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考研全面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考研全面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考研全面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21 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网络现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 ¤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已从最初的教育科研网络逐步发展成为商业网络. △已成为仅次于全球电话网的世界第二大网络. ¤因特网的意义

△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都已离不开因特网.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背景

△是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时期的产物.

△60年代初,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提出要研制一种生存性(survivability)很强的网络.

△传统的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的电信网有一个缺点:正在通信的电路中只要有一个交换机或一条链路被炸毁,整个通信电路就会中断.

△如要改用其他迂回电路,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这将要延误一些时间.

¤新型网络的基本特点

△网络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而不是为了打电话. △网络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不局限于单一类型的计算机.

△所有的网络结点都同等重要,因而大大提高网络的生存性.

△计算机在进行通信时,必须有冗余的路由.

△网络的结构应当尽可能地简单,同时还能够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请注意名词“结点”

△”结点”的英文名词是node.

△虽然node 有时也可译为“节点”,但这是指像天线上的驻波的节点,这种节点很像竹竿上的“节”.

△在网络中的node 的标准译名是“结点”而不是“节点”. ¤回顾一下电路交换的特点

△两部电话机只需要用一对电线就能够互相连接起来.

△5 部电话机两两相连,需 10 对电线.

△N 部电话机两两相连,需N (N – 1)/2对电线.

△当电话机的数量很大时,这种连接方法需要的电线对的数量与电话机数的平方成正比. ¤使用交换机

△当电话机的数量增多时,就要使用交换机来完成全网的交换任务.

¤“交换”的含义

△在这里, “交换”(switching)的含义是:

○转接——把一条电话线转接到另一条电话线,使它们连通起来.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 “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的特点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 ○建立连接 ○通信 ○释放连接 ¤电路交换举例

△A 和B 通话经过四个交换机

△通话在A 到B 的连接上进行

△C 和D 通话只经过一个本地交换机

△通话在C 到D 的连接上进行 ¤电路交换传送计算机数据效率低 △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

△这导致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 ¤分组交换的原理

△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

识宝

www.1

zhao.

org)

知识宝库考研社区(www.1zhao.org)友情提示:购买原版,饮水思源!知识宝库考研社区中國红客在線原创整理。

△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请注意:现在左边是“前面”

△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边).

△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收到的数据.

△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原来的报文.

△这里我们假定分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出现差错,在转发时也没有被丢弃. ¤分组首部的重要性

△每一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信息.

△分组交换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分组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结点交换机.

△用这样的存储转发方式.分组就能传送到最终目的地. ¤请注意首部的位置

△接收端在发送端的左方时,首部往往画在分组的左方.

△接收端在发送端的右方时,首部往往画在分组的右方.

¤分组交换网的示意图

¤注意分组的存储转发过程

¤注意结点交换机有多个端口

¤结点交换机

△在结点交换机中的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没有直接连线.

△结点交换机处理分组的过程是:

○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

○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

○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主机和结点交换机的作用不同

△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向网络发送分组,从网络接收分组.

△结点交换机对分组进行存储转发,

最后把分组交付给

识宝

研社

区(

www.1

zhao.

org)

目的主机.

¤分组交换的优点

△高效 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 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 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充分使用链路的带宽.

△可靠 完善的网络协议;自适应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分组交换带来的问题

△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存储转发原理并非完全新的概念

△在20世纪40年代,电报通信也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

△报文交换的时延较长,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现在报文交换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三种交换的比较

¤ARPANET 的成功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生根本变化 △早期的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主机为中心的星形网.

○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昂贵的中心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分组交换网则是以网络为中心,主机都处在网络的外围.

○用户通过分组交换网可共享连接在网络上的许多硬件和各种丰富的软件资源. ¤从主机为中心到以网络为中心

¤因特网时代

△因特网的基础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

△但这三个阶段在时间划分上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有部分重叠的,这是因为网络的演进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 ¤因特网发展的第一阶段

△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 最初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

△ARPA 研究多种网络互连的技术. △1983年TCP/IP 协议成为标准协议. △同年,ARPANET 分解成两个网络:

○ARPANET ——进行实验研究用的科研网 ○MILNET ——军用计算机网络

△1983~1984年,形成了因特网Internet. △1990年ARPANET 正式宣布关闭. ¤因特网发展的第二阶段

△1986年,NSF 建立了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它是一个三级计算机网络:

○主干网 ○地区网 ○校园网

△1991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因特网的主干网转交给私人公司来经营,并开始对接入因特网的单位收费.

△1993年因特网主干网的速率提高到45Mb/s(T3速率). ¤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各网络之间需要使用路由器来连接.

△有时在结构图中可不画出路由器.

△主机到主机的通信可能要经过多种网络.

¤因特网发展的第三阶段

△从1993年开始,由美国政府资助的NSFNET 逐渐被若干个商用的ISP 网络所代替.

△1994年开始创建了4个网络接入点NAP(Network Access Point),分别由4个电信公司经营.

△NAP 就是用来交换因特网上流量的结点.在NAP 中安装有性能很好的交换设施.到本世纪初,美国的NAP 的数量已达到十几个.

△从1994年到现在,因特网逐渐演变成多级结构网络.

识宝

www.1

zhao.

org)

¤多级结构的因特网

△主机到主机的通信可能经过多种ISP .

△大致上可将因特网分为以下五个接入级 ○网络接入点NAP

○国家主干网(主干ISP) ○地区ISP ○本地ISP

○校园网\企业网或PC 机上网用户 ¤关于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的四个阶段

△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各种RFC 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2)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3)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4) 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

△(5) 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CNCNET

△(6)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

△(7) 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

△(8) 中国长城互联网CGWNET(建设中) △(9) 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CSNET(建设中)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不同定义

○最简单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因特网(Internet)是“网络的网络”. △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从网络的交换功能进行分类

○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从网络的交换功能分类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混合交换

△从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广域网WAN (Wide Area Network) ○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

○城域网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接入网AN (Access Network)

¤广域网\城域网\接入网以及局域网的关系

△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公用网 (public network) ○专用网 (private network)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带宽

△“带宽”(bandwidth)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现在“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比特每秒”,或b/s (bit/s). ¤常用的带宽单位

△更常用的带宽单位是

○千比每秒,即 kb/s(103 b/s) ○兆比每秒,即 Mb/s(106 b/s) ○吉比每秒,即 Gb/s(109 b/s) ○太比每秒,即 Tb/s(1012 b/s)

△请注意:在计算机界,K = 210 = 1024,M = 220,G = 230,T = 240.

¤数字信号流随时间的变化

识宝

www.1

zhao.

org)

△在时间轴上信号的宽度随带宽的增大而变窄.

¤时延(delay 或latency)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信道带宽 数据在信道上的发送速率.常称为数据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

△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信号传输速率(即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处理时延 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延是处理时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理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有时可用排队时延作为处理时延.

△数据经历的总时延就是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和处理时延之和:

¤三种时延所产生的地方

¤容易产生的错误概念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提高链路带宽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时延带宽积和往返时延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往返时延RTT

△往返时延RTT(Round-Trip Time)表示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接收端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相互通信的两个计算机系统必须高度协调工作才行,而这种“协调”是相当复杂的.

△“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 ¤关于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

△只要遵循OSI 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这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在市场化方面OSI 却失败了.

○OSI 的专家们在完成OSI 标准时没有商业驱动力; ○OSI 的协议实现起来过分复杂,且运行效率很低; ○OSI 标准的制定周期太长,因而使得按OSI 标准生产的设备无法及时进入市场;

○OSI 的层次划分并也不太合理,有些功能在多个层次中重复出现. ¤两种国际标准

△法律上的(de jure )国际标准OSI 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是非国际标准TCP/IP 现在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 ○TCP/IP 常被称为事实上的(de facto )国际标准. ¤划分层次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必须遵守事先约定好的规则.

△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同步含有时序的意思).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协议. ¤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

△语法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语义 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 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划分层次的概念举例

△计算机1向计算机2通过网络发送文件. △可以将要做的工作进行如下的划分. △第一类工作与传送文件直接有关.

○确信对方已做好接收和存储文件的准备

.

识宝

www.1

zhao.

org)

○双方协调好一致的文件格式.

△两个计算机将文件传送模块作为最高的一层.剩下的工作由下面的模块负责. ¤两个计算机交换文件

¤再设计一个通信服务模块

¤再设计一个网络接入模块

¤分层的好处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灵活性好.

△结构上可分割开. △易于实现和维护.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层数多少要适当

△若层数太少,就会使每一层的协议太复杂.

△层数太多又会在描述和综合各层功能的系统工程任务时遇到较多的困难.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体系结构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

△实现(implementation)是遵循这种体系结构的前提下用何种硬件或软件完成这些功能的问题.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具有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TCP/IP 是四层的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

△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具体内容.

△因此往往采取折中的办法,即综合OSI 和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只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运输层(transport layer) △网络层(network layer)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

识宝

www.1

zhao.

org)

识宝

研社区(www.1

zhao.

org)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实体(entity)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

△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 Access Point).

¤协议很复杂

△协议必须将各种不利的条件事先都估计到,而不能假定一切情况都是很理想和很顺利的.

△必须非常仔细地检查所设计协议能否应付所有的不利情况.

○应当注意:事实上难免有极个别的不利情况在设计协议时并没有预计到.在出现这种情况时,协议就会失败.因此实际上协议往往只能应付绝大多数的不利情况. ¤著名的协议举例

△占据两个山顶的蓝军与驻扎在这山谷的白军作战.力量对比是:一个山顶上的蓝军打不过白军,但两个山顶的蓝军协同作战就可战胜白军.一个山顶上的蓝军拟于次日正午向白军发起攻击.于是发送电文给另一山顶上的友军。但通信线路很不好,电文出错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要求收到电文的友军必须发送确认电文.但确认电文也可能出错.试问能否设计出一种协议,使得蓝军能实现协同作战因而一定(即100 %)取得胜利

?

知识宝库考

研社

www.1

zhao.

org)

△结论

○这样无限循环下去,两边的蓝军都始终无法确定自己最后发出的电文对方是否已经收到.

○没有一种协议能够蓝军能100%获胜. ¤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

△面向连接服务(connection-oriented)

○面向连接服务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这三个阶段.

△无连接服务(connectionless)

○两个实体之间的通信不需要先建立好连接

○是一种不可靠的服务.这种服务常被描述为“尽最大努力交付”(best effort delivery)或“尽力而为”. ¤OSI 与TCP/IP 体系结构的比较

¤TCP/IP 四层协议的表示方法举例

¤IP over Everything IP 可应用到各式各样的网络上

¤应用层的客户-服务器方式

△在TCP/IP 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是

△计算机的进程(process)就是运行着的计算机程序. △为解决具体应用问题而彼此通信的进程称为“应用进程”.

△应用层的具体内容就是规定应用进程在通信时所遵循的协议.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客户软件的特点

△在进行通信时临时成为客户,但它也可在本地进行其他的计算.

△被用户调用并在用户计算机上运行,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 △可与多个服务器进行通信.

△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软件的特点

△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

△在共享计算机上运行.当系统启动时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

△被动等待并接受来自多个客户的通信请求. △一般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客户进程和服务器进程使用TCP/IP 协议进行通信

¤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可同时运行多个服务器进程

识宝

www.1

zhao.

org)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的一些特性,即:

○机械特性 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电气特性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功能特性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

○规程特性 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几个术语

△数据(data)——运送信息的实体.

△信号(signal)——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的”(analogous)——连续变化的. △“数字的”(digital)——取值是离散数值.

△调制——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 △解调——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模拟的和数字的数据\信号

¤有关信号的几个基本概念

△单向通信(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就不能同时接收). △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基带(baseband)信号和宽带(broadband)信号

△基带信号就是将数字信号1或0直接用两种不同的电压来表示,然后送到线路上去传输.

△宽带信号则是将基带信号进行调制后形成的频分复用模拟信号.

¤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

△任何实际的信道都不是理想的,在传输信号时会产生各种失真以及带来多种干扰.

△码元传输的速率越高,或信号传输的距离越远,在信道的输出端的波形的失真就越严重. ¤数字信号通过实际的信道

¤奈氏(Nyquist)准则

△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 2W B △W 是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为赫(Hz)

△每赫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2个码元.

△Baud 是波特,是码元传输速率的单位,1波特为每秒传送1个码元.

¤另一种形式的奈氏准则

△理想带通特性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 W Baud △W 是理想带通信道的带宽,单位为赫(Hz)

△每赫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1个码元.

¤要强调以下几点

△实际的信道所能传输的最高码元速率,要明显地低于奈氏准则给出上限数值.

△波特(Baud)和比特(bit)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波特是码元传输的速率单位(每秒传多少个码元).码元传输速率也称为调制速率、波形速率或符号速率.

○比特是信息量的单位

.

识宝

www.1

zhao.

org)

△信息的传输速率“比特/秒”与码元的传输速率“波特”在数量上却有一定的关系.

△若1个码元只携带1 bit 的信息量,则“比特/秒”和“波特”在数值上相等.

△若1个码元携带n bit 的信息量,则M Baud 的码元传输速率所对应的信息传输速率为M ? n b/s. ¤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香农(Shannon)用信息论的理论推导出了带宽受限且有高斯白噪声干扰的信道的极限\无差错的信息传输速率.

△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C 可表达为 △C = W log 2(1+S /N ) b/s

○W 为信道的带宽(以 Hz 为单位); ○S 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 ○N 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香农公式表明

△信道的带宽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大,则信息的极限传输速率就越高.

△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就一定可以找到某种办法来实现无差错的传输.

△若信道带宽W 或信噪比S /N 没有上限(当然实际信道不可能是这样的),则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C 也就没有上限.

△实际信道上能够达到的信息传输速率要比香农的极限传输速率低不少.

¤奈氏准则和香农公式在数据通信系统中的作用范围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电信领域使用的电磁波的频谱

¤导向传输媒体 △双绞线

○屏蔽双绞线STP (Shielded Twisted Pair)

○无屏蔽双绞线UTP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同轴电缆

○50 Ω 同轴电缆 ○75 Ω 同轴电缆

△光缆 ¤各种电缆

¤光线在光纤中的折射

¤光纤的工作原理

¤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非导向传输媒体

△无线传输所使用的频段很广.

△短波通信主要是靠电离层的反射,但短波信道的通信质量较差.

△微波在空间主要是直线传播. ○地面微波接力通信 ○卫星通信 ¤模拟传输系统

△长途干线最初采用频分复用FDM 的传输方式 ○FDM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目前我国长途通信线路已实现了数字化,因而现在的模拟通信电路就只剩下从用户电话机到市话交换机之间的这一段几公里长的用户线上. ¤调制解调器

△数据经过模拟传输系统后可能会出现差错

.

识宝

www.1

zhao.

org)

¤调制解调器的作用

△调制解调器(modem)包括: ○调制器(MOdulator):把要发送的数字信号转换为频率范围在300~3400Hz 之间的模拟信号,以便在电话用户线上传送.

○解调器(DEModulator):把电话用户线上传送来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本书中的调制解调器是指使用在标准的二线模拟话路(3.1 kHz 的标准话路带宽)上的调制解调器.

△调制器的主要作用就是个波形变换器,它把基带数字信号的波形变换成适合于模拟信道传输的波形

△解调器的作用就是个波形识别器,它将经过调制器变换过的模拟信号恢复成原来的数字信号.

○若识别不正确,则产生误码.

○在调制解调器中还要有差错检测和纠正的设施. ¤几种最基本的调制方法

△调制就是进行波形变换(频谱变换). △最基本的二元制调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调幅(AM):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频(FM):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相(PM):载波的初始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对基带数字信号的几种调制方法

¤一种正交调制QAM

△QAM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若每一个码元可表示的比特数越多,则在接收端进行解调时要正确识别每一种状态就越困难. ¤调制解调器的速率

△目前调制解调器的信息传输速率已很接近于香农的信道容量极限了.

△要提高信息传输速率,只能设法提高信噪比.

△在电话的用户线上,最大的噪声来自模拟到数字的模数转换所带来的量化噪声.

¤产生量化噪声的地方(经过 A/D 变化的地方)

¤调制解调器使用异步通信方式

△数据通信可分为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两大类:

○同步通信要求接收端时钟频率和发送端时钟频率一致.发送端发送连续的比特流.

○异步通信时不要求接收端时钟和发送端时钟同步.发送端发送完一个字节后,可经过任意长的时间间隔再发送下一个字节.

△异步通信的通信开销较大,但接收端可使用廉价的\具有一般精度的时钟来进行数据通信. ¤数字传输系统

△现在的数字传输系统均采用脉码调制PCM(Pulse Code Modulation)体制.

¤时分复用

△为了有效地利用传输线路,可将多个话路的PCM 信号用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方法装成时分复用帧,然后发送到线路上.

△中国采用欧洲体制,以 E1 为一次群.

△美国和日本等国采用北美体制,以T1为一次群. ¤E1 的时分复用帧

识宝

www.1

zhao.

org)

¤信道复用技术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

○频分复用: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

○时分复用:所有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频分复用

¤时分复用

¤时分复用可能会造成线路资源的浪费

¤统计时分复用STDM

¤波分复用WDM

△波分复用就是光的频分复用.

¤码分复用CDM

△常用的名词是码分多址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各用户使用经过特殊挑选的不同码型,因此彼此不会造成干扰.

△这种系统发送的信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频谱类似于白噪声,不易被敌人发现.

△每一个比特时间划分为m 个短的间隔,称为码片(chip).

¤码片序列(chip sequence)

△每个站被指派一个惟一的m bit 码片序列.

△如发送比特1,则发送自己的m bit 码片序列. △如发送比特0,则发送该码片序列的二进制反码. △例如,S 站的8 bit 码片序列是00011011. △发送比特1时,就发送序列00011011. △发送比特0时,就发送序列

11100100.

识宝

www.1

zhao.

org)

△S 站的码片序列:(–1 –1 –1 +1 +1 –1 +1 +1) ¤CDMA 的重要特点

△每个站分配的码片序列不仅必须各不相同,并且还必须互相正交(orthogonal).

△在实用的系统中是使用伪随机码序列. ¤码片序列的正交关系

△令向量S 表示站S 的码片向量,令T 表示其他任何站的码片向量.

△两个不同站的码片序列正交,就是向量S 和T 的规格化内积(inner product)都是0: 1

10m

i i i S T S T m =?==∑

¤码片序列的正交关系举例

△令向量S 为(–1 –1 –1 +1 +1 –1 +1 +1),向量T 为(–1 –1 +1 –1 +1 +1 +1 –1).

△把向量S 和T 的各分量值代入(2-4)式就可看出这两个码片序列是正交的.

¤正交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特性

△任何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向量自己的规格化内积都是1.

22111

111(1)1m m m

i i i i i i S S S S S m m m ===?===±=∑∑∑

△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反码的向量的规格化内积值

是–1.

¤CDMA 的工作原理

¤同步光纤网SONET 和同步数字系列SDH

△旧的数字传输系统存在着许多缺点.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两个方面:

△速率标准不统一.

○如果不对高次群的数字传输速率进行标准化,国际范围的高速数据传输就很难实现. △不是同步传输.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为了节约经费,各国的数字网主要是采用准同步方式. ¤同步光纤网SONET

△同步光纤网SONET(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的各级时钟都来自一个非常精确的主时钟.

△第1级同步传送信号STS-1(Synchronous Transport Signal)的传输速率是51.84 Mb/s.

△光信号则称为第1级光载波OC-1,OC 表示Optical Carrier.

¤同步数字系列SDH

△ITU-T 以美国标准SONET 为基础,制订出国际标准同步数字系列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一般可认为SDH 与SONET 是同义词.

△SDH 的基本速率为 155.52 Mb/s,称为第1级同步传递模块 (Synchronous Transfer Module),即 STM-1,相当于 SONET 体系中的OC-3速率.

¤SONET 的OC 级/STS 级与SDH 的STM 级的对应关系

¤SONET 的体系结构

¤SONET 标准定义了四个光接口层 △光子层(Photonic Layer)

○处理跨越光缆的比特传送. △段层(Section Layer)

○在光缆上传送 STS-N 帧. △线路层(Line Layer)

○负责路径层的同步和复用. △路径层(Path Layer)

○处理路径端接设备PTE (Path Terminating Element)之间的业务的传输. ¤EIA-232-E 接口标准

△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是数据终端设备,是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发送\接收数据能力的设备. △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是数据电路端接设备,它在DTE 和传输线路之间提供信号变换和编码的功能,并且负责建立\保持和释放数据链路的连接. ¤DTE 通过 DCE 与通信传输线路相连

识宝

考研

社区

www.1

zhao.

org)

¤EIA-232/V.24 的信号定义

¤两个 DTE 通过 DCE 进行通信的例子

¤利用虚调制解调器与两台计算机相连

¤RS-449 接口标准

△RS-449 由3个标准组成.即: ○RS-449 ○RS-423-A ○RS-422-A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链路(link)是一条无源的点到点的物理线路段,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

○一条链路只是一条通路的一个组成部分.

△数据链路(data link)除了物理线路外,还必须有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若把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

○现在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适配器(即网卡)来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

○一般的适配器都包括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两层的功能.

¤数据链路层像个数字管道

△常常在两个对等的数据链路层之间画出一个数字管道,而在这条数字管道上传输的数据单位是帧.

△早期的数据通信协议曾叫作通信规程(procedure).因此在数据链路层,规程和协议是同义语.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1) 链路管理 △(2) 帧定界 △(3) 流量控制 △(4) 差错控制

△(5) 将数据和控制信息区分开 △(6) 透明传输 △(7) 寻址 ¤停止等待协议

△数据链路层的简化模型

¤完全理想化的数据传输所基于的两个假定

△假定1:链路是理想的传输信道,所传送的任何数据既不会出差错也不会丢失

.

识宝

www.1

zhao.

org)

△假定2:不管发方以多快的速率发送数据,收方总是来得及收下,并及时上交主机.

○这个假定就相当于认为:接收端向主机交付数据的速率永远不会低于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 ¤具有最简单流量控制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现在去掉上述的第二个假定.但是,仍然保留第一个假定,即主机A 向主机B 传输数据的信道仍然是无差错的理想信道.然而现在不能保证接收端向主机交付数据的速率永远不低于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 △由收方控制发方的数据流,乃是计算机网络中流量控制的一个基本方法.

¤具有最简单流量控制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算法 △在发送结点:

○(1)从主机取一个数据帧.

○(2)将数据帧送到数据链路层的发送缓存. ○(3)将发送缓存中的数据帧发送出去. ○(4)等待.

○(5)若收到由接收结点发过来的信息(此信息的格式与内容可由双方事先商定好),则从主机取一个新的数据帧,然后转到(2). △在接收结点: ○(1)等待.

○(2)若收到由发送结点发过来的数据帧,则将其放入数据链路层的接收缓存.

○(3)将接收缓存中的数据帧上交主机.

○(4)向发送结点发一信息,表示数据帧已经上交给主机.

○(5)转到(1).

¤两种情况的对比(传输均无差错)

¤实用的停止等待协议

¤超时计时器的作用

△结点A 发送完一个数据帧时,就启动一个超时计时器

(timeout timer).

○计时器又称为定时器.

△若到了超时计时器所设置的重传时间t out 而仍收不到结点B 的任何确认帧,则结点A 就重传前面所发送的这一数据帧.

△一般可将重传时间选为略大于“从发完数据帧到收到确认帧所需的平均时间”. ¤解决重复帧的问题

△使每一个数据帧带上不同的发送序号.每发送一个新的数据帧就把它的发送序号加1.

△若结点B 收到发送序号相同的数据帧,就表明出现了重复帧.这时应丢弃重复帧,因为已经收到过同样的数据帧并且也交给了主机B.

△但此时结点B 还必须向A 发送确认帧ACK,因为B 已经知道A 还没有收到上一次发过去的确认帧ACK. ¤帧的编号问题

△任何一个编号系统的序号所占用的比特数一定是有限的.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后,发送序号就会重复.

△序号占用的比特数越少,数据传输的额外开销就越小. △对于停止等待协议,由于每发送一个数据帧就停止等待,因此用一个比特来编号就够了.

○一个比特可表示0和1两种不同的序号. ¤帧的发送序号

△数据帧中的发送序号N(S)以0和1交替的方式出现在数据帧中.

△每发一个新的数据帧,发送序号就和上次发送的不一样.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使收方能够区分开新的数据帧和重传的数据帧了. ¤可靠传输

△虽然物理层在传输比特时会出现差错,但由于数据链路层的停止等待协议采用了有效的检错重传机制,数据链路层对上面的网络层就可以提供可靠传输的服务. ¤循环冗余检验的原理

△在数据链路层传送的帧中,广泛使用了循环冗余检验 CRC 的检错技术.

△假设待传送的数据M = 1010001101(共k bit).我们在M 的后面再添加供差错检测用的n bit 冗余码一起发送。 ¤冗余码的计算

△用二进制的模2运算进行2n 乘M 的运算,这相当于在 M 后面添加n 个0.

△得到的(k + n )bit 的数除以事先选定好的长度为 (n + 1) bit 的数P ,得出商是Q 而余数是R ,余数R 比除数P 至少要少1个比特.

¤冗余码的计算举例

△设n =5,P =110101,模2运算的结果是:商Q = 1101010110,余数R = 01110.

△将余数R 作为冗余码添加在数据M 的后面发送出去,即发送的数据是101000110101110,或2n M + R . ¤循环冗余检验的原理说明

识宝

www.1

zhao.

org)

计算机网络基础考试试题

网络基础 所有60道单选题 1、万维网(world wide web)又称为______,是Internet中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A:Internet B:全球信息网 C:城市网 D:远程网 答案:B 2、安装拨号网络的目的是为了______。 A:使Windows完整化 B:能够以拨号方式连入Internet C:与局域网中的其他终端互联 D:管理共享资源 答案:B 3、在拨号上网过程中,连接到通话框出现时,填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应该是______。A:进入Windows时的用户名和密码 B:管理员的帐号和密码 C:ISP提供的帐号和密码 D: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 答案:C 4、网上交流常见的形式有______。 A:网上讨论(BBS) B:网络会议 C:网上电话等 D:全部都是 答案:D 5、在Internet的通信协议中,可靠的数据传输是由______来保证的。 A:HTTP协议 B:TCP协议 C:FTP协议 D:SMTP协议 答案:B 6、免费软件下载,是利用了Internet提供的______功能。 A:网上聊天 B:文件传输 C:电子邮件 D:电子商务 答案:B 7、域名为https://www.360docs.net/doc/f514806699.html,的站点一般是指______。 A:文件传输站点 B:新闻讨论组站点或文件传输站点

C:电子公告栏站点 D:电子邮件中对方的地址或文件传输站点 答案:C 8、下列不属于Internet信息服务的是______。 A:远程登录 B:文件传输 C:网上邻居 D:电子邮件 答案:C 9、Internet上使用最广泛的标准通信协议是______。 A:TCP/IP B:FTP C:SMTP D:ARP 答案:A 10、缩写WWW表示的是______,它是Internet提供的一项服务。 A:局域网 B:广域网 C:万维网 D:网上论坛 答案:C 11、目前,Internet为人们提供信息浏览的最主要的服务方式是______。 A:WWW B:FTP C:TELNET D:WAIS 答案:A 12、在互联网上,用来发送电子邮件的协议是______。 A:HTTP B:SMTP C:FTP D:ASP 答案:B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航空公司与微软合作开发了飞机订票系统,由一台主机和200多个终端组成 B: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航空公司与IBM合作开发了飞机订票系统,由一台主机和2000多个终端组成 C: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航空公司与IBM合作开发了飞机订票系统,终端有CPU及内存 D: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航空公司与微软合作开发了飞机订票系统,终端有CPU及内存 答案:B

最新计算机网络考研笔记

一、概述 1. 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功能 连通性:计算机网络使上网用户之间都可以交换信息 共享性: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软件共享,硬件共享) 2. 因特网概述 网络: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 互联网:网络的网络 网络把很多计算机连在一起,因特网把很多网络连在一起 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第二阶段: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第三阶段: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结构的因特网 因特网的标准化 因特网草案 建议标准 草案标准 因特网标准 3. 因特网的组成 边缘部分: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 端系统(主机)进程之间通信的方式 客户/服务器(C/S)方式 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对等连接(P2P)方式 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转发收到的分组 电路交换: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线路的传输效率低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报文:要发送的整块数据 首部(包头):报文划分成更小的数据块,数据块前面加上的必要的控制信息 分组(包):首部 + 数据段 优点: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问题:一定的时延,必须携带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一定的开销主机: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 4. 计算机网络的类型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一些相互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不同作用范围: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个人区域网(Personal Area Network) 不同使用者:

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心得体会.doc

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尤为珍贵;信息即为财富,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日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 计算机逐渐的代替了传统的书本、去做为一个信息的载体。为了保护好信息的安全性,所以学好计算机网络技术尤为重要。 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是按照网络协议,将地球上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相互连接的集合。连接介质可以是电缆、双绞线、光纤、微波、载波或通信卫星。计算机网络具有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功能,具有对共享数据资源集中处理及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可按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涉辖范围和互联距离、网络数据传输和网络系统的拥有者、不同的服务对象等不同标准进行种类划分。一般按网络范围划分为:(1)局域网(LAN);(2)城域网(MAN);(3)广域网(W AN)。局域网的地理范围一般在10千米以内,属于一个部门或一组群体组建的小范围网,例如一个学校、一个单位或一个系统等。广域网涉辖范围大,一般从几十千米至几万千米,例如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洲际网络,此时用于通信的传输装置和介质一般由电信部门提供,能实现较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城域网介于LAN和W AN之间,其范围通常覆盖一个城市或地区,距离从几十千米到上百千米。 计算机网络由一组结点和链络组成。网络中的结点有两类:转接

结点和访问结点。通信处理机、集中器和终端控制器等属于转接结点,它们在网络中转接和交换传送信息。主计算机和终端等是访问结点,它们是信息传送的源结点和目标结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资源共享。人们可以在办公室、家里或其他任何地方,访问查询网上的任何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办公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家庭自动化的发展。 学好计算机网络技术尤为重要,进入大学以来,我们开展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我们尽可能的利用好学习时间,尽可能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学会创新求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知识更新是很快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因此,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学习、操作,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将来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觉得每个大学生都应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计算机网络考研按章节题库

第1 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没有采用存储转发技术的交换方式是()。 A.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信元交换 2.分组交换方式是将长的报文分成若干较短的、有固定最大长度的分组。与报文的交换方式不同的是,分组交换方式有()。 A.报文头B.报文尾C.路由D.分组编号 3.在网络中计算机接收的信号是()。 A.数字信号 B.模拟信号C.广播信号 D.脉冲信号 4.下面()拓扑结构可以使用集线器作为连接器。 A.双环状 B.单环状 C.总线状 D.星状 5.根据报文交换的基本原理,可以将其交换系统的功能概括为()。 A.存储系统 B.转发系统C.存储-转发系统 D.传输控制系统 6.各种网络在物理层互联时要求()。 A.数据传输率和链路层协议相同 B.数据传输率相同,链路层协议可不同 C.数据传输率可不同,链路层协议相同 D.数据传输率和链路层协议都可不同 7.两个站点之间的距离是10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线路的带宽是10kbps,现在发送一个3KB 的数据包,那么需要()时间使得接收方收到数据。 A.0.35S B.0.45S C.0.85S D.1.35S 8.下列交换方式中,()一次连接沿着一条路由路径发送所有的数据。 A.分组交换 B.报文交换 C.电路交换 D.以上都不是 9.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PDU 分别是()。 A.报文、帧、比特 B.报文、分组、比特 C.比特、分组、帧 D.比特、帧、分组 10.为了使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延迟最小,首选的交换方式是()。

11.对计算机网络按照信号频带占用方式来划分,可以划分的网络是()。A.双绞线网和光纤网 B.局域网和广域网 C.基带网和宽带网D.环形网和总线形网 12.通信子网中的最高层是()。 A.数据链路层 B.传输层 C.网络层 D.应用层 13.计算机网络中的0SI 参考模型的三个主要概念是()。 A.服务、接口、协议 B.子网、层次、端口 C.结构、模型、交换 D.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 14.TCP/IP 模型由以下层次构成:()。 A.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B.网络接口层、互联网层、传输层、应用层 C.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D.局域网层、广域网层、互联网层 15.在OSI 参考模型中,服务的定义为()。 A.各层向下层提供的一组原语操作 B.各层间对等实体间通信的功能实现 C.各层通过其SAP 向上层提供的一组功能 D.和协议的含义是一样的 16.在开放系统互连环境中,两个N 层实体进行通信,可能用到的服务是()。A.N-1 层提供的服务 B.N 层提供的服务 C.N+1 层提供的服务 D.以上都不对 17.网络协议主要由3 个基本要素组成,即()。 A.层次、语义和时序 B.语法、原语和时序 C.语法、语义和时序 D.语法、语义和功能 18.以下有关协议和服务说法错误的是() A.协议是对等实体之间进行逻辑通信而定义的规则或规约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基础考试卷

网络技术基础 单选题(每题1分共60分) 1.在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____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A.OCTOPUS B.Newhall C. DATAPAC D.ARPANET 2. 在计算机网络组成结构中,____负责完成网络数据的传输、转发等任务。 A. 资源子网 B.局域网 C. 通信子网 D.广域网 3. 在____构型中,结点通过点到点通信线路与中心结点连接。 A. 环型拓扑 B. 网状拓扑 C. 树型拓扑 D. 星型拓扑 4. 目前,实际存在与使用的广域网基本都是采用____。 A. 树型拓扑 B. 网状拓扑 C. 星型拓扑 D. 环型拓扑 5. 如果要在一个建筑物中的几个办公室进行连网,一般应采用____的技术方案。 A. 广域网 B. 城域网 C. 局域网 D. 互联网 6. OSI参考模型是由____提出与制定的。 A. CCITT B. IETF C. ISO D. ATM Forum 7. 在OSI参考模型中,同一结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____来进行通信。 A. 协议 B. 接口 C. 进程 D. 应用程序 8. 在OSI参考模型中,____负责为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服务。 A. 网络层 B. 传输层 C. 会话层 D. 表示成 9. 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是____。 A. 比特序列 B. 分组 C. 报文 D. 帧 10. 在TCP/IP协议中,SMTP协议是一种____的协议。 A. 主机—网络层 B. 传输层 C. 互联层 D. 应用层 11. 在应用层协议中,____既依赖TCP协议,又依赖UDP协议。 A. HTTP B. DNS C. SNMP D. Telent 1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取决于它的____。 A. 路由器 B. 资源子网 C. 通信子网 D. FDDI网 13. TCP/IP模型的互联层采用的IP协议是一种____服务协议。 A. 网络 B. 面向连接的 C. 传输控制 D. 面向无连接的 14. ____是指在一条通信线路中可以同时双向传输数据的方法。 A. 单工通信 B. 半双工通信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

? 1. 网络层次划分 ?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 3. IP地址 ? 4. 子网掩码及网络划分 ? 5. ARP/RARP协议 ? 6. 路由选择协议 ?7. TCP/IP协议 ?8. UDP协议 ?9. DNS协议 ?10. NAT协议 ?11. DHCP协议 ?12. HTTP协议 ?13. 一个举例 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网络协议的学习。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者说是约定的集合。因为不同用户的数据终端可能采取的字符集是不同的,两者需要进行通信,必须要在一定的标准上进行。一个很形象地比喻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大天朝地广人多,地方性语言也非常丰 富,而且方言之间差距巨大。A地区的方言可能B地区的人根本无法接受,所 以我们要为全国人名进行沟通建立一个语言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普通话的作用。同样,放眼全球,我们与外国友人沟通的标准语言是英语,所以我们才要苦逼的学习英语。 计算机网络协议同我们的语言一样,多种多样。而ARPA公司与1977年到1979年推出了一种名为ARPANET的网络协议受到了广泛的热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推出了人尽皆知的TCP/IP标准网络协议。目前TCP/IP协议已经成为Internet中的“通用语言”,下图为不同计算机群之间利用TCP/IP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考研复试)计算机网络笔记

1:三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 2:网络的功能:连通性,共享 3:网络发展3阶段:arpanet,三级结构因特网(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的计算机网络,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多层次ISP因特网。 4:因特网从工作方式上: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核心部分(联通和交换作用)。边缘部分的的各个主机的程序直接运行的通信方式主要有C/S客户服务器和P2P对等方式。客户:主动向服务器发起通信,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服务器一直运行等待客户程序。P2P就是两个主机不分服务器和客户机,只要建立连接就可以通信。核心部分向边缘部分提供连通性。 5:电路交换:电话机用,主叫和被叫之间建立一个连接,一直占用端到端的资源,建立连接,通话,释放链接,传输效率低,适合传送大量的数据以淡化连接时间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划分为等长的数据段,加上首部,首部中包含源地址,目的地址,序号等,各个分组通过不同的物理链路到达目的地,不先建立连接就可以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高效,灵活,迅速,可靠。缺点:控制信息造成开销,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为单位,存储转发。 6: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个人局域网

7:性能指标:速率带宽(两点之间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吞吐量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 利用率 8:协议三要素:语法(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格式)语义(需要发出何种信息,何种响应,完成何种动作)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说明) 9:分层的好处: (1)各层之间独立,某层不需要下层的实现,只需要知道借口。 (2)灵活性好,某一层发生变化,只要接口不变,其他层不改变 (3)结构上分开,各层采用最合适的技术实现。 (4)易于实现和维护 通常各层要完成的功能: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分段和重装,复用分用,连接建立和释放。 10;OSI七层,TCP/IP 4层 11: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表示层:为不同的进程的通信提供一种公共语言,并定义交换数据的表示形式。 会话层:维护两个会话实体之间的连接。 运输层:负责向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服务。有传输控制协议TCP 用户数据报UDP,一个主机有多个进程,所以有复

计算机网络基础考试

计算机网络基础 单选题 1、在拨号上网过程中,连接到通话框出现时,填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应该是______。A:进入Windows时的用户名和密码 B:管理员的帐号和密码 C:ISP提供的帐号和密码 D: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 答案:C 2、下列选项中,属于Internet提供的服务的是______。 A:安装调制解调器 B:硬件维护 C:信息交流 D:格式化软盘 答案:C 3、在拨号网络设置中,必选的网络协议是_______________。 A:FTP B:TCP\IP C:ASP D:HTTP 答案:B 4、Internet是指______。 A:国际互联网 B:城域网 C:校园网 D:邮电网 答案:A 5、TCP\IP参考模型将网络分成4层,它们是: Ⅰ.物理链路层Ⅱ.网络层Ⅲ.传输层Ⅳ.应用层 请问因特网中路由器主要实现哪一层功能______。 A:Ⅰ和II B:Ⅱ C:Ⅲ和I D:Ⅳ和I 答案:B 6、和普通Modem不同,安装ADSL Modem时必须安装______协议。 A:FTP B:PPPoE C:HTTP D:ASP 答案:B

7、命令ping 192.168.0.2的作用是___________。 A:确认本机与192.168.0.2机器是否可以连通 B:登录远程主机192.168.0.2 C:可实现从远程主机192.168.0.2下载文件 D:修改机器的IP地址为192.168.0.2 答案:A 8、使用代理服务器除了服务器端代理服务器软件需配置外,客户端需配置使用代理服务器,且指向代理服务器的_____________。 A:MAC地址和网络号 B:邮件地址和网络号 C:IP地址和网络号 D:IP地址和端口号 答案:D 9、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兴起于________。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3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答案:B 10、对于城域网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只能是专用网 B:只能是公用网 C:既可以是专用网,也可以是公用网 D:既不可以是专用网,也不可以是公用网 答案:C 11、在广域网中,通信子网主要包括________。 A:传输信号和终端设备 B:转接设备和传输信道 C:显示设备和终端设备 D:以上都不是 答案:B 12、HTTP协议采用________方式传送web数据。 A:自愿接收 B:被动接收 C:请求/响应 D:随机发送 答案:C 13、互联网最常见的形式是________。 A:几个主机直接连接起来 B:几个服务器直接连接起来

2020年计算机专业考研复习笔记整理

计算机专业考研复习笔记整理 面对计算机专业的考研复习,考生们一定要把自己的笔记清楚。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计算机考研复习笔记指南,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计算机考研专业课复习特点 计算机专业课由于考试时是4门课程,而且每门课程内容都很多,知识点很杂,这就决定了考试会以广度为主,不会深,所以复习必须要抓住基础知识点,做好书上的例题课后题,而且要广做其他练习题来保证知识面要广,不用深挖难题。掌握了基础考上120分就不会有问题。 ?计算机考研学习方法解读 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2.学习笔记的方法 (1)通过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3.真题的使用方法 真题一定要好好利用,首先可以通过历年真题结合大纲使用,分析和把握出题的重点,有针对性的复习;其次,可以在第三轮复习

已经做过几套模拟题的基础之上,卡着时间做真题,来检验自己前一段的学习成果,树立考试的信心。 ?心理准备 一定要有吃苦的勇气和准备,要几个月如一日地看书是一件十 分辛苦的事,很容易迷茫、懈怠和没有信心,这时候一定要坚持,要和别人做做交流,千万别钻牛角尖,一定要学会坚持,成就竹子的也就那么几节,成就一个人的也就那么几件事。.即便最后失败,也要 学会对自己说!!“吾尽其志而力不达,无悔矣!”对自己要有以下三 点要求: 1、坚决果断,早做决定,决定了就全身心投入。 2、一定要有计划,一定尊重你自己定的计划。 3、跟时间赛跑。多一点快的意识,少一点拖拉和完美主义。考研说到底就是应试,总共就几个月时间,不要心存打好基础、厚积薄发的幻想,直接抓住要害,就可能成功。 1.阶段复习目标 了解最新考试大纲对四门课程分别规定的范围及要求,对考试 情况有初步认识;系统梳理教材当中的考查知识点,对四门课程进行 深入理解,对各章节的知识体系产生较为清晰、条理分明的认知。 2.复习教材推荐 数据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数据结构(第二版)》(严蔚敏主编) 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唐朔飞主编)

计算机网络重点知识总结谢希仁版

计算机网络知识要点总结 一、现在最主要的三种网络 ?电信网络(电话网) ?有线电视网络 ?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快,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二、internet 和Internet ?internet 是普通名词 泛指一般的互连网(互联网) ?Internet 是专有名词,标准翻译是“因特网” 世界范围的互连网(互联网) 使用TCP/IP 协议族 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ARPANET 三、计算机网络的带宽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10 M,实际上是10 Mb/s。注意:这里的M 是106。 四、对宽带传输的错误概念 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 ?信号(即电磁波)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传输速率。 这两种速率的意义和单位完全不同。 宽带传输: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较高。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样的。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采用电路交换,新型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分组交换的、基于存储转发的方式。 分组交换: ?在发送端把要发送的报文分隔为较短的数据块 ?每个块增加带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构成分组(包)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 IP 网络的重要特点 ◆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发往同一个目的地的分组,后发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顺序接收)。 ◆当网络中的通信量过大时,路由器就来不及处理分组,于是要丢弃一些分组。 ◆因此,IP 网络不保证分组的可靠地交付。 ◆IP 网络提供的服务被称为: 尽最大努力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 五、最重要的两个协议:IP 和TCP TCP 协议保证了应用程序之间的可靠通信,IP 协议控制分组在因特网的传输,但因特网不保证可靠交付. 在TCP/IP 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当A 进程需要B进程的服务时就主动呼叫B进程,在这种情况下,A 是客户而B 是服务器。 ◆可能在下一次通信中,B 需要A 的服务,此时,B 是客户而A 是服务器。 注意: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2006年事业单位招考专业知识考试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试题答案附后 (一)单选题(选择最佳答案) 5.在资源管理器窗口中,被选中的文件或文件夹会__b_____。 A.加框显示B.反像显示 C.加亮显示D.闪烁显示 23.一张1.44M容量软盘,大约可存储_____a_______个中文字。 A.72万B.144万 C.14万D.720万 24.对3寸软盘进行写保护应将_________b_____。 A.封上写保护口B.将写保护口留空 C.在盘面贴上用户标签D.改变磁盘的容量 31.计算机存储器的容量以字节为单位。一个字节由___b___个二进制位组成。 A.1 B.2 C.8 D.16 44.在Access97的表中,通常称一个表列为______b___。 A.1个记录B.1个字段 C.1个表页D.1个关系 51.在拨号入网时,当线路接通后MODEM会发出声音,称为_____c____。 A.电铃声B.开机声 C.握手声D.电波声 (二)多选题 1.在Windows98中,以下关于剪贴板的描述,正确的有__acd______。 A.关闭Windows98后,剪贴板中的内容将消失 B.各次剪切或复制到剪贴板的内容,将导致剪贴板的内容越积越多 C.剪贴板的内容可以粘贴到多个不同的应用程序中 D.剪贴板中只保存有最后一次剪切或复制的内容 2.Windows98的桌面上一般包含有下列元素______acd______。 A.开始按钮B.显示器屏幕 C.快捷图标D.任务栏 3.在资源管理器中,查找文件的方式有_____bcd_______。 A.按照建立文件的操作者姓名 B.按需要查找的文件或文件夹的名称 C.按照文件最后的修改日期 D.按高级方式查找(可以给出需要查找文件的某些特征、状况) 4.如果在桌面上打开了多个窗口,使其中一个窗口变为当前窗口,可以____abd_____。A.单击位于任务栏中对应的任务按钮 B.将光标移到非当前窗口的可见部分,单击鼠标的右键 C.在桌面的背景部分双击鼠标左键 D.将光标移到非当前窗口的可见部分,单击鼠标的左键 5.当前常见的序号码有_____cd________。 A.五笔字型码B.表形码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总结 李立 (电子商务与经济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与通信系以及电子商务与经济系均开设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能满足专业教学的要求,而且对进一步提高我院的整体教学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要求及培养目标不同,因而选择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也应不一样。 1. 电子商务与经济系《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分析 教学改革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分析学生及课程的基本状态。与其他计算机相关专业相比,我系各专业的教学对象、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基本素质相对偏弱。据资料分析,近几年招收的学生大部分入学成绩都在400分左右,大大低于同类公立学校,如电子商务专业2006年入学成绩在400分以下的,文科考生占82.2%,理科考生占63.7%。同一指标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分别是78.4%和57.9%;物流管理专业分别是85.1%和60.4%。由于学生的基本素质相对偏弱,所以加大了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难度。 (2)学生来源构成较复杂。电子商务与经济系的学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文科考生、理科考生和职高考生,其中文科考生占有较大的比重,如2006级学生中文科考生、理科考生和职高考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分别占74.4%、11.3%和14.3%;在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中,分别占74.7%、12.3%和13%;物流专业分别是69.2%、21.2%和9.6%。这三部分学生基础教育的重点有所不同,因而他们对课程的理解程度也就有所差别:文科学生数理知识偏弱,导致对本课程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而来自于职高的学生,他们在入学前已学习过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对该课程的要求往往又高于其他学生。教学对象层次的多样性决定了在本课程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并且在辅导中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3)教学目的要求与计算机专业不完全相同。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课以加强学生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深层次

全国自学考试计算机网络技术试题及答案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计算机网络原理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47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由一组用户群构成、不需要基站、没有固定路由器的移动通信网络是( C ) A.蜂窝通信网 B.无线局域网 C.Ad hoc网络 D.虚拟专用网 2.广域网WAN一般采用( D ) A.“广播”传输方式 B.“无线”传输方式 C.“光纤”传输方式 D.“存储-转发”传输方式 3.采用集中式通信控制策略的网络拓扑是( A ) A.星形拓扑 B.总线拓扑 C.环形拓扑 D.网形拓扑 4.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的网络协议要素是( B ) A.语义 B.语法 C.定时 D.标准 5.下列关于OSI参考模型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B ) A.OSI的体系结构定义了一个七层模型 B.OSI仅是ISO制定的网络体系结构 C.OSI模型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 D.OSI中只有各种协议是可以实现的 6.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串行物理接口标准是( A ) A.EIA RS-232C B.EIA RS-422 C.EIA RS-423 D.EIA RS-449 7.当物理信道的可用带宽超过单个原始信号所需带宽时可采用的复用技术是( A ) A.FDM B.TDM C.WDM D.STDM 8.OSI模型中实现端到端流量控制的是( C ) 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9.在接收、发送双方仅需一个帧的缓冲存储空间的差错控制方法是( C ) A.选择重发策略 B.连续重发请求 C.空闲重发请求 D.Go-back-N策略 10.从滑动窗口的观点看,在选择重传协议中( D ) A.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1 B.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1 C.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1 D.发送窗口>1,接收窗口>I 11.提供传输层及其以上各层之间协议转换的网间连接器是( D ) A.转发器 B.网桥 C.路由器 D.网关 12.Internet互连层的四个重要协议是IP、ARP、RARP和( C )

计算机网络学习心得体会

计算机网络学习心得体会 如今已经是信息时代,作为主流信息工具的网络越来越重要,因此我选择了这门选修课程。我个人对于电脑和网络是很感兴趣的,但由于学习的东西不多,经常是在玩游戏,真正运用到网络的技术性的东西实在少到可怜。象做博客,我只是会一般的做法,也能把它搞得与众不同,但我全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象代码之类的东西,我以前只是耳闻,半点也不懂。学了这门课程后,虽然懂的不是很多,但已经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了,简单得运用一些代码还是会的,这也就行了。我并不要求学得很精深,毕竟我将来并不是干这行的。而制作网页的知识,学了一点,也会做一些简单的网页了,其实我觉得这就够了,我还没有想做自己的网页发布到网上的念头。但我不是说不要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反,我们学地越精深越好,我的观点只能代表我个人的想法,毕竟这个时代学得越多,活得更好的可能性就越大。只不过人的精力有限,只能学到你能承受的地步。如果精力旺盛,足够学一切技术,自然也没人反对。网络之中目前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做博客,时不时写些自己的感悟或者转载些别人的好文章,上传一些漂亮的图片和朋友们分享,这让人感觉到难得的愉悦。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有意思。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集计算机硬件设备、通信设施、软件系统及数据处理能力为一体的,能够实

现资源共享的现代化综合服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及网络信息系统。1.硬件系统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硬件系统有计算机、通信设备、连接设备及辅助设备组成,如图1.6.4所示。硬件系统中设备的组合形式决定了计算机网络的类型。下面介绍几种网络中常用的硬件设备。⑴服务器服务器是一台速度快,存储量大的计算机,它是网络系统的核心设备,负责网络资源管理和用户服务。服务器可分为文件服务器、远程访问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等,是一台专用或多用途的计算机。在互联网中,服务器之间互通信息,相互提供服务,每台服务器的地位是同等的。服务器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护,以保证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⑵工作站工作站是具有独立处理能力的计算机,它是用户向服务器申请服务的终端设备。用户可以在工作站上处理日常工作,并随时向服务器索取各种信息及数据,请求服务器提供各种服务(如传输文件,打印文件等等)。⑶网卡网卡又称为网络适配器,它是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直接或间接传输介质互相通信的接口,它插在计算机的扩展槽中。一般情况下,无论是服务器还是工作站都应安装网卡。网卡的作用是将计算机与通信设施相连接,将计算机的数字信号转换成通信线路能够传送的电子信号或电磁信号。网卡是物理通信的瓶颈,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用户将

计算机网络课程总结

计算机网络课程总结 课程设计是每一个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都不可或缺的,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种拓展手段,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不仅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战了自己的见识,也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我们走向以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奠基石。 一、实习目的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针对于此,在经过相应的课程如《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课程的系统学习之后,可以说对计算机网络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了,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想我肯定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在这里只能成为空谈。于是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认为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网络设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二、实习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是一个要求动手能力很强的一门实践课程,在课程设计期间我努力将自己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计期间能够遵守纪律规章,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一共完成了11个实验,分别是1.制作直通电缆和交叉UTP、2.交换机Console口和Telnet配置、3.交换机端口和常规配置、4.虚拟局域网VLAN配置、5.路由器Console口 Telnet配置方法和接口配置、6.路由器静态路由配置、7单臂路由配置、8.动态路由协议配置、9.PPP协议配置、10路由器访问控制表(ACL)、11.网络地址转换(NAT)。

计算机网络技术考试试题及答案要点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调制解调技术主要用于下列哪种数据通信中 A、模拟信号传输模拟数据 B、模拟信号传输数字数据 C、数字信号传输数字数据 D、数字信号传输模拟信号2.下列哪种交换方法传输延迟最小? A、报文分组交换 B、报文交换 C、电路交换 D、各种方法都一样3.下列哪种交换方法使用了虚电路? A、报文分组交换 B、报文交换 C、电路交换 D、各种方法都一样4.虚电路方法在传输数据前 A、必须预先建立一条逻辑连接 B、不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组 C、收发两站的发送接收设备必须同时可用 D、必须建立起专用的通信线路 5.在下列传输介质中,哪种介质的典型传输率最高? A、双绞线 B、同轴电缆 C、光纤 D、无线介质6.RS232C逻辑0的电平为 A、大于+3V B、小于-3V C、大于+15V D、小于-15V 7.两端用户传输文件,应属于下列OSI的哪一层处理? A、表示层 B、会话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8.使用路径通过子网,应属于下OSI的哪一层处理?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传输层 D、网络层9.OSI模型中,对话控制是哪个层次的功能? A、网络层 B、传输层 C、会话层 D、表示层10.管理计算机通信的规则称为: A、协议 B、介质 C、服务 D、网络操作系统 11.控制访问网络资源的软件称为 A、操作系统 B、工作站 C、客户机 D、外设12.Windows NT为管理用户帐号提供的使用程序叫做 A、服务器管理器 B、用户管理器 B、域用户管理器D、帐号管理器13.以下哪个IP地址属于C类地址? A、101.78.65.3 B、3.3.3.3 C、197.234.111.123 D、23.34.45.56 14,域名与下面哪个一一对应 A、物理地址 B、IP地址 C、网络 D、以上均错15.路由器运行于OSI模型的哪个层次? 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16.IP协议提供哪种服务? A、无连接服务 B、面向连接的服务 C、虚电路服务 D、以上都不是17.DNS必须具有一个 A、动态IP地址 B、静态IP地址 C、动态计算机名 D、固定的计算机名

(完整word版)计算机网络考研常见复试题总结

计算机网络考研常见复试题总结 1. OSI,TCP/IP,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OSI分层(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TCP/IP分层(4层):网络接口层、网际层、运输层、应用层。 五层协议(5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 每一层的作用如下: 物理层: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体。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网络层: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此外,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传输层: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会话层: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表示层: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表示层的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 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2. IP地址的分类 A类地址:以0开头,第一个字节范围:0~127; B类地址:以10开头,第一个字节范围:128~191; C类地址:以110开头,第一个字节范围:192~223;

D类地址:以1110开头,第一个字节范围为224~239; 3. ARP协议的工作原理 首先,每台主机都会在自己的ARP缓冲区中建立一个ARP列表,以表示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当源主机需要将一个数据包要发送到目的主机时,会首先检查自己ARP列表中是否存在该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如果有,就直接将数据包发送到这个MAC地址;如果没有,就向本地网段发起一个ARP请求的广播包,查询此目的主机对应的MAC地址。此ARP请求数据包里包括源主机的IP地址、硬件地址、以及目的主机的IP地址。网络中所有的主机收到这个ARP请求后,会检查数据包中的目的IP是否和自己的IP地址一致。如果不相同就忽略此数据包;如果相同,该主机首先将发送端的MAC地址和IP地址添加到自己的ARP列表中,如果ARP表中已经存在该IP的信息,则将其覆盖,然后给源主机发送一个ARP响应数据包,告诉对方自己是它需要查找的MAC地址;源主机收到这个ARP响应数据包后,将得到的目的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添加到自己的ARP列表中,并利用此信息开始数据的传输。如果源主机一直没有收到ARP响应数据包,表示ARP查询失败。 4. 路由设备与相关层 物理层:中继器(Repeater,也叫放大器),集线器。 数据链路层:网桥,交换机。 网络层:路由器。 网关:网络层以上的设备。 5. 常见的路由选择协议,以及它们的区别 常见的路由选择协议有:RIP协议、OSPF协议。 RIP协议:底层是贝尔曼福特算法,它选择路由的度量标准(metric)是跳数,最大跳数是15跳,如果大于15跳,它就会丢弃数据包。 OSPF协议:底层是迪杰斯特拉算法,是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它选择路由的度量标准是带宽,延迟。 6. TCP与UDP的区别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资料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 1. 网络层次划分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3. IP地址 4. 子网掩码及网络划分 5. ARP/RARP协议 6. 路由选择协议 7. TCP/IP协议 8. UDP协议 9. DNS协议 10. NAT协议 11. DHCP协议 12. HTTP协议 13. 一个举例 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网络协议的学习。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者说是约定的集合。因为不同用户的数据终端可能采取的字符集是不同的,两者需要进行通信,必须要在一定的标准上进行。一个很形象地比喻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大天朝地广人多,地方性语言也非常丰富,而且方言之间差距巨大。A地区的方言可能B地区的人根本无法接受,所以我们要为全国人名进行沟通建立一个语言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普通话的作用。同样,放眼全球,我们与外国友人沟通的标准语言是英语,所以我们才要苦逼的学习英语。 计算机网络协议同我们的语言一样,多种多样。而ARPA公司与1977年到1979年推出了一种名为ARPANET的网络协议受到了广泛的热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推出了人尽皆知的TCP/IP标准网络协议。目前TCP/IP协议已经成为Internet中的“通用语言”,下图为不同计算机群之间利用TCP/IP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1. 网络层次划分

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TCP/IP协议毫无疑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没有它就根本不可能上网,任何和互联网有关的操作都离不开TCP/IP协议。不管是OSI七层模型还是TCP/IP 的四层、五层模型,每一层中都要自己的专属协议,完成自己相应的工作以及与上下层级之间进行沟通。由于OSI七层模型为网络的标准层次划分,所以我们以OSI七层模型为例从下向上进行一一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