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的三大供能体系

人体内的三大供能体系
人体内的三大供能体系

人体内的三大供能系统

在人体内有三大供能系统,它们是:

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统、无氧呼吸供能系

统和有氧呼吸供能系统。

(1) A TP 在肌肉中的含量低,当肌肉进

行剧烈运动时,供能时间仅能维持

约1~3秒。

(2) 之后的能量供应就要依靠ATP 的再

生。这时,细胞内的高能化合物磷

酸肌酸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将能量转

移至ADP ,生成ATP 。磷酸肌酸在

体内的含量也很少,只能维持几秒

的能量供应。人在剧烈运动时,首

先是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统供能,通过这个系统供能大约维持6~8秒左右的时间。

(3) 这两项之后的供能,主要依靠葡萄糖和糖元的无氧酵解所释放的能量合成ATP 。无氧

酵解约能维持2~3分钟时间。

(4) 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易导致肌肉疲劳,所以长时间的耐力运动需要靠有氧呼吸释

放的能量来合成ATP 。

综上所述,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如100米短跑,主要依靠A TP-磷酸肌酸供能;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主要靠有氧呼吸提供能量;介于二者之间的较短时间的中强度运动,如400米跑,则主要由无氧呼吸提供能量。

人在剧烈运动呼吸底物主要是糖。但在长时间剧烈运动时,如马拉松式的长跑运动,人体内贮存的糖是不够用的,在消耗完贮存的糖类物质后,就动用体内贮存脂肪和脂肪酸。

一、运动时供能系统的动用特点

(一)人体骨骼肌细胞的能量储备

(二)供能系统的输出功率

运动时代谢供能的输出功率取决于能源物质合成ATP 的最大速率。

(三)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

1.运动中基本不存在一种能量物质单独供能的情况,肌肉可以利用所有能量物质,只

是时间、顺序和相对比率随运动状况而异,不是同步利用。

2.最大功率输出的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糖有氧氧化>脂肪酸有氧氧化,且分别以近50%的速率依次递减。

3.当以最大输出功率运动时,各系统能维持的运动时间是:磷酸原系统供极量强度运动6—8秒;糖酵解系统供最大强度运动30—90秒,可维持2分钟以内;3分钟主要依赖有氧代谢途径。运动时间愈长强度愈小,脂肪氧化供能的比例愈大。脂肪酸是长时间运动的基本燃料。

4.由于运动后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的恢复及乳酸的清除,须依靠有氧代谢系统才能完成,因此有氧代谢供能是运动后机能恢复的基本代谢方式。

二、不同活动状态下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

安静时,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时,骨骼肌内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供能的一般特点表现如下。

(一)安静时:

安静时,骨骼肌内能量消耗少,A TP保持高水平;氧的供应充足,肌细胞内以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的有氧代谢供能。线粒体内氧化脂肪酸的能力比氧化丙酮酸强,即氧化脂肪酸的能力大于糖的有氧代谢。在静息状态下,呼吸商为0.7,表明骨骼肌基本燃料是脂肪酸。

(二) 长时间低强度运动时:

在长时间低强度运动时,骨骼肌内A TP的消耗逐渐增多,ADP水平逐渐增高,NAD+还原速度加快,但仍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明显上升,肌内脂肪酸氧化供能增强,这一现象在细胞内糖原量充足时就会发生。同时,肌糖原分解速度加快,加快的原因有两点:

(1)能量代谢加强。

(2)脂肪酸完全氧化需要糖分解的中间产物草酰乙酸协助才能实现。

在低强度运动的最初数分钟内,血乳酸浓度稍有上升,但随着运动的继续,逐渐恢复到安静时水平。

(三) 大强度运动:

随着运动强度的提高,整体对能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但在血流量调整后,机体对能量的需求仍可由有氧代谢得到满足,即有氧代谢产能与总功率输出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类运动中,血乳酸浓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说明在整体上基本依靠有氧代谢供能时,部分骨骼肌内由糖酵解合成ATP。血乳酸浓度是由运动肌细胞产生乳酸与高氧化型肌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内乳酸代谢之间的平衡决定的。

(四)短时间激烈运动时:

在接近和超过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时,骨骼肌以无氧代谢供能。极量运动时,肌内以ATP、CP供能为主。超过10秒的运动,糖酵解供能的比例增大。随着运动时间延长,血乳酸水平始终保持上升趋势,直至运动终止。

总之,短时间激烈运动(10秒以内)基本上依赖ATP、CP储备供能;长时间低、中强度运动时,以糖和脂肪酸有氧代谢供能为主;而运动时间在10秒—10分内执行全力运动时,所有的能源储备都被动用,只是动用的燃料随时间变化而异:运动开始时,ATP、CP被动

用,然后糖酵解供能,最后糖原、脂肪酸、蛋白质有氧代谢也参与供能。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骨骼肌等组织细胞内有氧代谢速率仍高于安静时水平,它产生的能量用于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的恢复,如磷酸原、糖原等。

不同强度运动时磷酸原储量的变化:(1)极量运动至力竭时,CP储量接近耗尽,达安静值的3%以下,而ATP储量不会低于安静值的60%。(2)当以7 5%最大摄氧量强度持续运动时达到疲劳时,CP储量可降到安静值的20%左右,ATP储量则略低于安静值。(3)当以低于60%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时,CP储量几乎不下降。这时,ATP合成途径主要靠糖、脂肪的有氧代谢提供。

运动训练对磷酸原系统的影响:(1)运动训练可以明显提高ATP酶的活性;(2)速度训练可以提高肌酸激酶的活性,从而提高ATP的转换速率和肌肉最大功率输出,有利于运动员提高速度素质和恢复期CP的重新合成;(3)运动训练使骨骼肌CP储量明显增多,从而提高磷酸原供能时间;(4)运动训练对骨骼肌内AT P储量影响不明显。

运动时的生理(能量的供应)

1.人体的肌纤维收缩后,其内的ADP生成ATP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A.肌糖元 B.磷酸肌酸C.葡萄糖 D.脂肪

2.运动员在长跑过程中,肌细胞中葡萄糖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A.产生热能B.转存ATP C.合成糖元D.肌肉收缩

3.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呼吸作用的产物有()

A.CO2、酒精、水、ATP B.CO2、乳酸、ATP

C.CO2、H2O、乳酸D.H2O、CO2、乳酸、ATP

4.通过生理测定,在长时间的剧烈运动过程中,骨骼肌细胞中ATP含量仅能维持3秒钟,3秒钟后,肌肉消耗的能量来自于ATP的再生,此时ATP再生的途径是()

A.有氧呼吸 B.无氧呼吸 C.磷酸肌酸高能键的转移D.三项都是5.当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

①无氧呼吸②有氧呼吸③磷酸肌酸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③D.①②③

6.运动员在进行不同项目运动Array时,机体供能方式不同。对三

种运动项目的机体需氧量、实

际摄入氧量和血液中乳酸增

加量进行测定,结果如右表所

示。则根据该表格分析马拉松

跑、400米跑、100米跑运动

过程中机体的主要供能方式

分别是()

A.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磷酸肌酸分解 B.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磷酸肌酸分解

C.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无氧呼吸 D.有氧呼吸、磷酸肌酸分解、无氧呼吸

7.在马拉松比赛的后半程,运动员大腿肌肉细胞呼吸作用的产物有()

①CO2②H2O ③乳酸④ATP

A.③ B.④ C.③④D.①②③④

i ATP

1.肌肉收缩所需的能量直接由下列哪项变化提供()

A.葡萄糖分解 B.肌糖元分解 C.磷酸肌酸水解D.ATP水解

2.下列化学变化为肌肉收缩直接提供能量的是()

A.肌糖元→丙酮酸→CO2+H2O+能量 B.磷酸肌酸→肌酸+Pi+能量

C.葡萄糖→丙酮酸→乳酸+能量D.ATP→ADP+Pi+能量

3.在激烈运动时,人体骨骼肌所需的能量直接来自于()

A.肌糖元 B.磷酸肌酸 C.葡萄糖D.三磷酸腺苷

ii磷酸肌酸

1.动物和人体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下列反应:ADP+磷酸肌酸→ATP+肌酸()

A.机体消耗ATP过多时 B.细胞缺乏葡萄糖时

C.肌肉组织缺氧时 D.机体进行无氧呼吸时

2.在下列什么情况下,动物和人体内的磷酸肌酸释放能量,使ADP合成ATP()

A.当磷酸肌酸含量大量增加时B.当ATP含量大量减少时

C.当两者含量达到平衡时 D.当ATP含量超过磷酸肌酸时

iii无氧呼吸

1.人体骨骼肌细胞在无氧情况下分解1mol葡萄糖,只利用了葡萄糖所含能量的()

A.43.7% B.6.8% C.2.1% D.7.9%

2.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状态下的骨骼肌,可以通过无氧呼吸获得少量

能量,此时,葡萄糖分解成为()

A.酒精B.乳酸 C.酒精和二氧化碳 D.乳酸和二氧化碳

3.人体剧烈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痛。其原因是()

A.运动过度,肌肉拉伤B.无氧呼吸,积累乳酸

C.运动量大,ATP用完 D.无氧呼吸,积累酒精

4.剧烈运动使肌肉产生疲劳, 这是由于细胞中积累了()

A.二氧化碳B.乳酸 C.丙酮酸 D.三磷酸腺苷

5.人体在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值会有所下降,其原因是血浆中哪种物质增多()A.碳酸 B.磷酸肌酸C.乳酸 D.丙酮酸

iv有氧呼吸

1.人体在进行长期剧烈活动时,获取能量的方式是()

A.只进行无氧呼吸 B.进行有氧呼吸

C.主要是无氧呼吸D.主要是有氧呼吸

2.在马拉松长跑运动中,运动员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

A.有氧呼吸 B.高能化合物的转移 C.无氧呼吸 D.脂肪的氧化3.通过生理测定得知,骨骼肌细胞中ATP仅能维持短时间的能量供应,长时间剧烈运动时,ATP再生的主要途径是()

A.有氧呼吸 B.磷酸肌酸中的能量转移

C.无氧呼吸 D.上述三种途径同时进行

1.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A.碳酸氢钠 B. 碳酸 C. 三磷酸腺苷 D. 钾离子

下图中能够表示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和短跑结束后血液乳酸浓度变化的曲线是[ ]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解析: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尽管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都大大加强了,但仍不能满足骨胳肌对氧的需求,骨胳肌就进行部分无氧呼吸,葡萄糖不彻底分解,产生乳酸。当剧烈运动停止后,骨胳肌无氧呼吸随之停止,体内积累的乳酸将不断氧化分解或转移到肝脏中转化为肝糖元,血液中乳酸浓度随之下降。答案:C

3.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变化解释正确的是(A )

A.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B.乳酸与Na2CO3反应生成CO2

C.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D.乳酸与Na2HPO4反应生成NaH2PO4

一、人体运动时能量的供应

1.运动时的直接能源

人体运动时的直接能源是来自体内一种特殊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肌肉活动时,肌肉中的ATP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同时放出能量供肌肉收缩。但是人体肌肉内ATP含量甚微,

只能供极短时间消耗,因此肌肉要持续运动,就需及时补充ATP。

2.运动时三个供能系统

人体运动时,当ATP分解放能后需要及时补充,补充的途径有三条:即磷酸肌酸(CP)分解、糖的无氧酵解及糖与脂肪的有氧氧化。生理学上称之为运动时的三个供能系统。人体从事的各种不同的运动,其能理供应都分别属于这三个

供能系统,而发展这三个供能系统的方法又各不相同。(1)磷酸原系统(ATP -CP系统)磷酸肌酸(CP)是贮存在肌细胞内的另一种高能磷化物。当ATP

分解放能后,CP立刻分解放能以补充ATP的再合成,由于这一过程十分迅速,不需要氧气也不会产生乳酸,因此,生理学上将它与ATP 一道合称为非乳酸系

统,又称磷酸原系统。

生理学研究证明,全身肌肉中ATP-CP系统供能能力仅能持续8s左右。这一系统供能能力的强弱,主要和绝对速度有关,如果要提高50m、100m、200m

等短距离跑的绝对速度,就要发展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

人体三大供能系统

人体内的三大供能系统 在人体内有三大供能系统,它们是: 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统、无氧呼吸供能系 统和有氧呼吸供能系统。 (1) A TP 在肌肉中的含量低,当肌肉进 行剧烈运动时,供能时间仅能维持 约1~3秒。 (2) 之后的能量供应就要依靠ATP 的再 生。这时,细胞内的高能化合物磷 酸肌酸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将能量转 移至ADP ,生成ATP 。磷酸肌酸在 体内的含量也很少,只能维持几秒 的能量供应。人在剧烈运动时,首 先是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统供能,通过这个系统供能大约维持6~8秒左右的时间。 (3) 这两项之后的供能,主要依靠葡萄糖和糖元的无氧酵解所释放的能量合成ATP 。无氧 酵解约能维持2~3分钟时间。 (4) 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易导致肌肉疲劳,所以长时间的耐力运动需要靠有氧呼吸释 放的能量来合成ATP 。 综上所述,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如100米短跑,主要依靠ATP-磷酸肌酸供能;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主要靠有氧呼吸提供能量;介于二者之间的较短时间的中强度运动,如400米跑,则主要由无氧呼吸提供能量。 人在剧烈运动呼吸底物主要是糖。但在长时间剧烈运动时,如马拉松式的长跑运动,人体内贮存的糖是不够用的,在消耗完贮存的糖类物质后,就动用体内贮存脂肪和脂肪酸。 一、运动时供能系统的动用特点 (一)人体骨骼肌细胞的能量储备 (二)供能系统的输出功率 运动时代谢供能的输出功率取决于能源物质合成ATP 的最大速率。 (三)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 1.运动中基本不存在一种能量物质单独供能的情况,肌肉可以利用所有能量物质,只

是时间、顺序和相对比率随运动状况而异,不是同步利用。 2.最大功率输出的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糖有氧氧化>脂肪酸有氧氧化,且分别以近50%的速率依次递减。 3.当以最大输出功率运动时,各系统能维持的运动时间是:磷酸原系统供极量强度运动6—8秒;糖酵解系统供最大强度运动30—90秒,可维持2分钟以内;3分钟主要依赖有氧代谢途径。运动时间愈长强度愈小,脂肪氧化供能的比例愈大。脂肪酸是长时间运动的基本燃料。 4.由于运动后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的恢复及乳酸的清除,须依靠有氧代谢系统才能完成,因此有氧代谢供能是运动后机能恢复的基本代谢方式。 二、不同活动状态下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 安静时,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时,骨骼肌内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供能的一般特点表现如下。 (一)安静时: 安静时,骨骼肌内能量消耗少,A TP保持高水平;氧的供应充足,肌细胞内以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的有氧代谢供能。线粒体内氧化脂肪酸的能力比氧化丙酮酸强,即氧化脂肪酸的能力大于糖的有氧代谢。在静息状态下,呼吸商为0.7,表明骨骼肌基本燃料是脂肪酸。 (二) 长时间低强度运动时: 在长时间低强度运动时,骨骼肌内ATP的消耗逐渐增多,ADP水平逐渐增高,NAD+还原速度加快,但仍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明显上升,肌内脂肪酸氧化供能增强,这一现象在细胞内糖原量充足时就会发生。同时,肌糖原分解速度加快,加快的原因有两点: (1)能量代谢加强。 (2)脂肪酸完全氧化需要糖分解的中间产物草酰乙酸协助才能实现。 在低强度运动的最初数分钟内,血乳酸浓度稍有上升,但随着运动的继续,逐渐恢复到安静时水平。 (三) 大强度运动: 随着运动强度的提高,整体对能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但在血流量调整后,机体对能量的需求仍可由有氧代谢得到满足,即有氧代谢产能与总功率输出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类运动中,血乳酸浓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说明在整体上基本依靠有氧代谢供能时,部分骨骼肌内由糖酵解合成ATP。血乳酸浓度是由运动肌细胞产生乳酸与高氧化型肌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内乳酸代谢之间的平衡决定的。 (四)短时间激烈运动时: 在接近和超过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时,骨骼肌以无氧代谢供能。极量运动时,肌内以ATP、CP供能为主。超过10秒的运动,糖酵解供能的比例增大。随着运动时间延长,血乳酸水平始终保持上升趋势,直至运动终止。 总之,短时间激烈运动(10秒以内)基本上依赖A TP、CP储备供能;长时间低、中强度运动时,以糖和脂肪酸有氧代谢供能为主;而运动时间在10秒—10分内执行全力运动时,所有的能源储备都被动用,只是动用的燃料随时间变化而异:运动开始时,ATP、CP被

2019年建筑科普知识竞赛题库

建筑科普知识竞赛题库 校第三届建筑科普知识竞赛 题型设置: 一、选择题(20×1.5=30); 二、判断题(10×1=10); 三、填空题(10×2=20); 四、简答题(4×5=20); 五、论述题(1×10+1×10=20)。 (考试的题目百分之八十是题库里的。) 题库一、选择题 1.我国砖的普遍用于民居砌墙始于哪个朝代?( D ) A 秦 B 唐 C宋 D 明 2. 请问1996年以后的世界建筑日是哪一天?( A ) A十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B十月的第一个星期五 C十月的第一个星期六 D十月的第一个星期日 3.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 A ) A迪拜塔 B台北101大楼 C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D吉隆坡双子塔 4.下面哪个城市不属于我国七大古都?( D ) A 杭州 B南京 C开封 D苏州 5.“被动房屋”是生态建筑的别称,之所以能够节能环保,主要是对建筑设计、建筑物围护结构及所采用的节能技术采取了优化措施。请问:“被动节能建筑”的热量主要来自什么?( B ) A水力 B太阳 C煤炭 D风力 6.我国用琉璃瓦的历史始于哪个朝代?( A ) A南北朝 B唐 C春秋 D 西周 7. 中国传统的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现代的建筑则是以什么为主?( B ) A沙石结构 B钢筋混凝土结构 C混凝土结构 D砖瓦结构 8.近代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创办人是:( D ) 1、 A梁思成 B刘敦桢 C柳士英 D 黄作燊 9. 我国的消防方针是:( B )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B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D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 10. 我国瓦的普遍使用是在哪个时期?( B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

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

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 08设计杨先树学号:09 传统的世界园林分为三大体系:西亚园林体系。 东方园林体系:典雅且精致东 方园林体系以中国为代表,影响到 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以自然式园 林为主,典雅精致,意境深远。东方园 林尊崇与自然和谐为美的生态原则,属 于山水风景式园林范畴,以非规则式园 林为基本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 机融合,自然和谐,浑然一体,涵蕴人 伦教化,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 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 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 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对自然物的本园林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 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 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 东方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 ■ ? JI壬&” 4 _ --?? " -Tt ?:一 ■"PI 町MTT I W—屮1 苏州狮子林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 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嵯峨如泰山雄峰的气 势,造水要达到浩汤似河湖的韵致。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扑归 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的理念。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 在这样的园林中,可 以达到“身心尘外远, 岁月坐中忘”的境界, 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 枕面待之归”的生活以 及“野坐苔生席,高眠 挂竹衣”的趣味。东方 园林的石有情,水有情, 花木也有情味意趣。窗 外路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 拟枯木竹石图。东方园林妙在含蓄和 掩藏,所以有“庭院深深深 几许”;东 方园林精在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因 而有“遥知杨柳是门外,似隔芙蓉无 路通”。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 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 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不过 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直 到秦始皇营造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 依然如此,而且园林的使用功能中还 始终含有一条供天子和诸侯狩猎之 用。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才 有所改变。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和 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 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 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 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 修竹一丛,乃是家园林 曙― 中国园林

人体三大供能系统

人体的三大供能系统 在人体有三大供能系统,它们是: 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统、无氧呼吸供能系 统和有氧呼吸供能系统。 (1)ATP在肌肉中的含量低,当肌肉进 行剧烈运动时,供能时间仅能维持 约1~3秒。 (2)之后的能量供应就要依靠ATP的再 生。这时,细胞的高能化合物磷酸 肌酸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将能量转移 至ADP,生成ATP。磷酸肌酸在体 的含量也很少,只能维持几秒的能 量供应。人在剧烈运动时,首先是 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统供能,通过这个系统供能大约维持6~8秒左右的时间。(3)这两项之后的供能,主要依靠葡萄糖和糖元的无氧酵解所释放的能量合成ATP。无氧酵解约能维持2~3分钟时间。 (4)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易导致肌肉疲劳,所以长时间的耐力运动需要靠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来合成ATP。 综上所述,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如100米短跑,主要依靠ATP-磷酸肌酸供能;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主要靠有氧呼吸提供能量;介于二者之间的较短时间的中强度运动,如400米跑,则主要由无氧呼吸提供能量。 运动项目总需氧量(升)实际摄入氧量(升)血液乳酸增加量马拉松跑600 589 略有增加 400米跑16 2 显著增加 100米跑8 0 未见增加 人在剧烈运动呼吸底物主要是糖。但在长时间剧烈运动时,如马拉松式的长跑运动,人体贮存的糖是不够用的,在消耗完贮存的糖类物质后,就动用体贮存脂肪和脂肪酸。 一、运动时供能系统的动用特点 (一)人体骨骼肌细胞的能量储备 (二)供能系统的输出功率 运动时代供能的输出功率取决于能源物质合成ATP的最大速率。 (三)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

1.运动中基本不存在一种能量物质单独供能的情况,肌肉可以利用所有能量物质,只是时间、顺序和相对比率随运动状况而异,不是同步利用。 2.最大功率输出的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糖有氧氧化>脂肪酸有氧氧化,且分别以近50%的速率依次递减。 3.当以最大输出功率运动时,各系统能维持的运动时间是:磷酸原系统供极量强度运动6—8秒;糖酵解系统供最大强度运动30—90秒,可维持2分钟以;3分钟主要依赖有氧代途径。运动时间愈长强度愈小,脂肪氧化供能的比例愈大。脂肪酸是长时间运动的基本燃料。 4.由于运动后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的恢复及乳酸的清除,须依靠有氧代系统才能完成,因此有氧代供能是运动后机能恢复的基本代方式。 二、不同活动状态下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 安静时,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时,骨骼肌无氧代和有氧代供能的一般特点表现如下。 (一)安静时: 安静时,骨骼肌能量消耗少,ATP保持高水平;氧的供应充足,肌细胞以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的有氧代供能。线粒体氧化脂肪酸的能力比氧化丙酮酸强,即氧化脂肪酸的能力大于糖的有氧代。在静息状态下,呼吸商为0.7,表明骨骼肌基本燃料是脂肪酸。 (二) 长时间低强度运动时: 在长时间低强度运动时,骨骼肌ATP的消耗逐渐增多,ADP水平逐渐增高,NAD+还原速度加快,但仍以有氧代供能为主。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明显上升,肌脂肪酸氧化供能增强,这一现象在细胞糖原量充足时就会发生。同时,肌糖原分解速度加快,加快的原因有两点: (1)能量代加强。 (2)脂肪酸完全氧化需要糖分解的中间产物草酰乙酸协助才能实现。 在低强度运动的最初数分钟,血乳酸浓度稍有上升,但随着运动的继续,逐渐恢复到安静时水平。 (三) 大强度运动: 随着运动强度的提高,整体对能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但在血流量调整后,机体对能量的需求仍可由有氧代得到满足,即有氧代产能与总功率输出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类运动中,血乳酸浓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说明在整体上基本依靠有氧代供能时,部分骨骼肌由糖酵解合成ATP。血乳酸浓度是由运动肌细胞产生乳酸与高氧化型肌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乳酸代之间的平衡决定的。 (四)短时间激烈运动时: 在接近和超过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时,骨骼肌以无氧代供能。极量运动时,肌以ATP、CP供能为主。超过10秒的运动,糖酵解供能的比例增大。随着运动时间延长,血乳酸水平始终保持上升趋势,直至运动终止。 总之,短时间激烈运动(10秒以)基本上依赖ATP、CP储备供能;长时间低、中强度运动时,以糖和脂肪酸有氧代供能为主;而运动时间在10秒—10分执行全力运动时,所有

管理的三个逻辑起点

管理的三个逻辑起点 2014年04月22日16:43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10期第53~58页作者:丁雪峰/杨河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422 【作者简介】丁雪峰,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才学、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学;杨河清,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才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 一种知识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都会有自己的根本问题。所有学科都围绕自己的根本问题展开研究,这个根本问题来源于学科内部。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是西美尔在1910年提出来的:“社会为何可能?”管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它的根本问题也可以同样追问“管理为何可能?” “管理为什么可能?”对这个问题思考所引出的问题就是:管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的本质决定了管理的逻辑起点。管理学常常不被当做科学,而是被当做艺术,其原因是因为管理不像医学、生物学、数理化学科那样必须经过严谨的科学训练才能够掌握。直觉感受对于严谨的数理化等学科意义很小,一般人很少能根据直观感受对这些学科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管理似乎是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看法的学科,很多人根据个人体会得出的管理经验也像是出自管理专家。有些东拼西凑速成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从管理逻辑的角度来考察,不过是一种常识或者纯粹的理论推演,有时这些理论内部甚至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也无法在管理实践中有效应用。研究管理学的前提是理解管理的本质,理解管理本质的前提是理清管理内在的逻辑。 一、混乱的管理逻辑起点 现代管理学混乱的原因,是因为管理学缺乏一套标准的科学分析范式和适用一切管理环境的规范分析方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管理者没有找到正确的管理逻辑起点。 管理的逻辑起点,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各项管理措施背后的动因。所谓“逻辑起点”,就是一系列概念群的最初的论证点或起点。由这个最初的论证点,我们可以用推理的形式找出其中的概念,从而“必然地得出”一系列的与之不同的概念群。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概念的逻辑体系,而这个体系是围绕着一个逻辑起点展开的。逻辑起点是学科研究域中最一般的抽象规定,根据逻辑起点可以推演出学科的理论范畴。 “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内在规律,层层推导,逐步展开,构成严谨的逻辑系统”。要弄清楚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必须沿着科学探究的途径,即从逻辑线索和历史线索两个方面来分析,进而通晓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最能说明事物本质特征的概念和范畴即是它的逻辑起点。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和管理规律的。管理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能否将这些不同的流派归于同一个逻辑体系框架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在文献研究中发现,专家学者在对管理逻辑起点上认识完全不同。有些人认为是“人”,有些人认为是“组织”,有人认为是“企业家才能”,有人认为是“效能”,有人认为是“资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人体内的三大供能系统

(一)人体内的三大供能系统 在人体内有三大供能系统,它们是: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氧化供能系统。ATP 在肌肉中的含量低,当肌肉进行剧烈运动时,供能时间仅能维持约1~3秒。之后的能量供应就要依靠ATP 的再生。这时,细胞内的高能化合物磷酸肌酸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将能量转移至ADP ,生成ATP (C ATP CP ADP +???→?+磷酸激酶 ) 。磷酸肌酸在体内的含量也很少,只能维持几秒的能量供应。人在剧烈运动时,首先是ATP-CP 供能系统供能,通过这个系统供能大约维持6~8秒左右的时间。这两项之后的供能,主要依靠葡萄糖和糖元的无氧酵解所释放的能量合成ATP 。无氧酵解约能维持2~3分钟时间。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易导致肌肉疲劳,所以长时间的耐力运动需要靠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来合成ATP 。 综上所述,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如100米短跑,主要依靠ATP-CP 供能;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主要靠有氧呼吸提供能量;介于二者之间的较短时间的中强度运动,如400米跑,则主要由无氧呼吸提供能量。人在剧烈运动呼吸底物主要是糖。但在长时间剧烈运动时,如马拉松式的长跑运动,人体内贮存的糖是不够用的,在消耗完贮存的糖类物质后,就动用体内贮存脂肪和脂肪酸。 (二)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 运动时,代谢供能的输出功率取决于能源物质合成ATP 的最大速率。(1)运动中基本不存在一种能量物质单独供能的情况,肌肉可以利用所有能量物质,只是时间、顺序和相对比率随运动状况而异,不是同步利用。(2)最大功率输出的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糖有氧氧化>脂肪酸有氧氧化,且分别以近50%的速率依次递减。(3)当以最大输出功率运动时,各系统能维持的运动时间是:磷酸原系统供极量强度运动6—8秒;糖酵解系统供最大强度运动30—90秒,可维持2分钟以内;3分钟以上主要依赖有氧代谢途径。运动时间愈长强度愈小,脂肪氧化供能的比例愈大。脂肪酸是长时间运动的基本燃料。(4)由于运动后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的恢复及乳酸的清除,须依靠有氧代谢系统才能完成,因此有氧代谢供能是运动后机能恢复的基本代谢方式。 (三)不同活动状态下三大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 安静时,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时,骨骼肌内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供能的一般特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风格特征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风格特征世界古典园林三大体系 18 世纪以前,世界各国几乎都有自己的园林,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形成了中国、西亚和古希腊三大体系。 西亚的造园活动是从古波斯(今伊朗)开始的,影响到叙利亚、伊拉克、埃及、西班牙以及阿拉伯等所有伊斯兰教地区。西亚与北非气候干燥,干旱和沙漠的环境使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庭园里经营一小块绿洲。在他们的心目中,水和绿荫显得特别珍贵,认为“天国乐园”(伊甸园)就是一个大花园,里面有潺潺流水,绿树鲜花,美妙的乐声在庙堂里回荡。因此阿拉伯人习惯用篱或墙围成方直平面的庭园,便于把自然和人为的界限划清。园内布置成“田”字形,用纵横轴线分作四区,并将轴线建为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中心水池,以象征天堂。后来水的作用又得到不断的发挥,由单一的中心水池,演变为各种明渠暗沟与喷泉,并相互联系。这种水法的运用,后来又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各国的园林。 古希腊于公元前5 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在原有的果树蔬菜园里引种栽培了许多波斯的名花异卉,终于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整的柱廊园。随后希腊的园林艺术被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希腊的柱廊园发展成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方式,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形的花坛,以及由整形绿篱形成的迷宫。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园林出现新的飞跃。以往的蔬菜园及城堡里的小块绿地变成了大规模的别墅庄园。园内一切都突出表现人工安排,布局方整端正,与园外疏落自如的天然环境判若两个世界,充分显示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就。重台叠馆的建筑和中轴线是全园的主体和轴心,结合山势,从山上引水下山,用于纳凉。而且还建有雕像装饰的喷泉池 沼,随阶降泻的叠瀑等。 巴黎凡尔赛宫苑是举世公认的欧洲古典园林杰作。园林总面积广达1500 公顷.相当于当时巴黎市区面积的四分之一。园的中轴线长达3 千米,与地处高坡长达400 米的宫殿主楼垂直相交。中轴的前半段为十字形水渠,两侧是星罗棋布的花坛、喷泉、池沼、雕像。园周不设围墙,使园内绿化与园外的田野连成一片,而园内一系列对景安排都与中轴线严格对称。凡尔赛宫苑是路易十四称霸全欧后于1661 年始建的,历时百年之久,消耗全国赋税的十分之六。壮丽的凡尔赛宫苑无处不体现主权的至高无上,但也充分展示了法兰西园林简洁豪放的独特风格。 以中国山水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与西方园林截然不同。中国山水园林表现的是自然美,布局形式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而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独特风格。 世界历史上较主要的园林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国古典园林,一类是西欧的古典主义园林。它们的形式不同,风格迥异,然而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诗情画意”,各自寓有自己的“意境”。 西欧的古典主义园林,是以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造园艺术思潮为基础,于十七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形成的。这种园林在形式上有强烈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规则的建筑图案,修剪整齐的树草花圃,人造的水池喷泉,笔直的道路,宽阔的广场和娇柔的石雕像……以比拟神圣的君主集权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些艺术形式的出现,除了有长期的、民族的、传统的历史渊源外,也是当时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在造园艺术上的反映。这种古典主义的园林,曾得到当时社会的推崇,其中更多的是诗人、画家们的赞许和歌颂,也就赋有了在当时社会上风行的“诗情画意”和特有的“意境”。 因此,“诗情画意”意“境”,应该是每一种形象艺术所共有的内容,只有揭示“诗情画意”和“意境”所特有的内容,才 能真正地揭示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园林的特点。 那么,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一般说,我国的古典园林是一种“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的艺术。它们决不是机械地模仿自然,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记录了自然的美好的“形”,表现出自然的气势的“神”,寄寓着园主的“情”,浑然一体,宛如天开。 对于大自然的爱好,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的共同之点。所不同的,在于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创作自然,欣赏并享受自然的美。这也是我国古代造园艺术所经历的漫长不息的道路。 “创作自然,借景寓情”也概括了创作这种园林形式时所遵循的章法。笔者曾经将它归纳为“五要”和“五避”。即:在地域有限的空间里,要能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寓意曲折含蓄,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出,一览无余。 人工斧凿的山石水池,要做到“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各类建筑物的设置,要同周围景色环境有机地结合;避免夸奇斗胜,或画蛇添足。 画面的安排,要有构图层次,突出重点;避免独花无叶,或喧宾夺主。 景色的组织,要有统一的连续性;避免杂乱无章,断径绝路。 这个“五要”五“避”,即是创作园林必须遵循的章法,也是我们平时欣赏、评价园林时参照的依据。 这个“五要”五“避”,贯彻在创作园林的各个具体环节。这些环节主要是座基选地,总体布局、院落组合、单体建筑、山水、花木、道路和造景的一些技巧等等。 座基选地,通俗一点讲,就是造园的建造位置选在什么地方,划分多大的范围。一般的说,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因此,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家们都希望将园址选在天然的山水形胜之处,或者至少在有山连脉,有水通源的地方,这样比较容易取得融汇于“天然”的效果。当然, 有时候客观条件并不那么理想,有些园址不得不座基在地域环境和造园条件较差,甚至是被认为很不适宜造园的地方。这时候就需要通过造园家的努力,摈弃丑陋之弊,借取精美之景,并根据具体的座基情况,因势利导,得景随形"地进行其创作。 总体布局,是造园家进行园林创作的首要一环。要摸清园主需要在园中表现的主题思想,园林的功能以及所处的环境后,才能立意”才能做到胸中自有丘壑”具体的步骤是,先根据功能内容,戈y分区域,分割出各种不同活动内容的区域空间,组织各种环

逻辑学第三版1-4章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请指出下列各段议论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1.电影《菊豆》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符合生活的逻辑的。 答:规律、规律性。 2.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真是奇怪的逻辑! 答:理论、观点(贬义)。 3.语法、修辞、逻辑都是工具性的课程。 答:普通逻辑(传统形式逻辑)。 4.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说,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容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 答:思维规律、规则。 5.从中学时期就训练好一种逻辑的头脑,以后无论学什么、干什么,都将受益无穷。 答:合乎思维规律、规则。 二、下列命题和推理中,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请用公式表示之。 1.所有鸟都是有羽毛的,驼鸟是鸟;所以,驼鸟是有羽毛的。 2.只有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3.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 4.凡科学理论都是有用的,逻辑学是科学理论;所以,逻辑学是有用的。 5.任何金属都是有光泽的。 6.只有生产力迅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增强。 答:1 与4 具有共同的推理形式:所有M 是P,所有S 是M;所以,所有S 是P。2 与6 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只有p,才q。3 与5 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所有S 是P。 第二章概念 一、指出下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语言 答:“语言”的内涵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的外延是指:世界上古往今来存在的各种有声语言,如汉语、日语、法语、英语、德语等。广义的“语言”还包括人工语言。 2.戏剧 答:“戏剧”的内涵是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结合体,是综合艺术。它的外延是指:在舞台上上演的各种形式的戏剧。按内容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表演方式分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按结构和容量分有独幕剧和多幕剧;按中外形式的不同分有 戏曲、话剧、现代歌舞剧。 3.偶数 答:“偶数”的内涵是指:自然数中能被 2 整除的数。“偶数”的外延是指:2、4、6、8、 10、12……。 二、指出下面这些话中哪些是从内涵方面,哪些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黑体字所表达的概念)(为了简洁,内涵可用“下划线”标明,外延可用“着重号”标明)。 1.什么是信息?英文里“信息”和“情报”实际都是一个字叫“information”,就是知识。它是指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不是物质的。我们谈信息,或者说知识,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现代科学 壹

人体三大供能系统

人体内的三大供能系统 在人体内有三大供能系统,它们是: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统、无氧呼吸供能系统和有氧呼吸供能系统。 (1)ATP在肌肉中的含量低,当肌肉进行剧烈运动 时,供能时间仅能维持约1?3秒。 (2)之后的能量供应就要依靠ATP的再生。这时, 细胞内的高能化合物磷酸肌酸的高能磷酸键水解 将能量转移至ADP,生成ATP。磷酸肌酸在体 内的含量也很少,只能维持几秒的能量供应。人 在剧烈运动时,首 先是ATP-磷酸肌酸供能系统供能,通过这个系统 供能大约维持6?8秒左右的时间。(3)这两项之后的供能,主要依靠葡萄糖和糖元的无氧酵解所释放的能量合成ATP。无氧酵解约能维持2?3分钟时间。 (4)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易导致肌肉疲劳,所以长时间的耐力运动需要靠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来合成ATP。 综上所述,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如100米短跑,主要依靠ATP-磷酸肌酸供能;长时 间低强度的运动,主要靠有氧呼吸提供能量;介于二者之间的较短时间的中强度运动,如400米跑,则主要由无氧呼吸提供能量。 运动项目总需氧量(升)实际摄入氧量(升)血液乳酸增加量马拉松跑600589略有增加 400米跑162显著增加 100米跑80未见增加 人在剧烈运动呼吸底物主要是糖。但在长时间剧烈运动时,如马拉松式的长跑运动, 人体内贮存的糖是不够用的,在消耗完贮存的糖类物质后,就动用体内贮存脂肪和脂肪酸 一、运动时供能系统的动用特点 (一)人体骨骼肌细胞的能量储备 (二)供能系统的输出功率 运动时代谢供能的输出功率取决于能源物质合成ATP的最大速率。 (三)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 整理版本

相对比率随运动状况而异,不是同步利用。 2.最大功率输出的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磷酸原系统> 糖酵解系统>糖有氧氧化> 脂肪酸有氧氧化,且分别以近50%的速率依次递减。 3.当以最大输出功率运动时,各系统能维持的运动时间是:磷酸原系统供极量强度运动6—8秒;糖酵解系统供最大强度运动30—90秒,可维持2分钟以内;3 分钟主要依赖有氧代谢途径。运动时间愈长强度愈小,脂肪氧化供能的比例愈大。脂肪酸是长时间运动的基本燃料。 4?由于运动后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的恢复及乳酸的清除,须依靠有氧代谢系统才能完成,因此有氧代谢供能是运动后机能恢复的基本代谢方式。 二、不同活动状态下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安静时,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时,骨骼肌内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供能的一般特点表现如下。 (一)安静时:安静时,骨骼肌内能量消耗少,ATP 保持高水平;氧的供应充足,肌细胞内以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的有氧代谢供能。线粒体内氧化脂肪酸的能力比氧化丙酮酸强,即氧化脂肪酸的能力大于糖的有氧代谢。在静息状态下,呼吸商为0. 7,表明骨骼肌基本燃料是脂肪 酸。 (二)长时间低强度运动时: 在长时间低强度运动时, 骨骼肌内ATP 的消耗逐渐增多, ADP 水平逐渐增高, NAD+ 还原速度加快,但仍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明显上升,肌内脂肪酸氧化供能增强,这一现象在细胞内糖原量充足时就会发生。同时,肌糖原分解速度加快,加快的原因有两点: (1)能量代谢加强。(2)脂肪酸完全氧化需要糖分解的中间产物草酰乙酸协助才能实现。 在低强度运动的最初数分钟内,血乳酸浓度稍有上升,但随着运动的继续,逐渐恢复到安静时水平。 (三)大强度运动:随着运动强度的提高,整体对能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但在血流量调整后,机体对能量的需求仍可由有氧代谢得到满足,即有氧代谢产能与总功率输出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类运动中,血乳酸浓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说明在整体上基本依靠有氧代谢供能时,部分骨骼肌内由糖酵解合成ATP 。血乳酸浓度是由运动肌细胞产生乳酸与高氧化型肌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内乳酸代谢之间的平衡决定的。 (四)短时间激烈运动时:在接近和超过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时,骨骼肌以无氧代谢供能。极量运动时,肌内以 ATP、CP 供能为主。超过10 秒的运动,糖酵解供能的比例增大。随着运动时间延长,血乳酸水平始终保持上升趋势,直至运动终止。 总之,短时间激烈运动(10秒以内)基本上依赖ATP、CP储备供能;长时间低、中强度 整理版本 运动时,以糖和脂肪酸有氧代谢供能为主;而运动时间在10秒一10分内执行全力运动时, 所有的能源储备都被动用,只是动用的燃料随时间变化而异:运动开始时,ATP、CP被动用,然后糖酵解供能,最后糖原、脂肪酸、蛋白质有氧代谢也参与供能。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骨骼肌等组织细胞内有氧代谢速率仍高于安静时水平,它产生的能量用于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的恢复,如磷酸原、糖原等。 不同强度运动时磷酸原储量的变化:(1)极量运动至力竭时,CP储量接近

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一、绪论 二、生成期 三、转折期 四、全盛期 五、成熟期一 六、成熟期二 七、终结期 八、基础知识

绪论:园林的定义 园林的四要素 园林的造景风格 园林的功能 世界古典园林四个阶段的特征 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类(园林基址、园林隶属)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中国园林特点 答案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先秦两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思想: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造园著作:无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主流)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商周:沙丘苑台、灵池,灵囿,灵台 春秋战国:章华台、姑苏台 秦:上林苑、阿房宫、兰池宫、宜春宫、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西汉: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思想: 造园著作:杨衒《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公元547年】、郦道元《水经注》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邺城: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华林园、仙都苑 洛阳:芳林园 建康:华林园、芳乐苑(南齐)、乐游园 私家园林: 北方城市:寿里丘、张伦宅园、金谷园(庄园别墅)、潘岳庄园、陶潜的庄园南方私园:玄圃、谢家庄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原理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思想:科举制>隐士回归,地主小农,儒学回归正统,艺术层面上升造园著作: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大内御园:大兴城(隋未完成)、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北则大内三苑(禁苑)行宫离宫: 长安:玉华宫、仙游宫、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曲江池 洛阳:西苑、上阳宫 私家园林: 洛阳:归仁里宅园,裴度宅园、履道坊宅园 郊野别墅:平泉庄、安乐公主的庄园、浣花溪草堂、衡山别业、庐山草堂、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寺观园林:长安(大兴善寺)【京城内最大】、唐昌观、慈恩寺、元都观、灵隐寺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风格特征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风格特征 世界古典园林三大体系 18世纪以前,世界各国几乎都有自己的园林,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形成了中国、西亚和古希腊三大体系。 西亚的造园活动是从古波斯(今伊朗)开始的,影响到叙利亚、伊拉克、埃及、西班牙以及阿拉伯等所有伊斯兰教地区。西亚与北非气候干燥,干旱和沙漠的环境使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庭园里经营一小块绿洲。在他们的心目中,水和绿荫显得特别珍贵,认为“天国乐园”(伊甸园)就是一个大花园,里面有潺潺流水,绿树鲜花,美妙的乐声在庙堂里回荡。因此阿拉伯人习惯用篱或墙围成方直平面的庭园,便于把自然和人为的界限划清。园内布置成“田”字形,用纵横轴线分作四区,并将轴线建为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中心水池,以象征天堂。后来水的作用又得到不断的发挥,由单一的中心水池,演变为各种明渠暗沟与喷泉,并相互联系。这种水法的运用,后来又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各国的园林。 古希腊于公元前5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在原有的果树蔬菜园里引种栽培了许多波斯的名花异卉,终于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整的柱廊园。随后希腊的园林艺术被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希腊的柱廊园发展成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方式,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形的花坛,以及由整形绿篱形成的迷宫。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园林出现新的飞跃。以往的蔬菜园及城堡里的小块绿地变成了大规模的别墅庄园。园内一切都突出表现人工安排,布局方整端正,与园外疏落自如的天然环境判若两个世界,充分显示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就。重台叠馆的建筑和中轴线是全园的主体和轴心,结合山势,从山上引水下山,用于纳凉。而且还建有雕像装饰的喷泉池沼,随阶降泻的叠瀑等。 巴黎凡尔赛宫苑是举世公认的欧洲古典园林杰作 。 园林总面积广达1500公顷.相当于当时巴黎市区面积的四分之一。园的中轴线长达3千米,与地处高坡长达400米的宫殿主楼垂直相交。中轴的前半段为十字形水渠,两侧是星罗棋布的花坛、喷泉、池沼、雕像。园周不设围墙,使园内绿化与园外的田野连成一片,而园内一系列对景安排都与中轴线严格对称。凡尔赛宫苑是路易十四称霸全欧后于1661年始建的,历时百年之久,消耗全国赋税的十分之六。壮丽的凡尔赛宫苑无处不体现主权的至高无上,但也充分展示了法兰西园林简洁豪放的独特风格。 以中国山水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与西方园林截然不同。中国山水园林表现的是自然美,布局形式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而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独特风格。 世界历史上较主要的园林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中国古典园林,一类是西欧的古典主义园林。它们的形式不同,风格迥异,然而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诗情画意”,各自寓有自己的“意境”。 西欧的古典主义园林,是以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造园艺术思潮为基础,于十七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形成的。这种园林在形式上有强烈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规则的建筑图案,修剪整齐的树草花圃,人造的水池喷泉,笔直的道路,宽阔的广场和娇柔的石雕像……以比拟神圣的君主集权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这些艺术形式的出现,除了有长期的、民族的、传统的历史渊源外,也是当时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在造园艺术上的反映。这种古典主义的园林,曾得到当时社会的推崇,其中更多的是诗人、画家们的赞许和歌颂,也就赋有了在当时社会上风行的“诗情画意”和特有的“意境”。 因此,“诗情画意”“意境”,应该是每一种形象艺术所共有的内容,只有揭示“诗情画意”和“意境”所特有的内容,才能真正地揭示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园林的特点。 那么,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一般说,我国的古典园林是一种“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的艺术。它们决不是机械地模仿自然,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记录了自然的美好的“形”,表现出自然的气势的“神”,寄寓着园主的“情”,浑然一体,宛如天开。 对于大自然的爱好,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的共同之点。所不同的,在于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创作自然,欣赏并享受自然的美。这也是我国古代造园艺术所经历的漫长不息的道路。 “创作自然,借景寓情”也概括了创作这种园林形式时所遵循的章法。笔者曾经将它归纳为“五要”和“五避”。即: 在地域有限的空间里,要能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寓意曲折含蓄,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出,一览无余。 人工斧凿的山石水池,要做到“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各类建筑物的设置,要同周围景色环境有机地结合;避免夸奇斗胜,或画蛇添足。 画面的安排,要有构图层次,突出重点;避免独花无叶, 或喧宾夺主。 景色的组织,要有统一的连续性;避免杂乱无章,断径绝路。 这个“五要”“五避”,即是创作园林必须遵循的章法,也是我们平时欣赏、评价园林时参照的依据。 这个“五要”“五避”,贯彻在创作园林的各个具体环节。这些环节主要是座基选地,总体布局、院落组合、单体建筑、山水、花木、道路和造景的一些技巧等等。 座基选地,通俗一点讲,就是造园的建造位置选在什么地方,划分多大的范围。一般的说,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因此,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家们都希望将园址选在天然的山水形胜之处,或者至少在有山连脉,有水通源的地方,这样比较容易取得融汇于“天然”的效果。当然,

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

世界园林的三大体 系

世界园林的三大致系 08设计杨先树学号:09 传统的世界园林分为三大致系:东方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西亚园林体系。 东方园林体系:典雅且精致 东方园林体系以中国为代表 影响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 以自然式园林为主,典雅精致,意 境深远。东方园林尊崇与自然和谐为美的生态原则,属于山水风 景式园林范畴,以非规则式园林为基本 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 机融合,自然和谐,浑然一体,涵蕴人 伦教化,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 林. 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 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本园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圭寸闭式 ' I

园林,一种”独乐园”。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嵯峨如泰山雄峰的 气势,造水要达到浩汤似河湖的韵致。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 扑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 席,高眠挂竹衣”的趣味。东方园林A 的石有情,水有情,花木也有情味意 趣。窗外路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 幅,山涧古树几株,修竹一丛,乃是模 拟枯木竹石图。东方园林妙在含蓄

人体内的三大供能系统复习过程

人体内的三大供能系 统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一)人体内的三大供能系统 在人体内有三大供能系统,它们是: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氧化供能系统。ATP 在肌肉中的含量低,当肌肉进行剧烈运动时,供能时间仅能维持约1~3秒。之后的能量供应就要依靠ATP 的再生。这时,细胞内的高能化合物磷酸肌酸的高能磷酸键 水解将能量转移至ADP ,生成ATP (C ATP CP ADP +?? ?→?+磷酸激酶)。磷酸肌酸在体内的含量也很少,只能维持几秒的能量供应。人在剧烈运动时,首先是ATP-CP 供能系统供能,通过这个系统供能大约维持6~8秒左右的时间。这两项之后的供能,主要依靠葡萄糖和糖元的无氧酵解所释放的能量合成ATP 。无氧酵解约能维持2~3分钟时间。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易导致肌肉疲劳,所以长时间的耐力运动需要靠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来合成ATP 。 综上所述,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如100米短跑,主要依靠ATP-CP 供能;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主要靠有氧呼吸提供能量;介于二者之间的较短时间的中强度运动,如400米跑,则主要由无氧呼吸提供能量。人在剧烈运动呼吸底物主要是糖。但在长时间剧烈运动时,如马拉松式的长跑运动,人体内贮存的糖是不够用的,在消耗完贮存的糖类物质后,就动用体内贮存脂肪和脂肪酸。 (二)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 运动时,代谢供能的输出功率取决于能源物质合成ATP 的最大速率。(1)运动中基本不存在一种能量物质单独供能的情况,肌肉可以利用所有能量物质,只是时间、顺序和相对比率随运动状况而异,不是同步利用。(2)最大功率输出的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糖有氧氧化>脂肪酸有氧氧化,且分别以近50%的速率依次递减。(3)当以最大输出功率运动时,各系统能维持的运动时间是:磷酸原系统供极量强度运动6—8秒;糖酵解系统供最大强度运动30—90秒,可维持2分钟以内;3分钟以上主要依赖有氧代谢途径。运动时间愈长强度愈小,脂肪氧化供能的比例愈大。脂肪酸是长时间运动的基本燃料。(4)由于运动后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的恢复及乳酸的清除,须依靠有氧代谢系统才能完成,因此有氧代谢供能是运动后机能恢复的基本代谢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