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痛针灸疗法

膝关节痛针灸疗法
膝关节痛针灸疗法

膝关节痛针灸疗法

治疗膝关节痛的自然疗法

一、背部的董氏奇穴三金穴(金斗、金吉、金陵)针刺放血:三金穴的位置:后背的第三、四、五脊椎旁开三寸处,自上而下分别是金斗、金吉、金陵三穴,两边对称共六个穴(见下图)。主治:膝盖痛及脚痛,左边痛取左穴,右边痛取右穴。该穴组相当于膀胱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关节疼痛,有立竿见影之效。施术方法: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用无痛感的,糖尿病人取血用的取血针点出血,然后用拔罐器抽出点血即可)。如年老体弱气血不足不宜放血的,可在三金穴处刮痧,可刮出许多红黑色成串状瘀包点。以上方法每周可施术两次。如配合针刺肩中穴效果极佳。注意:三金穴只放血。二、针刺肩中穴:董氏奇穴72绝针之一。肩中穴的位置:手臂下垂,自肩骨正中向下二寸半处是穴。(见上图)。主治:膝盖关节炎(特效)、膝盖扭伤(特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悸亢进、肩痛、五十肩、腰痛、流鼻血、血管硬化。施术方法:刺针五分到一寸(左病右取),也可刮痧结合点刺出血及拔罐。如肩中穴与董氏三金穴或与手部的董氏奇穴一起施治治疗膝痛效果极佳。三、针刺或按揉手背部的董氏奇穴(见上图):手背部的穴位是左病右取。施术方法:⑴

针刺1—3分深,留针15分钟或点刺出血。针刺每周3-4次,点刺出血每周2次。⑵五根木牙签捆绑在一起,剪平尖端,在相关穴位上点刺2-3分钟以上。用木牙签点刺或按揉每天至少两次。1、按揉或针刺胆穴和心膝穴:胆穴和心膝穴的位置:胆1、2穴位于中指背第一节中央两侧的中点。心膝1、2穴位于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的中点。胆穴主治:小儿夜哭(胆虚故也)腹胀、腿酸胀、小腿神经痛等。胆一穴治疗腿胀痛针下立愈。依据“心与胆通”的理论,同时针刺胆穴和心膝穴能够舒发胆气下行,一方面可舒肝利胆、行气解郁、治疗胆胃不和所致诸病,一方面可有效的治疗膝关节疼痛,疗效确凿。心膝穴主治:膝盖痛、肩脾痛、颈项痛、小腿胀痛及酸痛。本穴治疗脊椎疼痛及膝关节炎,临床运用效果极佳。——虚寒性骨痛(解语石)胆穴和心膝穴的施术方法:针刺由内向外斜刺二~三分。如配膻中穴(可点压)治疗膝无力特效。配肩中穴治膝盖痛效果更佳。2、按揉或针刺灵骨穴与大白穴:灵骨穴的位置(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在手背虎口、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距合谷及大白穴均一寸。主治:心、胃、肺、肾、妇科、五官科、半身不遂、癌症等多方面种疾病,坐骨神经痛、头痛、偏头痛、腰痛、背痛、脚痛、经痛等多种痛症及一切久病、怪病。施术方法: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针往小鱼际方向斜刺或直刺1寸。大白穴的位置:手握拳,拇指与食指间横纹尽

头向外一寸是穴(大白穴与大肠经的三间穴相符)。主治:头痛、偏头痛、肺癌、肺炎、肺气肿、肺积水、坐骨神经痛、腰背痛等。施术方法:三棱针刺出血或用针直刺3-5分。灵骨穴与大白穴如配合肩中或心膝穴,治疗膝痛可针到痛止。注:中指的膝灵穴与小指的火膝穴(见上图)都治疗膝痛,可作为辅助穴位随时按揉。四、按揉刺激手掌部的7个董氏奇穴(见上图):施术方法:用木牙签点刺:每穴点刺2-3

分钟以上。转揉刺激:用手指先点压住穴位,每穴点顺时针转揉36次(或9的倍数),再逆时针转揉24次(或6的倍数),然后用力点压3次。此方法每天至少操作两次,一定要有酸麻胀痛感。注意:手部穴位都是左病右取。1 、中间穴:食指掌面第一节正中央。主治:疝气、心悸、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花、眼睛酸痛、背痛。2、下间穴:食指第二节正中央处是穴。主治:心悸、疝气、背痛、头晕、膝盖痛、两眼发酸。3、大间穴: 食指第一节正中央挠侧(向大指一侧)三分处是穴。主治:心悸,心脏性喘息、心内膜炎、疝气特效、扁桃腺炎、腹胀气、膝盖痛、眼痛、三叉神经、小儿气喘、疳积。4、小间穴:大间穴上二分半处。主治:支气管喘息,吐黄痰、胸闷、心悸、膝盖痛、小肠胀气、疝气(特效)、角膜炎、扁桃腺炎。小儿气喘、疳积、肠炎(特效)5、侧间穴:大间穴下二分半处。主治: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吐黄痰、喉炙脔、角膜炎、麦粒肿、心悸、胸闷、

膝盖痛、腹胀气、小儿气喘、疳积、扁桃腺炎、肠炎(特效)。

6、重子穴: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一寸处穴。主治:背痛、胸痛、肺炎、肺癌、肺气肿、感冒、咳嗽、气喘、心悸、膝盖痛、退烧、喉炎。特效:小儿疾患,三棱针刺出血(特效)。

7、重仙穴:手掌向上,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骨缝下是穴,重子穴下一寸处穴。与手背灵骨穴相通。主治:背痛、胸痛、肺炎、肺癌、肺气肿、感冒、咳嗽、气喘、心悸、膝盖痛、退烧、喉炎。特效主治:治疗背痛、胸痛。配穴:重子穴配重仙穴治疗背痛、胸痛(特效)。说明:以上7个穴位只要认真点揉可有效的治疗膝关节疼痛。五、膝眼点压法:用双手中指点压两个膝眼(除骨裂或水肿外,患侧健侧都要点压)。施术方法:用双手中指按住膝眼,先吸足一口气,然后随慢慢吐气、随着按压膝眼、压力也随着加大,呼气毕随吸气手指慢慢抬起。如此反复36次。每天操作3次。六、膝部九宫按摩法:以膝盖为中心(膝盖的中心为五宫),相距2寸半左右进行米字型按揉(用拇指、食指、梅花指均可,能用上力就行),按摩顺序:上、下、左、右、左上、右下、再右上、左下、最后把手掌搓热按摩五宫。按摩方法:顺转36次逆转24次(或9与6的倍数),转揉完每个点之后都要点压2-3次。此方法可较快的打通膝部的经络,有效的促进膝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膝部的疼痛。按摩膝部九宫,治疗与缓解膝部疼痛的机理:按摩九宫时揉动了

“脾经”的阴陵泉及血海穴;“胃经”的梁丘、犊鼻、足三里穴;“胆经”的膝阳关、阳陵泉穴;“肝经”的膝关、曲泉穴;“膀胱经”的委中、委阳;“经外奇穴”鹤顶、内膝眼等。这些穴位打通了膝部、腿部的多条经络,依据“通则不痛”的理论,膝部九宫按摩法可有效的防治膝部关节及腿部的疼痛。膝部九宫按摩法要求每天做2-3回。七、膏药敷贴法:1、取九宫按摩法的九个穴点,加上委中穴与内关穴,共11个点。2、用舒筋活血透气性好的膏药(如麝香壮骨膏),剪成2.5厘米左右见方的方块,贴到上述的穴点上(膝盖中央可稍大),只要皮肤不过敏,贴2-3天取下,间隔一天再贴,如感到舒适,要坚持贴10几天,一般膝盖疼痛必有好转。注意:可加上热敷。八、对应部位(痛点、穴位、反射区)治病法:理论依据:根据《黄帝内经》中“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的治疗原则,人体各部位就有了无数的对应部位。如左手背与右脚背、右手背对应,左手腕与右脚踝、右手腕对应,右膝盖与左胳膊肘、左膝盖对应,左上肢与右下肢、右上肢对应,左小臂与右小腿、右小臂对应---以此类推。1、点压对应部位痛点:如右膝盖痛,在左胳膊肘附近(肘部内、外、上、下、左、右)找敏感的痛点,按住后配合呼吸(呼气时点压,吸气时抬起)用力点压(用手或小按摩棒点压)2-3分钟以上,每日2-3次(如2、3、4个痛点,要分别点压,不要磨破皮肤)。点压痛点后,用搓

热的手掌扣住肘尖(肘的中心)顺转36次逆转24次最后再用力点压3-3次。2、肘部治疗膝痛的董氏心门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莺嘴突起内侧陷处,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或距手腕横纹上9寸、小肠经小海穴附近。主治:本穴除治疗心悸、胸闷、心脏病、呕吐外,还治疗大腿内侧及腹股沟疼痛、坐骨神经痛、尾骶骨痛、膝盖痛(内侧尤效)。施术:针刺三分至五分或点刺出穴,也可按揉。注意:左膝盖痛针刺右肘的心门穴。本穴不宜双手同时用穴,取穴时需抚胸取穴为准。

九、其他疗法:1、手、足、耳疗法(见上面的“手掌骨全息图”,“足外侧反射区图”“耳图”):只要膝盖痛在相应的手、足、耳反射区附近必有痛点。可随时按揉手背第二掌骨反射区腿穴与足穴之间的“膝穴”,耳尖直下约0.5寸的“膝”反射点,足外踝下约2寸的“膝关节反射区”。可以分别点压或按揉2-3分钟以上,每天3次。注意:手区是左病右取,足区是取同侧,耳区是取双侧、分别点压。2、放血疗法:以膝盖中点为中心的九宫穴位加上委中穴的10个穴点可分5次针刺放血(根据身体状况,隔3-4天放血一次),对治疗膝痛效果明显。3、刮痧、艾灸:除水肿、骨裂、外伤之外,可在膝盖处刮痧、艾灸。4、象数疗法:默念00100.00700(乾卦与艮卦),可治疗两膝痛与两腿痛。说明:1、上述各种方法可任选几种交替试用。只要坚持治疗必有良好的效果。2、注意膝部保暖,要坚持走步(最好是走九宫步)。3、每天用

温热水烫手两次,每次5分钟以上。晚上温热水烫脚搓涌泉穴及足的膝关节反射区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注意事项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注意事项--摘录自北医三 院运动... ACL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 ACL重建术后患者都会收到一份《ACL重建术后康复方案》,上面详细列举了术后各个时间段的康复内容。事实上,即便有这个康复计划,患者朋友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扰。在门诊复查和术后患者电话咨询中,我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将此类问题做一总结并提出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①术后常见症状 ⑴后方疼痛现在ACL重建的主流技术是用自体腘绳肌腱。术后的这种疼痛一般为取腱时取腱器造成皮下组织、深筋膜等损伤引起,表现为大腿后方或者膝关节后方疼痛。此类疼痛一般持续至术后1周左右,也有患者根本就没有此类疼痛。有时会有少量出血渗至皮下也会有刺激从而产生疼痛。患者可以自己观察,若看到大腿后方或者膝关节后方的皮下有淤血,轻度压痛,没有明显肿胀,就是正常现象。 ⑵体温升高术后体温轻度升高,在38℃以内,持续不过4天,一般为术后吸收热,属正常情况。如果体温超过38℃或

体温尽管在37.5℃左右但持续时间大于4天,要警惕术后感染或呼吸道等感染,需尽快就医。 ⑶关节肿胀 ACL重建术后膝关节一般都会有肿胀,因软骨等损伤的程度不同,肿胀的程度也不一样。较轻的患者在术后4-6周肿胀就会好转,一般在术后3个月内可以消肿,如果软骨损伤较重,术后6-8个月膝关节肿胀的患者也有。一般建议3个月以上膝关节没有消肿的患者要及时就医。膝关节肿胀一般为积液引起,若感觉膝关节肿胀很明显、张力很大(有时会伴有体温升高),应看门诊,由手术医生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要穿刺抽液及加压包扎等。3个月以内的轻度肿胀,若正在进行膝关节屈膝等角度康复,可加强冰敷(详见后述)。若膝关节活动度已经恢复,可以外用关节洗药口服扶他林等进行消炎,同时加强膝关节肌力练习(详见后述)。 ⑷内踝淤血重建ACL取腱处或者骨道口会有少量出血,出血量若在20-30ml以上则不能在其附近吸收。不能吸收的出血会沿着皮下与深筋膜之间的间隙向下流之内踝处停留,慢慢渗出,在皮下形成青紫等淤血的表现,按之有轻度疼痛。这种现象一般在术后7-10天出现,持续3-4周。有时淤血也会在胫骨前方或者表现为胫骨前方的肿胀等,可局部热敷、加强踝泵练习,促进其吸收。

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膝痹症(退行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 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 西医学中退行性关节炎。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1日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骨痹”的诊断,其诊断依据为:“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临床表现以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舌质偏暗,舌苔薄,脉滑或弦为次症。多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改变。”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长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4)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 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勃稠,wBc<200(个/ml; (4)中 老年患者(多40岁); (5) 晨僵感30min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6) 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 线检查,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 (1) 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肢体多 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 等表证。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缓。 (2) 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 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关节活 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 脉濡缓。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 不便,局 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 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 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活黄腻,脉滑数活浮数。 痰瘀痹阻:痹阻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活关节肌 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玩麻活重着,活关节僵硬变 性,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活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二、 1、 甚 、甬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 2、

膝关节韧带重建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膝关节韧带重建方法 导语:膝关节拉伤,损伤都会给我们的膝关节韧带带来很大的破坏,膝关节韧带一旦遭受严重的创伤,要想恢复是非常难的,很多病情严重的朋友只能选择 膝关节拉伤,损伤都会给我们的膝关节韧带带来很大的破坏,膝关节韧带一旦遭受严重的创伤,要想恢复是非常难的,很多病情严重的朋友只能选择膝关节韧带重建这一种方法,可能我们大家对于膝关节韧带重建方法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膝关节韧带重建方法吧。 1本病最重要又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是,减少关节的负重和过度的大幅度活动,爱惜患病关节,以延缓病变的进程。肥胖者应减轻体重,以减少关节的负荷,延缓病变的发展。下肢关节有病变时可用拐杖或手杖,以减轻关节的负担。可以做理疗及适当的锻炼,以保持关节的活动范围,必要时可使用夹板支具及手杖等,有助于控制急性期症状。消炎镇痛药物可减轻或控制症状,但不能改变病变的进展,只是在急性疼痛发作期间起治标作用,应在评估患者风险因素后慎重使用且不宜长期服用。软骨保护剂如硫酸氨基葡萄糖具有缓解症状和改善功能的作用,同时长期服用可以延迟疾病的结构性进展。对晚期病例,在全身情况能耐受手术的条件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是公认的消除疼痛、矫正畸形、改善功能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一、饮食治疗:饮食治疗的关键是合理安排饮食结构。老年人多食入一些含钙、磷、维生素及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以弥补体内与骨代谢有关的物质的不足。饮食治疗贵在长期、合理地调节饮食并持之以恒,短时间内暴饮暴食不但对身体无益,反而有害。 二、骨药物治疗:中药-骨质-骨方-世医-贴-针对病理局部用药、全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_方案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 (二)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舌质红,苔黄。 (三)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四)肝肾亏虚证:膝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膝关节疼痛 1.疼痛评估:评估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遵医嘱物理治疗。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交感、皮质下、膝等穴。 4.遵医嘱中药熏洗。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6.遵医嘱艾灸,取阿是穴、阳陵泉、膝眼、外膝眼等穴。 7.遵医嘱拔火罐,取阴陵泉、足三里、解溪等穴。 (二)膝关节肿胀 1.评估红肿的程度及诱发因素,皮温、皮肤颜色及完整性,测量髌骨上下缘腿围。 2.遵医嘱对风湿热痹症肿胀患者局部予膝关节冰敷治疗,注意防止皮肤冻伤,观察治疗效果。 3.遵医嘱物理治疗。

4.遵医嘱中药熏洗。 5.遵医嘱中药塌渍。 6.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膝关节僵硬 1.评估僵硬发生时间、关节活动受限的围和生活自理能力。 2.遵医嘱药熨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阿是穴、阳陵泉、膝眼、外膝眼、阴陵泉、足三里、解溪穴等穴。 4.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2.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3.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4.药熨法(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7.艾灸(详见附录2)。 8.拔火罐。 (1)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口径大小适宜的火罐。口径大的用于面积较大的腰背部及臀部;口径适中的用于四肢平整部位;口径小的用于关节部位。在本病中,应选用口径小或适中的火罐。 (2)其他详见附录2。 9.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

中医治疗膝关节疼痛积水滑膜炎

中医治疗膝关节疼痛、积水、滑膜炎 证候诊断1.肝肾亏虚证:关节疼痛、肿胀、时轻时重、曲伸不利,或伴关节弹响,腰膝酸软,腰腿不利,屈伸运动时疼痛加剧;或伴关节变形,筋肉萎缩,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白腻,脉沉细或沉细涩。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酸痛,或关节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得热痛减,遇寒痛增,活动时疼痛加重;或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或纳食欠佳,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苔薄白或白滑,脉弦紧或弦缓。3.湿热阻络证:关节红肿热痛,活动不利,拒按,局部触之灼热。发热,口渴,烦闷不安;或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4.痰瘀互结证:曾有外伤史,或痹痛日久,关节刺痛、掣痛,或疼痛较剧,入夜尤甚,痛有定处;或伴肢体麻木,不可屈伸,反复发作,骨关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周围可见瘀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涩。5.气血两虚证:关节酸沉,隐隐作痛,曲伸不利,肢体麻木、四肢乏力;或伴形体虚弱,面色无华,汗出畏寒,时感心悸,纳呆,尿多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虚而缓。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

加减,独活、桑寄生、怀牛膝、杜仲、党参、秦艽、川芎、桂枝、细辛、狗脊、鸡血藤、骨碎补、淫羊藿、生姜、大枣、甘草。中成药:金乌骨通胶囊、天麻祛风补片、益肾蠲痹丸、壮骨关节丸、尪痹胶囊(片、颗粒)、金天格胶囊、仙灵骨葆片、独活寄生合剂等。2.寒湿痹阻证治法:散寒除湿,温经活络。推荐方药:乌头汤合桂枝附子汤加减,附子、黄芪、桂枝、白芍、细辛、川芎、炙麻黄、羌活、秦艽、白术、独活、怀牛膝、生姜、大枣、甘草。中成药:正清风痛宁缓释片、附桂骨痛胶囊、通痹片、骨龙胶囊、寒湿痹颗粒(胶囊、片)、疏风活络胶囊、草乌甲素片、祖师麻片、独一味片、盘龙七片等。3.湿热阻络证治法:清热除湿,通络止痛。推荐方药:四妙汤加减,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知母、忍冬藤、络石藤、豨莶草、透骨草、大枣、甘草。中成药:湿热痹颗粒(片、胶囊)、新癀片、四妙丸等。4.痰瘀互结证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秦艽、独活、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怀牛膝、地龙、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中成药:小活络丸、大活络丸、血栓通胶囊、血塞通分散片等。5.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养血,舒筋和络。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陈皮、炙升麻、柴胡、当归、桂枝、白芍、细辛、川芎、独活、透骨草、淫羊藿、怀牛膝、巴戟天、大枣、甘草。中成药:八珍丸、痹祺胶囊

老年膝关节疼痛的诊断与中医治疗【值得收藏】汇总

膝关节疼痛在老年人中发病非常广泛,有人在来就诊的患者中,随机调查1000例,患腰病的23%,患膝部疾病的占17%,仅次于腰病列第二位。从症状来看,膝痛占80%,还有膝关节肿胀积液、变形、膝酸软无力等。在骨科门诊,膝痛患者中,一多半是骨性关节炎,因此,老年膝关节疼痛以介绍膝骨性关节炎为主。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也叫老年性关节炎,有人说50岁以上约80%,60岁以上约90%,70岁以上100%有这种增生性改变。但其中有症状的不过15%—20%左右(男性15%,女性22%);不得不求医者,不过5%左右。有人认为X线片上有骨关节病的,约有30%的人有疼痛症状。也有人认为本病有骨质增生性改变,有骨刺,因此称为增生性关节炎,这也为我国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由于膝关节外观多伴有关节肥大或畸形,所以曰本人称之为变形性

关节炎,也有人称之为肥大性关节炎。美国医生认为该病是从关节软骨退化开始,故称之为退行性关节炎。多年来国内外大多数医生和文献仍称此病为骨性关节炎(ostcoarthritisOA),认为是从软骨退行性变开始而累及骨质、滑膜等关节结构的慢性损伤性疾病,伴随修复通常是炎症过程,故称之为骨性关节炎。欧洲医生也称此为骨性关节病。一.膝关节的解剖特点膝关节是人体关节中负重多且运动量大的关节,位居下肢的中枢。其上下的股骨和胫骨是人体最长的两个长骨。由于长的杠杆臂使膝关节受力重,劳损及创伤机会多,位居所有关节的首位。髌骨位于强大的股四头肌肌腱中,是人体最大的种子骨。一般关节软骨厚度为2—4毫米,而髌骨软骨厚度为其2—3倍,甚至可达7毫米以上,所受压力及剪力都大,因此髌骨软骨软化发生率高达异乎寻常的程度。随着人的年龄老化,骨性关节炎发病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全身187个滑膜关节中,膝关节的滑膜面积最大。关节软骨的面积及关节腔的容积均居首位。膝关节伸直时可容纳60毫升液体,轻度屈曲位可容纳88毫升。正常情况下膝关节内仅有0.13—3.5毫升的滑液,以液膜状态敷布在软骨面上;关节腔内处于负压状态,为-8—-12厘米水柱,所以不容易抽出液体。膝关节是人体最完善最复杂的关节,它不仅具备滑膜关节必备的主要结构——关节面、关节腔和关节囊;而且还具备各种辅助结构:如有纤维软骨形成的半月板,以及韧带、滑囊、滑膜皱襞、脂肪垫等。众多的结构,使膝关节病变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种类繁多,诊断困难。外侧髁:扁平,但髌面较大而高起,比内侧髁约高起0.5厘米,适于屈伸。股骨——两髁关节面联合有一浅凹,即关节软骨髌面,伸膝时容纳髌骨。内侧髁:长而狭,面积比外髁小而低,屈伸还有旋转。骨性结构▲内外侧髁与股骨内外侧髁分别对应,以增加膝关节的稳定。胫骨▲内侧髁骨小梁较外侧髁稀少、疏松,再加上内侧半月板耐磨能力不如外侧,因此随年龄老化而易形成膝内翻。 髌骨关节软骨面在人体所有部位以此最厚。髌骨与股骨滑车面构成髌股关节。髌骨关节面在屈膝30、60、90度分别与下区、中区和上区接触。半月板内侧半月板窄而长,比较薄;外侧半月板宽而短,比较厚。半月板的作用在于承重,并使压力分布均匀;增加关节稳定性;不仅起到润滑作用,而且通过滑液表面扩散,有助于关节软骨的营养;并且有保护关节软骨的作用。关节囊薄而坚韧,近侧附着在股骨关节面的近侧缘及髁间线,远侧附着在胫骨。滑膜人类的膝关节发育最为完善,其滑膜具有以下特点:(1)滑膜面积最大,分泌区最广,(2)脂肪垫及绒毛数量最多,也最大。(3)与周围结构,特别是肌腱明显分开。(4)滑膜形成许多囊状隐窝,其中5个位于关节腔前面,4个位于关节腔后面,从而使滑膜腔容积大为增加,成为人体关节腔容积最大的关节。脂肪垫滑膜与髌韧带之间有脂肪垫分隔,此垫充填在髌韧带之后及股、胫的间隙内,呈三角形,为髌下脂肪垫。具有衬垫和润滑作用,可防止摩擦、刺激,并吸收震荡。其常见的病理改变为液化、出血、水肿、渗出、增生肥大、硬化钙化以

中医辩证治疗膝关节滑膜炎

中医辩证治疗膝关节滑膜炎西医:膝关节滑膜炎是指膝关节受到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时,引起滑膜损伤或破裂,导致膝关节腔内积血或积液的一种非感染性炎症反应疾患。可分为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和慢性损伤性滑膜炎。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多发生于爱运动的青年人;慢性损伤性滑膜炎多发于中老年人,身体肥胖者或过用膝关节负重的人。 1.急性膝关节滑膜炎多因打击、扭转、运动过度以及外科手术后1--2小时发生肿胀、疼痛、活动困难、走路跛行,局部皮肤温度高,皮肤肿胀紧张,关节穿刺出血性液体。本病常是膝关节其他损伤的合并症,须与骨折、脱位、韧带及半月板损伤相鉴别。 2.慢性膝关节滑膜炎一般由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失治转化,或由老年其他的慢性劳损导致滑膜的炎症渗出,产生关节积液造成。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劳累或关节疼痛的病史。患者感觉两腿沉重,关节肿胀、下蹲困难,或上下楼梯疼痛,劳累后及遇寒后加重,休息后及遇暖时减轻。病程日久者,股四头肌萎缩,关节不稳,活动受限,关节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清亮的积液。X线片示膝关节骨与关节结构无明显异常或骨赘形成,可见关节肿胀和活动不利。 病因: 膝关节是全身关节中滑膜最多的关节,滑膜细胞分泌液体,可以润滑和滋养关节,机体运动时膝关节所产生的热能全赖于滑膜液体及其血液循环而得以散发。当关节受外在性和内在性因素影响时,滑膜产生病变,引起充血或水肿,并且渗出液体,导致膝盖积水。中医学认为,关节滑膜炎分为外伤及慢性劳损两方面。膝关节遭受骨折、脱位、韧带断裂、软骨损伤等,都可使关节滑膜同时受损。伤后积瘀积液,湿热相博,使膝关节发热、胀痛、灼热、肌肉拘挛,关节屈伸障碍,形成急性滑膜炎;如受伤较轻,或长期慢性劳损,加之风寒、湿邪侵袭可使膝部逐渐出现肿胀,功能障碍,形成慢性滑膜炎。这时要及时治疗不可就拖,可外用滑膜炎安舒贴及时治疗。 临床表现: 1.如果是急性损伤,膝关节血肿。关节血肿一般是在伤后即时或之后1--2小时内发生,膝及小腿部有广泛的瘀血斑。触诊时皮肤或肿胀处有紧张感,浮险试验阳性。常有全身症状,如瘀血引起的发热,局部较热。本病常是其他损伤的合并症。临床时要仔细检查,以防漏诊。 2.慢性劳损或损伤性膝关节滑膜炎,为急性膝关节滑膜炎处理不当转为慢性所致,临床上多见于老年人,体质多湿者,或伴有膝内翻、膝外翻或其他膝部畸形的患者,或有膝关节骨质增生症者等。患者主诉多为两腿沉重不适,膝部伸屈困难,但被动运动均无明显障碍,疼痛不剧烈,局部不红不热,膝关节功能检查一般无明显的阳性体征。常见的现象是:在膑韧带两侧膝眼处隆起、饱满,以手触诊,该处松软,甚则有囊性感,关节积液如超过10毫升则浮髌试验呈阳性。 3.当膝关节直接受到暴力打击,长期负重慢性劳损,间接膝关节扭伤、手术过程中的损伤,剧烈体育活动或超强度训练,不正确的习惯动作,关节本身退变,膝关节反张,甚至穿鞋不当均可引起创伤滑膜遭受损伤、滑膜充血、肿胀,滑膜细胞活跃产生大量积液,其中含有血浆、白细胞、吞噬细胞等。正常关节滑液为碱性液体,由于损伤后渗出增多,关节内酸性产

膝关节韧带

韧带的损伤恢复起来很慢,时间会很长,但效果不一定很好,一般在临床上轻的无特殊治疗,采取休息、理疗等方法;重的采取手术修补。在平时的保养中必须注意勿过度剧烈运动,必要时可带上护膝,因为外侧韧带是限制膝关节向外运动的主要组织,损伤后恢复慢易导致再次损伤。 你说的韧带是什么韧带呢?膝关节内有四条很重要的韧带,分别是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如果同时伴有半月板损伤,最好还是做手术,因为韧带和半月板损伤都是不可逆的,尤其韧带,是具有弹性的,断了后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即便缝合也不行,所以必须重建。没有了韧带给关节提供稳定性保障,关节就会出现异常活动,会损伤软骨和半月板,磨损的半月板和会进一步磨损关节内其他正常组织。而且这种手术是微创的关节镜手术,创伤不大,恢复较快。但术后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帮助恢复下肢功能,而且这一环节很重要,从某种意义讲和手术是同等重要的。 内、外侧副韧带损伤治疗: ①内侧副韧带损伤:在急性期可用弹力绷带包扎,疼痛严重者可用氟美松磷酸钠局部封闭以减轻疼痛和水肿。慢性期可进行热敷、股四头肌锻炼等疗法。按摩手法治疗也有效果,可让患者仰卧床上,屈髋屈膝。医生扶膝握踝,一面以扶膝之手指揉按内侧副韧带处,握踝之手摇转小腿,再伸直下肢,然后双手合抱膝部揉捻。开始练步时,鞋跟内侧应垫高1 cm以防内翻。若为部分撕裂,可屈膝30°固定,并积极锻炼股四头肌,若为完全断裂,可以手术修补,用半腱肌或股薄肌腱固定于股骨内髁。 ②外侧副韧带损伤:比内侧副韧带损伤一般要轻,宜休息,在保护局部相对稳定前题下进行肌力锻炼。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可用手法治疗,患者侧卧床上,伤肢在上,助手固定大腿,医者一手扶膝按揉伤处,一手握踝摇转小腿,交替作拔伸、屈髋、屈膝,按揉伤处。即使外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因髂胫束和股二头肌能部分代替外侧副韧带的作用,因而也不会造成严重的障碍。是否手术修补可酌情取舍。对陈旧病变关节不稳的患者,可利用阔筋膜和股二头肌腱移植,重建韧带。 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治疗膝交叉韧带损伤以不全撕裂为常见,可先抽尽积血,然后用长腿石膏管型屈膝30°固定6周。在上石膏管型时,在石膏管型即将硬化成型之前,对前韧带损伤的病人,应将胫骨向后推,对后交叉韧带损伤的病人,应将胫骨向前拉。鼓励病人尽早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若为完全撕裂的病人,则宜手术修补,重建韧带。对前交叉韧带损伤,凡不满2周的前交叉韧带断裂应争取手术缝合,目前主张在关节镜下做韧带缝合术。对后交叉韧带损伤,目前的意见偏向于在关节镜下早期修复。术后用长腿石膏托固定膝部于20°位4周。 应当注意的是,本病多与半月板损伤、膝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存在,应对病人做周详检查,处理时要全面考虑病情,以求治疗完全。 疾病预防

中医对付膝盖疼的几个小方法

膝盖疼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毛病。今天,我们为你介绍几个专治膝盖疼的妙法。它们的治疗思路十分明确,效果也非常不错。涉及口服方剂,须咨询当地中医师,根据体质辩证用药! 1,伸筋草透骨方 准备伸筋草40克,透骨草40克,千年健20克。将这些药物洗净,加清水2500毫升煮沸,煎煮药液500毫升,倒入盆中,趁热蒸熏膝盖,或者用毛巾浸透药液,趁热外敷膝盖,每次治疗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 说明:此方中伸筋草以及透骨草,能去风湿,舒筋活络。千年健入肝肾二经,能去风湿,壮筋骨。它们对于风湿痹痛、肢体酸痛,尤其是遇寒加重的膝盖疼痛、腿部沉重,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乌花透骨汤 准备制川乌30克,红花30克,透骨草30克。将这些药物洗净,加清水1500毫升,浸泡30分钟,用武火煮开后离火,加醋250毫升,熏洗膝盖。 说明:此方中川乌能散寒,红花能活血止痛,透骨草伸筋通络。它对于风寒湿所致的膝盖疼痛有特别好的疗效,对于大多数的膝盖疼痛,都有治疗作用。 3,葱醋热敷方 准备陈醋160克,葱白50克。先将醋煎煮到剩下一半,然后加入切细的葱白,再煮沸,过滤后用布浸泡醋液热敷在患处。每天两次即可。 说明:此方对于膝盖冷痛有特别好的疗效。患者的主要表现就是膝盖、小腿发凉的同时还疼痛。这里的葱白有散寒通络的效果。醋入肝经,肝主筋,因此可以对膝盖不适起到治疗作用。 4,消瘀散 准备蒲公英60克,没药30克,土鳖虫30克。将这三味药共研细末,蜂蜜和冷开水调拌,外敷患处,坚持3小时。每日一次。

说明:这个办法对于膝盖肿痛,有淤血的人特别有效。蒲公英可以清热解毒。土鳖虫能破血逐瘀,续筋接骨。没药活血散瘀。膝盖受伤急性期多以红肿疼痛为主要表现,热毒和淤血是致病的根源。此时用这个小方子,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5,桑寄生鸡蛋汤 准备桑寄生30克,鸡蛋两枚。将桑寄生洗净入锅,加入适量水,旺火煮沸到鸡蛋熟,蛋去掉壳回汤里继续煮。吃蛋喝汤。每日一剂,连服10天。 说明:这个方法对于膝盖酸痛无力,屈伸不得,活动能力下降的人特别有效。这源于桑寄生味甘性平,能平补肝肾,强筋骨,去风湿,对于膝盖乏力的人特别适用。 6,牛膝羊肉汤 准备羊肉100克,川牛膝12克,枸杞子12克。将这些材料洗净,羊肉切块,一同加入砂锅,加水、料酒文火煮2到3小时,到羊肉熟烂,加少许食盐调味。吃肉喝汤,每日一剂。 说明:这个办法对于膝盖发凉、遇寒则通、关节僵硬、素体阳虚的人十分有效,多见于高龄老人。川牛膝温补肝肾,活血通经,祛风除湿。枸杞子滋补肾阴。羊肉大补肾阳。此方阴阳双补,力道强劲。

中医辩证治疗膝关节滑膜炎

中医辩证治疗膝关节滑膜炎 西医:膝关节滑膜炎是指膝关节受到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时,引起滑膜损伤或破裂,导致膝关节腔内积血或积液的一种非感染性炎症反应疾患。可分为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和慢性损伤性滑膜炎。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多发生于爱运动的青年人;慢性损伤性滑膜炎多发于中老年人,身体肥胖者或过用膝关节负重的人。 1.急性膝关节滑膜炎多因打击、扭转、运动过度以及外科手术后1--2小时发生肿胀、疼痛、活动困难、走路跛行,局部皮肤温度高,皮肤肿胀紧张,关节穿刺出血性液体。本病常是膝关节其他损伤的合并症,须与骨折、脱位、韧带及半月板损伤相鉴别。 2.慢性膝关节滑膜炎一般由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失治转化,或由老年其他的慢性劳损导致滑膜的炎症渗出,产生关节积液造成。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劳累或关节疼痛的病史。患者感觉两腿沉重,关节肿胀、下蹲困难,或上下楼梯疼痛,劳累后及遇寒后加重,休息后及遇暖时减轻。病程日久者,股四头肌萎缩,关节不稳,活动受限,关节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清亮的积液。X线片示膝关节骨与关节结构无明显异常或骨赘形成,可见关节肿胀和活动不利。 病因: 膝关节是全身关节中滑膜最多的关节,滑膜细胞分泌液体,可以润滑和滋养关节,机体运动时膝关节所产生的热能全赖于滑膜液体及其血液循环而得以散发。当关节受外在性和内在性因素影响时,滑膜产生病变,引起充血或水肿,并且渗出液体,导致膝盖积水。中医学认为,关节滑膜炎分为外伤及慢性劳损两方面。膝关节遭受骨折、脱位、韧带断裂、软骨损伤等,都可使关节滑膜同时受损。伤后积瘀积液,湿热相博,使膝关节发热、胀痛、灼热、肌肉拘挛,关节屈伸障碍,形成急性滑膜炎;如受伤较轻,或长期慢性劳损,加之风寒、湿邪侵袭可使膝部逐渐出现肿胀,功能障碍,形成慢性滑膜炎。这时要及时治疗不可就拖,可外用滑膜炎安舒贴及时治疗。 临床表现: 1.如果是急性损伤,膝关节血肿。关节血肿一般是在伤后即时或之后1--2小时内发生,膝及小腿部有广泛的瘀血斑。触诊时皮肤或肿胀处有紧张感,浮险试验阳性。常有全身症状,如瘀血引起的发热,局部较热。本病常是其他损伤的合并症。临床时要仔细检查,以防漏诊。 2.慢性劳损或损伤性膝关节滑膜炎,为急性膝关节滑膜炎处理不当转为慢性所致,临床上多见于老年人,体质多湿者,或伴有膝内翻、膝外翻或其他膝部畸形的患者,或有膝关节骨质增生症者等。患者主诉多为两腿沉重不适,膝部伸屈困难,但被动运动均无明显障碍,疼痛不剧烈,局部不红不热,膝关节功能检查一般无明显的阳性体征。常见的现象是:在膑韧带两侧膝眼处隆起、饱满,以手触诊,该处松软,甚则有囊性感,关节积液如超过10毫升则浮髌试验呈阳性。 3.当膝关节直接受到暴力打击,长期负重慢性劳损,间接膝关节扭伤、手术过程中的损伤,剧烈体育活动或超强度训练,不正确的习惯动作,关节本身退变,膝关节反张,甚至穿鞋不当均可引起创伤滑膜遭受损伤、滑膜充血、肿胀,滑膜细胞活跃产生大量积液,其中含有血浆、白细胞、吞噬细胞等。正常关节滑液为碱性液体,由于损伤后渗出增多,关节内酸性产物堆积,滑液变为酸性,促使纤维素沉淀,如不及时清除积液,则关节滑膜长期炎症刺激反

中老年人膝关节痛中医治疗经验分享

痹症是体虚的前提下,感受风、寒、湿、热、毒之外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是阻闭不通的意思。风寒湿热等邪,乘虚袭入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皆可以发病。痹症的病因有内外两方面:内因是人体肝、脾、肾及气血俱虚;外因是风、寒、湿、热、毒等邪致病。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按摩只能表面上缓解疼痛症状,很难做到针对病因治疗,因此,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对本病应从整体角度来考虑,根据脏腑理论,认为与肝、脾肾关系最密切,肾气的盛衰对肌体的生长衰老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因为肝肾同源,肾主骨,肝主筋,筋骨相连,所以肝血的充足与否对筋骨的生长荣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如脾胃受损则后天化源不足,人体的正气虚弱,而易感受外邪。 关节痛中医称为痹证,大体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骨质增生、痛风等等。对本病西医的理论中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致病因,所以只能用激素、非甾体类止痛药等药治疗,也只能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激素有很多副作用(如疏松骨质、浮肿等),非甾体类止痛药对胃刺激比较严重,使人体的脾胃受损,所以并非是理想的治疗办法。中医发展了几千年,对痹症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素问》“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痹也”。《医宗必读》对痹证治疗做了很好的概括,提出了采用袪风、除湿、散寒、补气、补血及“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法则。 治疗原理为“不通则痛”,即任何疾病的疼痛均为气血不畅通引起,不畅通的常见原因是风、寒、湿、瘀等。所以本病的性质是正虚邪实,正虚是指素体阴阳气血的不足为内因;邪实是指风寒、湿热之邪侵入人体、引起的不通则痛。很多医生死抱一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乱用活血化瘀药,其实关节痛的关节是局部的气血不通畅,但要先理解“为什么”会使局部的气血不通畅,这才是诊断的关键。气虚无力运血;阳虚无力行血;痰湿阻滞经络等等,都会使局部的气血不通畅,而不是乱用活血化瘀药(因为活血化瘀药都有耗气伤血的副作用)。因为局部的气血不通畅,营养物质也不能供应到局部,所以本病从了“不通则痛”外,还存在“不荣也痛”。总之,身体虚弱才是本病的根本因素。 风痹,由人体虚后风邪侵袭人体而得,其性如风之善行,痛无定处,一下这里痛,一下那里痛。治疗则以风药治之。药用麻黄、苍术、白芷、白芍、川芎、桔梗、威灵仙、甘草、独活、党参、白术、黄芪等。风痹是由人体虚后才会得,因风药多有耗气伤血的副作用,所以风药的运用一定得顾护到人体的正气。中医藏象学中讲到,肺主皮毛,风作用于人体必先受于皮毛,“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肺弱则无力对抗风邪,所以对本病的治疗一定得从健脾胃入手,本人一般以四君子汤为主,再针对病情加用风药,如气虚严重之病人,本人多以“玉屏风”(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为基础方来治,但我把药量作了变化,不是以白术为主药,而是以黄芪为主药,用大剂黄芪(50—100g)补脾肺而固表为主。治疗还能应手。 热痹,见关节红、肿、热、痛,有时人体还有体温升高等现象,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化湿祛风为主。生石膏、知母、桂枝、忍冬藤、威灵仙、防己、牡丹皮、甘草、生地等。本症有热毒的存在,忍冬藤是一味很好的药,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作用,以热痹很合拍,本人有时用一味忍冬藤(100g)为主药再辅以丹参、白术、生米仁等药治之,临床效果显著。此痹如还见症有手脚心烦热,则用大剂生地(50 —100g)为主药,佐以威灵仙、桂枝等药治之。如见舌苔黄厚腻的,则说明了是湿热,则用大剂量的生米仁(200-300克一剂)加竹茹、秦艽等,三五剂就有明显的效果,再作调理。热依附于湿,治湿才是关键,湿去,热也

常见膝关节疼痛的简单判断

常见膝关节疼痛的简单判断 膝关节疼痛也许是所有关节中最难诊断的病症之一。它不仅涉及到关节内的各种病损,也常因各种关节外因素引起,因而确定膝关节疼痛的病因是对关节外科医师的一种挑战。也正因为半数以上的膝关节疼痛并非由关节内病损所引起,所以对关节镜外科医师来讲,如何通过术前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系统的体格检查,对关节疼痛的病因有初步的甄别,显得尤其重要。这样既可减少关节镜检查的盲目性,也可提高关节镜手术的疗效。 病史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是诊断任何疾病的重要步骤。膝关节部位产生的症状往往不具有特异性。如疼痛、打软腿、关节交锁等症状,既可以因为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引起,也可以因为髌股关节异常、关节软骨病变引起,甚至可能仅因为异常增生滑膜的嵌顿而引起。另外,因为膝关节外的病因可引起或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应注意关节外症状的询问,如可能引起膝后痛感的腰部,以及可能引起膝内侧症状的髋部等等。 引起膝关节症状的原因常具有提示性。外伤性原因往往意味着关节内外稳定结构及其它关节内结构的损伤,劳损性原因常常提示肌肉肌腱止点病,退变性原因的意义则更加明了。具体的受伤机制在诊断膝关节稳定结构损伤时很有价值。过屈位损伤常常涉及后交叉韧带,过伸位损伤可能先后造成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内旋内翻常造成外侧韧带复合结构和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外旋外翻则易造成内侧韧带复合结构和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各种不同方向的撞击伤常意味着相应阻滞结构的破坏。半月板损伤也常与膝部的旋转活动有关。 发病或受伤时间在膝关节疼痛的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半月板损伤在急性期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但是在转为陈旧性以后可能仅有打软腿和关节内异物嵌夹的感觉,对诊断造成困难;前交叉韧带损伤在早期可能仅有关节不稳定的感觉,当产生较为复杂的痛感时,就意味着关节软骨、半月板和辅助的关节稳定结构的进一步损伤;轻度的后交叉韧带损伤在早期由于股四头肌的代偿一般无特殊不适,但当出现膝前痛时常意味着髌股关节的严重退变。另外,发病或受伤时间在决定膝关节疾病的治疗方案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损伤的半月板是否要修补,修补的难易程度如何,根据受伤时间可以有一定的评估;急性期的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内侧副韧带损伤应当行保守治疗,在内侧副韧带的愈合期过后则可以行前交叉韧带的重建;急性期的前交叉韧带或后交叉韧带损伤伴后外侧角损伤应当尽早行所有受损韧带结构的修补或重建。 体检 膝关节的体检较为复杂,一种损伤或病变可能有不同的检查方法。在这里我们不想罗列各种方法,只想叙述平时最常用的、我们认为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体检手段,对其具体检查过程、意义进行分析。对于膝关节外科医师来讲,在日常诊疗中,形成自己的一套较为系统的检测程序非常重要。 一、膝关节力线——站立位 脱鞋平地站立,尽可能使踝关节和膝关节并拢,了解膝关节轴线。 正常膝关节的解剖轴线(FTA)有5°-7°的外翻角,机械轴线则为0°,即股骨头中心、膝关节中心和踝关节中心呈一直线。在一般体检中,主要大致了解膝关节的机械轴线。正常情况下膝关节能够并拢,双踝之间应当有4-6cm间距。如果膝关节不能并拢则意味着膝内翻,如果踝关节间距过大则说明膝外翻,内外翻角度通过目测进行估算。

膝关节韧带损伤的MRI表现特点分析 姚改

膝关节韧带损伤的MRI表现特点分析姚改 发表时间:2019-04-10T16:25:32.163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4期作者:姚改[导读] 为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提供MRI检查,检查结果较为准确,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平舆县中医院 CT. MRI室河南驻马店 463000 【摘要】目的:分析膝关节韧带损伤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将我院2018年5~9月的100例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仅给予CT检查,观察组50例则进行MRI检查,对两组的检查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诊断有效率分别为96.0%(48/50)、80.0%(40/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相关撕裂数据显著高于观察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提供MRI检查,检查结果较为准确,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膝关节韧带损伤;MRI;表现特点 膝关节韧带损伤是临床外科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可引发膝关节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等,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则会导致患者膝关节不稳,进而使患者半月板或关节软骨等出现损伤,最终致使膝关节功能障碍。因此,在临床治疗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前进行准确的检查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调查显示,对于因拉扯而造成韧带以及附近产生骨折的患者可有效进行X线检查、CT检查前、后交叉韧带(ACL、PCL),但是在诊断膝关节韧带时,并不能显示出关节周围的肿胀、间隙之间的变化。MRI相对于上述诊断方式来说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安全性等。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探讨了膝关节韧带损伤的MRI表现特点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8年5~9月的100例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满足膝关节韧带损伤的相关诊断标准,精神正常,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并排除严重并发症患者。随机将10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21-53岁,平均年龄为(36.1±2.3)岁;文化水平为:11例患者为小学,8例患者为初中,8例患者为高中,23例患者为大专及以上。观察组患者50例,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为22-52岁,平均年龄为(36.3±2.1)岁;文化水平为:12例患者为小学,9例患者为初中,7例患者为高中,22例患者为大专及以上。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给予CT检查,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采用GE Discovery750 HD宝石能谱64排螺旋CT扫描仪。首先使患者采取仰卧位,双膝呈00度,并对其进行固定,之后应对其双膝附近进行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电流360ma;电压120kv;层厚1.25mm),医生在软组织窗/骨窗进行观察。在扫描结束后,应将扫描完的结果传输至工作站,并利用MIP(多平面重建)将传输后的结果进行图像重建。 观察组患者则进行MRI检查,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采用GE Discovery MR750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首先应使患者采取仰卧位,保持双膝关节在规定的圈内,髌骨应位于圈内的中心位置,双膝呈00度,并对其进行固定,之后进行扫描(参数:TR570ms;TE15ms;层厚1.6mm;层间距1.6mm;矩阵256*256;序列:FSET2WI),检查时间为15分钟。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效率以及相关撕裂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诊断效率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的诊断有效率分别为96.0%(48/50)、80.0%(40/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相关撕裂数据对比 对照组的相关撕裂数据显著高于观察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重建术后的康复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重建术后的康复 发表时间:2010-12-11 发表者:李克军(访问人次:235) 膝关节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又称十字韧带,前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向后、上、外止于股骨外髁的内面;前交叉韧带可防止胫骨向前移动和外旋,交叉韧带在稳定膝关节运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膝关节解剖 (二)病因病理与分类 交叉韧带部位深在,只有遭受强大暴力时才会损伤。一般多见于交通事故和运动损伤。暴力使膝关节过伸或过度外展引起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如屈膝时,外力从前向后加于股骨,或外力从后向前撞击胫骨上端,均可引起前交叉韧带断裂。 分类: (1)交叉韧带损伤可在起止点处将骨质撕裂,造成撕脱骨折。 (2)也可在体部损伤,损伤可为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膝关节有明显外伤史,受伤时可有膝关节内撕裂感,伤后膝关节疼痛,明显肿胀,关节不稳,活动障碍。检查可见关节肿胀,浮髌实验阳性;抽屉试验阳性。 (四)重建术后康复治疗计划 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的康复训练方案 早期—(0-1周)初期—(2-4周)中期—(5周-3个月)后期—(4个月-6个月) 恢复运动期(7个月-1年) 早期康复:消除肿胀;缓解疼痛;关节屈曲活动度维持在0~70度;肌肉收缩练习(主要是踝 泵——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股四头肌等长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次/每日和腘绳肌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 松。大于500次/每日); 初期康复:关节活动度维持0~110(术后3周在坐位抱膝练习屈曲,抱膝至开始感到疼痛处保持10秒,稍稍放松休息5秒,再抱膝,反复练习20分钟,每日一次);强化肌肉力量练习(直腿抬高);患肢负重三分之一。 中期康复;关节活动度维持0~120;强化肌肉力量练习(6周后开始静蹲练习);增加本体感

(整理)中医治疗膝关节病汇总

中医治疗膝关节病汇总 膝关节是人身体较大而复杂的屈曲关节,在承受几乎全部体重的同时还要担负起腿部的各种运动任务。如果不注意保护膝关节,很容易损伤,恢复不好就会有转为慢性病的趋势。如果能够掌握一些膝关节的保健治疗方法,并且能坚持治疗,就可取得很好的疗效。下面介绍几种膝关节推拿保健的手法。 一推拿点穴法 1点揉痛点 用手指按压,找到膝关节周围的压痛点,用拇食指腹在压痛点处进行点揉,压痛点多位于膝关节内外侧、髌骨上下及膝后腘窝处。膝后腘窝处可以用食中指点揉。按揉每个痛点时注意力度,先由轻至重点揉20次,再由重至轻点揉20次。 此手法可以促进痛点炎症吸收,松解粘连,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膝关节疾病。 2 点揉穴位 点揉膝关节周围的一些特定穴,每个穴点揉1分钟,以酸胀为佳。关节水肿时,点揉穴位疗效较好。 (1). 血海穴、梁丘穴 位置:下肢绷紧,膝关节上侧肌肉最高处,内为血海、外为梁丘。 作用:刺激此二穴可有效增加股四头肌的血液供应,配合股四头肌锻炼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尤其对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抬腿无力、屈伸困难,效果显著。 (2). 犊鼻穴、膝眼穴、委中穴 位置: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处为犊鼻穴,内侧凹陷处为膝眼穴。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作用:刺激此三穴可增加关节内血液供应和润滑液的分泌,防止因摩擦造成的疼痛。 (3). 阴陵泉穴、阳陵泉穴 位置:阴陵泉穴位于小腿的内侧,膝下高骨后侧凹陷处。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高骨稍前凹陷处。 作用:刺激此二穴可以疏通下肢经络,改善小腿无力、疼痛等异常感觉。

(4). 三阴交穴、足三里穴 位置:三阴交穴位于内踝高点上四横指处。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 作用:刺激此二穴可以令下肢有力。具有补益肝脾肾,健步强身的作用。 3 掌揉髌骨 以掌心扣按髌骨,在保持足够压力的情况下,使髌骨产生向内向上的轻微运动,在此基础上,带动髌骨做环转运动2~3分钟。按压时,以髌骨下产生酸胀温热为宜。此手法适用于膝关节骨质增生、髌骨软化症、膝关节水肿及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 拿捏股四头肌 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拿捏股四头肌(即膝盖上丰厚的肌肉]约1~2分钟,以微微酸胀为度。此手法可有效增加股四头肌内的血液供应。特别是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股四头肌内侧头萎缩,膝关节不能伸直者。 5 弹拨膝关节内外侧肌腱 用双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触摸膝关节后窝内的两侧,可以摸到两侧有两根“大筋”,此即是大小腿主要肌腱穿行处。膝关节病患者多由于膝关节不能充分伸直而引起这些肌腱“挛缩”,久之腿就会无法伸直。用双手四指经常弹拨此两处“大筋”,可以起到舒筋通络的作用,松解挛缩,恢复肌腱原来的长度。这样,渐渐地膝关节就能伸直了。 6 拿揉小腿肚 用手掌轻揉地拿揉小腿肚。每侧各1分钟,以小腿肚微微发热为佳。此手法的作用是松解患者小腿肚痉挛的肌肉,增加小腿后侧肌群的血液供应。 7 擦膝盖 可在膝盖周围涂擦少量红花油或扶他林,然后用一只手快速在膝盖周围的皮肤上来回擦动,以关节周围产生热感为佳。能够有效增加血供,改善因血供不良而出现的麻木、僵硬感。 8 转膝提腿 站立,双下肢并拢,膝关节微屈,身向前倾,两手掌分别按在两膝上,膝部左右旋转40次;然后坐下,让两下肢悬空,提起左腿,如踢球状30次,左右轮换。此方法主要是活动关节内部各组织,促进关节内润滑液的分泌和滋润。 结束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