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中的普遍性原理

自然科学中的普遍性原理
自然科学中的普遍性原理

自然辩证法研究

V o l.14,N o.1,1998

?科技哲学?

自然科学中的普遍性原理Ξ

张 沁 源

摘要 培根倡导由归纳的途径获得最普遍的原理,爱因斯坦建议通过人类精神的自由创造得到普遍的形式原理。当前在自然科学理论由个别解释型转向统一原理型的过程里,普遍性原理已成为构建理论的基本前提,物理科学中存在着以对称性原理作为普遍性原理的倾向。普遍性原理除具有预设性、前提性外,还具有中断论证程序、构建理论模型、数学形式化及理论辩护等方法论功能。

普遍性原理属于元理论和第三种知识。

1 普遍性原理:从培根到爱因斯坦

实验方法和数学抽象是近代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分化出来的两个重要标志,近代自然科学获得某核心理论的途径也与自然哲学大相径庭。弗朗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中写道:

“钻求和发现真理,只有亦只能有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飞越到最普遍的原理,其真理性即被视为已定而不可动摇,而由这些原则进而去判断,进而去发现一些中级的公理。这是现在流行的方法。另一条道路是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引出一些原理,经由逐步而无间断的上升,直至最后才达到最普遍的原理。这是正确的方法,但迄今还未试行过。”〔1〕

这里培根所说的“现在流行的方法”是指当时自然哲学家们惯用的方法。他们“把一切事物都诉诸艰苦的思维,诉诸心灵的不断动作和运用”〔2〕,对“经验和特殊的东西只是瞥眼而过”,“开始时就一下子建立起某些抽象的、无用的、普遍的东西”〔3〕。这基本上是一种纯粹思辨的方法。而培根所说的“迄今还未试行过”的方法,在他的倡导下,已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即通过事先设计好的有目的的实验或观测,用数学或归纳等逻辑工具,从经验中抽象出来并形成原理,尔后再从原理演绎出和推出新的实验。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功充分表明了培根所建议的道路的正确性。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是这条道路成功的范例之一。几代物理学家从精心设计的实验获得数据并从中归纳的一些规律,如库仑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及安培定律,以后是麦克斯韦的大归纳大综合,得到了麦克斯韦方程组。〔4〕根据这套方程组,除了得到纯电学和纯磁学的结论外,还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了光和电磁场的同一性。

这个范例给出了归纳法的一般途径,也就是培根认为获得普遍性原理的正确途径。正如麦克斯韦在他的论文《论法拉弟的力线》中所阐述的:“在有效的科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步骤,应当是把以前研究的结果简化成和归结成这样一种形式,使精神能由此来掌握那些结果。这种简化所取的形式,可以是纯粹的数学公式,也可以是物理的假设。”〔5〕事实上,除物理学外的其它自然科学,只要已从搜集材料阶段转入系统地整理材料阶段,并且其概念以量度为根据,概念和命题可用数学公式表示,那么在构造理论时同样有着这样的过程。这个过程预示了以下两点:一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可分为以实践为主和以理论为主两种类型,二是在理论研究中强调数学的作用,通过数学归纳和抽象获得数学方程并进而得到最普遍的原理。

但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人们渐渐感到要对自

61

Ξ本文是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项目研究成果

然界运动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要使理论进一步完善,归纳实验事实和已知材料的方法就力不从心了,这两个原因是:

(1)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距离可观察的东西越来越远。

(2)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运动规律研究的深入,希望从更高层次上对已有的定律或规律作出说明或解释(如能量为什么守恒等),或者从更高层次上解决长期以来涉及对理论已有原理在认识论上的争论。

爱因斯坦在建立广义相对论时感受到,仅仅靠已知事实用构造性的努力去发现真实定律是不够的。他认为只有发现一个普遍的形式原理,才能得到可靠的理论结果。他在1946年写的《自述》中说道:“渐渐地我对那种根据已知事实用构造性的努力去发现真实定律的可能性绝望了。我努力得愈久,就愈加绝望,也就愈加确信,只有发现一个普遍的形式原理,才能使我们得到可靠的结果。”〔6〕在爱因斯坦看来,随着科学研究的对象日益远离人类的日常经验,培根赞赏的归纳方法也日益捉襟见肘。爱因斯坦建议首先寻找一个普遍的形式原理尔后再去获得可靠的结果。本文后面提到普遍性原理时非经特别说明,指的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普遍的形式原理而非培根的最普遍的原理。

2 普遍性原理:从爱因斯坦到惠勒

普遍性原理的基本作用就是在一定认识阶段从普遍的要求出发去建立可靠的定律。

爱因斯坦认为在20世纪初已有一门学科达到这一目的,这就是热力学。在热力学里,普遍性原理表述为:“自然规律使(第一类和第二类)永动机的制造成为不可能”〔7〕。

在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关于普遍性原理的思考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爱因斯坦在建立狭义相对论后,为了使引力和其它力一样能进行狭义相对论协变化,作了许多努力,但没有成功。因此他认定引力一定在本质上和其它力不同。他从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的事实,得到了在引力场中应该用加速参照系替换惯性系的启示。从而进一步得到启发:必须应用比洛仑兹对称更广义的对称。“因此,广义相对论由以出发的是下述原理:自然规律是用那些对于连续的坐标变换群是协变的方程表示的”〔8〕。爱因斯坦明确指出,从这个原理并不能推导出物理上需要的方程式,但“它引导我们去探求那些在广义协变的表述形式中尽可能简单的方程组”〔9〕。杨振宁曾指出,爱因斯坦在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弄懂了麦克斯韦本人也没有弄懂的麦克斯韦方程式的对称性,弄懂了对称性的普遍意义,明白了麦克斯韦理论是一个从实验到方程式,再到对称的过程。由此受到的启发是:为什么不能反过来,从对称出发,到方程式,再到实验呢?广义相对论正是沿着这一道路创建的。广义相对论是把对称性作为普遍性原理导出可靠理论结果(即对称支配力)的第一个例子。在广义相对论中的对称叫作对于坐标系统更改的对称。〔10〕

在物理科学范围内,把对称性作为普遍性原理以指导理论的构建,愈来愈成为物理学家的共识。如物理学家罗曼对爱因斯坦运用对称性导出广义相对论给以极高的评价。他说“在本世纪的最初二十年中,爱因斯坦的研究工作标志着处理不变性的新的方向。在他以前人们从运动方程导出不变性原理与守恒规则。但爱因斯坦如此坚定地使人们认识到这种不变性原理概念的重要性,以致于在现代的理论中我们必须把它看作是第一性的原理……反之,我们也可以说所有的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都是建筑在对称性的基础上或都可以这样地被表示出来。”〔11〕除了把对称性作为普遍性原理以外,70年代以来,在物理科学范围内还出现了一些有新的内涵的普遍性原理。

美国物理学家惠勒(W heeler)80年代到中国访问时曾提出可以用代数拓扑的基本原理:“边界的边界为零”(数学形式为55=0)来作为量子电动力学、广义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这三个物理场论的第一原理。这三个场论每一个都要两次用到这个原理,一次的形式是:“一个三维区域的二维边界的一维边界为零”,另一次的形式是:“一个四维区域的三维边界的两维边界为零”①。他用这个方法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及场方程的物理解释。

惠勒来访时还介绍了伍特斯(W oo tters)的工作。伍特斯主张用可区分性原理作为量子力学的出

①例如一个立方体,它的一个面的一维边界是由四个定向线段构成的,求总和时,每个边棱都用了两次,而方向则相反,故成对地抵消了。

71

自然科学中的普遍性原理

发点。他指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可区分的,如果没有可区分性这一物理特征,存在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他由此得出,自然规律要求微观粒子有最大的可区分性量度,而希尔伯特空间中的距离是可区分性的量度。伍特斯用变分法得出最大可区分条件下粒子的计数率按Co s2nΗ规律变化,对于电子和中微子,n=1 2,对光子n=1,对引力子n=2,这里给出了量子论的一个标准结果,而推导中并没有用到任何标准的量子论方法。到目前为止,可区分性原理、边界的边界为零原理(55=0)等还只是在探索中的原理,成效如何,有待日后见分晓。但是,对称性原理在相对论、统一场理论、规范场论等物理学理论的创立中作为普遍的导出原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 普遍性原理:预设性的前提

普遍性原理是一种预设性的前提,它并不直接来自经验,也非别的理论的自然的延伸。对于普遍性原理或科学理论前提的预设性,爱因斯坦曾有过一段“十分中肯”的话,他说:“构成(某种理论的)基础的概念和定律……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创造,它们既不能通过人的精神本性,也不能用别的任何先天的方式来论证……”〔12〕,也就是说,普遍性原理“仅当允许人们使用确定的推论规则时,才能从未加证明的前提出发,对从前提推出的结论作出检验”〔13〕。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遍性原理是预设的。但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创造和纯粹的思辨创造不同,预设和赖欣巴哈所批评的“假解释”也不同。爱因斯坦在1918年8月28日给他好友贝索的回信中对贝索的观点表示不满,他写道:“我在重读你最近的一封信时,发现一件使我生气的事:那个思辨竟证明它自己比经验论高超。……实际上同你所说的正相反,一个希望受到应有的信任的理论,必须建立在有普遍意义的事实之上。”“从来没有一个真正有用的和深入的理论果真是由纯粹的思辨去发现的”〔14〕。注意,爱因斯坦在这里说的是有“普遍意义”的事实,而不是个别的经验事实,也不是不加批判地以类比方式引进理论的那些在个人经验中的事实或现象,他批评的是纯粹的思辨而不是以普遍意义为出发点的人类精神的自由创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普遍性原理的预设性首先表现在既有普遍意义事实的基础,又是思维中的自由创造。我们不能通过象归纳之类的构造性方式去得到它们,但却又与普遍意义的事实有关。爱因斯坦在建立广义相对论时把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成正比作为有普遍意义的事实,可以认为有普遍意义的事实在爱因斯坦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即使是极为普遍的事实,也并不和普遍性原理有必然的联系,普遍性原理不能从这些事实通过严密的逻辑步骤推导出来,不能通过这些事实证实它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普遍意义的事实不能推导什么不能证明什么。那么普遍意义的事实为建立普遍性原理提供了什么呢?可以认为普遍意义的事实在这里提供的是思路、启示、说明以及合理性的基础。

相对于一定的普遍意义的事实,普遍性原理的获得与从事此项工作的科学家的科学知识背景及哲学知识背景有关。因而有一定任意性。正如海因利希?肖尔茨所说:“这是一个私人决断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选择原理时是完全自由的。例如,各个原理之间应当是相容的;它们的结论也不能同它们本身相冲突。”〔15〕

普遍性原理作为一个科学理论的预设性的前提常常受制于同时代的哲学大背景。例如,在机体论哲学为主体的时代,“一切物体具有回到其自然位置的本性”这条被亚里士多德及其学生用来解释地面物体力学现象的原理正表现了机体论哲学的核心——目的论观点;在机械论哲学为主体的时代,“物质与力支配一切的观念”〔16〕不仅成为当时物理学原理的最后的解释,而且“似乎足以充分解释生命现象”〔17〕。当然,一个时代的主体哲学又与这个时代的科学密切相关。所以,科学背景同样对普遍性原理起作用,有时甚至更直接。前面我们提到的“边界的边界为零”原理,基本上主要来自于对量子电动力学、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色动力学的思考,而“对称支配力”更直接地与广义相对论、规范场论、相互作用统一理论的成功和进展有关。

4 普遍性原理:方法论功能

科学的目的之一是认识,我们知道,为了获得某个认识必须在逻辑上有个起点,对这个起点有三种选择,一是不断向后追溯,寻找最后因,实际上这是一种无穷递归,没法实现的;二是从一个前提出发,

81

自然辩证法研究第14卷 第1期

但这个前提本身仍是需要证实的,从而陷入逻辑循环,因而这样的前提在逻辑上是没有意义的;三是在某个适当的点中断,放弃在这个点的逻辑证明,并直接认为它是合理的。不难看出,能选择的只能是第三种。正如洛仑茨所说:“认为某些事物直截了当就是真的。……,属于人类知识追求的必不可少的程序。”〔18〕而普遍性原理正是属于第三种类型的起点,即在论证程序的某个适当点中断,把这一点提供的信息直截了当就作为是真的。这样在论证程序上得到适当的中断点并把它作为后续程序的起点,是普遍性原理的第一个方法论功能。

普遍性原理是一种假设,但作为假设又区别于其它特定的假设。象生物学中关于基因的假设、地球科学中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设等,它们主要是为了解释事实或现象而提出:基因的假设是为了解释遗传的性状,大陆漂移的假设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的形状为何如此吻合。普遍性原理并不拘泥于解释某些特定的事实或现象,它作为论证程序的中断点在假设-演绎体系中起着第一前提的作用,也就是说普遍性原理作为假设主要是为了构建理论(或理论模型)。构建理论或理论模型是普遍性原理的第二个方法论功能。

普遍性原理的第三个方法论功能是可为待构建理论的数学形式化提供线索、方法或思路。这里我们以宇宙学原理为例作一简要说明。宇宙学原理告诉我们宇宙空间在大尺度上是均匀各向同性的,它提供了从度规空间理论获得数学形式化的思路。均匀各向同性的大尺度空间对应于度规空间的最大对称空间。根据度规空间的数学理论,引入决定度规的K illing矢量,最大对称空间的问题将转化为K illing 矢量的独立个数的问题。进一步,只要计算出空间曲率K就能得到最大对称空间的所有性质,包括最大对称度规。这样借助于最大对称空间的数学工具,宇宙学原理可以数学形式化,从而使宇宙学原理和爱因斯坦场方程构成了宇宙学的理论框架。其它如广义相对论中的广义协变原理与张量分析、规范场论中的规范对称性与纤维丛等都表明了普遍性原理的数学形式化的功能。数学形式化提供了一个严密的确定的推理规则,一旦能把某个普遍性原理和若干事实分别系在以数学形式表现的逻辑链的两端,将大大提高及由此普遍性原理构建的理论的可信度。通过普遍性原理的数学形式化构建理论是普遍性原

理的第三个方法论功能。

最后,普遍性原理还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辩护功能。我们知道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基本上取决于理论的推理或预言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它的某个推论与事实不符也不会简单地否定或抛弃它。因为导致理论与事实的差异除了理论本身确实出错外,还有许多可能,包括实验事实或观测结果的可靠性(如存在误差)、实验理论或观测理论的可靠性、理论中某些细节的忽略或理论中的缺陷等。例如SU(5)大统一理论预言存在磁单极子,但迄今没有找到,SU(5)大统一理论关于质子衰变的预言也没有得到观测的支持,也就是说,实验或观测的结果似乎不支持大统一理论。然而理论科学家并没有放弃这类关于相互作用统一的理论研究,有的换一种群,搞SO(10)大统一理论;有的认为必须把引力相互使用也考虑进来搞巨统一理论或超引力理论、超弦理论;有的则认为SU(5)大统一理论是正确的,之所以观测不到磁单极子是因为磁单极子在宇宙中的分布有其特殊性(可参见林德的新暴涨宇宙论)。为什么大家不但不放弃关于相互作用统一理论反而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规范场理论和弱电相互作用统一理论的成功,但也不能否认对称性原理作为普遍原理的方法论辩护功能。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理论和观测事实的冲突归根结底是两个高层理论的冲突“是提供事实的解释性理论与说明事实的说明性理论之间冲突”,“实验不能轻易推翻理论,任何理论都不能禁止可事先规定的事况”,问题在于“如何解决密切相关的理论之间的矛盾”〔19〕。所以理论前提或普遍性原理的自然性在评判理论时具有方法论调节作用,有着对理论的辩护功能。例如,对称性原理对相互作用统一理论起着有力的支持和辩护功能。扬振宁在《对称与物理》一文中写道:“今天还未能解决的问题,很可能是出于我们还未把对称这个概念推广到头。最近这20多年来,推广与再推广对称的概念已变成一个热门的课题。1973年,有人提出来一个非常巧妙的数学结构,叫做超对称。1976年,有人提出来一个新的对称观念,叫做超引力,它与超对称虽然不一样,可是有密切关系。1984年又有人提出了超弦。其实,所有这些发展方向的精神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把今天我们已扩大到相当大的,前所不能想象的一些对称观念再扩充一下。……但是至今为止,这些发展还未

91

自然科学中的普遍性原理

能跟任何一个实验的结果发生直接的关系。所以其前途如何,我们现在还不敢讲。不过,假如你去问一个研究基本粒子的人,这个总的方向——希望把对称的观念再扩充一点,再延展一下,通过这些努力企图来解决一些我们现在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呢?我想90%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虽然这个正确方向中的一些细节要向何处走,尚在摸索之中。”〔20〕

普遍性原理是一种有别于经验和理论的知识,属于元理论或第三种知识范畴。它不和经验事实有直接联系,不能通过归纳的程序从经验事实产生,也不能用逻辑演绎的方法从某个理论推导出来。它类似于夏佩尔提出的“背景信念”,即是“关于自然的基本信念和关于科学方法和标准的认识论信念”〔21〕,十分接近关于存在和认识的一般哲学原理。例如对称性原理既反映了对自然图景的一种信念又表达了关于世界统一性、运动不灭等哲学世界观,它要求自然界的物质处在和谐和美好的运动之中。

从普遍性原理出发探索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律,是人类早已在作而且将永远地作下去。我们希望能找到、能发现一个形式最质朴、最美妙,然而又具有最大包容性的普遍性原理。这可能需要人类千秋万代的探索。那么如何才能判断普遍性原理是有效的呢?这里我想引用扬振宁的话:“什么是好的美妙的东西‘理论’呢?这不一定能讲清楚,但我可以给大家看一看,南宋大诗人陆游有诗句:“‘形骸已与流年老,诗句犹争造化工’,如果谁的理论与陆游争造化工的诗句有同样美妙的话,我想他就成功了。”

参考文献与注释

〔1〕〔2〕〔3〕F.培根:《新工具》,许宝睽译,商务印书馆, 1986,第12、2、15页。

〔4〕朗道:《场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第75页。

〔5〕弗朗克:《科学的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326页。

〔6〕〔7〕〔8〕〔9〕〔14〕《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7,第23,23~24,31,31,

106页。

〔10〕〔20〕杨振宁:“对称与物理”,《自然杂志》,1995年第5期,第255~266、257页。

〔11〕罗曼:《基本粒子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6年,第212页。

〔12〕〔13〕〔15〕〔18〕福尔曼:《进化认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0,39,42,42页。

〔16〕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398页。

〔17〕〔19〕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473、62~63

页。

〔21〕孙慕天:“第三种知识论纲”,《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6年第1期,第3~5页。

【作者简介】张沁源,1943年生,华东师范大

学自然辩证法暨自然科学史研

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硕士。

邮编:上海200062

(本文责任编辑 马惠娣)

02

自然辩证法研究第14卷 第1期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使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的启示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科目考查卷 专业:土木工程班级:土木13-2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与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并且普遍性原理是指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对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简单来说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人的成长是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为起点,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关系,对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矛盾运动变化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关系,人们不断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必然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中展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理论形成的逻辑主线,揭示了人生活动一般的特征,也揭示了人生运动的基本矛盾:第一,个人与社会矛盾是规定人生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人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人生也就不复存在;第二,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贯穿人生发展过程的始终,是人生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个体的活动必须依赖社会,并创造着社会,个人只有造就社会,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又是个体活动的总和,个体必须不断改造、创造社会,社会在不断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进步;第三,人生的各种矛盾归根到底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如何解决基本矛盾,决定了解决具体矛盾的基本态度的结果。 如在面对欢乐与苦难时,如果一个人由自己的欢乐想到人民、民族的欢乐,由自己的苦难想到人民、民族的苦难,他就会以积极、正确的心理思想状态,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来指导自己面对和改变社会生活,认为人生是在为人民创造幸福中而体现意义,并在人生学习、工作、实践中以顽强的精神毅力克服一切困难,不断超越自己,努力成为对人民、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最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如果人认为人生的欢乐是理所应当的来看待人生,他所体验到的就可能尽是苦难,特别是由于社会条件的制约和人生发展出现挫折等情况时更是如此,而且人生充满失败的经历,这渐渐使社会到处布满黑暗和消极,则阻碍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这无疑是谁都不想见到的结果。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矛盾。人总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或挫折,保持科学理性的头脑,客观地正视人生事实,承担责任,分析原因,理性对待现实与结果,付出应付出的代价,超越错误、痛苦和个人利益的损失,积极地评价和调整人生目标,使人生需求合理化,提高对人生目的的理解能力,对困难、挫折等的忍受能力,对情绪的调控能力,战胜困难的毅力和追求人生高善境界的能力,刻苦努力,人生才能一步一步地达到更高境界,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矛盾观七大原理方法论总结

矛盾观七大原理方法论总结

1、某市政府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推动“僵尸企业”问题的解决。对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及时引入破产程序,对兼并重组后可以重生的企业促其兼并重组,对无意愿无能力继续生产的企业依法收回用地,盘活存量土地,从而促进了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僵尸企业”问题的办法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关注矛盾两个方面的同时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③针对具体问题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法④着眼于事物的要素进行系统优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市场期待已久的苹果iPad平板电脑已于2010年4月3日开始在美国上市销售,美国主要媒体对iPad几乎都给出了正面的评价,认为iPad功能强大,可供人们看电视、听音乐、上网,而重量只有680多克。不过,也有人批评说,iPad没有键盘和USB接口,也无法播放Flash动画,这让它的魅力大打折扣。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具有普遍性C.新事物总是弱小的,有待进步、完善D.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到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 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 ②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安之若泰、泰然处之 ③认识“安”与“危”的依存、贯通关系,顺应和迎接安危转化的趋势 ④认识“安”与“危”的包含、转化关系,努力实现转危为安和趋安避危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4、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燃放烟花爆竹在增添喜庆气氛的时候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在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的今天,限放禁放逐渐占了上风。这一变化体现的哲理是() ①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11北京)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较快,稳定物价和增加就业是宏 观调控的两大目标,但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图9所示的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诗句“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所包含的哲理,下列表述最确切的是( ) A.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B.事物运动是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 2.《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因为( ) ①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③人们可以根据主观需要改造世界 ④人们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成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的方式问题在于( )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④违背了人才成才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漫画《上面的工作安排》(作者:何青云)启示我们( ) ①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②要充分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要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各种条件 ④要正确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辣椒本属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湖南浏阳“辣椒大王”杨意红用外地引进的辣椒做父本,以本地辣椒为母本,杂交培育辣椒树。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3米多高可连续多年挂果的辣椒树,据测算,亩产能达到3 000千克以上。辣椒树“无中生有”说明( ) ①观念转化为现实是在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②人们可以根据真理性的认识构建事物之间新的具体联系 ③通过科学实验深化人的认识可以摆脱客观性条件的制约 ④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意识目标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发展的代价。鉴往知来,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联系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原理,分析应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答案精析 1.A [“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材料强调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故选项A 符合题意。] 2.B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是指遵循规律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复习重点(非常好)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复习重点(总结很好) 第 1 章绪论 1.钢筋与混凝土为什么能共同工作: (1)钢筋与混凝土间有着良好的粘结力,使两者能可靠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在荷载作用下能够很好地共同变形,完成其结构功能。 (2)钢筋与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也较为接近,因此,当温度变化时,不致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而破坏两者之间的粘结。 (3)包围在钢筋外面的混凝土,起着保护钢筋免遭锈蚀的作用,保证了钢筋与混凝土的共同作用。 1、混凝土的主要优点:1)材料利用合理2 )可模性好3)耐久性和耐火性较好4)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好5)刚度大、阻尼大6)易于就地取材 2、混凝土的主要缺点:1)自重大2)抗裂性差3 )承载力有限4)施工复杂、施工周期较长5 )修复、加固、补强较困难 建筑结构的功能包括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三个方面 作用的分类:按时间的变异,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偶然作用 结构的极限状态: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结构的目标可靠度指标与结构的安全等级和破坏形式有关。 荷载的标准值小于荷载设计值;材料强度的标准值大于材料强度的设计值 第2章钢筋与混凝土材料物理力学性能 一、混凝土 立方体抗压强度(f cu,k):用150mm×150mm×150mm的立方体试件作为标准试件,在温度为(20±3)℃,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按照标准试验方法加压到破坏,所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f cu,k为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的依据) 1.强度轴心抗压强度(f c):由150mm×150mm×300mm的棱柱体标准试件经标准养护后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f ck=0.67 f cu,k) 轴心抗拉强度(f t):相当于f cu,k的1/8~1/17, f cu,k越大,这个比值越低。 复合应力下的强度:三向受压时,可以使轴心抗压强度与轴心受压变形能力都得到提高。 双向受力时,(双向受压:一向抗压强度随另一向压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双向受拉: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与单向受拉的基本一样; 一向受拉一向受压: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随另一向压应力的增加而降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另一向拉应力的增加而降低) 受力变形:(弹性模量:通过曲线上的原点O引切线,此切线的斜率即为弹性模量。反映材料抵2.变形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体积变形(温度和干湿变化引起的):收缩和徐变等。 混凝土单轴向受压应力-应变曲线数学模型 1、美国E.Hognestad建议的模型 2、德国Rusch建议的模型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变形模量和剪变模量 弹性模量 变形模量 切线模量 3、(1)徐变:混凝土的应力不变,应变随时间而增长的现象。 混凝土产生徐变的原因: 1、填充在结晶体间尚未水化的凝胶体具有粘性流动性质 2、混凝土内部的微裂缝在载荷长期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增加的结果 线性徐变:当应力较小时,徐变变形与应力成正比;非线性徐变:当混凝土应力较大时,徐变变形与应力不成正比,徐变比应力增长更快。影响因素:应力越大,徐变越大;初始加载时混凝土的龄期愈小,徐变愈大;混凝土组成成分水灰比大、水泥用量大,徐变大;骨料愈坚硬、弹性模量高,徐变小;温度愈高、湿度愈低,徐变愈大;尺寸大小,尺寸大的构件,徐变减小。养护和使用条件 对结构的影响:受弯构件的长期挠度为短期挠度的两倍或更多;长细比较大的偏心受压构件,侧向挠度增大,承载力下降;由于徐变产生预应力损失。(不利)截面应力重分布或结构内力重分布,使构件截面应力分布或结构内力分布趋于均匀。(有利) (2)收缩:混凝土在空气中结硬时体积减小的现象,在水中体积膨胀。 影响因素:1、水泥的品种:水泥强度等级越高,则混凝土的收缩量越大; 2、水泥的用量:水泥越多,收缩越大;水灰比越大,收缩也越大; 3、骨料的性质:骨料的弹性模量大,则收缩小; 4、养护条件:在结硬过程中,周围的温、湿度越大,收缩越小; 5、混凝土制作方法:混凝土越密实,收缩越小; 6、使用环境:使用环境的温度、湿度大时,收缩小; 7、构件的体积与表面积比值:比值大时,收缩小。 对结构的影响:会使构件产生表面的或内部的收缩裂缝,会导致预应力混凝土的预应力损失等。 措施:加强养护,减少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采用弹性模量大的骨料,加强振捣等。 混凝土的疲劳是荷载重复作用下产生的。(200万次及其以上) 二、钢筋 光圆钢筋:HPB235 表面形状 带肋钢筋:HRB335、HRB400、RRB400 有明显屈服点的钢筋:四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破坏阶段),屈服强度力学性能是主要的强度指标。 (软钢)

用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用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一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 我们都知道,世界是不断运动着的,因此新事物,新情况必定不可避免的不断产生。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对新事物视而不见,但更不能盲目的认识它们。世界上的每种活动、行为、事件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我们抓住规律,找到方法即可以事半功倍。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是一样,其有着自身的规律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能忽略它们中的任何一方,也不能将它们隔绝起来认识,更不能认为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正确科学的认识事物。 二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通过上一条的认识,我们知道,工作应该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那矛盾的普遍性关系和特殊关系的辩证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工作方法是什么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种经历,在面对新的事物或进行某种工作的时候,我们会通过亲身经历试验找到一个或几个个体的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完成这一个或几个的工作了。但为了完成更多或这一类工作,我们会把自身的经验作原料,提炼总结出一套有着规律性、普遍性的通用规则,使这套规则可以适用大多数个体。这样就结束了么?没有,我们最终为了满足每个个体的要求,必将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调整通用规则,使之最终可以满足每个个体的要求。这种我们都经历过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特殊——普遍——特殊”。 三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认为这一条可以算作上一条的延伸,因为建设社会主义也是一种行为,一种工作,自然可以运用矛盾的普特的辩证关系来更好的进行。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高好革命和建设。 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

【工作总结范文】结构设计原理小结

结构设计原理小结 ec--混凝土弹性模量; efc--混凝土疲劳变形模量; es--钢筋弹性模量; c20--表示立方体强度标准值为20n/mm2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fcu--边长为150mm的施工阶段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fcu,k--边长为150mm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fck,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 ftk,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设计值; fck,ftk--施工阶段的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压拉强度标准值; fyk,fptk--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强度标准值; fy,fy--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py,fpy--预应力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第2.2.2条作用,作用效应及承载力 n--轴向力设计值; nk,nq--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计算的轴向力值; np--后张法构件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合力; np0--混凝土法向预应力等于零时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合力;

nu0--构件的载面轴心受压或轴心受拉承载力设计值; nux,nuy--轴向力作用于x轴,y轴的偏心受压或偏心受拉承载力设计值; m--弯矩设计值; mk,mq--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计算的弯矩值; 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 mcr--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 t--扭矩设计值; v--剪力设计值; vcs--构件斜截面上混凝土和箍筋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fl--局部荷载设计值或集中反力设计值; σck,σcq--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下抗裂验算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σpc--由预加力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σtp,σcp--混凝土中的主拉应力,主压应力; σfc,max,σfc,min--疲劳验算时受拉区或受压区边缘纤维混凝土的最大应力,最小应力; σs,σp--正载面承载力计算中纵向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的应力; σsk--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应力或等效应力;

浅谈如何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解题

浅谈如何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解题 翻开近十年的高考题,我们会发现有的考题作答方法很经典,在不同省份反复考。比如哲学上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但这个原理又相对较难,学生在答题时很不好把握,在教学实践中,我这样要求学生处理用矛盾普遍性原理和特殊性原理做答的试题: (1)陈述原理(根据情况可把原理分开陈述) ①指出题中哪儿是矛盾普遍性,哪儿是矛盾的特殊性。然后说明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把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及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的观点结合材料运用到材料中 例1(2012东三省二模试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下,广大航天工作者奋力拼搏,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载人航天工程牵引带动了一批新兴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快速发展,培养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探索形成了大型工程舰现代化管理模式,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广大航天工作者建立的丰功伟绩将彪炳史册,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2)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载人航天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14分) ①民族精神是矛盾普遍性,载人航天精神是矛盾的特殊性。(2分)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2分)民族精神寓于载人航天精神之中,在新时期通过载人航天精神表现出来。(2分)载人航天精神离不开民族精神,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2分)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练:第76练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诗句“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所包含的哲理,下列表述最确切的是( ) A.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B.事物运动是相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 2.《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因为( ) ①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③人们可以根据主观需要改造世界 ④人们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成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的方式问题在于( ) 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④违背了人才成才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漫画《上面的工作安排》(作者:何青云)启示我们( ) ①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②要充分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要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各种条件 ④要正确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辣椒本属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湖南浏阳“辣椒大王”杨意红用外地引进的辣椒做父本,以本地辣椒为母本,杂交培育辣椒树。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3米多高可连续多年挂果的辣椒树,据测算,亩产能达到3 000千克以上。辣椒树“无中生有”说明( ) ①观念转化为现实是在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②人们可以根据真理性的认识构建事物之间新的具体联系 ③通过科学实验深化人的认识可以摆脱客观性条件的制约 ④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意识目标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发展的代价。鉴往知来,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联系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原理,分析应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答案精析 1.A [“无风花犹落,无雨絮自飞”材料强调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故选项A 符合题意。] 2.B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是指遵循规律

结构设计原理复习资料总结02

第一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 1、基本构件变形分类:受拉构件、受压构件、受弯构件、受扭构件 2、遵行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设计 3、混凝土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4、钢筋和混凝土在一起工作由于:1)两者之间有可靠的粘结力,能牢固的结成整体,在外荷载作用下能协调变形2)两者的温度线膨胀系数相近、温度变化时产生很下的温度应力3)钢筋被混凝土覆盖防止锈蚀 5、钢筋混凝土结合优点:1)合理利用两者的受力特点,形成具有较高承载力的结构构件2)使用寿命长,耐久性好,不需要经常维护维修,耐火性好3)施工方法适应性强4)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好,抗震性较好5)大多数可以就地取材,节省运费,降低建筑成本(砂、石) 6、钢筋混凝土结构缺点:1)自重大2)抗裂性差3)浇筑混凝土时需要模板支撑4)户外施工受季节条件限制 7、钢筋按生产工艺和加工条件分为:热轧钢筋、冷拉钢筋、热处理钢筋 8、热轧钢筋分为:光圆钢筋、变形钢筋(螺纹钢筋、人字形钢筋、月牙纹钢筋) 9、直径小于6mm为钢丝 10、拉伸试验中没有明显流幅的钢筋其残余应变为0.2%时的应力δ0.2作为协定的屈服点(条件屈服强度),取残余应变的0.1%处应力作为弹性极限强度 11、钢筋的强度指标:屈服强度、极限强度 12、钢筋的塑性指标:伸长率、截面收缩率、冷弯性能 13、 14、粘结力:能承担由于变形差沿其接触面上产生的剪应力 15、粘结力的作用:钢筋端部的锚固、裂缝间应力的传递 16、粘结力的组成:钢筋与砼接触面上的化学吸附作用、砼收缩将钢筋紧紧握裹儿产生的摩擦力、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机械咬合作用力、附加咬合作用 17、影响粘结力的主要因素:钢筋表面形状、砼强度等级、浇筑砼时钢筋的位置、保护层厚度和钢筋间距、横向钢筋及侧向压力等 第二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计算原则 1、结构的作用:引起结构内力和变形的一切原因统称为结构的作用 2、结构的作用分为两类: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3、作用在结构上产生的内力和变形称为作用效应 4、结构的作用按时间的变异性和出现的可能性分为三类:永久作用(作用值在设计基准期内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值平均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可变作用(作用值在设计基准期内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值与平均值相比不可忽略)、偶然作用(在设计基准期出现的概率很小,一旦出现,其持续时间很短,但其量值很大) 5、作用代表值:结构或结构构件设计时,为了便于作用的统计和表达,简化设计共识,通常以一些确定的值来表达这些不确定的作用量,这些确定的值即称为作用的代表值 6、作用的标准值:其量值应取结构设计规定期限内可能出现的最不利值,一般按照在设计基准期内最大概率分布FQT(x)的某一分位值确定 7、作用的准永久值:(对可变作用而言)依据作用出现的累计时间而定,{公桥规}规定,可变作用准永久值为可变作用标准值乘以准永久系数ψ2得到 8、作用的频遇值:根据在足够长观测期内作用任意点时点概率分布的分位值而定 9、作用设计值:作用标准值乘以作用分项系数 10、抗力:是结构构件抵抗作用效应的能力,即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 11、引起抗力不定性的因素:材料性能的不定性、几何参数的不定性、计算模式的不定性 12、结构的可靠性: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 13、结构可靠度:结构在规定时间内,规定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14、结构设计目的:要使所设计的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在具有足够可靠性的前提下,完成全部功能的要求 15、极限状态:当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而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则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16、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应于桥涵及其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或变位的状态 17、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于桥涵及其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的某项限定值的状态 18、作用效应组合:是结构上几种作用分别产生的效应的随机叠加 第三章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矛盾具有普遍性

1.矛盾具有普遍性 (1)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对待矛盾,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具有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 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如果问:结合材料,从辩证法的角度回答? 1. 世界是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脚下的道路是曲折的,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困难。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既要从小事做起,重视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4.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地方特色、特色产业)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根本、中心、重点、关键、首要) 6.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如:主导、主流)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分析、揭露、解决矛盾。 9.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材料…可以体现出来。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2018年3月27日)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为了不让农作物遭害虫侵害。重庆璧山区采取“以虫克虫”的办法,即饲养农业害虫的天敌昆虫,在通过生物防治减少因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到2020年将生产天敌昆虫5千万至1亿只,可辐射10万亩设施农业。“以虫克虫”的办法 ①说明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②充分利用了害虫和其天敌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③是人类创造害虫和其天敌之间的规律以造福人类 ④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含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 2.准确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不是主观的、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 (3)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不能创造、改造或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具有强制性。想问题、办事情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辩证地认识规律的客观性。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人们不可以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只是改变或创造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并没有创造或消灭规律本身。认为人们可以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都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结构设计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概念及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1.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cu f :(基本强度指标)以边长150mm 立方体试件,按标准方法制作养护28d ,标准试验方法(不涂润滑剂,全截面受压,加载速度0.15~0.25MPa/s )测得的抗压强度作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cu f 。 影响立方体强度主要因素为试件尺寸和试验方法。尺寸效应关系: cu f (150)=0.95cu f (100) cu f (150)=1.05cu f (200) 2.混凝土弹性模量和变形模量。 ①原点弹性模量:在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图的原点作切线,该切线曲率即为原点弹性模量。表示为:E '=σ/ε=tan α0 ②变形模量:连接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的原点及曲线上某一点K 作割线,K 点混凝土应力为σc (=0.5c f ),该割线(OK )的斜率即为变形模量,也称割线模量或弹塑性模量。 E c '''=tan α1=σc /εc 混凝土受拉弹性模量与受压弹性模量相等。 ③切线模量:混凝土应力应变—上某应力σc 处作一切线,该切线斜率即为相应于应力σc 时的切线模量''c E =d σ/d ε 3 . 徐变变形:在应力长期不变的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增长的现象称为徐变。 影响徐变的因素:a. 内在因素,包括混凝土组成、龄期,龄期越早,徐变越大;b. 环境条件,指养护和使用时的温度、湿度,温度越高,湿度越低,徐变越大;c. 应力条件,压应力σ﹤0.5 c f ,徐变与应力呈线性关系;当压应力σ介于(0.5~0.8)c f 之间,徐变增长比应力快;当压应力σ﹥0.8 c f 时,混凝土的非线性徐变不收敛。 徐变对结构的影响:a.使结构变形增加;b.静定结构会使截面中产生应力重分布;c.超静定结构引起赘余力;d.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产生预 应力损失。 4.收缩变形:在混凝土中凝结和硬化的物理化学过程中体积随时间推移而减少的现象称为收缩。 混凝土收缩原因:a.硬化初期,化学性收缩,本身的体积收缩;b.后期,物理收缩,失水干燥。 影响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因素:a.混凝土组成和配比;b.构件的养护条件、使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凡是影响混凝土中水分保持的因素;c.构件的体表比,比值越小收缩越大。 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a.构件未受荷前可能产生裂缝;b.预应力构件中引起预应力损失;c.超静定结构产生次内力。 5.钢筋的基本概念 1.钢筋按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碳素钢和普通低合金钢。 2钢筋按加工方法分类,可分为a.热轧钢筋;b.热处理钢筋;c.冷加工钢筋(冷拉钢筋、冷轧钢筋、冷轧带肋钢筋和冷轧扭钢筋。) 6.钢筋的力学性能 物理力学指标:(1)两个强度指标:屈服强度,结构设计计算中强度取值主要依据;极限抗拉强度,材料实际破坏强度,衡量钢筋屈服后的抗拉能力,不能作为计算依据。(2)两个塑性指标:伸长率和冷弯性能:钢材在冷加工过程和使用时不开裂、弯断或脆断的性能。 7.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的的原因:(1)混凝土和钢筋之间有着良好的黏结力;(2)二者具有相近的温度线膨胀系数;(3)在保护层足够的前提下,呈碱性的混凝土可以保护钢筋不易锈蚀,保证了钢筋与混凝土的共同作用。 第二章 结构按极限状态法设计计算的原则 1.结构概率设计的方法按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水准:a.水准Ⅰ,半概率设计法,只对影响结构可靠度的某些参数,用数理统计分析,并与经验结合,对结构的可靠度不能做出定量的估计;b.水准Ⅱ,近似概率设计法,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对结构、构件、或截面设计的可靠概率做出近似估计,忽略了变量随时间的关系,非线性极限状态方程线性化;c.水准Ⅲ,全概略设计法,我国《公桥规》采用水准Ⅱ。 2.结构的可靠性:指结构在规定时间(设计基准期)、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组成: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 可靠度:对结构的可靠性进行概率描述称为结构可靠度。 3.结构的极限状态:当整个结构或构件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而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则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极限状态分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破坏—安全状态。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具体表现:a.整个构件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b.结构构件或连接处因超过材料强度而破坏;c.结构转变成机动体系;d.结构或构件丧失稳定;e.变形过大,不能继续承载和使用。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具体表现:a.由于外观变形影响正常使用;b.由于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影响正常使用;c.由于震动影响正常使用;d.由于其他特定状态影响正常使用。 破坏—安全状态是指偶然事件造成局部损坏后,其余部分不至于发生连续倒塌的状态。(破坏—安全极限状态归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中) 4.作用:使结构产生内力、变形、应力、应变的所有原因。 作用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和偶然作用。 永久作用:在结构使用期内,其量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忽略不计的作用 可变作用:在结构试用期内,其量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值与平均值相比较不可忽略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和意义 (1)普遍性: 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特殊性: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毛泽东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2)相互联系: 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列宁 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3)在一定条件下(场合的不同)互相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注意: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就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程序(例如改革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重点,因为::

(1)从理论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矛盾。 (2)从实践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从认识论上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学习这一原理,有利于我们领会这些科学方法的精神实质,逐步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同时,这又是教学难点,因为矛盾普遍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理论性很强,又很概括、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其中尤其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更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 《课程标准》只是在“教学内容”一栏中规定要讲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而在“基本要求”中直接提出“运用”,没有讲明把这个原理讲述到什么程度。大家知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内容极其深刻。对高中学生究竟要不要讲,讲到什么程度为宜,是有不同意见的。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就把“难题”留给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对这个原理的叙述,限定为最基本的东西,着重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教材所述道理是清楚的,也举了不少事例。但是,学生还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学要注意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多让学生议论,穿插一些口头练习,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如认为“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 教材关于这个原理的运用,主要讲了“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点。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一些要求,但不能代替《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个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搞懂它。大家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个别——一般——个别”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以学习来说,上课主要体现了“个别、一般”。学生常常说的“解题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要找出同类型的解法”等等,都包含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学生如果能够自觉地运用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道理,去分析所学的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教师应事先向学生请教,讨论这一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对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谈谈自己的认识。”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材的叙述提供了一些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材为基础,讲明理论观点。然后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谈些见解。不必要求学生有全面深刻的认识,那是办不到的。但学生的认识也应达到会用原理来解释这个结论。建议采取以讲授为主,以读、议为辅的方法,同时选放一些反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程(如农村改革、西部开发等)的纪录片,以增强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直观感受,从而加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刚才的表演的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结的。 (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