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园课程设置以《幼儿园新教育纲要》为依据,根据东海学校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重在培养孩子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快速学习。课程设置如下:

课程宗旨:

“非智力因素”为一级目标,“智力开发”为二级目标,“知识学习”为三级目标,建构“动力系统”、“能力系统”、“知识系统”的成功教育系统。

课程内容:

(一)对幼儿全面实施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教育;

(二)开展"珠脑心速算"、"幼儿游戏识字"、"双向故事"、英语等教学活动;

(三)开展钢琴、古筝、架子鼓、舞蹈、美术、

书法、手工制作等兴趣教育,同时开展大合唱、集体舞、韵律操、奥尔夫打击乐等活动。

(四)开展球类、体操、武术、手指运动等科学的体育运动。

(五)开展蒙台梭利教育:即感官训练、数概念、科学与常识、操作与实验。

(六)开展计算机教育

操作:分辨、组合、分类、比较、推理,充分开发幼儿大脑潜能;

创造:探索、发挥,让每个幼儿尽情展示自己的想象;

资讯运用:掌握运用互联网学习和工具,冲浪、搜索信息。

课程

节次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上午

第1节课语言社会健康自然英语

第2节课语言语言计算语言计算

第3节课语言音乐英语音乐语言

下午

第4节课计算语言语言语言语言

第5节课珠算英语语言美术班会

六一幼儿园小班课程表

星期

课程

节次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上午

第1节课语言健康游戏语言音乐自然

第2节课社会音乐英语语言英语

下午

第3节课语言手工操作计算语言计算

第4节课音乐语言桌面操作健康游戏班会

六一幼儿园中班课程表

星期

课程

节次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上午

第1节课健康社会英语自然语言

第2节课语言语言计算语言计算

第3节课音乐语言音乐语言语言

下午

第4节课语言语言语言音乐英语

第5节课计算英语语言美术班会

幼儿园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及保教要求

中国儿童教育网致力于提供给广大幼儿教师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每天将会整理当天由我们的老师团队提供的当天参考教案和各种教育相关资源,让广大老师轻松备课。

一日活动安排及保教要求:

每天上午8点开始——下午5点结束。

8:00—8:30 晨间活动

进入教室,互相打招呼以热情的态度问老师及小朋友“早上好”。

服装仪容检查,整理自己仪容帮助弱小儿童,互相帮助换穿工作服。

实际生活练习,检查环境,简单打扫环境,给植物浇水,记录天气情况,自己填考勤表。

语言会话活动,小朋友互相谈论昨天发生的事。

室外自由活动,让儿童室外自由活动或做早操进行晨间锻炼。

8:30—9:00 早餐

餐前清洁:儿童入室洗手,自觉去餐具架取餐具。

等待打饭:有秩序的站在餐桌旁等待打饭。

为儿童分餐:由一名儿童帮助大家分配教师已经准备好的早餐。

吃饭:大家都打完饭后安静的坐在饭桌上吃饭,教师阿姨要仔细观察,适时教育,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激励孩子认真吃饭,以保证孩子摄入足够营养。

餐后清洁:饭后自己清洗自己的餐具喝水、漱口,并配合教师打扫餐后卫生。

9:00—10:00艺术教育时间

孩子根据自己爱好选择或者由老师根据孩子表现安排,对孩子进行钢琴、古筝、画画、手工、舞蹈等训练和熏陶。

10:00—10:30 课间操

根据音乐,由教育自编动作,让孩子进行课间放松,同时对孩子进行队列,集体纪律方面的训练。

10:30—11:00户外活动,内容如下:

简单的体能活动——为使日常的动作达到优雅,摆出正确的姿势,走路,排成一列前进、跑步等切记姿势端正。

团体游戏——组织儿童将室内工作的内容编到游戏中进行有教育性的体能或智能综合游戏。

自由游戏——为了发挥儿童游戏中的创造性给儿童一定的自由游戏时间让儿童组织自己的游戏。

11:00—11:30 综合教育活动

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对幼儿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综合教育活动时间每周五天分别安排五大领域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这五方面的教育内容。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适合各年龄段的儿童的发展水平。

11:30—12:00午餐餐前清洁:

儿童入室洗手,自觉去餐具架取餐具。

等待打饭:有秩序的站在餐桌旁等待打饭。

为儿童分餐:由一名儿童帮助大家分配教师已经准备好的早餐。

吃饭:大家都打完饭后安静的坐在饭桌上吃饭,教师阿姨要仔细观察,适时教育,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激励孩子认真吃饭,以保证孩子摄入足够营养。

餐后清洁:饭后自己清洗自己的餐具喝水、漱口,并配合教师打扫餐后卫生。

12:00—12:30 午间自由活动

孩子们在老师和阿姨的监控下,充分放松,自由活动,表现天性。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理性深化

钰伟宝宝

傅淳王珏

问答历史

课程设计与实施,是幼儿教师的基本任务;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

终极目标。它需要教师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特点与发展水平,根据不

同幼儿实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与方法途径,设计出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并组织

实施,以促进幼儿发展。然而就目前我国幼儿园情况看,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师根据

本班幼儿实际来设计适宜的教育方案仍然做得不够,比较多的是流于形式上学习模仿

教材和别人的活动设计。如具体表现为目标确定得过多、过空,内容与目标联系不紧

密,方法手段的运用要么单一化,要么为运用而运用,没有真正发挥其价值等等。这

些现象,究其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其中最关键的还在于幼儿教师对于

什么是课程设计、为什么要设计、怎样设计、设计什么,在理论上还缺乏认识,或者

在设计课程当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极大地影响了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

教育“说活动”的开展,对于从理论上有意识地提高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水平,确

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说活动”及其特点

“说活动”是幼儿教师在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基础上,面对同行及其他人员,以讲述的

方式,表达其对某一活动设计的设想及理论根据的形式。

“说活动”要求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同行教师、教研人员、领导,因而要求教师在“说”的

过程中,不仅将书面的教学方案说出来,更要求教师将隐含于教育方案后面的设计思想、教育理念、具体依据说出来,强调的是说出教师为什么要这么设计的问题。

教师“说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说幼儿的情况。要求教师说清本班幼儿发展的基本情况,尤其是与将要开展这一活

动紧密相连的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不同层次的水平、特点、优势与不足及幼儿的可

接受性等情况。“说”这一环节,使教师将平时对幼儿观察的零散印象,逐步条理化、

明晰化,有针对性地表述出来,既能更清楚地了解幼儿,又使教师能将幼儿发展水平

与教学活动设计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去考虑目标、内容的确定与选择,从而逐步真正

做到使教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2.说目标。这是教师外化“为什么教”的过程。《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保育与教育的

总目标,是幼儿园三年教育要达到的水平与规格要求,需要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不同的

课程中层层分解,并在幼儿园具体活动中体现出来。对于课程设计中的目标分解与确

定,历来是教师们感到较为困难、不容易把握的问题。尤其是在目标表达上,往往较

抽象、较空,不易实现与不易评价。在“说活动”中,教师要说清她对目标的认识与确定的考虑,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作出具体表述,说清具体知识能力、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通过说出对目标分解与确定的考虑,有利于教师逐步增强目标意识,明确目标与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的关系,使目标的确定既建立在幼儿现有发展水平上,又能通过活动促进幼儿发展。通过说出对目标的思考,可让其他教师和教研人员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是否合适,长处在哪里,不足方面是什么,再经过讨论与最后的实施,使

教师对目标的确定与表述更加清楚。

3.说教材内容。这是教师说清“教什么”的环节,是教师在外化把握幼儿发展水平基础上,根据目标选择本次活动内容的思维过程。教师不仅要说清选择的教学内容,更要说清为什么要选这些内容以及它与目标的关系、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与其他活动的联系,还要说清重点与难点内容的安排特点及理由,以及教师对内容所作的加工依据等。

4.说活动准备。这是教师既说出整个活动中要创设的环境、需要的玩教具和相关的设备,说清为什么要做这些准备的依据以及各种玩教具对教学和儿童发展的功能等。

5.说教法与学法。这是教师说明“怎样教”、“儿童怎样学”和“为什么要这样教与学”的环节。教师要说出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确定之后,用什么方法、手段来实现。既要说出整个活动用什么教学形式及方法,是集体的、分组的还是个别进行的,更要说清为什么用这种形式方法、教师如何指导、为什么要这么指导、活动中幼儿怎样学习、

依据是什么等。

6.说活动过程的组织。这要求主要说清教学活动的结构顺序以及各环节中的转换关系教学策略,包括提问策略、提示信息策略(出示玩教具、演示、情境创设等)、干预

策略、评价策略等。

7.说教学活动的延伸。这是教师说出怎样延伸活动、延伸的作用、为什么要延伸的依据。说这部分,可以反映出教师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掌握程度、对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的理解认识与做法,以及因材施教、个别教育原理的运用等。

二、说活动对提高教师设计课程能力的作用

从幼儿园教师“说活动”的过程看,既不是教师“备课”(设计活动方案),也不是教师对幼儿发展情况、目标、内容、教法、环境等逐一去钻研、思考的过程,而是把已设计好的活动方案和设计中的思维的全过程外化出来。“说活动”不仅要表达教师课程设计的结果,还要剥离出隐含在“教什么”、“怎样教”后面的“为什么”的理论依据。它也不是“活动实施”,即面对幼儿以儿童能理解的、通俗易懂的浅显的道理和亲切的语言进行教学,而是教师面对同行及教研人员开展说课活动;在“说活动”的时候,其角色

不是教育者,而是一个提供同行教研信息的讲述人;他所讲的内容,不仅是活动设计方案,更主要的是剥离设计过程中的理论内容。因而教师“说活动”时,必须根据对象的变化转换角色转换“说”的语言风格和讲述表达的内容,重在“说理论与实际结合上”,也就是要说清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每个环节运用的理论是哪些,这对于教师重视备课过程中的理论学习,加强对理论的认识、理解、运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昆明市盘龙区上千名教师在一年多的“说活动”中,已经将课程设计的理论有意识地、有机地融入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儿童在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发展的特点,以及教学策略、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等均有很好的运用。这种把自己设计课程的思维活动“说”出来的过程,能使幼儿教师在思想上对设计课程中的理论依据、构思再一次进行审视,强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

导。

通过“说活动”使幼儿教师设计课程不再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不再是简单抄教案,即使借鉴别人好的活动设计,也要有理有据,有自己的特点,适合自己所在班级幼儿

的发展状况。

“说活动”的过程,也是全体教师、教研员在每个教师自己充分准备设计教育活动方案的基础上,共同研究课程设计、提高课程设计水平的过程。在教师把自己的活动设计构思、理论、观念说出来以后,全体教师一起从理论到实际透彻分析活动设计的每一环节,使过去个人为主的教学行为,可使教师逐步从理论上弄清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的关系,逐步明晰在分解确定目标、目标表述、内容选择和形式方法运用中的模糊认识,逐步根据课程设计的理论、方法与步骤,使教师设计课程的能力

得到提高。

“说活动”的开展,还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课程实施的效果。教师在“说活动”时,既要充分准备,又要理清思想;既要说“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还要说“为什么”这样做。它要求教师“说”时条理清楚、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清楚、方法运用恰当。整个过程是教师再认识、进一步深化设计的过程。经过同行的评价,可以使活动设计更加完整、全面、充分。而当教师组织实施活动时,就能够使活动达到最优的效果,

真正实现预定目标。

分析“说活动”特点与效果,可以使幼儿教师在课程设计时体现教育观念“新”、目标把握“度”、教学内容“适”、教学方法“活”、教学结构“优”、教育对象上落实“全”等等。

这些归结起来,又体现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说活动”对于提高教师设计课程的能力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昆明市盘龙区教委所属的28家幼儿园,上千名幼儿教师参加了为期一年的“说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从教师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有关论文质量看,均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当然,任何事

物的发展总是有一个不断改进、提高、完善的过程。尽管“说活动”对提高幼儿教师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确有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有较高理论水平,但在运用理论时不恰当,针对性、指导性不强;

有的教师在说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玩教具,是为增加说得好的效果而专门制作与运用的;部分教师说的口气和所使用的语言,仅停留在对幼儿说的层面上等问题。因此,要使这一活动达到更高的水平,仍需加强教师在有关理论与实践上的培训与提高。

钰伟宝宝问答历史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理性深化

傅淳王珏

课程设计与实施,是幼儿教师的基本任务;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它需要教师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特点与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幼儿实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与方法途径,设计出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并组织实施,以促进幼儿发展。然而就目前我国幼儿园情况看,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来设计适宜的教育方案仍然做得不够,比较多的是流于形式上学习模仿教材和别人的活动设计。如具体表现为目标确定得过多、过空,内容与目标联系不紧密,方法手段的运用要么单一化,要么为运用而运用,没有真正发挥其价值等等。这些现象,究其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其中最关键的还在于幼儿教师对于什么是课程设计、为什么要设计、怎样设计、设计什么,在理论上还缺乏认识,或者在设计课程当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极大地影响了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说活动”的开展,对于从理论上有意识地提高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水平,确

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说活动”及其特点

“说活动”是幼儿教师在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基础上,面对同行及其他人员,以讲述的方式,表达其对某一活动设计的设想及理论根据的形式。

“说活动”要求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同行教师、教研人员、领导,因而要求教师在“说”的过程中,不仅将书面的教学方案说出来,更要求教师将隐含于教育方案后面的设计思想、教育理念、具体依据说出来,强调的是说出教师为什么要这么设计的问题。

教师“说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说幼儿的情况。要求教师说清本班幼儿发展的基本情况,尤其是与将要开展这一活动紧密相连的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不同层次的水平、特点、优势与不足及幼儿的可接受性等情况。“说”这一环节,使教师将平时对幼儿观察的零散印象,逐步条理化、明晰化,有针对性地表述出来,既能更清楚地了解幼儿,又使教师能将幼儿发展水平与教学活动设计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去考虑目标、内容的确定与选择,从而逐步真正

做到使教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2.说目标。这是教师外化“为什么教”的过程。《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保育与教育的总目标,是幼儿园三年教育要达到的水平与规格要求,需要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不同的课程中层层分解,并在幼儿园具体活动中体现出来。对于课程设计中的目标分解与确定,历来是教师们感到较为困难、不容易把握的问题。尤其是在目标表达上,往往较抽象、较空,不易实现与不易评价。在“说活动”中,教师要说清她对目标的认识与确定的考虑,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作出具体表述,说清具体知识能力、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通过说出对目标分解与确定的考虑,有利于教师逐步增强目标意识,明确目标与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的关系,使目标的确定既建立在幼儿现有发展水平上,又能通过活动促进幼儿发展。通过说出对目标的思考,可让其他教师和教研人员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是否合适,长处在哪里,不足方面是什么,再经过讨论与最后的实施,使

教师对目标的确定与表述更加清楚。

3.说教材内容。这是教师说清“教什么”的环节,是教师在外化把握幼儿发展水平基础上,根据目标选择本次活动内容的思维过程。教师不仅要说清选择的教学内容,更要说清为什么要选这些内容以及它与目标的关系、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与其他活动的联系,还要说清重点与难点内容的安排特点及理由,以及教师对内容所作的加工依据等。

4.说活动准备。这是教师既说出整个活动中要创设的环境、需要的玩教具和相关的设备,说清为什么要做这些准备的依据以及各种玩教具对教学和儿童发展的功能等。

5.说教法与学法。这是教师说明“怎样教”、“儿童怎样学”和“为什么要这样教与学”的环节。教师要说出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确定之后,用什么方法、手段来实现。既要说出整个活动用什么教学形式及方法,是集体的、分组的还是个别进行的,更要说清为什么用这种形式方法、教师如何指导、为什么要这么指导、活动中幼儿怎样学习、

依据是什么等。

6.说活动过程的组织。这要求主要说清教学活动的结构顺序以及各环节中的转换关系教学策略,包括提问策略、提示信息策略(出示玩教具、演示、情境创设等)、干预

策略、评价策略等。

7.说教学活动的延伸。这是教师说出怎样延伸活动、延伸的作用、为什么要延伸的依据。说这部分,可以反映出教师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掌握程度、对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的理解认识与做法,以及因材施教、个别教育原理的运用等。

二、说活动对提高教师设计课程能力的作用

从幼儿园教师“说活动”的过程看,既不是教师“备课”(设计活动方案),也不是教师对幼儿发展情况、目标、内容、教法、环境等逐一去钻研、思考的过程,而是把已设计好的活动方案和设计中的思维的全过程外化出来。“说活动”不仅要表达教师课程设计的结果,还要剥离出隐含在“教什么”、“怎样教”后面的“为什么”的理论依据。它也不是“活动实施”,即面对幼儿以儿童能理解的、通俗易懂的浅显的道理和亲切的语言进行教学,而是教师面对同行及教研人员开展说课活动;在“说活动”的时候,其角色不是教育者,而是一个提供同行教研信息的讲述人;他所讲的内容,不仅是活动设计方案,更主要的是剥离设计过程中的理论内容。因而教师“说活动”时,必须根据对象的变化转换角色转换“说”的语言风格和讲述表达的内容,重在“说理论与实际结合上”,也就是要说清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每个环节运用的理论是哪些,这对于教师重视备课过程中的理论学习,加强对理论的认识、理解、运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昆明市盘龙区上千名教师在一年多的“说活动”中,已经将课程设计的理论有意识地、有机地融入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儿童在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发展的特点,以及教学策略、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等均有很好的运用。这种把自己设计课程的思维活动“说”出来的过程,能使幼儿教师在思想上对设计课程中的理论依据、构思再一次进行审视,强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

导。

通过“说活动”使幼儿教师设计课程不再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不再是简单抄教案,即使借鉴别人好的活动设计,也要有理有据,有自己的特点,适合自己所在班级幼儿

的发展状况。

“说活动”的过程,也是全体教师、教研员在每个教师自己充分准备设计教育活动方案的基础上,共同研究课程设计、提高课程设计水平的过程。在教师把自己的活动设计构思、理论、观念说出来以后,全体教师一起从理论到实际透彻分析活动设计的每一环节,使过去个人为主的教学行为,可使教师逐步从理论上弄清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的关系,逐步明晰在分解确定目标、目标表述、内容选择和形式方法运用中的模糊认识,逐步根据课程设计的理论、方法与步骤,使教师设计课程的能力

得到提高。

“说活动”的开展,还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课程实施的效果。教师在“说活动”时,既要充分准备,又要理清思想;既要说“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还要说“为什么”这样做。它要求教师“说”时条理清楚、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清楚、方法运用恰当。整个过程是教师再认识、进一步深化设计的过程。经过同行的评价,可以使活动设计更加完整、全面、充分。而当教师组织实施活动时,就能够使活动达到最优的效果,

真正实现预定目标。

分析“说活动”特点与效果,可以使幼儿教师在课程设计时体现教育观念“新”、目标把握“度”、教学内容“适”、教学方法“活”、教学结构“优”、教育对象上落实“全”等等。

这些归结起来,又体现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说活动”对于提高教师设计课程的能力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昆明市盘龙区教委所属的28家幼儿园,上千名幼儿教师参加了为期一年的“说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从教师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有关论文质量看,均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个不断改进、提高、完善的过程。尽管“说活动”对提高幼儿教师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确有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有较高理论水平,但在运用理论时不恰当,针对性、指导性不强;

有的教师在说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玩教具,是为增加说得好的效果而专门制作与运用的;部分教师说的口气和所使用的语言,仅停留在对幼儿说的层面上等问题。因此,要使这一活动达到更高的水平,仍需加强教师在有关理论与实践上的培训与提高。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知识分享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幼儿园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需求

幼儿园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需求 2009-09-18 10:12:38作者:大爱网编辑来源:互联网 一、幼儿活动水平的明显提高,需要更为丰富的活动空间 中班幼儿的动作能力明显地发展起来,幼儿活动的范围大大扩展,活动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要求活动区的活动更加适应中班幼儿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加充足的活动区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让他们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得发展。 二、幼儿游戏水平的极大提高,需要不断拓展游戏空间 中班幼儿非常喜欢象征性游戏。在选择中班的教育形式时,要考虑提供促进幼儿不断发展的游戏活动与条件———注重发挥活动区的作用。 三、幼儿进一步发展的自主性与主动性,需要宽松、安全的探索环境 中班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提出自己的活动想法,有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与能力,能努力完成自己选择的活动。活动的自主性在活动区、游戏以及其他活动中都明显地表现出来。 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主、有规则的活动环境,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四、幼儿同伴交往需求与能力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氛围 到了中班,幼儿的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游戏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中班幼儿游戏能力与水平都有所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性游戏也逐步发展起来。他们已

不再满足于自己玩,而是开始喜欢找同伴一起玩。 中班的幼儿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这种需求又是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得以实现的。因此,为幼儿提供可以交往合作的游戏氛围,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户外锻炼、表演游戏、角色游戏以及各种活动区的游戏,都能为幼儿的这一发展需要提供帮助。 五、幼儿想象的有意性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的表达与创造的空间 中班幼儿丰富而积极的想象力,需要教师提供一个有利于幼儿充分发挥的活动空间。活动区正是一个很好的空间,活动区的活动,可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幼儿非常投入的集体活动。 六、幼儿具体形象性的思维,需要具体的活动情境与活动形式 中班幼儿是整个幼儿时期思维特点表现最为典型的时期,即思维的形象性最为突出。这一思维特点不仅表现在幼儿解决问题,判断事物时,而且表现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都是沉浸在形象化的思维活动中。区域活动为幼儿的形象性思维提供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满足和实现了幼儿形象思维的需要。 中班幼儿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特点,需要类似活动区的活动形式为其提供具体而丰富的思维活动材料和活动空间,以保证幼儿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充分发挥与实现。 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与需求,需要我们大家去探索,不去探索,我们的教育将寸步难行;去探索,我们才懂得尊重幼儿。(大爱网)

遵循幼儿教育规律,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遵循幼儿教育规律,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条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第五条又具体规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后来,国家教育有关部门又明确规定:禁止幼儿园教授小学内容和进行其他超前教育或强化训练,不得开展任何违背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防止“小学化”现象。而现在有些私办幼儿园,为了让家长满意,争取生源,而视幼儿教育规律于不顾,教幼儿学拼音、识字、写字、加减法等,还进行考试。过早的让幼儿接触应试教育,让幼儿的童年生活过早的消失。 幼儿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奠基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座大楼,幼儿教育就是大楼的地基。地基虽然在地下看不见,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座大楼的质量。因此,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证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拔苗助长的行为,危害很大。一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的身心、动作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无力承担小学内容的学习。3-4岁幼儿因为小肌肉群还未充分发展,两手的精细化动作仍较迟钝,连使用筷子吃饭都比较困难,握笔也只能“一把抓”,这个阶段要求他们学写字,将影响他们正常的生长发育。二是剥夺了孩子快乐的 验到了游戏的趣味。过早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强化训练,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能力的发展。三是将造成厌学的严重后果。提前学习的孩子进入小学后,由于很多知识都在幼儿园学习过,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养成上课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等不良学习习惯。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

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幼儿生理各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 1、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幼儿时期(3~6、7岁)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约增4~7公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新陈代谢旺盛,但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 家长应注意不要让幼儿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幼儿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幼儿的血液含量相对比成人多,但血液中水分较多,凝血物质少,出血时血液凝固较慢;幼儿新陈代谢快,血色素为13~14克。低于13克即为贫血,应及时治疗。幼儿嗜中性白细胞较少,淋巴细胞较多,所以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家长应注意增强孩子体质,提高其抵抗力;幼儿的听觉和嗅觉敏锐,但外耳道比较狭窄,3岁时外耳道壁还未完全骨化和愈合,幼儿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故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严防水进入耳内;幼儿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加之幼儿神经系统对排尿过程的调节作用差,所以,幼儿排尿次数较多,自控能力较弱。家长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女孩的尿道口经尿道入膀胱的距离短且直,容易感染。家长要注意其外阴部清洁;幼儿皮肤柔嫩,容易损伤或感染,调节功能不如成人,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著凉或受热,家长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2、幼儿期是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组成的,每个器官、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体现自己的功能的,神经系统对机体的一切活动,起着主导作用。人的神经系统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大脑是中枢神经的最高部位。人类的大脑,无论在结构和机能上,都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脑不仅是人的机体活动的主导者,而且是思维活动的器官。人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反映脑发育进程之一的脑垂,新生儿有390克,1周岁时900克左右,3周岁时约1000克,7岁时1280克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成人脑组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沛县三里小学赵晓文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一、学龄儿童生理方面的特点 学龄儿童生理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旺盛。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6~7岁时的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约增4~7分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新陈代谢旺盛,但学龄儿童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如学龄儿童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成人要注意培养学龄儿童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再有学龄儿童皮肤的调节功能相对较差,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着凉或受热,成人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在刚开始上学时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坐姿,因为学龄儿童骨骼的硬度小,弹性大,可塑性强。如果长期姿势不正或受外伤会引起骨骼变形或骨折,要养成正确的坐、立、行姿态;学龄儿童肌肉力量差,容易疲劳和损伤,肌肉群的发育不平衡,大肌肉群先发育,小肌肉群还未发育完善,表现为手脚动作比较笨拙,特别是手,还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心肺体积相对比成人大,心脏收缩力差,脉博每分钟90~

110次左右。因此要注意不要让学龄儿童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体育锻炼时要教会他休息。游泳时要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因为儿童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 这个时期的儿童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告诉他:“在学校,下课时,第一件事要先上厕所。”不要养成憋尿的习惯。人的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七岁幼儿的脑有重量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从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度看,到幼儿末期,大脑皮质各区都已接近成人水平。 二、学龄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 鉴于学龄期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和坚持性不够,自制力差,还不善于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违反纪律,同时,由于生活范围和社会交往的扩大,又有一个对集体生活适应的问题,心理发育面临着一个转折,掌握学龄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因此显得非常重要,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着重以同伴以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促进社会化的发展。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辅导中注意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儿的心理个性发展。经过几年的尝试,已经取得出初步成果,现从以下方面作一介绍: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小棒,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集的这一排小棒的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队短”。可见,幼儿辩别数目的多少受小棒排列形式的影响。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二、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3岁这一年龄,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生活中的一个转折年龄。因为从这个年龄起,幼儿要离开父母开始入幼儿园,过集体的生活。幼儿怎样才能适应这个环境,关键在于幼儿与教师、幼儿园、小朋友之间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小班幼儿的突出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情强,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但年龄越小就越突出。小班幼儿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有: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2、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样板。 三、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与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1、爱玩、会玩

课题申报模板:3255-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成长型家长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成长型家长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的任务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面向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 (二)课题界定 社会的发展,孩子的思想、心理方面有了新的变化,了解孩子每一阶段的不同心理不同需要,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方法调整心态,促进自身的发展有自己独立的时间空间,同时也给孩子时间与空间,让孩子自己成长。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完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二是对个人道德素养的塑造,三是对所存在的时代产生一种社会意识及认同感的塑造。作为家长,就得与时俱进的教育孩子,打破自己传统的办法,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成长。 (三)国内外现状述评 抚顺韩丽华教授《谈心理健康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中阐释:对于幼儿而言,健康是第一重要的。健康指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应该身体健康,更重要的应该心理健康。前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会长怀特曾说过,儿童时期是施行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认识到心理健康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才能进一步进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刘秀丽《幼儿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现状及问题》写到: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基础,直接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采用,与儿童的成长息息相关。家庭教育观念不仅受家长自身的经济环境、受教育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目前。我国幼儿家长科学的教育观念正处于形成时期即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观念逐渐替代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占主流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善。相较于重视智力因素培养而不关注非智力因素培养、重视成名成家教育而不是重视品德教育、重视应试教育而不重视素质教育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我国现代的幼儿家庭教育在发扬优良家庭传统的基础之上,更重视素质教育、品德教育,体现出更为明显的时代进步性和积极性。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深入分析育龄家庭生育二孩的意愿、二孩家庭的养育现状及其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需求,全国妇联开展了“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调查。二孩家庭教育带给家长新的教育环境,并且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做成长型家长。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战略主题中提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特别提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时代的进步和变化,家庭教育还缺乏科学的教育引领,不少家长守着陈旧、落后甚至错误的教育观念,用着原始、自然的教育方式,重智育轻德育,重生理轻心理,重外显轻内省,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相当普遍,为让家长的教育方式随时代进步“成长”教育理念,经过必要培训才能“上岗”。 3.培养家长家长掌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教育内容,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

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5—6岁是幼儿园大班的年龄,也是即将进入小学的年龄。其身心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儿童的观察力、理解力增强,求知欲和好奇心盛,爱说、好动,而且,逐渐变得有情感,有一只要求和独立个性,自我意识有一定的发展,喜欢自由活动,渴望参加成人活动,盼望自己快点长大。具体表现为: 一、身体发展迅速,动作协调 身体比较结实,活动量大,手的动作精细、准确和熟练,更能独自活动。基本活动习惯已经初步形成,并能够自理,但是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大班幼儿初期,男孩的平均身高是109.6厘米,女孩是108.7厘米。男孩平均体重是18.5千克,女孩是18.1千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动作开始出现协调性和稳定性,基本掌握了主要的全身运动。会把几个运动要素统一为一个运动,并能做一些复杂运动。如:会跳绳、翻单杠、会爬树等。手指的灵活性也在增强,能做复杂的手工,会灵活使用筷子等。 二、好问、好学 儿童都很好奇,但是5岁以后儿童的好奇心和以前不同了。他不再满足于了解表面现象,而要追根问底。5岁儿童的活跃主要不是停留在身体的活动上,而是表现在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上。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这个年龄的儿童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不象过去那样只问

“是什么”?他提出没完没了的“为什么”,如果年幼的孩子提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成人回答了谁好谁坏,他就不再提问。大班幼儿则不然,他要接着问:“他为什么坏?他做了什么坏事?”在日常生活中,大班幼儿什么都问,使许多成人感到难以应付。他们的问题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方面。这个年龄的儿童几乎都要问“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回答他们的问题,既需要足够的知识,又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5—6岁的孩子喜欢学习,他们愿意上课,学到一些新的知识或技巧后,他们感到满足,而且喜欢对别人讲。他们已经能够坚持稍长一些时间的智力活动。在课堂上,他们喜欢各种新课,喜欢一些动脑筋的活动,如做计算活动,编故事或做其它的创造性的活动。在课外,不少幼儿热衷于下棋、猜谜,或做各种智力游戏。 大班幼儿的淘气,有时是求知欲的表现。许多孩子都想知道为什么收音机能说话,电视机里那些小人躲在哪里?为此,他们会拆开一些玩具或其它物品,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性,他们常常闯祸后还自以为有理。比如,两个大班幼儿在自来水管下面的少水槽上横架着一块搓衣板,让水通过搓衣板的小沟流下来,玩得很起劲,老师批评他们浪费水,他们感到非常委屈,认为“一个水管变出了那么多小水管,可以节约水。” 三、抽象能力明显萌发 大班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是明显地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例如,5—6岁儿童能够根据概念分类。如果给幼儿一些画有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儿童发展的含义 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天性――教养之争 1、遗传决定论(天性难移) (1)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说 (2)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3)笛卡尔 2、环境决定论 (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2)洛克的白板说 (3)华生的教育万能论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①成熟 ②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 ④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2)四个要素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 4、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①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②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③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后天因素则是个体发展的条件。幼儿正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遗传素质 ①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 ②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儿童发展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其基本前提。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儿童在智力、才能、个性等都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遗传素质的影响。 ④但是遗传素质并不能单一决定儿童的发展,儿童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经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后天环境和教育 ①人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 ②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也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 ④通过教育可以发扬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 ⑤学前期是神经系统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启蒙有重大使用,也是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 三、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1)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 (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发展具有阶段性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答: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2.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二、请结合实践谈谈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理解。 答:(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幼儿任何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过程即表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量变到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标志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在每一个阶段中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是每一个阶段里总是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因此,只要是幼儿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共同的,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而且基本上是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变化,儿童的年龄特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3)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幼儿心理的发展进程不是千篇一律地按一个模式进行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早一些,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晚一些;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却是先慢后快,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而且,不同的幼儿其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他们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各不相同。 在遗传、环境、教育和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特征,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要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教育的选择要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遵循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育的内容、方法、进度等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儿童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儿童能够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等。小班幼儿,较为明显的行为便是模仿和重复,他们在不断地重复、模仿过程中获得粗浅的经验,我们在指导过程中常常会高估孩子的认知水平,低估孩子的心智水平,指导不适宜或没有寻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就常常造成孩子们不理解,老师没有成就感,也会感到痛苦。 其次,教育要依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循序渐进。儿童身心的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的,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这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同时更应该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序列来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如何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如何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永昌县第二幼儿园范巧庆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懂得自我保护,促进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是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所以,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必须以全面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的,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一代花朵。 一、增强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1.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1)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使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2)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在户外发生意外伤害多数是因为幼儿不会正确进行游戏或不会使用一些工具引起的,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增加必要的生活课程,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 (3)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让幼儿学习和巩固自我保护的技能。 生活能告诉幼儿很多事,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幼儿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告诉他们道理,远远强于在日常教学中的条条框框。 (4)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一致教育。 让幼儿形成自护习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避免伤害,这要求家庭与幼儿园互相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同时,家长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这一教育资源,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2.加强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老师和家长老是担心孩子这儿摔了,那儿碰了,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大包大揽,导致幼儿胆小怕事,自立和自我保护能力差。所以我们与其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会他们保护自己的方法,不但减轻了我们的负担,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的能力。 早晨幼儿入园时就检查幼儿所带的物品,对于小针、弹球、小刀、珠子等要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三、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6-12岁) 从三个方面穿插讲的:1、注意力,2、记忆力,3、思维方式

3至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3至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1)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黑等。对于色调相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 等则易混淆。 (2)听觉:发展较早,到3岁基本完成。 (3)空间知觉:能辨认上下,但不能很好地辨别前后、左右。 (4)时间知觉:能领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感念,但不 能掌握“过去、现在、将来”的概念。 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只有6—7分钟,甚至更短。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观察时常常用手指头帮忙,指着图片和物体进行观察。 2.注意的发展 仍处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增加。(有意注意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小班幼儿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表现在观察图片时,仅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在做律动时,只能听琴声两手上下挥动或双脚小跑步,而不能将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有机地结合 起来。

3.记忆的发展 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凡是感兴趣的、印象生动强烈的事情就容易记住,具有直观的、形象的性质。 4.思维的发展 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的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其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或转移。小班幼儿的思维扔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但他们已经开始借助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即由直觉行动思维向 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1)这个阶段的幼儿只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具体概念,如:实物概念、简单的数概念等,很难掌握抽象的关系概念、时间概 念、道德概念等。 (2)在推理判断时,常常以事物的外部联系为依据,而不是以 事物的内在联系为依据。 5.想象的发展 (1)没有预定的目的,受当时事物的影响比较大。 (2)由于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易受当时情景的影响,所以想 象比较被动,主题也不稳定。 (3)这时期幼儿常以想象过程为满足,而不去考虑想想的目 的。

3至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 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 性器期, 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潜伏期, 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 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 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1、儿童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规律 儿童心理研究范围是0-18岁,又将其分为几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0-7岁),儿童期(7-12岁),青春期(12-18岁)。 现在,越来越多的妈妈重视胎教,胎儿期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胎儿期的特点如下:(1)胎儿和妈妈是一体的,所需营养全由妈妈提供;(2)妈妈的情绪胎儿可以感受到,如果妈妈的情绪不好或者害怕,胎儿也会感觉恐惧。胎教其实并不是教育胎儿,而是有助于妈妈。至于胎教音乐,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根本听不到,不过胎教有用,主要是妈妈情绪好,有助于胎儿。 宝宝出生之后,要面临新的外在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胎儿其实要12个月才能离开母体,但是为什么现在是10个月呢?因为人类进化,头部较大,12个月生产困难。因此,婴儿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妈妈体内会分泌催产素,对孩子的反应有直觉,比如说,孩子哭了,爸爸可能不知道,但是妈妈会知道,可能是孩子要换尿布了。怎么建立安全感呢?就是孩子有需求的时候,爸爸妈妈是否在身边照顾。婴儿表达需求的方式就是哭,因此孩子有需要时,亲人要及时满足。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婴儿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可信,长大以后会与父母不亲,与伴侣关系也不好。这个需求并没有消失,一直处于一个向外索取的状态。 3-7岁的阶段,心理发展又不同。比如,向外界的人一定要说接受。小时候可以随意吃饭大小便,但是现在不可以了,要按时吃饭,无法自由表达情绪。这个阶段开始社会化,要适应社会的环境。于是,孩子的感觉开始变得不重要,规矩重要。特别是在中国,孩子都变得统一规范化了,孩子必须遵守规矩才能生活下去。延迟满足:我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抑制眼前可以得到的满足,才能最终得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事业上比较成功,家庭比较幸福,生活在社会中上层。在孩子小学阶段,要开始了解世界,以及获得知识。这个阶段培养孩子获得知识的能力很重要。 到了青春期阶段,孩子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叛逆”。一开始是,爸爸妈妈是对的,我是错的,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你让他怎么做,他偏不怎么做,一切都靠不住,一切都不可信,甚至对他自己,他也可能不相信。这个是时候是儿童开始独立,形成人格个性的关键时期。如果青春期的孩子不叛逆,这是不是一个好事呢?这还真不是一个好事,因为将来出来以后,他还会有反抗。这个反抗存在两种情况:(1)大学以后,开始逃离,绝对的一种逃离方式就是毁灭自己——自杀;(2)什么都不做。那么,青春期的叛逆该怎么应对呢?需要让他充分地完成,否则,青春期的这些特点在他的性格中将长期存在。 青春期过了以后,比方说18-25岁,这时孩子要形成一个独特的自我,是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候,孩子开始考虑,我到底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要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我将来的发展,我可能要为自己做些什么?所

幼儿园小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园小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1)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 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黑等。对于色调相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等则易混淆。 2)听觉:发展较早,到3岁基本完成。 3)空间知觉:能辨认上下,但不能很好地辨别前后、左右。 4)时间知觉:能领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感念,但不能掌握“过 去、现在、将来”的概念。 5)观察力:刚刚萌发,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观察上,他们还不会按目 的去观察,且观察目的会随观察过程发生转移,观察兴趣常常会替代成人 要求的观察目的。 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只有6—7分钟,甚至更短。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观察时常常用手指头帮忙,指着图片和物体进行观察。 2、注意的发展:仍处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增加。(有意注意一般只能 维持3—5分钟)。 小班幼儿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表现在观察图片时,仅 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在做律动时,只能听琴声两手上下挥动或双脚小跑步,而不能将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记忆的发展: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凡是感兴趣的、印象生动强烈的事 情就容易记住,具有直观的、形象的性质。 4、思维的发展: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的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其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或转移。小班幼儿的思维扔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但他们已经开始借助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即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1)这个阶段的幼儿只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具体概念,如:实物概念、简单的数概念等, 很难掌握抽象的关系概念、时间概念、道德概念等。 2)在推理判断时,常常以事物的外部联系为依据,而不是以事物的内在联系为依据。 5、想象的发展: 1)没有预定的目的,受当时事物的影响比较大。 2)由于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易受当时情景的影响,所以想象比较被动,主题也不稳 定。 3)这时期幼儿常以想象过程为满足,而不去考虑想想的目的。 另外,小班幼儿还喜欢夸大想象,把没有的事情说得活龙活现。 二、情感发展 1、同情心:具有一定的同情心,但是,他们不会表达自己,只能做出一些举动,甚至 是一些不应该的举动来表达自己。 2、荣誉感:对荣誉感的理解大多局限在自己身上,而较少考虑到整个班级,还不知道 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 三、社会性发展 1、语言的发展:正常情况下,都已学会讲话,但不能正确地发出全部语音,因为他们 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发育并不十分完善,还不能辨别差别较小的音,不 善于协调使用发音方法,所以存在发音不清楚的情况。 1)词汇量:1000——1100个,名、动词占大多数,而且名词、动词是幼 儿首先掌握的词类。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婴幼儿发展的规律 婴幼儿发展的规律。即要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都是从简单、被动、具体朝着较复杂、主动、抽象的方向发展。同时,各个发展阶段之间按顺序衔接。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投奠定必要基础,若某个阶段发育出现障碍,都会对后一阶段产生阻碍作用。比如:婴儿的大动作发展总星道衛抬头ー-翻身-坐-爬-站-走的方向和顺序进行,这个方向和顺序是不可逆,不可变的。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指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阶段性是指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共同的特征,即所谓年龄特征。例如,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是由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同时,3-6岁幼儿思维又呈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3岁幼儿的思维带有较大的直觉行动性,四五岁幼儿的思维已经具有典型的具体形象性,到6岁,幼儿已经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了。 (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婴幼儿身心发展表现出时快时慢、时高时低以及发

展领域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如身高发展在1岁前发展迅速,由刚出生的50cm左右发展到1岁时的75cm左右,平均增加25cm,而3岁到4岁时,身高发展减缓,由平均97cm长到104cm,1年大约增加7cm. 2. 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即各个方长到104cm,1年大约增加7cm. 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即各个方面的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在某个时期,存在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就1岁以内婴儿而言,动作发展速度非常惊人,由刚出生的无意识动作发展到有意识地控制肢体,由依靠大人抱到自己站立甚至行走;而语言发展在1岁以内却不明显,到1岁时言语才开始萌芽,能听懂并说出一些简单的词。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是指对于每个婴幼儿而言,其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是不同的。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种种原因,婴幼儿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婴幼儿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完全相同的。即使同一个婴幼儿、其不同方面的发展状况也是有差异的。例如,有的幼儿擅长绘画,但数学能力却不能达到一般的要求。这种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婴幼儿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上,例如有的活泼好动,情绪表现明显,有的则沉静,情绪不容易外露,等等。 (五)发展具有互补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