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配方与步骤(精华)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配方与步骤(精华)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配方与步骤(精华)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配方与步骤(精华)

储备液:

1、丙烯酰胺浓缩液(30%T、2.7%C):将29.2 g丙烯酰胺与0.8 g双丙烯酰胺溶

解于70 ml去离子水中。当丙烯酰胺完全溶解后,定容至100 ml。采用0.5微米滤膜将溶液进行真空抽滤。4℃保存于棕色瓶中。保存时间不能超过1个月。

2、1.5 mol/L Tris-HCl,pH 8.8,浓缩的分离胶缓冲液:将18.2 g Tris-base溶解于

约80 ml水中,HCl调节pH至8.8,加水定容至100 ml。4℃保存。

3、0.5 mol/L Tris-HCl,pH 6.8,浓缩的积层胶缓冲液:将6.1 g Tris-base溶解于

约80 ml水中,HCl调节pH至6.8,加水定容至100 ml。4℃保存。

4、10%(m/V)SDS:将10 g SDS溶解于100 ml水中。

5、样品储备缓冲液[0.06 mol/L Tris-HCl,pH 6.8,2% SDS,10%甘油,0.025%

溴酚蓝]:

水 4.8 ml

0.5 mol/L Tris-HCl,pH 6.8 1.2 ml

10% SDS 2.0 ml

甘油 1.0 ml

溴酚蓝痕量

室温下保存。SDS-还原缓冲液通过在使用样品储备液前,每0.95 ml储备液中加入50微升2-巯基乙醇而制备。

催化剂

1、10%过硫酸铵,现配现用。

2、TEMED: 使用瓶中未经稀释的TEMED。阴凉干燥避光保存。

电泳缓冲液

每100 ml中加入0.3 g Tris碱,1.4 g甘氨酸,1ml 10% SDS。

凝胶制备

积层胶(10 mL):

水6.1 ml

0.5 mol/L Tris-HCl,pH 6.8 2.5 ml

10% SDS 0.1 ml

丙烯酰胺储备液 1.3 ml

电泳:

常规电泳采用恒流模式:16-24 mA/mm凝胶厚度

迷你电泳设备采用恒压模式:20-30 V/cm凝胶长度

通常电泳持续到溴酚蓝到达凝胶底部。

染色与脱色:

1、染色液: 将0.1%考马斯亮蓝R-250(m/V)溶解于40%甲醇(v/v)、10%乙酸

中(v/v)。溶解后过滤。染色液可以重复使用,室温保存。

2、使用过量的染色液浸泡凝胶,时间为30分钟。

3、使用大量过量的40%甲醇,10%乙酸进行脱色。

4、染色前,将胶放置在40%甲醇(v/v)、10%三氯乙酸中(m/v)中孵育1小时,

可以防止小分子量蛋白在脱色过程中的损失。

电泳操作方法

XXX有限公司SDS-PAGE 电泳的测定方法 文件编号XXXX-02 制定部门研发部 版本A/0 页码1/3 生效日期2014/4/9 一、目的 建立SDS-PAGE电泳的测定方法,确保电泳检测的准确性,保证电泳的安全性、有效性。 二、范围与权责 适用于本公司的所有成品以及中间体的分析,由化验员负责采样检测。 品控主管负责审核。 三、原理 SDS-PAGE电泳,是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引进SDS,SDS会与变性的多肽结合,并使蛋白带负电荷,由于多肽结合SDS的量总是与多肽的分子量成正比而与其序列无关,因此SDS多肽复合物在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只与多肽的大小有关,在达到饱和的状态下,每克多肽可与1.4g去污剂结合。当分子量在15KD到200KD之间时,蛋白质的迁移率和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符合下式:lgMw=k-bX。式中:Mw为分子量;X为迁移率;k、b均为常数,若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的迁移率对数分子量对数作图,可获得一条标准曲线,未知蛋白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泳,根据它的电泳迁移率即可在标准曲线上求得分子量。 四、实验仪器及试剂 1.DYCZ-24DN 双垂直电泳仪 2.DYY-8C 电泳仪电源 3.STS-2A 脱色摇床(水平) 4.标准蛋白Marker 5.平皿:直径150mm 6.TEMED:四甲基乙二胺 7.DTT:二硫苏糖醇 8.储存液 ①2M Tris-HCl缓冲液:称取24.2g Tris,用50ml蒸馏水溶解后,滴加HCl调节pH至8.8, 待室温,加蒸馏水至100ml。 ②1 M Tris-HCl缓冲液:称取12.1g Tris,用50ml蒸馏水溶解后,滴加HCl调节pH至6.8, 待室温,加蒸馏水至100ml。 ③10%SDS溶液:称取10g SDS ,加蒸馏水溶解至100ml。 ④50%甘油:50ml甘油加50ml蒸馏水,混合均匀。 ⑤1%溴酚蓝:100mg溴酚蓝,加蒸馏水至10ml,搅拌至完全溶解,水相针式过滤器过滤除去聚 合的染料。 9. 工作液 ①A液:30%丙烯酰胺储存液,丙烯酰胺是一种神经毒素,可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并富集。操 作时要避免皮肤接触,并带合适的口罩于通风橱中进行。 ②B液—分离胶缓冲液:取75ml 2M Tris-HCl缓冲液,4ml10%SDS溶液,加21ml蒸馏水,混 合均匀,4℃保存数月。 ③C液—浓缩胶缓冲液:取50ml 1M Tris-HCl缓冲液,4ml10%SDS溶液,,加46ml蒸馏水,混 合均匀,4℃保存数月。 ④10%APS:称取1g过硫酸铵,加10ml蒸馏水溶解后,水相针式过滤器过滤分装到EP管中,

核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胶的配制(DNA电泳用)50ml体系: 丙烯酰胺有效分离 (bp) 丙烯酰 胺30% (ml) 10×TBE (ml) ddH2O (ml) TEMED (μl) 过硫酸铵 10%(μl) 3.5% 100-1000 5.83 5 39.17 25.0 250 5.0% 100-500 8.33 5 36.67 25.0 250 8.0% 60-400 13.33 5 31.67 25.0 250 12.0% 40-200 20.0 5 25.00 25.0 250 15.0% 25-150 25.0 5 20.00 25.0 250 20.0% 5-100 33.33 5 11.67 25.0 250 5ml体系: 丙烯酰胺丙烯酰胺 30%(ml) 10×TBE (ml) ddH2O (μl) TEMED (μl) 过硫酸铵 10%(μl) 3.5% 0.583 0.5 3.917 2.5 25 5.0% 0.833 0.5 3.667 2.5 25 8.0% 1.333 0.5 3.167 2.5 25 12.0% 2.00 0.5 2.5 2.5 25 15.0% 2.50 0.5 2.0 2.5 25 20.0% 3.333 0.5 1.167 2.5 25 1、丙烯酰胺30%为29:1(质量比,丙烯酰胺:双甲叉丙烯酰胺) 2、TEMED 可以加到1ul/ml。 不同浓度丙烯酰胺和DNA的有效分离范围表

丙烯酰胺(%) 有效分离范围(bp) 溴酚兰* 二甲苯青* 3.5 100~2000 100 460 5.0 80~500 65 260 8.0 60~400 45 160 12.0 40~200 30 70 15.0 25~150 15 60 20.0 10~100 12 45 *表中给出的数字为与指示剂迁移率相等的双链DNA分子所含碱基对数目(bp). 凝胶的制备过程: 1、按要求装配好垂直电泳板,两块玻璃板的两侧及底部用1%的琼脂糖封边,防止封闭不严而使聚丙烯酰胺液漏出。 2、将装好的玻璃电泳板倾斜成45~60℃角。 3、按表3配制所需%浓度凝胶的毫升数。 4、加入TEMED后,立即混匀,缓缓倒入两玻璃板间的胶床中,直到液体接近溢出时为止。 5、立即插入适当的梳子,密切注意防止梳齿下产生气泡,用一有力的夹将梳子夹在一边的玻璃板上,然后将玻璃板斜靠在物体上,使成10°角,可减少液体泄漏的机会。 6、室温聚合一小时后,将玻璃板插入电泳槽中,上紧,倒入0.1XTBE缓冲液。 7、小心取出梳子,加样。 预电泳: 1.对于预电泳,有一种解释是为了除去没有聚合完全的丙烯酰胺分子和交联剂,其实最直接的理解就是预电泳会让胶跑的好看一点。 2.电压根据胶的长度来,是5~10V/cm,100V以下。 3.在预冷装置下电泳,防止局部温度高。

(完整版)SDS-PAGE蛋白电泳方法

SDS-PAGE 一. 实验原理 SDS 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蛋白质溶液里加入 SDS 和巯基乙醇后,巯基乙醇能使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还原, SDS 能使蛋白质的氢键、疏水键打开并结合到蛋白质分子上,形成蛋白质-SDS 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SDS 与大多数蛋白质的结合比例为 1.4:1。由于十二烷基磺酸根带负电,使各种蛋白质的SDS-复合物都带上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它的量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原有的电荷量,因而掩盖了不同种类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别。SDS与蛋白质结合后,还引起了蛋白质构象的改变。蛋白质-SDS复合物的流体力学和光学性质表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形状,近似于雪茄烟形的长椭圆棒,不同蛋白质的 SDS 复合物的短轴长度都一样,约为 1.8nm ,而长轴则随蛋白质的 Mr 成正比的变化。基于上述原因,蛋白质-SDS 复合物在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和形状的影响,而只与椭圆棒的长度有关,也就是蛋白质 Mr 的函数。 二. 试剂器材 30%凝胶贮液(100mL):称取试剂Acr 29.2g和Bis 0.8g置于100mL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约60mL双蒸水,充分搅拌溶解后加双蒸水定容至100mL,置于棕色瓶内4℃贮存,每过1-2个月应重新配制; 注意:丙稀酰胺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并可通过皮肤吸收,其作用有积累性,配制时应戴手套和口罩等。 分离胶缓冲液(1.5 mol/L Tris-HCl,pH 8.8,100mL):称取Tris 18.2g 溶于约80mL 双蒸水,用6mol/L的HCl 调整pH值至8.8,加双蒸水定容到100mL,4℃ 贮存;堆积胶缓冲液(0.5 M Tris-HCl,pH 6.8,100mL):称取Tris 6.0g溶于约80mL双蒸水,用1mol/L的HCl 调整pH值至6.8,加双蒸水定容到100mL,4℃ 贮存;

琼脂糖凝胶电泳标准操作流程

琼脂糖凝胶电泳操作标准流程 一、实验目的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常用的检测核酸的方法,具有操作方便、经济快速等优点。本铜人阵学习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的使用技术,此关为能力考核,通关成功后,代表具备操作琼脂糖电泳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常用的用于分离、鉴定DNA、RNA分子混合物的方法,这种电泳方法以琼脂凝胶作为支持物,利用DNA分子在泳动时的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达到分离混合物的目的。DNA分子在高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带负电,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DNA分子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分子筛效应,即分子本身的大小和构型是主要的影响因素。DNA分子的迁移速度与其相对分子量成反比。不同构型的DNA分子的迁移速度不同。如环形DNA分子样品,其中有三种构型的分子:共价闭合环状的超螺旋分子(cccDNA)、开环分子(ocDNA)、和线形DNA分子(IDNA)。这三种不同构型分子进行电泳时的迁移速度大小顺序为:cccDNA>IDNA>ocDNA 影响核酸分子泳动率的因素主要还是:1、DNA分子大小;2、琼脂糖浓度; 3、DNA构想; 4、所用的电压; 5、琼脂糖种类; 6、电泳缓冲液 核酸电泳中常用的染色剂是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 EB)。溴化乙锭是一种扁平分子,可以嵌入核酸双链的配对碱基之间。在紫外线照射BE-DNA复合物时,出现不同的效应。254nm的紫外线照射时,灵敏度最高,但对DNA损伤严重;360nm紫外线照射时,虽然灵敏度较低,但对DNA损伤小,所以适合

对DNA样品的观察和回收等操作。300nm紫外线照射的灵敏度较高,且对DNA 损伤不是很大,所以也比较适用。 三、材料、试剂及器具 1、材料 不同大小的基因组片段; 2、试剂 Hind III digest DNA Marker(分子量标准)(TaKaRa);D2000(TianGen);BIOWESTAGAROSE(西班牙琼脂糖);加样缓冲液(6x):溴酚黄;电泳缓冲液(1×TAE);溴化乙锭(EB); 3、仪器及器具 (1)移液器、吸头、锥形瓶 (2)电泳系统:电泳仪、水平电泳槽、托盘、胶托、梳子等。 (3)紫外透射仪、微波炉、电子天平 四、操作步骤 1.器具清洗:首先将配胶、电泳、染胶所需要的器具清洗干净,包括托盘、胶托、梳子、电泳槽、染胶盘(EB污染,需独立清洗)。清洗流程为:先用自来水冲洗三次,然后用纯水冲洗三次,最后用纸巾或医用纱布擦干。若需对电泳产物进行胶回收,则还需用75%酒精对器具进行消毒。 2.配胶:根据基因组片段大小,配置相应浓度的琼脂糖凝胶。首先将锥形瓶洗干净并加入少量纯水煮沸,然后量取一定量的电泳缓冲液(1×TAE)至锥形瓶中,再称取相应量的BIOWESTAGAROSE(西班牙琼脂糖)倒入锥形瓶中,摇匀并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单体相互聚合成多条长链,再与N,N-甲叉双丙烯酰胺(methylene-bisacrylamide,Bis)在引发剂和加速剂的作用下交联而成的凝聚胶多孔聚合物。凝胶孔径的大小可通过控制单体和交联剂的浓度来调节,从而满足不同分子量物质的分离要求。不同浓度的聚丙烯酰胺非变性凝胶的有效分离范围如表所示: 表1 DNA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有效分离范围 丙稀酰胺[%(w/v)]a有效分离范围(bp)二甲苯青FF b溴酚蓝b 3.51000-2000 460 100 5.080-500 260 65 8.060-400 160 45 12.040-200 70 20 15.025-150 60 15 20.0 6-100 45 12 a.N,N′-亚甲双丙稀酰胺占丙稀酰胺浓度的1/30 b.给出的数字是迁移率与染料相同的双链DNA片段的粗略大小(核苷酸对)。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和电泳都比琼脂糖凝胶更为费事。聚丙烯酰胺凝胶几乎总是铺于两块玻璃板之间,两块玻璃板由间隔片隔开冰封以绝缘胶布。在这种配置形式下,大多数丙烯酰胺溶液不会与空气接触,所以氧对聚合的抑制仅限于凝胶顶部的一个窄层里。聚丙烯酰胺凝胶一律是进行垂直电泳,根据分离的需要,其长度可以在10-100cm之间。聚丙烯酰胺凝胶与琼脂糖凝胶相比有3个主要优点:(1)分辨力强,长度仅仅相差0.2%(即500bp中的1bp)的DNA分子即可分开;(2)所能装载的DNA分子量远远琼脂糖凝胶:多达10μg的DNA可以加样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的一个标准样品槽(1cm×1mm)而不致显著影响分辨力;(3)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回收的DNA 纯度很高,可适用于要求最高的实验(如鼠胚胎微注射)。 常用的是两种聚丙烯酰胺凝胶: (1)用于分离和纯化双链DNA片段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 (2)用于分离、纯化单链DNA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一、目的要求 1.学习电泳原理和技术 2.学习和掌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 二、实验原理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它的迁移率取决于它所带净电荷以及分子的大小和形状等因素。如果在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加入阴离子去污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简称SDS),则蛋白质分子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它的分子量,而与所带电荷和形状无关。因此可以利用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三、试剂与器材 试剂:10%SDS、30%凝胶贮液(29%ACr-1%Bis)、分离胶缓冲液、浓缩胶缓冲液、10%过硫酸铵、TEMED、pH8.3Tris-Gly电极缓冲液、上样缓冲液、蛋白质maker、0.25%考马斯亮兰R250染色液、甲醇:醋酸脱色液、异丙醇、tris-HCl(PH6.8)缓冲液、二硫苏糖醇、去离子水 器材:垂直板电泳槽、稳压稳流电泳仪、脱色摇床、50ml小烧杯、移液枪、枪头、玻璃棒、滤纸、表面皿、手套、 四、实验步骤 1 SDS聚丙烯酰胺的灌制 ⑴按说明安装玻璃板,橡胶条放在两玻璃板之间,确定不漏液,玻璃板放入电泳槽时,有凹槽的一侧向里,时刻保持玻璃片间的压力。 ⑵根据表1制备分离胶溶液,加入TEMED后迅速旋转混合物,用1ml移液枪将其注入两块玻璃板之间的间隙中(灌制红色板的上边缘)。用枪在聚丙烯酰胺溶液上小心的覆盖一层异丙醇。将凝胶垂直放于室温下。(丙烯酰胺有神经毒性,故操作时应注意不要吸入其粉末,实验时应戴手套,剩余的聚丙烯酰胺溶液不要乱扔,待聚合后再处理) ⑶待聚合后(40min),倒掉覆盖层,用去离子水清洗凝胶顶部,尽可能倒掉凝胶上的液体,用滤纸吸干水分。 ⑷按表1配置浓缩胶,加完TEMED后迅速旋转混合,注满玻璃板间隙,插入梳子(写有1.5mm 的一侧向里,先插入一侧,在从一侧向另一侧压着插入,以排除气泡)将胶垂直放置于室温下。约30min聚合完成,拔出梳子(平行拔出),用去离子水冲洗胶孔,再用滤纸吸干水。取出玻璃板,取下橡胶条。 表1分离胶与浓缩胶配制

血清蛋白电泳操作规程

血清蛋白电泳 一.项目名称 血清蛋白电泳(HYDRAGEL PROTEIN) 二.检验方法名称 琼脂糖凝胶区带电泳 三.方法学原理 蛋白电泳是临床实验室中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剖析技术。它可以对血清或其他体液中的异常蛋白质进行筛选。它是以区带电泳为基础在一种合适的支持介质—琼脂糖上进行的电泳。血清蛋白质在给定的PH条件下主要根据其所带电荷数将其分离成五种片段: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每一区带含有一种或多种血清蛋白质。 四.方法学溯源 自1930年由Tiselius发现了移界电泳(moving boundary eectrophoresis),而后,这种技术的各种局限性已逐渐被区带电泳(zone elecrrophoresis)所克服,区带电泳的条件和支持介质的选择是电泳成败的关键。血清蛋白区带电泳是在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可定性和/或半定量各条正常或异常蛋白区带。 五.仪器 (一)型号:SEBIA HYDRASYS (PN1210) (二)分析和计算参数: 1.处理量:约162个样本/小时 2.所需样本量:10ul 3.检验时间:约半小时 4.重复性:有良好的批内和批间重复性 5.电泳参数:电压0-300V(可选至3000V) 电流0-500mA 功率0-100W 六.试剂及配套品 (一)试剂 1.HYDRAGEL 7 PROTEIN(E)试剂盒 HYDRAGEL 15 PROTEIN(E)试剂盒 HYDRAGEL 30 PROTEIN(E)试剂盒 (1)商标:SEBIA (2)包装规格:70测试/150测试/300测试 (3)货号:PN4100/ PN4120/ PN4140 2.脱色液 (1)商标:SEBIA (2)包装规格:Pack for 10×100ml (3)货号:PN4540 (4) 成分:柠檬酸

SDS-PAGE电泳实验步骤

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 一、实验目的 学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一定的pH条件下解离而带电荷。当溶液的pH大于蛋白质的等电点(pI)时,蛋白质本身带负电,在电场中将向正极移动;当溶液的pH小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蛋白质带正电,在电场中将向负极移动;蛋白质在特定电场中移动的速度取决于其本身所带的净电荷的多少、蛋白质颗粒的大小和分子形状、电场强度等。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一定量的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聚合而成的三维网状孔结构。本实验采用不连续凝胶系统,调整双丙烯酰胺用量的多少,可制成不同孔径的两层凝胶;这样,当含有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溶液通过这两层凝胶时,受阻滞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迁移率。由于上层胶的孔径较大,不同大小的蛋白质分子在通过大孔胶时,受到的阻滞基本相同,因此以相同的速率移动;当进入小孔胶时,分子量大的蛋白质移动速度减慢,因而在两层凝胶的界面处,样品被压缩成很窄的区带。这就是常说的浓缩效应和分子筛效应。同时,在制备上层胶(浓缩胶)和下层胶(分离胶)时,采用两种缓冲体系;上层胶pH=6.7—6.8,下层胶pH=8.9;Tris —HCI缓冲液中的Tris用于维持溶液的电中性及pH,是缓冲配对离子;CI-是前导离子。在pH6.8时,缓冲液中的Gly-为尾随离子,而在pH=8.9时,Gly的解离度增加;这样浓缩胶和分离胶之间pH的不连续性,控制了慢离子的解离度,进而达到控制其有效迁移率之目的。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在进入分离胶后,各种蛋白质由于所带的静电荷不同,而有不同的迁移率。由于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存在的浓缩效应,分子筛效应及电荷效应,使不同的蛋白质在同一电场中达到有效的分离。 如果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由于SDS带有大量的负电荷,且这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使蛋白质变性,特别是在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存在下,蛋白质分子内的二硫键被还原,肽链完全伸展,使蛋白质分子与SDS充分结合,形成带负电性的蛋白质—SDS复合物;此时,蛋白质分子上所带的负电荷量远远超过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掩盖了不同蛋白质间所带电荷上的差异。蛋白质分子量愈小,在电场中移动得愈快;反之,愈慢。蛋白质的分子量与电泳迁移率之间的关系是: M r =K(10-b·m) logM r =LogK—b·R m , 式中M r ——蛋白质的分子量; logK——截距; b——斜率; R m ——相对迁移率。 实验证明,蛋白质分子量在15,000—200,000的范围内,电泳迁移率与分子量

电泳实验步骤

电泳实验细节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① 每组将2只50 mL 、2只100 mL 容量瓶,3只200ml 烧杯洗净待用。 ② 用100ml 的容量瓶准确配制0.10 mol/L 的KI 、AgNO 3各100 mL 待用,并配置0.010 mol/L 两种溶液各50 mL 备用。 ③ 用0.010 mol/L 的KI 和AgNO 3分别配制0.005mol/L 的KI 和AgNO 3新鲜溶液100 mL 待用。 ④ 在洗净的200 mL 烧杯中准确移入0.005 mol/L 的KI 26.0 mL ,在搅拌条件缓缓滴入22.0 ml 左右的0.005 mol/L 的AgNO 3,直至形成透明晶莹的AgI 溶胶。 ⑤ 将制备好的溶胶沿洗净的电泳管中央细管缓缓加入,使溶胶高度与电极管口插入的电极头部同高(图二中刻度6)。 ⑥ 沿电泳管的管壁(图中2)滴入0.005mol/L 的KNO 3辅助液,并且使辅助液要高出铂片约2 cm (图中刻度5),将滴加完KNO 3的溶液静置8-10分钟,观察辅助液与胶体间有无界面,无界面则重做。 ⑦ 打开电源之前,检查电源粗调旋钮是否在零位,若不在:一定要调至零点,然后再打开电源;再分别调节粗调 、细调两个旋钮,使电压稳定在160伏,电泳一段时间,使负极一端界面下降2.0 cm (即图中刻度5到刻度6),记下移动所用时间(s ).注意:关闭电源时, 电压粗调旋钮也必须调至零点,方可关掉电泳电源开关。 ⑧ 用导线测量两电极铂片间溶胶的长度。 相关公式:)]/(/[t /h 43002 L V E )(πηζ?= h :2cm ,E=81 ,V=160V , η:在试验温度下水的黏度80,L :胶体的长度 ,t :上升所用时间。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及方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及方法 发布时间:11-06-01 来源:点击量:10032 字段选择:大中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及方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电泳方法。在这种支持介质上可根据被分离物质分子大小和分子电荷多少来分离。 聚丙烯酰胺凝胶有以下优点: ①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和N,N'甲叉双丙烯酰胺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凝胶有格子是带有酰胺侧链的碳-碳聚合物,没有或很少带有离子的侧基,因而电渗作用比较小,不易和样品相互作用。 ②由于聚丙烯酰胺凝胶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物质,在聚合前可调节单体的浓度比,形成不同程度交链结构,其空隙度可在一个较广的范围内变化,可以根据要分离物质分子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凝胶成分,使之既有适宜的空隙度,又有比较好的机械性质。一般说来,含丙烯酰胺7-7.5%的凝胶,机械性能适用于分离分子量范围不1万至100 万物质,1万以下的蛋白质则采用含丙烯酰胺15-30%的凝胶,而分子量特别大的可采用含丙烯酰胺4%的凝胶,大孔胶易碎,小孔胶则难从管中取出,因此当丙烯酰胺的浓度增加时可以减少双含丙烯酰胺,以改进凝胶的机械性能。 ③在一定浓度范围聚丙烯酰胺对热稳定。凝胶无色透明,易观察,可用检测仪直接测定。 ④丙烯酰胺是比较纯的化合物,可以精制,减少污染。合成聚丙

的总克数称凝胶浓度,常用T%表达;凝胶溶液中交联剂占单体和交联体总量的百分数称为交联度,常用C%表示,可用下式计算: 公式 a:丙烯酰胺克数;b:甲撑双丙烯酰胺克数;m:缓冲液体积(毫升)凝胶浓度过高时,凝胶硬而脆,容易破碎;凝胶浓度太低时,凝胶稀软,不易操作。 交联度过高,胶不透明并缺乏弹性;交联度过低,凝胶呈糊状。聚丙烯酰胺凝胶具有较高的粘度,它不防止对流减低扩散的能力,而且因为它具有三度空间网状结构,某分子通过这种网孔的能力将取决于凝胶孔隙和分离物质颗粒的大小和形状,这是凝胶的分子筛作用。由于这种分子筛作用,这里的凝胶并不仅是单纯的支持物,因此,在电泳过程中除了注意电泳的基本原理以外,还必须注意与凝胶本身有关的各种性质(网孔的大小和形状等)。可通过下式计算来选择适当的凝胶网孔。 公式 式中:P为网孔平均直径,C为多聚体浓度,d为该多聚体分子直径(若不是卷曲的分子应为5A),K为常数,K值取决于涨胶的几何构型,假如多聚体的链是以近似于直角交联的,则约为1.5根据此式,我们可以通过多聚体浓度C近似地计算出网孔直径,例如已知多聚体浓度为5%,其网孔平均直径应为: 公式

SDS-PAGE电泳操作规范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 一简介 作用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为网状结构,具有分子筛效应。它有两种形式: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在电泳的过程中,蛋白质能够保持完整状态,并依据蛋白质的分子量大小、蛋白质的形状及其所附带的电荷量而逐渐呈梯度分开。而SDS-PAGE仅根据蛋白质亚基分子量的不同就可以分开蛋白质。该技术最初由shapiro 于1967年建立,他们发现在样品介质和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离子去污剂和强还原剂(SDS即十二烷基磺酸钠)后,蛋白质亚基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亚基分子量的大小(可以忽略电荷因素)。 二作用 SDS是阴离子去污剂,作为变性剂和助溶试剂,它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使分子去折叠,破坏蛋白分子的二、三级结构。而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DTT)能使半胱氨酸残基间的二硫键断裂。在样品和凝胶中加入还原剂和SDS后,分子被解聚成多肽链,解聚后的氨基酸侧链和SDS结合成蛋白- SDS胶束,所带的负电荷大大超过了蛋白原有的电荷量,这样就消除了不同分子间的电荷差异和结构差异。SDS-PAGE一般采用的是不连续缓冲系统,与连续缓冲系统相比,能够有较高的分辨率。浓缩胶的作用是有堆积作用,凝胶浓度较小,孔径较大,把较稀的样品加在浓缩胶上,经过大孔径凝胶的迁移作用而被浓缩至一个狭窄的区带。当样品液和浓缩胶选

TRIS/HCl缓冲液,电极液选TRIS/甘氨酸。电泳开始后,HCl解离成氯离子,甘氨酸解离出少量的甘氨酸根离子。蛋白质带负电荷,因此一起向正极移动,其中氯离子最快,甘氨酸根离子最慢,蛋白居中。电泳开始时氯离子泳动率最大,超过蛋白,因此在后面形成低电导区,而电场强度与低电导区成反比,因而产生较高的电场强度,使蛋白和甘氨酸根离子迅速移动,形成以稳定的界面,使蛋白聚集在移动界面附近,浓缩成一中间层。此鉴定方法中,蛋白质的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而与所带电荷和分子形状无关。 三电泳过程 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电泳时,它的迁移率取决于它所带净电荷以及分子的大小和形状等因素。如果加入一种试剂使电荷因素消除,那电泳迁移率就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就可以用电泳技术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1967年,Shapiro等发现阴离子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具有这种作用。当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足够量SDS和巯基乙醇,可使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还原。由于十二烷基硫酸根带负电,使各种蛋白质—SDS复合物都带上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它的量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的电荷量,因而掩盖了不同种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别,SDS与蛋白质结合后,还可引起构象改变,蛋白质—SDS复合物形成近似“雪茄烟”形的长椭圆棒,不同蛋白质的SDS复合物的短轴长度都一样,约为18A(1A=10的负十次方米),这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在凝胶中的迁移率,不再受蛋白质原的电荷和形状的影响,而取决于分子量的大小由于蛋白质-SDS复合物在单位长度上

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操作步骤

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操作步骤如下: 1. 制备1%琼脂糖凝胶(大胶用70ml,小胶用50ml):称取0.7 g(0.5 g)琼脂糖置于锥形瓶中,加入70 ml(50ml)1×TAE,瓶口倒扣小烧杯.微波炉加热煮沸3次至琼脂糖全部融化,摇匀,即成1.0%琼脂糖凝胶液. 2. 胶板制备:取电泳槽内的有机玻璃内槽(制胶槽)洗干净,晾干,放入制胶玻璃板.取透明胶带将玻璃板与内槽两端边缘封好,形成模子.将内槽置于水平位置,并在 固定位置放好梳子.将冷却到65℃左右的琼脂糖凝胶液混匀小心地倒入内槽玻 璃板上,使胶液缓慢展开,直到整个玻璃板表面形成均匀胶层.室温下静置直至凝 胶完全凝固,垂直轻拔梳子,取下胶带,将凝胶及内槽放入电泳槽中.添加 1×TAE电泳缓冲液至没过胶板为止. 3. 加样:在点样板或parafilm上混合DNA样品和上样缓冲液,上样缓冲液的最终稀释倍数应不小于1X.用10 ul微量移液器分别将样品加入胶板的样品小槽内, 每加完一个样品,应更换一个加样头,以防污染,加样时勿碰坏样品孔周围的凝胶面.(注意:加样前要先记下加样的顺序). 4. 电泳:加样后的凝胶板立即通电进行电泳,电压60-100V,样品由负极(黑色)向正极(红色)方向移动.电压升高,琼脂糖凝胶的有效分离范围降低.当溴酚蓝移动 到距离胶板下沿约1cm处时,停止电泳. (5)电泳完毕后,取出凝胶,用含有0.5 ug/ml的溴化乙锭1×TAE溶液染色约20 min,再用清水漂洗10 min. (6)观察照相:在紫外灯下观察,DNA存在则显示出红色荧光条带,采用凝胶成像系统拍照保存 实验原理 闭合环状质粒、线性质粒和开环质粒DNA由于构形不同,在加溴化乙锭的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呈现不同的迁移率,因而在紫外灯下观察,能区别闭合环状质粒DNA(cccDNA)、线性质粒DNA(L-DNA)和开环质粒DNA(ocDNA)。 实验材料和试剂 (一)实验样品 质粒pUC118 (二)试剂 1.l DNA/HindIII分子量标准 2.溴酚蓝指示剂点样缓冲液 0.2% 溴酚蓝 50% 蔗糖 3.1mg/ml溴化乙锭溶液 4.电泳缓冲液(TAE) 40 mmol/L Tris-乙酸 1 mol/L EDTA (配制方法:24.2克Tris碱,5.71ml冰乙酸,10ml 0.5mol/L EDTA(pH8.0),定容至5000ml) 5.0.7% 琼脂糖凝胶

琼脂糖凝胶电泳注意事项及操作流程1

琼脂糖凝胶电泳注意事项及操作流程 凝胶电泳操作注意事项: 1.缓冲系统:在没有离子存在时,电导率最小,DNA不迁移,或迁移极慢,在高离子强度的缓冲液中,电导很高并产热,可能导致DNA变性,因此应注意缓冲液的使用是否正确。长时间高压电泳时,常更新缓冲液或在两槽间进行缓冲液的循环是可取的。 2.琼脂糖: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琼脂糖,其杂质含量不同,影响DNA的迁移及荧光背景的强度,应有选择地使用。 3.凝胶的制备:凝胶中所加缓冲液应与电泳槽中的相一致,溶解的凝胶应及时倒入板中,避免倒入前凝固结块。倒入板中的凝胶应避免出现气泡,影响电泳结果。 4.样品加入量:一般情况下,0.5cm宽的梳子可加0.5ug的DNA量,加样量的多少依据加样孔的大小及DNA中片段的数量和大小而定,过多的量会造成加样孔超载,从而导致拖尾和弥散,对于较大的DNA此现象更明显。 5.电泳系统的变化会影响DNA的迁移,加入DNA标准参照物进行判定是必要的。 6.DNA样品中盐浓度会影响DNA的迁移率,平行对照样品应使用同样的缓冲条件以消除这种影响。 7.DNA迁移率取决于琼脂糖凝胶的浓度,迁移分子的形状及大小。采用不同浓度的凝胶有可能分辨范围广泛的DNA分子,制备琼脂糖凝胶可根据DNA分子的范围来决定凝胶的浓度。小片段的DNA电泳应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提高分辨率。

琼脂糖加样时候注意事项: 1、用移液抢将样品加至点样孔。每孔点样的体积一般少于25ul,因此吸取每一个样品时,操作要稳当且细心。 2、常加一定量的蔗糖来增加样品的浓度,以使每个样品停留在各自的点样孔中。 3、在样品中加入水溶性的阴离子追踪染料(如溴酚蓝),用以看出样品移动的距离。 4、在一个或几个孔中加入标准分子质量样品,电泳结束后,根据已知分子质量的带的相应位置可用来做出标准曲线。 5、电泳一般是在追踪染料泳动到胶的80%部位时停止。注意电泳期间,电泳槽盖要安全盖好,以防止液体蒸发,又可以降低电击的可能性。 6、电泳结束后,将胶浸没在1mg/L的溴化乙锭(EB)中,5min后即可看到DNA 带,EB通过插入在双螺旋的配对核苷酸之间同NDA结合。另一种方法是电泳时,在胶中加入EB。 7、在紫外灯下,由于EB发出强烈的橘红色的荧光,所以可以看到DNA带。利用这种方法检测的界限是每条带约10ng DNA。带上塑料安全眼镜可防止紫外光对眼睛的伤害。可用尺子来测量每条带至点样孔的距离。同样,利用特制的照相机和调焦器,也可以对凝胶拍照。 8、如果要对某一条带(如质粒)进一步分析,可用小刀将含该带的凝胶切割下来,从带中回收DNA。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该技术首先在1967年由Shapiro建立,1969年由Weber和Osborn进一步完善。 一、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简称Acr) 和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简称Bis)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交联而成的具有网状立体结构的凝胶,并以此为支持物进行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根据不同蛋白质分子所带电荷的差异及分子大小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迁移率将蛋白质分离成若干条区带,如果分离纯化的样品中只含有同一种蛋白质,蛋白质样品电泳后,就应只分离出一条区带。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打断蛋白质的氢键和疏水键,并按一定的比例和蛋白质分子结合成复合物,使蛋白质带负电荷的量远远超过其本身原有的电荷,掩盖了各种蛋白分子间天然的电荷差异。因此,各种蛋白质-SDS 复合物在电泳时的迁移率,不再受原有电荷和分子形状的影响,而只是棒长的函数。这种电泳方法称为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SDS—PAGE)。由于SDS-PAGE 可设法将电泳时蛋白质电荷差异这一因素除去或减小到可以略而不计的程度,因此常用来鉴定蛋白质分离样品的纯化程度,如果被鉴定的蛋白质样品很纯,只含有一种具三级结构的蛋白质或含有相同分子量亚基的具四级结构的蛋白质,那么SDS—PAGE 后,就只出现一条蛋白质区带。SDS—PAGE 可分为圆盘状和垂直板状、连续系统和不连续系统。本实验采用垂直板状不连续系统。所谓“不连续”是指电泳体系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缓冲液、pH 和凝胶孔径等所组成。 1.样品的浓缩效应 在不连续电泳系统中,含有上、下槽缓冲液(Tris—Gly,pH8.3)、浓缩胶缓冲液(Tris—HCl,pH6.8)、分离胶缓冲液(Tris—HCl,pH8.8),两种凝胶的浓度(即孔径)也不相同。在这种条件下,缓冲系统中的HCl 几乎全部解离成Cl-,两槽中的Gly (pI=6.0,pK a=9.7)只有很少部分解离成Gly 的负离子,而酸性蛋白质也可解离出负离子。这些离子在电泳时都向正极移动。C1—速度最快(先导离子),其次为蛋白质,Gly 负离子最慢(尾随离子)。由于C1—很快超过蛋白离子,因此在其后面形成一个电导较低、电位梯度较陡的区域,该区电位梯度最高,这是在电泳过程中形成的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导致蛋白质和Gly 离子加快移动,结

SDS-PAGE电泳实验步骤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 一、实验目的 学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一定的pH条件下解离而带电荷。当溶液的pH大于蛋白质的等电点(pI)时,蛋白质本身带负电,在电场中将向正极移动;当溶液的pH小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蛋白质带正电,在电场中将向负极移动;蛋白质在特定电场中移动的速度取决于其本身所带的净电荷的多少、蛋白质颗粒的大小和分子形状、电场强度等。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一定量的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聚合而成的三维网状孔结构。本实验采用不连续凝胶系统,调整双丙烯酰胺用量的多少,可制成不同孔径的两层凝胶;这样,当含有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溶液通过这两层凝胶时,受阻滞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迁移率。由于上层胶的孔径较大,不同大小的蛋白质分子在通过大孔胶时,受到的阻滞基本相同,因此以相同的速率移动;当进入小孔胶时,分子量大的蛋白质移动速度减慢,因而在两层凝胶的界面处,样品被压缩成很窄的区带。这就是常说的浓缩效应和分子筛效应。同时,在制备上层胶(浓缩胶)和下层胶(分离胶)时,采用两种缓冲体系;上层胶pH=6.7—6.8,下层胶pH=8.9;Tris—HCI缓冲液中的Tris用于维持溶液的电中性及pH,是缓冲配对离子;CI-是前导离子。在pH6.8时,缓冲液中的Gly-为尾随离子,而在pH=8.9时,Gly的解离度增加;这样浓缩胶和分离胶之间pH 的不连续性,控制了慢离子的解离度,进而达到控制其有效迁移率之目的。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在进入分离胶后,各种蛋白质由于所带的静电荷不同,而有不同的迁移率。由于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存在的浓缩效应,分子筛效应及电荷效应,使不同的蛋白质在同一电场中达到有效的分离。 如果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由于SDS带有大量的负电荷,且这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使蛋白质变性,特别是在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存在下,蛋白质分子内的二硫键被还原,肽链完全伸展,使蛋白质分子与SDS充分结合,形成带负电性的蛋白质—SDS复合物;此时,

凝胶电泳操作步骤

琼脂糖凝胶电泳 (一)材料 (二)试剂 1、1*TAE 2、EB溶液:100mL水中加入1g溴化乙啶,磁力搅拌数小时以确保其完全溶解,分装,室温避光保存。 3、DNA加样缓冲液:0.25%溴酚蓝,0.25%二甲苯青,50%甘油(w/v)。 4、RNA甲醛变性胶上样缓冲液:0.25%溴酚蓝,0.25%二甲苯青,1mM EDTA(PH8.0),50%甘油(w/v),用DEPC水配制,高压灭菌备用。 常使用,深黄色应弃用。 波炉中将琼脂糖融化均匀。在加热过程中要不时摇动,使附于瓶壁上的琼脂糖颗粒进入溶液;加热时应盖上封口膜,以减少水份蒸发。 胶槽底面保持1mm左右的间隙,待胶溶液冷却至50℃左右时,加入最终浓度 溶液浸泡染色15分钟),摇匀,轻轻倒入电泳制胶板上,除掉气泡;待凝胶冷 缓冲液液面刚高出琼脂糖凝胶面; 3.加样:点样板或薄膜上混合DNA样品和上样缓冲液,上样缓冲液的最终稀释倍数应不小于1X。用10 μL微量移液器分别将样品加入胶板的样品小槽内,每加完一个样品,应更换一个加样头,以防污染,加样时勿碰坏样品孔周围的凝胶面。(注意:加样前要先记下加样的顺序和点样量)。

4.电泳:加样后的凝胶板立即通电进行电泳,DNA的迁移速度与电压成正比,最高电压不超过5V/cm。当琼脂糖浓度低于0.5%,电泳温度不能太高。样品由 围降低。当溴酚蓝移动到距离胶板下沿约1cm处时,停止电泳。 5.观察和拍照:电泳完毕,取出凝胶。在波长为254nm的紫外灯下观察染色 条带。于凝胶成像系统中拍照并保存之。 (二)在含有甲醛的凝胶上进行的RNA电泳(选做) 配制23 mL甲醛电泳胶:0.336g琼脂糖溶于20mL DEPC水中,冷却至60?C,加入5mL的5x甲醛变性胶电泳缓冲液和5.5mL的甲醛,在通风橱内倒胶,冷 却30分钟后使用。 甲醛变性胶RNA样品的制备:1μL RNA,5?甲醛变性胶电泳缓冲液0.5μL,甲 的EB。 步骤: 4.小心地进行点样,记录样品次序与点样量;然后开始电泳,电压为3-4V/cm。 步骤 1.称量琼脂糖,转入耐热广口瓶内,加TAE用微波炉熔化。 2.用胶布封住电泳槽两端,插入梳子,平放于水平台上。 3.凝胶冷却到50°C-60°C(手能触摸的温度)后倒入电泳槽。 4.凝胶凝固后撕下胶布,直接(带上梳子)转移到电泳槽中。 5.加电泳缓冲液至充分没过凝胶。拔梳子时应谨慎。 6.阴极(黑色)一般位于右侧,阳极(红色)一般位于左侧。 7.DNA样品中加入点样缓冲液,混合均匀。然后小心加入到凝胶孔中。DNA 样品;6*点样缓冲液=5:1 8.恒压电泳(6cm*9cm、0.7%凝胶用80-100V电泳1h。溴酚蓝迁移到33%-66%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习SDS-PAGE分离蛋白质的原理; 2.掌握垂直板电泳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电泳: (1)定义: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与其自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的现象。 (2)影响电泳效果的因素: ①带电颗粒的大小和形状:颗粒越大,电泳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②颗粒的电荷数:电荷越少,电泳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③溶液的粘度:粘度越大,电泳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④溶液的pH值:影响被分离物质的解离度,离等电点越近,电泳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⑤电场强度:电场强度越小,电泳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⑥离子强度:离子强度越大,电泳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⑦电渗现象:电场中,液体相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 ⑧支持物筛孔大小:孔径小,电泳速度慢,反之则快。 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1)定义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是以聚丙烯胺凝胶作为载体的一种区带电泳。 SDS-PAGE:是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引进SDS(十二烷基磺酸钠) (2)SDS的作用 SDS是一种阴离子去垢剂,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SDS-蛋白质复合物。 由于SDS带有大量负电荷,好比蛋白质穿上带负电的“外衣”,蛋白质本身带有的电荷则被掩盖,即消除了蛋白质分子之间电荷差异。 因此在电泳时,蛋白质分子的迁移速度则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分子大小 (3) SDS-PAGE分类: ?SDS-PAGE按照缓冲液pH值和凝胶孔径差异分为连续系统和不连续系统两大类: 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缓冲液pH值及凝胶浓度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主要靠电荷和分子筛效应。 不连续系统: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浓度及电位梯度均不连续性,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不仅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还具有浓缩效应,因而其分离条带清晰度及分辨率均较前者佳 (4)聚丙烯胺凝胶的生成: 聚丙烯胺凝胶由丙烯酰胺单体(Acr)和N,N’-甲叉双丙烯酰胺(Bis)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而成。在具有自由基时,Acr和Bis就会聚合。 引发产生自由基的方法有两种: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实验 原理和操作步骤 实验原理: SDS-PAGE 是对蛋白质进行量化,比较及特性鉴定的一种经济、 快速、而且可重复的方法。该法是依据混合蛋白的分子量不同来 进行分离的。 SDS 是一种去垢剂,可与蛋白质的疏水部分相结合,破坏其折 叠结构,并使其广泛存在于一个广泛均一的溶液中。 SDS 蛋白质复 合物的长度与其分子量成正比。在样品介质和凝胶中加入强还原剂 和去污剂后,电荷因素可被忽略。蛋白亚基的迁移率取决于亚基分 子量。 试剂和器材: 试剂: 1. 5x样品缓冲液(10ml):0.6ml1mol/L的Tris-HCl(pH6.8),5ml 50%甘油,2ml 10%的SDS,0.5ml巯基 乙醇, 1ml 1% 溴酚蓝, 0.9ml 蒸馏水。可在 4℃保存数周,或在 -20 ℃保存数月。 2.凝胶贮液:在通风橱中,称取丙烯酰胺 30g ,甲叉双丙烯酰胺 0.8g ,加重蒸水溶解后,定容到 100ml 。过滤后置棕色瓶中, 4℃ 保存,一般可放置 1个月。 3. pH8.9 分离胶缓冲液:Tris 36.3g,加1mol/L HCl 48ml,

加重蒸水 80ml 使其溶解,调 pH8.9 ,定容至 100ml , 4℃保存。 4. pH6.7 浓缩胶缓冲液: Tris 5.98g ,加 1mol/L HCl 48ml ,加重蒸水 80ml 使其溶解,调 pH 6.7 ,定容至 100ml , 4℃保存。 5.TEMED (四乙基乙二胺)原液 6.10% 过硫酸铵(用重蒸水新鲜配制) 7.pH8.3 Tris- 甘氨酸电极缓冲液:称取 Tris 6.0g ,甘氨酸 28.8g , 加蒸馏水约 900ml ,调 pH8.3 后,用蒸馏水定容至 1000ml 。置4℃保存,临用前稀释 10 倍。 8.考马斯亮蓝G250 染色液:称100mg 考马斯亮蓝G250 ,溶于200ml 蒸馏水中,慢慢加入7.5ml 70% 的过氯酸,最后补足水到250ml ,搅拌 1小时,小孔滤纸过滤。 器材:电泳仪,电泳槽,水浴锅,摇床。 实验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