手术组生存率71.4%,而药物治疗组为20%。弓部壁间血肿保守治疗早期死亡率50%。降主动脉壁间血肿保守治疗组1例死亡,手术治疗组无死亡,但在统计学上无差异,手术和药物治疗1年生存率无差异。Shimizu等报告主动脉壁间血肿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并不少见(53%),手术组死亡率13%,而典型夹层为42%,保守组住院死亡率壁间血肿为9%,夹层为39%。其开胸手术或保守治疗的死亡率均高于我们腔内治疗的死亡率。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治疗是近年广泛采用的治疗主动脉夹层尤其是B型夹层的重要方法,目前我院腔内治疗围手术期死亡率约2%,壁间血肿腔内治疗围手术期无死亡。因而我们主张对有潜在破裂风险的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应当积极实

施腔内支架植入。

黄连军教授谈:主动脉壁间血肿的研究进展

(2009-06-23 11:09:20)

转载

标签:

健康

关键字:黄连军主动脉壁间血肿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溃疡IMH 内膜破裂

编者按:主动脉壁间(IMH)血肿的最新研究进展,主动脉夹层Stanford分型同样运用于IMH分型,将IMH分为A型与B型[3]。IMH临床症候群与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s AD)极为相似,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s PAU)亦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因此三者又称之为急性主动脉综合症。黄连军教授对其病生理、影像诊断、治疗进行了阐述。

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s IMH)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性疾病。1920年,Krukenberg首先将主动脉壁内血肿(IMH)描述为“无内膜撕裂的主动脉夹层” [1],因此又常称之为不典型主动脉夹层。根据国际注册急性主动脉夹层(IRAD)[2],主动脉壁内血肿是指主动脉壁内血肿形成,并且在影像学上没有明确的夹层内膜片,没有明显的内膜撕裂。

人们把主动脉夹层Stanford分型同样运用于IMH分型,将IMH分

为A型与B型[3]。IMH临床症候群与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s AD)极为相似,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s PAU)亦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因此三者又称之为急性主动脉综合症。IMH占急性主动脉综合症患者的5-20%[4,5],其大多表现为以突发仅心前区或胸背部撕裂样疼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候群,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通常由于其它疾病而做影像检查时发现),也有报道IMH的胸背痛会更严重一些[2],仅凭临床表现很难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溃疡相鉴别。最近十几年,影像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IMH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CT、MRI和TEE等影像技术对IMH进行更为准确的诊断。

1 IMH的病理生理

目前IMH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高血压、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溃疡、Marfan综合症、Turner综合症、结缔组织病、先天性主动脉瓣膜病、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瘤、怀孕妊娠以及可卡因滥用等有关[6]。

虽然IMH临床表现与急性主动脉夹层极为相似,但是其病理完全不同于主动脉夹层[7]。尽管人们对它们的病理生理已经有了进一步认识,但是到目前为止仍不清楚。IMH倾向于主动脉中膜病变,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AU)倾向于内膜病变,而急性主动脉夹层(AD)倾向与内膜和中膜的双重病变[8]。有两种不同的病理生理进程可以导致壁内血肿的形成:㈠没有内膜破裂的IMH,认为是由于主动脉

滋养血管自然性破裂在主动脉壁内形成血肿[9];㈡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的IMH,认为是由于溃疡穿透内弹性膜于主动脉壁内形成血肿[5,9,10]。许多研究者认为PAU是引起IMH的因素之一,而其他一些学者则认为PAU与IMH是完全不同的,没有任何关系的[11]。目前引用最多的解释是IMH由于主动脉壁内的滋养血管破裂所致,尽管支持这一观点的数据资料很少[8]。

IMH除累及主动脉外,还可以出现分支血管受累,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心肌缺血,心衰,昏迷,意识改变,肠系膜局部缺血或梗死,急性肾功能衰竭,下肢局部缺血等[2]。

IMH的临床过程不尽相同,一般有以下几种:主动脉壁内的血肿自然吸收;主动脉夹层形成;形成动脉瘤;主动脉壁破裂[12]。25%~100%的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IMH可出现部分或完全的消退[13];尽管患者积极的接受药物治疗,但IMH仍可能进展为典型AD,占病例的33%[14],其它的报道,IMH进展形成典型AD或动脉瘤,占病例的40%[13];Ide K报告32例IMH患者,11例在24个月后IMH显示吸收,18例IMH受累部分进展为动脉瘤[15];主动脉壁破裂引起的死亡占IMH死亡率的30%[14]。另一组168例IMH患者,其中25%A 型IMH及13%的B型IMH进展为主动脉夹层(AD);28%A型IMH 及13%的B型IMH发生主动脉破裂;28%A型IMH及76%的B型IMH病情稳定[12]。除了主动脉破裂引起死亡,内脏缺血也可以引起死亡[2]。在最近完成的国际注册急性主动脉夹层(IRAD)的研究中,

IMH累及升主动脉(A型)的急性死亡率比IMH累及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B型)的4倍还要多(42~8%)[2]。当IMH患者的年龄更年轻[16],主动脉直径小于 4.0~4.5cm[2,16],壁间血肿的厚度小于1.0cm[2],积极的控制血压,主动脉壁间血肿更倾向于自然吸收。

由IMH进展形成的主动脉夹层不同于典型的主动脉夹层,其由主动脉中膜近外膜处分离形成真假双腔,其假腔壁较典型主动脉夹层假腔的薄[17,18]。主动脉夹层也可以转归为IMH,曾有报道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主动脉假腔消失,IMH形成[19]。

2 IMH的影像诊断

IMH的诊断,单纯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是很难与其它疾病相鉴别的,尤其是与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溃疡相鉴别时就更加的困难。而运用现在的影像学技术(CT,MRI,食道内超声等)很容易对IMH 做出正确的诊断,IMH在影像上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壁呈新月或环形增厚,并且没有夹层内膜片和内膜撕裂。然而IMH当与主动脉夹层假腔内急性血栓形成相鉴别时,观察者需要更加充分IMH的影像证据来证明不存在假腔内的血块与真腔之间的直接交通[6]。

IMH在影像上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壁呈新月或环形增厚,并且没有夹层内膜片和内膜撕裂。以往的研究者认为主动脉壁的厚度≥7mm是IMH的一个诊断标准[9]。而在任何一种显像模式,主动脉壁的厚度通常小于3mm,当具有预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症候群的患者

的主动脉壁的厚度≥5mm时,我们相信足以诊断为IMH[20]。

2.1 CT表现通常是主动脉壁呈新月或环形增厚,而主动脉真腔可发生变形或略变细,如图1所示,也可以正常。增强CT对IMH的显示通常优于平扫CT[21]。

(a) (b)

图1 IMH的CT影像

2.2 MRI对IMH的诊断具有优良价值,其典型表现是主动脉壁呈新月或环形增厚,如图2所示。

图2 IMH的MRI影像

2.3 IMH食道内超声(TEE)的典型征象仍是主动脉壁呈新月或环形增厚。

3 IMH的治疗

IMH如同典型主动脉夹层一样,是极为凶险的疾病,30天死亡率为20%,5年存活率为43%[12]。能够及时并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主动脉壁间血肿A型与B 型自身的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A型IMH累及升主动脉,平均占所有IMH的40%(20%~60%)[14],病情较为凶险,可进展形成典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或主动脉壁破裂[12],可合并其它并发症如心包积液(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胸腔积液等,其中心包积液是A型IMH的一个主要临床症状,在75%~100%的A型IMH的患者中均有发生[13]。对于病情发展迅速的和随访过程中发现形成主动脉夹层的IMH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13];而对于主动脉直径大于50mm[22]或壁间血肿厚度大于12mm[23]的IMH患者建议早期手术治疗。尽管手术治疗有着不确定的风险(手术治疗后的30天死亡率为10%~50%[7]),但对于A型IMH的患者只是进行观察或仅仅药物治疗,这样的风险要远大于手术的风险。有文献报道,A型IMH手术治疗后的30天死亡率为18%,而仅仅药物治疗的30天死亡率为60%[12]然而也有其他研究者建议对A型IMH进行保守治疗,并报道有良好的结果(没有出现典型AD、主动脉破裂、心包填塞和冠状动脉开口的压迫)[7]。亦有报道,A型

IMH经常见到自然吸收的现象,并且有着良好的长期预后[24]。

对于IMH累及降主动脉(B型)的治疗,根据是否伴有主动脉溃疡(PAU)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不伴有主动脉溃疡的B型IMH,病情相对稳定,只需要积极进行控制血压的治疗和定期的影像学检查与随访 [25]。

主动脉壁内血肿新概念

主动脉壁血肿影像学新概念(附结构式报告模板)主动脉壁血肿包括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疾病谱里,在平扫CT上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增厚的高密度影。传统观点认为壁血肿是由于主动脉中层滋养血管破裂所致,不伴有膜血管的撕裂,但是现在有报道称影像学或者手术发现在一些壁血肿也可以发现小的膜中层撕裂口。这些报道使得主动脉夹层与壁血肿之间的区别更加模糊,那么对真正构成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疾病又该如何鉴别呢?本篇文章将对这些亚组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它们之间尚存争议的鉴别诊断进行讨论。壁血肿的自然史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它可以缓解或者进展为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或者发生破裂。作者将对放射科医生应该报告的各种影像学预后因素进行综述,包括Standford分型、最大主动脉直径、壁血肿的最大厚度、局部增强的表现(包括溃疡样突起和壁局部显影)以及胸腔或者心包积液。采取科治疗(非手术)或者手术措施取决于壁血肿的Standford分型,尽管更多最近对于亚洲人的研究报道了在Standford A型的壁血肿开始采用科治疗是有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对有并发症的患者采取手术。理解壁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有助于放射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分辨出有高风险并发症的病人,从而确保合适的治疗以及改善病人的预后。 教学要点 ? 传统观点认为主动脉壁血肿与主动脉夹层的鉴别点在于壁血肿的膜仍然保持完整,并且认为壁血肿是由于主动脉中层滋养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然而,越来越多的报道发现一定比例的主动脉壁血肿在术前影像表现为不明显的小膜中层撕裂,

在外科手术中确得以证实,这就促使我们讨论“小撕裂口”的重要性,是否这才是真正导致壁血肿的刺激事件而不是滋养血管的破裂。 ? ? 随着过去20年的技术进步,在主动脉壁血肿的病人更多的中层膜撕裂得到了证实;因此,与主动脉夹层比较好的鉴别点是主动脉夹层包含两种膜中层的撕裂——一种是从腔撕裂进中层,然后撕裂又返回进入主动脉腔,而主动脉壁血肿通常只有一个撕裂口。 ? ? 主动脉壁血肿在平扫CT上最容易被发现,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者环形高密度影,也可以表现为环形分布的膜钙化移。这种新月形的高密度影在5-mm厚层图像最容易显现而并非薄层图像,这是因为层厚越厚,容积效应越少、噪声越小。尽管大多数放射科医生采用薄层图像进行主动脉图像的采集,重建5mm层厚的图像对于诊断是有帮助的,因此在平扫中应该重建这个层厚的图像。在平扫图像上采用窄窗宽技术(窗宽,200HU;窗位,40HU)也会有助于血肿的检出。 在平扫CT上亚急性血肿可能表现为与血管相同的等密度。增强扫描能够显示出主动脉管腔直径的变窄,血肿不会发生明显强化。 ? ? 主动脉壁血肿的自然进程存在着很大的变异。它可以完全消退、缓解、扩大或者进展为主动脉瘤或者夹层。目前多个影响预后的影像学因素已被确定,这些预后因素的存在表明病人有更高的风险会出现并发症或者血肿将会进一步进展。 ? ?

主动脉壁间血肿(完整版)

主动脉壁间血肿是什么原因? 主动脉壁间血肿是什么原因?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orrhage and hematoma,IMH)指主动脉壁内出血或主动脉壁内局限血肿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1920年Krukenberg首先描述IMH为“夹层没有内膜破口”。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自然史和典型夹层相似,并发症率和死亡率和受累部位有关。 除了内膜破裂转变为典型夹层外,还可以向深部穿破主动脉壁导致破裂或假性动脉瘤形成。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主动脉壁间血肿原因 主动脉壁间血肿概论 [ 2007-8-11 2:01:00 | By: xizhi ] 5 推荐 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orrhage and hematoma,IMH)指主动脉壁内出血或主动脉壁内局限血肿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1920年Kruke nberg首先描述IMH为“夹层没有内膜破口”。 流行病学:主动脉夹层的年发病率约为5-30/100万人口,大约8~15%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是主动脉壁间血肿,通过各种影像检查发现疑诊主动脉夹层的病人中壁间出血和血肿的比例约10-30%,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病人中尸解10%为壁间血肿。文献报告这种急性夹层变种多见于老年人(平均年龄70岁),伴长期高血压和高血压合并症,如卒中和腹主动脉瘤,而典型夹层病人更年轻些(平均5 6岁)。和典型夹层一样,男性多于女性,但也有文献报告急性壁间血肿女性更多。 病因和发病机理:最常见原因是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和滋养血管破裂或“主动脉壁梗塞”,血液溢出至中膜外层靠近外膜的部分,另一可能原因是斑块破裂。Stanson等认为壁间血肿可以来自穿透性溃疡和斑块破裂。此外高血压、胸部钝击伤和巨细胞性动脉炎也是可能的原因。不考虑发病的解剖位置,慢性高血压(8 4%)和马凡综合征(12%)是两个主要相关因素,其他如糖尿病、妊娠、大量连续的吸烟史或腹主动脉疾病等也常见于IMH病人,因而其发病原因是多因素的。 目前关于主动脉夹层发生机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主动脉夹层源于内膜破裂,接着中膜撕裂并扩展。血流的流体动力由脉搏波传导产生,每个收缩期血压的产生将动能作用于主动脉壁(升主动脉最大)。部分动能作为潜在能量存储在脉壁用以维持舒张期血流。血流流体动力的强度和平均BP和dP/dt有关。这些因素的结合最终导致主动脉内膜撕裂,夹层扩展到主动脉壁中层,尤其在中膜蜕变的病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内膜撕裂多发生在主动脉最大dP/dt和压力脉动区域。另一种观点认为主动脉夹层源自壁间出血和中膜血肿形成,进而内膜穿破,发展为典型夹层。文献报告壁间血肿在随访期间发生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比例约2 8-47%,并和21-47%的主动脉破裂有关。因而有人主张应将主动脉壁间血肿视为经典主动脉夹层的前身。也有作者认为IMH临床表现与经典主动脉夹层相似,但流行病学和预后有所不同,可以视为不同的临床事件或一种变异的主动脉夹

主动脉壁内血肿病一例

主动脉壁内血肿病一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5岁,因“突发胸痛3日”入院。患者3日前长时间蹲位后突感心悸,胸痛,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无放散。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夹层动脉瘤”,给予吗啡肌注及降压、降心率治疗,症状缓解,建议患者行外科手术,患者拒绝,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最高达240/130mmHg,间断口服降压药物。入院时查体:血压215/130mmHg,口唇无发绀,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心率11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窦性心律,电轴左偏,Ⅰ、avL、ST段下移,T波倒置;心脏彩色超声心图提示:IA:36mm、IV:50mm、RA:35mm、RV:34mm、EF:60%左室壁增厚,升主动脉轻宽,左室前侧壁运动减低;心肌酶:CK:44V/L,CKMB:10V/L,AST:28 V/L,LDH:139 V/L,HBDH:113 V/L;自备CT:夹层动脉瘤。诊断为:①动脉夹层;②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治疗:给予降压控制心室率,对症治疗至患者血压及心率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后再次行CT检查示:升主动脉增宽,近端管壁新月形增厚,未见内膜撕裂,三支头臂动脉起始,形态大致正常。提示:主动脉壁内血肿形成。 2 讨论 壁内血肿属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一种,实际上是主动脉中层内的包裹性血肿,它没有明显的主动脉内膜撕裂,在血肿和主动腔之间也没有活动性的通道,临床上壁内血肿与真正的主动脉夹层难以区分。壁内血肿的危险因素、体征和症状与典型主动脉夹层相似。实际上只有10%~17%表现为主动脉夹层患者被诊断为壁内血肿。在影像学检查中(例如CT、MRI和TEE)壁内血肿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状增厚,并且在血肿内没有血液流动的迹象:CT扫描是显示壁内血肿的最好手段,表现为沿主动脉壁的连续新月形高度衰减区域,同时没有内膜撕裂、假腔或有关的粥样硬化溃疡的证据;造影经常不能发现壁内血肿,因为主动脉造影只能使主动脉管腔显影,此刻管腔可以表现正常,而不能使异常的主动脉壁显影。在临床上提示医师注意区别。

主动脉壁内血肿新概念

主动脉壁内血肿影像学新概念(附结构式报告模板)主动脉壁内血肿包括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疾病谱里,在平扫CT上表现为主动脉壁内新月形增厚的高密度影。传统观点认为壁内血肿是由于主动脉中层滋养血管破裂所致,不伴有内膜血管的撕裂,但是现在有报道称影像学或者手术发现在一些壁内血肿也可以发现小的内膜中层撕裂口。这些报道使得主动脉夹层与壁内血肿之间的区别更加模糊,那么对真正构成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疾病又该如何鉴别呢?本篇文章将对这些亚组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它们之间尚存争议的鉴别诊断进行讨论。壁内血肿的自然史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它可以缓解或者进展为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或者发生破裂。作者将对放射科医生应该报告的各种影像学预后因素进行综述,包括Standford分型、最大主动脉直径、壁内血肿的最大厚度、局部增强的表现(包括溃疡样突起和壁内局部显影)以及胸腔或者心包积液。采取内科治疗(非手术)或者手术措施取决于壁内血肿的Standford分型,尽管更多最近对于亚洲人的研究报道了在Standford A型的壁内血肿开始采用内科治疗是有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对有并发症的患者采取手术。理解壁内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有助于放射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分辨出有高风险并发症的病人,从而确保合适的治疗以及改善病人的预后。 教学要点 传统观点认为主动脉壁内血肿与主动脉夹层的鉴别点在于壁内血肿的内膜仍然保持完整,并且认为壁内血肿是由于主动脉中层滋养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然而,越来越多的报道发现一定比例的主动脉壁内血肿在术前影像表现为不明显的小内膜中层撕

裂,在外科手术中确得以证实,这就促使我们讨论“小撕裂口”的重要性,是否这才是真正导致壁内血肿的刺激事件而不是滋养血管的破裂。 随着过去20年的技术进步,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病人更多的中层内膜撕裂得到了证实;因此,与主动脉夹层比较好的鉴别点是主动脉夹层包含两种内膜中层的撕裂——一种是从腔内撕裂进中层,然后撕裂又返回进入主动脉腔,而主动脉壁内血肿通常只有一个撕裂口。 主动脉壁内血肿在平扫CT上最容易被发现,表现为主动脉壁内新月形或者环形高密度影,也可以表现为环形分布的内膜钙化内移。这种新月形的高密度影在5-mm厚层图像最容易显现而并非薄层图像,这是因为层厚越厚,容积效应越少、噪声越小。尽管大多数放射科医生采用薄层图像进行主动脉图像的采集,重建5mm层厚的图像对于诊断是有帮助的,因此在平扫中应该重建这个层厚的图像。在平扫图像上采用窄窗宽技术(窗宽,200HU;窗位,40HU)也会有助于血肿的检出。在平扫CT上亚急性血肿可能表现为与血管相同的等密度。增强扫描能够显示出主动脉管腔直径的变窄,血肿不会发生明显强化。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自然进程存在着很大的变异。它可以完全消退、缓解、扩大或者进展为主动脉瘤或者夹层。目前多个影响预后的影像学因素已被确定,这些预后因素的存在表明病人有更高的风险会出现并发症或者血肿将会进一步进展。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治疗措施类似主动脉夹层,取决于血肿是Stanford A型还是B型。图1?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三种亚型。(a)示意图(左)和增强CT图像(右)显示主动脉夹层,撕裂的内膜瓣(箭头)把真腔(TL)和假腔(FL)区分开来。(b)

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指南

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指南 来源:河北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网发布时间:2011-04-23 查看次数:432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险的高死亡率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有逐年增高之式。近年来,其诊断和治疗技术均发展迅猛。经食道彩色超声(tran sesophageal echoaortography,TEE)、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 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 ography angiography, CTA)等影像学检查技术使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作出准确的诊断,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stent-graft ex clusion,EVE)的丰富了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手段并且使手术的创伤减小,安全性增加。为了指导新技术的应用普及,使该疾病的诊疗疾病能够在我国快速、规范的发展,学组根据国内外经验提出一套完整的、与现代新技术相适应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供国内同道参考。遗憾的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均缺乏关于主动脉夹层内治疗的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因此本指南暂以学组内专家的共识为基础。 概述 主动脉夹层是指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并造成动脉 壁的分离,是最常见的主动脉疾病之一,年发病率为5-10/100 000,是腹主动脉瘤破裂发生率的2~3倍,死亡率约1.5/100 000,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5:1。常见与45-70岁人群,男性发生平均年龄为6 9岁,女性发生平均年龄为76岁,目前报道最年轻的患者只有13岁,尤其好发于马凡综合征患者,在40岁前发病的女性中50%发生于孕期。从发生部位上看,约70%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20%位于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治要点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治要点 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是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AAS)的一种典型表现,1920年Krukenberg 首次提出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概念,并将其描述为无内膜破裂的主动脉夹层。IMH约占AAS的6-10%,其中亚洲人群IMH的发生率较高,约占AAS的30%-40%[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主动脉壁间血肿这一疾病的认识不断提升,目前已认为IMH是主动脉壁内出血或主动脉壁内局限性血肿,血肿位于中膜与外膜之间,但无内膜破口且不与管腔相通,影像学上表现为主动脉壁环形增厚,伴或不伴穿通性溃疡、溃疡样凸起或血肿内局限性强化灶等。 IMH被认为是主动脉夹层的前兆,起源于内侧壁的脉管血管破裂,可能引起继发性内膜撕裂,造成内膜与中膜间的血肿形成。IMH可以延伸,进展,或者吸收[2],研究表明,约有28-47%最终进展为主动脉夹层,20-45%最终导致主动脉破裂,仅有10%的患者完全吸收[3]。IMH主要位于降主动脉并且大多数患者均罹患高血压.虽然IMH的临床表现类似于夹层,但夹层所具备的放射性头疼或下肢疼痛不常见。因此,IMH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典型的CTA影像学表现。

IMH进展形成夹层破裂的危险因素包括近端IMH,年龄>65岁,高血压,马凡综合征,IMH局部范围及直径,其中位于主动脉近端的IMH 被认为是进展到夹层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更易发生破裂、动脉瘤形成等危险后果。研究表明,近端IMH的30天死亡率在16-40%。其中累及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壁间血肿死亡率高达40%[4]。因此,及时发现IMH并正确处理十分重要。 IMH的保守治疗主要针对于无症状性的B型血肿,一般主动脉直径<55mm,血肿厚度<11mm可暂行保守治疗,其随访监控主要包括严密的心率、血压监测和疼痛控制,以减少主动脉壁的绝对压力为治疗的主要原则和目标。欧洲血管外科协会最新指南[5]建议,在非复杂性Stanford B 型主动脉病变(主要包括AD、主动脉壁间血肿和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enetrating aotic ulcer,PAU))的随访监测过程中,患者心率控制在60 次/min 以下,收缩压维持在10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76 mm Hg,则效果最佳。因此,β受体阻滞剂及必要的降压药物是此类患者长期随访必不可少的药物。也有学者建议[6],可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I)来帮助降低主动脉壁的应力,因ACEI类药物有独特的血管重塑性。 目前IMH的开放手术治疗依然存在很大风险。一般认为,Stanford A 型IMH 的致死风险大,建议积极行外科手术治疗。有学者认为,症状性

主动脉壁内血肿新概念

主动脉壁血肿影像学新概念(附结构式报告模板) 主动脉壁血肿包括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疾病谱里,在平扫CT上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增厚的高密度影。传统观点认为壁血肿是由于主动脉中层滋养血管破裂所致,不伴有膜血管的撕裂,但是现在有报道称影像学或者手术发现在一些壁血肿也可以发现小的膜中层撕裂口。这些报道使得主动脉夹层与壁血肿之间的区别更加模糊,那么对真正构成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疾病又该如何鉴别呢?本篇文章将对这些亚组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它们之间尚存争议的鉴别诊断进行讨论。壁血肿的自然史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它可以缓解或者进展为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或者发生破裂。作者将对放射科医生应该报告的各种影像学预后因素进行综述,包括Standford分型、最大主动脉直径、壁血肿的最大厚度、局部增强的表现(包括溃疡样突起和壁局部显影)以及胸腔或者心包积液。采取科治疗(非手术)或者手术措施取决于壁血肿的Standford分型,尽管更多最近对于亚洲人的研究报道了在Standford A型的壁血肿开始采用科治疗是有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对有并发症的患者采取手术。理解壁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有助于放射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分辨出有高风险并发症的病人,从而确保合适的治疗以及改善病人的预后。 教学要点 ? 传统观点认为主动脉壁血肿与主动脉夹层的鉴别点在于壁血肿的膜仍然保持完整,并且认为壁血肿是由于主动脉中层滋养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然而,越来越多的报道发现一定比例的主动脉壁血肿在术前影像表现为不明显的小膜中层撕裂,在外科手术中确得以证实,这就促使我们讨论“小撕裂口”的重要性,是否这才是真正导致壁血肿的刺激事件而不是滋养血管的破裂。 ? ? 随着过去20年的技术进步,在主动脉壁血肿的病人更多的中层膜撕裂得到了证实;因此,与主动脉夹层比较好的鉴别点是主动脉夹层包含两种膜中层的撕裂——一种是从腔撕裂进中层,然后撕裂又返回进入主动脉腔,而主动脉壁血肿通常只有一个撕裂口。 ? ? 主动脉壁血肿在平扫CT上最容易被发现,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者环形高密度影,也可以表现为环形分布的膜钙化移。这种新月形的高密度影在5-mm厚层图像最容易显现而并非薄层图像,这是因为层厚越厚,容积效应越少、噪声越小。 尽管大多数放射科医生采用薄层图像进行主动脉图像的采集,重建5mm层厚的图像对于诊断是有帮助的,因此在平扫中应该重建这个层厚的图像。在平扫图像上采用窄窗宽技术(窗宽,200HU;窗位,40HU)也会有助于血肿的检出。在平扫

主动脉壁内血肿新概念

主动脉壁内血肿新概念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主动脉壁内血肿影像学新概念(附结构式报告模板) 主动脉壁内血肿包括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疾病谱里,在平扫CT上表现为主动脉壁内新月形增厚的高密度影。传统观点认为壁内血肿是由于主动脉中层滋养血管破裂所致,不伴有内膜血管的撕裂,但是现在有报道称影像学或者手术发现在一些壁内血肿也可以发现小的内膜中层撕裂口。这些报道使得主动脉夹层与壁内血肿之间的区别更加模糊,那么对真正构成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疾病又该如何鉴别呢本篇文章将对这些亚组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它们之间尚存争议的鉴别诊断进行讨论。壁内血肿的自然史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它可以缓解或者进展为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或者发生破裂。作者将对放射科医生应该报告的各种影像学预后因素进行综述,包括Standford分型、最大主动脉直径、壁内血肿的最大厚度、局部增强的表现(包括溃疡样突起和壁内局部显影)以及胸腔或者心包积液。采取内科治疗(非手术)或者手术措施取决于壁内血肿的Standford分型,尽管更多最近对于亚洲人的研究报道了在Standford A型的壁内血肿开始采用内科治疗是有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对有并发症的患者采取手术。理解壁内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有助于放射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分辨出有高风险并发症的病人,从而确保合适的治疗以及改善病人的预后。 教学要点 传统观点认为主动脉壁内血肿与主动脉夹层的鉴别点在于壁内血肿的内膜仍然保持完整,并且认为壁内血肿是由于主动脉中层滋养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然而,越来越多的报道发现一定比例的主动脉壁内血肿在术前影像表现为不明显的小内膜中层撕裂,在外科手术中确得以证实,这就促使我们讨论“小撕裂口”的重要性,是否这才是真正导致壁内血肿的刺激事件而不是滋养血管的破裂。 随着过去20年的技术进步,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病人更多的中层内膜撕裂得到了证实;因此,与主动脉夹层比较好的鉴别点是主动脉夹层包含两种内膜中层的撕裂——一种是从腔内撕裂进中层,然后撕裂又返回进入主动脉腔,而主动脉壁内血肿通常只有一个撕裂口。 主动脉壁内血肿在平扫CT上最容易被发现,表现为主动脉壁内新月形或者环形高密度影,也可以表现为环形分布的内膜钙化内移。这种新月形的高密度影在5-mm厚层图像最容易显现而并非薄层图像,这是因为层厚越厚,容积效应越少、噪声越小。尽管大多数放射科医生采用薄层图像进行主动脉图像的采集,重建5mm层厚的图像对于诊断是有帮助的,因此在平扫中应该重建这个层厚的图像。在平扫图像上采用窄窗宽技术(窗宽,200HU;窗位,40HU)也会有助于血肿的检出。在平扫CT上亚急性血肿可能表现为与血管相同的等密度。增强扫描能够显示出主动脉管腔直径的变窄,血肿不会发生明显强化。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自然进程存在着很大的变异。它可以完全消退、缓解、扩大或者进展为主动脉瘤或者夹层。目前多个影响预后的影像学因素已被确定,这些预后因素的存在表明病人有更高的风险会出现并发症或者血肿将会进一步进展。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治疗措施类似主动脉夹层,取决于血肿是Stanford A型还是B型。

主动脉夹层治疗指南

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指南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险的高死亡率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有逐年增高之式。近年来,其诊断和治疗技术均发展迅猛。经食道彩色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aortography,TEE)、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等影像学检查技术使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作出准确的诊断,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stent-graft exclusion, EVE)的丰富了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手段并且使手术的创伤减小,安全性增加。为了指导新技术的应用普及,使该疾病的诊疗疾病能够在我国快速、规范的发展,学组根据国内外经验提出一套完整的、与现代新技术相适应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供国内同道参考。遗憾的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均缺乏关于主动脉夹层内治疗的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因此本指南暂以学组内专家的共识为基础。 一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 (1)监护 急性主动脉夹层威胁生命的并发症有严重的高血压、心包填塞、主动脉破裂大出血、严重的主动脉瓣返流及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缺血。因此,所有被高度怀疑有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的患者必须严格卧床休息,予以急诊监护,监测血压、心率、尿量、意识状态及神经系统的体征,稳定血液动力学,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为适时进一步治疗,避免猝死提供客观信息和机会。 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自动充气的无创袖带式血压监护即可,如患者有低血压和心力衰竭,应当考虑放置中心静脉或肺动脉导管以监测中心静脉压或肺动脉嵌压及心排量。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当插管通气,迅速送入手术室,术中经食道心动超声检查明确诊断。 监测人员必须认真负责,既不放过任何有意义的临床变化,又应保证患者安静和休息。密切观察心率、节律和血压,心率维持在60~80次/min ,做好病情记录;血压不稳定期间5~10min测量1次,避免血压过低或过高,使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主动脉壁间血肿:保守治疗之殇

主动脉壁间血肿:保守治疗之殇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初诊最优管理尚不清楚,此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即使在血压120mmHg以下且心率控制良好的情况下,92例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有71.6%保守治疗失败,其中50.6%的患者在保守治疗开始后14天内需要急诊手术,或发生主动脉破裂甚至死亡。壁间血肿厚度大于8.0mm是保守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尽快急诊腔内修复治疗。 背景和目的 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 IMH)是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中的一种独特表现,主要体现为主动脉中膜形成血肿且内膜未发现明显破口。根据是否累及升主动脉将IMH分为A型和B型IMH。由于血肿累及范围通常有限且很少影响内脏灌注,因此大多数B型IMH的治疗方案首选以镇痛、降压和控制心率为主的保守治疗。只有当降主动脉发生瘤样扩张直径>55mm或1年内直径增加10mm时,才推荐进行腔内治疗。但遗憾的是目前关于IMH的治疗证据大多从B型夹层衍生而来,尚缺乏专门针对IMH的临床研究证据。 针对这一问题,来自美国东弗吉尼亚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关于B型IMH的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试图揭示IMH保守治疗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结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JVS。 研究方法 研究者回顾了东弗吉尼亚医学中心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治疗的B型IMH患者,并根据首选治疗方案分为三组:组1急诊TEVAR组,组2最优保守治疗组(后续保守治疗失败,需要手术干预),组3最优保守治疗组(保守治疗成功,未行手术干预)。所有患者入院前均行血管增强CT评估血肿情况,对于复杂性B型IMH(动脉破裂、先兆破裂或临床进展迅速),立即行腔内支架修复术;其余患者均行基于镇痛、降压和控制心率的最优保守治疗,血压实时控制在120mmHg以下。IMH相关影像学参数定义如下:IMH厚度为CTA横断面上垂直血管走形方向,内膜到外膜的最大距离;ΔIMH 为随访相比初诊时IMH厚度变化差值。FCE(Focal contrast enhancement)指与动

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和确诊依据

主动脉夹层有什么临床表现?它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临床表现 (一)疼痛 为本病突出而有特征性的症状,约96%的患者有突发、急起、剧烈而持续且不能耐受的疼痛, 不像心肌梗死的疼痛是逐渐加重且不如其剧烈。疼痛部位有时可提示撕裂口的部位; 如仅前胸痛,90%以上在升主动脉,痛在颈、喉、颌或脸也强烈提示升主动脉夹层, 若为肩胛间最痛,则90%以上在降主动脉,背、腹或下肢痛也强烈提示降主动脉夹层。 极少数患者仅诉胸痛,可能是升主动脉夹层的外破口破人心包腔而致心脏压塞的胸痛,有时易忽略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应引起重视。 (二)休克、虚脱与血压变化 约半数或1/3患者发病后有苍白、大汗、皮肤湿冷、气促、脉速、脉弱或消失等表现, 而血压下降程度常与上述症状表现不平行。 某些患者可因剧痛甚至血压增高。严重的休克仅见于夹层瘤破入胸膜腔大量内出血时。低血压多数是心脏压塞或急性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所致。 两侧肢体血压及脉搏明显不对称,常高度提示本病。

(三)其他系统损害 由于夹层血肿的扩展可压迫邻近组织或波及主动脉大分支,从而出现不同的症状与体征,致使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应引起高度重视。 1.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是以下三方面: (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心力衰竭:由于升主动脉夹层使瓣环扩大,主动脉瓣移位而出现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前区可闻典型叹气样舒张期杂音且可发生充血性心衰,在心衰严重或心动过速时杂音可不清楚。 (2)心肌梗死:当少数近端夹层的内膜破裂下垂物遮盖冠状窦口可致急性心梗;多数影响右冠窦,因此多见下壁心梗。该情况下严禁溶栓和抗凝治疗,否则会引发出血大灾难,死亡率可高达71%,应充分提高警惕,严格鉴别。 (3)心脏压塞 2.其他包括神经、呼吸、消化及泌尿系统均可受累;夹层压迫脑、脊髓的动脉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昏迷、瘫痪等,多数为近端夹层影响无名或左颈总动脉血供;当然,远端夹层也可因累及脊髓动脉而致肢体运动功能受损。 夹层压迫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 夹层破入胸、腹腔可致胸腹腔积血,破入气管、支气管或食道可导致大量咯血或呕血,这种情况常在数分钟内死亡。 夹层扩展到腹腔动脉或肠系膜动脉可致肠坏死急腹症。

主动脉壁内血肿

主动脉壁内血肿IMH 【病因】 目前IMH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高血压、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溃疡、Marfan综合症、Turner综合症、结缔组织病、先天性主动脉瓣膜病、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瘤、怀孕妊娠以及可卡因滥用等有关。 【病理】 虽然IMH临床表现与急性主动脉夹层极为相似,但是其病理完全不同于主动脉夹层。尽管人们对它们的病理生理已经有了进一步认识,但是到目前为止仍不清楚。IMH倾向于主动脉中膜病变,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AU)倾向于内膜病变,而急性主动脉夹层(AD)倾向于内膜和中膜的双重病变。有两种不同的病理生理进程可以导致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形成:㈠没有内膜破裂的IMH,认为是由于主动脉滋养血管自然性破裂在主动脉壁内形成血肿;㈡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的IMH,认为是由于溃疡穿透内弹性膜于主动脉壁内形成血肿。许多研究者认为PAU是引起IMH的因素之一,而其他一些学者则认为PAU与IMH是完全不同的,没有任何关系的。目前引用最多的解释是IMH由于主动脉壁内的滋养血管破裂所致,尽管支持这一观点的数据资料很少。 【临床】 IMH除累及主动脉外,还可以出现分支血管受累,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心肌缺血,心衰,昏迷,意识改变,肠系膜局部缺血或

梗死,急性肾功能衰竭,下肢局部缺血等。 IMH的临床过程不尽相同,一般有以下几种:主动脉壁内的血肿自然吸收;主动脉夹层形成;形成动脉瘤;主动脉壁破裂。25%~100%的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IMH可出现部分或完全的消退;尽管患者积极的接受药物治疗,但IMH仍可能进展为典型AD,占病例的33%,其它的报道,IMH进展形成典型AD或动脉瘤,占病例的40%;Ide K报告32例IMH患者,11例在24个月后IMH显示吸收,18例IMH受累部分进展为动脉瘤;主动脉壁破裂引起的死亡占IMH死亡率的30%。另一组168例IMH患者,其中25%A型IMH及13%的B 型IMH进展为主动脉夹层(AD);28%A型IMH及13%的B型IMH 发生主动脉破裂;28%A型IMH及76%的B型IMH病情稳定。除了主动脉破裂引起死亡,内脏缺血也可以引起死亡。在最近完成的国际注册急性主动脉夹层(IRAD)的研究中,IMH累及升主动脉(A型)的急性死亡率比IMH累及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B型)的4倍还要多(42~8%)。当IMH患者的年龄更年轻,主动脉直径小于 4.0~4.5cm,壁间血肿的厚度小于1.0cm,积极的控制血压,主动脉壁间血肿更倾向于自然吸收。 由IMH进展形成的主动脉夹层不同于典型的主动脉夹层,其由主动脉中膜近外膜处分离形成真假双腔,其假腔壁较典型主动脉夹层假腔的薄。主动脉夹层也可以转归为IMH,曾有报道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主动脉假腔消失,IMH形成。 【影像表现及诊断】

主动脉壁间血肿完整版

主动脉壁间血肿是什么原因?主动脉壁间血肿是什么原因?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orrhage and hematoma,IMH)指主动脉壁内出血或主动脉壁内局限血肿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1920年Krukenberg首先描述IMH为“夹层没有内膜破口”。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自然史和典型夹层相似,并发症率和死亡率和受累部位有关。除了内膜破裂转变为典型夹层外,还可以向深部穿破主动脉壁导致破裂或假性动脉瘤形成。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主动脉壁间血肿原因 主动脉壁间血肿概论 [ 2007-8-11 2:01:00 | By: xizhi ] 5 推荐 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orrhage and hematoma,IMH)指主动脉壁内出血或主动脉壁内局限血肿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1920年Kru kenberg首先描述IMH为“夹层没有内膜破口”。 流行病学:主动脉夹层的年发病率约为5-30/100万人口,大约8~15%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是主动脉壁间血肿,通过各种影像检查发现疑诊主动脉夹层的病人中壁间出血和血肿的比例约10-30%,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病人中尸解10%为壁间血肿。文献报告这种急性夹层变种多见于老年人(平均年龄70岁),伴长期高血压和高血压合并症,如卒中和腹主动脉瘤,而典型夹层病人更年轻些(平均56岁)。和典型夹层一样,男性多于女性,但也有文献报告急性壁间血肿女性更多。 病因和发病机理:最常见原因是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和滋养血管破裂或“主动脉壁梗塞”,血液溢出至中膜外层靠近外膜的部分,另一可能原因是斑块破裂。Stanson等认为壁间血肿可以来自穿透性溃疡和斑块破裂。此外高血压、胸部钝击伤和巨细胞性动脉炎也是可能的原因。不考虑发病的解剖位置,慢性高血压(8 4%)和马凡综合征(12%)是两个主要相关因素,其他如糖尿病、妊娠、大量连续的吸烟史或腹主动脉疾病等也常见于IMH病人,因而其发病原因是多因素的。

主动脉夹层治疗方案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决心作一个有用的人才 一、急诊内科治疗: 1、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建立静脉通路; 2、镇痛和镇静:使用吗啡、哌替啶等强力镇痛药与镇静药,以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疼痛; 3、控制血压心率: 治疗目标值:收缩压降至100~120mmHg、心率60~80次/分,血压应降至能保持重要脏器(心、脑、肾)灌注的最低水平,避免出现少尿(<25 ml/h)、心肌缺血及精神症状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良的症状。 用药原则:如无药物使用的禁忌症,均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急性期应静脉给药,同时口服美托洛尔100~300mg/天,如有禁忌,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有时为了控制血压,必要时使用其他的降压药如硝普钠、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药物。 具体药物:(1)伴有血压高者:①硝普钠〔2.5~5.0μg/(kg?min)〕+艾司洛尔〔250~500μg/kg IV,随后50~300μg/(kg?min)IV〕。 (2)血压正常者:普奈洛尔20~40mg口服,6小时一次(也可用美托洛尔代替)。 4、对严重低血压的鉴别和处理:如果可疑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表现为严重低血压,考虑可能存在心包填塞或主动脉破裂,须迅速扩容。在采取积极治疗前必须仔细排除假性低血压的可能性,这种假性低血压是由于测量了被夹层累及的肢体动脉的血压引起的。如果迫切需要升压药治疗顽固性低血压,最好选用去甲肾上腺素或苯肾上腺素(新福林),而不用多巴胺。因多巴胺可增加dp/dt,当须改善肾灌注时应小剂量使用多巴胺。 二、A型主动脉夹层: 尽早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避免主动脉夹层破裂,改善器官的灌注。手术方式根据是否累及主动脉瓣及主动脉弓不同而采用单纯升主动脉置换、带瓣移植及全弓置换/半弓置换或象鼻手术等。 三、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 尽早行急诊腔内隔绝治疗。雨滴穿石,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持之以恒。——拉蒂默 b1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诊断

AAS是指以剧烈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主动脉病变。患者多发病急骤、胸痛剧烈(撕裂样或刀刺样),疼痛还可沿病变走向转移;发病时或伴大汗。 AAS主要包括主动脉夹层(AD)、主动脉穿通性溃疡(PAU)、主动脉壁间血肿(IMH),以及外伤性主动脉破裂、主动脉瘤急性破裂等其他主动脉疾病,如下图。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二、影像学诊断

AAS患者的胸片或有主动脉扩张、迂曲,主动脉壁钙化,主动脉弓异常,纵隔及胸腔异常等现象;有时还可观察到"3字征"、"漏斗征"等特殊征象,但特异性较低。下图(左上图)为AD患者的X线平片:主动脉增宽,左侧胸腔积液。 2.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评价主动脉瓣(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开口是否受累),升主动脉(撕裂)及降主动脉状况。可用于床旁检测,有助于急诊诊断与鉴别诊断,但对胸降主动脉的诊断能力有限,如下图(左下图)。 3.CT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CTA)可观察主动脉全程,显示夹层破口及分支血管情况。通过后处理技术及重建方法,可直观地观察患者的主动脉疾病及其变化。但使用过程中有辐射,还可造成对比剂损伤。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另外,核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也可辅助诊断AAS。 三、主动脉夹层 AD是指主动脉腔内高速、高压血流从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扩展,从而造成主动脉真假两腔的一种病理改变,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急性期可导致主动脉破裂、脏器缺血或梗塞;慢性期可形成夹层动脉瘤。

1.分型 De Bakey分型:Ⅰ型,夹层起源于升主动脉,扩展超过主动脉弓,甚至腹主动脉;Ⅱ型,夹层起源并局限于升主动脉;Ⅲ型,起源于降主动脉,向远端扩张,可直至腹主动脉。 Stanford分型:目前最为常用,无论夹层起源于哪一部位,只要累及升主动脉,便为A型,相当于De Bakey Ⅰ型和Ⅱ型;夹层起源于降主动脉且未累及升主动脉,称为B型,相当于De Bakey Ⅲ型。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孙氏分型:进一步的细化分型,对外科治疗较有意义,如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