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感知在不同损益情境下对跨期选择的影响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I 引言. (1)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3)

1 时间感知 (3)

1.1 时间感知概述 (3)

1.2 时间折扣的理论模型解释 (4)

1.3 时间折扣现象的认知理论解释 (5)

2 跨期选择 (7)

2.1 跨期决策概述 (7)

2.2 跨期选择的研究方法 (9)

2.3 跨期选择的心理效应 (10)

2.4 跨期选择的影响因素 (11)

第二部分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13)

1 问题提出 (13)

2 研究目的 (13)

3 研究意义 (13)

3.1 理论意义 (13)

3.2 实践意义 (14)

第三部分实证研究 (15)

研究一个体在不同时间单位上时间感知倾向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15)

1 研究目的 (15)

2 研究假设 (15)

3 研究方法 (15)

3.1 被试的选取 (15)

3.2 实验材料及工具 (15)

V

3.3 实验程序 (15)

3.4 数据处理 (17)

3.5结果与分析 (17)

研究二时间高、低估两群体在不同损益情境下的跨期选择 (21)

1 研究目的 (21)

2 研究假设 (21)

3 研究方法 (21)

3.1 被试的选取 (21)

3.2 实验材料与工具 (21)

3.3 数据处理 (22)

3.4 结果与分析 (22)

第四部分综合讨论 (25)

1 个体在不同时间单位上时间感知倾向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 (25)

2 时间高、低估两群体在不同损益情境下的跨期选择 (26)

第五部分研究结论与展望 (29)

1 研究结论 (29)

2 研究创新 (29)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0)

参考文献 (33)

附录 (37)

致谢 (41)

VI

引言

引言

在时间的国度里,所有的美好,又或者不美好,伴随时间的流逝,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在感受着、体验着。上一秒消逝,下一秒便已经来临,时间的流逝是一去不复返的,这一秒,在随后的漫漫人生中,再不曾出现过,但也就是这样的一秒秒的流逝,将我们的平凡琐碎生活给串联成一个完整的部分。所以时间感知对每个个体来说,尤为重要,并且我们都未曾停止对它的关注、讨论、研究。对时间感知的研究,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比较丰富的。时间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涉及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入了解时间感知,进一步研究时间感知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像时间感知与情绪、冲动性等方面都有所研究,我们发现当个体情绪状态比较好,心情比较愉悦时,个体感知时间的长度较短,反之,个体则感知时间的长度较长。

日常生活中个体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小到中午吃什么样的饭,大到个体的职业规划,婚姻,乃至到国家层面上的政治经济政策,也都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选择无时不在,我们除了面临当前需要做出的选择以外,还要面对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的选择,所以对跨期选择的研究是必要的且很有意义的。以往已经进行了很多关于跨期选择的研究,涉及自控力,风险等因素,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像个体都有规避风险的倾向,所以在进行跨期选择时会倾向于选择那些即时奖励的选项。

在进行跨期选择时,除了选项的奖励金额会对个体的选择产生影响外,个体的时间感知也会影响个体的跨期选择。索涛(2014)研究发现,不同个体的时间感知倾向也不同,群体中存在时间高估倾向的个体和时间低估倾向的个体,并且这两类感知倾向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在跨期选择研究中发现,时间高估者倾向个体在进行跨期选择时倾向于选择即时较小的奖励,而时间低估倾向的个体在跨期选择中倾向于选择延迟较大额奖励。之前的研究大多是关于“秒”等较小时间单位的时间感知的研究,并未太多涉及较长时间单位上的时间感知的研究,而时间感知作为时间人格的一部分,是否和人格一样也具有稳定、一致的特点?所以本研究探讨个体在不同时间单位上的时间感知倾向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此外,基于以往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等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收益情境下的研究,而在损失情境下,关于时间感知对跨期决策的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损失情境下个体的跨期选择倾向,以及在这两种情

1

时间感知在不同损益情境下对跨期选择的影响

境下感知倾向是否具有差异,是本研究主要想要探讨的,也是本研究最核心的部分。我们的假设是,时间感知倾向对跨期选择的影响在不同损益情境下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

2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 时间感知

1.1 时间感知概述

我们周围环绕着各种各样的参照物,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时间,并进行时间估计。即使是在没有任何外部参照物的情况下,我们自身的生物节律,以及我们个体对时间感知的经验和记忆,我们依然可以进行时间估计。时间人格是人格的一个维度,是人格的一部分。同样的5分钟,每个个体的时间估计是不一样的,有的个体估计的时距明显较长,而有些个体估计的时距明显较短,同样也有很多个体估计的时距在标准时间左右差距不大的范围内。对于人类是如何对时距进行估计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解释,但目前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方面,借助于生物钟进行时间估计,像生理周期性变化等;另外一方面,是用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并且目前已经存在对时距估计的解释研究的三种模型,他们分别是:存储容童模型、加工时间模型和变化/分割模型。之前大量研究文献已经指出,个体在进行时距估计时的主要方法是借助个体周身的生物节律以及各种参照物来完成对时距的估计。

时间感知就是不借助外部时间参照物,我们个体对时间消逝的快慢,时距长短的估计的一种知觉和判断(黄希庭,1993)。时间感知的特征包括稳定性,倾向性等方面。并且它同个体其他能力一样,像认知能力,都是个体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建立起来的一种存在个体差异的能力(黄希庭,1993)。

而像“现在得到五十元还是三或六个月后得到一千元?”这样问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基于之前的时间感知与跨期决策的研究,我们发现,六个月后得到的一千元的主观价值要低于三个月后得到的一千元的主观价值,延迟时间会影响个体的主观价值。延迟时间的增长,其主观价值呈现下降的趋势,我们称这一现象为时间折扣、时间贴现或者延迟折扣。并且一般用时间折扣率来反应个体的延迟折扣的程度,也就是说,延迟的未来的结果折合到当前结果的变化率。这在经济学、行为学中是个普遍现象。个体在进行跨期选择时,同时面对一个即时较小的奖励,和一个延迟但较大的奖励时,影响个体跨期选择的并不仅仅是金额价值的改变,即时与延迟,即得到奖励的时间在发生

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