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因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相生而精彩解读

让课堂因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相生而精彩解读
让课堂因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相生而精彩解读

让课堂因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相生而精彩

刘艳华

敦化市第二实验小学吉林敦化 133700

摘要: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保障。生成是预设的精彩,是无法预约的美丽。课前可以从如下几个出发点考虑预设的内容:1、明白学生的起点设悬念。2、预设学生的学习方式。3、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入手进行教学设计。(1)、选好切入点。(2)、进行框架式的粗线条设计。课上可以抓以下几点促使课堂动态生成:1、珍视学生独特见解引发生成。2、发现学生的错误使其变成亮点。3、注重质疑,在释疑中造就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预设生成学生的起点学习方式教学设计学生独特见解错误变亮点注重质疑

所谓“预设”就是仅仅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所谓“生成”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习兴趣,学习状况,并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原有的课堂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益。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而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长期下去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慢慢会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与生命活力。“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而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又是不可思议的,这种所谓的“生成”是不负责任的放羊式的“生成”,并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动态生成,这样做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更精细地进行课前预设从而促进课堂上的动态生成,使预设与生成二者和谐相生,上出真实、自然、“原汁原味”的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在课堂上获得真正的发展是新课改下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实践和探讨的问题。下面仅就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努力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课前做好基于生成的预设。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保障。但新课改背景下的预设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传统意义上备课更多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去教,设计过程往往体现的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很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反映到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一步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至达到教师的目的为止。这样的设计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个性的形成。新课改倡导的理念是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宗旨。基于这种理念,我认为好的预设是心中装着学生的预设,是基于能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预设。如何做好课前的预设才能有利于课堂上师生的即兴创造呢?我一般从如下几个出发点去考虑预设内容。

1、明白学生的起点设悬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作为一名教师来说,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理、心理上的特点,关注学生知识的起点。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课堂上全局去把握,运筹帷幄,真正把我们的课堂变成动态生成式的课堂。学生的起点在哪里,这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思考。如果学生的起点没找准,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低于学生的起点,学生索然无味,高于学生的知识起点,学生会望洋兴叹,起点过高或过低都不会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更谈不上促其发展了。所以教师在预设之前必须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进行教学设计,方能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课前布置了预习,在检查预习时问学生:“通过预习课文,燕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都说燕子十分可爱。但究竟可爱在哪儿,就是深入不下去。于是我抓住“可爱”一词设计教案:燕子的外形是()可爱的,燕子的飞行是()可爱的,燕子的休息是()可爱的。学生在预习时没有留意过这样的词语积累,都觉得新奇,激起了他们读课文的欲望。结果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了燕子的外形是俊俏可爱的,燕子的飞行是伶俐可爱的。燕子的休息课文里没有直接写出来,给学生留下了很好的创造、想象空间。学生通过对前文的理解,想象出了燕子的休息是悠闲可爱、轻松可爱的。

2、预设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备课教师过多地斟酌选用什么教学方法,采用哪些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标,这无可厚非,但忽视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预设,就不

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自然也就不会有更多精彩的生成。学生选择哪种学习方式完成学习目标,教师要提前考虑到。要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要选择讲读的方式,讨论的方式,探究的方式,合作的方式,自学的方式,还是发现的方式,教师都要为学生量身定做。清晰明白地要求学生用某种方式学习,方能更有利于快速准确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自己去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小就懂得应该自强自立这一目标。在学生读懂了鸭妈妈让小鸭自己去小溪里游泳这一内容时,我出示了课件——一只麻雀,并说:“鸭妈妈让小鸭独自一人去小溪里学习游泳,这可急坏了一旁的麻雀大婶,她说”‘(播放麻雀的话外音)你疯了,小溪里的水那么深,那么凉,如果孩子游泳时出了问题怎么办?要知道你只有一个孩子呀!我就从来不让我的孩子单独干点什么,他要我帮他,我都会答应他,看我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呀!’然后问学生:“对于这两位妈妈,你更喜欢谁呢为什么?”组织学生辩论哪一位妈妈做得对。如果课堂上有两种声音更好,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如果学生只有一种声音,那教师就充当另一种声音,与全体学生展开辩论。结果,这一设计在课堂上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各个争得面红耳赤,在争论中不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发展了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只所以有这么精彩的生成,就是因为教师为学生预设了“辩论”这一学习方式。可见恰当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还能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利于教师学生的即兴创造。尤其是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之一是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预设学生的学习方式,看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了。

3、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入手进行教学设计。

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你带着精心设计的教案兴冲冲地走进课堂,期待着意想之中的精彩教学,但往往是教师激情满怀,学生却神情淡漠,应者寥寥,让人心灰意冷。这样仅有教师和少数优等生参与的课堂又谈何生机与活力呢?更不敢谈精彩生成了。我认为出现这种教学局面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只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他们能自觉、自愿、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设计才是精彩的教学设计。如何更好地激励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探究的欲望呢?我一般从如下几点入手:

(1)、选好切入点。

一堂课能否成功,切入点很重要。如果每一篇课文都千篇一律地采取同一种教学模式,肯定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不同写作特点,不同题材,不同学段,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选择不同的切入点组织教学,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目的。只要学生参与了,他们才有可能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中彼此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以智慧开启智慧,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我们的课堂才能浪花闪耀,高潮迭起。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如果按路上见闻、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逐段地分析理解课文,学生即使参与了,也是被动地接受。在教学设计时,我另辟蹊径。开课时我做了自我介绍:我说:“我是浙江金华双龙洞旅游公司的刘经理。”话刚到此,学生各个感到很奇怪,不知老师在卖什么关子。不过,这招果然灵,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又接着说:“我要在咱班招聘一位双龙洞景点的导游,月薪三千元,有兴趣参加吗?”学生各个跃跃欲试,高声说:“愿意。”招聘导游实际上是变相的导语,这个美丽的陷阱迅速地调动起全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我讲了一下应聘的条件:“全班学生当游客,导游要现场为大家介绍双龙洞各景点的特点。想竟聘导游的同学准备解说词,当游客的同学必须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景点向导游提出问题,算是你进入双龙洞旅游的门票。”条件说完了,可我发现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准备。这时我又引导道:“看来大家都没有去过双龙洞非让你们准备有些难为你们了,可是要想应聘肯定会面临困难,有困难想办法解决就是了。”这时一个聪明的学生马上领悟了,抢着说:“我知道怎么准备了,在书上,看书准备。”其他同学马上回过神来,兴致勃勃地看书准备起来。“应聘条件”实际上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来的学习要求,但是两种提法却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我提出问题让学生看书,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而教师提出应聘条件,学生为了应聘而去读书,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正因为有了主动的学习,才有了应聘现场“导游”与“游客”,“导游”与“经理”的精彩对话。用竟聘导游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竞争意识都得到培养。

再如教学《太阳》一课,因为这是一篇说明文,加之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了“质疑提出问

题——读书解决问题——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流程完成教学。首先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太阳有多大,多热,是怎么发光发热的,离我们有多远,多少岁,还能活多少年,与我们有什么关系等很多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寻求答案,不是本课内容也很有价值的问题则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解决。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他们自然想急于解决,所以疑问推动他们去阅读、思考,自然生成一节好课。

可见,恰当的切入点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好策略,也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了一种可能。

(2)、进行框架式的粗线条设计。

新课标提倡的是框架设计。教师从学生的现状做出多种假设,拟订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路径以供学生选择。并在运用中随时调整,进行过程的全部丰富性及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使其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的的可能。如教学《丑小鸭》一课,只设计了三个框架:

第一框架:读了文章,你想对丑小鸭、伙伴、妈妈、老农他们说些什么?

第二框架:你觉得丑小鸭变成天鹅后,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妈妈、老农会说些什么?

第三框架:伙伴、老农、妈妈等见到了由丑小鸭变成的天鹅后会说些什么?

学生要想跟文本中的角色对话,肯定会潜心读文。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阅历不同导致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体验不同。所以学生说的话肯定有很多版本,教师事先必须把各种可能都想到,做好充分的预设,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针对学生的发言做到错误的予以纠正,肤浅的引向深入。在整个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即兴创造的,是创造才有激起浪花的可能。

教师在课前需要预设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教学方式,教学媒体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但是无论预设什么,都应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的中心,这样的教学设计会给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地发挥时空余地,才有可能促其精彩的生成。

二、课上及时捕捉“生长点”促其生成。

“生成”是预设的精彩,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粉呈。尽管生成无法事先预定或无法预料,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

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应该弄清楚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生成”的生长点,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避免在生长点出现的时候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相反,我们找到了生成的生长点,就能做到当这种无法预约的美丽不期而遇时,教师能及时地捕捉到,从而能及时地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提供条件,鼓励生成,在教学中,我一般抓住如下几个生长点促使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1、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引发生成。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上往往会遇到学生的见解与教师的不同,儿童的思维有时比教师宽阔的多。作为教师就应尊重、珍视、利用好孩子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调整原来所备的教案,临时生成新的学习过程,按他们所感悟的新思路组织学习。例如在学习《葡萄沟》一课时,课前做了这样的预设: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让他们谈谈“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以此问,引发他们多读描写葡萄干的语言,最后让他们选择重点内容“葡萄干”做广告语。当学生初读课文后,纷纷谈了自己最深的印象。学生中有的说葡萄沟的葡萄多,有的说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有的说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学生的这些体验都是我预想到的,教学朝着我的预期顺利地发展着。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对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的‘好’字印象深,这个‘好’字不仅指葡萄好,还指葡萄沟的景色好,人好。”这个学生对文本有独特的理解,我马上意识到组织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去研读课文会更有价值。因为一则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而言,这是他自己读书时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你再引导他深入研读,他一定会积极投入,乐于探究,以寻求更大的发现,获得更大的惊喜。二则对其他学生来说,同坐在教室里读书,别人能有独特的发现,而自己却没有,这时老师巧用激将法,鼓励他们也去研读课文,寻求自己的发现,学生定会在不服输的心理推动下,在老师的热情鼓励、适时点拨下,也同样积极地学习。有了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才有可能生成一些精彩的东西。所以我就煽动学生说:“××同学真行,阅读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请你们再好好读读课文,也可同桌讨论,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看出好字的含义呢?相信你们也会有更精彩独特的发现。”结果学生显得异常活跃,积极主动地读书、讨论,分别说出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更可喜的是我在引导学生进行与维吾尔族老乡欢迎客人的互动活动中竟使学生感悟到了“民族团结

好”,这样“好”的含义又在生成中扩展了。虽然预设中创作广告语的时间没有了,但学生自主研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对课文语言的再咀嚼,再内化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发现的喜悦,探究的兴趣,顿悟的惊喜,思考的快乐。这样的课才是学生愿意上的课,才是促其发展的课。

像《葡萄沟》这个案例中所遇到的在学生汇报交流时说出了自己独特见解和感受的事经常遇到。教师就应以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并充分利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方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能很好地完成甚至超越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2、发现学生的错误使其变成亮点。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的答案是惊喜的,对预料中的答案是满意的,唯有对那些错误的答案重视不够。教师或直接纠正,草草了事,或干脆置之不管,听之任之,更有甚者会指责学生的错误。熟不知,学生暴露出的这些错误正好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的窗口,使教师及时知道学生的知识缺陷,并沿着学生的缺陷点,依靠及时生成的教学过程,弥补学生的缺陷,整个弥补的过程,不单是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过程。

例如在上识字课的时候,我为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学习生字之前就依次出示:“口”、“耳”、“目”、“羊”、“鸟”问同学们:“其中有没有不用老师教你们就认识的字?”话音刚落,一个小男孩立刻站起来说:“老师,第五个字我认识,是‘一匹马’的‘马’。”这时认识鸟的同学一边哄笑一边抢着说:“那不是‘马’,是‘鸟’。指“鸟”为“马”的小男孩意识到自己出错了,红着脸低下了头。我在“鸟”字下面写了一个“马”并朝着小男孩微笑着说:“看来‘鸟‘和’‘马’你都有点认识,你把‘鸟’认成了‘马’肯定是有原因的,愿意告诉大家吗?”小男孩说:“这两个字都有一个竖折折钩和横,所以记混了。”我趁机教育他说:“以后学习可得认真点,再指‘鸟’为‘马’生字朋友该不高兴了,老师给你一次向生字朋友道歉的机会,就请你当小老师,教教大家怎么记住‘鸟’和‘马’吧。”于是小男孩高兴地走上讲台。由于是学生当小老师,同学的热情空前高涨,想出了很多记住“鸟”的办法。如把第一笔撇看成是鸟的嘴,第三笔点看成是“鸟”的眼睛。我想这段及时生成的教学过程对于这个出错的小男孩乃至全班同学都是终生难忘的,“鸟”和“马”这两个字将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

在指“鸟”为“马”的案例中,老师抓住小男孩认错的一个字,及时引导生成的教学过程,既帮助小男孩改正了一个错字,又完成了新字“鸟”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老师对这个小男孩的人文关怀对他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试想一下,小男孩是在急于想表现自己的心态下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可他因为字形相近认错了字受到了同学的嘲笑,此时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如果教师草草口头纠正一下,小男孩还有心思继续听课吗?今后他还有更的兴趣来识字吗?教师在小男孩尴尬的时候给他以微笑,让他找出错误的原因,使他认识到学习上来不得半点马虎,老师又让他当小老师,是在帮他树立自信,帮他如何去改正错误。这样小男孩的错误得以改正,自尊心得到保护,识字兴趣没有抹杀。他还会饶有兴趣的继续学习下去。

再如教学《林海》一课时,有位学生把“大兴安岭”的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中的“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我没有采取简单的纠正了事,而是及时调控教学进程,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我问学生:“刚才那位同学哪读错了?”学生回答之后又追问:“这两个词的意思一样吗?”学生说:“不一样,‘大不一样’说明差别很大,‘不大一样’说明差别不怎么大。”于是我让学生仔细读读课文,看看秦岭和大兴安岭的差别究竟大不大。学生通过读书,说出秦岭和大兴安岭的差别很大,一个险峻,一个温柔。所以作者用“大不一样”特别准确。教师根据学生的一处误读引出话题,把学生的思维层层推向深入,是在引导学生不断地探寻与创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弄懂了大兴安岭“岭”的特点,还培养了语感,可谓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注意聆听学生的发言,并能从学生的错误发言中得到反馈信息,利用课前的充分预设和教师的已有经验,促成“以谬求真”的生成性教学,我们将在其中获得弥补学生错误以外的更大的惊喜。

3、注重质疑,在质疑中造就精彩。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不是应当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读书,而是让他们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与融合的一个过程。我们在上课上时要给学生留出质疑的机会,以读促思,

以疑促读,读思结合,方能使课堂自然生成。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结果有一个学生向教材发出了挑战:“我认为‘西沙群岛的水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写得不真实。”其他同学仿佛也受到了启发,随声附和道:“是呀,如果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那么多的鱼吃什么,怎么游呀?”一副将要把老师问倒的架势。我说:“咱们先不研究这句话写得是否真实,先假设这句话写得是真实的,能说明什么问题?”“能说明西沙群岛的水里鱼非常多。”学生脱口而出。“那么就读读这句话所在的自然段,体会一下西沙群岛的水里鱼是否真的多呢?”同学各个自觉地读起了书,不一会举起了小手。有的说从鱼的颜色多能看出鱼多,有的说从鱼的形态各异能看出鱼多,有的说从鱼的数量多得数不清能看出鱼多。“既然这个自然段的每一句哈都能看出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多,作者用了‘西沙群岛的水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来说明鱼多不正合适吗?”有的学生仿佛被我说服了,有的学生仍然不服气地站起来说:“我承认西沙群岛的鱼多,但也不能多到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地步。”“那你认为作者在说大话吗?”“对。”学生满意地说。我见时机已成熟,就说:“这不叫说大话,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叫‘夸张’,像我们背过的古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实瀑布也没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瀑布高,”学生顿时明白了,西沙群岛的水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是用夸张的手法突出鱼多。还有一个学生补充说:“正是因为西沙群岛的水里鱼多,所以课题才用《富饶的西沙群岛》。”我顺势又引导道:“从哪还能看出西沙群岛富饶呢?快仔细读读课文吧。”学生又带着新生成的问题继续学习了。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伴随着已有问题的解决与新问题的不断产生,学生的认识在发展,体验在加深,个性在张扬。在相互的启发下,他们的思维活起来,语言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常此以往,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得以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逐步提高。

课堂上促进生成的生长点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相信有了教师的积极探索,有了课前的充分预设,有了教师的教学经验,教育智慧,课堂上一定会出现更多精彩的瞬间。

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课前做好基于生成的预设,在课上积极引

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做到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整个课堂才会洋溢出鲜活的生命力。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新一轮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教学反思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小木偶的故事》《陶罐和铁罐》教学片断及反思 【情境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与课堂预设所不一样的情境,使得课堂教学表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好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契机,并合理地加以利用,课堂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我想,这应该就是“课堂生成”吧?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片断一】 师:“小木偶无论遇到什么人和什么事,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如果在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这样的人,你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1:我心里会想,这个人真是“神经病”!(说神经病的学生神采飞扬,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 生2:我会想,这个人是不是“不正常,脑子有毛病呢?” 生3:我觉得他是“白痴” 师:“你还想到什么词语能够形容这样的人?”(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开始动脑思考) 生1:“傻瓜” 生2:“弱智”

生3:“一天到晚只会笑,真是个二百五” 生4:“脑残” 生5:“他一定是个疯子” 师:同学们的词汇还是挺丰富的。遇到“一天到晚总是笑嘻嘻没有其他表情的人,我们都会觉得他不正常,会用上‘傻瓜、白痴……’等类似的词语来形容他,课文中小木偶遇到的‘熊警官、小兔子、老婆婆’会不会也这样看待小木偶呢?” 生(齐声):一定会的(课堂气氛越来越好,全班同学热情高涨)师:难怪大家都不相信小木偶,那你们觉得小木偶面对这样的眼光会怎么样呢?(举手发言的人越来越多,连平时从来不举手的同学也跃跃欲试) 生1:很伤心 生2:心里很难过 生3:真让人抓狂 生4:真郁闷 师:同学们的词汇真多!你能找到课文里用来描写小木偶难过的句子吗?(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 生:我找到了,课文里是这样描写的:“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师:谁能比这位同学读得更动情呢? 生:…… 【教学反思】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读书心得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经常会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同事推荐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本书。在本书中,各位名师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分析细节能力,善于品味细节、分析细节,能从一些细小的动作,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体会学生内心变化,感悟学生的兴趣点,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更完美。书中的那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自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

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语文天地中,在识字语言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案例《雾凇》一课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多种视觉感官来发现自然之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冬天美景,观看雾凇奇观的画面,生动、直观地感悟自然美语言,进而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童趣,学生们在互动活动中感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交流中发现文字的魅力、语言的多样化。 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现代课堂上应该尽量避免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例如在教学案例《北风和小鱼》这一课时,可以分三个步骤:先是要求学生能把每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初步认识北风吹一吹青草、梧桐树和小鸟与吹一吹小鱼的不同。然后组织小组之间交流,想一想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吹,那勇敢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怕北风吹。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把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启发讲给同学听。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对本篇文章作者的真正想表达的想法给予认知、理解和接受。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之一,但模仿仅仅是手段,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从模仿到创造,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模仿、创造落到实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

课堂因预设而精彩,因生成而美丽

课堂因预设而精彩,因生成而美丽 [摘要]: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本文就语文阅读教学,谈谈正确处理这一矛盾的关键是科学而艺术地实施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策略和方法。强调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策略教学预设课堂生成 新课程改革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中提出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时,教师相机诱导,发挥好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表明,语文教学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抓住预设与生成两个最关键的环节。 一、关于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一)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含义及其关系“教学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的特征。“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的特征。“教学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课堂生成”是“教学预设”的补充和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做出周密的安排。上一堂课,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目标,预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计划(教案)。“凡事预则立”,预设是很重要的。但是,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变化的过程,再说,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滴水不漏的。它有时会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课堂教学的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辨证统一。只要有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就要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必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将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学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再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二)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实施的意义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体悟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体悟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新进语文教师,我经常能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学校推荐了这本《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寒假前有幸听到了张文质教授的讲座,于是寒假期间我读了这本书,读的过程中那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在新课程课标上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自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收益匪浅。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标则把“生成”当做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学机智”,新课标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 关于生成的问题本书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这个问题。如第一篇:美好遇见。里面包含侯登强老师的《蜇了你,不是我的错》,王炜老师的《一张无字的考卷》,崔智芹老师的《失而复得的赛车》等;第二篇:别样精彩。包含刘景水老师的《种次“他人田”又何妨——一堂“跑题”的社会课》,朱小毛老师的《我爱在课堂上“耍贫嘴”》,夏昆老师的《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等;第三篇:智慧生长。包含宋英民老师的《课堂是不断生成智慧的地方》,周顺海老师的《在<故乡>中体验“表现”之美》,方杰老师的《春天,怀想一个女孩》等;第四篇:课堂寻觅。包含李秀伟老师的《奇迹在从容优雅中——韩兴娥教学赏析》,李玉民老师的《“删除‘无效’即有效”——对当前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思考》,陈华老师的《用心激活课堂——简笔画创编课的教学尝试》等。这些都给我很大的启发,下面是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

(完整版)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教学中的预设及其反思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 但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突出表现就是按教案上课,预设和教案就像一只无形之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上课变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为此,教师往往要把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就连课堂上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每个问题叫几个学生起来回答等,都要精细地安排。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不重要。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上课就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课上得好坏,除了取决于自己的准备、设计和讲授外,关键在于学生的配合,不少教师都倾向于这样的归因;这节课学生配合得很好,所以课上得很成功;这节课学生配合得不好,所以课上得不顺利。学生配合教师表现在;老师讲,学生听和记,不插话,不说话,不做小动作,不东张西望;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按照教材的要求特别是老师的标准作出回应,不能随意发挥,更不能跟老师唱反调;老师让学生讨论,学生马上四个人凑在一起,交流讨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下列举一个我教学中的生成课例。 学生喜欢读节奏感强的chant, 更喜欢唱好听的歌曲,他们对chant、song的内容记忆力特别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当学生们学完“I like ....”“ Do you like…”这两个句型时,我先在学生面前示范:把教学内容编成了chant的形式:fish, fish, I like fish. Do you like fish? Yes, yes, I like fish. 并带学生有节奏地朗读一遍,又带学生以歌曲的节奏唱了一遍,可见学生们兴趣浓厚,余味未尽!随后,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知识内容自编自读自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双人合作,单独创作等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可见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如今教育界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但新课程理念又常常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那么做教师的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11-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因此也就十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为主体的动态生成了。 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预设即课前的精心准备――备课,课堂上就毫无章法;没有生成,再好的预设也是无用武之地,学生就不能活学活用,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最终意义。于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这里,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课堂预设与生成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学生也达到了教学目标和要求了。

课堂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实际上,这个时候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这是理想的关系。 但是,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比如现在每个学校搞教科研活动比较流行的什么“磨课”啊,“同课异构”啊等等,就是集合大家的思维将课堂不断的“预设”,这样做的结果是能够减少实际课堂中犯错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扼杀了课堂生成精彩的机会。但是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比如说如果我们为了课堂多生成些忽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过程。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教师对数学目标的确定,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还关系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一堂课有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老师在回答有关“怎样才能有效地调控和驾驭课堂,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时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过程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而这样的偏离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我认为钱老师的这段话,阐明了处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关系的三个方面:一是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二是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三是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 现在,我就这三个方面来思考、来探究、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例如:在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经历了例题教学之后出示了这样一组对比练习。(1)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学习能力最旺盛的时期。人到65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3/10,大约丢失3000亿个。请你算一算,脑细胞总个数共有多少?(2)儿童青少年时期大约有脑细胞10000亿个,到了70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60%,请你算一算,70岁后大约丢失脑细胞多少亿个?在学生完成了计算以后启发学生联想。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有的说:“青少年时期人体的大脑细胞原来有这么多个,人的脑细胞是不是越用越多?”有的说:“我觉得不是越用越多,应该是越用越聪明。因为我爸爸就说过,脑子是越用越聪明。”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抓住现在的学习时间,好好学习,把握今天。不然的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说:“老师,人到了老年,脑细胞大约丢失总数的3/10,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这么多,不是很可怜吗?”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尊敬我们身边的老人。”有的说:“我觉得我们从小要努力学习,长大当个科学家,研究出抗脑细胞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问道 ■本期对话嘉宾 ■陈茵上海市徐汇区龙华小学副校长 ■陈华忠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副校长 ■齐刚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教研员 ■徐振升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二中学教科室主任 ■刘春丽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第一中学教师 ■代安荣重庆市铜梁县大庙中学教师 ■对话主持:郭瑞发现高效课堂密码(4) 关于预设与生成,有一个有趣的比喻: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鱼”,老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老师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本期“问道”,锁定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技巧和非预设性生成等问题展开多元时话,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概念解读: 预设是有目的的计划,生成是现时的生发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郭瑞:如何理解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齐刚: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陈茵: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所谓课堂教学的预设,显然是不言而喻了。课堂教学的生成,强调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作出价值判断,调整预设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关系解析: 预设生成是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 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

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发表时间:2010-02-25T16:24:46.543Z 来源:《学问》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严英[导读] 传统的套子式的“预设”性课堂和时下比较流行的开放式“生成”性课堂,完全是可以兼而有之的严英(浙江绍兴市高级中学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必然的发展。“预设”性课堂是“生成”性课堂的基础和前提。“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关键词】预设;生成;基础;前提 传统的套子式的“预设”性课堂和时下比较流行的开放式“生成”性课堂,完全是可以兼而有之的。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必然的发展。“预设”性课堂是“生成”性课堂的基础和前提。“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预设”性课堂,从某种意义上,我认为是“套子”式教学,老师通过一个又一个套子让学生在其间钻进钻出,而自己做一个权威的旁观者。此情此景,是愉悦?是悲哀? 于是,想完全挣脱“套子”,想使自己的课堂完全变成生成性的课堂,这个似乎就是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定位准吗?是不是师生都跳出了套子,都“徜徉”在文本里(说实在的,很多时候仅仅是文本的浅层,甚至游离于文本之外,因为老师也好学生也罢都没有对文本本身的基础加以透彻研究,就开始了“跳”,开始了所谓的“创新”)就够了?二、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对于“生成”性课堂,有时也会有一些片面的理解,生成了就不能预设了,课堂教学应让教围着学转,一切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怎样学就怎样学。所以在课堂上,小心谨慎,无论学生说得有无道理,都不敢触及一个“不”字,惟恐因此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所以学生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在课堂上,我只是做了一些含糊的当时就认为对学生不是很负责任的点评。那么如何使得“生成”性课堂更加完美?在课堂中如何进行预设与生成呢?一是要加强课前“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学生与文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同时还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二是教师要学会倾听。 学生针对课本知识,充分表达各自的见解,每一位学生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又在不断地丰富着自己。教师对学生们有创造意义的见解,甚至是“异端邪说”,要在给予辩证地评价和鼓励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自己的成见。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三是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 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当然,教师也应对学生提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如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学生走。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吴增生.为动态生成而合理预设.中国数学教育.2007(5)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经常会感觉到白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同事推荐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本书。在本书中,各位名师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分析细节能力,善于品味细节、分析细节,能从一些细小的动作,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体会学生内心变化,感悟学生的兴趣点,并及时调整白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更完美。书中的那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白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语文天地中,在识字语言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案例〈〈雾淞》一课中,让学

生充分运用多种视觉感官来发现白然之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冬天美景,观看 雾淞奇观的画面,生动、直观地感悟白然美语言,进而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童 趣,学生们在互动活动中感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交流中发现文字的魅力、语言的多样化。 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现代课堂上应该尽量避免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白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例如在教学案例〈〈北风和小鱼》这一课时,可以分三个步骤:先是要求学生能把每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初步认识北风吹一吹青草、梧桐树和小鸟与吹一吹小鱼的不同。然后组织小组之间交流,想一想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吹,那勇敢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怕北风吹。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把白己的理解、认识和启发讲给同学听。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对本篇文章作者的真正想表达的想法给予认知、理解和接受。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之一,但模仿仅仅是手段,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从模仿到创造,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模仿、创造落到实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不断地产生“为什么”。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虽然学生有的想法还不很成熟,但这激发了学生的很多创造灵感,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人性化的评价语,如“善于观察,肯于动脑,敢于提问,太好了!”、“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的分析!”、“我很佩

谈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存在的问题 1、传统课堂教学的预设。 传统的课堂教学几乎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师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根本就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是我给你教啥,你就学啥,完全使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我们知道“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 2、生成性课堂教学。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作为新课改的前沿阵地——课堂,更应“以生为本”,高度认识到“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于是,当思维迥异,个性纷呈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加课堂学习,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老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情感碰撞,生命沟通时,我们的课堂便呈现出空前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即充满了生成性。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的学生才会让激情之流四溢,思维之花闪耀,睿智之言流淌;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才是新课改所需要的理想课堂。 二、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生成与预设是一组对立的概念;精彩的生成往往是无法预设的。其实不然,精彩的生成是可以预设的。只不过这种预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设,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又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除了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编写教案,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模式,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预设他们可能会生成哪些新的教学资源,并给自己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胸有成竹地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下面就科学课堂教学谈谈对学生最易产生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个方面的预设。

1、预设学情变化。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会产生一些变化。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我们的教学。所以上课之前,我们要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测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2、预设疑难问题。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唯书,不唯师,敢就文章的“关键点”“疑惑处”“重难点”“模糊处”,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意外问题的出现,使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具偶然性,让我们一时难以驾驭。所以,我们备课时应对上述易引起学方进行深入预设。 3、预设延伸拓展 新课标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认为科学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处延等同,要求我们拓展科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阅读生活这部无字词典来获取信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因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方法、途径与内容丰富多彩,极易生成新的难以预测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对易于拓展的内容进行预设,了解他们可能使用的拓展方法与途径,做到胸有成竹。但不可否认,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并且是“以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有时课堂上的许多情况我们还是无法预知的。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所以当我们面对无法预设的课堂生成时,要树立正确的课堂观,灵活应对并使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且做到及时记载,及时反思,为下一次的预设作好铺垫,打好基石。所以,我以为预设与生成不是水火不融,而是水火交融,似一对孪生兄弟。 三、科学应对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毫米的认识》案例分析 王晓宇 叶澜教授曾经对生成性的课堂打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毫米的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就是用真实的课堂诠释了生成的魅力! 一、毫米的引入 预设: 老师:从文具盒里选择一种文具,有尺子量一量大约有多长? 汇报:你量的是什么?长几厘米? 生1:钢笔。14厘米多一些; 生2:橡皮。正好6厘米。 生3:钢笔。不足13厘米。 师:刚才,我们采用了正确的测量方法,但是量的结果却不很精确,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生成: 汇报: 生1:我量的是碳素笔,14厘米3毫米。一听到生1引出了毫米的概念,其他同学也纷纷效仿。我测量的是文具盒,16厘米多2毫米。我量的是橡皮,差1毫米就是6厘米了。 我临时改词:同学们真厉害,今天我们要接触的就是毫米,没想到你们提前认识了!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边板书边随口说到:你能用“毫”组一个词吗?“毫毛、一丝一毫、毫不犹豫……” “说说它们的意思。” 张茜:毫毛就是猴毛,孙悟空身上的手,和我们的头发丝一样。

刘璐:毫不犹豫就是一点也不犹豫。毫在这里是一点的意思。 师:(若有所悟) 由此及彼,我们对毫米有了初步的印象,就是一点,很细。那究竟毫米是多大一点呢?它就藏在我们的尺子里,再观察一下。 [反思]: 在这一环节上,似乎是学生抢了我的戏,我还没讲他们自己就靠拢在课题上了。其实,我早应该想到的:数学教学必然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导入多了一些生动活泼。而这样的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上的提高。 至于用“毫”组词完全是课堂上一瞬的灵感,记忆里好像于永正讲语文时用到过这个方法。套用叶澜教授的说法也是条意外的通道吧! 二、1厘米=10毫米 预设: 1、观察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0----15的数字,1厘米间有十个空地方。 2、课件出示放大的尺子,师说1小格就是1毫米。 3、找同学到屏幕前指出1毫米,然后总结尺子上每个小格都是1毫米。 4、递推:1小格是1毫米、2小格、3小格、8小格呢?10小格是多少?进而得到1厘米=10毫米。 生成: 师:为了方便同学们观察,老师在黑板上仿制了一把放大的尺子。画几厘米的线段,再在0——1厘米中间平均分成十个小格。谁愿意到前面来指正一下1毫米? 张茜:(快速地)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了1毫米长的线段。鄂隽、刘璐又分别画了一个。瞥眼看到王海波闷声不响地一脸茫然,把彩色粉笔递给他:“你也画一个!”他慢腾腾地走上讲台,迟疑着在两个端点之间连了一条线段,我看他画好了,自圆其说:“非常好!刚才老师还以为你找不出来呢?”也许是这话拨动了这个内向男孩的心弦,他转回身用粉笔一掠“这些小格都是1毫米。”我表示惊讶:“呀,让我数数,我能从1厘米中找到10个小格,你能吗?”

2013年《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学习总结

2011年《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 个人学习总结 为进一步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和教育创新能力,提升教育理念、教育能力、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建立教师岗位成长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结合读书学习总结如下: 一、坚持的指导思想: 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教材为重点,以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以提高自身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达到的读书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学习《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 3、通过学习《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4、通过学习《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三、做到的读书活动

1、读书选择积极开展自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制定好本学期读书学习计划,认真读《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 2、活动避免形式主义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注重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之间互帮互助,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研讨交流,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使自身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 四、践行的读书活动: 1、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一书。记读书笔记,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使自己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 2、边学习,边教学,使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 3、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边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学校:翁奇明德小学 教师:杨绍平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前几天,我听了一节语文课,我被深深地吸引,打动我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课堂气氛的活跃!我要由衷的赞一句:“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听课记录如下: 一、激趣导入: 一曲熟悉的《梁祝》,让我们想到了凄美的爱情故事,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爱情”,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因而‘爱情’也就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当代诗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作者简介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1、请班中朗读较好的同学来朗读。 2、让学生聆听示范朗读 3、让学生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自由朗读。 四、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一)分组讨论问题: 1、诗中出现的意象有哪些? 2、这些意象代表了什么样的爱情? 3、作者通过那些词语来表明自己态度? (二)交流 1、诗中出现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这些意象代表了什么样的爱情?

凌霄花——实用爱情。痴情的鸟儿——爱情至上。痴情的鸟儿歌声虽然美妙动听,但它只为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歌。而不去注意远处的自由天空。这让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者。 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一种特殊的关系,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是怎么理解这些句子的?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平等独立(板书)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能听懂我们的言语。”有精神上的默契,相敬如宾。相互尊重,相互依存(板书)。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寒潮、风雷、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雾霭、流岚、虹霓”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同甘共苦(板书)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没有“土地”,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也许就成了无垠之木,无源之水,最终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3、作者通过那些词语来表明自己态度? “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这几个词应读得重一些。 “不,这些都还不够!”诗中的“我”对传统的爱情观有所否定的同时,也有所传承。也愿意为对方付出,只是不愿仅仅只做这些。 “必须”态度坚定。 五、总结 我的思考: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味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意外的通道”,捕捉那些“美丽的图景”,并运用教学睿智,采取有效策略,使“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令人欣喜的精彩,课堂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预设与生成同样精彩

让课堂预设和生成同样精彩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往深层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又一个教学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接着结合课例具体地阐明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巧妙利用两者的关系,让预设与生成同样精。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目前教学研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课程改革往深层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又一个教学课题。精彩的课堂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它既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更需要教师应用自己的教育底蕴、教学智慧及时捕捉并灵活驾驭,使课堂真正因生成而精彩。 首先,应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精心“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是第一位的。 所谓“功在课前”,上课之前一定要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即“预设”,在预设时,必须要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考虑教材的因素,学生的因素(包括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和心理状态)都要考虑清楚。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反馈什么样的信息或疑问,如何去应对要心中有数,这样,教学时才能处变不惊,得心应手。 2、课堂“生成”是对“预设”不足的补充和深化,正确引导,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扎实。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而强调课堂的开放性,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是我们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所以“生成”是必然的,也是很自然的。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却能使“生成”成为课堂中的亮点。 3、“预设”与“生成”相互作用,和谐共振,推动课堂进程,促进教师发展。 “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非常先赞同这样的说法,因为再高水平的老师,再完美的“预设”也难免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 第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让预设与生成同样精彩! 1、研读教材,高效预设。

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谁轻谁重,二者关系如何处理,综观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可以总结这样几点经验:(1)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没有有效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2)预设是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教学过程的预期设计。生成则是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发展与变化;(3)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中预设不可少,生成价更高。那么我们究竟如何进行有效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最大限度的精彩,使预设和生成能够和谐共生,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阅读是以文字为载体,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以文本为凭借,教师和学生开展双边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离不开预设,期望精彩的生成。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预设,促进阅读教学的精彩纷呈是我们必须直面的课题。 一、阅读教学中有效预设的几个条件 叶澜教授认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预设和生成是教学过程的矛盾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效的预设就难有精彩的生成,精彩的生成需要有效预设的引导。因此,阅读教学中有效的预设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1、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是教师有效预设的前提,教师必须对文本有深入细致的理解,才能使教学预设更有预见性和针对性。 2、教学过程的预设必须与文本内涵紧密结合,不同题材的文本应有不同的预设策略,这种预设的理性模型特征为:阅读期待激发有效,问题引导方向明确,版块特征明显,不细枝末节,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和有效生成。 3、预设的环节,环环相套,丝丝入扣,疏而不漏,密而不繁,行云流水,有利于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预设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二、阅读教学中精彩生成的特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生成是教学的重要进程。是师生双方生命的多样性和教学复杂性的重要体现。生成的多样性与创新性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