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对比阅读汇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对比阅读汇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2课《愚公移山》对比阅读汇编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卷

一、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愚公移山

一:1、解释 (1)何苦.而不平()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立有间. ( ) (4)臣是以无请

..也 ( )

(5)达于汉阴

.. ( ) (6)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 )

(1)愁(2)通“无”(3)有一会儿(4)不问,不再说话(5)汉水南岸(6)用箕畚运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子。(2分) 甲:扁鹊远远地看到蔡桓公就转身跑了

4.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

....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5、(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

答:(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答:坚持不懈,不怕苦难才能战胜困难。

6.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7.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8.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3分)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意思上的相同点,: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置疑。

(2)情感上的不同点,愚公妻是关心(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智叟是轻蔑(挖苦,蔑视,轻视,讽刺,嘲讽,嘲笑,看不起,笑话)

二、

二:阅读原文2、3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1)苦于(2)顽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嘲讽、怀疑语言、动作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

(1)(2)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

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三、

[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帝感其诚的诚是“诚心”的意思)

A、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

B、何苦而不平。苦: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痛苦

C、帝感其诚。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实在

D、其如土石何。其: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其,代词,他们的

2.解释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

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

3.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4、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D(第1句交代移山的原因,第3句交代放置的地点(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吾与汝毕力平险。(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帝感其诚。

A、(1)(3)(4)(5)

B、(1)(2)(4)(6)

C、(2)(3)(5)(6)

D、(2)(4)(5)(6)

5.翻译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译文: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6.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7.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

【甲】愚公移山【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1()

2

B 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 D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由【乙】文

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2分)

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五、

【甲】愚公移山【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1.解释(1) 固不可彻.()(2) 寒暑易.节()③杂然相许.( )(4)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

(1)通,变通 (2) 改变、变换 (3) 答应、赞同 (4)穷尽

(3分)

他们具有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六、

【甲】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20、解释(1)惩山北之塞()(2)以残年余力()(3)甚矣,汝之不惠( ) (4)虎亦卒去()

(1)苦于(2)凭(3)通“慧”,聪明(4)终于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21、翻译(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C )(2分)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七、

【甲】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4.解释(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3)无地置土置(4)公遂止遂:(1)用箕畚(装土石)(2)没有(或:通“无”)(3)安放(或:放置)(4)于是(或:就)(意思对即可。)5.翻译(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分)(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2)(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6.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①愚公②愚公妻子③(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

8.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愚公抱负远大、信念坚定、不畏艰难;有信心有恒心有决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鲁公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八、

[甲]北山愚公者,。。。。。。无陇断焉。[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注释]文首:花脑袋.喙(huì):鸟嘴.自詨(jiào):自己称呼自己.附翻译: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

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7.解释(1)出入之迂也(2)杂然相许(3)其如土石何? (4)以堙于东海

曲折,绕远。赞同;加强反问语气;填没;

8)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A.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 邻人/ 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 是/炎帝之少女

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帝感其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C. 告之于帝女娃游于东海

D. 其如土石何? 有鸟焉,其状如乌

10、翻译)A.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A春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B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

11、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和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反映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什么?(2分)

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九、

【甲】愚公移山(节选)【乙】卖蒜老叟【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0.C )

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旁睨而揶揄之D.杂然相许陷入尺许

愚公移山阅读与标准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智叟的态度是: 。 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年且.九十()②寒暑易.节() ③杂然相许.( ) ④甚矣,汝之不惠.( ) 14、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部编版《愚公移山》练习10080

愚公移山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万仞.()(2)荷.担()(3)箕畚 ..()() (4)孀.妻()(5)始龀.()(6)穷匮.() (7)智叟.()(8)雍.南()(9)朔.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杂然相许.()(2)惩.山北之塞()(3)何苦.而不平 (4)寒暑易.节()(5)河阳 ..之北()() (6)而山不加.增()(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固不可彻.() (9)虽.我之死() (10)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通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通词义: 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3)固.不可彻()固.众人() (4)杂然相许.()曳屋许许 ..声() (5)操蛇之神闻.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1)争论不__()(2)移风__俗()(3)诉__法律() (4)原形__露()(5)付__实施()(6)鞠躬尽瘁,死而后__ () 6、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移山得到众人相助的句子是:_________;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_________;愚公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_________。

2019年整理--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心得体会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今天,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 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待愚公,也许有人会这样想: 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走不多远,就可以到达洛阳、郑州、西安这些大城市。如果嫌城市喧闹,还可以定居在华北平原土地肥沃的村庄; 他为什么不找领导解决呢?两座大山,挡的肯定不只他一家的出路。所以,他可以找乡长汇报,还可以找县长汇报。如能争取到国家立项拨款,还可包下一段工程…… 也有人说,这样一来,愚公就不是“愚公”了,更不是受人尊敬、值得学习的榜样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主动挖山”的精神。在我们的面前,还有很多

的“山”。比如落后的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工作较艰苦的行业,都需要有人去“挖”。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主动做当代“愚公”:他们也知道大城市里经济待遇高,生活条件好,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基层,奔向西部,奔向艰苦的地方。因为他们明白,“搬家”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却改变不了艰苦地区的落后面貌。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许可以把挖山的重任交给领导,推给集体,留给后人。谁也不会要求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这样做,他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并在统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吃饭问题、穿衣问题、工具问题、伤病问题、有人说闲话的问题、做了惊天动地的好事却没有得到奖励的问题等等。可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才会为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事业的成功与实干密不可分。我们今天学习《愚公移山》,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法院工作人员学习陈燕萍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 副本

学习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寓言《愚公移山》作为一篇70后和80后初中时代的语文课文,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能全文背诵。与大量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一样,《愚公移山》通过讲述北山愚公生命不息、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上帝,搬走太行王屋二山的故事,记录了古代先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寄托着美好的愿望,阐述着精微的人生哲理。在课堂教学中,学院教师使大家进一步对愚公移山从寓言故事上升到民族精神的文化、历史过程有了充分认识。傅斯年先生提出了以为公思想、民众意识、群众力量、努力精神为核心的'愚公移山论';当年在抗战时期,徐悲鸿创作国画《愚公移山》,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愚公精神的向往;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大上对愚公移山做的三次论述,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为核心内涵,赋予了《愚公移山》故事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完成了愚公移山从寓言到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愚公移山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建国和改革开放以来,愚公移山精神一直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支柱。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强调要继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用以鼓舞士气,增强人民建设国家的信心。在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矛盾的凸显期,改革的攻坚期,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是退缩还是前进,是消极避让还是迎难而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精神风貌。愚公移山精神反映了一种不怕艰难、不畏挑战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我们面对困难要弘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既要正视困难和挑战的艰巨性,又要看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和光明未来,充满信心,迎难而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今天仍在'移山',不仅要移产能落后、市场僵化之山,移制度缺失、腐败蔓延之山,而且要移社会失义、道德滑坡之山,移敌国渗透、阻碍和平之山!这么多阻力和障碍,都需要共产党一个个去战胜,一个个去征服,时代要求我们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不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学习愚公精神,关键是要继承和弘扬愚公精神,做好自身工作。愚公精神是敢于正视困难、勇于担当、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干事创业精神;是锲而不舍、挖山不止、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的顽强拼搏精神;是打开山门、扩大开放的开拓进取精神;是同心协力无私奉献的团结协作精神。总而言之,愚公移山精神的关键是'干',敢想敢干、务实重干。 学习愚公,就要学习他那说干就干的精神。任何一件重大决策都会遭遇不同意见,正如愚公移山之举同样遭遇了智叟的嘲笑和否定。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首先要有说干就干的魄力。我们只要确定了正确的目标,就要付诸行动,说干就干,如果没有高瞻远瞩的视野,没有掌控全局的能力,没有力排众议的魄力,而是在各方利益博弈中纠结不前,将时间花在无意义的争论中,必将丧失良机。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解析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解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年且九十()(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汝之不惠()(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 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8、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2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愚公移山学习心得

愚公移山学习心得-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龙虎小学女职工 关于学习贯彻《后池村“愚公移山”精神》 心得体会 孟 敏

学习后池村“愚公移山”精神心得体会 龙虎小学工会会员刘志娟 我是涉县龙虎小学一名普通教师,也是龙虎乡中心校工会的一名会员。为了响应邯郸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近期,龙虎乡中心校工会组织我们全体工会会员一起全面、认真地学习后池村“愚公移山”精神,通过学习我收获颇深,深深地被这种精神所感染,以下是我的一点收获和思考。 后池村全体党员群众团结奋斗,劈山筑路的精神可歌可泣,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学习后池村“愚公移山”精神,就要学习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锐意进取精神、勇于担当精神和真抓实干精神,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努力践行这可贵的精神,下面我从“真抓实干精神”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真抓实干是工会今后主流趋势。这样做的人将来一定不会吃亏,也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干好。争做优秀人民教师是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目标。 二、真抓实干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师者,人之模范也。”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又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师德师风既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又是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所在。 三、真抓实干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名校是因为有名师,名师造就了名校。名师不但教学质量强、业务精湛,而且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人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了,教书育人工作的标准更

高了,对师德素质的要求更加严格了,师德师风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师德师风不是空泛和抽象的,它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并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具体地显示出来。有句话想送给大家,做人不要跟人斗气,要争气。意思是说,越斗气,看到别人强,你自己就越不快乐,别人却很快乐。如你争气,不要与人家斗,在自己的天地里开创新的成就,让别人刮目相看,既证明了你自己,有做回了自己。不是更好吗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才会为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事业的成功与实干密不可分。我们学习后池村“愚公移山”精神,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文言文专题复习《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3题。(共14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2)以残年余力 ....() (3)甚矣,汝之不惠.( ) (4) 虎亦卒.去()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2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6分)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参考答案: 20、(1)苦于(2)凭(3)通“慧”,聪明(4)终于 21、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1)苦于(2)凭(3)通“慧”,聪明(4)终于 2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3、B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9分)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

2019学习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范文

学习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金秋九月,参加了由市委组织部、市直工委在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培训学院举办的市直机关党务工作领导干部培训班。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教学实践安排紧凑合理,课程设置精彩多样,实地学习了解了济源人民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深切感受到了愚公移山、敢为人先的济源城市精神,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个人精神受到了一次洗礼,进一步增强了开拓创新、努力奋斗做好机关党建和灵宝质监工作的信心,总的来说这是一次充实美好的学习体验,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寓言《愚公移山》作为一篇70后和80后初中时代的语文课文,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能全文背诵。与大量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一样,《愚公移山》通过讲述北山愚公生命不息、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上帝,搬走太行王屋二山的故事,记录了古代先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寄托着美好的愿望,阐述着精微的人生哲理。在课堂教学中,学院教师使大家进一步对愚公移山从寓言故事上升到民族精神的文化、历史过程有了充分认识。傅斯年先生提出了以为公思想、民众意识、当年在抗战时;愚公移山论群众力量、努力精神为核心的.

期,徐悲鸿创作国画《愚公移山》,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了中 华民族对愚公精神的向往;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大上对愚公移山做的三次论述,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为核心内涵,赋予了《愚公移山》故事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完成了愚公移山从寓言到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愚公移山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建国和改革开放以来,愚公移山精神一直是我国革命和建 设的精神支柱。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强调要继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用以鼓舞士气,增强人民建设国家的信心。在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矛盾的凸显期,改革的攻坚期,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是退缩还是前进,是消极避让还是迎难而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精神风貌。愚公移山精神反映了一种不怕艰难、不畏挑战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我们面对困难要弘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既要正视困难和挑战的艰巨性,又要看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和光明未来,充满信心,迎难而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今天仍在移山,不仅要移产能落后、市场僵化之山,移制度缺失、腐败蔓延之山,而且要移社会失义、道德滑坡之山,移敌国渗透、阻碍和平之山!这么多阻力和障碍,都需要共产党一个个去战胜,一个个去征服,时代要求我们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附答案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附答案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 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9.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 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连词,表转折/连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22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重点)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

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二)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学习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学习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今天,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 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待愚公,也许有人会这样想: 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走不多远,就可以到达洛阳、郑州、西安这些大城市。如果嫌城市喧闹,还可以定居在华北平原土地肥沃的村庄; 他为什么不找领导解决呢两座大山,挡的肯定不只他一家的出路。所以,他可以找乡长汇报,还可以找县长汇报。如能争取到国家立项拨款,还可包下一段工程 也有人说,这样一来,愚公就不是“愚公”了,更不是受人尊敬、值得学习的榜样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主动挖山”的精神。在我们的面前,还有很多的“山”。比如落后的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

工作较艰苦的行业,都需要有人去“挖”。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主动做当代“愚公”:他们也知道大城市里经济待遇高,生活条件好,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基层,奔向西部,奔向艰苦的地方。因为他们明白,“搬家”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却改变不了艰苦地区的落后面貌。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许可以把挖山的重任交给领导,推给集体,留给后人。谁也不会要求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这样做,他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并在统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比如吃饭问题、穿衣问题、工具问题、伤病问题、有人说闲话的问题、做了惊天动地的好事却没有得到奖励的问题等等。可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才会为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事业的成功与实干密不可分。我们今天学习《愚公移山》,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有了这

《愚公移山》《小儿不畏虎》比较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小儿不畏虎》比较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小儿不畏虎》比较阅读答案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3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惩山北之塞以残年余力 甚矣,汝之不惠虎亦卒去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2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参考答案: 20、苦于凭通“慧”,聪明终于 21、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苦于凭通“慧”,聪明终于 22、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3、B

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

22 愚公移山 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

读愚公移山心得体会600字范文五篇

读愚公移山心得体会600字范文五篇 我们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对待学习和工作,做任何事我们都不能半途而废。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毫不畏惧的去面对所有的困难和磨难,我们一定会成功的。下面给大家整理的读愚公移山心得体会600字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读愚公移山心得体会范文1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讲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却不知什么是愚公移山,直到初中才在语文课上学习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记得小时候我会很不理解愚公的做法,还不时与老师争辩,非常坚定的认为愚公的做法是错误的,是愚蠢的,我甚至我想到他为什么不搬到山前去住呢? 当我上完《愚公移山》时,我有着深切的体会,我以前常常有着种思想,认为我只要学一点,就能考出好的成绩,然而事情却不是我所预料的,考试完了,成绩却是出奇的差,这使我想到了《愚公移山》。 愚公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变现状,去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精诚所致,最终“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使得“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由

此看来,我深深的感受到愚公拥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 如果愚公怕麻烦,想省事,安于现状的话,完全可以搬到山前去住,就不必被当代人称作“愚公”了。但是如果没有人去将这两座山搬走,子子孙孙将会受“出入之迂回也”之苦。所以愚公带着家中的男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去搬山,当智叟问到愚公怎么可能搬得完时,愚公回答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我才体会到智叟不智,愚公不愚了。 相比之下,我的失败就是因为想着不费力就能获得理想的成绩,就跟故事中的智叟一样,而我现在就要学习愚公搬山一样,去挑战“太行王屋”两座“大山”。 看来“愚公精神”并没有过时,恰恰相反,它还能教会我们学习的方法。 读愚公移山心得体会范文2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我是听着长大的。这则千古流传的寓言,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可能因为太小,当时读的时候并没有体会到此间蕴含的生理。今天又翻开看它,才真正的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和勇气。

绝对原创.中考必备《愚公移山》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一: 青海省西宁市1、解释(1)惩山北之塞惩:(2)汝心之固固: 2、翻译:(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1)苦于(2)顽固 2、略。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语言、动作 4、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5、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比较阅读二: 2007年恩施自治州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⑴惩()山北之塞⑵汝之不惠() 2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这劳动场面描绘出来。(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第三层: 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24、(2分)⑴苦于;⑵同“慧”,聪明。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第2小题答聪明或同“慧”均给1分。 25、(2分)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 26、(2分)聚室而谋;叩石垦壤。说明:答对一层给1分。 27、(2分)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

愚公移山比较阅读答案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8.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惩山北之塞惩:苦于②越明年越:到了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是: 。 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 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 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 ; 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年且.九十()②寒暑易.节() ③杂然相许.( ) ④甚矣,汝之不惠.( ) 14、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②面山而.居。 15、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 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 是。(2分) 16、.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1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 ;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19、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3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今天,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 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待愚公,也许有人会这样想: 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走不多远,就可以到达洛阳、郑州、西安这些大城市。如果嫌城市喧闹,还可以定居在华北平原土地肥沃的村庄; 他为什么不找领导解决呢?两座大山,挡的肯定不只他一家的出路。所以,他可以找乡长汇报,还可以找县长汇报。如能争取到国家立项拨款,还可包下一段工程…… 也有人说,这样一来,愚公就不是“愚公”了,更不是受人尊敬、值得学习的榜样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主动挖山”的精神。在我们的面前,还有很多的“山”。比如落后的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工作较艰苦的行业,都需要有人去“挖”。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主动做当代“愚公”:他们也知道大城市里经济待遇高,生活条件好,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基层,奔向西部,奔向艰苦的地方。因为他们明白,“搬家”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却改变不了艰苦地区的落后面貌。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许可以把挖山的重任交给领导,推给集体,留给后人。谁也不会要求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这样做,他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并在统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愚公移山》300字心得体会范文5篇

《愚公移山》300字心得体会范文5篇愚公是一个有毅力和敢于创造的人。他不惧怕任何困难,冲破阻力,坚持不懈的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愚公移山》300字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阅读。 《愚公移山》300字心得体会范文一 读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一个智慧的启示,它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从前,有一个叫愚公的人,他一生为打鱼为生。一家有六个儿子、一个女儿。每天去打鱼都要爬过高山才能到海岸边,打鱼要拿很多东西,所以很难爬过高山。有一天,愚公带着一家人一起要把高山移到别的地方,可是有一些人对他说:”别移了,这只是白白浪费力气。“可他每次都说:”怎么是白白浪费力气呢?我死了还有儿子,我儿子死了,那还有我的孙子,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一定会把大山移开的。“这句话感动了上帝,于是,上帝让人把这座大山给移走了。第二天,愚公看见山没了,他很高兴,说:”老天有眼啊!“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一则名言:人心齐,泰山移。是啊,人心不齐了就连一块大石头也抬不起来,人只要团结就能胜利,十个团结的普通人和十个诸葛亮比,一定是团结的一方胜利。 1

这个故事我一定会记在我心中的。 《愚公移山》300字心得体会范文二 最近,我看了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成语故事》。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里面讲述了许多像“汗马功劳、盲人摸象、画龙点睛、名落孙山、水滴石穿”等等这样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其中让我启发的要数“愚公移山”了。 从前有个老人叫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山,所以出行很不方便,有天他召唤全家老少说要搬山,大家一致同意。之后他们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都在搬山。邻居劝他说:“你已经老了不可能把这座山搬走的。”愚公说:“我是老了,但我还有儿子,儿子会生孙子,孙子又会有儿子,一代代挖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的。”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上的神仙,于是就施法术把山搬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做事要有顽强的忍耐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样再难的事也能办成。我就想起我学弹钢琴的事,每开始学一首新的曲子,我都会觉得很难,磨磨蹭蹭不肯练习,还不停地抱怨:“这首曲子太难了,我不会 弹!”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学会了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练习后在琴谱上画上一个个“正”字,告诉自己已经弹了多少遍,按这种方法给自己鼓劲,这样弹得久了,自然就会熟练起来。练琴如此,做其他事情也同样。只要愚公那样坚持不懈,不怕困难,任何事情都能做好。因为“有志者,事竟成”!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