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15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15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15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圣才出品】

第15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一、选择题

1.对裴斯泰洛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批判继承的是( )

A.黑格尔

B.马克思

C.费希特

D.杜威

【答案】B

【解析】马克思教育批判继承裴斯泰洛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2.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

B.资本主义制度

C.阶级的产生

D.社会分工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3.马克思说:“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一论断表明( )。

A.遗传素质最终决定人的发展

B.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C.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

D.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作用

【答案】B

【解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说:“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句话表明人与人的之间的差距主要不是由遗传造成的,而是由分工造成的。这说明遗传并不最终决定人的发展,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4.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

A.心理模仿

B.人的理智

C.生物本能

D.生产劳动

【答案】D

【解析】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该观点被苏联和我国教育学者广泛接受。A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模仿的是心理起源说;B项,没有这种观点;C项,认为教育起源于生物的本能的是生物起源说。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共产主义社会能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哪些社会条件。

答: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创造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实现了社会的解放和人的解放,使个人得以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主要需要四个方面的社会条件:

(1)彻底变革旧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力将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将极大丰富,私有制将彻底消灭。个人与他人组成联合体,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自觉地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成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

(2)消灭旧的社会分工。旧的社会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消灭旧的社会分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者将从旧式分工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劳动将成为真正自由、自主的劳动,从谋生的手段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这种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成为教育的目的。

(3)缩短劳动时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极大减少,自由时间将相应增多,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概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基本主张:认为教育是受社会、社会关系制约,并为社会服务的,资本主义教育的实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教育与社会生产密切联系,教育是劳动力和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人的发展受教育的影响,同时人又是活动的主体,对教育产生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强调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批判和继承了历史上进步的教育思想遗产,科学地阐述了

产阶级教育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正确地进行教育方面的斗争和取得政权后建设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

三、论述题

1.试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答: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既是近代科学技术、近代大工业生产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思考与研究解决,也由于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有关教育方面的理论遗产。

(1)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①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的阶级实质。他们认为,从资产阶级对待工人阶级的教育方面看,资产阶级出于对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以及宗教的、社会改良的和所谓“人道主义”的目的,在工人阶级的斗争压力下,虽然也把工人送进工厂学校、慈善学校、主日学校或夜校中去,但是他们是受资产阶级思想和宗教精神的奴役。从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方面看,资产阶级关于教育的观念,正像资产阶级关于自由、法律等的观念一样,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是由资本主义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教育的实质就是把工人训练成机器的附属品。

②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对于欧文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性格形成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他犯有旧唯物主义的错误,认为人是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从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看不到人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参加者,他们能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这一学说强调人的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和

③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尽管赞赏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及其实现的预示性描绘。但却扬弃了其中基于人性论的“理想”,而从现代工业生产的本性对劳动者的要求以及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人的彻底解放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给予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劳动者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同时包括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全面发展。

④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大工业生产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客观上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要求把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①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教育作为与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观等密切联系的范畴,它是受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并为这些关系服务,特别是为维护和发展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服务,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它永远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②论教育与社会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教育提供了不同的物质基础,也对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社会生产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推动了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改革。同时,教育对社会

生产也有反作用。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知识进行再生产的重要场所。

人在物质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那种社会性,而不是个体所具有的抽象的生物学方面的属性。在论述人的个性形成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时,他们认为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且还应该承认人的遗传素质存在个别差异,要重视社会环境与教育对于人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坚决与遗传决定论、先天力量展露论、教育万能论、环境决定论、生物学的生长论及各种人性论划清界线。

④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 中的作用,反对“教育万能论”,同时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及 其培养的根本途径。

⑤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把劳动作为教育的内容、手段或途径,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增加社会生产的重要方法,而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还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他们反对把劳动教育仅仅抽象地看成是个人锻炼机体健康、增进道德观念或使一般人性得到发展的途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