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三节地域联系教学案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三节地域联系教学案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三节地域联系教学案中图版必修2

第三节地域联系

一、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

1.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各方面的发展。

经济社会

作用: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区域

(1)

、商业贸易等。

通信

方式:交通运输、

(2)

2.交通运输及其重要性功能,是产品生产过程的继续

消费地

把工农业的产品运到

特点不生产出任何新的物质产品,其产品只是货物或旅客的位移

方式主要有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

衡量指标运费的多少,经济上的多、快、好、省,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小,占地多少,是否会产生环境污染等

新兴方式高速公路、城市地下铁路和轻轨铁路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与确定

3.通信

从一地传到另一地。

信息

概念:把实物和

(1)

(2)分类:

,传递信函、文件、报刊等实物。

交通工具

邮政通信:利用各地

②电信通信:利用电磁系统,传递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

(3)发展变化:

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互联网

电信通信发展迅速,特别是国际

4.商业贸易

(1)商业:

①概念: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出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

②作用: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③与城市的关系: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2)国际贸易:

、资本的国际投入、劳动力和技术在国家间的流动。

商品的贸易

内容和形式:

②发展: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

(1)城市区位:江岸渡口或两条通航河道交汇处。

布置。沿河发展,城市用地多带状城市形态:沿河流(2) (3)航运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陆路交通与城市的发展

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核心。

车站(1) (2)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单一扩展的形式。

3.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分散扩展

散的形态发展。

状向分团块由集中式的(1) 发展。

多方向由单一到(2) 状发展。

沿轴放射由内聚到(3) 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与商业网点的形成

”节点“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点“商业网点:(1) (2)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①帆船、马车运输时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处。

交通枢纽公路、铁路沿线或→―公路、铁路运输时代② 2.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与商业网点的发展

(1)由于市中心汽车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所以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

交通

城市边缘点多配置在随着高速道路网的建设和小汽车的普及,现代城市商业网(2)条件优越的地方。

[温馨提示]

(1)随着私人小汽车普及,商业中心趋于分散,商业中心辐射范围扩大。

(2)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城郊快速道路网络形成,发达国家的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新

的商业网点配置于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城市郊区形成新的商业中心。

知识点

一| 交通运输及其重要性

———————情景导入先思考———————

“南船北马”是我国古代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

注:“南船北马”雕塑座落于江苏淮安,历史上南方的物资、商客船运至此改由车马

转向北方,故有“南船北马”之说。

请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古代交通形成“南船北马”地域特色的原因。

提示:南方地区河湖密布,古时以水运为主要运输方式。北方地区地形平坦广阔,有

许多平原,古时以马代步。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

运量大→小运量大、损耗

小、平稳安

全、易管理运速慢→快

运价低→高

灵活性差居中最好好最差

连续性最差好居中差最好

投资投资少投资大、占地广投资较大投资大投资大

二、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则

各种运输方式在技术上、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货物运输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距、价格、时效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客运的选择要根据价格、安全、时效、目的等进行,都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具体图解如下:

———————应用体验不可少———————

根据新调整的《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四纵四横铁路快

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读三种运输方式旅程与耗时对比图,回答下

题。

1.图中属于高速铁路优势区间的是( )

B.BC区间

A.AB区间

D.DE区间

C.BD区间

解析:选C 旅程在200 km以下,高速公路拥有优势;旅程超过了1 000 km,客运飞

机表现出快速、便捷的优越性;BD区间属于高速铁路的优势区间。图1、图2是四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特征比较示意图。据此回答2~

3题。

2.图1与图2中交通运输方式配对正确的是( )

B.乙—②

A.甲—①

D.丁—③

C.丙—④

3.下列贸易中,选择运输方式合理的是( )

A.天然橡胶:泰国—上海选乙

B.铁矿石:澳大利亚—中国选丁

C.鲜花:荷兰—美国选②

D.集成块:硅谷—渥太华选④

解析:2.A 3.B 第2题,从图1中可知甲的运输方式运速最快,运量最小,应为航

空运输;乙运输方式的运速和运量都较大,应为铁路运输;丁运输方式的运速最慢,运量最大,应为水运,由此可知甲、乙、丙、丁分别为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运。从图2中可知①运输方式的运费最高应为航空;②运输方式在短途运输中运费最低,应为公路;③运输方式在中程运输中运费最低,应为铁路运输;④运输方式在远程中运费最低,应为水运,综合分析可知A正确。第3题,天然橡胶从泰国运到上海应选择海洋运输(水运);铁

矿石从澳大利亚运到中国也选择海洋运输;鲜花从荷兰运到美国应选择空运;集成块从硅

谷运到渥太华应选择空运。

知识点二| 通信和商业贸易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截至2015年11月11日24时,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总交易额为912亿,再创新

高。而中国的双十一也已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网购盛事。

网上营销过程中,买家和电子商务公司体现的地域联系方式是什么?与传统的售货方

式相比,网上营销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电子通信。减少了营销环节和销售成本,促进了产品技术革新和升级换代,减

弱了商业网点布局的空间限制。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邮政通信与电信通讯的区别

通信包括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两大类,它们的主要业务有较大的差别。其基本内容如

下表所示:

通 信

邮政通信 电信通信 主要载体

交通工具 电磁系统 主要业务

传递信函、文件、报刊等实物 传递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 主要特点

点多、线长、面广 准确、迅速、方便、保密 网络组成

邮局和邮路 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 影响

因素

因素

自然

因素 自然灾害 地形障碍 社会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等

二、商业贸易

商业 项目

内容 概念

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出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 环节

收购、调运、储存、出售 分类

商业(对内商务)、贸易(对外商务) 意义

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商业与关系 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以商业为动力,二者互为条

城市件,相互促进

表现

城市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是商业赖以发展的基

础和依托,城市的经济实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发挥,以发达的

商品流通为条件,商品流通网络是联结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纽

带,大、中、小城市就是这些纽带上的关节点,在流通中处于十

分重要的地位

贸易

内容和形式商品贸易、资本的国际投入、劳动力和技术在国家间的流动

影响和意义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快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国家之间联系增强———————应用体验不可少———————

1.(天津高考)随着“网购”的兴起,商品的流通量不断增加。这促进了( )

A.商业网点密度的加大B.商业区的规模扩大

C.商业流通环节的增加 D.地域间的商业联系

解析:选 D 网购实际上是虚拟商业网点取代了实体商业网点,增加了流通量,但不会增加商品流通环节,也不会加大商业网点密度和促进实体商业区的规模扩大。商品流通量增大只是促进了地域间的商业联系。

北京的王女士登录总部位于上海的M公司(服装公司)网站,订购了两件衬衣,两天后在家收到货。下图示意M公司的企业组织、经营网络。据此完成2~4题。

2.王女士此次购买的衬衣,由M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是( )

A.设计

B.提供面料

C.加工

D.送货上门

3.M公司的产品销售依靠( )

A.大型服装超市

B.服装专卖店

C.代理销售商

D.信息交流平台

4.在M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区位选择最灵活的是( )

A.配送仓库

B.面料厂

C.制衣厂

D.仓储中心

解析:2.A 3.D 4.A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 公司总部完成的主要有设计、采购、市场销售、库存管理等环节。提供面料和加工分别是由面料厂和制衣厂完成的任务,送货上门是由仓储中心和配送仓库完成的任务,由M 公司员工完成的主要是设计环节,故选A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 公司与面料厂、制衣厂、仓储中心和配送仓库的联系都是通过实时信息流来完成的。销售也是通过仓储中心和配送仓库与消费者进行联系,消费者订购衣服也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没有通过传统的大型服装超市、服装专卖店和代理销售商来完成,由此可以看出M 公司的产品销售依靠网络,故选D 。第4题,在M 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面料厂和制衣厂要考虑原料和劳动力等因素,仓储中心要求交通便利,

配送仓库针对消费者来布局,相比而言,配送仓库更灵活机动。

知识点三|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烟花三月下扬州”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春风十里扬州

路”。古代扬州,满城丝竹,如烟如画,四处风景。

扬州因何而兴?如此繁华似锦的古城,近代为何走向衰落萧条的呢?

提示:扬州处在长江和大运河交汇的十字路口,南来北往的船只,在此停靠转运。商贾云集,贸易频繁,城市繁荣。近代由于大运河的北段淤塞,东面海上运输的发展,西面

京沪铁路的建成,南北客货流的流通不再经过此处,城市衰落。

———— 图表信息想周到 ————

1990年的武汉城市形态

[信息获取]

便利。

水运充足,水源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汉江武汉市早期形成的条件主要是位于(1)分布。

带状早期城市应是沿河呈 ,从内聚到沿公路、铁路呈放

单一到多方向,使武汉城市形态从公路、铁路的修建(2)射状发展。

(3)导致武汉城市形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武汉城市形态变化的原因是铁路、公路以及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改变了单一

靠水运优势形成的沿河扩展局面。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发展速度及形态的影响

[温馨提示] (1)聚落空间形态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及交通运输条件、城市规划等社会因素的影

响。交通运输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2)平原地区聚落空间形态与河网密度的关系:

地势平坦开阔且河道较少的平原地区,聚落的空间形态往往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聚落往往是沿河道伸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完成1~2题。

1.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

A .避开河谷

B .避开山脊

C .联系居民点

D .避开断层 2.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有( )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1.C 2.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弯曲是为了联系更多的居民点。第2

题,由图可直接读出,居民点多是沿河和交通线分布。

3.下列关于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对城市形态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水路交通时代,城市一般沿河流呈带状发展

B .公路、铁路运输时代,城市沿交通轴发展

C .轮船时代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单一扩展的形式

D .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分散扩展

解析:选 C 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水路交通时代,城市形态受河

流影响较大,多沿河呈带状发展;随着多种交通方式的出现,城市的形态开始由单一形式

向多元形式转变,综合交通更使城市多方向分散扩展。

知识点四|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随着越来越多购物中心百货、商场等项目的入驻,CBD 、新街口、中关村、望京、京水桥、东四环、回龙观等,这些地方将成为新的区域商业中心,也使得多中心的商业格局逐

渐形成。

(1)图中的商业中心区选择有何共同点?

提示:都选在市区中心或街角路口处。

(2)这种布局有何优势?

提示: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消费人群。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交通运输方式与商业网点的形成

二、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运输变化商业中心的变化原因

私人小汽车普及距离不再是决定顾客商业行为的主要

因素,道路通行能力成为影响购物的

重要条件

驾车购物成为顾客商业行为

的主要方式,移动能力、活

动空间大大增强

高速公路建设,城郊快速道路网形成发达国家的一些商业网点配置于城市

边缘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方

高速公路或快车道便捷、省

发达国家城市中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

建筑密集、道路狭窄,交通

受阻,用地紧张,停车不便

城市郊区交通运输

布局改变

城市郊区化,要求形成商业中心消费需求———————方法技巧很重要———————

图示法理解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

商业网点的分布一般是遵循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但更多是遵循交通最优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图示如下:

———————应用体验不可少———————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会对商业网点分布产生显著的影响。近年,沃尔玛、好又多(诚达)、国美、苏宁等为代表的大型超市进驻厦门岛内,形成新的商业网点格局。读图,完成

1~3题。

1.在区位选择方面,沃尔玛、好又多两大超市的特点是( )

A.城市交通干道的左侧

B.城市交通干道的右侧

C.城市交通干道的两侧

D.城市交通枢纽或干道的十字路口

2.图中沃尔玛、好又多两大超市布局的最大优势是( )

A.商业的信息灵通

B.交通的通达性好

D.外地的游客多

C.周围的居民多

3.这种区位选择的主要目的是( )

A.最大范围吸引消费群体

B.为顾客提供最丰富的商品

C.有利于提高商品价格

D.为丰富厦门旅游增添观光景点

解析:1.D 2.B 3.A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沃尔玛位于火车站附近,好又多位于嘉

禾路、湖滨南路、厦禾路、莲前路干道的十字路口。第2题,城市交通枢纽或干道的十字路口,交通的通达性好。第3题,城市交通枢纽或干道的十字路口人流量大,可以最大范

围吸引消费群体。

4.右图是江汉平原某地村庄杂货部分布图(图中箭头越粗表示

客货流量越大),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乡村商业网点的特点:规模________,密度________。

(2)图中杂货部的布局符合商业点布局的________原则。

(3)从商业网点布局的位置分析,杂货部A与杂货部B,经营规

模可能大一些的是________,理由是什么?解析:第(1)题,该地具有乡村商业网点分布的一般特点,即规模小、密度小。第(2)题,A、B两杂货部均位于道路交会处,交通便利,符合交通最优原则。第(3)题,从箭头所指的客货流量来看,杂货部A处的客货流量大于杂货部B处,所以杂货部A处的商业规

模大于杂货部B处。

答案:(1)小小

(2)交通最优

(3)A A地客货流量大,B地客货流量较小(只相当于A地的一部分)。

读甲、乙两半岛位置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半岛所在国均出口较多的产品是( )

B.鲜花

A.玉米

D.铜矿

C.石油2.将上述产品从乙半岛所在国出口到中国,最适宜采用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铁路

B.管道

D.海运

C.航空

解析:1.C 2.D 第1题,甲、乙两半岛所在国分别是墨西哥和卡塔尔,两国石油资

源都很丰富。乙半岛所在国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径流缺乏,不利于鲜花和玉米的生产。第2题,卡塔尔的石油运往中国应采用海运(石油运输量大,海运价格便宜)。

读华北地区某区域图,回答3~4题。

3.图中聚落分布的特点是( )

A.沿河流分布

B.沿公路分布

C.沿等高线分布

D.邻矿产资源分布

4.聚落A的发展趋势是( )

A.南北延伸

B.东西延伸

C.东北—西南延伸

D.团状发展

解析:3.B 4.C 第3题,图中聚落大多分布在公路线两侧。第4题,聚落A沿公路

线伸展,其走向为东北—西南。

读某城市道路和商业中心分布略图,完成5~6题。

5.该城市的最大商业中心应该位于( )

B.乙

A.甲

D.丁

C.丙

6.该市规划建设一个专业性大型商品交易市场,该市场的最佳位置应该是( )

B.乙

A.甲

D.丁

C.丙

解析:5.A 6.B 第5题,最大的商业中心要求交通便利且接近大量的消费人群,故

选在市中心甲处。第6题,专业性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占地面积大,应布置在交通便利且地

价较低的地方。

读北京市建材商城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中所示的北京市建材商城分布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三环路沿线,接近城区

B.五环路与放射状道路交会处,交通便捷

C.三、四环路沿线,有大面积停车场

D.居民小区内,方便日常购物8.近年,北京市建材商城有向五环路以外扩展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B.新建住宅区不断向外扩展

A.分散城市功能

D.城市外环道路的不断扩展

C.缓解市区交通压力

解析:7.C 8.D 第7题,图中显示建材商城主要分布在城市环路附近,且主要分布

于三环以外;建材商城建设需要考虑交通条件,同时要考虑占地广(地租因素)的要求;所以多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城市郊区。第8题,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外部交通条件也逐渐得

到改善,建材商城也自然会向外扩展。读三个同等规模商业中心同周围顾客达成交易的概率的等值线分布图,回答9~10

题。

9.图中四点达到交易的概率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B.乙、丁、甲、丙

A.甲、乙、丙、丁

D.乙、甲、丁、丙

C.甲、丙、丁、乙10.若要在图中新建立一个同等规模的商业中心,则最佳位置是( )

B.乙

A.甲

D.丁

C.丙

解析:9.B 10.C 第9题,商业中心同周围顾客达成交易的概率,甲、乙、丙、丁四

处分别为0.4~0.5、0.7~0.8、小于0.4、0.5~0.6。第10题,新的商业中心应该位于现有三个商业中心对周围顾客吸引力最小的地区,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服务范围。

一、选择题

我国参与了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麦地那高速电气化铁路客运专线部分路段的建设。读

图回答1~3题。

1.近年来,沙特阿拉伯国内主要的客运方式是( )

B.航空、公路

A.航空、铁路

D.水运、公路

C.铁路、水运

2.修建麦加—麦地那铁路的主要困难是( )

①降水少②风沙大③气温高④劳动力不足

B.①④

A.①③

D.②④

C.②③

3.麦加—麦地那铁路运营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为信徒的朝圣活动提供便利

B.有利于当地的劳务输出

C.阻碍当地石油资源的开发

D.沿线将形成密集的城市群

解析:1.B 2.C 3.A 第1题,沙特阿拉伯沙漠广布,公路是其主要的客运方式,同

时该地区晴天较多,大气能见度高,利于发展航空运输。第2题,降水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修建铁路的有利条件,排除①;该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劳动力丰富,排除④。第3题,麦加和麦地那都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城,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伊斯兰

教信徒来这里朝拜,修建铁路为信徒的朝圣活动提供了便利。

下图为北京城市轻轨某路段图。读图,回答4~6题。

4.北京修建城市轻轨铁路的最主要目的是改善( )

B.居民生活

A.交通状况

D.城市结构

C.城市环境

5.与其他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相比,城市轻轨( )

B.噪音大、污染大

A.运量大,占地广

D.成本高、整点准时

C.速度快、安全性高

6.城市轻轨的建设最可能促使( )

A.沿线地带形成大型工业区

B.城市中心商务区迁至郊区

C.沿线站点附近商业网点聚集

D.城市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衰落

解析:4.A 5.C 6.C 第4题,北京修建城市轻轨铁路主要是为了改善交通状况。第

5题,城市轻轨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速度较快,安全性较高。第6题,城市交通发展影响商业网点布局,城市轻轨以客运为主,对工业区布局的影响较小,不会造成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衰落。城市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市中心地区,不会因为城市轻轨的修建而外迁。

读下列两幅图,完成7~8题。

7.两图所显示的含义是( )

①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②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既

存在负相关也存在正相关关系③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小于公交站点④道路

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于公交站点

B.③④

A.①②

D.②④

C.①③

8.如上图所示,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市场

B.行人、营业面积

D.人口密度、交通

C.营业面积、人口密度

解析:7.D 8.A 第7题,由图1可知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的关系既存在负

相关,也存在正相关。由图2知,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于公交站点。第8题,由图1、图2分析可知,交通条件、市场条件是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

二、综合题

9.读下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该城市早期选址的有利条件与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因素。

(2)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A市拟在右图所示①②地区分别建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和

大型超级市场。请分析其选址的有利条件。

(3)A市计划在周围地区建一旅游度假区。请简述你的理由。

解析:第(1)题,城市早期选址和河流有关,河流有供水和航运等功能,由此可知该城

市的形态受交通的影响明显。第(2)题,大型服装批发市场需要广阔的场地以及便利的交通,宜布局在郊区;大型超级市场需要大量消费群体以及便利的交通。第(3)题,A市布局

旅游度假区,可考虑附近的资源——大面积的沙滩。

答案:(1)水运便利,生产、生活取水方便。交通。(2)大型服装批发市场:靠近铁路、公路,交通便利;位于郊区,地租便宜。大型超级

市场:接近市中心,市场广阔。

(3)A市临近海洋,附近有大面积沙滩,环境优美。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必背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 、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 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方向: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 4、举例: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 自然:(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的易侵蚀性强:地貌、黄土状况看书P35 (2) 降水集中多暴雨(3)黄土疏松 垂直节理分布 (4)植被稀少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樵采、开矿、修路、采石修建窑洞群等。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 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 (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干旱 生态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 ) (5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 小流域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等与工程措施结合 (根本措施) 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 版)复习提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 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 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 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 缺、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 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3)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4)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___系___系___系___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___ 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3)在星和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Ⅰ)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Ⅱ)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和。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全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 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 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历史时期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 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 人口数 量情况 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 人口增 长情况 增长缓慢增长加速明显加快空前增长 人口变人们获取食生产力水生产力水平大大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 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 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 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 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A.16.7%B.14.3% C.0.9% D.1 解析:通过图中的数据1992年人口68.7万,1993年人口80.2万,计算1992—1993年人口增长率(80.2-68.7)÷68.7×100%,即为16.7%。故选项A正确。 答案:A 读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完成2~3题。 2.关于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高高低”模式 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 C.1900—195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 D.20世纪末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

3.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 A.出生率的下降B.死亡率的下降 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D.自然增长率的上升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1900—1950年甲国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乙国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20世纪末,甲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很低,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第3题,读图可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答案:2.D 3.B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7 053万,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读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统计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②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④十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丘陵、平原欧洲的三圃制 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 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教学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巨行星:木、土星 (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 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26’):黄道面+赤道面 4.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 5.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昏线:由昼变为夜。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综合检测(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综合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3分×20=60分) 如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一二三环线之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域面积的比重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用地、商业服务用地的序号依次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②④①③D.④③②① 2.近年来,该市在三环线以外规划建设了多个居住用地,不少市民在此购房入住,这一现象属于( ) A.城市倒退B.逆城市化 C.郊区城市化D.再城市化 1~2.解析第1题,在城市所有的功能区中,居住区面积最大,故①表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心,故④表示商业服务用地;工业用地趋向于城市边缘,故②表示工业用地。第2题,郊区的开发属 于郊区城市化。 答案 1.A 2.C 如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过程。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过程来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 B.自然条件 C.人口数量 D.人口迁移 3~4.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相比城市化起步晚,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迅速,并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 3.B 4.A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读图,回答5~6题。 5.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了( )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6.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5~6.解析第5题,考查城市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密度变化大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的增大直接反映了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的分离。第6题,考查城市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变化大的条件,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城市交通条件改善,使得城市人口流动更加畅通,人们可以居住在较远的郊区,这为中心商务区人口密度昼夜大幅度变化提供了必备条件。 答案 5.C 6.B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完善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 西南青藏高原25% 自 然 环 境 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 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 川融水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 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 机质少,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 —草原 东南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 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 类 活 动 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 化和盐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 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影响程度深刻微弱经济文化发达落后补 充 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 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

新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重点强化卷1 Word版含解析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重点强化卷(一) 地球的运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标明的四点中,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a B.b C.c D.d 2.当地球在a~d公转的过程中,全球昼夜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导学号:32980047】A.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长于夜 B.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短于夜 C.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短于夜 D.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长于夜 【解析】第1题,根据自转方向和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可知,a为冬至日,靠近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第2题,a~d公转是从冬至日到春分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答案】 1.A 2.D 3.下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此时北京时间是()

A.2时B.4时 C.8时D.10时 【解析】读图可知太阳直射150°E经线,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经线的地方时,此时是10时。 【答案】 D (2016·嘉兴高一检测)家在香港的王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时间和日期,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王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11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8时。据此回答4~5题。 4.该岛的经度可能为() 【导学号:32980048】 A.160°W B.160°E C.80°W D.40°E 5.此时,全球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 A.1:2 B.1:1 C.2:1 D.1:3 【解析】第4题,该岛区时较北京时间早3个小时,位于东十一区,故该岛的经度可能为160°E。第5题,因北京时间为8时,故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所以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1:1。 【答案】 4.B 5.B (2016·汕头高一质检)一个旅游团从广州出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观光。判断以下行程中发生的地理事件,完成6~7题。 6.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由于时差的缘故,空中小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的手表() A.调快1小时B.调慢1小时 C.调快24小时D.调慢24小时 7.从广州到美国的飞行中,旅客观察窗外的昼夜状况,发现这天的白昼时间较平常的()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2城市化教案 作者:加入日期:06-07-25 2.2城市化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 1、城市概念 2、城市化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讲授过程]: 导入: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阅读]探索活动,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 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现象?(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 前面描述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过程的一种表现。 一、城市化: 内涵: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城市化指标:1、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3、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4、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 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工业革命至二战: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但由于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相对较低,所以平均的世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 二战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且发展迅速。 全世界至2000年,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6.6%。 这一进程也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读图]P36图2-2-3 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上世纪70年代一般达70%)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1950年之后年增长率高达近5%,199 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表现在: (1)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读表]2-2-1:体现了大城市发展迅速的特征。 例:墨西哥城人口占本国人口的17%左右,布宜诺斯艾利斯占本国人口的30%。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

必2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深圳市梅林中学徐韵薇 一、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背景: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的知识与技 能和人文素养: 2、生活经验:居住在城市对农业生产了解很少,是农产品的消费者。 3、思维特征:形式逻辑思维高于辩证逻辑思维,是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创 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二、教学分析: l、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选自课程标准申必修课程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第一项内容,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必要知识基础,对“工业区位”、“地域联系”的学习有示范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判 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发 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求实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②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闪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4、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比较鉴别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手段: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农业景观、案例分析等内容;用实物(鲜花、鲜奶)创设情景;用板书归纳总结。 5、选用教材:“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必修2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 第一部分内容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通过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分析讨论案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学生展开课题研究,完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感知——理解——运用——迁移.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上升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 1、通过学生参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能否与他人合作探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评 价; 2、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3、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反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过程: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总复习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1、相关概念 人口增长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①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受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但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 即人口迁移 2.人口过渡理论 3.人口增长模式 模式特点分布原因问题对 策 咼咼彳氐 (工业化 前) 出生率、死亡率为 35%左右 原始群落自然灾害、战争、 疾病;生产力水平 低下,营养不足, 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基本生存、生 活得不到保障 发 展 生 产 力 渡模式 高增长阶段 (工业化前 期) 首先是死亡率快速下 降,出生率仍很高一些发展中国 家(埃塞俄比 亚、坦桑尼 亚、肯尼亚) 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食品供应与营 养水平的提高,医 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人口增长快, 人口压力大, 自然资源和社 会资源供应紧 张 计划 生人口数量的变化 o 工业化丹抬

3、应用举例 世界人口增长 1770 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 1770 - 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 1950 - 199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 1999 年至今开始减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增长下降阶段4.特别提醒 a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

小两个方面 b 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 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c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 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 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 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典型例题: 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 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 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 ;“三低”人口 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 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三 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 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不同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高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资源环境压力 大,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 三低模式: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 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 外来移民等措施。 1.2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a 空间位移:有迁入地到迁出地 b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 c 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2、 应用举例——国际人口迁移 543210 (J 1 2345 啟年型 老年型 年龄 76543210 女性 年酚 70-74 60-64 50^54 40-44 30*34 20-24 -14 -4 _____________ 01234^67 女 年龄 80-84 70-74 60-64 50-54 40-44 30-别 20-24 10 亠 14 0-4 年轻型

最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 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 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 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 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 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