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免疫调节及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的免疫调节及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的免疫调节及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其提呈抗原和起始T细胞应答的能力。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阿托伐他汀能抑制小胶质细胞上IFN一^y诱导的MHC-II类分子的表达。星型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多的同有免疫细胞,也是神经炎症的重要调控者,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异戊二烯化合物的合成而对星型胶质细胞发挥调节作用H引。

6他汀类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6.1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在AS的管壁中有大量炎性细胞和免疫性细胞(如T细胞、DC、巨噬细胞、肥大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的聚集,目前认为AS是炎症和免疫反应介导的疾病。低密度脂蛋白(LDL)进入血管壁后,被氧化成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后者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能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TNF.q和MMP;DC吞噬OX.LDL后,可将其呈递给CD4+T细胞,诱导Thl为主的细胞免疫反应并产生大量的rI’hl型细胞因子(如TNF?Ot、IFN一^y和IL.12等),促炎性因子进一步激活巨噬细胞和血管上皮细胞,诱导DC表达共刺激分子,诱导MMP的分泌以及胶原蛋白的分解,从而导致了纤维帽变薄和动脉硬化斑块的不稳定。他汀类药物能抑制CD4+T细胞的活化、增殖及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DC的免疫活性和功能,减少脂质浸润、泡沫细胞的形成以及MMP的分泌,故可延缓或阻断AS的进程。目前认为,他汀类药物的降脂和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免疫抑制、抗炎、抗氧化作用,预防了动脉硬化的发生¨¨。另外,他汀类药物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降低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毒性作用、增加血管的再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减少细胞的调亡等方面在缺血性中风的预防和急性期治疗中也起重要作用¨引。

6.2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改变以B.淀粉样蛋白40/42(A邮/42)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FF)的聚集为主。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高胆固醇饮食能够促进AB4,0/42以及NFT的形成。apoE4能增加AD的风险。它与脂蛋白受体结合后能够促进神经炎性斑块的形成,后者可促进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产生并能激活小胶质细胞而导致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apoE4的异戊二烯化而减

?183?

弱其毒性作用,降低人类小胶质细胞IL一113、iNOS、TNF-(It及可被毒性A1340/42活化的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l9|。总之,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减弱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酶活性,使淀粉样蛋白前体的转运及消除发生改变,抑制AB40/42的合成和积累,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减少AD的发生。

6.3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外周血中,外来或自身抗原经DC、B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活化T细胞,后者通过黏附分子、蛋白酶和趋化因子的介导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之后可被其内定居的抗原提呈细胞如小胶质细胞再次激活,分化为Thl和Thl7细胞,进而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如IFN一^y、IL一12、IL一17等,并通过随后活化的效应细胞如巨噬细胞、B细胞而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和T细胞可以通过细胞毒介质、TNF.0【、氧自由基和NO而直接引起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的破坏。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后能分泌脱髓鞘性抗体,后者可以活化巨噬细胞或通过膜攻击复合体起始补体级联反应进而引起髓磷脂的损伤。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分泌的iNOS及TNF-Ot在MS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能抑制T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迁移;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进而抑制T细胞向Thl和Thl7细胞的分化,并减少了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它抗原提呈细胞的活性,进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他汀类药物的这些作用都是通过抑制小GTP蛋白的活化而实现的mJ。他汀类药物可以促进少突胶质细胞的增殖及髓鞘合成,并且这一途径是通过GGPP依赖的途径实现的旧1l。他汀类药物还能下调神经胶质细胞炎症介质TNF.a和iNOS的表达,促使促炎性反应向抗炎性反应转化。30例复发缓解型MS病人以80ms/d的剂量口服辛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行脑磁共振检查发现,钆增强病灶的数量和容积分别下降了44%和41%。表明辛伐他汀能够抑制MS中的炎症反应旧J。

6.4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性毒性作用、氧化应激以及炎症反应等有关,氧化应激可以通过iNOS诱导的活性氧粒子(ROS)而得以上调。洛伐他汀能够增加癫痫持续状态下Wistar大鼠海马CAl区神经元的数量,还能抑制iNOS的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他汀类药物的免疫调节及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作者:李晓丽, 段瑞生, LI Xiao-li, DUAN Rui-sheng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济南,250014

刊名:

国际免疫学杂志

英文刊名: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LOGY

年,卷(期):2011,34(3)

参考文献(24条)

1.Rodriguez-Yanez M;Agulla J;Rodriguez-Gonzalez R Statins and stroke[外文期刊] 2008(03)

2.Puccetti L;Santilli F;Pasqui AL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and rosuvastatin on thromboxane-dependent platelet activ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hypercholesterolemia[外文期刊] 2011(01)

3.Holmberg E;Zhang SX;Sarmiere PD Statins decrease 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 expression and acute astrocyte activation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y[外文期刊] 2008(01)

4.Rangel P;Cysneiros RM;Arida RM Lovastatin reduces neuronal cell death in hippocampal CA1 subfield after pilocarpine-induced status epilepticus:preliminary results[外文期刊] 2005(04)

5.VollmerT;Key L;Durkalski V Oral simvastatin treatment in 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外文期刊] 2004(9421)

6.Paintlia AS;Paintlia MK;Khan M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 augments survival and differentiation of 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s in animal model of multiple sclerosis 2005(ll)

7.Paintlia AS;Paintlia MK;Singh AK Inhibition of rho family functions by lovastatin promotes myelin repair in ameliorating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外文期刊] 2008(05)

8.Cordle A;Landreth G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 reductase inhibitors attenuate beta-amyloid-induced microglial inflammatory responses[外文期刊] 2005(02)

9.Cheng X;Ding Y;Xia C Atorvastatin modulates Th1/Th2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外文期刊] 2009(02)

10.Brinkkoetter PT;Gottmann U;Schulte J Atorvastatin interferes with activation of human CD4 (+) T cells via inhibition of small guanosine triphosphatase (GTPase) activity and caspase-in-dependent apoptosis[外文期刊] 2006(03)

11.Lee KJ;Moon JY;Choi HK Immune regulatory effects of simvastatin on regulatory T cell-mediated tumour immune tolerance 2010(02)

12.Dunn SE;Youssef S;Goldstein MJ Isoprenoids determine Th1/Th2 fate in pathogenic T cells,providing

a mechanism of modulation of autoimmunity by atorvastatin[外文期刊] 2006(02)

13.Mira E;Manes S Immunomodulatory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statins[外文期刊] 2009(03)

14.Alvarez Y;Municio C;Alonso S Cyclooxygenase-2 induced by zymosan in human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shows high stability,and its expression is enhanced by atorvastatin[外文期刊]

2009(03)

15.Tsakiri A;Tsiantoulas D;Frederiksen J Increased immunopotency of monocyte derived dendritic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optic neuritis is inhibited in vitro by simvastatin[外文期刊] 2010(02)

16.Kim YC;Kim KK;Shevach EM Simvastatin induces Foxp3 + T regulatory cells by modulat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signal transduction 2010(04)

17.Miyara M;Sakaguchi S Natural regulatory T cells:mechanisms of suppression[外文期刊] 2007(03)

18.Zhang X;Jin J;Peng X Simvastatin inhibits IL-17 secretion by targeting multiple IL-17-regulatory cytokines and by in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IL-17 transcription factor RORC in CD4+ lymphocytes 2008(10)

19.Konat GW;Krasowska-Zoladek A;Kraszpulski M Statins enhance toll-like receptor 4-mediated cytokine gene expression in astrocytes:implication of Rho proteins in negative feedback regulation 2008(03) 20.Li X;Liu C;Cui J Effects of pravastatin on the function of dendritic cell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2009(02)

21.Wang Y;Li D;Jones D Blocking LFA-1 activation with lovastatin prevents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in mouse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外文期刊] 2009(12)

22.Gegg ME;Harry R;Hankey D Suppression of autoimmune retinal disease by lovastatin does not require Th2 cytokine induction 2005(04)

23.Thomas PB;Albini T;Giri RK The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i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外文期刊] 2005(03)

24.Li WM;Liu W;Gao C Immunoregulatory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o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ocarditis in Lewis rats[外文期刊] 2006(03)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f51842119.html,/Periodical_gwyx-myxfc201103005.aspx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1、麻醉药:是一类局部作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能可逆性的阻断感觉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药物。 局麻应用方法:①表面麻醉(涂敷或喷射)②浸润麻醉(皮下给药或手术区浅表)③传导麻醉(神经干或神经丛附近用药④蛛网膜下腔麻醉,简称腰麻。(蛛网膜下腔给药)⑤硬脊膜外麻醉(硬脊膜腔给药) 常用局麻药物 2、全身麻醉:是一类可以广泛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应用方法:①吸入麻醉药:常用乙醚、氟烷、恩氟烷、异氟烷、氧化亚氮。 3、镇静催眠药 地西泮:①口服给药,静脉注射快速起效但作用时间短。 用途:①镇静、抗焦虑②失眠③中枢性肌肉松作用④抗惊厥抗癫痫 巴比妥类:(常用苯巴比妥) ①随剂量增大,中枢作用效果逐渐增强。②诱导肝药酶活性增强 主要用于治疗癫痫大发作。 不良反应:头晕、困倦、精神不振、恶心呕吐等 4、抗癫痫 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疾病。 常用药物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 苯妥英钠:(大仑丁)①抗癫痫②治疗外周神经病③抗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①局部刺激(胃肠道反应,静脉炎等)②齿龈增生③神经系统的反应

④抑制叶酸吸收⑤过敏反应 卡马西平:(兼有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作用,可以对抗尿崩症)常见不良反应:眩晕、恶心、嗜睡、共济失调和手指震颤等。 5抗惊厥药 惊厥是一种神经过度兴奋类疾病。 常用硫酸镁。 6、抗精神失常药 抗精神分裂症药:(常用氯丙嗪) ①疗各型精神分裂症②对抗呕吐③人工冬眠与低温麻醉 抗抑郁症药 常用丙咪嗪,常口服给药。 狂躁狂症药 常用碳酸锂,口服给药。 7、镇痛药 吗啡:(久用成瘾) ①镇痛、镇静②抑制呼吸③镇咳 常用于镇痛、心源性哮喘、止泻。 哌替啶:(口服给药) 主要用于镇痛、麻醉前给药、人工冬眠、心源性哮喘和肺水肿。 8、解热镇痛抗炎药 乙酰水杨酸:(口服给药) 用于解热镇痛抗风湿,防治血栓形成。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过敏反应。 布洛芬:(口服给药)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1.细胞生物学机制 几乎所有的肿瘤细胞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而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表现为不受机体约束的无限增殖状态。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2.生化作用机制 (1)影响核酸生物合成:①阻止叶酸辅酶形成;②阻止嘌呤类核苷酸形成;③阻止嘧啶类核苷酸形成;④阻止核苷酸聚合;(2)破坏DNA结构和功能;(3)抑制转录过程阻止RNA 合成;(4)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影响纺锤丝形成;干扰核蛋白体功能;干扰氨基酸供应;(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 烷化剂烷化剂可以进一步分为: 氮芥类:均有活跃的双氯乙基集团,比较重要的有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等。其中环磷酰胺为潜伏化药物需要活化才能起作用。目前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对乳腺癌、肺癌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该药除具有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还可以引起充血性膀胱炎,病人出现血尿,临床在使用此药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达到水化利尿,减少充血性膀胱炎的发生。还可以配合应用尿路保护剂美斯纳。 亚硝脲类:最早的结构是N-甲基亚硝脲(MNU)。以后,合成了加入氯乙集团的系列化合物,其中临床有效的有ACNU、BCNU、CCNU、甲基CCNU等,链氮霉素均曾进入临床,但目前已不用。其中ACNU、BCNU、CCNU、能通过血脑屏障,临床用于脑瘤及颅内转移瘤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迟发性的骨髓抑制,应注意对血象`的观测,及时发现给予处理。 乙烯亚胺类:在研究氮芥作用的过程中,发现氮芥是以乙烯亚胺形式发挥烷化作用的,因此,合成了2,4,6-三乙烯亚胺三嗪化合物(TEM),并证明在临床具有抗肿瘤效应,但目前在临床应用的只有塞替派。此药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注意对血象定期监测。 甲烷磺酸酯类:为根据交叉键联系之复合成的系列化合物,目前临床常用的只有白消安(马利兰)。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个别病人可引起纤维化为严重的不良反应。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药,更换其它药物。 其他:具有烷化作用的有达卡巴嗪(DTIC)、甲基苄肼(PCZ)六甲嘧胺(HHN)等。环氧化合物,由于严重不良反应目前已被淘汰。 抗代谢药物抗代谢类药物作用于核酸合成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按其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药物: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氟尿嘧啶(5-FU)、呋喃氟尿嘧啶(FT-207)、二喃氟啶(双呋啶FD-1)、优氟泰(UFT)、氟铁龙(5-DFUR)。 抗肿瘤作用主要由于其代谢活化物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干扰了脱氧尿嘧啶苷酸向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转变,因而影响了DNA的合成,经过四十年的临床应用,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成为治疗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症的基本药物。 不良反应比较迟缓,用药6-7天出现消化道粘膜损伤,例如:口腔溃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一周以后引起骨髓抑制。而连续96小时以上粘腺炎则成为其主要毒性反应。临床上如长时间连续点滴此类药物应做好病人的口腔护理,教会病人自己学会口腔清洁的方法,预防严重的粘膜炎发生。

如何正确服用他汀类药物

如何正确服用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适于高胆固醇血症和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是最全面的降脂药物,也是指南推荐的降脂首选药物,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全面防治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根据半衰期的长短,可将他汀类降脂药可分为:短效类他汀,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血脂康等;长效类他汀,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 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合成胆固醇的酶发挥降脂作用。由于人体合成胆固醇的酶在夜间的活性最强,所以对于老一代他汀类药物如普伐他汀来说,最好在睡前服用,能够更好的抑制该酶,发挥最大的降脂效果。

但是,并非所有的他汀类药物都需要在睡前服用。 可以在早上服用的他汀:辛伐他汀正旨平。对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一般 起始剂量为每天10mg,晚间顿服;对于冠心病患者可以20mg/日为起始剂量,晚间顿服。 但有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提示: 1. 晨起服药组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略低于晚间服药组,但仍可使两者分别下降21%和31 %。 2. 晨起服药组降低甘油三酯的幅度明显优于晚间服药组(38%比19%)。与晚间服药相比,晨起服药可更能有效降低甘油三酯水平,调节轻中度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异常。 需睡前服用的他汀:普伐他汀。成人开始剂量为10mg-20mg,一日1次,临睡前服用。应随着年龄及症状适宜增减,一日最高剂量40mg。 研究显示,睡前服用普伐他汀比上午服用的生物利用度低60%,但降脂疗效反而高。这表明肝脏在晚间摄取药物多,降脂效果更好。 需晚餐时服用的他汀:洛伐他汀。成人常用量为10-20mg,每日一次,晚餐时服用剂量可按需要调整,但最大剂量不超过每天80mg。 食物有利于增加洛伐他汀的吸收,空腹时服用洛伐他汀吸收减少30%,因此需晚餐时服用。 【特别提醒】血脂康中的主要降脂成分为洛伐他汀。推荐的剂量为一次2粒,一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轻、中度患者一日2粒,晚饭后服用。 可晚餐时或睡前服用的他汀:氟伐他汀。推荐剂量为20或40毫克,每日一次。晚餐时或睡前吞服。 在稳态状态下,与晚饭后4小时给药相比,晚饭后即时给药会导致血浆峰浓度降低2倍,达峰时间增加2倍。因此可以晚餐时或睡前吞服。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分类 抗痛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镇痛药抗震颤麻痹药抗癫痫药中枢兴奋药抗帕金森病药抗重症肌无力药 脑血管、脑代谢及促智精神障碍治疗药物 镇静催眠药及抗惊厥 药 ·抗精神病药 ·抗焦虑药 ·抗抑郁药 ·抗躁狂药 ·巴比妥类 ·苯二氮卓类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的中心问题和外周神经系统一样,基本上亦是递质和受体问题.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主要是影响递质和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内不但神经递质种类较多,而且神经激素及神经调质等亦起重要作用。 目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种类很多,如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催眠药、抗震颤麻痹药和抗精神失常药等。这类药物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出现频率高,有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有的药物过量服用,还能引起致死性中毒。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市场分析] 对制药行业来说,年销售规模达到650亿美元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或许是最具挑战性,同时又是回报最丰厚的长市场之一。快速增的CNS药物市场中,仍有许多尚未得到满足的临床需求以及新的治疗方法,对那些已经积极介入或正在考虑介入该市场的制药公司来说,CNS药物市场无疑是一块极具吸引力的"蛋糕"。 1.抗抑郁药市场已趋成熟。据估计,全球遭受抑郁症的侵袭的人口超过1.21亿。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人们失去生活能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在CNS药物市场中最大的一部分是抑郁症药物市场。美国每年需要为抑郁症付出大约440亿美元。2004年,抗抑郁药市场的全球销售额达到159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2%。抗抑郁药市场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在今后6年里,许多知名的品牌药将面临专利失效。 2.抗老年期痴呆(AD)药市场潜力可期。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大量临床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为抗老年性痴呆(AD)药物市场提供了相当大的机会。自药物Aricept(盐酸多奈哌齐)于1996年推向市场以来,抗AD药物市场一直在稳步增长。在过去3年中,抗AD药物的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年均19%的增长速度。在神经退化性药物市场上,脑代谢药或抗AD药物是最大的用药领域之一,占该市场全球销售额的31%。2004年,销售额达到3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CNS药物总销售额的5%。 3.多发性硬化症(MS)尚缺特效药物。据统计,美国有超过35万人、全球有300万人患多发性硬化症MS。然而,由于对这种疾病的诊断存在着不确定性,实际发病人数可能更高。目前还没有能治愈MS的药物。尽管改善MS症状的药物为数不少,不过许多病人(30%)对现有的治疗药物不会作出反应,并且继发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SPMS)一致几乎无法用现有的药物进行治疗。 4.注意力不足多动障碍(ADHD)药物突飞猛进。据统计,2000年,全球有400万~500万人(主要是儿童)被诊断出患有ADHD,其中75%~85%的人使用精神兴奋药进行治疗。2004年,ADHD药物的市场规模达到24亿美元。从销售额来看,它目前是CNS药物市场上的第9大领域,但却以40%的年增长率成为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据预测,到2010年,全球ADHD药物的销售额将达到33亿美元。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接受治疗的新病人(尤其是患ADHD的成年人)人数在扩大,新制剂的推出提高了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新类型的药物正处在临床试验的后期阶段。

作用在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 案例

作用在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 案例1 患者,女,53岁。2个月前右眼疼痛,视物模糊,偶伴右侧头痛、眼眶痛。2天前突感右眼球胀痛,头痛加剧,视力极度下降。眼科常规检查:眼内压增高,右眼视力0.6,扩瞳检查未见视神经损伤。双侧瞳孔2mm,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诊断为青光眼,用2%毛果芸香碱滴眼液治疗,眼痛、头痛症状缓解。案例2 患者,男,21岁。因双眼睑下垂。复视6个月,易疲乏,四肢无力2周入院。体格检查时发现患者手紧握时会渐渐无力,下蹲多次后起立困难。肌疲劳试验阳性,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给予溴吡斯的明60mg,每日3次口服,2个月后各项症状基本改善。 案例3 患者,女,24岁。因与丈夫争吵,服下敌敌畏300ml,10分钟后出现呕吐症状,被送进医院。入院时,患者脸色发灰,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间停呼吸,全身颤抖,并出现呼吸衰竭、昏迷症状。抢救:立即放置通气导管,然后插胃管洗胃,导尿,解磷定2g静脉滴注、阿托品10mg静脉滴注。开始患者无反应,阿托品静脉推注量从20mg、40mg到80mg,5分钟之内,随着剂量的加大,患者心率加快,瞳孔由1mm渐渐增大至4mm,皮肤由潮湿变为干爽。患者阿托品化后,医生一边用药,一边严密观察病

情,至次日清晨6时,患者开始苏醒。 案例4 患者,男,65岁,农民。因急性胃肠炎腹痛急诊入院,予阿托品0.3mg,每日3次口服,服用3天后开始出现右眼球胀痛,伴右侧头痛、视物不清,且进行性加重,无恶心、呕吐。查体:眼压56.31mmHg。诊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停服阿托品,给予静脉注射甘露醇、局部滴用毛果芸香碱等治疗。5日后,患者眼压恢复正常。 案例5 患者,男,45岁。确诊为急性弥漫性心肌炎入院治疗,入院当日晚上突然出现心律失常、昏厥,唇指发绀,大汗淋漓,查体可见心率140次/分、心律不齐、心脏扩大、心音低钝,血压60/50mmHg,心电图ST-T异常。治疗诊断:急性弥漫性心肌炎并发心源性休克。立即吸氧、补充血容量,多巴胺20ug/(kg·min)、间羟胺20mg、多巴酚丁胺15ug/(kg·min)联合静脉输注,根据血压与临床症状调整滴速,经及时救治,病人度过危险期。 【分析与导读】 心源性休克时以原发性心肌损伤为主要特征的泵衰竭和周围循环衰竭,治疗中除了采取常规的抗休克措施外,还应侧重恢复新功能,改善外周循环。多巴胺为心源性休克首选的血管活性药,增加心肌收缩力,使心输血量增加,同时具有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和肝肾血管的作用,从而保证了重要器官的供血。间羟胺药效学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但较之弱而持久,不良反应较少,心源性休克时可协同多巴胺的升压作用。多巴酚丁胺为β1受体激动剂,与异丙肾上腺素相比,增强心肌收缩力作用比加快心率作用显著,心肌耗氧量相对减少,有利于冠脉灌注。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因不良反应多见,目前临床已很少用于心源性休克,只是在血压极低或其他升压药无效的情况下使用。 案例6 患儿,男,9岁。于入院前7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无痰。入院查体:体温38.8℃,咽部充血,呼吸音粗;胸片可见右肺片状高密度影;化验检查:支原体抗体(+),诊断为“支原体肺炎”。患儿于入院第6日上午9时静脉输

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之令狐文艳创作

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 令狐文艳 他汀类药物有明显的调血脂作用,人体内Ch主要来自肝脏合成,在Ch合成过程中HMG-CoA还原酶使HMG-CoA转换为中间产物MVA。他汀类具有与HMG-CoA相似的结构,且和HMG-CoA 还原酶的亲和力高出HMG-CoA数千倍,对该酶发生竞争性抑制,使Ch合成受阻,除使血浆Ch浓度降低外,还通过负反馈调节导致肝细胞表面LDL受体代偿性增加及活性增强,致使血浆LDL降低,继而导致VLDL代谢加快,再加上肝脏合成及释放VLDL减少,也导致VLDL及TG相应下降。HDL的升高,可能是由于VLDL减少的间接结果。由于各种他汀类药物与HMG-CoA还原酶亲和力的不同,所以调脂的效应各异。 比如常用的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冠心病和脑中风的防治。 本品为他汀类血脂调节药,属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本身无活性,口服吸收后的水解产物在体内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也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增加,主要作用部位在肝脏,结果使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中度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和增高血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由此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防治产生作用。

本品口服吸收良好,因经肝内广泛首关代谢,绝对生物利用度较低,大约为12%,本品在肝脏经细胞色素P4503A4代谢为多种活性代谢物。阿托伐他汀的平均血浆半衰期大约为14小时,但由于其活性代谢物的影响,实际对HMG-CoA还原酶抑制作用的半衰期为20~30小时。本品蛋白结合率为98%,大部分以代谢物的形式经胆汁排出。

-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分类比较

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分类比较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是导致老年人死亡和影响生活治疗的主要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AS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加。血脂异常作为ASCVD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脂水平已成为当前预防与治疗ASCVD 的主要方式。临床常规检验提供的血脂参数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与甘油三酯(TG)。其中LDL-C水平与ASCVD的发病风险相关性最大,LDL可通过血管内皮进人血管壁内,在内皮下滞留的LDL被修饰成氧化型LDL,后者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不断增多融合,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因此,应将LDL-C作为控制血脂异常的主要干预靶点。他汀类药物能明显的降低LDL,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最充分的临床研究证据,是被国内外各大指南推荐首选的调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降低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同时还可增加肝脏细胞表面LDL受体以增强LDL的摄取和分解代谢,减少体内LDL水平,从而通过上述药理机制发挥调脂作用。本院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氟伐他汀(来适可)、普伐他汀(富利他之)、辛伐他汀(舒降之)、阿托伐他汀(阿乐、尤佳、立普妥)和瑞舒伐他汀(可定)等。本文通过不同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强度、药动学特征、不良反应等方面来介绍各药物的特点,以保障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1.作用强度:胆固醇治疗的目标值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需使LDL-C降低至<1.8、 2.6或 3.4mmol/L(详见相关指南)。不同他汀类药物降LDL-C强度差异明显,以LDL-C降幅38%为例,每日需氟伐他汀80mg、普伐他汀40mg、辛伐他汀20mg、阿托伐他汀10mg、瑞舒伐他汀<5mg。结合本院各他汀药物剂量和常规用法用量(富利他之20mg,qn;来适可40mg,qn;舒降之20mg,qn;阿乐、立普妥20mg,qd,尤佳10mg,qd;可定10mg,qd),可推算普伐他汀(富利他之)、氟伐他汀(来适可)具有低强度的降脂作用(使LDL-C降低<30%),而辛伐他汀(舒降之)、阿托伐他汀(阿乐、尤佳、立普妥)和瑞舒伐他汀(可定)具有中等强度的降脂作用(使LDL-C降低30-50%)。可见同等剂量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胆固醇的药理作用

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胆固醇的药理作用 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或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降脂可明显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降低心血管发病率及总死亡率。他汀类药物已被广泛用于临床,该药不但有显著的降脂作用,而且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保护和修复血小板膜,抗骨质疏松,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几乎可以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环节,明显促进斑块回缩,从而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1 他汀类药物的理化特性及其作用 他汀类药属于3一羟基3一甲基戊二酰辅酶A (.该类药通过竞争性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Ⅸ)A还原酶的活性,使肝内胆固醇合成减少,触发肝脏高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增加,从而使循环中有更多的高密度脂蛋白及其前体进入肝脏与 LDH受体结合而被清除。他汀类药具有高效降高密度脂蛋白和中效升砌iC作用,降rig作用的强度则与TG基线水平及降高密度脂蛋白强度有关。 目前,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有: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西力伐他汀,前三种为天然药物,后三种为人工合成药物。他汀类药物吸收不佳,口服给药不到5%可进入循环系统且需经过肝脏,因此循环水平较低。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心脏病的长期干预(L I Pm)与冠心病事件复发研究(C』6衄) 显示此类药物不仅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还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内皮功能、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 2降脂作用 2.1抑制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迁移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平滑肌细胞由收缩变成合成型,并迁移至内膜下。合成型的特点是:类似纤维母细胞,含少量肌丝而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体,可以分泌许多基质加入斑块中。平滑肌细胞本身还可转变成泡沫细胞。他汀类药物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对细胞的直接作用介导的。Planavila等发现,阿托伐他汀能抑制NF-kB活化,提高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 (PPAR)水平,减少PPAR蛋白与NF—kB p65亚单位的结合,从而阻断NF-kB信号转导途径,延缓心肌肥大。这种作用与其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使甲羟戊酸衍生物的产生减少有关。他汀类可下调人及动物VSMG细胞周期依赖蛋白激酶2表达,诱导原癌基因p53,上调细胞周期依赖蛋白激酶抑制剂表达。 2.2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等可造成内皮结构与功能损害,促使血管损伤。研究证明,洛伐他汀可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同时具有明显改善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胰岛素抵抗作用。45名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服用洛伐他汀治疗8周,其结果治疗后4周较治疗前内皮素(ET) 血栓素、甲襞微循环(NFM)总积分值显著下降,6一酮一前列腺素、一氧化碳、胰岛素敏感性(IS)、指数明显升高;治疗后8周与治疗前比较TXB2、NFM总积分值进一步下降(P均d0.01)。研究证明,洛伐他汀能够降低内皮素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增加骨骼肌血量,提高胰岛素受体。在动物实验中,他汀类药物能减少心力衰竭大鼠血小板的活化,改善内皮功能。阿托伐他汀治疗4个月能逆转内皮功能紊乱,延长治疗时间还可发挥抗炎作用。上述实验表明,

神经系统药物

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1 中枢神经兴奋药 中枢兴奋药是一类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药物。用于各种危重疾患所致的中枢性呼吸抑制及呼吸衰竭。根据作用部位主要分为三类:(1)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2)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如尼克刹米;(3)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而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的药,如洛贝林。甲氯芬酯能促进脑细胞的氧化还原代谢,增加对糖类的利用,对中枢抑制患者有兴奋作用。 2 抗震颤麻痹药 抗震颤麻痹药有抗胆碱药、多巴胺释放促进剂、拟多巴胺类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 抑制剂(MAOB)、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COMTI)等多种。对功能轻度障碍者,宜用抗胆碱药物、多巴胺释放促进剂等;对功能明显障碍者,宜用左旋多巴替代治疗;对左旋多巴失效者,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直接兴奋多巴胺受体。多类药物联用能减少单药的用量,避免副作用发生,延长药物治疗时限。 3 镇痛药 镇痛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大多数镇痛药属于阿片类生物碱,如吗啡及可待因等,也有一些是同类人工合成品,如哌替啶等。它们在镇痛剂量时可选择性地减轻或缓解疼痛感觉,但并不影响意识、触觉、听觉等,同时因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等不愉快情绪也可得到环节,这就有助于耐受疼痛。本类药物的镇痛作用强大,多用于剧烈疼痛。同时此类药物连续多次应用后有成瘾性等不良反应,因此类药物的使用必须严格遵照《麻醉药品管理条例》。 痛。 【0%】 4 镇静催眠、抗焦虑药 镇静催眠、抗焦虑药物在精神病学药物分类中主要包括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和β~受体阻滞药等。目前临床上巴比妥类药已很少使用,常用的抗焦虑药是苯二氮卓类(如地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咪达唑仑、三唑仑)、非苯二氮卓类(如丁螺环酮、佐匹克隆、唑吡坦等)和抗抑郁药。绝大部分这类药物又属于第二类精神药品。此处主要介绍苯二氮卓类。 【作用机制】苯二氮卓类(BZD)与巴比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BZD主要作用于边缘系统和下丘脑,而巴比妥类则主要抑制大脑皮质,然后抑制向皮质下扩散。BZD与脑内BZD 受体相结合,从而加强了γ~氨基丁酸(GABA)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作用,间接调节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功能而起到抗焦虑、镇静的作用。BZD也可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激活系统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激活、升高痉挛阈抑制皮层异常放电,

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

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 15、去甲肾上腺素 1 )兴奋心脏 2)收缩血管 3)升高血压 16、盐酸肾上腺素 1)兴奋心脏 2)对皮肤、粘膜及内脏血管有收缩作用;对骨骼肌及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 3)收缩压、舒张压均可升高 4)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使粘膜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或消除粘膜充血或水肿5)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升高血糖 17、异丙肾上腺素 1)兴奋心脏 2 )舒张血管,使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 3)扩张支气管 4)促进脂肪分解 18、硫酸阿托品 1)抑制腺体分泌 2)扩瞳、升高眼压、调节麻痹 3 )解除平滑肌痉挛 4)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抑制 5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6 )解救有机磷酸脂类中毒 19、盐酸利多卡因 1 )局部麻醉 2)抗心律失常 20、尼可刹米 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提高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也可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21、洛贝林 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22、间羟胺 1)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作用较去甲肾温和、缓慢而持久 2 )心肌收缩力增强,可使休克患者心排血量增加 3)较少引起心悸和心律失常 4)收缩肾血管作用较弱,较少引起少尿、无尿 23、盐酸多巴胺 1)兴奋心脏 2)大剂量应用时,表现为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 3)治疗量时产生排钠利尿作用;大剂量应用时使肾血管明显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24、西地兰 1)正性肌力作用显著加强衰竭心脏的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从而解除心衰的症状 2)负性频率作用减慢心率的作用 3)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可减慢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的心室率

简述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1.简述神经系统药物分类,并请每类列举2-3种药物 答:(1)解热镇痛药:天麻头风灵胶囊,秋水仙碱片,热炎宁颗粒,柴胡滴丸(2)镇静催眠药:乌灵胶囊,安眠补脑糖浆,佐匹克隆片,谷维素片 (3)抗精神失常药:左乙拉西坦片(开浦兰),卡马西平片(得理多),盐酸氟西汀分散片(百优解) (4)麻醉药:普鲁卡因,可卡因,丁卡因 (5)其他:正天丸,顺气安神丸,五味子颗粒,安神镇惊二十味丸 2.请简单介绍6大类抗高血压药物,各类列举1-2个代表药物 答:(1)利尿降压药:氢氯噻嗪、吲哒帕胺 (2)β受体阻滞药:拉贝洛尔,卡维地洛 (3)α受体阻滞药:哌唑嗪,多沙唑嗪,曲马唑嗪 (4)钙离子拮抗剂(CCB):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雷米替利 (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 3.降脂药物分类及代表药物 答:可以根据化学结构和主要降血脂功能结合来分类: (1)胆酸整合剂:考来烯胺(消胆胺ChoIestyramine),考来替泊(降胆宁CoIestipol),地维烯胺(Divistyremine) (2)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热伐他汀,阿伐他汀(3)烟酸及其衍生物:烟酸,阿西莫司,烟酸肌醇酯, (4)贝特类:氯贝特,利贝特,氯贝丁酸铝,苯扎贝特 (5)普罗布考:普罗布考又名丙丁酚 (6)泛硫乙胺:又名潘特生 (7)弹性酶 (8)Omega -3脂肪酸:多烯康胶丸,脉乐康,鱼油烯康 (9)其他:燕麦片,山擅丸,亚油酸,橡胶种子油 4.简述抗溃疡药H2受体拮抗剂及质子泵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并列举代表药物 答:抗溃疡药H2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H2受体拮抗剂选择性地竞争结合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使壁细胞内cAMP产生,胃酸分泌减少。H2受体拮抗剂不仅对组胺刺激的酸分泌有抑制作用,尚可部分地抑制胃泌素和乙酰胆碱刺激的酸分泌。代表药物: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质子泵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抑制H+/K+-ATP酶的药物必须具有3个结构部分:吡啶环、SO基和苯并咪唑环。目前几种上市的PPIs多为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它通过对吡啶环或苯并咪唑环进行不同的修饰而增强其抑制胃酸的功能。(1)酶的作用:在受体和第二信使的作用下,位于胃壁细胞分泌管上的H+/K+-ATP酶分解ATP获得能量,通过H+/K+转运机制,将胞浆内H+泵入胃腔,再与CI-形成胃酸。抑制H+/K+-ATP酶的活性即可阻断由任何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临床应用的PPIs多为弱碱性药物,其原药活性极小,在肠道吸收入血后转运至胃粘膜壁细胞,最后到达分泌管和酸性腔,该处pH<1,使原药在此被质子化而带有正电荷并不断的聚集,且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磺酸和次磺酰胺后,再与H+/K+-ATP酶的巯基脱水偶联形成一个不可逆的共价二硫键,从而抑制该酶的H+/K+转运机制,发挥抑制酸分泌作用。(2)构效关系:奥美拉唑是一种单烷氧基吡啶化合物,与H+/K+-ATP酶有2个结合部位,可选择性、非竞争性地抑制壁细胞膜中的H+/K+-ATP酶。兰索拉唑与奥美拉唑一样同属苯并咪唑类,但兰索拉唑因在吡啶环4位侧链导入氟(F3),因有三氟乙氧基取代基,其生物利用度较奥美拉唑提高30%,可作用于H+/K+-ATP酶的3

他汀类药物的介绍

他汀类药物的介绍 他汀类(statins)药物是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还能轻度降低甘油三酯(TG)和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当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 当前用于临床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罗苏伐他汀等。 一、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1.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作用 (1)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化学结构中的开放酸部分与HMG-CoA极为相似,因而对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有特异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起到调脂的作用。 (2)调脂疗效: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ATP公布的数据显示,他汀类药物能使TC 下降30%~40%,LDL-C下降35%~45%,TG下降5%~10%,HDL-C升高5%~10%。2.他汀类药物的非调脂作用 (1)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抗凝固作用 (3)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作用 (4)抗炎症作用 (5)抗骨质疏松作用 (6)抗肿瘤作用 (7)预防痴呆 二、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1.一般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表现:恶心、腹泻、腹痛、消化不良、ALT或AST升高。 神经系统表现:失眠、头痛、视觉障碍、眩晕、外周神经病变等。 2.肌肉毒性 临床表现:肌痛、肌无力、严重者引起横纹肌溶解。 他汀类药物单独应用时的耐受性良好,在已有报道的严重肌肉不良反应中,有相当比例与他汀类药物和其它药物的联合应用相关。一般来说,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引起肌病的发生率很低,大约是千分之一,而且与剂量相关。 临床报道,补充辅酶Q10可以改善肌病症状。 3.肝毒性 所有他汀类药物都产生肝毒性,其发生率1%,且呈剂量依赖性。 4.其他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脱发,皮肤瘙痒,白内障,男性性欲丧失、勃起障碍等。 三、他汀类药物的比较与评价 1.药代动力学、剂量和用法 (1)药代动力学 所有的他汀类药物口服均能迅速吸收,4h内血药浓度可达峰值,但吸收程度大不相同,30%~80%。

神经系统药物

1、胆碱能神经:释放胆碱,在乙酰辅酶A的作用下生成乙酰胆碱Ach,与M、N结合,使人淡定---崔永元。 M样作用:①抑制心脏;②扩张血管;③促进腺体分泌;④收缩平滑肌;⑤缩瞳 N样作用:N1复杂;N2收缩骨骼肌 2、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肾上腺素NA,与α、β受体结合,使人激动---刘翔 α1作用:皮肤、黏膜、内脏平滑肌血管收缩 α2作用:使肾上腺素释放减少 β1作用:心脏兴奋;脂肪分解(心脏传导及心率加快、收缩力增强) β2作用:血管扩张;平滑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糖原分解 传出神经系统受体分布及激动后效应 受体名称分布部位受体激动后效应 胆碱受体(M)心脏传导及心率减慢,收缩力减弱 血管(骨骼肌血管平滑肌)舒张 内脏平滑肌收缩 内分泌腺分泌增加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收缩 (N受体)神经节兴奋 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分泌 骨骼肌收缩 肾上腺素受体(α)皮肤、黏膜、内脏平滑肌收缩 瞳孔开大肌扩瞳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 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负反 馈调节) (β受体)心脏传导及心率加快、收缩力增强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冠脉、骨骼肌血管舒张

药品名称类别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备注 乙酰胆碱能神经新斯的明 可逆胆碱酯酶 抑制剂 ①拟胆碱药,促进 M样作用,对胃肠 道和膀胱等平滑肌 作用强,促进收缩; ②直接兴奋骨骼肌 ①重症肌无力; ②术后腹胀气和尿潴留; 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 速; ④肌松药的解毒剂 M样过度反应: 恶心、呕吐、出汗、 心动过缓; N样过度反应:肌 肉震颤或肌麻痹 支气管哮喘; 尿路梗塞 不能通过血脑 屏障 毒扁豆碱 点眼:缩瞳、降眼 压、调痉挛 青光眼; 解救阿托品中毒 选择性低;毒性大 新斯的明相关; 易通过血脑屏 障 有机磷酸酯类 不可逆胆碱酯 酶抑制剂 使胆碱酯酶失活农药 针样瞳孔;呼吸困 难;大小便失禁; 心动过缓;血压下 降;肌肉震颤 吗啡;阿托品+ 复活剂解救 碘解磷定复活剂 N样解救迅速(肌 肉颤动); M样需辅助用阿托 品; 有利于昏迷着恢复 (中枢) 无效:乐果; 疗效好:内吸磷、对硫磷、 马拉硫磷; 疗效差:敌百虫;敌敌畏 过量使用会因解 磷定与酶再结合 加重原有病情 静脉注射,迅速 分布全身;不能 通过血脑屏障阿托品M受体阻断剂 抑制腺体分泌、扩 瞳、升高眼内压、 调节麻痹、松弛平 滑肌、兴奋心脏、 扩张血管等。 缓解内脏绞痛(接触平滑 肌痉挛); 麻醉前给药; 虹膜睫状体炎、儿童验 光、检查眼底; 缓慢型心律失常; 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青光眼; 前列腺肥大 “托”、“品”, 扩瞳;贝那替 秦,焦虑;哌仑 西平,平抑胃酸毛果芸香碱片M受体激动剂 缩瞳、降低眼内压、 调节痉挛 治疗青光眼

抗癌药物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

抗癌药物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 一、常见抗癌药物总作用机理 二、常见抗癌药物作用机理 1. 氮芥 氮芥是最早用于临床并取得突出疗效的抗肿瘤药物。为双氯乙胺类烷化剂的代表,它是一高度活泼的化合物。 【药理作用】本品进入体内后,通过分子内成环作用,形成高度活泼的乙烯亚胺离子,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如蛋白质的羧基、氨基、巯基、核酸的氨基和 羟基、磷酸根)结合,进行烷基化作用。氮芥最重要的反应是与鸟嘌呤第7位氮共价结合,产生DNA 的双链内的交叉联结或DNA 的同链内不同碱基的交叉联结。G1期及M 期细胞对氮芥的细胞 毒作用最为敏感,由G1期进入S 期延迟。 【适应症】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对急性白血病无效。与长春新碱(VCR)、甲基卡肼(PCZ)及泼尼松(PDN)合用治疗霍奇金病有较高 的疗效,对卵巢癌、乳腺癌、绒癌、前列腺癌、精原细胞瘤、鼻咽癌(半身化疗法)等也有一定疗效;腔内注射用以控制癌性胸腹水有较好疗效;对由于恶性淋巴瘤等压迫呼吸道和上腔静脉压 迫综合征引起的严重症状,可使之迅速缓解。 2.环磷酰胺 环磷酰胺为氮芥与磷酰胺基结合而成的化合物,是临床常用的烷

化剂类免疫剂。 【药理作用】该品在体外无抗肿瘤活性,进入体内后先在肝脏中经微粒体功能氧化酶转化成醛磷酰胺,而醛酰胺不稳定,在肿瘤细胞内分解成酰胺氮芥及丙烯醛,酰胺氮芥对肿瘤细胞有细 胞毒作用。环磷酰胺是双功能烷化剂及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干扰 DNA 及 RNA 功能,尤以对前者的影响更大,它与DNA 发生交叉联结,抑制DNA 合成,对S 期作用最明显。 【适应症】该品为最常用的烷化剂类抗肿瘤药,进入体内后,在肝微粒体酶催化下分解释出烷化作用很强的氯乙基磷酰胺(或称磷酰胺氮芥),而对肿瘤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此外本品还具 有显着免疫作用。临床用于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结肠癌、支气管癌、肺癌等,有一定疗效。也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儿童肾病综合 征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 3. 塞替派 本品为20 世纪50 年代初期合成的抗肿瘤药,是乙烯亚胺类烷化剂的代表。 【药理作用】塞替派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在生理条件下,形成不稳定的亚乙基亚胺基,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塞替派是多功能烷化剂,能抑制核酸的合成,与DNA 发生交叉联结, 干扰DNA 和RNA 的功能,改变DNA 的功能,故也可引起突变。体外试验显示可引起染色体畸变,在小鼠的研究中可清楚看到有致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精心整理 各种他汀类药物如何选择? 他汀类药物因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稳定逆转斑块,目前已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基石。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美降之)、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氟伐他汀(来之)成。:以及排泄强烈相关。无论亲水性他汀类药还是亲脂性他汀类药均有利有弊,而理想的分配系数应是中性,即不太疏水性也不太亲水性。他汀类药物亲脂性顺序依次为西立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两类他汀类药分布方式的区别在于亲脂性他汀类药是通过被动转运和非选择性扩散进入肝细胞和非肝组织;而亲水性他汀类

药则更多的是依靠主动转运进入到肝脏与非肝组织如肌肉等。匹伐他汀属于亲脂性的 1半衰期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半衰期大于10小时,属于长效他汀,可以在一天任何时间服用。其他半衰期较短,需要晚上睡前服用。2药物代谢除了普伐他汀不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外,其他或多或少都要 特性: 剂等; 的他汀类药物半衰期较短,所以一般要求在临睡前服用,而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匹伐他汀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及较好的降脂疗效,可于一天内任意固定时间服用。食物可促进洛伐他汀及辛伐他汀的吸收,最好晚餐时服用;对其他药物并无明显影响。美国血脂新指南将他汀类药物治疗按强度分为三类:1降低LDL-C水平2降低LDL-C水平30%~50%称为中强度3

降低LDL-C水平>50%称为高强度若要降低LDL-C水平>50%,指南只推荐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因此,这两种药物也称为强效他汀。虽然常用的7个他汀类药物都具有降脂作用,但由于它们化学结构功能团的不同,其适应证也有差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7种他汀类药的适应证就各不相同,(见下表“√”表示可于相应疾病的治疗)。2007年3月8日FDA致死 中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肉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瑞舒伐他汀肌肉不良反应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而普伐他汀与洛伐他汀肌肉不良反应为最低。6种他汀类药物肌肉事件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瑞舒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他汀在肾安全性方面存在异质性。肾功能良好的患者使用他汀是安全的。估算肾小球

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有明显的调血脂作用,人体内Ch主要来自肝脏合成,在Ch合成过程中HMG-CoA还原酶使HMG-CoA转换为中间产物MVA。他汀类具有与HMG-CoA 相似的结构,且和HMG-CoA还原酶的亲和力高出HMG-CoA数千倍,对该酶发生竞争性抑制,使Ch合成受阻,除使血浆Ch浓度降低外,还通过负反馈调节导致肝细胞表面LDL受体代偿性增加及活性增强,致使血浆LDL降低,继而导致VLDL代谢加快,再加上肝脏合成及释放VLDL减少,也导致VLDL及TG相应下降。HDL的升高,可能是由于VLDL减少的间接结果。由于各种他汀类药物与HMG-CoA还原酶亲和力的不同,所以调脂的效应各异。 比如常用的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和混合型高脂血症;冠心病和脑中风的防治。 本品为他汀类血脂调节药,属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本身无活性,口服吸收后的水解产物在体内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也使受体合成增加,主要作用部位在肝脏,结果使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中度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和增高血水平。由此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防治产生作用。 本品口服吸收良好,因经肝内广泛首关代谢,绝对利用度较低,大约为12%,本品在肝脏经细胞色素P4503A4代谢为多种活性代谢物。阿托伐他汀的平均血浆半衰期大约为14小时,但由于其活性代谢物的影响,实际对HMG-CoA还原酶抑制作用的半衰期为20~30小时。本品蛋白结合率为98%,大部分以代谢物的形式经胆汁排出。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2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拟似药 (一)胆碱受体激动药 定义:也称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可直接激动胆碱受体,产生与乙酰胆碱类似的作用。 1.M胆碱受体激动药 生物碱类: i.毛果芸香碱 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胆碱受体,对眼和腺体作用较明显 a.眼滴眼后可引起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等作用 缩瞳:本品可激动瞳孔括约肌的M胆碱受体,,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降低眼内压:本品通过缩瞳作用使虹膜向中心拉动,虹膜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滤帘进入巩膜静脉窦,使眼内压下降。 调节痉挛:本品作用后,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 b.腺体较大剂量的毛果芸香碱(10-15mg,皮下注射)可明显增加汗腺和唾液腺的分泌,也可 以使泪腺、胃腺,胰腺、小肠腺体和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加。 临床应用: a.青光眼低浓度的毛果芸香碱(2%)以下滴眼可用于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用药后可使患者瞳孔 缩小,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回流通畅,眼内压下降。但高浓度药物可加重患者症状。 b.虹膜睫状体炎与扩瞳药交替使用,以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c.其他口服可用于治疗口腔干燥,但在增加唾液分泌的同时,汗液分泌也明显增加。本品还可 用作抗胆碱药阿托品中毒的解救。 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 过量可出现M胆碱受体兴奋过度症状,可用阿托品对症处理,滴眼时应压迫内眦,避免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 ii.毒蕈碱 经典M胆碱受体激动药,较高浓度毒蕈碱成分30-60分钟内即可出线毒蕈碱中毒症状,表现为流涎、流泪、恶心、呕吐、头痛、视觉障碍、腹部绞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和休克等。 可用阿托品治疗。 2.M,N胆碱受体激动药: 胆碱酯类: i.乙酰胆碱(ACh) 药理作用: a :心血管系统 (1)舒张血管:静脉注射小剂量Ach可舒张全身血管,舒张血管作用主要由于激动血管内皮细胞 M3 胆碱受体亚型,导致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DRF)即一氧化氮释放,从而引起邻近平滑肌 细胞松弛,也可能通过压力感受器或化学反应感受器反射引起。如果血管内皮受损,则Ach 上述作用不复存在,相反可引起血管收缩。此外,Ach也可激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 触前膜M1 受体,抑制NA的释放而产生舒张血管作用。 (2)减弱心肌收缩力:即负性肌力作用,当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时,除自身负反馈作用可抑 制NA的释放外,由胆碱能神经末梢所释放的Ach也可激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