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下册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八年级科学下册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八年级科学下册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2019年精选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章 天气与气候第1节 大气层知识点练习第三十三篇

2019年精选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章天气与气候第1节大气层知识点练习 第三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飞机在大气层中飞行主要是在平流层而不是在对流层是因为( ) A、平流层没有强的对流运动,而且空气流动平稳 B、平流层距地面最低,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C、对流层的温度太高了,飞机承受不了 D、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但,但不会影响飞机的飞行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果大气平流层的臭氧层被破坏,下列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 A、太阳辐射增强,热带范围扩大 B、地面失去保护层,全球气温变暖 C、紫外线大量进入地表,伤害人类和其他生物 D、大气高度电离,危及人类生存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超期服役的“天宫一号”空间站将于2017年下半年在大气层中坠落烧毁,走完了它辉煌的一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天宫一号”坠毁时将依次通过暖层、中间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B、“天宫一号”坠落时重力势能会转化为动能,且机械能守恒 C、“天宫一号”燃烧所得产物的总质量和“天宫一号”的总质量相同 D、下半年是指7-12月,此时浙江地区均是昼短夜长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结合有关大气层的特点及作用,以下说法中你最认可的是( ) A、气温变化——地表到12千米高度,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加 B、垂直分层——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 C、物质组成——原始大气层里含有氧气 D、保护作用——阻挡紫外线危害和陨石撞击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臭氧不吸收太阳辐射 B、水汽和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必备条件 C、对流层上暖下冷,有利于空气对流 D、中间层由于上冷下暖,因而对流强烈,雨雪等天气变化复杂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小明暑假乘飞机旅行,飞机起飞时天阴沉沉的下着蒙蒙细雨。起飞一段时间后,突然窗外阳光明媚,天空碧蓝碧蓝的,自云都在她的脚下,看上去像无际的雪原小明对这些现象作出了如下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天阴沉沉的下着蒙蒙细雨”是描述当地的气候特征 B、在飞机上升的过程中小明感到耳朵有点不舒服,是因为随着高度的升高气压逐渐减小的缘故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_5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要点详解 知识点1 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1.分子的构成 (1)水的电解模型如图所示。 水电解的实质是水分子分解成原子和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的定义: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4)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不同的分子 (1)不同种类、不同数目的原子能构成不同的分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如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不同的分子能构成不同的物质。如水由水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 (3)同种原子在直接构成物质时,如果原子的不同,所形成的物质结构就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也就不同。 例1 (上海市闵行区模拟)对于如图,理解错误的是()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氢分子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知识点2 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的大小 (1)原子的半径:一般在m数量级。 (2)直观感受分子、原子的大小: ①1mL水约有20滴水,一滴水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 ②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乒乓球就要放大到地球那么大。 ③铅笔留下的黑色笔迹是碳原子的堆积,一个句号竟有1018个碳原子。 结论:原子很小,分子也很小。单个的分子和原子无法用肉眼看到,也无法用放大镜和光学显微镜看到,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分子。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 (1)1个氢原子的质量:1.674×10-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2.657×10-26kg;1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kg。 (2)1个氢分子的质量:3.348×10-27kg;1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7.307×10-26kg。结论:分子和原子的质量都很小。 说明不同种类的分子和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分子与构成该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的质量(体积)比原子大。但不是所有分子的质量(体积)都比原子大。 例2 (丹东中考)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D.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易错点拨 易错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3 (毕节中考)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C.水降温会结冰,是因为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 D.将石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综合应用 例4 下图是电解水(水→氢气+氧气)模型图,据图填空。 (1)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最终变成了和,这说明发生了(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在这一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水分子已经变成了其他分子,水分子已经不能再保持水的(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在这个模型图中,可以看到一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在这一变化中保持不变,

八年级上科学教案

八年级上科学教案 八年级上科学教案 【篇一: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案】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接任初二两个班的科学教学任务,两个班共有学生56人。这届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水和水的溶液”、天气与气候”、生命活 动的调节”、电路探秘”。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

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与气候”。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完整版)浙教版八上科学知识点,推荐文档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 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 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 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 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 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m =ρ/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 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3,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3=1×10 -3g/cm3 (3)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 1×10-6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1毫升 = 1×10-3升 1升=10 -3 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八年级科学第一节教案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我们周围的水以不同的形式分布与海洋,陆地,空气和生物体中,其中,海洋水占重要部分。可利用 的淡水有限,主要为浅层地下水,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水为淡水。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 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通直流电 1.水-----------------------氢气 + 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从该实验中得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错误:水是由氢气(氢分子)和氧气(氧分子)组成的。 2.水的特点: 3.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如:水结冰;水蒸发;冰融化;泥水沉淀;石头粉碎。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如:水电解;氢气燃烧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 密度的公式: m =ρ/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 (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3,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3=1×10 -3g/cm3 (3) 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1×10-6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1毫升= 1×10-3升 1升=10 -3 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 1.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特点:两个物体相互挤压;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 错误说法:A 压力就是重力 B 压力有时就是重力 正确说法:压力有时等于重力 2.压强: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它定量的描述了压力的作用效果 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 = F / S F= P*S S = F / P 单位:牛/米2,帕斯卡或帕 Pa 1 帕 = 1 牛/米2 1帕的意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八年级科学 上 大气压强 专题练习

第二章大气压强大成教育柳老师 一、填空题 1.著名的_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________实验第一次测定了大气压强的数值.一标准大气压相当于____厘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合________帕,约________帕. 2.把钢笔水吸入笔囊中是利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如果把玻璃管倾斜一定角度,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将_______;水银柱的高度 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在标准大气压(1.0l×l05Pa)下,面积为20m2的房顶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大小为____________N.5.某同学在实验室里读出水银气压计的示数为74cm,,由此可知,当地位置比海平面________选填"高"或"低")。 6.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水容易沸腾,是因为高原地区气压_______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__________100℃。而人在该地区吸气困难,与在平原相比,吸气时肺的容积要扩张得更 ______些,肺内的气压要变得更 _______ 些。 7.高压锅是人们喜欢的节能、节时的炊具。再使用时,由于锅内气体的压强比外界大气压高,所以水的_ ________提高,食物可以很快煮熟。 8.煮牛奶时,为了保持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能用高温煮沸。为此,人们制造了一种"低压锅"。用这种锅煮牛奶,可以使牛奶里的水不到100℃就沸腾。这种"低压锅"的物理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酒精的沸点是78.5℃,如果测出酒精的沸点是78℃,则当地的大气压________于76cmHg. 10.注射器内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空气,在温度一定时,注射筒内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将___________.(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11.如图所示,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然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这两张纸将相互___________(填" 靠近"或"分开"),这说明流速越大,气体压强越____________. 12.有航海中,船只向前进,船上的人看见自已的船没有动,而水在向船只航行相反的方 向流动.因此,如果两艘船靠得很近并肩行驶,如图所示,两艘船将会_________,这是因 为两船内侧水的流速__________于两船外侧水的流速, 造成了两船内侧水的压强__________于外侧水的压强的原因. 13.如图所示,是喷雾器的原理示意图,当空气从小孔迅速流出时,小孔附近空气的流速 较大,压强__________,容器里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_____________,液体就沿着细管上 升,从管口流出后,受气流的冲击,被喷成雾状. 14.打开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所示的玻璃管,在A、B、C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 是________处,压强较小的是________处. 二、单项选择题 15.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16.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存在大气压的是( )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及全册教案 (本教案共73页)(包含教学时间安排、重难点分析、教学分析及措施)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水和水的溶液”、“天气与气候”、“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与气候”。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天气与气候”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一、本节课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点、例题、练习、小结等内容)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实验一:在水通电实验中,我们发现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保持水 的化学性质 该实验充分说明了: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分子可以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 实验二:水沸腾变成水蒸气 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区别实验一:化学变化实验二: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 (1)定义 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 (2)微观角度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分子与原子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分子原子 不同点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重新组成新 物质的分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没有变成 其他原子。 相似点质甚微,体甚小,有间隙,永恒运动,同种性相同,异种性各异。相关关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注意分子比构成分子本身的原子大,但不能说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2、构成物质的微粒:如右图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少数非金属的固体如碳、硅。 3、不同的分子 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原子。 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原子构成不同的分子。 例1.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例2.水电解的过程可以用如图1—2模型表示,试根据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属于化学变化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2)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出和,分裂出来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由水电解实验可知:分子是由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例3.如图1—3是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1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2学情分析 学生学完模型与符号之后,有进一步了解微观世界的兴趣。同时本班学生基础较差,打算从复习入手,从感性到理性,从宏观到微观。 3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用橡皮泥和牙签让学生制作分子模型 实验:称量米的质量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复习】你对分子的了解有多少?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引入】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 【分析】水电解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水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原子构成。 由这个实验还可以知道: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介绍】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历程。(资料打印) 我们用模型来认识分子、原子,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结论】 一、物质--分子--原子 宏观--微观----物质组成的层次性 【了解】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章复习教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章复 习教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第四章:基础知识测试 班级:姓名: §4-1 电路图 1.把、、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路径,叫做电路。一个最简单的电路至少有部分组成。 2.电路的状态有:接通的电路叫做,此时电路中有;断开的电路叫做,此时电路中无;如果电流没有经过用电器,直接与电源构成通路,这叫,此时电路中因而会损坏电源。 如左图电路图:若断开关S 2,闭合开关S 1 ,则电路是 路;若只闭合开关S 2 ,则电路是路;若断开开关 S 2、S 1 ,则电路是路。 3.画出下列元件符号:两节干电池,电铃,电动机交叉相连的导线,滑动变阻器,电压表 一个电动机和一个电铃串联在电路中, 用一个开关控制,电源是电池组,在右 方框内画出此电路图: 4.电路和电路是两种最基本的电路联接方式。 把左实物图连成串联电路, 发现串联电路只有条 电流路径。

右框内画出电路图: 把左实物图连成S为总开 关,S 1 控制 L 1 、S 2 控制L 2 的并联电路。发现并联电路 至少有条电流路径,并 且支路用电器工作互不 右框内画出电路图: 3.如右图:S为开关,它的作用是 ,S 2、S 1 为,它们的作用 是,A、B两个分支点间的电路叫做,A、B两点到电源间的电路叫。 4.将右图的实物图在下框内画出电路图: §4-2电流的测量 1.电荷的移动形成电流。科学上规定:把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因此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带电荷)的移动方向。 2.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表示,符号用表示,其国际制单位 是。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目录及教案全集

目录 1.1水在哪里 课题 1.1 水在哪里 课题 1.2 水的组成 课题 1.3 水的密度 课题 1.4 水的压强 课题 1.5 水的浮力 课题 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课题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课题 1.8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课题 1.9 水的利用和保护 1.1水在哪里 课题 1.1 水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河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 一、引入: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让学生谈谈对水的认识。 二、地球上水的组成及分布: 海洋水 96.53% 冰川冰 68.69% 陆地淡水 2.53% 地下淡水 30.06%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0.94% 2、多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有三态,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三、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P4表实验:黄瓜放糖 2、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

举例:绿色植物A.光合作用 B.承担输送养分的任务 C.蒸腾调温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举例:气根、叶刺、骆驼) 四、水的循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 1、水循环的过程特点: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1)小循环1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2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2)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2、水循环的重要性: 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 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五、小结: 【讨论】如何节水?即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课题 1.2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重点: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 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 【复习】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怎样的变化? 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引入】若把水通直流电,又有什么现象产生? 一、水的电解: 1、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 2、观察内容及步骤: A.电极上产生的现象: B.两支玻璃管内液面出现的变化: C.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 D.验证让两种气体所采用的不同的方法:

八年级科学下册2_1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案新版浙教版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一)教材分析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位于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一章第二节,本课题可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和原子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金瓯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对本课题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角度得到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和物质的结构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好胜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创设情景让学生来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八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而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抽象事物形象化,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②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在与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同 时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②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或图片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对化学科学的贡献,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五)教法学法 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本堂课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形式,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教法 ①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②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 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 ③分组讨论法:针对有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懂文字,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学法指导 ①小组合作法:上课之前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八年级生命科学教案

八年级生命科学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意义; 2、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变化,以及与新陈代谢具有直接关系的四个系统在新陈代谢中所起的作用; 3、知道食物的热价和体温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上理解新陈代谢,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用于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认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辨证统一关系,渗透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学生学习了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中对各项生理活动的综合分析,得知它们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联系,从而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上理解新陈代谢,初步建立生物学观点,因而新陈代谢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的概念涉及到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人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变,是涉及面非常广的概念。关于物质的交换,涉及食物与饮水的摄取,气体的吸入;食物残渣与废物的排出,气体的呼出。这些指的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关于体内物质的变化,涉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涉及物质在体内的运输(包括气体的运输),涉及代谢终产物的生成等。用一节课的时间将众多的知识连成线、织成网是有相当的难度的。至于能量的交换与能量在体内的变化,更是涉及面宽且非常抽象。学生对能量的,和理解是本节主要的难点。 本章知识要点 教法建议 教学开始时总结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先对照图解,按问题顺序思考几分钟或翻看前几章的内容和插图来思考,然后教师采取逐题提问的方式来复习。可以采取让学生逐题讨论的方式来复习。复习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以新陈代谢为主线,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以免知识的简单重复、堆砌。 为了在复习中使学生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个整体上的了解,为讲述新陈代谢概念做好辅垫,可以采用总结边画图解的方式来进行。 体温部分的教学,应该与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释放紧密联系,体温首先是能量释放所维持的,其次,体温是新陈代谢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学中还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让学生自己谈出测量体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 基础知识素材(浙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单元《大气》基础知识测试 一、大气层: 1、大气层的作用、、、等。 2、根据大气的,大气从地面到高空依次分为、、 、、。其中与人类最密切的是,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最显著的特点是。 二、天气和气温; 1、内近地面的大气的综合状况叫天气。组成的要素有: 等。其中是最基本的要素。 2、气温是空气的,表示空气的。测量的仪器是,单位是 。一天中最高气温在,最低气温在。 三、大气的压强: 1、大气的压强称。实验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2、大气压的测量可用。单位有、。 3、大气压的数值接近于或,通常把这个大气压称为标准大气 压。 4、气压的大小跟空气的有直接关系。气体和液体的压强跟空气跟流速有关:气体 和液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气体和液体的流速越小,压强越。 四、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1、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其中心的空气向运动,天气状况以

为主。气压低的区域叫,其中心的空气向 运动,天气状况以为主。 2、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会。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 会。 五、风: 1、风的形成是空气的运动。风的二要素是、。 2、风向是风的方向。可用来测出。北风是从吹向的风。 3、我们通常用来表示风的大。 六、为什么会降水: 1、湿度表示空气中的多少。空气湿度一般用来表示,常用 来测量,其原理是:空气中水汽越多,湿球温度计上的水蒸发就越, 与干球温度计温差就越。 2、空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1),(2)。 (3)。 3、降水包括。其单位是。 七、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冷锋:向气团一侧移动的锋面,常会带来等天气。 2、暖锋:向气团一侧移动的锋面,常会带来等天气。 八、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八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教 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第一章:基础知识测试 一、基本概念和原理 1、叫做化学变化, 叫物理变化。 2、叫密度,符 号。 3、叫压强,符号。 4、阿基米德定理内容: 。字母表达 式。 5、叫溶质,溶剂, 叫溶液。 6、、的溶剂里 称为 、的饱和溶液, 称为不饱和溶液。 7、是浓溶液, 是稀溶液。 8、溶解度的定义:

。符 号。 9、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符号。 10、叫混合物, 叫纯净物。 二、基本知识点 1、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___________形式存在,而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________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__________存在。水的主体是水。淡水的主是水,人类目前利用较多的是、、。 2、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约需水。 3、地球上各处的水处于不停息的运动和转化中,即水在循环。水循环的动力是 和。按空间区域分为、 。 4、人类的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试举三 例:。 5、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气中的氧和氢气中的氢是从水中来的, 所以水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6、试说出水的一些性质(三 条):。 7、密度是物质的一种,不同物质密度,同种物质密度。密度一般不变,但并非绝对不变:试举两 例:。 8、压强是用来表示的物理量,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是 和。 9、增大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的方法:、 10、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关和 。 11、影响物体受到时浮力大小的因素:和 物体浮沉的条件:. 力的角 度: 。 密度的角 度: 。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新)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2.1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 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0-8Km),赤道厚度大(0-17Km)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 护作用。 2.2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1)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2)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炎热;35℃寒冷:0℃ 2.3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且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 A、(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 B、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C、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 D、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3.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具体事例:(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 原因:流速大,压强小,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会被大气压向铁轨处,非常危险。(2)两船平行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3)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对者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4)飞机飞行时,其机翼上侧的气流速度比下侧快,,所以机翼上侧的气压比下侧小,就会有个向上的升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