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_随笔

美丽新世界_随笔
美丽新世界_随笔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读书报告

题 目 《美丽新世界》读书报告 班级(班号) 9171130801 姓名(学号) 陈琪尹 917113080113 指 导 教 师 卢德友

2018 年 4 月 13 日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读书报告

正文

《美丽新世界》读书报告

《美丽新世界》、《1984》、《我们》被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由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完成的长篇小说。该小说的时间设立在2532年(福特纪元632年)。它是世界性国家,被称之为“文明社会”,此外还有“蛮族保留区”,一些印第安部落居住在此。在这个“文明社会”中,阶级划分分明,人们都只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安居乐业”,思想被麻痹,亲情,爱情,友情,家庭等观念消失殆尽,人们也失去了个性、情绪、自由和道德,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真实情感,人们变得只会去享受,人性在这个高度机械化的社会中灰飞烟灭。

在赫胥黎设定的这个“美好社会”中,一切都变得简单粗暴。所有人都生活在城市中,每个人的出生都是像程序一样被设定好了的,在人们出生前,人就被划分为“阿尔法(α)”、“贝塔(β)”、“伽玛(γ)”、“德尔塔(δ)”、“厄普西隆(ε)”五种“种姓”或社会阶层,分别对应着统治者、平民、普通劳动力,而厄普西隆最低下,由于发育时认为减少脑供氧,导致他们变得痴呆,只能够终生以劳力工作。每一个人在出生后都被进行洗脑般的许普诺斯教育,来向他们灌输阶级意识来稳定社会结构。即使有个别思想异类,也会被流放到偏远地区。而人的出生,也是完全由试管中培养出来的,不需要书,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生育。直接母体生育是违法的,拥有孩子也会被世界国的人所嘲笑和讽刺。

而在生活工作中,人们用一种名叫“唆麻”的致幻剂来麻痹自己,一旦有情绪问题就会使用这种东西,使人完全脱离了痛苦和烦恼,无需负责任的性爱也成

为了人们正当的消遣娱乐。

阿尔法生物学生伯纳德为了完成他的生物学论文带着好友列宁娜来到了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野蛮人保留区”,并发现了多年前失踪的世界国居民琳达以及她的儿子约翰。原来多年前琳达不幸跌落悬崖,耽误了回到世界国的时间,恰在此时琳达已经怀孕,于是生下了约翰。而琳达又因为母体生育不敢回到世界国,于是就和野蛮人生活在一起,并将约翰抚养带大。在这里的生活在琳达看来是痛苦的,而约翰在空闲时只能阅读他唯一的一本书《莎士比亚全集》来作为他的价值观引导。为了自己的研究目的,伯纳德劝说约翰携带母亲一起回到了世界国的重要城市——伦敦。

约翰起初带着对世界国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来达到了世界国,但发现这里的一切都和他发生冲突。他发现当地人性欲很强,好亲热,没有想象力,种族歧视,讨厌模样难看的人,不追求自由,只做自己想要做但在他眼里却是十分无聊或不正义的事。当他后来接到母亲琳达因服用过量致幻剂而可能无法在醒来的病危通知后,约翰选择和自己同样追求美与自由的赫姆霍兹一起扔掉唆麻,但这个行为引发了一场斗殴,约翰随即被逮捕,被警察逮到了总统穆斯塔法·蒙德面前,约翰和总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但约翰更深的陷入了对生活的绝望。于是,约翰离开了市中心,找了一个于是隔离的地方,想仅靠自己的意志力和劳动力生存下去,但在最后还是被人发现,使他遭到无穷的骚扰和羞辱,最终导致了他最后的自杀。

可以看得出来,在这个高度文明的“文明社会”中,一切都变得畸形扭曲。家庭,爱情的观念被消磨殆尽,人的个性,情绪,自己的思想自由也被抹去,因为这些都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人的思想越简单,越稳定,整个社会也就更加的稳定,就像一台轰隆的机器一样,能够一直这样稳定的运行下去。人们的思想受到剥削,这一点在女性身上体现的尤为这样。小说中的女性对于自己的性别认同也是在无意识状下的,她们认为自己就是为了取悦男性而存在的,她们没有自己的尊严,她们为自己作为世界国的第二性深感骄傲和满足。她们甚至将爱和性没有区别的对待,比如小说中的列宁娜想和约翰搞一夜情,但因与约翰的价值观背道而驰而被拒绝。这样丝毫没有实质,没有灵魂的爱的方式着实令人感觉有些窒息。甚至伯纳德评论列宁娜说其实就是一块行走的“羊肉”,丝毫没有灵魂,没有思想,这和动物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对比于现实社会,这个科技高度发达,人们被娱乐至死的社会不是完完全全凭空虚构的。在今天,有不少的人是“享乐主义”的受害人,每天沉溺于欲望的填补,而忘却了自己的灵魂和思想。他们仅仅是重复着简单的工作,就像是一台生物机器,没有思想的自由。但这仅仅是少数人,但我们应该为此而警醒,以免我们的社会真真正正进入到全民娱乐至死得时代。这样的一个极权统治的社会是十分恐怖的,人们没有思想,没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没有自己的价值观,这样的社会“人”早已灭绝。

虚伪的幸福比真实的苦难更加痛苦,这是我在本书中的得到的重要结论。如果我们仅仅只会享乐,我们则会在幸福的怀抱中窒息,我们会失去自己的思想自由,我们和圈养着的畜生没有区别。我们都为自己处在美好的世界中而自鸣得意,可我们却终会忘却自己的人生价值,忘却自己是一个“人”。人不是生来就为了享乐,是因为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懂得批判和反驳,懂得反抗和斗争,懂得正确与错误,这样才能被叫做“人”。人不仅会经历幸福,更会经历痛苦,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遭受着被鹰反复啄食心脏的痛苦,耶稣由于被背叛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可以看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早已是一道家常小菜,没有痛苦的社会是畸形的,是不健康的,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就像小说中野蛮人的问答一样:“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我现在就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真的是莫大的讽刺,世界国中的人们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而那些“野蛮人”却追求者自己的理想与自由,追求着作为一个人的权利。这是不能更加鲜明的对比了。我们是时候应该警醒了,这样的一个“乌托邦”,离我们还远吗?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000字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000字: 将人间变成地狱的原因,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荷尔德林 首先是一个问题,人类的本性是追求自由,还是追求舒适?如果有这样一个社会能够保证舒适、幸福、和温暖,这些都是主动提供给你的,不需要苦痛和艰难,你是否还认为自己失去了不快乐的权利,失败的权利? 人本性怠惰,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只有死亡的鼻尖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生的紧迫。一旦死亡的阴影稍稍放下他的爪子,我们立刻恢复自己的败家子本性。骄纵,懒惰,懦弱,缩在自我的临时棚户里得过且过,偶尔遐想窗外远处的地平线上,有一个自我在勇敢奔跑,脚下的道路充满危险并因危险而瑰丽。舒适是本性,而追求自由却需要努力。 一个良好的社会应当在公民的自由权和给予他们生活保障之间平衡,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政府、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都在试图靠近这一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如此,西欧的社会保障机制也如此。 引用原书作这部分的结尾吧。“可是我不要舒服。我要神,我要

诗,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至善,我要罪愆。” 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他的著作《娱乐至死》中预言,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他将两部反乌托邦著作《美丽新世界》和《1984》对比,指出美丽新世界中,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正如赫胥黎在《重放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在《一九八四》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自由。一个是过去,一个是未来。 娱乐和文化的分界在何处?娱乐是否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否有取代文化的趋势?这都是这本书带给我的疑惑,也需要更多的社会经历和不断学习才能解答。读后感值得警醒的是,以桎梏失去思想自由比以诱惑失去思想自由难得多,这大概也是美国阴谋政治论“奶嘴乐”(tittytainment)的来源。乌托邦社会所等同的“人人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否意味着我们失去个体差异性和思考能力,被大数据裹挟推测我们背后的群体性喜好,成为娱乐的附庸? 书中的人不必体验痛苦悲伤,也不去思考其来源和解决方式,一旦被负面情绪袭击,只需要半克精神药剂“索麻”便可陷入昏睡和甜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同学们: 为进一步推进我院人文素质教育,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具专业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的业务支持,现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及部分电子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各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进行选择、阅读,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可反馈至(邮箱),我们将不断改进。 书目的选择秉承如下原则:(1)价值导向积极向上;(2)所选书籍应为该领域中公认的经典著作或社会影响较大的学术著作;(3)符合高等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4)书籍便于查找。 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 2 014年5月1日 电子书: 1、《邓小平时代》 2、《叔本华美学随笔》 3、《技术、医学与伦理学》 4、《疾病改变历史》 5、《科学革命史》 6、《老子的智慧》 7、《我们怎样死-关于人生最后一章的思考》

8、《教育哲学》 9、《自然科学的哲学》 10、《哈耶克的政治思想》 11、《常识》 12、《道德情操论》 13、《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14、《如何阅读一本书》 15、《温家宝2012年9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16、《阿基米德的浴缸:突破性思考的艺术与逻辑》 17、《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 18、《创造性破坏》 19、《错误的正确:世界经典趣味博弈》 20、《大学精神档案》 21、《人与国家》 22、《人与世界》

23、《人与自我》 24、《与世界伟人谈心》 25、《中国哲学简史》 26、《佛教常识答问》 27、《改变世界的100大医学发现》 28、《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29、《勾勒姆医生》 30、《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 31、《活出意义来》 32、《急诊医生的临床思维方法》 33、《剑桥插图医学史》 34、《健康是什么?》 35、《大学之理念》 36、《敬畏生命》 37、《旧制度与大革命》

1984 和美丽新世界存在的矛盾,世界需要质疑——关于乌托邦的几点思考

1984 和美丽新世界存在的矛盾,世界需要质疑——关于乌托邦 的几点思考 关于乌托邦的思考 战争消失了,一切罪恶的源头——欲望,从此得到了根本的约束和满足, 秩序遍布了文明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类心中只剩下了一种情绪,那就是幸福,哦不,还有对福帝的虔诚。 似乎当文明的火光照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之初,那样的世界便开始随着帝 王将相的愿望,哲人的思考,和农夫的抱怨,在光与影中,若隐若现。有人开 始把幻想变成墨迹,有人甚至把墨迹付诸于实践,但也有人开始反思,而首先 构造这样一个世界无疑是反思的最佳开始。 1关于世界的构造: 我曾经有幸读过《1984》以及粗略的看过《乌托邦》,从《乌托邦》到《1984》再到《美丽新世界》,一切都开始趋向于完美,莫尔的《乌托邦》把 一切的正常运行开始寄托于制度,但是还是希望人类本性中的“善”能解决一 些问题。乔治奥威尔试图用强权下的完善制度来控制人的本性由此确保一切处 于控制之下。而赫胥黎,他用科学改变了人的本性,于是《美丽新世界》诞生了。 于是我们看到,这一切的核心便是人性,随着对人性认识的深化,人们开 始意识到,一些处于人类思想深处的因素导致人类不可能作为社会的零件按照 一个意志运转,但是乌托邦的本质其实就是稳定,真正意义上不可打破的稳定。于是必须对人类的本性加以控制甚至是改变。 乔治奥威尔选择了控制,监视,理念的灌输,还有制度。但是对于千万各 不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控制方式始终存在着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是那样的世 界中危机根基的事物,故事中的主人公无疑是这种不确定性的产物之一。并且 人的本性中也存在着对这种控制的强烈反抗,人类总是会本能的去思考自己存 在的意义,而这种思考对于《1984》世界中对人的控制无疑是毁灭性的,虽然 乔治奥威尔用最后主人公因为一系列教育从心底里真正向这个世界屈服,和 “双想’等一系列方式去解决这类问题。但是这无疑是不全面而且是主观的, 而这也正是乔治奥威尔在构造世界上的一个重大缺陷。 而赫胥黎似乎意识到了这种缺陷,于是他对人类的本性选择了改造,从胚 胎甚至从基因的构成开始,就让一切处于“社会”的控制之下。通过各种方式 预定这个人的性格,生理形态,喜好以及,命运。他们将会本分的像一个零件 规矩的随着社会的运转而运作,质疑作为一种本能已经被无限的压制甚至移除了。这无疑为一个真正稳定的世界打下了一个无比坚固的基础。所以相比较而言,赫胥黎的社会是最“完美”的

马原读书报告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读书报告 题目《美丽新世界》读书报告 班级(班号)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2016 年 11 月 8 日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

《美丽的新世界》读书报告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从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试管里培育的,在试管里,就被给予了身份的标识;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将按照固定的模式,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这本书的名字意味深长。它来自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在该剧第5幕第1场里,从小生长在荒岛上,除了她父亲从没有见过人类的公主米兰达突然看见了一大群从海难中生还的人,不禁兴奋得大叫:“神奇呀,这里有多少好看的人!人类是多么美丽!啊,美妙的新世界,有这么出色的人物。”在这里,莎士比亚通过她的嘴赞扬了人类,说人类是美丽的、出色的,令人见了不禁惊叹。但赫胥黎用这句话作书名,却有不同的意味。 在书中的世界里,物质是极大的丰富的,人们除了上班,就是享乐,例如唆麻假。作者也在序言中说,原子能是一次重大的革命,但是只是在外部世界进行的革命,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应该是人类心灵,以及精神上的革命。书中的革命分为以下几种: 1、取消胎生,人工生殖,从中划分种姓: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把人从遗传上、胚胎发育过程中进行培养,划分出α、β、γ、δ、ε5个大的“种姓”。(α、β、γ、δ、ε是希腊字母:依次音译为阿尔法、比塔、伽玛、德尔塔、爱扑塞隆,大体相当于英语的A,B,C,D,E)。阿尔法最高,比塔次之,依次下降,至爱扑塞隆最低。每个种姓又分加和减。如阿尔法加,阿尔法减(甚至阿尔法双加),比塔加、爱扑塞隆减等,这样就把社会分成了10多个种姓。为了工作需要,在胚胎期就进行培养和刺激,使胚胎具有不同的特性,预定了那人未来的命运。如有的适宜到热带高温下去炼钢,有的适宜到太空去修理宇宙飞船;有的适宜做社会领袖,有的则适宜掏阴沟。阿尔法和比塔是高种姓,伽玛、德尔塔和爱扑塞隆是低种姓。高种姓的人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低种姓的人做简单劳动。高种姓的人聪明,漂亮,高傲,心肠硬;低种姓的人只会执行较简单的任务,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他们大量繁殖,一个受精卵可以培养出几十个多生子,从个头到长相都一样,都带种姓特点。不同种姓的人待遇很不相同。低种姓的人全都住大营房,各有颜色不同的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接下来是本人为您整理的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1 我不怎么看科幻小说,因为很难入戏,始终带着警觉心和疑虑看事态的发展,偶尔显现出挑刺的怪癖,而且很容易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急于做过多的猜测。看《美丽新世界》前对它的故事略有所闻,模糊印象里该是“脑”,“预设幸福”,然后被我的想象力期待着“脑”到什么程度,怎么进行“预设”,而这背后应该是有一些心理学依据的。刚开始看书,就已经开始胡思乱想了,“在美丽新世界里,预设后的人能多大程度上成为叛逆者?而如果叛逆者不满的是新世界构建的社会次序本身,他又能做出怎样程度的反抗。”然后这一思绪很自然的把我引入了《黑客帝国》的故事,不得不承认我该是有多喜欢“英雄主义”的故事。开了个头,我就开始对这本小说有着各种不淡定的期待。 我带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情用一天时间看完了小说,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并且故事的矛盾冲突设计的很有层次感。美丽新世界是一个力求稳定的世界,而思考是稳定

的大敌,孤独是思考的本源,矛盾的层次感来源于孤独的产生,或者因为自卑而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或是因为太过聪敏而内心焦虑,或者源自不同“文明”浸染而观念上的直接分歧,同时不同孤独的人也做了不同类别的反抗,虽然最后都没有发展出来“英雄主义”的故事,但却恰当的引出一个开放式的宏大命题——人类文明将要走向何处? 而我原本期待的“心理学”有点失望,没有详细介绍“预设”的内容,就无法让我探究叛逆的空间有多大。排除发育过程中对于大脑神经系统的破坏,对于正常生理状况的大脑预设主要是通过条件反射和睡眠教育。睡眠教育也没有系统的具体内容,只是随着故事情节的需要有一些穿插的介绍,这算一种心理暗示,而这种暗示有一点是让你产生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我为我是~~而高兴,我为我做~~而高兴。”好吧,我后来和同学的聊天中不自觉的把这种“高兴”上升到了“幸福感”。于是我就开始好奇幸福感是怎么产生的?美丽新世界里,睡眠教育告诉你“什么条件下,你会幸福。”然后实际生活中让你处于这样的条件下,你就自然而然幸福安稳了。然后我自以为是的把这世界的基础观念翻译为“幸福感来源于欲望得到满足”,预设的只是欲望类型,而其实我对这种观念持不确定的态度。美丽新世界的另外一个心理依据是弗洛伊德?性欲得到满足,人就可以没有爱的需求,性欲的需求是生物性本能,而爱的需求是后天“文化”渲染的情绪?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一) 反乌托邦是科幻文学中的一种典型的文学体裁和流派。反映了反面的理想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物质享受奴役着人类的欲望,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并没有真正的自由。在表面上技术不断的创造物质财富,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而本质上却是人类在利用技术掩饰空虚的精神世界。在这样一种反乌托邦的社会形态中,人被关在阴暗冰冷、精神压抑钢筋水泥牢笼里,物质浪费蔓延,道德沦丧,民主受压迫,等级制度横行,人工智能背叛人类,最终人类文明走向毁灭。而《美丽新世界》正是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之一。这部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这类小说大多描写了对人性自由的渴望并最终化解了人机矛盾,建立了人机合作的典范。 这是一个有阶级、有社会分工的社会,人类经基因被控制孵化为五个阶级,分别从事劳心、劳力、创造、统治等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人们习惯于自己从事的任何工作,视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极高的工作强度为幸福。书中引用了广博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为我们描绘了在虚构的福特纪元632年的社会里,生命从出生到死亡都受到严格控制的冰冷文明,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类从一开始就已

经沦为垄断基因大佬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然而国家甚至广泛利用精神麻醉药物和催眠手段用来控制人们的思维,满足于享受的“幸福世界”。这一切似乎也正是当今工业文明进程中的必然,现今的我们不也是如此的生活吗?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二) 我不怎么看科幻小说,因为很难入戏,始终带着警觉心和疑虑看事态的发展,偶尔显现出挑刺的怪癖,而且很容易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急于做过多的猜测。看《美丽新世界》前对它的故事略有所闻,模糊印象里该是“洗脑”,“预设幸福”,然后被我的想象力期待着“洗脑”到什么程度,怎么进行“预设”,而这背后应该是有一些心理学依据的。刚开始看书,就已经开始胡思乱想了,“在美丽新世界里,预设后的人能多大程度上成为叛逆者?而如果叛逆者不满的是新世界构建的社会次序本身,他又能做出怎样程度的反抗。”然后这一思绪很自然的把我引入了《黑客帝国》的故事,不得不承认我该是有多喜欢“英雄主义”的故事。开了个头,我就开始对这本小说有着各种不淡定的期待。 我带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情用一天时间看完了小说,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并且故事的矛盾冲突设计的很有层次感。美丽新世界是一个力求稳定的世界,而思考是稳定的大敌,孤独是思考的本源,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字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本书分为四部分,讲述了人类的历史的推进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最好的一点并不是内容的全面或是笔法的老练,而是作者总是能够跳出人类本身的角度,从其他角度考量和批判人类历史的沿革。总是觉得看历史的书籍第一要素是客观,所有站在人生赢家角度写的历史都很偏狭,而能够全面看待人类整体以及除人类之外的物种和环境的历史资料,是不可多得的。【大量剧透和读书笔记,渗入!】 一、认知革命 100万年前,智人通过认识革命,发展出庞大的大脑,并且学会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从食物链的中间靠采集为生,发展到食物链的顶端,追捕大型动物,造成生态灾难。公元7-3万年,智人发明了船、油灯、弓箭、针、艺术品,还有宗教、商业和社会分层。 认知革命的主要成就是形成不同语言与文化。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奠定了智人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智人能够走到食物链顶端的重要原因。 认知革命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作为一个组织,不论是国家也好,公司也好,教派也好,最重要的是其文化/价值观的认同,让组织成员能够共享一套相同的想象现实,并且让他们坚定地相信同一个想象现实。就好比《共产主义宣言》的第一句话,有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飘荡在欧洲大陆上。这样的书籍能够有效地团结无产阶级,让他们对于共产主义这个想象现实有更好的理解以及更坚定的信仰。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同样是信仰耶稣,天主教认为教徒应该做善事才能够上天堂,新教认为不需要专门行善,上帝本身爱人,因为这个分歧两派可以自相残杀到数以万计的人丧生,归根结底,是两派的想象现实不一样,而且他们都发自内心地坚信自己的一派。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么重视党建工作,少先队、共青团、共产党一条龙建设,让大学生们学习各种毛概、马哲、思修,让国企的员工经常去个井冈山什么的革命圣地旅游,所有的这些目的都是让他们坚信执政党所构建的想象现实,是否成功不论,努力倒是付出了很多的。 对于个人来说,也有很重要的启示。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个人价值观(想象现实),有助于自我驱动,甚至可以影响他人。能够用自己的价值观影响更多的人,代表着影响力和领导力,是谋求个人福利的重要能力。所以经常说,公司的CEO是会强调企业文化的,往往都是会讲故事的人。哪怕是简单的申请学校、求职、找男女朋友,都和自身讲故事的能力挂钩。而这个讲故事的能力,就是我们祖先能够在地球安身立命的根本。 二、农业革命 人类创造了由想象构建的秩序、发明了文字,来维系大规模合作。但是这些秩序就是公平、正义的吗?并不是。历史从无正义。自由人/奴隶,富人/穷人,白人/黑人,男人/女人之间的区别,并非是由于自然原因,而是后天的社会构建。例如,偶然性的历史事件让白人控制了黑人,制定了种族歧视的法律,造成黑人普遍贫穷、缺乏教育,因此会让社会产生偏见,更加歧视黑人,认为他们本该遭受如此对待。美国的《独立宣言》在当时是伟大的创举,可能它也规定了白人和黑人之间的区别。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本来偶发的历史事件成了僵化的社会制度常规。就像现今中国流传广泛的文章《寒门难再出贵子》,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社会的因素,某些偶然的历史事件(例如知情下乡)造成了一些家庭的贫困,由于他们贫困所以获得的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都很匮乏,造成寒门子弟的思维模式和中产、上层阶级的下一代不同(例如较为看重短期利益),导致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无法取得成功,这样的结果加深了社会对于寒门的歧视,形成恶性循环。中国的户籍制度就像是美国的种族歧视,在很大程度上让社会板结,用毫无根据的想象现实(户口)限定了很多人受教育的条件、医疗的环境、职业的选择、思维模式等方方面面。 连我这样右派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无法任由历史的发展,需要作出一些调解,让公平和自由取得平衡。记得以前学习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时候,老师列举了罗尔斯和诺齐克,罗尔斯支持机会平等(当下的公平)并认为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3000字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3000字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3000字: 《美丽新世界》是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创作的一篇长篇文学著作,它描写的是一个未来的福特时代六百三十二年的人类的全新的社会。《美丽新世界》与《1984》、《我们》共同被誉为反乌托邦文学著作三部曲,是20世纪最具代表意义的反乌托邦文学著作之一,具有十分浓厚的哲学思辨精神和政治的意义。 在遥远的未来两千五百三十二年的人类社会所处的世界-美丽新世界。它是一个世界性国家,它被称之为文明社会,当然在这个美丽新世界中也有一些蛮族保留区,这些区域是由一些印第安部落居住。在这美丽新世界中,科学技术非常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十分的丰富,这里的人们分工明确、层次分明,他们自一出生开始人生便被决定,通过智力生活,亦或通过体力生活皆由出身所定。在这个世外桃源里没有穷苦饥饿,没有灾难痛苦,没有疾病缠绕,没有朽迈折磨,这里奔放而又自由、刺激而令人充满了大块朵颐的享受之感。这里没有诸多的限制,没有婚姻的约束,自然也就没有了家庭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感情争斗,想来在这个世界中合该是人人相亲相爱,和睦共处。这真是一个美丽新世界!可这个世界真的那么美丽吗?这真是一个令人幸福的新世界!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真的幸福吗? 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几乎所有人都住在城市中,他们没有

地域的差异,没有文化的差异,没有民族的差异,没有人种的差异,他们说着同一种语言。但住在这个美丽的新世界的无限美好的城邦中的这些人们在他们还没有出生之前,就已被划分成阿尔法、贝塔、伽玛、德尔塔、厄普西隆五种种姓或社会阶层。在这五个姓氏代表的不同阶层中阿尔法和贝塔是最高级,也就是最优秀的等级,他们在繁育中心孵化成熟为胚胎之前就被妥善安置和保管,他们享受这最高的待遇,以便将来培养成为各领导阶层任务和控制各个阶层的大人物,然而那些非阿尔法或贝塔的生命在发育变成一个胚胎之前就会被一种叫波坎诺夫斯基程序的方法实行尽最大可能的大规模的复制与重塑,并且经过一系列残酷的竞争之后才能存活下来,听起来就像是中国武侠小说中训练暗夜杀手一般,杀出一条血路才能活下来,这倒也是十分残忍了;在这五个阶层中的伽马是普通阶层,他们不享受任何优厚的待遇但也不被看扁虐待,他们相当于平民;而在这五个阶层中的德尔塔和厄普西隆是最下等的两个阶层,他们在孵化时便注定了只能做普通的体力劳动的命运,他们自愿或非自愿的成为了智力低下的一类人,所以也就没有了抱怨与抗议,这一切都有利于上层的控制以及这个世界的规则的延续和秩序的稳定。这一切听来那么有理有据,但将这规则仔细在脑海游荡几番,却又觉得它是那么的荒诞无理、可笑至极。仔细想想,有哪个美丽新世界是如此的惨烈呢?但这个世界便是如此。 这是一个美丽新世界,这是一个这样的世界:因为我们的世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赫胥黎如果生活在现代,一定会发现广告比他设想的未来世界里的睡眠教学更有效率,更无处不在,对人的影响也更大,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睡眠教学只是期望通过在睡梦中不断的播放相同的内容来增加心理暗示,而广告提供的不仅是暗示,还有诱惑,让你集中注意力去接受灌输,这可比在睡眠教学有效率多了。 《美丽新世界》中的社会是一部完美的机器,每个人都是这个机器的零件,维持着机器的运转。人的产生从不受控制的自然孕育变成了流水线作业,成为了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每个人虽然生下来就被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注定要从事某个工作,但每个人都是快乐的。通过各种化学或者生物手段,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庆幸自己属于当前的阶层。这种快乐当然也是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相同阶层的人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享受着同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有一切可能破坏这种快乐和整齐划一的东西都被毁灭,任何可能激发人的激情、狂乱的东西都被唾弃,从莎士比亚到爱情都是禁止事项,毕竟你已经得到快乐。 这种把人作为机器的愿景从古至今都有,从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到近现代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各种实践都有所体现。资本主义最深层次的逻辑就是效率和生产,如果人能够像机器一样,那么生产的效率肯定会更高。人类成为社会动物是自然的选择,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明等等一切在一开始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存,但当我们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时,我们才真正的成为人,生存就不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就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价值理性。 社会是我们生存的保障,也是我们实现价值的平台。每个社会阶段自有它内部的运行逻辑,在当前和之前的阶段我们的社会需要分工、需要贫富差距、需要阶级分层、需要工厂、需要人劳动、需要更有效率的生产、需要消费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在社会分工中、在贫富差距中、在劳动中确实会有人感到痛苦,但是这是当前阶段不能避免的,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前提,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不需要人们劳动就有足够的物质时,每个人才会有真正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认同工具理性存在的必要性,不代表我们认同把人物化。对于什么是足够的物质,我想也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现在的物质生活相比于几十年前已经是极大的进步,更别说几百年前,没有理由相信以现在的消费主义倾向,人类会有满足的那一天。 消费主义和物化是发达工业社会所特有的问题,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以消费定义人的社会,一个以你买了什么来定义你是什么人的社会。在一个生产力富足的社会,物质生产的扩大是靠消费的扩大来维持的,而不是单纯依靠生产力的进步,所以社会展现的消费主义倾

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里面,所有人在成年的时候都会变成社会一个完美的螺丝钉。不管高种姓,还是低种姓,各个阶层的人都非常适合,也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社会流水线中,大家各就其位,整个社会因此非常稳定。 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的社会。 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由于社会与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沦为垄断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这种统治甚至从基因和胎儿阶段就开始了。 这是一个有阶级、有社会分工的社会。人类经基因控制孵化,被分为五个阶级,分别从事劳心、劳力、创造、统治等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 人们习惯于自己从事的任何工作,视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极高的工作强度为幸福。因此,这是,一个快乐的社会,这种快乐还有别的措施保障,比如睡眠教学,催眠术被广泛用来校正人的思维,国家还发放叫做索麻的精神麻醉药物让人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 《美丽新世界》虚构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的社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由于社会与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人类从胎儿开始就接受工业社会的肉体和心灵驯化,成为社会机器的完美螺丝钉,人类的独立个性被彻底抹杀。 《美丽新世界作者》尼尔·波兹曼简介 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自己的书《娱乐至死》的前言里写道: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热爱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赫胥黎的预言到底是什么?要讨论这一点,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美丽新世界》的作者,阿道司·赫胥黎。 赫胥黎出身于英国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世家,他的祖父是著名生物学家,还是达尔文的支持者,写过一本著名的书《天演论》。他有一个兄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创始人之一,另外一个兄弟获得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他的这些亲人取得的成就上,你就能看出,赫胥黎从小生活在科学环境里,对生物学、神经科学的前沿理解,是当时的普通作家比

小学生寒假周记随笔10篇

小学生寒假周记随笔1 在一片欢呼声中,寒假生活终于开幕啦!!真是太高兴了,可老师去告诫我们,靠出好成绩才有好假期,我一直都对期末考试信心满满,这一次可肯定不例外啦!可是这一次,考试题目好像就偏偏和我作对一样,就考了我最不擅长的,真倒霉!我的好假期离我而远去了。不过还好,妈妈并没有骂我,而是笑眯眯的和我说,开学有一场开学考试那一次再赶上去就行了。哦,买噶的!这个假期看来是没得好过了。 真是不出我所料,假期整个沉进在“复习,预习,写作业”的日子中,更可怕的是,我的上网时间短短的缩到了2个小时!!才2个小时啊!!够我干什么啊!!哦,开学考试要是再考砸了,妈妈会不会让我下个学期连网都碰不着??天呀,那可太痛苦了,好倒霉!! 哦,苍天啊,大地啊,谁来救救我啊! 小学生寒假周记随笔2 相信大家都对英语很“头大”吧。大多数的英语补习班都是复习上学期内容,预习下学期内容罢了。而我和我们班一些同学选择的英语补习班就跟他们的大不一样。 我们的英语老师叫王兵,他幽默风趣,知识丰富。不仅老师能力强,我们的课程也显得与众不同,我们所使用的书,里面是对英语内容进行分类。不像其他补习班那样只是背单词、读课文。而我们是学习数词、冠词、名词等定义及其用法,深入了解英语。我从没见过这样特别的老师。 当然课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王老师。王老师讲课经常举十分生动、幽默的例子,让全班同学都集中注意力。他的知识面非常宽广,面对同学们提出的刁钻古怪的问题游刃有余。 这就是我们的英语补习班。 小学生寒假周记随笔3 家训即家里的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一户家庭都有一个属于这个家庭的规矩,我们家也不例外。 我们家的家训就是坚持不懈。从我爷爷到我爸爸,每个人都是坚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从来不频繁调动工作。这种坚持也流淌在我的血液里。上次我和爸爸

读《美丽新世界》——浅谈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读《美丽新世界》——浅谈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作为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金的《我们》齐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享有相当高的世界声誉。虽然就连高中英语课文中都对其有过介绍,但它却是我在这三部书中最晚读到的一本。比起《1984》曾在我个人的思想历程里扮演过极其重要的启蒙角色(当然,相信有无数青年都会有类似的感受),《美丽新世界》则让我多看到了另一些可能。它描述的乌托邦场景,较之另外两本会少一些极权色彩,但却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某种程度上说也更加值得警醒。 *三种乌托邦的比较 尼尔·波兹曼在其名作《娱乐至死》中,一开始就提到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并认为世界最终没有发展成乔治·奥威尔的预想,却越来越向赫胥黎所描绘的方向发展。《娱乐至死》的核心观点是“我们终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这里的矛头明确指向电视、电视节目等娱乐性设施。波兹曼认为一切公共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政治、新闻、教育等多个方面成为了娱乐的附庸,人们的思考能力受制于此,最终娱乐至死。 《美丽新世界》中描绘的社会与其确有共通之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得名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牛津词典的解释是“本欲改善人们的生活,实则带来预料不到的问题”。这个新世界是一个设定好的机械化的盛世,尊奉汽车大王福特为救世主。科技与政策管理极度发达。精子卵子在试管中调制好,胎儿在孵化器中长大。人类虽被分为五个等级,但却从小就以“睡梦教育”的形式被灌输了幸福的概念,而热爱自己的使命。他们被设计得厌恶书籍、厌恶艺术、厌恶独处,性滥交、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横行。即使出现最糟的情况,也还有索麻这一“完美的药物”使人们获得快感。可以说,“幸福”在这美丽新世界中似乎唾手可得。 诚然,幸福是人类始终追寻的一大终极目标,然而我们看到,这样一种“被幸福”却不等于、甚至往往是有悖于我们真正的幸福概念的,就如同波兹曼描绘的“被娱乐”一样。新世界中的幸福成为了人为的研究成果,而每个人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则消失殆尽。在这里被扭曲的不只是幸福的概念,这些新人本身也不同于我们如今定位的自由、正常的人,而失去了灵魂。 相比较《美丽新世界》中人被技术改造,《1984》则侧重于制度对人的挟制。如果说前者中描绘的人们是热爱技术而被技术改造,后者中塑造的人则是被制度改造得热爱制度。老大哥在看着你;无法关掉的电幕覆盖着生活每个角落;新话和双重思想则成为人们自身上的枷锁。这里营造出的极权恐怖更为直接。然而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恐怖可能尚不如《美丽新世界》中来的可怕。举例来说,《1984》中还需要设立真理部来篡改历史进而控制人心,而《美丽新世界》中人已经从内心最深处拥抱现实而厌恶过去的一切。 《我们》的作者扎米亚金本身就是俄国人,但《我们》约写于1923年,看来并不是对斯大林时代的影射。尽管如此,但由于其在意识形态上不合时宜,仍被禁止出版。书中的故事发生在约六百年后的世界,人们只以数字命名,住在玻璃房子里以便于极权监督。他们唯一可以放下窗帘的一小时被称为性小时,每个人需要一种粉红色的票券来和性伴侣做爱。世界被“造福主”个人所统治,每年由全体人民重选却无一类外地连任。造福主的机器是断头台,处决的过程经常发生且公开进行。“这一国家的指导原则是幸福跟自由互不相容。在伊甸园里,人是幸福的,可他愚蠢地要求自由,就被驱逐到荒野中。现在大一统国通过剥夺他

我在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的生活感受

这里不是家,但是美丽新世界,它没有家里温暖,但是很和谐。 好久没有写日志了,特别是在特殊的年月里,这里有转折,这里有开始,这里有新奇,这里有遗失已久的童年印象! 说说吧,确实想说说,毕竟来到加拿大已有一个多月了,对这里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好多人问我,“怎么样啊?还适应么?好不好啊?”之类的问题。其实我想说的是,刚来肯定有点不习惯,但不是不适应。就像我说的,毕竟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很精彩,一个很自然,一个收入悬殊,一个差距不大,一个生活比较复杂,一个生存非常简单,一个很温暖,一个很和谐,因为一个是家,一个是新世界,渐渐的,我从家走来,喜欢了这个世界。 首先我想说怎么叫不习惯,就如我刚来这里过交通岗就不习惯。我来之前早有耳闻,发达国家的交通非常有秩序,尤其是欧美国家,所以我改掉了国内遗留下来的习惯,在这里即使没有车,红灯我也会停下,但是不习惯的是,如果有的路口没有交通灯,那么我还是打算给汽车让路,因为在国内习惯了,你不让路就是对生命的挑战。但是这时我往往发现,已经可能有一排的车都停下了,因为第一个司机用手示意我先行,我才恍然大悟,不能耽搁了,再这样谦让可能会导致一个交通堵塞,人没过去,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为你站排停下!这是交通,还有人文,这里是个联合国,可以这么说,世界各地的人种基本都有,它不像美国是个世界大熔炉,不同的宗族,一样的生活。而这里是提倡保持各自民族的习惯,鼓励大家过各自节日,展现自我的特色,有人说过,这可能就是President Hu所说的和谐社会吧,呵呵。这里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白色黑色黄色棕色,头饰服饰都有不同,但是这里的犯罪率很低,因为这里特别尊重人权,就是每个人个性自由的权利,但是你再怎么自由,也无法侵犯别人的自由,特别是不能有人身攻击,这里没有死刑,就像你没有权利夺取别人的生命,但是可通过法律来制裁犯人。 再说说这里的自然,我来的当天是半夜,第二天一早就着急出去看看,而出门就是漫天的飞鸟,鸽子肥的感觉像鸡,好想飞不起来了。天上的雪鸽更是漂亮的很,感觉很享受这里的生活一样在空中歌唱。没走多远,真是让我惊奇,路边有几颗松树,就有松鼠的出没,更让我惊讶的是这里的松鼠不怕人,我要给它吃的,它反而更加接近我。这点和国内的松鼠是有不同的,因为我在国内也喜欢去看松鼠,但是很难离近看到,就是因为它们的警觉性太高。这里的天我仿佛在我还是孩童的时候在国内才见过,这下我真是切身体会到为什么说中国是世界的加工厂了。还有一点我要提到,从国内的大城市来的人可能会感到有落差,因为中国这几年的发展是世界瞩目的,高楼大厦林立满城,各项设施也都很新,而这里除了Downtown 的建筑比较高,比较新外,都是像农场一样的3层小楼,而且很少见人,和国内的热闹比查的远了,但是交通很好,公交车遍布每条街道,联线Downtown的地铁。总之,这里和国内高楼大厦林立取而代之的绿树蓝天白云,对了,还有小别墅,呵呵。有些人喜欢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而这里就算是世外桃源吧。 提到收入,早先国内有这个印象,出国的人都有钱,国外好赚钱,好像都出去淘金子一样。可能国内改革开放前和开放初期应该还是这样,但是我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生的80后,生长在每天日新月异的90年代,和加入世贸,发展速度叫人瞠目结舌的新世纪都在我的见证之下,切身目睹了中国发展的高速时期。现今的中国,千万富翁无以计数,亿万富翁也是比比皆是(现在可没有人提百万富翁的了,呵呵,可能每个人家有几个房子的都是百万富翁吧,中国房价相对还是很高的)。但是,穷人依然是社会的主体,这就是经典的二八定律吧,贫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是一部反乌托邦主义的小说,它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的三大经典。1932年由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创作的《美丽新世界》是一部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科幻小说,书中作者虚构了一个福特纪元632年的社会,那时的人类已经把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尊为神明,并以之为纪年单位,它的元年是从福特第一辆T型车上市那一年开始算起。那时的城市人们在严密的科学控制下,都由“繁育中心”孵化成熟为胚胎,在形成胚胎之前便被划分了等级。这些城市人在出生之前,就已被划分为“阿尔法”、“贝塔”、“伽玛”、“德尔塔”、“爱普西隆”五种“种姓”。高等人“α”和“β”在胚胎孵育时期就被精心呵护,这些人将来都是“世界国”的领袖人物;“γ”是普通市民阶级;而“δ”和“ε”则被设定为智商低劣的低能人。每种城市人从婴儿时期就接受每周500次的“睡眠教育”,在睡梦时就被强制灌输了“种姓阶级”等理论,一生不变。很多爱普西隆人在婴儿时不光被洗脑,还被迫接受类似巴甫洛夫实验的残酷的电刑,成为智障人,终生为上等人服务。这样看来,无孔不入的科技不但没有使人类社会文明发生质的飞跃,反而使社会倒退几百年,人类,实际上是退化了。 “世界国”是个虚构的新世界,社会格言是“共有,统一,稳定”,社会安定压倒一切。世界大同,没有语言文化宗教情绪

的差异,好像通天塔就耸立在云端中。还有那句经典的“人人属于人人”,所以他们无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任何贞操观可言,因为“人人属于人人”,所以没有“放荡”一说。人们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欢乐、悲伤、痛苦的本能,一片无副作用的“唆麻”便可带走一切烦恼。人类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在公元2532年这样遥远的将来,人类的人性泯灭,后工业时代,人类操纵机器,毫无感情;或者可以这样说,人类已被机器控制着,成为木偶,每日被机器拉扯着身上的线,是一群无从反抗的奴隶。小说主人公“野蛮人”约翰则是一个胚胎孵育失败的个体,他和母亲琳达原本生活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野蛮人保留区”,偶然进入了作为那个时代的最大政权“世界国”的重要城市中央伦敦。约翰第一次看到他日盼夜想的“美丽新世界”,为那里的科技激动万分,不久后却发现伦敦的人们一直在依靠“唆麻”造成的幻觉度日,他们麻痹自己,人已经失去存在于世的意义。“野蛮人”约翰希望为改变这“新世界”做些事情,却发现在庞大的机器面前,一个“野蛮人”只有思想和区区肉体是多么的单薄、苍白无力。这让我想到了电影《阿凡达》中的场景:亚美人在人类的巨大推土机的轰鸣声下四处逃窜,失去了视若神明的家园树。“野蛮人”毕竟还充满着人类的血性,经历爱人的“背叛”、白蚁般的不劳而获、城市人的白眼与讽刺,他明白了这“美丽新世界”的一切,他的人类道德不允许他再忍耐。“野蛮人”约翰呼喊着“上帝”,终于自尽。合上书本,一种钢铁般彻骨的寒冷袭来,

最新读后感-我读《娱乐至死》有感1000字 精品

我读《娱乐至死》有感1000字 这是一个娱乐的世界,但这个世界需要会思考的灵魂。 呼吁大家不要让媒体时代娱乐了你的灵魂。 《娱乐至死》一书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 在该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并认识到媒介危机。 我读《娱乐至死》有感 《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前言,提到了两个预言一个是乔治·奥威尔的预言没有实现,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续。 另外一个是来自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赫胥黎认为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他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而《娱乐至死》作者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恰恰是赫胥黎的预言。 前两个章节讲述了媒介的作用,作者认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第三章和第四章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印刷机如何在美国发展壮大以及如何让通过控制大众时间、注意力等影响着美国的宗教、政治、商业社会和其他重要社会事项。 为后面和电视时代的对比做好了铺垫。 第五章和第六章则是讲述了阐释时代如何向娱乐时代转变,从电报、报纸、摄影术的结合部不断改变着公共话语方式,创造了一个躲躲猫的世界,到最终电视的出现,人们开始住在躲躲猫的世界里,电视是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时代变成了娱乐业的时代。 第七章到第十章分别从电视新闻节目、政治、宗教和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电视是如何发挥作用,把它们变成娱乐的附庸的。 第十一章讲述了赫胥黎的警告,作者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法。

新 《商颂考》之读书报告

《商颂考》之读书报告 近期,先后拜读了杨公骥先生的《商颂考》及赵敏俐老师对《商颂考》所作的评析两篇文章。其中杨公骥先生的《商颂考》是对《商颂》的作年问题——“商师说”与“宋诗说”之争所作的考证文章,文中力主“商师说”,针对支持“宋诗说”的八种说法一一做出了反驳和解释,论证丰富有力,让人读之顿感心服。赵敏俐老师的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杨公骥先生的说法,并结合先生的生平简介、学术思想与治学特点等来介绍,使我们对杨公骥先生理解的更加全面,对其文章和思想也理解的更为透彻。 《诗经》颂诗分为《商颂》《周颂》《鲁颂》三部分,其中《周颂》《鲁颂》确定为周代所作,惟《商颂》究竟是殷商时期商朝人的作品还是宗周中叶宋人的作品,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确定。而《商颂》的创作年代问题不仅是学术界对商颂研究的重点所在,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绕不过去且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几百年来多名学者对其进行过考证和探讨。 关于《商颂》的来历,现存最早的记载出自《国语鲁语》,闵马父于周敬王三十三年说道:“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其辑之乱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先圣王之传恭,犹不敢专,称曰:自古,古曰在昔,昔曰先民。”从中可以看出,“以《那》为首”的《商颂》是“商之名颂”,是经过长时流传从而为人所习知的商代著名的颂歌;这些“商之名颂”是“先圣王之传恭”的制作,是先代圣王制作的垂训诗;这些“先圣王”制作的著名的《商颂》,曾在周幽王、平王时,由殷商后裔宋大夫正考父请周司乐大师考校过一遍。在秦以前,没有人怀疑《商颂》是殷商的作品,也没有与《鲁语》记载相抵触的说法和提法。直到汉朝以后,由于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鲁、齐、韩三家诗说,于是对《商颂》的制作年代也出现了新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宋世家》中采用了鲁、齐、韩三家诗说,故称:“(宋)襄公之时修仁行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此外,还有汉代的其他学者乃至汉代的一些碑文中也将正考父称作是《商颂》的作者。 由此双方的争论也便开始:毛诗一派认为《商颂》是殷商遗留下来的诗歌,正考父只是做了整理校对工作;而鲁、韩诗学派的学派认为《商颂》是春秋时的诗歌,是正考父为赞美宋襄公制作的。由于正考父和宋襄公是其中的存疑点,为此,杨公骥先生在文中先是对正考父的生活时代和宋襄公时期发生的事件做了考证,表明鲁、韩诗派的说法既不合乎历史事实,也没有历史根据。紧接着杨公骥先生又分析了这种说法之所以出现和流行于汉代的原因。由

尼尔·盖曼美国众神读后感6篇

尼尔·盖曼美国众神读后感6篇 《美国众神》读后感(1):旅情奇幻与最后三分钟的逆转———一个推理迷眼中的《美国众神》 看了标题,很多读者可能会觉得奇怪,一本奇幻小说,为什么要用推理小说的角度去看呢?其实这本书并非是一本单纯的奇幻小说,而是一本包含了诸多推理要素的奇幻小说。 ‘旅情奇幻’是本人生造的词,是从推理小说中的‘旅情推理’这个词套用过来的,之所以斗胆造了这个词,是觉得用‘旅情奇幻’来形容《美国众神》实在是太贴切了。 ‘旅情推理’是日本诸多推理流派中的一种。从8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生活水准大幅提升,国内铁路建设完备、交通网络串连,人们在节假日经常搭火车旅行观光。因此,讲述发生在旅途中的案件,并兼述各地名胜游览情报以及描绘旅途中各种异地风光的‘旅情推理’就应运而生,并且一直到现在都很受日本读者的欢迎。 《美国众神》的故事也带有强烈的‘旅情’要素。主人公影子无论是从出狱后返乡还是后来为星期五工作后开车四处寻朋访友,甚至到最后故事的结尾,都是一直处于一种‘旅行’的状态中。作者在给我们缓缓叙述故事发展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美国的乡村风光,以及那种只有‘自驾游’才能体会到的独特乐趣。并且在小说的中段,还描绘出了一个让无数读者为之向往的宛如乌托邦国度般的隐居之地。这些都是在阅读其它奇幻小说时所不曾体会到的。

‘最后三分钟的逆转’也可以说是推理小说中的一个常用名词。一般是指读者在通读了差不多整本小说之时,作者在故事最后结尾时对之前的世界或则某一事物进行彻底的颠覆,从而让读者感觉到极大的意外和震撼,用句流行词就是‘雷’。 在最后的逆转方面,《美国众神》比起那些靠最后的逆转‘雷’人吃饭的推理和悬疑作品可谓不遑多让,在作者的精彩叙述之下,剧情紧张的进行到了尾声,结果却突然一举推翻之前的故事设定,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意向不到的真相,这种震撼的感觉只有当你实际看完这本书时才能深刻的体会到。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这本小说与推理联系最紧密的地方,就是在剧情中按插了一起案件——多年来孩子连续失踪的事件,而关于这起案件最后真相的披露,可以说是非常的合乎逻辑,用推理小说里的话来说就是很‘本格’。 在写这篇评论之前,曾经在网上查阅过一些读者对于此书的评价。可以说是两极分化非常严重,有的读者喜欢的要命,也有的读者觉得写得很烂。我想,这就是一个角度的问题,站在正方的读者可能就是一般的读书之人,对他们来说,只要故事曲折、好看、结局意外,就是本好书。而站在反方的可能多是奇幻小说的爱好者,在他们的眼里,《美国众神》可能实在不是一本好看的奇幻小说。 确实,同《龙枪编年史》、《被遗忘的国度系列》、《冰与火之歌》甚至是《哈里波特》这些正统的奇幻小说比起来,《美国众神》实在显得太另类了。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本书才受到了更多奇幻小说爱好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