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预防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预防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预防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预防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面面观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已,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的权威定义说明,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健康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由于社会健康问题最终都要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本文主要讨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

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理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一个人身体上的任何生理变化都会影响其心理情绪的变化,就连女孩子初潮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都会引起她们心理上的恐慌,更不用说严重的生理病变了。相反,一个人任何心理情绪上的变化,都会影响其生理上的变化。大家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这些就是心理情绪变化影响生理变化的典型例子。中医更有“怒伤肝,忧伤脾”之说,说明正常的心态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认知正常认知正常是青少年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青少年时代,孩子的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认识发展水平的程度。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年龄作为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依据来分析儿童的道德社会化,他以7-8岁为界,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界定为截然不同的前后两个阶段,从前一个阶段到后一个阶段呈显出如下变化: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道德判断从看“效果”到看“动机”,道德惩罚从笼统性的千篇一律的惩罚到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方式的惩罚。他还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把青少年的社会化划分为感觉运动阶段(诞生-2岁)、前操作阶段(2-7岁)、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和正式操作阶段(11-12岁及以后)。而且,许多精神健康问题,如情绪混乱和精神分裂,都有其认知的根源。所以,正常的认知发展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

感情成熟感情成熟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它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感情自治,即作为一个人自己情感力量源泉的能力,而不是依*双亲来提供舒服、安心和情感保障;二是行为自治,即一个人做出自己的决定、管理自己的事务和照顾个人的能力。这两项自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即完成心理上的断乳过程。随着感情的成熟,青少年逐渐摆脱“本我”的控制,知道并掌握由一定社会

的文化所决定的感情表现规则,学会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表达,让理性原则而不是快乐原理左右自己的行为。感情成熟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手段。感情成熟,特别是儿童和双亲之间的情感依恋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

人格健全人格健全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目标,它不仅包括要在弗洛伊德“本我”的基础上发展出“自我”和“超我”;要顺利渡过埃里克森所界定的生命危机,发展出信任、自主、首创、勤奋和认同等人格特质;而且还应包括奥尔波特的“发展人”所具有的人格成长要素,即身体感、自我认同、自我强化或自尊、自我扩展、自我形象、理性自我和作为客体的自我七个重叠的阶段。奥尔波特认为,成熟人的动机不仅仅是追求快乐和减少痛苦,许多成人行为在功能上是自治的,即它追求在功能上独立于原初动机的目标。因为功能自治有两种,一是固有的功能自治,二是坚持的功能自治。固有的功能自治是功能自治的主要体系,像工作、吃饭、穿衣和睡眠等,它们涉及到与自我统一体有关的自我-维持功能,是最高层次的功能自治;而坚持的功能自治,像酒瘾、烟瘾和毒瘾,它们并不是生理上的必需品,酒鬼继续饮酒,虽然他们目前的动机在功能上是与原初的动机相脱离的。同时,奥尔波特提出了成熟人格的六条标准:(1)非自我中心的自我延展和卷入;(2)自我和他人和睦相处;(3)感情保障或自我接纳;(4)现实主义的知觉;(5)见识和幽默;(6)统一的生命哲学。

关系和谐关系和谐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充分条件。对青少年来说,关系和谐主要是指家庭关系的和谐,即双亲之间关系的和谐和子女与双亲之间关系的和谐。无数事实证明,破裂家庭充滿更多的愤怒、仇恨和家庭暴力,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双亲与子女之间的敌对状态,往往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变形和人格扭曲,乃至导致一些青少年走上杀亲悲剧道路的重要原因。人际信任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公开、透明和信任的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关系和谐的客观基础。人际关系缺乏或孤立的青少年多表现为自我封闭和退缩不前,极易从事迪尔凯姆所说的“利己自杀”。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单位,关系和谐的主要责任不在青少年而在成人身上,因为成人掌握着机会和资源的分配大权以及标定青少年行为的话语霸权。从本质上说,青少年是无辜的,任何把青少年推向对立面的做法都是野蛮和愚蠢的。

行为稳定行为稳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是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和关系和谐的综合结果。行为稳定是以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一致性和行为之间的连贯性为特征的。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即使在成人中间有时也难免保证上述一致性和连贯性。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这是在外界环境压力下的无奈之举,并非心理不健康的症候。但是,如果青少年也有这些言行不一、朝令夕改的行为表现,那么不是青少年生长的客观环境有问题,就是青少年本身的心理健康有问题。

青少年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那么,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到底有哪些表现呢?我认为,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现为:

自私转型期以来的青少年,大都有程度不同的自私倾向。有人说自私是人的本性,与心理不健康无关。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受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哲学的影响。其实,当人生下来时,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张白纸。经过无我有物、有我无物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渐发展出来。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有些儿童一直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自私是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任性任性是一种由本我决定的无规范心态和非理性行为,本我是以快乐追求和需求的立即滿足为特征的,在行为表现上就是任性,即无拘无束、无法无天的状态。有必要把它与率性区别开来。率性而为表示天真,任性胡来则表示粗野。任性是率性的过度,和它的不足——敛性一样,都是恶行的特征。敛性顺受不是成熟,任性粗野也不是天真。健康的人格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代表兽、人、神的品质。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和超我的人,实际上仍然停留在兽类的水平而并没有达到人类的层次,更不用说神的境界了。自我是人格中最理性化的部分,是健康心态的标志。

嫉妒嫉妒是由自私所产生的一种狭獈的排他和仇他心理。嫉妒的人不能见到别人比他强,只要发现别人比他强,他就眼红,常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和判断事物常常以我划线,在嫉妒的心理基础上很容易走上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道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早就告诫我们说:“警惕嫉妒,它是开创恶例的绿眼睛怪物,这意味着它贪得无厌。”嫉妒往往是贪婪和不择手段的温床,它像盘踞在一个人心里的毒蛇一样,疯狂地吞噬着其人性中一切善良的东西,直至把这个人变成毒蛇,再去伤害他人。

叛逆对青少年来说,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披露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一些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叛逆心理。这种叛逆心理产生于可怜的适应能力: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从本能地任性胡来、我行我素,到不辨是非、不识好歹、以暴力抗拒家人管教,到糊里糊涂地走向死亡,就是叛逆性格的行为逻辑。一般而言,青春叛逆是青少年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在转型期的中国,这种心理危机已经演化成一种社会病态。它部分是不良家庭教育的自然恶果,多半是家庭——社会环境的无意塑造。一些青少年在家庭排行中独一无二的霸权地位,客观上使他们不仅不能发展出竞争观念、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而且使他们很容易养成飞扬跋扈、专横残暴的性格。事实证明,这种具有强烈控制欲而适应能力又极差的孩子,走上社会遇到挫折就有可能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或从事自杀,或进行谋杀。其实,这两种极端行为的根子是一个:青春叛逆。这就是为什么在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的同时,谋杀率也在上升的原因。

浮躁转型期的中国,青少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浮躁心理。浮躁意指轻浮急躁,做事踏不下心来,没有耐性,见异思迁,好大喜功,充滿“天上掉馅饼”的幻想,没有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却存在着侥幸成功的奢望……凡此种种,都是浮躁心态的表现。浮躁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但它还不是狂躁。狂躁是一种精神病态,需要临床干预。尽管如此,我们绝不能忽视浮躁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对青少年的危害。因为它可能导致青少年为了侥幸成功而铤而走险,掉进违法犯罪之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的浮躁是由社会的浮躁传染的。社会少些喧嚣和形式主义活动,青少年的浮躁心态亦会减少。

忧郁由于家庭变故或个人的不幸遭遇,或一些个人成长上的烦恼,一些青少年还常常表现出某种忧郁心理。忧郁是长时间处于一种郁郁寡欢、愁眉不展的心情状态。虽然莎士比亚说过“忧郁是狂躁的护士”,但忧郁本身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况且,临床经验证明,忧郁经常和狂躁结伴而行,有些人在一阵狂躁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忧郁。具有这二极情绪的精神病人比只具有躁狂症或忧郁症的单极病人更加难以治疗。对于一般的忧郁心理,英国诗人拜伦曾经这样描写它:“忧郁坐在我身上,像伴随着天空的一块云,它不让一道阳光穿过,也不让一滴雨落下,最后,而是扩散它自己。它像人与人之间的妒忌——一种永恒的薄雾——扭曲天和地。”具有忧郁心态的人不仅在生活中没有阳光,而且影响其亲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自我评价。而且,与忧郁结伴而行的是自卑和自恋。

自卑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是自尊的缺乏状态,它和自尊的过度状态——自大——一样,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特征。缺乏自信心,遇事退缩,怀疑自己的能力,稍有不顺利就打退堂鼓,甚至无端地萌发某种负罪感来,这些都是自卑的表现。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儿童和青少年的自卑是由不充分和不适当的社会化造成的。在婴儿期,如果它的需要都能得到及时的滿足,婴儿感知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全的世界,它就会发展出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感来。相反,它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态度就是不信任。在此基础上,如果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对其幼稚的动作、好奇的发问和创造性的冲动进行干预、嘲笑和限制,儿童和青少年就很容易养成怀疑、内疚和自卑的性格。对于自卑的青少年要倍加关怀和鼓励,家长和老师要多对他(她)说:“你能行!”并让他们大声说出“我能行!”

自恋在自卑、自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病态自我依赖。拉·洛克福库德说过:“自恋是比世界上最善于欺骗的人更加善于欺骗。”他又说:“自恋是最伟大的諂媚者。”《韦伯斯特辞典》把自恋界定为第六种贪得无厌的情感。具有自恋心态的人唯我独尊,唯我独存,爱惜自己达到病态的程度。只愿享受,不愿付出;只要求权利,不愿尽义务;只追求权力,不愿负责任;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只爱自己,不爱他人……凡此种种,都是自恋心态的表现。具有自恋心态的人不能与他人发展出任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容易陷入孤独之中。自恋和孤独,经常如影随形地伴随在一起。

自残指故意进行自我贬低或有目的地从事有伤人格尊严活动的一种行为心态,并不是指故意伤害其身体的自虐或自杀行为。例如,旧社会的相声演员为了生计不断进行自我嘲笑、自我贬低;自认为长得不够漂亮的女孩子给自己取个难

听不雅的绰号;《罪恶的伊甸园》中所披露的某些另类女性,以自己的堕落行为来揭开某些上司的假面具,让其丑态百出……这些都是典型的自残行为。尽管自残的目的多种多样——抑或是为了进行自我保护,防御外界的攻击;抑或是为了进行报复,被认为是弱者向强者进行报复的现成手段。但是,无论那种程度的自残,都是弱者的不健康心态表现,都不是最佳的选择,不足为训。因为它会使当事人永远生活在其自我设计的阴影之中。虽然这种自我设计可能是出于一种保护自尊的策略,但是它有可能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由强烈自尊的动机出发,得到的却是意想不到的自卑结果。

自杀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是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集中表现。对于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要进行区别对待,因为它们可能产生于两种不同的心态。为了对抗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一些青少年动辄以自杀相威胁,这种自杀威胁或自杀警告可能产生于以自尊保护为基础的逆反心理,其动机不是要死,而是为了更好地活。有部分自杀行为,可能就是这种自杀威胁或自杀警告失败的产物,把这种自杀行为简单地归因于青少年的悲观厌世或看破红尘是很不公平的。当然,有些青少年,特别是在破裂家庭中被边缘化的青少年,其自杀行为可能是由悲观厌世所致。但是,无论是作为一种手段的自杀,还是作为一种目的的自杀,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措施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影响着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认真研究,妥善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源于青少年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根据这个基本的假设,为了保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正常,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家庭、学校、社区、传媒、公安、医院和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并在社区的基础上成立有上述单位人员和专家参加的并负有评估和转交责任的青少年工作团队,全面解决青少年在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为此,采取以下措施是必要的:

家庭关爱家庭是青少年人性和理想的养育所。因此,家庭关爱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缺少家庭关爱的儿童不会有高自尊,因为家庭关爱是自尊的第一个重要源泉。双亲和子女的关系对于儿童自尊的发展非常重要。以对5-6年级学生的家庭经历为基础,国外专家总结出促进高自尊发展的四种双亲行为类型:(1)在孩子的事务中表现出接受、慈爱、兴趣和卷入的情感;(2)对孩子的行为要坚定地并且是前后一致地行使清楚无误的限制;(3)在这些限度内允许孩子有一定的行动自由并尊重其首创精神;(4)运用不强制的纪律形式而不是从身体上惩罚孩子,否定孩子的特权并与其讨论理由。以上有利于促进儿童高自尊发展的家长行为才是真正的家庭关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健康教育如果说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监护的话,那么学校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二监护人。作为一个社会化的正式机构,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的地方,而且还担负着对青少年进行价值灌输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健康教育主要向学生传授人体生理、心理卫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处在青春发育中的青少年知道自己身体上所发生的生理变化均属正常现象,消除恐惧、害羞或负罪心理,从而养成良好的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习惯;还要教给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学习尊重、服从和适应,把价值规范内在化。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谐了,其心情一定舒畅,身心必然健康。

社区照顾社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三监护人,英国社区照顾的对象是三种人,一是老年人,二是青少年,三是残疾人。青少年的社区照顾是社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所提供的全面关怀。它不仅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社区环境和充分的活动设施,而且对第一、第二监护人的职责进行监督。如果发现家长有虐待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就马上进行社区干预:按照相关法律,或者把受虐待的孩子接到儿童照顾中心,或者为其找个“免费”的家,待他们的家庭情况好转、双亲真心悔改后再把孩子送回。如果学校中有人侵犯学生的行为,就马上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司法干预,社区法院会对当事人进行法律裁决,视情况给予不同的法律制裁。

传媒过滤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绝对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电影、影视和网络游戏,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这一特殊受众群体的成长需要,不能为了票房价值,把暴力、色情、毒品和赌博这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一古脑儿端给青少年。

社区警务在社区建设实验区与示范区,出现了警察进社区、每个社区有社区警务室这样的新生事物。社区警务改变了过去警察站在青少年的对立面进行僵硬管理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从青少年立场出发的人性化服务。这对改变青少年和警察的对立关系和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进而改变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疗跟进社区医院和医疗站要完善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对青少年定期进行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和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卫生保健水平。对于那些有精神障碍或己发出自杀警告的青少年要进行24小时跟进护理,使之尽快脱离异常或危机状态。这些工作需要青少年工作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完成。

外展工作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外展工作,了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遭遇问题和目前烦恼,和他们交朋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和心理问题。同时做其家长的工作,改变其教育方法,向社区及有关部门提出改善青少年工作的建议,帮助机构逐步实现青少年工作专业化和制度化的目标。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 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活动,是 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 的重要环 节。[1] 目 录 1 基本内容 1 基本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借鉴近年来有关此类课程的论证,并依据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心理 健康教育 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 团体辅导 和活动课的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命名,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 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情景相结合的性质,平衡了 辅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 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 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 我教育能力。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而且高效率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格 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其功能可以总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针对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 团体干预的功能,目标是心理障碍的缓解或消除;二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 的功能,目标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充分发挥潜能的功能, 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 1. 科普性质的讲座 科普性质的讲座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普及心理学常识,从心理学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常见的心理问题(提纲)1.doc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常见的心理问题(提纲)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常见的心理问题 河南大学教科院王瑶 一、什麽是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职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和完全安宁。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 第一,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不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加; 第二,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和态度; 第三,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主观性、积极性、全面性。 (林崇德,2008)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总体认识: 没有心理障碍

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具有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智力正常,认知完整 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 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个性 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 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行为与年龄特征基本相符 (三)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区分 1、心理健康中的“灰色区”概念(略) 2、心理不健康者的主要特点 ?痛苦感 ?心理――生理机能紊乱 ?焦虑感 ?我向关注

?异常心理固着 ?意识域狭窄 3、心理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的简单区分: 有无自知力 有无自主求助动机 有无行为异常 有无幻觉和人格解体 有无思维障碍(逻辑倒错;联想松弛;妄想) 有无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情感倒错等) (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生存压力等 个人因素 价值观念;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素质;行为方式;成长经历;我向性程度;自我调节能力。 二、什麽是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的方法和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预防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面面观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已,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的权威定义说明,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健康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由于社会健康问题最终都要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本文主要讨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 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理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一个人身体上的任何生理变化都会影响其心理情绪的变化,就连女孩子初潮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都会引起她们心理上的恐慌,更不用说严重的生理病变了。相反,一个人任何心理情绪上的变化,都会影响其生理上的

变化。大家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这些就是心理情绪变化影响生理变化的典型例子。中医更有“怒伤肝,忧伤脾”之说,说明正常的心态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认知正常认知正常是青少年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青少年时代,孩子的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认识发展水平的程度。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年龄作为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依据来分析儿童的道德社会化,他以7-8岁为界,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界定为截然不同的前后两个阶段,从前一个阶段到后一个阶段呈显出如下变化: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道德判断从看“效果”到看“动机”,道德惩罚从笼统性的千篇一律的惩罚到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方式的惩罚。他还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把青少年的社会化划分为感觉运动阶段(诞生-2岁)、前操作阶段(2-7岁)、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和正式操作阶段(11-12岁及以后)。而且,许多精神健康问题,如情绪混乱和精神分裂,都有其认知的根源。所以,正常的认知发展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 感情成熟感情成熟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它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感情自治,即作为一个人自己情感力量源泉的能力,而不是依*双亲来提供舒服、安心和情感保障;二是行为自治,即一个人做出自己的决定、管理自己的事务和照顾个人的能力。这两项自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即完成心理上的断乳过程。随着感情的成熟,青少年逐渐摆脱“本我”的控制,知道并掌握由一定社会的文化所决定的感情表现规则,学会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表达,让理性原则而不是快乐原理左右自己的行为。感情成熟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手段。感情成熟,特别是儿童和双亲之间的情感依恋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 进入大学,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及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大学生的心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一些学生无法适应这些新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1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各高校纷纷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校虽热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其没有独立的体制、机制,隶属于学校学生工作部(处),从业人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主动性不高;工作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覆盖面窄、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

补救性层面。学校还没有建立起校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体系,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同时,大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认识模糊,对心理咨询存在着错误认知,在自身心理出现问题时不能主动寻求专业教师的帮助。 1.2 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许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人员一般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员、学工干部等组成。人员总体数量不足,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相对较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学校对兼职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兼职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无法以专业的角度去答疑解惑,仅凭自身的经验和理解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专业能力不强,专业化程度较低。 1.3 课程设置不科学,理论与实际脱离 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面对大学期间诸如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问题时,能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试,理性地面对和解决。但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程的教学课时较少,教育覆盖面窄,教育对象大多为大一新生;教学内容仅限于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阐释,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教学的针对性差,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1.4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常见的心理疾病

常见的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异常的总称。通过对咨客心理症状的分析,可首先做出医学诊断,进一步做心理学诊断,便于选择心理治疗的方法。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精神病、神经症及其它心理障碍: 1、精神病:是一类严重的心理疾病,需精神科专科医生来治疗。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2、神经症:是公认的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心理治疗的主要对象。根据ICD-9中规定,分为十类:A焦虑神经症、B歇斯底里(我国译为癔病)、C恐怖症、D强迫症、E抑郁症、F神经衰弱、G人格障碍、H疑病症、I其它神经症性障碍、J未定型; 3、其它心理疾病:A性倒错、B性变态(包括露阴症、窥阴症、挨擦症、恋物症、异装症),以上病症又叫性偏移。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复杂的一种,是脑的严重、慢性、致残性疾病。曾被认为是心理疾病,现划为大脑疾病。 有关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统计资料根据美国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的 资料: ●每年有200万以上的成年美国罹患精神分裂症,其中有1/10承认有过自杀行为。

●在美国,尽管仅1%的人群患有谨慎心理性疾病,然而,光精神分裂症所占用的消耗费用占所有精神心理性疾病费用的22%。 ●精神分裂症病人所占用的病床数占所有因精神心理性疾病住院的22%。 哪些人患精神分裂症? 尽管男女均可发生精神分裂症,但男性起病比女性早,通常在10~20岁起病,而女性常在20岁以后至30多岁起病。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有哪些? 以下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但每个患者表现有差异,症状包括: ●对现实的歪曲知觉 ●意识混乱 ●多疑 ●错觉 ●幻觉 ●思维紊乱 ●情绪失控 ●感情平淡(情感表达) ●工作和学习困难 ●缺乏密切的人际关系/社交退缩 ●夸大自身价值和/或不现实自我评价过高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一、厌学 【行为表现】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 【产生原因】 (1)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目前,许多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

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3)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正常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4)学生自身的因素。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失去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可导致在学习中遭遇失败,产

心理健康预防及解决方法

预防: 如果您想知道自己的心理就是否健康,怎么办? (1)对照检查法。对照公认的心理健康标准(第一: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即不会感到有某种莫名的或对大多数人都不构成危险的事物对自己造成威胁。第二: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即人们常说的有“自知之明”。第三:生活目标与理想切合实际,而非有过高的或脱离实际的生活目标。第四: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而非沉湎于空想或自我封闭。第五: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谐,悦纳自己。第六: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而非固执、刻板。第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非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第八:能适度的宣泄情绪与控制情绪,而非任意冲动或苦行僧式的压抑。第九: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个性,而非盲从与随波逐流。第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也就就是人们常说的会处理好集体的个人的关系。)进行自我检查,瞧瞧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2)测量法。一些心理测量方法可以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致的判断。您可以找心理老师进行。(3)体验法。如果您较频繁地感到内心痛苦或长时间地觉得心情不好,而且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一般情况下,说明您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够理想。 解决: 健康的心理就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与文化科学知识的前提,就是正常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把握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她们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促进人格成熟,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服务网络 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心理保健机构,由专职或兼职老师承担具体的心理保健工作,但仍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应充分发挥各院系的党、团组织、学生社团、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的作用,建立校级(Ⅰ级)、院级(Ⅱ级)、系级(Ⅲ级)三级网络系统,让她们承担心理保健员与心理咨询员的职责,及时发现与了解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有问题倾向的学生去寻求帮助,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开设相关课程,系统科学地传授心理健康卫生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基本心理状况,自觉有效地提高心理素质。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校刊、板报等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有关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人际关系教育与适应性教育,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常见心理不适的应对方法,提高心理问题的处理能力。 (三)启动大学生健康预警机制 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尽快建立与启动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用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式进行危机管理与问题预警,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及时发现、早期干预与有效控制。新生入学时,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方法对学生的智力、特长、个性、潜能、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起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全面、主动、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以咨询、引导与帮助,防患于未然。 (四)创建与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就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创建优美的环境、优秀的校风与学风、优越的教学条件、优良的师资队伍,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1]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借鉴近年来有关此类课程的论证,并依据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团体辅导和活动课的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命名,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情景相结合的性质,平衡了辅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

育能力。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而且高效率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其功能可以总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针对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团体干预的功能,目标是心理障碍的缓解或消除;二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的功能,目标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充分发挥潜能的功能,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 1. 科普性质的讲座 科普性质的讲座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普及心理学常识,从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角度讲授有关知识。例如,有关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心理保健的常识、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的功能和情绪的自我调控的意义、人际交往的意义和规律、自我意识的意义、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思维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应淡化心理学的概念,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注重心理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所发挥的功能是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测精彩试题(卷)(有问题详解)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分) 1、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心理健康的围:D A 能极力满足个人的需要 B 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 C为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极力宣泄自己的情绪 D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许又新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C A 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发展考察分析 B 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 C 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心世界为准,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评价 D 以上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3、心理健康在社会交往中可表现为:C A 经常与素不相识的人十分热情地交谈,表现为十分兴奋的状态 B 对同事好友无缘无故地表现为冷漠,漠不关心 C 有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人 D 接触异性时经常表现为紧的情绪 4、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高,有的人夜晚工作效率高,这是指:A A 人的心理活动的周期节律性 B 环境适应力 C 心理自控能力 D 社交能力 5、下列行为哪一项属于心理健康的围:D A 见人都热情接待 B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C 经常努力工作 D 经常保持乐观的心态 6、郭念锋认为: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称为:A A 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B 心理活动的强度 C心理康复能力 D 环境适应能力 7、潜意识与意识或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是心理健康状态破坏的在机制,这理论来自:A A 精神分析学派 B人本主义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8、郭念锋认为:当一个人遇到一件愉快的事情时手舞足蹈,欢快的向别人诉说体验,我们称这个人:A A 心理活动在一致性 B 人格相对稳定性 C 心理活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性 D心理活动协调性 9、不合理信念对人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用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来评价环境,便会产生心理障碍,这一理论来自:D A 精神分析学派 B 人本主义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10、郭念锋认为:心理障碍持续时间较长,反应强度强烈,影响思维逻辑性的心理活动属于:B A 心理问题 B 心理紊乱 C 边缘状态 D 神经症 11、关于错觉的理解,以下那些是正确的:A A 是歪曲的错觉 B 只在病人中存在 C 病理性错觉多持续时间较短 D 错觉存在时间较短 12、以下哪些症状属于思维障碍:D A 错觉 B 虚构 C 注意增强 D 妄想 13、错构是:D A 一种在病理上产生的歪曲信念,其发生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是病态的。 B 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根据,此观念片面而偏激,但逻辑上并不荒谬。 C 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原因,用以解决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 D 一种病理性的记忆错误 14、超价观念是指:B

如何预防小学生心理问题

如何预防小学生心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 4、智力正常; 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而我们身边的孩子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心理问题: 1.自闭症: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兴趣和实际行动,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 2.多动症:我一直对活动量过大的孩子感到头疼。因为要让他们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简直比登天还难,他们经常因为上课时注意不集中,做小动作或影响别人而受到批评。放学后他们也到处乱跑,想干什么马上就干什么,在家里翻箱倒柜,对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毫不爱惜。 3、易愤怒:学校中经常看到部分学生因为一句话或一个小碰撞而大发脾气、激烈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生气、发怒是人的正常情绪,适度发怒可以宣泄内心的委屈和积虑,利于健康,但是愤怒过度和容易暴怒就是一种危害健康的心理疾病了。 4、厌学与逃学: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学校应该采取的策略 学校若通过各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活动,而且遵循教育规律,方法得当,小学生就会健康成长。 1,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人都喜欢轻松,在轻松的环境中,可以放下心中的防御,在一定的时候也会流露出真实情感,思维也会更加自由、活跃。特别是在课堂上,老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地位,形成和谐,求知的师生关系,培养

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困境及出路

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困境及出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得到迅速普及,信息化时代人才成为各国竞争的对象,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生虽然在生理发展方面已经渐趋成熟,但心理发展仍需亟待加强。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作为家国前进的顶梁柱,大学生为社会的进步提供动力和支持,他们肩负着现代化建设事业普及的重任,肩负着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所以高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面临困难学会摆正自我心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完善人生规划。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由于我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步晚,相关的研究文献比较少,所以现有的经验并不是很成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先后出台文件要求教育部门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但并没有给出相关的实行方案,所以在课程改革中出现诸多问题。 (一)课程重视度不够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情况来看,有些领导和职能部门对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意义,虽然教育部要求以必修课程出现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但这项要求并没有落实到位。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存在误解,总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准备的,在课程教学中,根本不关心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技能,只注重教师怎样在学期中考核,所以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没有得到重视,从而也没有发挥出其作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由于国内对心理健康研究的时间短,所以在课程讲授时倾向于对基础知识的讲解,着眼于矫治性与预防性,所以设置的学生发展目标重点偏低。教育部并没有对课程的属 性做出规定,所以有些学校直接将其设置为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 要求学生背诵心理学相关知识,没有做到完善学生人格和发展学生 健康心理的作用。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在课程学习中没 有得到提升,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在学习中的地位。还有些学校的 德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交织在一块,模糊了两者的概念。 (三)组织形式单一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学生成为课堂 的主人,是学习中的主体,但心理健康教育授课仍然采用单一传统 的讲授制。从课程性质来划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操作性、实用 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研究不足,所以无法安排有效的实践活动,带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情感体验,从 而忽视学生相关技能的培养和情感价值的塑造,无法有效挖掘出学 生的潜能。 (四)课程评价缺乏科学化、专业化从当前的评价体系来看, 考试被认为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这使得学生更加注重 理论知识的背诵,无法评估出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符合 教育部要求开设这种课程的初衷。课程评价是通过信息的采集,针 对目前开设课程的实施计划作出有效调整的一种方式,如果其评价 体系不能反映出科学化、专业化的真实现状,那么这种评价标准就 是失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处在没有正确指导的狭隘化评价体 系中,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和评价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出路 (一)加强宣传,提高重视程度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基地,

现代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b6994737.html, 现代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措施 作者:梁爽 来源:《东方教育》2015年第08期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关系及家庭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动态化,心理疾病也开始逐步多发,尤其是幼儿心理问题也开始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就现代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做相应研究,希望能够找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幼儿;心理问题;预防 幼儿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3-6岁期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影响孩子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从当前我国幼儿心理情况来看,每年都会出现许多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并呈现出增长态势。对此,如何解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现代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当幼儿精神上出现紧张及相应干扰以后,可能会出现在思想上、行为上或情感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疾病。从心理疾病的表现形态来看,其存在许多不同症状,例如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抑郁症、儿童退缩行为、异装癖、语言发育障碍等。从整体幼儿心理问题来看,其中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多动症等三种心理问题较为常见。 (一)精神发育迟滞 这种疾病病因较为复杂,0-6岁幼儿患病率达到0.8%。明显表现为,幼儿智力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幼儿。具体来说,精神发育迟滞的症状表现为:第一,反应迟钝。即听力、视力或智力受损;第二,头围异常。即头围发育异常,导致脑损伤婴幼儿;第三,运动发育、语言发育落后。即幼儿明显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发音含糊不清甚至不能讲话等问题,缺乏学习力和抽象思维力,情感反应不协调等。 (二)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效果低下,具有认知能力低、语言失调、理解力低、学习自信心缺乏、性格不健全、行为习惯不良等特征。不仅如此,学习存在障碍的幼儿往往情绪较为低落,独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弱,行为较为偏执,长期以往容易自暴自弃,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多动症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种类及常见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种类及常见心理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 1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的安排和要求,特制定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心一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树立敬学、勤学精神,养成自觉自愿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 培养学生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 培养成学生学会生活,增强学生人格协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安排,协调,检查,指导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学校决定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王登谭任组长,郑新峰、张兰芳、李建成、王仲才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白彦革、高文国任办公室主任,中小学全体班主任均为成员。学校要把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心理需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理念,切实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使学校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使教师成- 1 - - 2 -

为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为他们的成人成才奠定基础。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培养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各种素质全面提高,其教育内容方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1.主动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和学习中遇到各种困难,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使他们把学习当着一种快乐和享受。 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多维的、错宗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之中,可以说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中小学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 2 - - 3 - 人生观、价值观。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压力和心理疾病预防

如何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心,心情也会时有起伏,如何保持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呢? 遇到不称心的事,要心胸开阔,豁达大度,遇事冷静,从而保持愉快、开朗、平稳的心境。 积极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培养多种业余爱好,丰富生活情趣,用各种办法转移注意力,从发怒的人或事上转到高兴的事物上去,松弛紧张的精神,使情绪得到稳定。 扩大社会交往,结识良师益友,这样可以通过朋友的启发、忠告、劝说和帮助,使情绪变稳,减轻心理冲突。这是积极的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学会自我调整情绪的方法。遇到挫折和精神刺激,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当怒气涌向心头时,要默念“生气是自我惩罚,烦恼是和自己过不去”的警言,或听听音乐,作深呼吸等转移注意力,求得情绪上的缓冲。 摆脱心理压力20招 心理压力,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所体验,心理压力总的来说有社会、生活和竞争三个压力源。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证明,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外界致病因素引起肌体患病。现代生活的压力,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挤压着我们。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压力呢?下列20种心理调节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减压方法,不妨一试。 1.一吐为快。假如你正为某事所困扰,千万不要闷在心里,把苦恼讲给你可信

的、头脑冷静的人听,以取得解脱、支持和指正。 2.开怀大笑。健康的开怀大笑是消除压力的最好方法,也是一种愉快的发泄方 法。“笑一笑,十年少”,忧愁和压力自然就和你无缘了。 3.听听音乐。轻松的音乐有助于缓解压力。如果你懂得弹钢琴、吉它或其他乐 器,不妨以此来对付心绪不宁。 4.阅读书报。读书可以说是最简单、消费最低的轻松消遣方式,不仅有助于缓 解压力,还可使人增加知识与乐趣。 5.重新评价。如果真做错了事,要想到谁都有可能犯错误,若事与愿违,就应 进行重新自我评价,才能不钻牛角尖,继续正常地工作。 6.大喊大哭。在僻静处大声喊叫或放声大哭,哭并不可耻,流泪可使悲哀的感 情发泄,也是减轻体内压力的一种方法。 7.与人为善。遇事千万别怀恨在心(包括自己是对的)。怀恨于心付出的代价 是使自己的情绪紧张,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8.不要挑剔。不要对他人期望过高,应看到别人的优点,不应过于挑剔他人行 为。世上没有完美,可能缺少公正,因而要告诉自己:我努力了,能好最好,好不了也不是自己的错。 9.留有余地。不要企图处处争先,强求自己时刻都以一个完美形象出现,生活 不需如此,你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也往往更加从容。学会说“不”。 10.学会躲避。从一些不必要的、纷繁复杂的活动中,从一些人为制造的杂乱和 疲劳中摆脱出来。在没有必要说话时最好保持沉默,听别人说话同样可以减轻心理压力。 11.免当超人。不要总认为什么事都应做得很出色,应明白哪些事你可稳操胜券,

现代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措施

现代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及预防措施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关系及家庭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动态化,心理疾病也开始逐步多发,尤其是幼儿心理问题也开始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就现代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做相应研究,希望能够找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幼儿;心理问题;预防 幼儿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3-6岁期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影响孩子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从当前我国幼儿心理情况来看,每年都会出现许多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并呈现出增长态势。对此,如何解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现代幼儿常见心理问题 当幼儿精神上出现紧张及相应干扰以后,可能会出现在思想上、行为上或情感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疾病。从心理疾病的表现形态来看,其存在许多不同症状,例如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抑郁症、儿童退缩行为、异装癖、语言发育障碍等。从整体幼儿心理问题来看,其中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多动症等三种心理问题较为常见。 (一)精神发育迟滞 这种疾病病因较为复杂,0-6岁幼儿患病率达到0.8%。明显表现为,幼儿智力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幼儿。具体来说,精神发育迟滞的症状表现为:第一,反应迟钝。即听力、视力或智力受损;第二,头围异常。即头围发育异常,导致脑损伤婴幼儿;第三,运动发育、语言发育落后。即幼儿明显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发音含糊不清甚至不能讲话等问题,缺乏学习力和抽象思维力,情感反应不协调等。 (二)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效果低下,具有认知能力低、语言失调、理解力低、学习自信心缺乏、性格不健全、行为习惯不良等特征。不仅如此,学习存在障碍的幼儿往往情绪较为低落,独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弱,行为较为偏执,长期以往容易自暴自弃,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多动症 多动症明显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性格过于活泼好动、情绪不稳定、过度敏感、攻击性和冲动性行为多等现象。一般情况下,多动症多在三岁左右发病,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为:第一,遗传因素,即孩子天生过于活泼;第二,

心理健康种类,常见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 种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青春期的困惑——与异性交往,要健康,有所自我控制。这样的话,异性之间的交往会带给双方很大的好处。比如思维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互相激励。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1] 常见问题 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