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筝心得:浅析乐曲意境和音乐情感

学习古筝心得:浅析乐曲意境和音乐情感
学习古筝心得:浅析乐曲意境和音乐情感

学习古筝心得:浅析乐曲意境和音乐情感

古筝是我国的传统乐器,弹奏出的音乐不仅仅長乐谱上的音符,还有作者内心的情感与音乐中运行的意境,这些都给我们听音乐带来愉悦。下面是带来的学习古筝心得:浅析乐曲意境和音乐情感。

音乐的演奏从来不只是音符本身。

在音乐中,存在着意境和情感两大因素,它们是音乐的最核心,且深埋在演奏技术的重重关隘之下。它们的重要性堪比乐曲的魂魄,有太多人曾在音乐中忽略了被深埋的这两个因素,从而使得乐曲只见骨架却不见灵魂。

我们作为一名音乐演奏者,在日益纯熟的演奏技术之后,更应深层地探究我们所演奏的乐曲与音乐的核心本质。

一名演奏者要得到这两个因素,需要学会意境的体会与情感的表达。虽然这说起来空泛不实,但它实际是一个可分析的、切实的过程。

我曾分析过何为“演奏者”,演奏者是作曲家与观众之间的媒介,也就是“乐曲”与“体会”两者的媒介、“初衷”与“目的”两者的媒介。

作曲者将自己想表达给观众的意境和情感,通过音符的

方式交付予演奏者,此时演奏者即肩负着两项任务一—体会与传达。体会乐曲意境,传达音乐情感,承上且启下。

而曾有许多的习筝者疑问,自己往往被困顿于第—步

-------- 体会乐曲意境。

我认为所谓体会乐曲意境,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把握乐曲的大方向。也就是例如《渔舟唱晚》的柔和,不能与《战台风》的铿锵混淆,这是乐曲意境最易懂的解释。

至于我们如何能在不同乐曲中准确把握此点,不外乎于要先充分了解乐曲的作曲背景,描写的故事、情节。就如《临安遗恨》,我们不能不知道它谱写的是岳飞的传奇,如《林泉》,即是描绘山林涌泉缓急交错的画面。像这样的曲目背景,是万事的基础。

其次我们需要走进自己所了解的这个背景中,把自己在演奏时的大脑空间进行替换,让自己仿佛置身战场囹圄或山水之间,码头抗争或鸟蓬渔歌。这时乐曲意境的体会,就显现雏形。至于想象出的每个场景的准确细致程度,也与个人理解力和对音乐的感知力息息相关。

有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有了意境和背景,成功地“承上”之后。我们就要把自己所体会到的背景,转化成情感,传达

给听众,这便是所谓的“音乐情感表达”。

凡是人,定会有情感。但怎样把情感融入到乐曲中,这一步较难。这是包括我在内的万千习筝者,不断琢磨和完善的要点。

音乐情感遍布每首乐曲,不论低级别与高级别,演奏者为

儿童或是成人,都不可疏忽了这点,且应都有能力做到。

但曾有人质疑说:"Ta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才经历了些什么?如何能把高深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句话也有理,但我不赞同,我认为情感的表达并不一定需要经历。虽说亲身经历确实会使表达更加准确,但就如《临安遗恨》中表达的故事一一谁又如岳飞一样经历过生死呢?那此曲之情岂不是无人可以表达?其实并非如此。

演奏和练习的经验告诉我们,情感是可以通用并且转化的东西。人世间的基础情感,无非流传多年的“喜怒哀乐”。而若对于尚未经历复杂情感的少年演奏者,这样的“四原色”便足够调和出较为准确的情感表达。

当我们尽所能细致地体会、了解了人物情感与背景,随之被其触动,与曲中人物感同身受,达到一种“共情”。这个时候欢喜、悲愤等情绪便随之而来。再当自己百感交集地去演奏时,乐曲就绝不是没有灵魂的了。

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

音 乐善于激发和表现感情。应该说,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感情的表 现和体验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中写道:“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段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但是,与其他艺术相比,音乐与人的感情之间的联系最为直接。换言之,音乐更善于直接激发和表现感情。 ■感情体验的定义 音乐欣赏的感情体验,指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音响所产生的感知和体验活动。 人生活在世界上,依靠各种感觉器官与周围世界发生着感性的,自然而直接的联系。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经过生存劳动和各种社会实践,发展起那些能够确证自己是属人的美的感受,其中包括对于自然音响和对于作为艺术的音乐音响的美的听见感受。人们在听到某些自然音响和音乐音响时,会不假思索地从中得到一种感知,“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其歌词与旋律,便已深受感动了。有些音色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会像微风一样轻抚我们,它们作为通向生动性情感的美感的激发,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 ■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 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1.感性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 感性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所以,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 2.理性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 感性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 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当然,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正如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3.感性感情体验与理性感情体验相结合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最高境界 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由于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感情内涵,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由于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 浅谈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 ■汤佩莹(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音乐教育] The music is e ducate d 栏目责编:艾华

谈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里,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音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听觉艺术。所以“当语言不能表达某种情感时,更雄辩的语言:音乐就“全副武装”地登台了。再者,“音乐是人民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好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也就是因为它有真实的感情。”所以说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下面我就自己教学中点滴和同行们交流与分享: 一、在音乐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情。在音乐课程改革进程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那我们的教育活动很难维持下去,因此,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是互助平等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在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自己与学生间的关系,而不是让学生望而生畏。无数事实表明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必须了解病人的病情一样,在这个基础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比较容易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世界窗口,从而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的心灵之门不总是敞开的,特别是对他们不熟悉、不信任、不知心的老师,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一个警戒哨兵,不把真情实感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来,要突破这一岗哨,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最好的办法是和学生一起参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一起唱歌、一起音乐创作、一起创编填词、一起排练节目、一起表演、一起探讨问题及交流等等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变得无拘无束,这时他们的心灵岗哨不知不觉地撤掉了,师生之间成了无话不谈地好朋友。记得我接新初一的学生时候,课堂气氛严肃呆板,学生总放不开,于是我主动向学生交心,明确我与他们平等互助的关系及为他们服务的态度后气氛明显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还主动问我的联系电话,便于随时和我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学生马上兴奋起来,我发现他们对上网很感兴趣,于是我及时进行思想引导,告诉他们上网的利和弊等等,这样的一节交流课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之余,师生逐渐成为生活中的知心朋友。 二、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首先需选择思想性、艺术性的歌曲或乐曲,如《爱我中华》、《龙的传人》、《精忠报国》、《歌唱祖国》、《祖国慈祥的母亲》、《我是中国人》、《红旗颂》、《红旗飘飘》等等,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华夏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体验音乐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在申奥成功的时刻,全国上下人民欢呼雀跃,欢声笑语,充分利用音乐的教育功能,奏响爱国主义旋律,这就是音乐教育

论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特征

论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特征 9月18日在上节课的结尾老师与我们听了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关于反对战争的一个片段,那样的意气风发,激动人心,在这节课,便详细的为我们介绍了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特征。 迈克尔杰克逊,相信没有人没有听说过。他曾经是多少人的梦想,多少人的疯狂。还记得曾经整个班的人偷偷用自习课的时间去看他的演唱会视频,男生以模仿他为荣,那是属于他的时代。这样一个人,拥有举世罕见的才华,是继猫王之后西方流行乐坛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他的音乐艺术不单单表现在嗓音上,独创的舞步、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设计和自身强大的魅力都是使他最终成为伟大艺术家的原因。如同最古老的巫乐,他的音乐带有迷人夺魄的力量。 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特征主要有一下几点: 乐舞之乐。迈克尔杰克逊的舞步灿烂夺目,创造力十分优秀,他有著名的“机器人”舞步和“太空漫步”。他的一些舞蹈动作也受到了社会世俗道德的批判,但依然无法阻止其对之后几代流行乐舞台的巨大影响。 风格之乐,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个人风格极其强烈,旁人难以仿造,他将黑人的蓝调和白人的摇滚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曲风,当在听他的音乐时,你没有办法真正区分出来是灵魂乐还是蓝调或是摇滚。因此,一般人大多模仿他的舞步,但很少有人能够模仿出他的声乐。 专业之乐.迈克尔杰克逊性格一丝不苟,具有旁人没有的良好精力,即便是在最大型的演唱会上也可以做到从头至尾不走音,纵观当今的乐坛,有太多完全不具备专业素养的明星自称歌手,相较之下,实在是大言不惭。

本能之乐。是指揭示潜意识中的自我。迈克尔杰克逊正是将内心深处,最本质的生命状态揭示了出来,因此成为本能之乐。如同李玉刚,超越了性别的限制,表达了内心深处最本能的艺术。 情感之乐。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中包含着充沛的情感,让人为之动情,为之疯狂,在他的演唱会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下面的观众极度疯狂的神色,正是因为他在他的音乐中投入了大量的情感,他才可以达到观众们如此强烈的情感回馈。 哲学之乐。古代哲学中讲求阴阳道法——物极必反。世间阴阳转换,乾坤颠倒。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同样包含了哲学思想。阴阳并济,亦正亦反,最终完美融合成一个整体。 政治之乐。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中在后期包含了强烈的政治情感和社会情感。他的音乐主题涵盖了反战、环保和捐款,用自己的影响力去为世界作出积极贡献,真正称得上是和平大使。 然而,迈克尔杰克逊的一生,纵然有无数的掌声与尖叫,却也有无数的非议与敌视。阐述一代偶像一生的得与失,上天是公平的。上帝给予他音乐舞蹈艺术的旷世天赋,却没有给他如何保护自己辨认肮脏的基本能力,同时也失去了正常人那些最普通的快乐他曾经坦言非常想独自在繁闹马路逛街,甚至曾经包下一间超市,体验普通人怎么买东西。得与失,向来都是辩证的,鱼与熊掌,又岂能兼得。 迈克尔杰克逊,终将是一个不灭的神话。

浅谈数学与音乐之关系

浅谈数学与音乐之关系 众所周知,音乐是心灵和情感在声音方面的外化,数学是客观事物高度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产物。那么,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多情”的音乐,与“冷酷”的数学也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说音乐与数学是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 其实,人们对数学与音乐之间联系的研究和认识可以说源远流长. 这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比率将数学与音乐联系起来. 他们不仅认识到所拨琴弦产生的声音与琴弦的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发现了和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发现谐声是由长度成整数比的同样绷紧的弦发出的. 于是,毕达哥拉斯音阶和调音理论诞生了,而且在西方音乐界占据了统治地位. 虽然托勒密对毕达哥拉斯音阶的缺点进行了改造,得出了较为理想的纯律音阶及相应的调音理论,但是毕达哥拉斯音阶和调音理论的这种统治地位直到十二平均律音阶及相应的调音理论出现才被彻底动摇。 在我国,最早产生的完备的律学理论是三分损益律, 时间大约在春秋中期《管子·地员篇》和《吕氏春秋·音律篇》中分别有述;明代朱载在其音乐著作《律学新说》对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方法作了概述,在《律吕精义·内篇》中对十二平均律理论作了论述,并把十二平均律计算的十分精确, 与当今的十二平均律完全相同, 这在世界上属于首次. 孔子说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指音乐,“数”指数学,即孔子就已经把音乐与数学并列在一起。由此可见,在古代,音乐的发展就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从那时起到现在, 随着数学和音乐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感觉的音乐中处处闪现着理性的数学的影子。 乐谱的书写是数学在音乐上显示其影响的最为明显的地方。在乐谱中,我们可以找到拍号、每个小节的拍子、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等。谱写乐曲要使它适合于每音节的拍子数,这相似于找公分母的过程——在一个固定的拍子里,不同长度的音符必须使它凑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市一等奖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融合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融合 摘要:“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它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情感”这一因素,以情激情,以情施教,利用情感资源点燃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之火,启发学生的情感资源,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领会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感受音乐,融入音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情感以情施教激发融入 一、情感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贯穿于音乐的始终,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也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情感在音乐中占据主导地位,没有情感的音乐是空洞的,乏味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旦具备了表现情感的意识,就会在学习时全心身地投入,运用各种技能技巧,主动地创造美妙的音响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的表现能力,满足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望,还能增强学生音乐情感的启发和培养,唤醒丰富的情感心理活动,使器乐演奏、声乐演唱,包括理论学习都能更加有效地进行。因而,如果只注重学生的音准、节

奏、音色和技巧等技术层面的教学,而忽视对音乐情感的启发和培养,不但会使学生的音乐发展潜力受到限制,还会影响教师教学。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感受各种情感,并且要将各种情感要素的感受过程同音乐技术的学习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体验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独特感受,再通过具体的演奏形式才能更好地演绎音乐作品,逐渐融入美妙的旋律,真正体验到音乐的无穷魅力。 情感涵盖了一个人的感悟力、自制力、刚毅力以及与人热忱相处的交往能力等内容,情感由自我感受、自我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反映选择五个部分构成。情感也是一种智能,它是完美人格高尚情操的集合。情感是先天性带有的,但情感品质不是先天自有的,而是教育实践的结果。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应是教育中的根本性问题。音乐教学需要学生有移情共鸣的敏感力和自我表现力,需要反观自身的体验与表达,而且情感在音乐效能方面,起着知识技术价值导向的作用。 音乐作品,重在表现情感。无论什么体裁、题材的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爱憎情感。音乐创造者与音乐接受者之间,或者说音乐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要达到相互的了解,靠的是音乐,而这种音乐,我们可以比喻为“语言”。这种“语言”,也就是我们常所说的“音乐语言”。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有许多种,其中有四种最基本的要素,即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这些是作曲家们最基本的元素,作曲家们通过灵感赋予每个音符不同的内涵,音符根据节奏交织在一起,透过旋律,集中地表现作者特定的情感,可以呈示音乐作品

[音乐欣赏,情感,音乐]谈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体现

谈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体现 音乐是艺术的一个品种,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幸福,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艺术语言,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并且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它不受人种、民族、国家、地域、时代、阶层、职业等的限制,但存在一些微小的个别差异及各自特色。音乐是通过人的感官刺激才使人感知到美,并产生了生活联想及艺术想象,从而又发展了美感。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即使以叙事为主的歌唱,音乐也并不全依靠语义来传达内容,而必定会用赋有感情的音乐语言和赋予美的因素来表达或烘托或寄托感情,即使是附有歌词的声乐曲,其表达感情主要的仍是音乐本身。在综合艺术中(如戏剧、舞蹈、影视等),也总是当需要抒发感情之时,就常常让音乐来负担,借音乐的抒情性能,把情感表露出来,并有所渲染、强调、夸大。 音与音之间连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特别是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语言和文字尚需通过符号,或带感情起伏的语气语调信号,来传达感情或思想、内容,且语言及文字有时因民族不同而尚须翻译,那就麻烦了。而音乐,它可以直接地来反映人们内心感情的起伏及复杂的情绪,且不受人种、民族、国家、地域等等限制。因此,不论什么民族、国家、地城、阶层的人民,虽语言不通,却都能通过音乐直接感受这种真挚朴素的感情。因此音乐是真正的世界语音乐是感情的语言,音乐无国界,这些近百年来已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即乐与情通。本文就是讲述了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各方面的体现及要素。 音乐欣赏中情景(场面)变化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中,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通过对乐曲慢与快的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音乐欣赏的情绪、情感变化中要渗透音乐要素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两种心理形式。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种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对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现力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的撞击、情感宣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通过对乐曲舒展与紧张而终情绪的比较,体会出音乐快与慢的音乐要

音乐与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语言 --浅谈音乐与情感 摘要: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是人类表现性艺术最早的形式之一。音乐能够唤起感情的力量,在人们的心灵中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欣赏音乐时,转瞬之间,我们心中就会产生连续复杂的情感,这是我们对音乐的微妙的感应,这是我们的情感对音乐的最美妙的响应。 音乐,是艺术的一个品种,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幸福。音乐,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艺术语言”,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并且,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音乐,是用声音作原料的,一听即逝,因此,它又是时间性的表演艺术。并不从属于某一政治或宗教,只是在人们心灵上、感情上,会对它们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音乐,是通过人的感官刺激,才使人感知到美。并产生了生活联想及艺术想象,从而又发展了美感。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故高洁的音乐与低俗的音乐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即使以叙事为主的歌唱,音乐也并不全依靠语义来传达内容,而必定会用赋有感情的“音乐语言”和赋予美的因素,来表达或烘托或寄托感情,即使是附有歌词的声乐曲,其表达感情主要的仍是音乐本身。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与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情感属于意识范畴,但是又以自己特殊的质同一般的意思区别开来,当你浸沉在音乐中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中,去尝试酸甜苦辣的各种味道,将让你随着它的欢乐而欢乐,悲伤而悲伤,那就说明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你,使你受到感染而产生一种思想冲动,你会认为它是你内心情感的一种音乐表现。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音乐,有什么样的音乐也就能激起什么样的感情。有了丰富的情感,音乐才有魅力。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见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随着音乐教学的不断改革,对我们音乐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唱唱跳跳,更重要的是还要把思想情感寓于歌曲之中,使学生受到完美的艺术教育。 音乐是诉诸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就必须尊重和运用音乐长于抒发情感、激发情感的特点,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下,音乐老师该如何来引领学生去理解作品中的情感?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手段与方法让学生对音乐动情,用心去体验音乐所表达的那种平凡而又特殊的情感呢?下面,我就关于“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等问题,结合自己平时的音乐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朗诵歌词,从歌词中受到情感启发 学习歌词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内容、情感和总的表现要求,从而为练唱歌曲奠定思想和情感的基础。在教学歌词时,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内容,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进行启发,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根据歌词所反映的内容,把握情感基调,大胆设想,谈出自己对歌曲的认识、理解,归纳出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赞扬妈妈的歌曲《好妈妈》时,我用各种手段诱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妈妈的爱,致使学生对赞颂妈妈的音乐作品动情,从而乐意去听去学。我从与学生对话开始,给他们讲述有关母爱的故事。后来,我无意间发现,在唱歌时他们很认真,那一张张稚嫩而又淳朴的小脸上都洋溢着母爱浸润着的幸福,看来他们是真的沉浸在这种情感的海洋里了。另外,让学生依歌曲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可初步掌握歌曲的节奏,为下一步学唱歌曲奠定基础。 二、从旋律中体验情感 在音乐的诸多构成因素中,节奏可喻为音乐的“骨骼”,旋律可喻为音乐的“肌肉”,而情感便是音乐的“灵魂”。旋律是歌曲在思想内容上主要的造型与表现,具有典型的艺术形象,表达一定的情感。唱歌教学中,可先从听觉入手,让学生分析旋律,体验情感。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聆听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我积极鼓励他们听音乐时自然的肢体活动,同时也保证课堂纪律的良好,必要时要求闭目聆听,逐渐养成安静地听音乐的习惯。当优美的旋律自然地流淌到他们心底时,他们的笑脸上浮现的是投入,是满足。可见,他们已经开始体验到音乐的魅力了。 (二)在现代教育手段中,多媒体的运用也能发挥出很好的创设情境的功效。 特别是在欣赏音乐形象明显的组曲、交响音诗、音画等音乐的教学中,可以

浅析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报告) 题目:浅析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 系(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 学号1428060116 学生姓名刘学青 指导教师汪长礼职称讲师 指导教师朱豹职称工程师 2017 年05 月15日

浅析小学生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摘要 音乐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依。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学会欣赏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欣赏已成为我国小学生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欣赏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技能,还能陶冶小学生们的情操。本文通过对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的研究,旨在提高小学生的欣赏能力与水平,从一开始的对曲调歌词等的赏析,到整个歌曲的意境的赏析,进一步引导小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并从中得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并旨在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自己一份贡献。 关键词:音乐欣赏;情感;体验;小学生;教育

An Analysis of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the Music Appreci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Music exists in all aspects of life,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our daily life. Music is an art, art comes from life but higher than life. Music is very meaningful in our lives, so learning to listen to music is also very important. Music appreci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music education. The process of listening to music is the pursuit of the process of beauty,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experience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get the psychological art to meet, and can cultivate the students' sentiment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music appreci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appreciation ability and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lyrics of the lyrics and other appreciation to the mood of the whole song appreciation, and further guid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music appreciation To achieve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come from their own life insights, and aims to China's music education to make their own contribution. Keywords: music appreciation; emotion; experienc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

论音乐与感情

论音乐与感情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乐论《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以怎样不同的声音来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把音乐与人的感情生活联系起来,认为音乐能表现出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相互对立的品质和其他的性情。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感情的表现,认为只有感情才是音乐要占为己有的领域。并且说:“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感情,灵魂中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艘表现的特殊领域。”(黑格尔:《美学》)在现代的音乐美学研究中,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比较多。博览音乐家卓菲亚·丽莎认为:“在音乐中,由于缺少具体的、实在的、单个的客体,感情反映的因素便能比较强烈地发挥作用,占据了首要地位——这便是音乐在反映显示的方式上的特殊性。”她还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卓菲亚·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在欧美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中,也有人坚持主张音乐是表情的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英国音乐学家柯克。他在《音乐语言》一书中指出:“事实上,音乐是包含着音乐以外的,正如诗歌是包含着文学以外

的,因为,音符和文学一样,有感情的含义。让我们再说一遍,音乐,在伟大作曲家的笔下,用纯属他个人的表现方法最完美地表达 了人类的普通感情。”(柯克《音乐语言》)在我国当代的音乐美学 研究中,也普遍认为音乐能够表达感情,而且认为音乐内容主要是 感情内容。当然,也有人认为把音乐看作是表达感情的艺术的说法 是不全面的,音乐所表现的应该是人类的全部精神生活,它应包括 人的思想、感情、心地、灵魂、意志、梦境、幻境以及潜意识等等 全部精神活动的内容世界。我认为,主张音乐能表达人类全部内心 世界的观点和主张音乐善于表现感情的观点并不矛盾,因为它们所 针对的是听一个范畴中的内容。只不过,后者力图把音乐的表现内 容涵盖得更全面一些。因此,我们认为提出“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或“音乐主要是表现感情的艺术”,应该说是抓住了音乐表现 内容的最主要、最核心的东西。问题在于我们不要把这种提法作狭 隘的理解,把感情仅仅看作是某中描象的形式;而应该把感情表现 理解为显示生活的反映,它有丰富的内涵并和人们的其它心理活动 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知道感情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过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在心理学里关于感情和情绪的研究中,特别引起人们兴趣的是关于“表情动作”这一学说。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面部表情与身段表情,更多地表现在戏剧、舞蹈以及造型艺术中。和音乐关系最密切的无意是语言表情,语言的语言、声调、节奏、速度等都是表情手段。人由于情绪的激动,发出各种不同的富有表情性的声音,

浅析音乐与大脑的关系

浅析音乐与大脑的关系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艺术一直在发展,音乐无处不在,音乐无处不有,音乐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音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浪漫、更加和谐,本文以大脑与音乐的关系为出发点,介绍了大脑是如何识别音乐,大脑对音乐的选择,从音乐对人类的好处阐述了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脑;音乐;识别判断;音乐脑 一、大脑对音乐的识别 人类具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它对音乐情有独钟。 据研究表明,人类的音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性条件决定的,这正如同人类与动物不相同的语言能力一样,取决于进化、遗传所决定的大脑特定神经基础。人的智力来源于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左脑管理着人身体的右半部分,右脑管理着人身体的左半部分。左脑为语言脑、理性脑,主管语言、阅读、计算和逻辑思维;右脑为音乐脑、感性脑,也称创造脑,主管音乐、想象、绘画、舞蹈等形象思维。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左脑发达的人能将右脑贮存和记忆的大量信息逻辑化;而右脑发达的人则能将大量信息贮存在脑内,并能使其直观化。只有使人的左右两个脑半球共同发展,才能促进人的智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因此,那些认为自己没有“音乐细胞”的人的认识是不科学的。 二、大脑对音乐的选择 (一)大脑对信息选择判断原理 当大脑遇到新信息时,会首先判断其有无价值,具体说来,信息从五官进入大脑后,就经由视床传送到大脑的边缘系统——膝状体。最初对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的部位就是膝状体。与此同时,信息被送到进行周密的“认知信息处理”的大脑皮质。因此,大脑决定对什么样的信息构筑神经线路进行学习控制时,膝状体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在膝状体处进行的工作被称为“情动信息处理”。在这里要对输入的信息加以判断,看看这些信息对自己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然后,当作出该信息对自己“有价值”的判断时,膝状体就会向大脑皮质释放出使其功能活化的物质。 (二)大脑对音乐的选择判断 人们对某一知识充满好奇,内心喜欢学,在学习时感到快乐,就会毫不费力地掌握学习内容,这完全归功于大脑中那种活性物质能使处理学习的神经线路,此时这一知识是音乐的话,人们就会认为音乐具有价值,就会努力记住学习的内容。对于大脑来说,所谓有价值的音乐,就是能使大脑活化的信息或者事物。反过来,不能使大脑活化的音乐就被大脑过滤掉。大脑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往往此时的学习起来会倍感轻松,而对于那些价值不明确、枯燥无味的音乐则为难吃力,这是一种极其自然的现象。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人类之所以对音乐技能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大脑认为这种知识是无价值的,表现在心理活动上就是没有学习兴趣。当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实际学习情况无法在感情上达到统一时,就无法使大脑活化,无法使大脑判断其为有价值的信息。 三、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 第一,对于学生来说,要创造丰富而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来学习音乐。应该创设利于学生激发音乐学习兴趣的环境,有利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音乐与情感教育

音乐与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9-01-10T11:34:02.5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8期作者:毕春苗[导读] 马克思说过:“人类在探究真理时,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究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过,以后也不可能有的。”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珠山小学266400 马克思说过:“人类在探究真理时,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究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过,以后也不可能有的。”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也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感染。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从而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借助录音、幻灯、录像、图片直观教具等教学手段,有益创设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或营造一种气氛,使学生如临其境,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让他们置身于诗情画意和美的享受之中,受到强烈感染和深刻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原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情境里,充分地感受美,情感得已激发和深化。 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大大地影响并激励着我,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把情感教育目标放在首要的位置。例如在《春来了》一课中,我一边放音乐一边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并配上精心设计的五彩画面:嫩嫩的柳枝摆动着柔柔的腰肢翩翩起舞,顶着露珠的小草儿探头探脑地钻出地面,花儿如阳光般灿烂地绽放,潺潺的小溪欢快地流淌,喳喳的小鸟飞来飞去……如此的诗情画意伴着悦耳的歌声,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这首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快就学会了。我再适时启发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春天与同学们交流,用图画、诗歌、舞蹈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情感体验,创造美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因素(欢乐、喜庆、赞美、雄壮……),引导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美的理解和情感的冲动不断加深,教师要善于把握关键,给学生表情演唱、尽情抒发情感的机会,使学生的情感在美的感染下不断深入地发展。 记得我在教唱《我的小绵羊》一课时,首先放几首罗马尼亚民歌,把学生带入异国他乡的意境,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讲故事: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羊妈妈在跟他的孩子捉迷藏,可找啊找,就是不见他的小绵羊,羊妈妈着急了,一边找一边唱:“我的小绵羊你在哪里呀”……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都想进入游戏,歌曲很快就学会了。我让他们边敲打击乐,边学小羊的叫声给歌曲伴奏,进一步丰富歌曲的内容。然后找同学分别扮演羊妈妈和小羊捉迷藏,把整首歌曲的内容活灵活现地在学生面前展现,趁此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明白亲情的可贵。课堂气氛高涨,学生表演欲特强,我再让他们自己创编歌词表演别的小动物,不仅丰富了歌曲的艺术处理,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他们的表演能力,让他们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并通过学习、表演、创作,达到了对本歌曲的体验与诠释,同时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合作,使孩子们天真、活泼的天性得到了发挥。 在教唱《大鹿》一课时,我根据内容从情感入手,这样设计和安排的:课前在黑板上画上一幅大森林图案的背景,然后准备一些图片,如大鹿、小白兔、大灰狼、小鸟、房子、猎人等,把他们帖在以森林为背景的画面上,再把音乐教室的座位摆成“U”形。这样,学生一走进教室,仿佛置身于轻松、有趣、美丽的大自然中,我轻轻地问:“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啊?”“美丽的大森林”。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回答。然后我让他们自己讲讲大森林里发生了什么故事,举手的学生跃跃欲试,丰富的情感激起活跃的思维,孩子们自由地畅想在美的世界里。他们的想法新奇各异,十分有趣,不知不觉中歌词的内容已被学生自己讲了出来。在讲故事的同时我轻轻地弹出了歌曲的旋律,在无意识中学生们接受了《大鹿》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渐渐地唱会、唱准并领悟了歌词的意义,在孩子们全身心投入表演时,那歌声、动作、表情无不表达着互助互爱,惩恶扬善的爱心。在这种愉快的气氛中,淡漠了教师教的痕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有了丰富的情感才会生成博爱仁慈、自主创新的高尚人格。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音乐就是情感的艺术。因此,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可以塑造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们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的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

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情感教育

谈音乐教学中的爱国情感教育 摘要: 音乐教育不单单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观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我们作为音乐教育者,要在不断额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学习能力,培养奋 发图强、努力向上的精神,我们要充分的发挥音乐学科的特点,长期的对学生进 行音乐方面的教学,逐渐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培养学生爱国之志。成为对社 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 音乐教学、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真象满天的繁星一样, 数不胜数。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是摆在每一位音乐 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 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 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 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用浩翰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 条件。 一、在作品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中激发爱国情怀 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作者在创作歌曲时投注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在歌曲中抒发真挚的爱国情怀,学生通过对歌曲作者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就能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立场和 感情,从而感受到歌曲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着重介绍某些歌曲 的时代背景,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教学中,收集了聂耳的生平故事、《义勇军进 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前前后后的资料以及《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歌》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国际影响等,让学生较全面了解《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歌》的深远意义、影响,使学生既认真学唱这首歌,又在爱国情感的体验中增强民族自 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情景创设和氛围营造中深化情感体验 音乐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表现手法表达意义,具有强烈的情感渲染性和情感陶冶性。在音乐教学中,注意创设具体的情景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运用说诵、歌唱、弹奏、欣赏、 表演的“综合语言”及利用插图、投影等的“图画音乐”去渲染情景,营造气氛,能让学生更深 刻地体会歌曲的爱国主义感情,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感。如让学生欣赏《苏武牧羊》时,通过 看投影片体会“雪地”“苦忍”“渴”“饥”的情景,从而感受歌曲缓慢、深沉、压抑、愤懑的感情色彩。边看投影片边指导学生了解要用中速稍慢的速度,用平衡、深沉的呼吸唱这首歌,抒发 苏武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 的熏陶。 三、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中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了解祖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能使学生认识祖国多元灿烂的优秀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音乐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积极引导学生欣赏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如在教学我 国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筝”时,让学生了解“筝”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它的音色高洁、 华丽、典雅、表现力丰富,既善于演奏优美的旋律,又能表现气势磅礴的乐章。接着让学生 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渔舟唱晚》的慢板舒缓缠绵,快板急骤有序,学生深深陶 醉于乐曲所创造的意境当中。在认识民族乐器二胡时,让学生了解二胡的形状、音色及其演 奏特点,同时让学生欣赏二胡独奏《赛马》。乐曲以二胡这种独特的民族乐器,使用多种演 奏技巧,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激发学生对草原生活的向往,对草原人民的热爱。 四、在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中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音乐课程有突出的实践性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只有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才能生成和实现。为此,爱国主义

论音乐的情感特征

论音乐的情感特征 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作为表达人类思想意志 的载体,古今中外绝大多数的音乐家、哲学家和美学家都将其视为一种善于表现人对现实生活的心理感受, 尤其是情感态度的艺术。正象黑格尔所说:“在这个领 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 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但是,由于音乐在反映现实的 具体性上受到限制,在音乐审美中人们会对音乐情感 有不同理解。在以往的探讨中,我们一方面肯定了情感交流在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中的重要性;一方面也 发现了一些对音乐情感的狭隘理解。为了探求对音乐 情感科学、客观的把握,重视对音乐情感特征的研究是当前音乐美学研究切实要做的事情。 音乐情感的基本特征 作为人类思想意志的表达,音乐的情感以音乐艺 术特有的方式向我们传达着人类内在生命的运动和无 限深厚的精神内涵,对于其存在的意义来说,这种情感应当是典型的、概括性的,并且是易感的。 一、音乐情感的典型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典型是指作曲家在表现情感时, 要选取那些在现 实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情感“素材”。这 就要求作曲家对于特定环境下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方式 同与他处于同一时代的人有着相同或类似的情感体 验,而他体验的必须更加深刻、更加细腻、更加强烈,并且能够对以往的情感表现模式有所突破,创造性的运 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其音乐的情感内容。贝多芬 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就是一个突出的典范,它之所 以能够堪称为交响音乐发展史中的里程碑,原因不仅 在于它蕴含了贝多芬从法国大革命中所感悟到的精神 情感,更在于他全新创作风格的运用。 二、音乐情感的概括性 由于音乐所使用的特殊物质材料—声音,具有 非语义性和非造 型性的特点,它不能象语言那样直接表达概念,也 不能象造型性艺术那样为我们提供视觉的表象,这就 决定了音乐情感的表现要具备高度的、非具体的概括性,我们所了解的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的多义性和 不确切性,就是随着这种非具体的高度概括性产生的,〔收稿日期]2004一10一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