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述题

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述题
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述题

一、名词解释

1、管理: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时间、信息等)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决策、激励与创新,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2、组织: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一群人的集合,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完成的各项任务。

3、管理职能:管理作为一个工作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职能,也即通常所说的管理者的职能。

4、环境复杂性程度:环境复杂性程度是指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及组织所拥有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

5、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构成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经济政策,它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系统,主要是由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等4个要素构成。

6、战略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7、决策:决策是决策者为达到某种预订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法案,对此作出一种具有判断性的选择,予以实施,直到目标实现。

决策的简单定义就是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

8、5W1H: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Who—谁去做?人员

When—何时做?时间

Why—为什么做?原因

Where—何地做?地点

How—怎样做?达到目标的方式、手段

9、程序:程序是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它详细列出必须完成某类活动的方式,并按时间顺序对活动进行排序。

10、目标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就是要通过企业目标体系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把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合理地组织起来,把上下左右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把每个人的潜力全部挖掘出来,形成一个为实现企业总目标而相互紧密协作地有机整体。通过这个有机整体的运转,就能把整个企业的人、财、物和供、产、销等各项管理工作协调起来,朝着企业总目标健康地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11、责权对等原则:组织中的每个部门和部门中的每个人员都有责任按照工作目标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组织也必须委之以自主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利。

12、学习型组织:在这个组织里,每个人都参与识别和解决问题,使得组织不断地实践、变革和改善,因而增强了其成长、学习和达到目标的能力。重点是解决问题,这点与以效率为主的传统组织相反。在学习型组织里,全体员工关注于问题,如理解特殊客户的需求,同时也要解决问题。这意味着采用独特的方式综合处理事物以满足某一客户的需求。

13、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取人力资源,并把所获得的人力资源整合到组织中而融为一体,保持和激励他们对本组织的忠诚与积极性,控制他们的工作绩效并作相应调整,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以支持组织目标实现的活动。

14、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将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对决定员工个人职

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并通过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使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15、绩效:绩效分为员工的工作绩效和组织的工作绩效。

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他们经过评价的工作行为、表现及结果,是上级同事对员工工作状况的评价。

对组织而言,绩效就是任务在数量上、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

16、沟通: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目的是激励或影响人的思想或行为。

17、激励:激励是指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激励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动机。

18、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他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有两类: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管理者要注意保健因素,防止不满情绪产生,利用激励因素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加员工的满意感。

19、控制:控制是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

20、有效控制:有效控制是能保证组织活动符合计划要求的控制,它具有适时性、适度性和客观性等特征。

二、简述题

1、为什么管理对组织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管理是保证作业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可以说,任何组织,小至家庭大至国家都需要管理。管理的重要性伴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作业活动的复杂化而愈益明显。在当今时代,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起构成了推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就像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业活动乃至管理活动无法有效地展开一样,没有高水平的管理相配合,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难以充分地发挥作用,而且,科学技术愈是先进,对管理的要求也就愈高。

2、有效率的组织一定有效果吗?为什么?

不一定。管理就是要使资源成本最小化。所以仅仅有效率是不够的,管理还必须使活动实现预定的目标,即追求活动的效果。当管理者实现了组织的目标,我们就说他们的工作是有效果的。因此,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效率和效果是相互联系的,组织可能是有效率但无效果的,那种要把错事干好的组织就是如此。

3、简述亚当斯密的经济人观点。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现象是由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产生的。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关于经济人的观点。

4、按照法约尔的理论,企业存在哪些基本的活动?

(1)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

(2)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

(3)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

(4)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

(5)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

(6)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五种职能)

5、组织环境分析的意义何在?

任何组织都存在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一方面为组织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对组织活动起着制约作用。因此,把握住环境的现状及将来的变化趋势,利用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机会,避开不利于组织发展的威胁,是组织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6、企业外部环境是如何影响企业内部管理的?

环境是管理行动的主要制约因素,环境分析是战略过程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组织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管理者的可能的选择。成功的战略大多是那些与环境相适应的战略。每个组织的管理者都需要分析他所处的环境,了解市场竞争的焦点;分析拟议中的法规会对组织有什么影响以及组织所在地的劳动供给状况等等。重要的是把握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及其对组织的重要影响

7、简述决策的满意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对决策者来说,要想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做到:(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

(3)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但在现实中,上述这些条件往往不能满足。具体说来:

(1)组织内外存在着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因素,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

(2)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限定数量有限的方案;

(3)任何方案都是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有出入。

现实中的上述状况决定了决策者难以作出最优决策,只能作出相对满意的决策。

8、简述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古典决策理论又称规范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为:

(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

(2)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3)决策者应建立在一个合理的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体系;

(4)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是在于使本组织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9、简述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

(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偏差的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做出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

(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可能做到全部了解,决策者选择的理性是相对的。

(4)在风险决策中,与经济利益的考虑想比,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的方案。

10、三种决策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1)古典(规范)决策理论——最优标准

这种理论认为:任何一种管理工作都存在一种最佳的工作方式。从而需要全面掌握环境信息、充分了解备选方案、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决策的目的是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2)行为决策理论——满意标准

这种观点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易受知觉偏差影响;信息和备选方案不能全部了解;对待风险的态度有重要的作用;只要能给出一个近似的、比不用数学而单靠常识的得出的结果要更好地结果就可以了。

(3)当代决策理论——合理性标准

这种理论认为:决策贯穿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

11、计划与决策的关系是什么?

计划与决策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说它们相互区别,是因为这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选择组织活动的方向、内容以及方式。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计划与决策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2)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起的。

12、目标管理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目标管理遵循的原则如下:

(1)坚持员工参与制定目标,使员工认清实现企业总目标自己应负有责任;

(2)坚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有机结合,形成实现企业总体目标的合力;

(3)激发员工实现个人目标的责任感,增强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自觉性;

(4)坚持目标与权限对等的原则,上级授权下级,信任下级,是下级自我完善、自我管理,努力实现目标;

(5)坚持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对目标实行动态管理。

13、简述目标管理的过程。

目标管理的过程如下:

(1)制定目标,包括确定组织的总体目标和各部门的分目标;

(2)明确组织作用;

(3)执行目标;

(4)评价成果;

(5)实行奖惩;

(6)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14、什么是组织的柔性经济原则?

组织的柔性原则,是指组织的结构、职能、专业分工、权利、跨度、生产专门化及其合作关系,可以根据组织目标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适时地合理调整,使得组织在目标及环境因素的变动下保持适应和运行的动态最优状态。组织的经济原则是指组织的管理层次与幅度、人员结构以及部门工作流程必须设计合理,以达到高效率管理。

15、团队建设的原则有哪些?

退队建设的原则如下:

(1)确定团队规模;

(2)完善成员技能;

(3)树立共同目标;

(4)明确领导和结构;

(5)建立绩效评估和激励体系;

(6)培养相互信任精神。

16、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职能?

基本职能是:认识人与事对立统一的规律(矛盾运动的规律),能动地推动人与事的各自发展与优化配合。

具体职能如下:

(1)聘用与获取:引入最合适的岗位人选。

(2)保持与激励:对引入的人才通过适宜的激励制度,保持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积极开发他们的潜能。

(3)发展:通过培训使员工的知识、技能、素质不断提高。

(4)评价:评估员工的素质,考核员工的绩效。

(5)调整与控制:通过评估对员工进行奖惩、晋升、解聘、调动,保持内外部的流动性。

17、简述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

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如下: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实际与计划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发现并纠正差异是控制的职能,可见控制是计划的保障。

授权是现代管理的普遍原则,授权人要对组织负最终责任,因此授权人对受权人必须进行监督控制,使其符合组织要求。

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使领导者的决策失误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重要的问题是及时发现失误,否则就会出现把好事办错的结果。

现代组织规模巨大,组织结构复杂,一项活动往往涉及诸多部门,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控制是不可缺少的。

18、说明绩效管理的四个阶段。

绩效管理的四个阶段如下:

(1)确定绩效目标。包括谁来确定,如何确定,制定绩效评价标准的原则。

(2)不断提出信息反馈和评价。包括:保证员工的活动和行为不偏离既定的绩效目标;主管和经理有责任向员工不断提供信息反馈。

(3)准备绩效评价的讨论和面谈。包括在绩效讨论和面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当绩效未达到最低的期望或绩效明显下降时要制定改进绩效的计划;在计划中明确改进目标,提出改进绩效的具体方案、确定改进目标的实践期限。

(4)实施绩效评价。包括:确定评价目的并列出讨论提纲;按照绩效目标,分析绩效记录;讨论工作中的问题及成功的原因;对今后的措施达成共识,讨论提高的方法;对谈话进行总结,对员工取得成功的能力表现出信心。

每个阶段主管都起着重要作用,并负有相应的责任。

19、有人认为领导者就是管理者,他们之间没有区别。你认为呢?

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1)领导者的责任是做出正确的决策与判断,而管理者则是正确顺利地完成任务和工作。(2)领导者注重洞察力、任务、目标和前景,而管理者却只重视生产率和效率。

(3)领导者视自己为变化的推动者,现状的挑战者,鼓励创造性,而管理者将他们自己视为维系者。

(4)当领导者有个长期的计划时,管理者应相对有一个短期的目标。

(5)领导者注重结果,取得什么成绩,但管理者更注重方法,如何将工作做好。

(6)领导者考虑扩大员工的选择余地,而管理者控制和限制他人选择的余地。

(7)领导者激发他人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管理者解决问题以便他人完成工作。

20、比较情境领导理论和管理方格论。

管理方格论并未对如何培养管理者提供答案,只是为领导风格提供了框架,同时也忽略了不同的情境对领导结果产生的影响。管理方格论强调的是对生产和员工的关注是一种态度维度;而情境领导理论却相反,强调的是任务与关系的行为。但情境理论与管理方格论大体相同,情境领导理论是在管理方格论基础上的改进,它反映出了下属成熟度的四个方面。

21、简述薪酬结构设计的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是企业薪酬结构设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薪酬系统具有吸引力和激励性的同时,必须考虑企业目前承受的能力及发展的长远要求(利润积累);它要求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防止劳动力资源短缺或过剩造成的损失和薪酬的浪费。

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员工的薪酬水平。薪酬水平应于经营绩效俱进。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决定员工现在的薪酬水平,代表员工的目前利益。企业生存、发展的远景预示着员工的未来薪酬水平,代表员工的长远利益。企业生存是员工的保障,企业发展是员工的期望,经济原则是要把员工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

贯彻经济原则必须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同时要创造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使员工的分配观念、价值观、目标追求与企业发展相适应。

22、有效控制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1)适时控制原则,即及时发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及时纠正,防止不利影响扩大。(2)适度控制原则,即控制的范围和程度要适当,防止控制不足或过多,要处理好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的关系,要使控制费用低于控制收益。

(3)客观控制原则,即在对组织绩效状况评价、建立的标准及采取的措施都要符合组织的实际,切忌主观臆断。

(4)弹性控制原则,即在组织运营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往往使实际与计划要求背离,为此控制必须要有灵活性,否则就不是组织控制,而是控制组织。

23、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假设每个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或情感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占主导地位,管理者必须了解员工的需要层次,满足其未得到满足的需要。五种需要分为两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属于低层次需要,社交或情感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需要,属于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得到管理者的普遍认可。这主要归功于该理论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它揭示了人的需要与行为的关系,反映了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态趋势。然而众多的研究并未对他的理论给予实证性支持,该理论还缺乏实证性基础。

管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就是界定组织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的过程 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术,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间复杂性的能力 简答题 简述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是一种追求组织使命的实践活动 管理人员是如何分类的 (1)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不同层次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 (2)根据管理者所负责的领域差异,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同基层管理者在执行管理职能上有何区别? 高层管理者是对整个组织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配具体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管理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二章 名词解释 企业环境企业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学习组织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的模型,它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 柔性组织柔性组织是指与动态竞争条件相适应的具有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能力的组织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时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负的责任 简答题 简述企业环境的构成 企业环境由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微观环境构成 简述企业文化的结构 核心的精神层中间的行为层外在的形象层 简述企业文化的功能 积极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 消极功能:组织变革的障碍文化多样化的障碍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试述企业环境的新变化 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兴起 试述企业如何管理环境 (1)树立正确的环境管理观念 (2)选择合适的环境管理分析方法 (3)遵循科学的环境管理程序 (4)对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试述企业管理环境的一般方法 广告舆论联合或联盟制定战略 第三章 名词解释 程序化决策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 德尔菲法这是一种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方法,通过综合专家们各自的意见来对方案作出评估和选择 简答题 什么是决策?决策的特征有哪些? 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相对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特征(1)决策要有明确目标,没有目标就不存在决策 (2)决策方案要考虑可行性 (3) 决策的关键和实质是比较和选择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

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 6.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 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 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 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管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学名词解释 1.管理(2007):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 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2.管理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 完成管理任务的能力。 3.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指一门研究人类工作的动机、情绪、行为 及工作环境的关系,探索影响生产率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4.管理原理(2013):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 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是显示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 5.人本原理: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 6.效益原理:是指在管理中讲求实效,使管理制造出更多的经济效 益与社会效益,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7.管理道德(企业道德??2012):是指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 总和,是在社会一般道德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是通过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去实现调整管理关系的目的,并在管理关系和谐、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管理系统的优化、提高管理效益。 8.社会责任(2014,2007):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 会长远目标的义务,这种义务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作为经济细胞,企业不只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同时是,也必须使、应当是一个伦理实体。

9.决策(2012):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 程。 10.集体决策:又称群体决策,是指多个人一起做出的决策。 11.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 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每当他们出现时,不需要再重复处理他们。 12.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具有极大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 结构不清、无先例可循,并且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 13.风险性决策(2013):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 不能知道那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14.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纪人”假设提出来的,古典决策理论 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15.头脑风暴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 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16.德尔菲法:是指采用通讯方法将所需预测的问题征询专家的意见, 经过多次信息交换,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的预测结果的一种预测方法。 17.计划(2008):是指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 实现目标的途径做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 18.战略性计划(2007):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

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管理: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时间、信息等)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决策、激励与创新,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2、组织: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一群人的集合,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完成的各项任务。 3、管理职能:管理作为一个工作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职能,也即通常所说的管理者的职能。 4、环境复杂性程度:环境复杂性程度是指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及组织所拥有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 5、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构成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经济政策,它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系统,主要是由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等4个要素构成。 6、战略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 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7、决策:决策是决策者为达到某种预订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法案,对此作出一种具有判断性的选择,予以实施,直到目标实现。 决策的简单定义就是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 8、5W1H: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Who—谁去做?人员 When—何时做?时间 Why—为什么做?原因 Where—何地做?地点 How—怎样做?达到目标的方式、手段 9、程序:程序是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它详细列出必须完成某类活动的方式,并按时间顺序对活动进行排序。 10、目标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就是要通过企业目标体系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把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合理地组织起来,把上下左右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把每个人的潜力全部挖掘出来,形成一个为实现企业总目标而相互紧密协作地有机整体。通过这个有机整体的运转,就能把整个企业的人、财、物和供、产、销等各项管理工作协调起来,朝着企业总目标健康地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篇一: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管理 目标管理 预测 决策 人员配备 激励 控制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管理的性质不包括() A.二重性 B.科学性 c.理论性D.艺术性 2.人们常说,身体是“三分治七分养”,对于这件事() A.反馈控制比前馈控制更重要B.现场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c.反馈控制比现场控制更重要D.前馈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3.打电话请供应商来换一台同目前用坏的机器一样的设备,这是设备的简单替换问题,需要的管理技能主要是()

A.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 c.技术技能D.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4.差别计件工资制是()的内容之一。 A.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B.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c.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D.现代管理理论 5.没有一个固定的信息中心,成员之间总是互相传递信息的是() A.园型沟通B.y型沟通 c.全通道型沟通D.轮型沟通 6.根据计划的明确性,可以将计划分为() A.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7.()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 A.经营预算B.投资预算 c.财务预算D.成本预算 8.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这体现了目标的() A.差异性B.层次性 c.时间性D.先进性 9.某企业制造并销售单一成品,固定成本总额为60万元,产品售价为每件3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元,该企业的盈亏平衡时的产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

管理学 一、名词解析 1、管理(P4):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P7):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标准化原理(P11):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4、等级链(P13): 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5、伦理(P21): 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具有同体本质的人,用管理学家的话语说,就是单个人成为“组织人”的理性和原理。 6、功利主义道德观(P23): 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P23 7、问题强度(P28): 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重程度。 8、社会责任(P31): 是企业追求有利于对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

所要求的义务。 9、头脑风暴法(P88):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的倡导创新思维的法。 10、风险型决策(P94): 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就称为风险型决策。 11、市场细分(P114): 指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2、核心能力(P117): 是组织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它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一项能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13、组织柔性(P135): 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14、负强化(P211): 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15、战略性计划(P111): 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

A, 题型: 一、 单项或多项选择题 二、 判断题 三、 名词解释 四、 简答题 五、 论述 / 案例分析 B,复习内容 一、选择 1. 中层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 )。 A 、战略管理; B 、现场管理; C 、组织协调; D 、开拓创新; E 、组织实施 2. 之于管理,最形象的描述是( )。 A 、艺术; B 、科学; C 、知识; D 、能力; E 、以上都不是 3. 下面几项,能够被列入技术技能范畴的是( )。 A.生产技能 B.财务技能 C.营销技能 D.协调技能 E.激励技能 4. 下列属于在整个组织的管理活动中,领导者发挥的主要作用的有( )。 A.协调作用 B.指挥作用 C.打击作用 D.激励作用 E.宽容作用 5. 根据“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的缺失将导致员工( )。 A.满意 B.没有满意 C.不满 D.很不满 6. 决策过程中,不能只是着眼于需要,而不考虑可能性,这一观点体现 装 订 线

了决策的()。 A. 可行性的原则 B. 系统性的原则 C.对比择优原则 D. 风险性 D、下属部门工作非管理特征明显; E、以上皆是 7.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是()。 A.动机激励理论 B.组织与冲突理论 C.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 D.领导方式的理论 8.培训和发展项目是否有效的检验标准是( )。 A、培训是否影响生产工期; B、培训者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 C、被培训者的工作绩效在培训后是否得到了提高; D、被培训者实际工作能力提升; E、被培训者是否乐于参加培训 9.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 A.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 B.个人权力与技术技能 C.人际关系技能与技 术技能D.沟通技能与人际关系技能E.规划能力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了许多组织变革举措。下列属于这些举措的 有()。 A.组织文化多样化 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组织运行柔性化 D.组织协作团队化 E.大企业内部的“小企业化经营” 11.为了强调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由此而 提出的 论断是____ 。

管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管理: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 组织、领导、控制,以便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者是拥有组织的制度权力,并以这些权力为基础指挥他人活 动的人。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营利性组织: ?以追求利润和资本保值增值为主要终极目标的组织。 ?非营利性组织: ?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职责为主要终极目标的组织。 ?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语言、文字、肢体语言等),在个 人或群体间从发送者到接收者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的过程 ?人际沟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沟通。 ?组织沟通:组织内部(人与部门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进行的信 息的交流、联系和传递的活动。 ?正式沟通:由正式组织系统的渠道进行的沟通,与组织的层级结 构有关。 ?非正式沟通:在组织正式规定的渠道以外进行的信息交流和传递, 主要围绕组织成员的社会关系建立的。

?激励:就是为了特定目的而去影响人们的内在需要或动机,从而 强化某种行为、引导产生某种行为或改变某种行为的反复过程。 ?计划:根据社会需要和组织自身能力,确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 奋斗目标,通过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协调和合理安排组织各方面的经营和管理活动,有效地利用组织的人、财、物资源,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控制就是监督组织各方面的活动,保证组织实际运行状况与计划 保持动态适应的过程。 ? ?领导:指领导者通过某些手段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过程,从而使人 们积极主动地为实现组织或群体的目标而努力。 ? ?领导艺术:领导者创造性的把领导思想、原则和方式方法运用于 领导实践的表现形态。 ? ?目标:一般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组织目标:是指根据组织宗旨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 的预期成果。 ?目标管理(MBO)的概念:一个组织中上下级管理人员以及员工

管理学名词解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又称人际交往技能,指的是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具体说来,包括:联络、处理、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创造一种使人感到安全并能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从而激励和诱导组织成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挥和指导组织成员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 3、社会责任: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社会责任是评价从长期来看企业何种行为对社会有益、何种行为对社会有害,并要求企业确定行为对与错的道德标准。 4、指导性计划:只规定一般的方针,指出重点,但不为管理者限定具体的目标或特定的行动方案。 5、目标市场:是指企业决定要进人的细分市场,是企业所选择和确定的营销对象,即企业能够为之提供有效产品与服务的顾客群。 6、市场定位:对企业的产品及企业的形象进行设计,树立企业及其产品的特定形象,从而使企业及其产品在目标顾客的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 7、目标管理:就是强调通过目标来进行管理,目标管理应置于管理的中心地位,成为经营管理事件中的一项强有力的中心原则。 8、非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又叫一次性决策,是指对不经常重复发生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所做的决策。这种决策不是经常反复进行的,多为偶然发生或首次出现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缺乏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和资料,没有先例,无章可循,由于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不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洞察力和逻辑思维。 9、风险型决策:它的各种备选方案都存在着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不能肯定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可以测定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对于这种决策,决策者无法准确判断未来的情况,无论选择哪个方案都有一定的风险。 10、不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各种各选方案都存在两种以上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而且不能确定每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的决策。在这种决策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决策者不能确定每个方案的执行后果,主要凭个人的经验估计进行决策。 11、非正式组织:人们在共同的工作或活动中,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为基础自发形成的群体。除各种类型的正式组织之外,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组织。 12、有机式组织:有机式组织是一种松散、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结构形式,它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动态适应中的创新。 13、高耸型组织结构:高耸型组织结构又称"直式”结构(tall structure),是指在组织最高层与作业层之间具有多级管理层次,每个层次的管理幅度均较窄小。这就使得在作业人员数量一定的情况下,需要增加许多基层管理人员和中间层次管理人员,其结构特征是"高耸”,传统的组织结构大都是高耸型的。 14、扁平型组织结构:扁平型组织结构又称"横式”结构(flat structure),它的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与高耸型组织相反,其结构特征是"扁平”。 15、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

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

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 这是整理的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判断和名词解释可以按照提纲复习。?论述题?1。请谈谈你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和体会。 答:企业管理就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合理配置的手段。只要能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就是最好的管理,企业管理是个很概括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能让企业,以正常的模式运行!实现企业利润,?如何运用人才和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发展战略,让公司所有员工团结一致,互助友爱,积极向上,把公司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采纳一切对公司有利益的建议和批评,让公司在短期内成为规模。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实企业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企业管理者,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利,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企业管理是一门学科.说穿了,企业管理就是用一种合理的方法,使员工即听从你的,而又对你没有反感,这其中的方法就是艺术.企业管理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它的领域很广泛,包括几个分支。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等。企业管理是先有了理,再有管。理即制度,管即措施.要想管理好企业,应先制定出合理的制度,然后再制定出措施,如员工违反的哪一条制度该怎么办,如何处置;企业管理目的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的同时使的顾客达到最高的满意度,就是通过合理组织协调机制,科学的管理机构和严密的规章制度,对于一个企业的人。财.物进行合理,科学,严密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以及企业所需要达到的目的, 2。企业的目的是什么?谈谈你对企业宗旨的理解。P81-82?答,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并且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的宗旨是关于企业存在的目的或对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应做出的贡献的陈述,有时也称为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不仅陈述了企业未来的任务,而且要阐明为什么要完成这个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行为规范是什么。一个良好的宗旨陈述应包括五方面的内容:1。应该明确企业是什么和希望成为什么;2。在战略上允许企业创造性地发展,而在战术上限制企业进行一些冒险行为;3.使本企业或机构有别于其他同类型的企业或机构;4。应指出作为评价企业现在和未来活动的框架;5.陈述应该准确明白,易于被整个企业或机构所理解。概括起来说,宗旨陈述应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顾客,产品/服务,市场,技术,关注生存、增长和盈利,哲学,自我意识,对公共事业的关注和对企业内部职工的考虑。 3.管理者的工作与角色有哪些?P5,11?答:管理者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如监工、领班、部门负责人、行政官员、副总裁等),他们动用人员和资源来完成组织及其下属部门的工作任务。无论是在领班一级还是在高层经理一级,当我们讨论管理者时,总是集中于探讨共同的管理职责——确保通过许多人的努力,以实现较高的工作绩效。工作绩效的实现正是通过管理——计划、组织、领导以及控制资源的使用,以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如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所说的,当一位管理者是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什么工作会比管理者的工作对我们的社会更为重要的了.正是管理者决定我们的社会机构能否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服务,或者他们是否浪费我们的才能和资源." 管理者必须准备承担的角色包括3个类型。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包括与工作单位内部和外部人员的交往。信息方面的角色包括传播、接收和分析信息.决策方面的角色包括利用信息来进行决策、解决问题,或者把握机遇。?4。企业为什么要研究非正式组织?(你怎么看待组织中的小团体,小宗派)P112-113?每一种正式结构的背后都存在一种非正式结构。这是一种“影子"组织,由组织成员之间非正式的但往往是很重要的相互关系组成。 由于组织的复杂本质和对绩效要求的持续变化,非正式组织在完成必要工作方面很有帮助。通过非正式结构自然而然地自发联系,人们得以进入情感支持和产生友谊的人际关系网,以满足重要的社会需要。他们也从与其他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和任务的人的接触中获益。通过人们在工作日和各种非结构环境中的非正式接触,就可以进行有价值的学习和知识共享。?当然,非正式结构也有潜在的弱点。它们可能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传递不确切的信息,产生对变革的抵制,甚至转移重要目标的工作努力.那些感觉被排除在非正式群体之外的人会滋生不满情绪。?5.简述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特征。P120-123?答:现代的企业大都倾向于采用扁平组织结构?1。扁平结构的主要优点.?(1)节省管理费用开支.(2)高层领导可以较容易了解基层情况.(3)有利于促进基层管理人员的成长。(4)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5)纵向沟通联系渠道缩短,可以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减少信息失真.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它是为实现组织目的或宗旨而提出的。 3.策略:拽确立组织的基本长期目标,合理分配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专用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专用 管理:是指住址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原理。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管理的特点:一般性。历史性,多科性,实践性。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较换性,相互依存性。系统的观点:整体观点,开放性与封闭性,封闭则消亡的观点,模糊分界的观点,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信息反馈的观点,分级观点,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等效观点。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管理道德: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组织活动本身极其结果往往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促使人们关注组织的管理者如何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以及其背后所依据的准则,即管理道德问题。一般环境包括哪些因素:一般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全球化环境。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哪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其他具体环境因素。简述外部环境的类型:依据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状况,简单动态,复杂动态,简单稳定,复杂稳定。简述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道德问题的强度等。计划工作:是指指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管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索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素,就越能准确的客观的选择可行方案。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许诺原理:是指任何可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的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就越重要。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有四个方面,1目标性,组织是通过精心安排的合作去实现目标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2主导性,计划工作应在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以及控制工作之前进行。3普遍性,计划工作是各级管理者的一个基本职能,具有普遍性。4经济性,也就是说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计划工作的意义: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4有利于控制。计划工作的程序: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3确定前提条件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5评价各种方案6选择方案7制定派生计划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5W1H:做什么,讨论为什么要做,确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以及如何做。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目标是使命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奋力争取达到的所希望的未来状况。目标管理:是指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索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部各部门管理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指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的考核依据。使命: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活动都应当有一个使命。使命表明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目标的性质:;1目标可分为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2目标的纵向性3网络性4多样性5时间性6可考核性。目标的作用;1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2激励作用3凝聚作用4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目标的SMART特点;目标要具体明确specific,目标可以测量或度量measurable,目标可以实现achievable,目标之间相互关联relevant,时间限定timebond。目标管理的特点;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2强调“自我控制”3促使下放权力4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目标管理的过程;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2组织实施3检查和评价4进入下一轮循环。目标管理的局限性;1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的不够2没有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大全资料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份。 4.霍桑试验: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分为: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和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5.管理理论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并从各自所处的角度,结合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6.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7.全面质量管理TQM: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

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8.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 9.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0.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1.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能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小。 12.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13.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14.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 15.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昔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16.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管理学常见名词解释

管理学常见名词解释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外部环境: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便成为影响管理活动的外部环境.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

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6.案例教学:经验学派所谓的经验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2.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它是为实现组织目的或宗旨而提出的。 3.策略:拽确立组织的基本长期目标,合理分配必需的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4.政策:拽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 5.程序: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问题的方法、步骤。 6.规则:是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

现代管理学名词解释解答题

结构性维度:描述组织的内部特征状态的参数。 决策树:是用二叉树形图来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 网络计划方法:是把一个工程项目分解成若干作业(或称活动),然后根据作业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分别轻重缓急,从而对项目整体进行控制和调节,更好地监控项目的进度,发现可能的瓶颈环节,以及必要时调度资源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 前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为避免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事先采取的措施。 企业文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关联性维度:反映整个组织特征状态的参数。 矩阵结构组织:是一种将按职能划分的部门与产品服务或工程项目划分的部门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管理方格图:是一张纵轴和横轴各9等分的方格图,纵轴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人的关心程度,横轴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业绩的关心程度。 反馈控制:管理人员分析以前的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就是反馈控制。 决策方式:决策者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资源的方式。 经济人假设:主要观点:人总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资本家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工人追求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管理者和工人应该相互合作,以求共同繁荣。 影响力: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或过程,从而使人们情愿地,真心地为实现组织或群体的目标而努力。 权力:组织中,通过一定的程序赋予某个人的资源支配能力。 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 网络结构组织:是一种“外部化”的组织结构,它只有很小的中心组织,并依靠其他组织以合同为基础进行制造、销售等等业务。 简述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和基本素质: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政治技能)基本素质:远见卓识,健全的心理,真诚待人。 简述不确定性决策的方法:不确定型决策所处的条件和状态都与风险型决策相似,不同的只是各种方案在未来将出现哪一种结果的概率不能预测,因而结果不确定。不确定性决策方法又包括:(1)等可能性法;(2)保守法;(3)冒险法;(4)乐观法;(5)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简述权变领导理论:“权变”一词有“随具体情境而变”或“依具体情况而定的意思”。权变领导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潜在影响。该理论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又被称为领导情境理论。 简述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简述管理的本质涵义:管理是一种人类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决策,以组织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就是以确定组织目标、组织成员的职责和任务以及为组织成员提供决策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决策活动。 简述决策的影响因素:决策一词的意思就是做出决定或选择。管理就是决策。决策的影响因素包括:(1)环境;(2)过去的决策;(3)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4)组织文化;(5)时间;(6)知识和信息;(7)判断准则;(8)决策方法。 简述网络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网络型组织结构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质的飞跃:一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二是实现了企业全世界范围内供应链与销售环节的整合;三是简化了机构和管理层次,实现了企业充分授权式的管理。缺点:网络型组织结构需要科技与外部环境的支持。 简述管理者的十大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简述领导与管理的关系:管理者是由组织任命产生的,其产生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而领导者则是由于群体中的某些成员的认同和追随而产生的,其产生方式是自下而上的。管理者不一定能够成为领导者,领导者也不一定是管理者;但有效的管理者必须是领导者。简述期望理论:人之所以能够积极地从事某项工作,是因为这项工作或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求。某项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取决于该活动结果给此人带来的价值以及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V×E其中:M-激励力,表示某人对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程度;V-效价,即活动的结果对个人的价值大小;E-期望值,即个人对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的判断。 (提出问题):我公司老板通过学习有关激励理论,受到了很大启发,并着手付诸实践。他赋予下属员工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并通过赞扬和赏识来激励下属员工。结果事与愿违,员工的积极性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对老板的做法非常不满,认为他是在利用职权来剥削员工。 (分析问题):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类需要是分层的,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地位和受人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级需要满足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主导需要决定了人的行为。案例中该民营企业的老板可能忽视了员工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和安全需要,而这些需要很可能正是员工的主导需要。由于没能够对症下药,才导致该老板激励做法的失败。 (解决问题):要使得激励有效,应当了解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加以满足。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物质利益原则,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把物质利益和精神鼓励相结合。(提出问题):公司同事已经对人事总务部失去了信任感,有什么事情要求他们帮忙的,往往要问一大圈人才能得到回复,而且拜托他们的事情往往要等很久才能得到回复。(分析问题):问题在于人事总务部门缺乏合理人员分工管理,造成了一个职员要做很多人的工作,久而久之,结果导致什么事情都要延迟很久,毫无效率可言。 (解决问题):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要让每个员工明确自己应实施的工作,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也要让员工明确个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关系和隶属关系,从而确认各自工作的分工和合作,保证工作有序开展。结构性维度:描述组织的内部特征状态的参数。 决策树:是用二叉树形图来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 网络计划方法:是把一个工程项目分解成若干作业(或称活动),然后根据作业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分别轻重缓急,从而对项目整体进行控制和调节,更好地监控项目的进度,发现可能的瓶颈环节,以及必要时调度资源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 前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为避免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事先采取的措施。 企业文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关联性维度:反映整个组织特征状态的参数。 矩阵结构组织:是一种将按职能划分的部门与产品服务或工程项目划分的部门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管理方格图:是一张纵轴和横轴各9等分的方格图,纵轴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人的关心程度,横轴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业绩的关心程度。 反馈控制:管理人员分析以前的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就是反馈控制。 决策方式:决策者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资源的方式。 经济人假设:主要观点:人总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资本家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工人追求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管理者和工人应该相互合作,以求共同繁荣。 影响力: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或过程,从而使人们情愿地,真心地为实现组织或群体的目标而努力。 权力:组织中,通过一定的程序赋予某个人的资源支配能力。 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 网络结构组织:是一种“外部化”的组织结构,它只有很小的中心组织,并依靠其他组织以合同为基础进行制造、销售等等业务。 简述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和基本素质: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政治技能)基本素质:远见卓识,健全的心理,真诚待人。 简述不确定性决策的方法:不确定型决策所处的条件和状态都与风险型决策相似,不同的只是各种方案在未来将出现哪一种结果的概率不能预测,因而结果不确定。不确定性决策方法又包括:(1)等可能性法;(2)保守法;(3)冒险法;(4)乐观法;(5)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简述权变领导理论:“权变”一词有“随具体情境而变”或“依具体情况而定的意思”。权变领导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潜在影响。该理论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又被称为领导情境理论。 简述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简述管理的本质涵义:管理是一种人类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决策,以组织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就是以确定组织目标、组织成员的职责和任务以及为组织成员提供决策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决策活动。 简述决策的影响因素:决策一词的意思就是做出决定或选择。管理就是决策。决策的影响因素包括:(1)环境;(2)过去的决策;(3)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4)组织文化;(5)时间;(6)知识和信息;(7)判断准则;(8)决策方法。 简述网络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网络型组织结构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质的飞跃:一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二是实现了企业全世界范围内供应链与销售环节的整合;三是简化了机构和管理层次,实现了企业充分授权式的管理。缺点:网络型组织结构需要科技与外部环境的支持。 简述管理者的十大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简述领导与管理的关系:管理者是由组织任命产生的,其产生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而领导者则是由于群体中的某些成员的认同和追随而产生的,其产生方式是自下而上的。管理者不一定能够成为领导者,领导者也不一定是管理者;但有效的管理者必须是领导者。简述期望理论:人之所以能够积极地从事某项工作,是因为这项工作或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求。某项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取决于该活动结果给此人带来的价值以及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V×E其中:M-激励力,表示某人对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程度;V-效价,即活动的结果对个人的价值大小;E-期望值,即个人对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的判断。 (提出问题):我公司老板通过学习有关激励理论,受到了很大启发,并着手付诸实践。他赋予下属员工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并通过赞扬和赏识来激励下属员工。结果事与愿违,员工的积极性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对老板的做法非常不满,认为他是在利用职权来剥削员工。 (分析问题):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类需要是分层的,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地位和受人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级需要满足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主导需要决定了人的行为。案例中该民营企业的老板可能忽视了员工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和安全需要,而这些需要很可能正是员工的主导需要。由于没能够对症下药,才导致该老板激励做法的失败。 (解决问题):要使得激励有效,应当了解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加以满足。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物质利益原则,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把物质利益和精神鼓励相结合。(提出问题):公司同事已经对人事总务部失去了信任感,有什么事情要求他们帮忙的,往往要问一大圈人才能得到回复,而且拜托他们的事情往往要等很久才能得到回复。(分析问题):问题在于人事总务部门缺乏合理人员分工管理,造成了一个职员要做很多人的工作,久而久之,结果导致什么事情都要延迟很久,毫无效率可言。 (解决问题):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要让每个员工明确自己应实施的工作,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也要让员工明确个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关系和隶属关系,从而确认各自工作的分工和合作,保证工作有序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