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同步练习题 精品

最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同步练习题 精品
最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同步练习题 精品

第3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一、选择题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调整对外政策的依据主要是()

A.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威胁

B.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C.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

D.国际形势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新时期我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D.保持国际稳定,实现共同繁荣

3、以下不属于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谋求两伊战争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

C.谋求柬埔寨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

D.坚持原则,伸张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中国首次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是()

A.1987年

B.1990年

C.1993年

D.1996年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十分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裁军的积极行动

C.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存在的根源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当前,旧的国际政治格局已经瓦解,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已经建立

6、中国采取“感同身受,同舟共济”态度主要是针对哪一问题()

A.两伊战争

B.柬埔寨问题

C.东南亚金融危机

D.世界裁军问题

7、与中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的法国总统是()

A.桑特

B.布莱尔

C.希拉克

D.普金

8、1997年底,中国与东盟发表了首脑会晤联合声明,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

A.全面伙伴关系

B.建设性伙伴关系

C.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D.全面对话伙伴关系

9、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

A.1991年

B.1997年

C.2001年

D.2018年

10、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领域最初开始于()

A.政治、经济

B.军事、政治

C.能源、交通

D.交通、司法

二、材料解析题

11、党的十六大强调:“我们主张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它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当前对外关系的目标是什么?

(2)为什么要坚持这一目标?

(3)其现实意义是什么

三、问答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做了哪些调整?这些调整对新时期外交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A

4、C

5、D

6、C

7、B

8、C

9、C 10、B

二、材料解析题

11、(1)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既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也是时代的要求。

(3)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我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三、问答题

12、(1)调整: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多极化,促进经济全球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行不结盟政策;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继续增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2) 影响:丰富、发展和完善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国际社会的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把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的水平。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5课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5课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 课标要求: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主干知识】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表现 (1)改变了过去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奉行不结盟政策。 (3)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 (4)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随着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的外交出现崭新局面。 中国新时期外交成就的取得,取决于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不会给任何国家带来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 材料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我们有信心,如果反霸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世界大战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这是可能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所以,不仅全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 问题: ⑴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 ⑵为此,邓小平对世界形势做出了什么判断?由此确立新时期外交的目标是什么? 二、全方位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1.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积极发展与美、日和欧盟的关系。 3.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立足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内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体现在外交活动中则是我国对外开放,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为国内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材料我们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们将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共同利益。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摘自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问题: ⑴材料中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应致力于发展同哪些国家的关系?反映了当前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⑵你认为材料中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有什么积极意义? 三、发挥在联合国和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1.发挥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1)始终不渝地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履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职责,是中国多边外交的主要任务。 (2)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3)在联合国的改革问题上发挥独特的平衡作用。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指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不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而

北京大学外交学概论试题

外交学往届试题 2003年11月期中(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外交、主权平等、国家安全、秘密外交 二、简答题 1.列举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对外交的2点影响 2.如何判断一国国家实力 3.国内政治对外交的影响 4.自由主义对国家利益的看法 5.现代外交的特点 三、论述 1.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利益看法的异同比较 2.是否同意国家间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他国不可能对一国国内事务不闻不问的观点 2007年11月期中(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外交、地中海体系、主权平等、秘密外交、格劳修斯 二、简答: 1.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对外交的任意两个影响 2.如何判断一国国家实力 3.举例说明国家职能的扩大对外交的影响 4.现代外交的特点 5.举例说明核武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论述: 1.试论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看法 2.同03-04年 2004年1月(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名誉领事、标准操作程序、外交团长、对等原则 二、简答题 1.列举外交使馆和领事馆的2个重要区别 2.中国外交部的组成 3.列举外交谈判的3个动机 4.多边外交的主要功能 三、论述 1.首脑外交的特点和局限性 2.举例描述官僚决策模式

2006年1月(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名誉领事、对等原则、标准决策程序、外交团团长 二、简答: 1.建立外交关系等于建立领事关系吗?断绝外交关系等于断绝领事关系吗? 2.列举三个外交谈判要达到的目的。 3.中国外交部的组成部分。 4.多边外交的功能。 5.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什么质疑国家利益? 三、论述: 1.首脑外交的作用和局限。 2.描述和举例说明决策理论中的组织过程决策模式。 2008年1月(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4*5 名誉领事、外交庇护、理性决策模式、外交团、对等原则 二、简答6*5 1.建交是否等于建立领事关系?断交是否等于断绝领事关系? 2.中国外交部机构构成 3.外交谈判的三个主要动机 4.多边外交的功能 5.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何质疑国家利益的存在 三、论述25*2 1.首脑外交的作用与局限 2.描述和举例说明决策模式中的官僚决策模式 2005年1月(王锁劳) 一、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外交豁免权、外交庇护、《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穿梭外交、外交辞令、君子协定 二、简答题 1.外交有哪些功能? 2.什么是理性行为者决策模式? 3.正式照会与普通照会之间有什么异同? 4.宴请包括哪些种类和形式? 三、论述题(二选一) 1.为什么说“外交为民”是外交官工作的宗旨?请联系2004年中国的外交实践来谈。 2.外交谈判有什么艺术和技巧?请联系中国的外交实践来谈。 2006年1月(王锁劳)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 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 (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 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3)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中国对美政策的演变 第一,联美反苏的“一条线”政策(1971-1982)。 第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1982-1989)。 第三,“韬光养晦”政策(1989-2000)。 邓小平提出战略策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

当代大学生眼中的中国外交

当代大学生眼中的中国外交 在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在以经济金融市场为核心利益的主流经济时代,只有在发展了强大的经济实体与商业网络之后,才能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地位,才能使自己立于强国之林! 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从长期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处境中由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和新生的国家。中国的外交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又是刚摆脱被压迫民族地位的国家的外交。从80年代起,中国的外交又是一个按照中国特色建设着社会主义的这样一个国家的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下展开的。但是,外交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外交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而同对方打交道。任何一方如果单纯地突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在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展开外交关系根本不可能。因此,中国当代外交史充满着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但它们又是符合外交特点,即按照外交所允许的形式表现出来。 新中国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所展开的外交在性质上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诞生,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品格。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热爱和平是其本性。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历史的必然,是国家性质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要求。 新中国的诞生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战争力量。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站在被压迫民族一边,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成为一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新中国的诞生使世界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阶段。 国际关系中存在有三大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在新中国诞生时所面对的国际矛盾关系中,需要认识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带有根本的性质,这一对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在国际上的反映。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在序言中载明:“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 中国外交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使自己的维护世界和平的行为,包含了某种促进人类进步的意义。新中国诞生时,帝国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并竭力企图遏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革命的进步潮流,为此进行殖民战争、侵略战争,并喧嚣着要对苏联进行大战。当时中国人民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斗争中去,站在了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并对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给予坚决的支持。这说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必须反帝并壮大社会主义力量和支持被压迫民族,而这符合人类进步的要求。此外,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含着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和平等互利等项重要内容,这在中国是一种自律,对于侵略和战争势力则是一种断然的否定,这也符合进步的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教育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55970214.html, 改革开放40年教育的发展 作者:黄飞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8期 摘要:40年前,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古老而饱经沧桑 的东方国度一举开啟了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如今,她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历史性跨越。今天,将改革进行到底。回眸历史,中国教育、娄底教育是怎样一路发展至今。 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发展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4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我国教育发展而言,这40年的变革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40年来,教育的每一步变迁,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 就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印证与缩影;教育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中国改革开放交响乐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的四十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的四十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四十年,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显著加强、更多惠及处境不利地区的四十年。四十年的教育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来,13亿多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梦正逐步成为现实。 来自重庆开县的黄琪,6岁时父亲去世,下岗的母亲打零工供她读书。考上北大后,黄琪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学校免除了她的学费,并提供了一份勤工助学岗位。品学兼优的她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保送为博士生。 万方玉是重庆市云阳县上坝乡人,受益于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2015年高考 后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录取。此前,他的同乡李勇、喻仁伟也受惠于该项计划,圆梦北大,结束了这个乡一直无人考上知名大学的历史。乡亲们用修路来表达心中的喜悦,他们希望娃儿们都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广阔天地。 改革开放以来,如黄琪、万方玉这样,受益于教育公平举措的孩子有很多。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深入贯彻落实共享发展新理念,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努力扩大多样化高质量教育服务供给,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全体人民平等受教育权利,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教育发展水平和公平程度迈上一个新台阶。 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大步向前。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人人都有学习途径、人人享有出彩机会,学有所教真正落到了实处。

2018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190; 课程代码:00270; 适用专业及层次:行政管理本科; 课程考核:纸考(比例30%);终考形式:纸考(比例70%)。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A)。 A.中央委员会 B.中央政治局 C.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D.中央书记处 2.我国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A)。 A.单一制 B.复合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 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B)。 A.党管干部 B.民主集中制 C.首长负责制 D.个人服从组织 4.在我国所授予的勋章和称号中,具有最高荣誉等级者的授予人是(D)。 A.中共中央总书记 B.全国人大委员长 C.国务院总理 D.国家主席 5.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D)、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公民,可以被选举为人民法院院长,或者被任命为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 A.20岁 B.21岁 C.22岁 D.23岁 二、多项选择题 6.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BCE)。 A.人民主权原则 B.人权保障原则 C.权力制约原则 D.民主政治原则 E.法治原则 F.行政监督原则 7.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有(ABEF)。 A.平等权 B.政治自由 C.人身自由 D.信仰自由 E.监督权 F.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8.总理有权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任免的人选是(ABCDEF)。 A.副总理 B.国务委员 C.秘书长 D.各委员会主任 E.审计长 F.各部部长 9.法院的审判制度主要有(BCDEF)。 A.首长负责制 B.人民陪审员制度 C.合议制度 D.两审终审制度 E.辩护制度 F.回避制度 10.目前中国公务员的职位类别按照其职位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CEF)。 A.党政工作类 B.企业管理类 C.综合管理类 D.行政管理类 E.专业技术类 F.行政执法类 11.我国直接选举的环节主要包括(ABEF)。 A.选民登记 B.候选人的提出 C.候选人陈述 D.候选人竞选 E.投票 F.公布结果 三、辨析题

改革开放40年课程题库完整

改革开放40年课程题库——形策2018 一.单选题(共90题,100.0分) 1 ( )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全党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A、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我的答案:B 得分: 1.1分 2 世界主题转换为( ),使中国能够专心致志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在新的背景下展开改革开放的蓝图。 A、 发展与脱贫 B、 和平与发展 C、 发展与环保 我的答案:B 得分: 1.1分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果断的停止使用( )的口号。 A、 “以阶级斗争为纲” B、 “以钢为纲” C、 “以粮为纲” 我的答案:A 得分: 1.1分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后的拨乱反正,其范围包括( )。 A、

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 B、 思想领域 C、 政治领域 我的答案:A 得分: 1.1分 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 ),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A、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 《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我的答案:A 得分: 1.1分 6 ( )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 改善人民生活 B、 提高综合国力 C、 和平与发展 我的答案:A 得分: 1.1分 7 邓小平在1983年同( )共产党主席谈话时说:“我们真正的转折点是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实际上制定了新的纲领、方针和政策,制定了新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A、 日本 B、 澳大利亚 C、 匈牙利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摘要:进入新时期,国际格局发生沧海桑田之多重变化。中国和平崛起,革旧寻新,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在大战略视角下展开外交 战略的新布局,给世人展现出清新而强有力的外交新貌。当代大学生作为日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理解、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什么是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如何更加全面的理解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大战略 一、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积累,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 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服务贸易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从而为拓展外交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中国处于国内体制改革和外交战略转型的双重机遇期,需要研究如 何扮演大国角色,在经济实力和实际影响力之间实现有效的相互转化,构筑稳定的国际环境,进而实现国家利益。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外交既要有延续性,又要开拓新思路。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政府更加强 调外交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在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外交工作更加精细, 外交活动所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更加复杂。[1]因此,在理论层面上强 化对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认知是十分必要的。 1、“大战略”及“中国大战略”的概念定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狭隘的战略观念不能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人们对战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军队日益机械化,战争的前方和后方联系日 益紧密,战略家对战争的思考在空间和范畴上更加扩大,战略研究开 始进入经济、政治等领域, 大战略的概念应运而生。“大战略”来源 已不可考, 但最早系统阐述的学者是利德尔·哈特,他将大战略定义 为“协调和集中国家的全部资源用于实现由国家政策规定的在战争中

重庆市主城区六校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2014-2015学年(上)期末考试高三文科综合试题 历史部分 (共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治国需要理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最符合历史潮流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 ①五口通商②协定关税③领事裁判权④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准许各国派兵保护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3.清末《上海县续志·序》中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迩来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阅读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反映了 ①上海开始成为通商口岸,发展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 ②《辛丑条约》后,“欧风美雨”大量涌入中国引起社会巨大变化 ③作者反对“欧风美雨”大量涌入引起的社会风俗变化 ④作者感觉到了“欧风美雨”大量涌入对中国的影响不断加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③ 4.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费正清曾形象地比喻成“两出巨型戏剧”:第一出是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对抗,第二出是这场对抗导引中国在“一场最巨大的革命发生中所发生的基本变化。”下列历史现象不能体现“第二出戏”的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5.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出席这次全会的正式代表有七届中央委员会成员53人。这一届中央委员选举产生时,当时中国 A.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解放区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C.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主力被消灭 D.南京已经解放,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6.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用这样的语言形容某一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

当代中国外交史重点

当代中国外交史 1. 新中国外交三原则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思想和方针,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这三个原则是开国元勋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在冷战已经开始、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新中国领导人为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确立了以“一边倒”为核心的外交三原则。 “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领导层放弃了中间地带理论,接受两大阵营理论。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宣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教给我们,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然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中、苏结盟就是“一边倒”的落实。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主席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做普通侨民而不当做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要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要与各国在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的新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胜利后的对外关系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这两项原则的目的都是巩固独立和主权,奠定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新中国外交三大原则的提出,解决了新中国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 ①“一边倒”,解决了我国如何正确处理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②“另起炉灶”,解决了如何在新的基础上同外国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了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国家的问题。 新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和势力;争取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承认,并同其他一些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争取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形考任务-社会统计

拿答案:2937748743 社会统计学章节测试答案 某班级有60名男生,40名女生,为了了解学生购书支出,从男生中抽取12名学生,从女生中抽取8名学生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以下关于因变量与自变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为了解某地区的消费,从该地区随机抽取5000户进行调查,其中30%回答他们的月消费在5000元以上,40%回答他们每月用于通讯、网络的费用在300元以上。此处5000户是()。 某班级有100名学生,为了了解学生消费水平,将所有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排序后,在前十名学生中随机抽出成绩为第3名的学生,后面依次选出第13、23、33、43、53、63、73、83、93九名同学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某班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可以分为以下六组:1)1小时及以下;2)1-2小时;3)2-3小时;4)3-4小时;5)4-5小时;6)5小时及以上,则5小时及以上这一组的组中值近似为()。 下表为某专业一年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时间的频率分布表,按照向上累积的方法计算第5组的累积频率是()。 以下关于条形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等距分组和不等距分组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某行业管理局所属40个企业2011年产品销售额数据如下所示。\n 要求:\n (1)对2011年销售额按由低到高进行排序,求出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n(2)如果按照规定,销售额在125万元以上的为先进企业,115万-125万之间的为良好企业,105万-115万之间的为一般企业,105万以下的为落后企业,请按先进企业、良好企业、一般企业、落后企业进行分组,编制频数分布

表,并计算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某大学有六门选修课,全校学生可以随意选择,不受任何限制。根据教务处最终选课结果发现,全校一年级2000名学生中,有200人选修“大学生心理分析”,有400人选修“影视欣赏”,有180人选修“古代中国文学鉴赏”,有350人选修“人格魅力的欣赏与培养”,有570人选修“社会统计方法及SPSS软件的应用”,有300人选修“当代中国外交分析”。按照教务处最终选课结果,其众数是()。 下表是某单位工作人员年龄分布表,该单位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是()。 依据上表,该单位工作人员的年龄众数出现在第()组。 对于左偏分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是()。 某班级有100名学生,为了了解学生消费水平,将所有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排序后,在前十名学生中随机抽出成绩为第3名的学生,后面依次选出第13、23、33、43、53、63、73、83、93九名同学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甲、乙两人同时打靶,各打10靶,甲平均每靶为8环,标准差为2;乙平均每靶9环,标准差为3,以下关于甲、乙两人打靶的稳定性水平表述正确的是()。 社会工作一班男生的平均体重为55千克,社会工作二班男生的平均体重为52千克,两个班级男生体重的标准差均为5千克,那么()。 "甲单位人均月收入4500元,标准差1200元。乙单位月收入分布如下所示:\n要求:\n (1)计算乙单位员工月收入的均值和标准差。\n (2)比较甲单位和乙单位哪个单位员工月收入的离散程度更大?" 在标准正态分布中,σ值越小,则()。 某班级学生期末统计学考试平均成绩为82分,标准差为5分。如果已知这个班学生的考试分数服从正态分布,可以判断成绩在72-92之间的学生大约占全班学生的()。

中国教育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及挑战

Advances in Education教育进展, 2018, 8(6), 703-710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55970214.html,/journal/ae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55970214.html,/10.12677/ae.2018.86112 The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Education in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Siu-Wai Wu Department of IELL,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Received: Nov. 9th, 2018; accepted: Nov. 21st, 2018; published: Nov. 28th, 2018 Abstract In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in China has continued to grow. On Deng Xiaoping’s proposal that education should facing to modernization,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the focus of education of PRC in the early stage of reform is to promote the two-base project, and to implement free education in the compulsory stag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Since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at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gone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 Facing the world, from the decision to se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number of study abroad Chinese students has increased, and Chin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global students. At presen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The main contradiction in education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demand for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acing the future, the mainland should deepen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different part of educa-tional system. First, PRC should fully implement the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s, as well as plan ahea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Of course, it is necessary to train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and innovative teachers to lead young people to study hard and striv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So that, the country can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from a populous country to a human resource country. In the facing to the world, the mainland educators should hav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fac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and rashes, it is recognized tha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ultivate mainland young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together with the youth everywhere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human being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he Challenge of China’s Education

当代中国外交

河北农业大学《当代中国外交》结课作业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联系方式: 成绩:

浅谈中美博弈 当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军事上也可排到第三,而且发展趋势较为强势来看在国际社会当中地位日益重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随着中国的真正崛起,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将与日俱增,这种一超多强的发展趋势让世界多级从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挑战美国的老大地位。中美大有一山不容二虎之势!究竟中美之间是否存在共存还中国能在与其博弈中偷得先机,促进世界的发展,请听下面分解。 中国新形象 中国一扫之前的颓废形象,开始显露世界巨人的风采,也开始大秀肌肉。08年北京奥运会宏大的开幕式,高超的管理,精密的技术让世人震惊中国力量。09年国庆阅兵给世人一个印象开始,中国开始各处亮剑。最显眼的珠海航展和航母服役视频的公开亮相更是对全世界的宣告,睡狮开始铮亮眼睛! 中美“情义” 纵观中美关系的发展,曾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曾经和中国有过一段交往,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其中美国也加入了其中,作为“战胜国”努力分得一份羹。在二战中中美实现了难得的战略统一,共同抗战法西斯,在中国战场,中国人沉重打击了日本,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分别投放一枚原子弹,为抗法西斯战争盖棺定论。二战之后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继续上升,并且逐渐占据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中国当时的经济也在平稳发展,当然好景不长,国内开始了内战,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前进,从此中美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这个世界上,弱肉强食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也是中国弱国无外交的时代,中美关系也是中国与列强关系的一部分。二战结束之后,蒋介石政府为得到美国的援助进行内战,让美国在中国得到一些特权。中美的关系再次变成不平等的关系,然而随着中国内战的进行,美国支持的国民政府失败,退守台湾。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与美国开始全面的对立。 必须承认的是当时中国作为当时除了苏联以外的第二大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老大本来就应该水火不容,当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已经开始。中美关系也成为这的一部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一整套手法,以及阻挡中国统一的行为让中美关系达到最为敌对的状态。加上朝鲜战争,中国毫不犹豫的出兵抗击美国,使美国的失利。99年科索沃战争美国悍然轰炸中国大使馆,造成中方人员伤亡!之后中美在南海再起摩擦,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国还被迫地在美国侦察机迫降军用机场之后归还美国飞机和机组人员,这在任何主权遭到侵犯的情况下,都是无法想象的!中美对立趋于白日化。 然而中国在此期间也得到了喘息,并且敏锐的把握住了机会。随着不久911事件爆发,美国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反恐战争,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期间,美国无力与中国爆发新的摩擦,这也是中国面临的所谓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经济科技领域也都得到很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和平与发展战略 2.不结盟政策 3.全方位对外开放 二、开展以联合国为积极中心的多边外交 1.积极参与联合国事物 2.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三、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重视与东盟的关系 3.加强与欧盟的关系 4.发展睦邻友好合作 重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难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丰富和发展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广泛而繁多,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改精神,多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和录像资料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而斗争。”这是什么时期提出的外交的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和发展的需要,适当地调整了外交政策,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走上全方位的外交时代。由此到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做了哪些调整?(让学生自己概括借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1.和平与发展战略

对这一战略调整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做一介绍,让学生了解这一调整的重要意义。 世界进入80年代以后,形势的发展出现了某些新的特点,一方面苏美仍在激烈争夺,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但另一方面,双方之间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又产生了一种制约力量,以至于双方谁都无制胜把握,谁都不敢轻启战端。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纠正了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指导思想,决定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头等大事和中心工作。这些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转变,无不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对外政策提供了保证。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突出反映在两个转变上。第一是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上。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战争威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改变了这种看法,为什么? (让学生阅读引用邓小平关于战争的看法。1985年,邓小平更加坚定了他的上述判断,明确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认为“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通过发展和平力量,树立战胜霸权主义,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一步提问: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生:(思考)师:美、苏两国军事实力相当,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更重要的是全世界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和平的因素超过战争的因素。因此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避免战争。这种认识转变充分说明我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基于这一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但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战争可以避免的前提是,要把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搞好。这就要求和平阵营的力量必须不断增长,必须使这一力量的主体——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尽快地发展强大起来,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第三世界越发展、越强大,世界和平就越有保证。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根据这个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对外政策。那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合作,促进世界的多极化,促进共同繁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正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更加坚定和全面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不结盟政策 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体现为奉行不结盟政策; 不结盟政策的含义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奉行这一政策? 不结盟政策就是中国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因为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结盟就会在某种程度受制于别人,就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如果中国同任何国家结盟,就可能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世界形势的稳定。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我们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发展与任何国家的友好合作的关系。概括为三个重点:与发达国家、周边国家、与第三世界。让学生思考加强与这三者关系的意义何在?让学生讨论一下,不必局限学生的答题思维。培养学生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习惯。 借助课本【学思之窗】的材料“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和本段材料“我们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谁搞和平,我们就拥护;谁搞战争和霸权,我们就反对。”?提问:中国这时奉行什么政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概括为:奉行不结盟政策在;80年代“大三角”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倒向哪一方,都将打破已有的力量平衡,影响世界局势的稳定。同时也有可能使中国最终成为超级大国的附庸,丧失经过多年奋斗才取得的独立地位。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就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最有利于世界和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