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焊接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焊接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焊接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焊接检验》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12234005

(二)课程英文名称:Welding Examine

(三)开课对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四)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是是材料学和材料加工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又是一门多学科并且学科交叉的课程。需要结合先修课程,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今后从事材料及材料加工工程等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

(五)教学目的:

《焊接检验》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相关的焊接检验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焊接检验方法的选择和检测工艺。

(六)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介绍常规无损检测的基本原理,主要设备构成。在材料评价和材料加工中,不同检测方法在的适用性及局限性。在典型应用的讲授方面,侧重材料评价热加工中的无损检测方法和特点。适当介绍无损检测新技术。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32学时分数: 2学分

学时数具体分配:

教学内容讲授实验/实践合计第一章绪论 2 2 第二章焊接缺陷 2 2 第三章射线探伤 6 6 第四章超声波探伤 6 2 8 第五章磁力探伤与涡流探伤 4 2 6 第六章渗透探伤 4 2 6 总复习 2 2 合计26 6 32 (八)教学方式: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5% ,实验成绩占15%,期末成绩占7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点:

焊接检测意义、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1 焊接检验的意义

§1-2 焊接检验分类

一、焊接检验分类

二、焊接检验的依据

§1-3 焊接检验过程

一、焊前检验

二、焊接过程检验

三、焊后检验

四、安装调试质量的检验

五、产品服役质量的检验

§1-4 焊接检验课程特点和要求

一、课程特点

二、课程目的

三、课程要求

考核要求:

1.1焊接检验的意义(识记)

1.2焊接检验的分类

1.2.1焊接检验分类(识记)

1.2.2焊接检验依据(识记)

1.3焊接检验过程

1.3.1焊前检验(应用)

1.3.2焊接过程检验(应用)

1.3.3焊后检验(应用)(应用)

1.3.4安装调试质量的检验(应用)

1.3.5产品服役质量的检验(应用)

1.4焊接检验课程特点和要求

1.4.1课程特点(识记)

1.4.2课程目的(识记)

1.4.3课程要求(识记)

第二章焊接缺陷

教学要点:

焊接缺陷的概念及分类,特征及分布,产生的主要因素;焊接缺陷的危害及对质量的影响。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2-1 焊接缺陷的概念及分类

一、焊接缺陷的概念

二、焊接缺陷的分类

§2-2 焊接缺陷的特征及分布

一、焊接裂纹

二、气孔

三、固体夹杂

四、未熔合和未焊透

五、形状缺陷

六、其它缺陷

§2-3 产生焊接缺陷的主要因素

§2-4 焊接缺陷的危害及对质量的影响

一、焊接缺陷的危害

二、焊接缺陷对质量的影响

三、常用结构(件)类型及其焊缝质量等级

考核要求:

2.1焊接缺陷的概念及分类

2.1.1焊接缺陷的概念(识记)

2.1.2焊接缺陷的分类(识记)

2.2焊接缺陷的特征及分布

2.2.1焊接裂纹(领会)

2.2.2气孔(识记)

2.2.3固体夹杂(识记)

2.2.4未熔合和未焊透(识记)

2.2.5形状缺陷(识记)

2.2.6其他缺陷(识记)

2.3产生焊接缺陷的主要因素(识记)

2.4焊接缺陷的危害及对质量的影响

2.4.1焊接缺陷的危害(应用)

2.4.2焊接缺陷对质量的影响(应用)

2.4.3常用结构(件)类型及其焊缝质量等级(应用)

第三章射线检测

教学要点:

射线的获得及基本性质,射线探伤的原理及方法;射线探伤的技术及工艺,材料中缺陷的形式与特点;射线探伤的应用与缺陷识别;实时成像检测与CT检测方法。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3-1 射线探伤基本原理

一、射线的性质

二、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三、探伤的基本原理

§3-2 射线探伤设备

一、X射线机

二、γ射线机

三、加速器

四、射线探伤设备的初步选择

§3-3 射线照相法探伤

一、探伤系统基本组成

二、探伤条件的选择

三、焊缝射线底片的评定

四、焊缝射线探伤的一般程序

五、典型焊接产品射线探伤实例分析

§3-4 射线实时图象法探伤

一、荧光屏——电视成象法探伤

二、光电增强——电视成象法探伤

三、X光图象增强——电视成象法探伤

四、X射线光导摄象机直接成象法探伤

§3-5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一、射线CT原理

二、TOSCANER-3200射线工业CT装置简介

§3-6 射线探伤中的安全防护

一、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二、保健物理和卫生保健的监督

三、安全防护

考核要求:

3.1 射线探伤基本原理

3.1.1射线的性质(领会)

3.1.2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识记)

3.1.3探伤的基本原理(领会)

3.2 射线探伤设备

3.2.1X射线机(识记)

3.2.2γ射线机(识记)

3.2.3加速器(识记)

3.2.4射线探伤设备的初步选择(识记)

3.3 射线照相法探伤

3.3.1探伤系统基本组成(领会)

3.3.2探伤条件的选择(应用)

3.3.3焊缝射线底片的评定(应用)

3.3.4焊缝射线探伤的一般程序(应用)

3.3.5典型焊接产品射线探伤实例分析(应用)

3.4 射线实时图象法探伤

3.4.1荧光屏——电视成象法探伤(自学)

3.4.2光电增强——电视成象法探伤(自学)

3.4.3X光图象增强——电视成象法探伤(自学)

3.4.4X射线光导摄象机直接成象法探伤(自学)

3.5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3.5.1射线CT原理(自学)

3.5.2TOSCANER-3200射线工业CT装置简介(自学)

3.6 射线探伤中的安全防护

3.6.1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识记)

3.6.2保健物理和卫生保健的监督(识记)

3.6.3安全防护(应用)

第四章超声波探伤

教学要点:

超声波检测的基础,超声波的特点,超声波的产生与接收;超声波的波型与声学参数超声波在异质界面的行为,超声波的绕射及衰减,超声波检测原理与设备;超声波检测的缺陷定位与判别。超声波检测方法在材料评价和材料加工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4-1 超声波探伤基本原理

一、超声波的产生和接收

二、超声波的性质

三、脉冲反射法超声波探伤基本原理

§4-2 超声波探伤设备

一、探头

二、超声波探伤仪

三、试块

§4-3 直接接触法超声波探伤

一、垂直入射法与斜角探伤法

二、探伤条件的选择

三、焊接接头的探伤

四、缺陷测定

五、焊缝超声波探伤的一般程序

§4-4 液浸法超声波探伤

一、液浸法探伤分类

二、水浸聚焦超声波纵波法探伤

三、水浸聚焦超声波横波法探伤

§4-5 计算机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超声波探伤中的应用

一、数字化超声波探伤仪器设备

二、计算机辅助超声成象技术

三、超声探伤中信号处理技术的新发展

考核要求:

4.1 超声波探伤基本原理

4.1.1超声波的产生和接收(识记)

4.1.2超声波的性质(识记)

4.1.3脉冲反射法超声波探伤基本原理(识记)

4.2 超声波探伤设备

4.2.1探头(应用)

4.2.2超声波探伤仪(应用)

4.2.3试块(应用)

4.3 直接接触法超声波探伤

4.3.1垂直入射法与斜角探伤法(应用)

4.3.2探伤条件的选择(领会)

4.3.2焊接接头的探伤(应用)

4.3.4缺陷测定(应用)

4.3.5焊缝超声波探伤的一般程序(应用)

4.4 液浸法超声波探伤

4.4.1液浸法探伤分类(自学)

4.4.2水浸聚焦超声波纵波法探伤(自学)

4.4.3水浸聚焦超声波横波法探伤(自学)

4.5 计算机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超声波探伤中的应用

4.5.1数字化超声波探伤仪器设备(自学)

4.5.2计算机辅助超声成象技术(自学)

4.5.3超声探伤中信号处理技术的新发展(自学)

第五章磁力探伤和涡流探伤

教学要点:

磁力探伤的原理;磁力探伤的方法及应用。涡流检测的基本原理,涡流检测的仪器设备,涡流信号检测的方法,涡流检测的应用。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5-1 磁力探伤原理

一、磁力探伤分类

二、探伤基本原理

§5-2 磁粉探伤法

一、磁粉探伤器材和设备

二、磁粉探伤技术

§5-3 磁敏探头法

一、探伤设备的组成

二、探伤方法

§5-4 录磁探伤法

§5-5 涡流探伤

一、涡流探伤原理

二、涡流探伤设备

三、涡流探伤技术

§5-6 磁力探伤与涡探伤新技术

一、磁粉探伤新技术

二、录磁探伤新技术

三、涡流探伤新技术

考核要求:

5.1 磁力探伤原理

5.1.1磁力探伤分类(识记)

5.1.2探伤基本原理(领会)

5.2 磁粉探伤法

5.2.1磁粉探伤器材和设备(应用)

5.2.2磁粉探伤技术(应用)

5.3 磁敏探头法

5.3.1探伤设备的组成(识记)

5.3.2探伤方法(应用)

5.4 录磁探伤法(应用)

5.5 涡流探伤

5.5.1涡流探伤原理(识记)

5.5.2涡流探伤设备(应用)

5.5.3涡流探伤技术(应用)

5.6 磁力探伤与涡探伤新技术

5.6.1磁粉探伤新技术(自学)

5.6.2录磁探伤新技术(自学)

5.6.3涡流探伤新技术(自学)

第六章渗透探伤

教学要点:

渗透探伤的原理;渗透探伤的方法。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6-1 渗透探伤原理

一、渗透探伤的理化基础

二、渗透探伤基本原理

§6-2 渗透探伤剂及设备

一、渗透探伤剂

二、渗透探伤设备

三、对比试块

§6-3 渗透探伤方法

一、渗透探伤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二、焊缝渗透探伤实例——大型球罐的着色探伤

§6-4 渗透探伤新技术

一、高灵敏度渗透探伤剂

二、特种渗透探伤剂

三、自动化渗透探伤装置

考核要求:

6.1 渗透探伤原理

6.1.1渗透探伤的理化基础(领会)

6.1.2渗透探伤基本原理(识记)

6.2 渗透探伤剂及设备

6.2.1渗透探伤剂(识记)

6.2.2渗透探伤设备(识记)

6.2.3对比试块(应用)

6.3 渗透探伤方法

6.3.1渗透探伤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应用)

6.3.2焊缝渗透探伤实例——大型球罐的着色探伤(应用)

6.4 渗透探伤新技术

6.4.1高灵敏度渗透探伤剂(自学)

6.4.2特种渗透探伤剂(自学)

6.4.3自动化渗透探伤装置(自学)

第七章其它探伤方法

教学要点:

声发射检测技术原理及应用,红外检测原理与检测方法,其他无损检测技术。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7-1 声发射探伤技术

一、声发射探伤基础

二、声发射探伤设备简介

三、声发射探伤在焊接中的应用

§7-2 红外线探伤

一、红外线探伤原理

二、红外线探伤仪

三、红外线探伤方法分类

四、红外线探伤在焊接检验中应用

考核要求:

7.1 声发射探伤技术

7.1.1声发射探伤基础(领会)

7.1.2声发射探伤设备简介(识记)

7.1.3声发射探伤在焊接中的应用(应用)

7.2 红外线探伤

7.2.1红外线探伤原理(识记)

7.2.2红外线探伤仪(识记)

7.2.3红外线探伤方法分类(识记)

7.2.4红外线探伤在焊接检验中应用(应用)

三、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焊接检验》,赵熹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焊接检验》(焊接专业),李荣雪,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焊接质量检验》,国家机械委质监司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焊接检验试题及答案讲课稿

焊接检验试题及答案

焊接检验试卷 一、填空题:(24×1.5=36分) 1.焊接检验的步骤一般包括:明确质量要求、进行项目检测、评定检验结果、报告检验结果。 2.《金属熔化焊接头缺欠分类及说明》将熔焊缺陷分为裂纹、孔穴、固体夹杂、未融合和未焊透、形状缺陷、其他缺陷六类。 3.焊前质量控制包括金属材料的质量检验、焊接材料的检验、焊件备料的检验、焊件装配质量的检验、其他工作检查。 4.射线探伤是利用X射线或γ射线照射焊接接头,检查内部缺陷的无损检验法。 5.射线照相法探伤是通过射线底片上的缺陷影像来反映焊缝内部质量的。 6.射线探伤防护方法有屏蔽防护、距离防护、时间防护三种。 7.超声波探伤仪按1:2调节纵波扫描速度,探伤中示波屏上水平刻度“50”处出 现一陷波,则此缺陷在工件中的深度为 100mm 。 8.磁粉探伤是利用在强磁场中,铁磁性材料表面或近表面缺陷产生的漏磁场吸附磁粉的现象而进行的无损探伤法。 二、判断题:(8×1.5=12分) 1.焊接裂纹是焊接过程中最危险的缺陷。(√) 2.X射线能量越强、强度越大,胶片的感光程度越高,越清晰。(×) 3.X射线穿透力强,可穿透骨骼、金属等,在物质中没有衰减,因而可以用来进行探伤。(×) 4. II级焊缝要求不允许存在任何裂纹、未融合和未焊透,允许有一定数量和一定尺寸的条状夹渣和圆形缺陷存在。(√) 5.只要做好屏蔽防护,就可以长时间的靠近射线源。(×) 6.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7.磁粉探伤能够探测到工件内部深处的缺陷。(×) 8.渗透探伤是检验工件表面开口缺陷的常规方法。(√) 三、简答题:(6×6=36分) 1.焊接结构的成品检验的主要内容有哪几项? 答:焊接结构的几何尺寸; 焊缝的外观质量及尺寸; 焊缝的表面、近表面及内部缺陷; 焊缝的承载能力及致密性。 2.射线探伤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 答:射线探伤检验缺陷具有直观性强、准确度高和可靠性好的优点,得到的射线底片既可用于缺陷分析,又可作为质量凭证存档; 缺点:设备复杂、成本较高、需要严格防护。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名称 操作系统原理 二. 学时与学分 学时共64学时(52+12+8) 其中,52为理论课学时,12为实验学时,8为课外实验学时 学分 4 三. 先修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 《IBM—PC宏汇编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四.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如下目标: 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技术,包括现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策略与方法、操作系统进程管理机制、现代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 2.了解操作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3.具备系统软件开发技能,为以后从事各种研究、开发工作(如:设计、分析或改进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提供必要的软件基础和基本技能。 4.为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课程打下基础。 五. 适用学科专业 信息大类各专业

六.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主要内容: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及实现技术,重点论述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系统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操作系统提供的用户界面。讨论现代操作系统采用的并行处理技术和虚拟技术。本书以Linux系统为实例,剖析了其特点和具体的实现技术。 理论课学时:52学时 (4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考试2学时) ?绪论4学时 ?操作系统的结构和硬件支持4学时 ?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4学时 ?进程及进程管理8学时 ?资源分配与调度4学时 ?存储管理6学时 ?设备管理4学时 ?文件系统6学时 ?Linux系统8学时 七、教材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2版),庞丽萍阳富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2月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物理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MF 课程名称:物理光学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Optics 总学时:50 讲课学时:50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外辅导学时:学分:3.0 开课单位:航天学院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 授课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2春 先修课程:工科数学分析、大学物理、电动力学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石顺祥等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书:1、Born & Wolf, Principles of Optics, 7th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2、《物理光学》(第三版),梁铨廷,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4月;3、《物理光学学习指导与解题》刘翠红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一、课程教学目的 光学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产生、传播、接收,以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同时又是与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工程有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光的电磁理论为理论基础,着重讲授光在各向同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特性,以及光的吸收、色散、散射现象。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物理光学的重要知识,掌握重要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决后续课程以及今后工作中所遇有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 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光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共10学时) 光波的特性:光波与电磁波、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物质方程;几种特殊形式的光波;光波场的时域频率谱;相速度和群速度;光波场的空间频率与空间频率谱;光波的横波性、偏振态及其表示。光波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包括反射和折射定律;菲涅耳公式;反射率和透射率;反射和折射的相位特性;反射和折射的偏振特性;全反射。光波在金属表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等。 第二章光的干涉(共10学时) 双光束干涉;平行平板的多光束干涉;典型干涉仪及其应用;光的相干性理论。 第三章光的衍射(共10学时) 衍射的基本理论:包括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基尔霍夫衍射公式。夫琅和费衍射:包括夫琅和费衍射装置;矩孔、单缝、多缝以及圆孔的夫琅和费衍射;巴俾涅原理。菲涅耳衍射:包括圆孔和直边菲涅耳衍射。衍射的应用和傅立叶光学基础等。 第四章光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共10学时) 晶体的光学各向异性:包括张量的基础知识;晶体的介电张量。单色平面光波在晶体中的传播:包括光波在晶体中传播的解析法和几何法描述。平面光波在晶体界面上反射和折射。晶体光学元件及晶体的偏光干涉等。 第五章晶体的感应双折射(共4学时) 晶体的电光效应(原理及应用)、声光效应和旋光效应(自然旋光现象、菲涅耳的解释、磁致旋光效应、应用)。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焊接工艺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焊接结构是以金属材料轧制的—板材—和—型材—作基本元件,采用—焊接—加工方法,按照一定的—结构_组成的,并能承受载荷的(金属)结构。P1 2、焊接结构的分类:按钢材类型可分为_板_结构和格架—结构;按综合因素分类可分为容器和管道结构、—房屋建筑—结构、—桥梁—结构、船舶与海洋—结构、—塔桅—结构和—机器—结构。P2-4 3、管材对接的焊接位置可分为:_平焊—位置、横焊位置和多位置:板材对接的焊接位置可分 为:平焊位置、横焊位置和立焊位置;板材角接的焊接位置可分为: 平焊位置、横焊 位置和立焊位置。P15 5、凡是用文字、图形和表格等形式,对某个焊件科学地规定其工艺过程方案和规范及采用相应工艺装备的技术文件,称之为焊接生产工艺规程。它是生产中的技术指导性文件,是技术准备和生产管理及制定生产进度计划的依据。P21 6、焊接结构制造工艺过程的主要工序有:划线(放样或号料)、切断、成形、边缘加工、制孔、装 配_、焊接、检验、涂漆等。P22 7、焊接结构的生产通常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1生产前的准备、2金属加工或零、部件的制作、3装配焊接、4 成品加工、检查验收和包装出厂。P27 8在焊接结构制造的零件加工过程中,根据对工件所产生的作用和加工结果,钢材的基本加工方法可分为:变形加工和分离加工。P38 9、在焊接结构制造的零件加工过程中,钢材经过划线和号料后,就转入下料工序,其中,主要的完成方式主要有:机械切割和热切割。P62 10、在进行焊接结构生产的装配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定位、夹紧、以及测量。 11、在焊接结构生产中,选择合理的装配一焊接顺序很关键,目前,装配一焊接顺序基本有三种类型: 整装整焊、分部件装配、和随装随焊。P144 12、在焊接结构生产的转配过程中,根据不同产品、不同生产类型,有不同的装配工艺方法,主要有:互换法、选配法、和修配法。P144 13、焊接变位机械是改变焊件、焊机或焊工的空间位置来完成机械化、自动化焊接的各种机械装备。P174 14、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通常由工业机器人、焊接设备、周边设备、系统控制设备、辅助装置、等部分组成。P208 15、焊接生产线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刚性焊接生产线、柔性焊接生产线、和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型生产线。P225

《光学》教学大纲

《光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光学 英文名称:Optics 学分:4 总学时:72 实验(上机)学时: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物理专业及相关专业,二年级第一、二学期 一、课程说明 (一)编写本大纲的指导思想 为适应我校学分制教学计划的要求,体现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基本要求,建立严谨的教学体系,特制定本大纲。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光学是普通物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光的基本性质,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门课程一方面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专业训练提供必要的准备,另一方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其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物理学的基本课程,应着重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建立起鲜明的物理图象。 在教学中,还应通过分析、概括丰富的自然现象,联系科学发展和生产实际中的有关事例,注意采用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以及加强习题运算,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了解光学的最新发展,体会到综合运用基础物理学知识联系实际、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共轴球面组成像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基本原理及典型应用。 难点:运用菲涅耳公式解释半波损失问题偏振光的干涉旋光现象解释。 (四)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研究光的传播规律以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问题.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力学及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同时本课程又与原子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激光原理、光纤通信、信息光电子学等后继课程有密切关系。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 1、《光学》(上、下册), 赵凯华钟锡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五次印刷; 2、《光学》,易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3、《光学》,章志鸣沈元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4、《光学》,王楚汤俊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约48学时)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 1.教学内容 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 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 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 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 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 定义。 2.掌握内容: 弗林分类法,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软件、器 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模拟与仿真。 3.了解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2.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 原理); 3.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 4.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难点: 1.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机指令系统 1. 教学内容 1.数据类型; 2.寻址技术; 3.指令系统的设计; 4.指令系统的改进。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自定义数据表示,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寻址 方式,指令格式的优化(Huffman编码法、扩展编码法),RISC的定义与特点,减少指令平均执行周期数方法。

焊接检验员目视检验培训试题答案

2013焊接检验员检验培训试题(A卷) 事业管理部姓名工号得分 一.是非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在括弧内正确打钩,错误打叉) 1.目视检验可以观察到被检部件的表面状况,例如整洁程度和腐蚀情况 (√) 2.目视检测法可以探查被检物体的任何缺陷 ( Ⅹ) 3.目视检测法可以检查表面可见缺陷 ( √) 4.目视检验可发现一些明显的表面开裂和腐蚀坑等缺陷 ( √) 5.目视检验可以检验观察材料或部件的狭窄,弯曲孔道等部位内表面质量情况( √) 6发光强度就是照度 ( Ⅹ) 7.直接目视检验可以观察确定被检部件的表面粗糙度 ( Ⅹ) 8.眼睛接收的亮度与物体反射率或透射率与其照度有关 ( √)

9.人眼视觉适应的明适应与暗适应需要的适应时间基本上相同 ( Ⅹ) 10.新型的目视检验仪器包括光纤内窥镜,视频探测镜,工业检测用闭路电视等( √) 二.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目视检验可以观察评定( D ) A被检部件的表面粗糙度B被检部件的表面整洁程度C被检部件表面的腐蚀情况和c 2.下面哪种缺陷是目视检测可以观察到的( B ) A焊缝中的夹渣B表面腐蚀坑C铸件中的气孔D以上都不能 3.直接目视检验要求检验员视线与被检物之夹角不得小于( A ) A30°B45°C60°D90° 4.影响目视检测的主要因素包括( D ) A光源B内窥镜的视角C放大倍率D以上都是 5.影响目视检测判断的重要因素包括( D ) A检验人员的视力B检验人员的辨色力C检验人员的精神状态D以上都是 6.检验的主要职能() A 鉴别 B 把关 C 预防 D 报告 E 监督 7.检验的依据() A标准B图纸C工艺文件D订货合同E标准样品F领导指示 8.检验员的主要工作职责()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 总学时:68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12 一、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本课程将全面系统地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操作系统内部工作过程与结构及相关概念、技术和理论,并作为实例介绍目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工作原理。在各章节中会介绍当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各部分功能及实现作为实例,以求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能够融会贯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地位和特点,熟练掌握和运用操作系统在进行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和调度时常用的概念、方法、算法、策略等。 二、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总结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原则为:理论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演示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例如讲练结合法、实验法等)。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操作系统引论 1、教学内容 任务1 操作系统概述 任务2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任务3 操作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对操作系统形成初步的认识,对操作系统中的概念有整体的了解。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掌握操作系统类型和功能、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定义。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操作系统的分类、基本特征和功能 教学难点: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4、复习参考题 ⑴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⑵OS有哪几大特征?最基本得特征是什么? 第二单元操作系统原理基础 1、教学内容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doc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72201008/72201009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英文名称: 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s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 72学时 学分: 2分 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物理实验课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教育的入门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物理实验基础知识 的同时,受到严格训练,掌握初步的实验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并掌握一些基本仪器的使 用方法。 三、实验项目与类型 力学部分

热学部分 电磁学学部分

光学部分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主要讲述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 力学部分 实验一长度的综合测量 1.目的要求 练习使用测长度的几种常用仪器,练习做好记录和计算不确定度。 2.方法原理 用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测滚珠的直径和圆柱管的内外半径和高度。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滚珠、圆柱管。 4.掌握要点 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的使用方法及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5.实验项目: (1)用游标卡尺测圆柱管的内外半径及高度,并计算其体积。 (2)用螺旋测微仪测滚珠的直径。 (3)不确定度的计算。 实验二单摆 1.目的要求 用停表和米尺,测单摆的周期和摆长,并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 2.方法原理

g l T π2= ()()2 22)(?? ? ??+??? ??=t t u l l u g g u 。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单摆、停表、钢尺。 4.掌握要点 测量单摆周期的注意事项、重力加速度的不确定度的计算。 5.实验项目: (1)用游标卡尺测小球的直径。 (2)用钢尺测悬线的长度。 (3)用停表测单摆的周期(不改变摆长,测5次,每次30个周期的时间) (4)计算重力加速度和它的不确定度。 (4)改变摆长,测单摆的周期,用作图法算出重力加速度。 实验三 测重力加速度 1.目的要求 掌握几种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2.方法原理 自己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自由落体装置、数字毫秒计、光电计时装置 ,单摆 气垫导轨。 4.掌握要点 掌握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5.实验项目: (1)根据原理设计实验方案。 (2)记录实验数据 (3)数据处理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实验四 密度的测定 1.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物理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掌握静力称衡法和比重瓶法。 2.方法原理 v m = ρ,质量用天平称量,体积用阿基米德定律求出。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物理天平,游标卡尺、比重瓶,小烧杯、温度计、酒精、不规则玻璃块。 4.掌握要点 物理天平的调节和方法、测量密度的两种方法:静力称衡法和比重瓶法。 5.实验项目: (1)学习调整和使用物理天平。 (2)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固体的密度。 (3)用比重瓶法测酒精的密度。 实验五 拉伸法测杨氏弹性模量 1.目的要求 用伸长法测定金属丝的杨氏模量,学习光杠杆原理并掌握使用方法。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焊接检验员目视检验培训试题答案

2013焊接檢驗員VT檢驗培訓試題(A卷) 事業管理部姓名工號得分 一.是非題:共10題,每題1分,共10分(在括弧內正確打鉤,錯誤打叉) 1.目視檢驗可以觀察到被檢部件の表面狀況,例如整潔程度和腐蝕情況(√) 2.目視檢測法可以探查被檢物體の任何缺陷 ( Ⅹ ) 3.目視檢測法可以檢查表面可見缺陷 ( √ ) 4.目視檢驗可發現一些明顯の表面開裂和腐蝕坑等缺陷 ( √ ) 5.目視檢驗可以檢驗觀察材料或部件の狹窄,彎曲孔道等部位內表面質量情況 ( √ ) 6發光強度就是照度 ( Ⅹ ) 7.直接目視檢驗可以觀察確定被檢部件の表面粗糙度 ( Ⅹ ) 8.眼睛接收の亮度與物體反射率或透射率及其照度有關 ( √ ) 9.人眼視覺適應の明適應與暗適應需要の適應時間基本上相同 ( Ⅹ ) 10.新型の目視檢驗儀器包括光纖內窺鏡,視頻探測鏡,工業檢測用閉路電視等 ( √) 二.選擇題:30題,每題1分,共30分 1.目視檢驗可以觀察評定( D ) A被檢部件の表面粗糙度 B被檢部件の表面整潔程度 C被檢部件表面の腐蝕情況 Db和c 2.下面哪種缺陷是目視檢測可以觀察到の( B ) A焊縫中の夾渣 B表面腐蝕坑 C鑄件中の氣孔 D以上都不能 3.直接目視檢驗要求檢驗員視線與被檢物之夾角不得小於( A ) A30° B45° C60° D90°

4.影響目視檢測の主要因素包括( D ) A光源 B內窺鏡の視角 C放大倍率 D以上都是 5.影響目視檢測判斷の重要因素包括( D ) A檢驗人員の視力 B檢驗人員の辨色力 C檢驗人員の精神狀態 D以上都是 6.檢驗の主要職能( ABCDE ) A 鑒別 B 把關 C 預防 D 報告 E 監督 7.檢驗の依據( ABCDE ) A標准 B圖紙 C工藝文件 D訂貨合同 E標准樣品 F領導指示 8.檢驗員の主要工作職責( ABCDEF ) A熟悉掌握規定の要求(質量標准) B測量 C比較 D判斷 E處理 F記錄 9.以下哪項為基本接頭類型(D) A T型接頭 B單邊V型接頭 C單邊J型接頭 D以上所有 10.焊接接頭根部の未熔缺陷稱為:C A.孔 B熱裂紋 C.接頭未熔透 D. 以上所有 11.夾烏現象通常在中出現:B A.熔化極氣體保護電弧焊 B.氣體保護鎢極電弧焊 C.手工焊條電弧焊 D.以上都沒有 12.在焊接中,測溫儀用於監測: D A預熱溫度 B.後熱溫度 C.層間溫度 D.以上所有 13.能被接受の凹角焊の實際角尺寸必須: A A.長於理論尺寸 B.短於理論尺寸 C.等於理論尺寸 D.和焊喉相等 14.在焊接符號中,旗狀符號表示:C A.車間焊縫 B.返修焊縫 C.現場焊縫 D.整周焊縫 15.10mm(0.4英寸)焊角角焊縫の理論焊喉尺寸為: B A.5 mm (0.2 inches) B.7 mm (0.3 inches) C.10 mm (0.4 inches) D.13 mm (0.5 inches) 16.GTAWの電流極性是(B),此時焊件接電源( C )

物理光学实验指导大纲

(上机)课程名称:《物理光学》 实验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总体介绍 1、本课程上机实验的任务: 1)学会利用计算机数值计算的方法处理物理光学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 2)提高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本课程上机实验的简介: 对等厚干涉和夫朗和费多缝衍射的物理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利用MA TLAB 软件对其过程进行编程和模拟仿真,从而加深对光的干涉和衍射基本原理的理解。 3、本课程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工程与光通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4、本课程上机实验涉及核心知识点: 1)光的干涉和衍射理论; 2)matlab程序设计基础。 5、本课程上机实验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立物理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相应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及调试。 6、本课程上机实验运用软件名称:MATLAB 7、总学时:4 8、教材名称及教材性质(自编、统编、临时): 《光学教程》,叶玉堂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统编。 9、参考资料: 1)《物理光学教程》,谢敬辉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光学原理与应用》,廖延彪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 3)《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石顺祥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4)MATLAB教程罗建军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二)包含实验项目基本信息 实验项目1 1、实验项目名称: 等厚干涉条纹分布的模拟 2、实验目的和任务: 目的:通过对等厚干涉光强分布的模拟仿真,加深对光的干涉基本原理的认识。 任务:以一个曲率半径R = 5 m的柱透镜的凸面紧贴在一个平板玻璃上,其凸面与平面相切于O点(如图所示),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空气薄层,用波长 n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从反射光中可观察该空气薄层所形成的等厚干涉条纹,模拟此等厚干涉条纹的一维光强分布曲线图和二维光强分布的灰度图。 柱透镜置于平板玻璃上的截面图 3、上机实验内容: 1)编写模拟仿真程序,上机调试并运行; 2)改变柱透镜曲率半径,观察条纹分布的变化; 3)改变入射光波长,观察条纹分布的变化; 4) 改变柱透镜凸面和平板玻璃间的介质的折射率,观察条纹分布的变化。 4、学时数:2 实验项目2 1、实验项目名称:多缝夫朗和费衍射的模拟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总学时与学分:72学时 4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涉及考研等进一步进修的重要课程,是计算机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学 时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5第二章 进程管理12第三章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12第四章 存储管理12第五章 设备管理10第六章 文件管理8第七章 操作系统接口4第八章 网络操作系统3第九章 系统安全性3第十章 UNIX 操作系统3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发展过 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扩充,是 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 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了解操作 系统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章难点:操作系统基本特征的理解,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

《焊接检验》期末试题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焊接检验》期末试卷 (11焊接一)B卷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20分 1、()射线探伤中的夹钨缺陷是在底片上呈现圆形或不规则的亮斑点,且轮廓清晰。 2、()每种焊接结构在制造前都必须做焊接性试验。 3、()渗透检测中呈直线状或椭圆形条纹的缺陷是未焊透。 4、()气压试验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气密性试验。 5、()在气密性试验时,如有泄漏,修补后可以直接进行气密性试验。 6、()用500KV以下的X射线分别穿透钢和铝及铝合金,前者所允许使用的最高管电压大。 7、()超声波显示缺陷的灵敏度比射线探伤高得多,故经超声波探伤的焊缝不必再进行X射线探伤。 8、()水压试验的压力值应等于产品的工作压力值。 9、()通电法可以检测与电流方向垂直的缺陷。 10、()X射线探伤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黑点,黑度在中心处较大并均匀的向边缘减小,且分布不一致,有密集的,也有单个的,这种缺陷是夹渣。 11、()设计和规范质量是决定产品先天性质量的关键环节。 12、()检测时应注意保证被检区域不重叠。 13、()目视检测焊缝表面既方便又准确。 14()内部缺陷位于焊缝内部,可用破坏性检验、无损探伤方法和焊接检验尺来发现。 15、()射线探伤中的气孔多数为圆形、椭圆形的黑点。 16、()Ⅱ级焊接接头应无裂纹、未熔合和未焊透,可以有条形缺陷。 17、()超声波探伤结果分级中,以A级最好,C级最差,B级适用于压力容器。 18、()检测前,检测人员应了解被检工件的材质、结构、厚度、曲率、坡口形式、焊接方法及焊接过程情况等材料,检测灵敏度应调到不低于定量线。 19、()气压试验一般采用潮湿的空气进行试验。 20、()根据试验介质的不同,压力试验分为液压试验与气压试验两大类,两者的目的与作用是不同,两者在检测时都必须使用。 二、选择(每题1分,共50分) 1、缺陷显示不规则,形状多样且深浅不一的缺陷一般是()。 A.气孔 B.裂纹 C.夹渣 D.未焊透 2、()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建立和完善质量体系及使其有效运行的关键性因素。 A.领导职责和质量管理体系 B.质量成本 C.质量体系的原理和原则 D.市场调研质量 3、一般采取各类测量尺对焊接构件的外形及尺寸进行测量,以下()不能进行测量。 A.焊缝宽度 B.焊缝余高 C.焊脚不对称 D.裂纹长度 4、下列不属于表面缺陷可采用的目视检测手段的是()。 A.各类检测尺 B.放大镜 C.内窥镜 D.钢直尺 5、焊接外部缺陷位于焊缝外表面,用肉眼或低倍放大镜就可以看见,如()。 A.焊缝尺寸不合要求 B.内部裂纹 C.晶间腐蚀 D.晶粒粗大 6、()适用于大型工件的局部检测。 A.通电法 B.触头法 C.线圈法 D.磁轭法 7、当剩磁会影响焊件的后加工工序、使用性能、周围设备或仪表时,应进行()。 A.预处理 B.后处理 C.退磁 D.磁化 8、下列选项不是油剂的特点的是()。 A.磁粉粒度 B.磁性 C.活动性 D.对比度 9、()磁性监测装置可用于小型焊机或不易移动的大型工件。 A.固定式 B.移动式 C.便携式D一般式 10、以下不属于金属的腐蚀形态的是()。 A.全面腐蚀 B.局部腐蚀 C.在应力作用下的腐蚀 D.电化学腐蚀 11、以下不会引起大气腐蚀的物质是()。 A.水 B.二氧化硫 C.氧气 D.氮气 12、当金属表面的氧化膜或钝化膜由于()和组织缺陷等原因引起局部破损时,裸露的金属在介质中与周围的钝态金属形成活化—钝化腐蚀电池,并形成蚀心,级孔蚀核心。 A.机械损伤 B.组织损伤 C.裂纹 D.组织相变 13、磁粉探伤方法不能检测()的缺陷。 A.材料表面 B.材料近表面 C.奥氏体型不锈钢 D.碳钢 14、()渗透剂适用于高质量检测的要求。 A.水洗式 B.后乳化式 C.溶剂去除式 D.着色式 15、铝合金淬火试块适用于() A.灵敏度对比 B.检测气孔 C.校正操作方法 D.鉴别渗透剂性能 16、下列不属于焊缝致密性检验的是()。 A.水压试验 B.气压试验 C.煤油试验 D.力学性能试验 17、()用于不受压焊缝的密封性检查。 A.水压试验 B.煤油试验 C.气密性试验 D.气压试验 18、射线探伤时,在底片上呈现规则的、直线状的黑色线条的缺陷是()。 A.裂纹 B.夹渣 C.气孔 D.未焊透 19、依据X射线探伤胶片来评定焊缝质量时,Ⅰ级焊接接头表示焊缝内无()等焊接缺陷。 A.裂纹 B.气孔 C.条形夹渣 D.夹钨 20、()可发射和接受纵波,且声束与被验工件的表面垂直。使用广泛,主要用于板材、锻件、焊缝的补充检测等。 A.纵波直探头 B.横波斜探头 C.聚焦探头 D.窄脉冲探头 21、检测前,检测人员应了解被检工件的材质、结构、厚度、曲率、坡口形式、焊接方法及焊接过程情况的材料,检测灵敏度英调到不低于()。 A.定量级 B.评定级 C.判废级 D.合格级 22、目视检测的主要优点是()。

光学教学大纲

《光学》课程教学大纲(54学时) (理论课程)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概况 课程中文名称:《光学》 课程英文名称:Optics 课程编码:3910252108 开课学院:理学院 适用专业/开课学期:物理学/第三学期 学分/周学时:3/3 《光学》是物理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普通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传播及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基础学科,它和《原子物理学》、《电动力学》和《量子物理学》等后继课程有着密切联系。激光的出现和发展使光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更加扩大了光学在高科技领域、生产和国防上的应用。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磁学 (二)课程目标 1. 牢固掌握有关光的传播及其本性,包括干涉、衍射、偏振等基本现象、原理和规律,为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并了解它们在科研、生产和实践上的应用。 2. 牢固掌握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成像规律和作图方法。熟悉典型助视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及原理。 3. 了解现代光学的发展概况以及现代光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学时分配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开展课堂讨论、课外自学、学生课外查阅文献了解学科前沿,结合课程内容完成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教学。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含绪论)光的干涉(10学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学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知道光学发展历程; 2.理解相干叠加和非相干叠加的区别联系; 3.理解光的相干条件和光的干涉定义; 4.了解干涉条纹的可见度以及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对可见度的影响; 5.掌握光程差和相位差之间的关系; 6.掌握分波面干涉装置的干涉强度分布的基本规律,即干涉条纹的间距和干涉条纹 的形状; 7.掌握分振幅法等倾干涉条纹的条纹特征和光强分布及其应用; 8.掌握分振幅等厚干涉的条纹特征和光强分布及其应用; 9.掌握迈克尔孙干涉仪和法布里干涉仪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相干条件,以及分振幅和分波面干涉装置及干涉光强分布。 难点:薄膜干涉和多光束干涉。 三、主要内容 1.光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光学发展史; 2.波动的独立性、叠加性和相干性; 3.光程和光程差,实现相干光束的方法; 4.半波损失; 5.等倾干涉和等厚干涉; 6.迈克耳孙干涉仪; 7.多光束干涉,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第二章光的衍射(8学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衍射现象,并注意区分菲涅尔衍射和夫琅和费衍射; 2.理解衍射现象的理论基础-----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014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操作系统》而开设的,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将操作系统的概念具体化,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操作系统,以巩固和补充操作系统的原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操作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在模拟条件下与实际环境中实现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合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从而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要求及操作系统原理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考虑项目实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及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发现解决方案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 (4)培养学生分析并清楚阐述设计合理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项目上机验收和实验报告中分析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5)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 二、设计学时和学分 学时:32 ;学分:1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下三个题目中:1、2中选做一题,第3题必做。 1、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掌握线程的定义和特征,线程的基本状态,线程的私有堆栈,线程控制块TCB,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实现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2)时间片轮转调度 理解各种调度算法、调度的原因,完成时钟中断的截取,具体实现调度程序。 (3)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 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并实现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策略。 (4)利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线程的同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