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危机必须有政策改变——共识网专访易富贤

应对人口危机必须有政策改变——共识网专访易富贤
应对人口危机必须有政策改变——共识网专访易富贤

医学2002斯康口问杨的传之一发现问题有必杨导致的定的积杨策?

很多嘉宾简介院学习,年在美国星大学妇题,2002访谈时间访谈地点杨传银:易富贤:统生育文是既实现所谓“中。2002年要实行计杨传银:的问题也积极作用易富贤:杨传银:易富贤:人就以为应对介:易富贤获临床医国明尼苏达妇产科Scie 2年起系统间:2012点:(Cost :您是从什我是湖南文化,因此现自己的生中国人喜欢年进入妇产计划生育,:对计划生也非常多。用呢?

我觉得计:那当初为当时政策为贫困的原对人口危机——共识贤,湖南洪医学学士、达大学、威entist 。育统研究中国年5月15ta Coffee 万什么时候开南湘西的,此我本人是生育意愿,欢生孩子”产科领域后从此开始生育政策的。但这么一计划生育对为何会出台策说当时中原因是人口机,必须识网专访洪江市人。药理学硕威斯康星医育有一女两国人口问题日上午

万柳华联

开始关注计父亲今年是不希望只又不违背”其实是谬后,发现不始系统研究的批判一直一个实施了对中国无功台这样一个中国人口已口增加太多须有政策访易富贤

1988~1硕士、药理医学院做博两儿。200题。

联店) 计划生育的年90岁,只生一个孩背国家政策谬论,200不孕不育究中国人口直存在,我了三十多年功于当代,个政策呢,已经达到了多。当时为策改变

1999年在理学博士博士后。200年起零的?

他给我灌孩子的。策。但1900年开始比例剧升口政策。

我们也注年的政策,有害于千,而且还了10亿,为什么人在中南大学士学位。192002年起零星研究中灌输了比较我出国的999年出国始关注中国升,中国根注意到这个策有没有起千秋。

还是作为基粮食很短人口会增加学湘雅999~起为威中国人较系统的原因国后,国人口根本没个政策起到一基本国短缺,加呢?

主要是由于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78年的6‰,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00‰左右下降到1981年的35‰。1950年预期寿命只有35岁,1981年为68岁。可见,1949年后中国人口快速增加,更大程度是因为“死的少”,而不是“生的太多”。

经济一直还没发展起来,因为人口增长到经济增长有一个滞后期,小孩成为生产者还有一段时间。

所以一方面寿命延长,另一方面经济没搞起来,所以很多人觉得是生得太多了,这是一个假象。当时就业也有问题,有人认为由于人口多就导致了就业压力和失业问题。1959~1979年中国出生了5.3亿人口,假如依照马寅初的理论,只有2点几亿人出生,1959年以后的2/3人口都没有机会出生的,中国目前就已经崩溃了。

杨传银:您在书中说,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未必会上升太多。依据是什么呢?

易富贤:因为随着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发达,生育率就会下降。联合国有一个指数,叫做人类发展指数,这个指数越高,社会越发达,生育率越低。中学女性毛入学率越高,生育率也越低。所以,假如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的话,生育率也会下降。所谓“计划生育少生4亿、没有计划生育中国人口会达到17亿”,是假定中国人口增速与印度同步,但中国社会发展水平超前印度十多年,教育水平更是远远超过印度,因此中国生育率下降肯定比印度要快,人口增速肯定远比印度低。泰国对中国更有参照价值,社会发展水平跟中国差不多,教育水平比中国还要低一点;假如1973年中国也不实行计划生育的话,人口增速最多与泰国同步,那么中国现在也只有15.2亿左右,人口结构将大为改善,我们的经济实力和潜力就会大幅提高。

杨传银:政治体制改革未完成,社会保障也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没有计生政策,会不会导致人口增长过快成为这个社会的负担?

易富贤:中国目前即便停止计划生育,如果没有补偿性出生高峰的

话,生育率只能达到1.7,今后面临的是人口迅速下降,不可能出现人口增长过快现象。传统的家庭养老是Family security ,现代的社会养老是Social security,其实都是下一代养上一代。Family security延续了数千年;Social security目前只有六七十年历史,就出问题了,因为它是大锅饭。现在中国社会的养老还没建起来,家庭养老也破坏了,将导致今后4亿老人老无所养。

杨传银:最近您在《环球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特别关注了“失独家庭”的问题。

易富贤:最近我分析了一下,吓了一跳,目前中国有一百多万的“失独家庭”,以后将达到一千多万,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每个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一个高风险家庭,小孩一出事,父母一点希望都没有了,所以对家庭的危险系数较大。

杨传银:总结一下,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有哪几个方面的影响?

易富贤:一个是老龄化,老无所养,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一个是经济衰退,因为劳动力短缺,老年抚养比增高,导致中国经济增长跳跃性下降。

还有一个是就业问题,计划生育导致了高就业压力。其他国家平均是两个人口提供一个就业机会,也就是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0%左右。但是中国因为计划生育减少了生育,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为61.4%。假如中国目前13亿人口的市场只能提供6.5个就业机会,但中国目前有8亿劳动力,额外过剩了1.5亿劳动力。中国目前是靠国际市场来给中国提供就业机会的。但这种外向型经济模式即将走到尽头:1、中国年轻劳动力减少后,国际投资就会减少,给中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会减少;2、印度劳动力增加,很多国际企业就会转移到印度;3、发达国家由于老年化,购买力下降,也导致国际市场萎缩;4、发达国家将保护本国制造业。所以今后中国将出现高失业劳动力的就业将出现很大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光棍危机。虽然1980年出台独生子女政策后,中国就

出现出生性别比失衡,但由于婚姻时间有滞后期,光棍问题到2013年才开始显露出来。今后将有四千万光棍。

四千万光棍,上千万失独家庭,四亿老无所养的老人,可能威胁社会稳定。

废除计生政策的难点:计生系统利益链

杨传银:您在演讲中提到,今后鼓励生育会非常艰巨。您觉得破除计划生育政策的难点在哪儿?

易富贤: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决定了今后生育率将很低,尤其是中华生育文化已经破坏的差不多了。停止计划生育的难点,一方面是决策层的思维观念问题,因为决策层总觉得中国人口问题太严重了,一出问题就想到人口太多了。温家宝总理代表了中国官方的普遍心态,他在哈佛的讲演中说中国13亿人口,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是一个大问题;任何一个大成就,除以13亿都是一个小成就。所以,必须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这个观念在决策层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一些)知识精英也有这个想法,比如感觉北京人口太多了,如果少一点就好了,不拥挤,他没有想到北京的活力刚好是不断涌入的劳动力推动的。所以这是观念问题。

还有一个是计生委的利益集团和人口学界的利益集团。对计生委来说有一个饭碗的问题,不搞的话,他的饭碗就没有了;对人口学界的话,也涉及到切身利益问题。人口学界一辈子的理论就是控制人口的,你说他们的理论是错误的,他们肯定不愿意承认,他们必然会用错误的理论不断掩饰他过去错误的理论。但如果他们的理论能够持续发展,国家民族就不能持续发展了。

杨传银:昨天《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了一个关于超生罚款的消息,说全国每年“超生罚款”金额可能超200亿元,但是这些钱的去向从不公开,成了谜。

易富贤:这个也无法公开,因为钱到哪里去了,国家也不知道,国

务院财政部也不知道,因为这个钱是隐性的。计划生育罚款,灰色空间很大,地方政府自主权也很大,所以罚多少谁也不知道,给国家财政多少,可能比例也很低。有暴利就必然有暴力,强盗都要该行当计生干部了,所以计划生育一般都很残酷。

杨传银:最近我听说山东一些乡镇为了解决计划生育,在各村摊派任务,指标是人民币,很多村子都摊上了几十万的罚款任务。

易富贤:所以地方政府也非常积极。以前农民要交农业税,现在农业税没有了,很多费用也没有了。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怎么罚款都没问题,罚其他的款可能增加农民负担,上面还有意见;抓计划生育不但能够获得利益,而且还可以往上爬。并且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是一票否决制,对官员有威胁,因为在其他工作干得很好的,如果计划生育抓得不好的话,一票否决制把官员否决掉了。这种一票否决制导致基本国策绑架了中国所有的公务员,很多官员都是抓计划生育而晋升的,这也是一个阻力。

杨传银:现在通过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利益关系网,而且也一度被列为讨论禁区。

易富贤:我觉得从国家角度出发,这个已经到了必须谈的地步了。以前人口问题还没有出现,为了稳定计划生育理论的正确性,你可以掩盖。问题是现在计划生育已经威胁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继续掩盖的话有点鸵鸟心态,我觉得国家现在应该公开讨论这个问题,有错必改。如果再为了面子问题,今后里子都将没有。现在民众和知识界都质疑计划生育政策,并且已经达成了全民共识。2003年哈佛的一位华人教授(以前也是中国科大的教师)在网上看到我的文章后,最开始的想法是:这个湖南人思想怎么还这么落后,还在反对计划生育。但看完文章后马上就支持我,与我联系。我说,其他人需要我反复游说才能转变观点,你怎么马上转变观念。他认为支持我的有两个群体,一个是草根,因为接地气,有切身利益;另一个群体是像他这样的高端知识分子,因为明白事理,一点就通,但这个群体的人很少。而那

些中高层知识阶层是最难被说服的,一方面是书呆子气浓,受多年的洗脑后观念很难转变;一方面这些人还非常傲慢。

看来确实如此,停止计划生育的思潮是自下而上的,从草根到知识精英再到政治精英。我早期的支持者主要是草根群体,民间力量在2006年就已经在停止计划生育上达成共识了,知识精英是去年(2011年)才开始达成全面共识的。现在要往上,在政治精英和决策层达成共识就好了。

从生育权这一点就应该否定计划生育

杨传银:似乎计划生育本不该作为一个政策议题,生育权是基本人权问题。

易富贤:对,从生育权这一点就应该否定计划生育。张英洪在《大国空巢》书评(后面没有发出来)中说“易富贤曾深刻指出,跟强盗说人权是没有用的。”其实类似这句话最开始是我爷爷说的,当时湘西匪患很厉害,但是我爷爷却能用土匪听的懂的的朴素观点说服土匪释放人质,而那些读书人却不能说服土匪。我为什么谈人权问题比较少?因为在人口问题上,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陷入了一个紧急避险理论圈套:人口爆炸、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全球变暖,国家都要崩溃了,世界要爆炸了,地球都快毁灭了,粮食等资源也没有了,还谈什么人权问题。就好像船马上就要沉了,你还谈什么人权和价值尊严?紧急避险的理论枷锁已经牢牢地套住了中国知识精英的思想,连一些知名的学者也认为计划生育虽然侵犯了人权,但两害相权取其轻,“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是不得已的选择”。那么如果用“生育权是基本人权”去呼吁停止计划生育,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必须用“事实判断”摧毁计划生育紧急避险的理论枷锁,破解民众的心魔,让他们知道是“利害”,不是“两害”,才能重建大众的价值判断,重建生命人伦底线,唤醒民众被计划生育理论所近乎泯灭了的人性。从策略方面,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也有一些人会在战场已经长出鲜花的时候,指责我哪一枪打歪了,哪一棒力度不够。

杨传银:搞计划生育有点釜底抽薪的感觉。

易富贤:这是文化意义的釜底抽薪。中国古代知道头上三尺有神灵,士大夫有一个道德伦理底线,“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西方国家也有一个宗教底线问题,世界再爆炸,再灭亡,小孩子的生命权我还是要保护的。但经过五四运动以来几十年宣传(尤其是三十多年计划生育理论的洗脑)之后,把中国知识精英(无论是左派还是自由派)的人伦底线破坏了,道德能力也没有了。一旦突破了底线,就只剩下功利主义了,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的,资源等有问题,就计划生育,对孩子下手;在古代饿死也不干这个事情的。古代政府再怎么独裁再怎么残暴,也不能管到老百姓家里;现在不但管到家里来了,还将手伸进了老百姓的身体里了。可以说,计划生育反映出几代中国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的短视、胆怯和伪善。这点我非常敬佩茅于轼老师。2004年,我给很多社会贤达写信,当时他们都还不支持我,他们也讲计划生育不对,但考虑到粮食、就业等问题,不计划生育也不行,因此“我还是不能支持你”。茅于轼说我支持你。茅老这个年龄的人接受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熏导,能坚持道德人伦底线。我父亲九十岁了,虽然只是是湘西一个农民,但他也有这种道德底线。七十多岁的叶廷芳教授也有这种道德底线。而更年轻一代,包括现在的执政一代,很多人就缺乏这种道德底线了。

杨传银:讲到底线问题,知识界在这一点上可能要比政府做得好得多,在具体执法过程中,政府中一些人的做法非常不人道。

易富贤:对基层来说,抓计划生育有利可图,各种利益造成基层地方政府对计划生育特别热衷。而如果抓计划生育不得力,反而要遭到一票否决。对基层官员来说,既无道德底线,也无政策底线,可以一味胡来。

杨传银:在这一点上,可能要比媒体特别关注的强拆问题还要严重。

易富贤:其实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强拆,但强拆的不是成人的房子,而是胎儿的房子(母亲的子宫)。胎儿无力保护房子,三十多年

来也没有几个知识精英愿意站出来帮孩子说话。现在成人的房子被强拆,才有人站出来说话。可以说,计划生育是中国几代知识精英的耻辱。

杨传银: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后会不会出现补偿性生育高峰?

易富贤:根据中国社会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判断,停止计划生育后中国的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子数)也只能回升到1.7左右,今后还会沿着韩国、台湾地区的老路继续下降;而中国需要在2.3左右才能维持人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停止计划生育,如果出现一个补偿性出生高峰,对中国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就像有春夏秋冬一样,纵观人类历史,出生也从来就不是平稳的。出生高峰往往导致此后的经济繁荣。战后法国年出生人口是战前2.18倍,德国是战前的1.75倍。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婴儿潮奠定了他们几十年的经济繁荣。中国停止计划生育如果年出生人口增加1.7倍,由2010年的1300多万增加到2400万,还达不到1990年的水平(2800万),更达不到印度近年水平(2700多万)。就近期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长远来说却将是中国经济的救命稻草。我担心的是,由于生育意愿的下降,停止计划生育后的补偿性高峰不够大,不足以挽救中国今后的经济。

杨传银:现在农村地区很多地方的墙上都是计划生育的宣传标语,而且都是强制性的。比如“该扎不扎,见了就抓。”、“见证怀孕,持证生育!”等等。

易富贤:一方面标语很强硬,另一方面农村几乎没有育龄妇女了,因为都进城了。农村都已经空了,成了老弱病残的基地。

杨传银: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

易富贤:对,主要是打工。因为农村城市化,农民要寻求机会,进城的农民生育率也很低,因为他的生活压力很大也不要生孩子,他们工资水平低,住房压力、小孩入学压力也比较大。农村人现在很多也不愿意生二胎,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杨传银:人口的流动对地方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

易富贤:我比较了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有非常大的关系,改革开放后人口都往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流动,人口流入都导致经济繁荣。比如广东,1978年只占全国经济的5.1%,但改革开放后,全国年轻劳动力不断涌入,广东经济占全国比例增加到2005年的12.2%,广东经济占全国比例与年轻劳动力占全国比例是一致的。2005年后劳动力开始回流内地,广东经济占全国比例也开始下降,2010年降低到11.46%。上海和浙江也是一样的,经济占全国在2005年之后开始下降。现在广东提出腾笼换鸟,但鸟往内地跑了,广东腾的将是一个空笼。所以,从历史角度看,广东经济占全国比例,达到几千年来的顶峰,以后会不断下降。

杨传银:他们在做一个所谓的产业升级,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易富贤:产业升级应该是自动升级,并且升级也得靠年轻的智力和体力,人为升级,将劳动力转移走了,靠什么来升级?

杨传银:有一点运动式的转移。

易富贤:对。其实跟日本一样,产业转型不是想转就转的,人口老化到一定程度根本是转不过来。目前广东的人口结构比较年轻,因为外地的年轻人口的流入。但是,假如广东一腾笼,来自内地的年轻人一走,人口老龄化比例就会相对提高。单靠本地的劳动力,广东不可能完成产业升级的。因此广东应该“腾笼不赶鸟”,在产业升级的同时,要尽量留住劳动力资源。能否遏止劳动力的内流将决定广东今后的经济前景。

国外生育政策与人口结构

杨传银:其他国家有没有像中国这样强制推行计划生育的?

易富贤:没有像中国这么强制的。比如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鼓励生育,出生人口攀升,也导致其后劳动力增加和综合国力提升。1949年后转而提倡少生,出生人口下降,导致1995年后劳动力下降和国力下降。日本现在已经后悔莫及。台湾、韩国、新加坡也是在上世纪60年代,受

国际社会的误导提倡只生两个孩子,随着经济发展,生育率快速下降。1980年代后相继鼓励生育,但难阻生育率剧降。伊朗于1989年提倡二胎,最多三胎,生育率剧降;2005年鼓励生育,生育率未见上升。这些地区因曾“提倡二胎”而后悔莫及,中国为什么还要沿着他们几十年前的错路走?

杨传银:您常居美国,美国人口政策上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的?

易富贤:美国是比较软性的鼓励生育,物质上、文化上的力度其实都很大。中国应该系统研究。

杨传银:它的人口结构怎么样?

易富贤:美国的人口结构在发达国家是最好的,今后人口结构也将远比中国要好。但美国鼓励措施也存在隐患,比如目前有40%的孩子是未婚妇女生的。而法国、瑞典情况更为严重,孩子中的50%~55%是未婚妇女生的。西方福利制度是纳税人承担“公共父亲”的义务养育孩子,又承担“公共儿女”的义务扶养老人,是“不亲其亲”、“不子其子”,这种不符合“本能”的养幼和养老的大锅饭既养不好幼,今后也养不好老,今后必将陷入“老年福利”和“儿童福利”的冲突陷阱。现在美国鼓励生育的措施是尽量往家庭方面转移,遏制单身母亲比例的增加,鼓励结婚的夫妇生孩子。所以美国单身母亲的日子就没有法国和瑞典那么好过了。

杨传银:美国现在的鼓励政策效果怎么样?

易富贤:效果可以。发达国家每一个妇女生2个孩子才能保持人口不增加也不减少,美国刚好是世界大国中唯一保持生育率的一个国家。美国的保险政策,一个人的保险交一点钱,比如交40块钱,一家人的保险就增加一点点,就是60块,你没有孩子也交那么多钱,一个孩子、两个孩子、四个孩子都交那么多钱。比如游泳池也是按家庭收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体现了鼓励家庭生育。

杨传银:在美国,白人和其他种族的生育率差别大么?

易富贤:根据2009年的资料,美国全国生育率为2.002,其中白人生育率为1.83(也比欧洲好一点),拉美裔生育率为2.53,黑人生育率在2.05(稍低于更替水平2.1),亚裔和太平洋岛民的生育率为1.74。由于“亚裔和太平洋岛民”这一栏的族群很多,各族群生育率差别很大,我估计其中华人、日裔、韩裔的生育率应该在全美国是最低的。

杨传银:为什么?

易富贤:因为我们的生育文化已经被破坏了,我们已经没有生育文化了,以前中华文化是最强大的生育文化,但是经过现代化过程,都是在走着西方国家的老路子,我们的文化传统被现代经济体系已经破坏得差不多了。现代经济体系是西方国家建立的,经济、文化、制度设计都是与西方国家的传统相衔接的,所以他们的生育率比较高。比如西方有礼拜天,它的制度安排、时间安排都与它的传统文化相衔接的,而我们清明节、中元节连假都没有的。现在经济体系冲击最大的就是中华传统生育文化。我们传统生育文化的核心是养儿防老、祖宗崇拜,但现在社会养老把这根线斩断了。

观点交锋:话语权与道德底线

杨传银:目前国内针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声音比较多,比如蔡昉……

易富贤:我和蔡昉的观点有本质上的差别,他是主流人口学家。2004年出现民工荒,他认为劳动力人口不会短缺,民工荒是结构性、暂时性的;当时我就认为这是年轻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因为后来发现年轻劳动力确实是在下降,蔡昉也修改了他的观点,但是他又引进了一个刘易斯拐点理论来解释劳动力短缺。我发表过文章专门批他的刘易斯拐点理论。但是由于蔡昉是社科院人口所所长,是全国人大常委,所以他的影响力很大,目前中国经济学界、人口学界、决策界都被他的刘易斯拐点所误导,都认为他的理论如何正确,中国经济没有问题,还有出现无限的第二次人口红利,中国经济会非常乐观。

蔡昉的观点虽然是错误的,但他的话语权很大。与李小平、翟振武等人口学家不同,蔡昉是“善变”的,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虽然新观点仍然是错误的,但是他每次都能站在话语权的制高点。比如他说只有经过刘易斯拐点才能进入发达经济行列,中国目前劳动力短缺是好事。我分析认为刘易斯拐点根本没有实际价值,只有理论价值。蔡昉自己也承认只有日本、韩国、台湾有刘易斯拐点。其实日、韩、台之所有出现所谓的刘易斯拐点,是因为这三个地区曾经实行过家庭计划(软性计划生育),否则也不会出现刘易斯拐点。并且中国与日、韩、台情况还大不一样,他们在出现刘易斯拐点时,无论年轻劳动力还是总劳动力都还在增加;而中国20~39岁年轻劳动力在2002年之后将开始负增长,15~64岁总劳动力也将在2013年开始负增长。中国大陆的社会发展水平比台湾、韩国落后20年,但总劳动力负增长时间比台湾、韩国还要早三年。中国现在劳动短缺是劳动力数量的下降,根本不是他们所说的刘易斯拐点。

杨传银:劳动力的减少与计划生育政策有直接关系。

易富贤:当然了。计划生育减少了两亿人口,必然导致劳动力减少。中国15~64岁的总劳动力2012年达到顶峰,从2013年开始下降,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杨传银:具体来说可能会造成哪些影响呢?

易富贤:从日本可以看出端倪。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非常好,因为当时劳动力还在不断增加;1990年代,它的劳动力增长非常缓慢,1995年开始下降,导致日本经济在90年代后期几乎停止。1994年,日本经济占全球17.9%,但是1995年劳动力减少之后,这个比例不断下降,2010年只有7.8%。

杨传银:通过技术进步和人口素质提高有没有可能弥补劳动力的减少?

易富贤:这个从理论上是可以的,陈志武说日本1990年代经济衰退

就是因为经济没有转型。应该说通过转型来提高经济活力还有一定潜力,但是这个不要太夸张,比如日本在90年代劳动力减少的时候,同时出现了老龄化。日本的中位年龄,95年的时候已经40岁,现在45岁,这么一个老年结构怎么转型,经济转型是要年轻的劳动力结构,比如说年轻人蹦来蹦去转来转去没问题,老年人一转身就会闪腰,1990年代日本中位年龄四十多岁了,怎么转型?比如说转行,年轻人万一失业了,可以转行,很快就可以找到一个新工作,四、五十岁之后,知识结构、体力各方面都出现问题了,很难转型。中国目前也存在这个问题,目前中国也三十几岁了,老年人口结构急速老化,转型是比较困难的。日本在1995年人均GDP是美国的1.5倍,劳动力减少之后,到2007年,日本的人均GDP只是美国的74%。

杨传银:劳动力对经济影响如此之大?

易富贤:劳动力是决定性的。细胞有自我修复能力,能将癌变的、损伤的细胞修复过来,年轻人修复力强,因此不会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修复能力弱,就容易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年轻劳动力代表社会的修复能力,一旦下降,就会导致经济问题和其他的社会问题。比如日本和欧盟都是在劳动力下降的同时出现经济危机。

现在很多经济学家预测中国经济将出现拐点,虽然他们的解释也是合理的,但是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人口。2013年中国总劳动力下降后必然导致经济出现拐点。

还有一个影响经济的因素是老年抚养比,也就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与15~64岁劳动力的比值。老年抚养比小于12%的时候,经济都可以保持在8%、9%甚至10%以上的增长率,比如台湾在1964~1994年近三十多年时间里,经济每年增长8%~9%,跟中国过去三十年一样的,但是到了2000年,台湾的老年抚养比大于12%后,2000~2010年台湾GDP年均只增长4.1%。日本在1973年之前,老年抚养比很低,经济增长率在9%以上,和中国现在是一样的;但是到1977年老年抚养比大于12%以后,1977~1995年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3.9%左右;到1995年,

老年抚养比大于20%之后,1995~2009年GDP年均不到1%。欧盟在1977年老年抚养比大于20%之后,1976~2010年GDP年均只增长1.8%。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力一直在增加,一方面是因为老年抚养比一直低于12%。但是2012年老年抚养比开始超过12%,2013年总劳动力即将负增长,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率将突然跳跃式下降。也就是说影响中国经济的两大瓶颈在2013年同时来到。

杨传银:现在很多学者也都提出来计划生育的问题,北大的袁刚说计划生育再搞下去,等于民族自杀。他也和您一起参与签名呼吁停止计划生育。

易富贤:是,确实是民族自杀。1820年的时候,中国人口占全世界的37%,GDP也占全球33%,我们的人口结构和经济是同步的。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等战乱,从1820年以后中国人口增加非常缓慢,人口从1820年的3.8亿仅仅增加到1950年的5.5亿,我们占全球人口的比例从1820年的37%下降到1950年的22%,我们现在只占全球19%的人口。随着人口比例下降,经济占全球的比例也是下降的。我们经济改革开放获得了很大成就,我们觉得很得意,事实上我们现在的经济占全球经济只有9.3%,而1820年的时候我们占全球的33%。

中国目前每年出生人口只占全球11%了,联合国有一个预测,2100年中国人口就会下降到5亿人口,那时候我们就占全球人口的8%左右;其实这种预测还过于乐观。我觉得假如只停止计划生育,而不鼓励生育的话,2100年中国人口可能还不会达到5亿,可能只有4亿。占全球37%的大民族再过几十年之后就会只有6%、7%的比例,这是非常危险的,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发言权都将下降。

杨传银:也有一些人,包括体制内一些人,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

易富贤:胡鞍钢、蔡昉等人也在修正了他的观点,但是修正不彻底,我对他们是不能原谅的,因为他们属于体制内的智囊人员,没有知错能

改的勇气,还用另外一种错误的理论在包裹以前的错误理论,没有彻底否定自己的观点。中国社科院的全国政协委员叶廷芳在2007年联名29个委员,提出放开二胎,能够凭着感性认识到计划生育是错误的,我是尊重他们的。但是胡鞍钢和蔡昉是知道这个问题的,为了圆他们过去的谎不惜用另外一种错误理论去掩盖过去的错误理论,这是不可原谅的。其他的学者对人口问题没有研究,被动地介绍计划生育洗脑,也对政策没有大的影响的话,是可以原谅的。胡鞍钢不一样,他是影响政策的,80年代他就写书为计划生育论证提供了依据,2000年生育率只有1.2的情况下,他还专门上书中央,反对调整计划生育,并在报纸上大力宣传反对调政策。最近几年才开始反思过来,并且也很不彻底,还在提二胎晚育软着陆。

“二胎方案”是为错误观点而过渡

杨传银:不少人提出二胎方案作为过渡政策,您如何看?

易富贤:他们说到底是为他们的错误观点而过渡,并不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过渡,因为计划生育已经是错误的,他们就用另外一个烟雾掩盖他们的错误。他们与其说为中国人口政策找台阶下,不如说为自己找台阶下。国际、国内试点都证明二胎方案是错误的,在两次人口普查都证实生育率只有1.2的情况下,人口学家还在提二胎过渡方案,这难道还算开明?

杨传银:相对于独生子女政策,二胎政策还是好一些?

易富贤:梁中堂在1979年就反对一胎化政策,在80年代中期曾经提出二胎方案,并说明中央领导在山西翼城试点,当时中国没有意识到一胎化危害的时候,在那么强大的控制人口的政治环境和舆论环境下,梁老能够提出这个方案,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计划生育政策是错误的,应该彻底废除了。而胡鞍钢、曾毅等人却以进为退,用二胎方案来阻止停止计划生育,来掩盖自己的错误。前面是一个万丈悬崖,人口政策需要猛回头,而人口学家却还要慢慢游(二胎过渡)。

移民生子潮是“生产”自救

杨传银:您怎么看待移民生子现象?

易富贤:因为中国现在没办法,生育权得不到保障,各种利益得不到保障,孩子在海外出生的话,可以给孩子一条活路,这条活路我觉得是可以的,从目前的政策角度上能够出生孩子,我是支持的,他们叫做“生产”自救。

杨传银:海外对此有没有一些限制?

易富贤:专门对中国移民生育倒是没有限制,但到美国移民的话需要很多条件,不能因为生育就放你去,只有满足其他条件才能让你去。事实上,移民生子现象是被媒体夸大了。中国需要每年出生两千多万孩子才能维持人口的世代更替,但2010年只出生1300多万,也就是缺口上千万。香港每年只能接受4万大陆孕妇,这4万孩子对中国大陆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经过媒体炒作,好像是中国的富人、名人超生很严重。现在在广东省计生委主任张枫等人的努力之下,香港已经把内地赴港生子的活路堵住了,广东省在计划生育方面是非常保守的,可以说对不住改革开放这个头衔的。尤其最近这些年,在张枫的强势领导下,广东省计划生育简直是逆潮流而动,其他省份在慢慢放开,广东省反而更严了,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也抓的很严。

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

课题12 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 教学设计概要 第一阶段:教师运用一组人口结构数据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体会、揣摩和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而指导学生选择若干个思考方向,确定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二阶段: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围绕课题收集资料。此阶段教师对学生作收集资料的方法、手段、途径的指导。 第三阶段:学生独立整理、分析资料,并进行交流、讨论,证明论点。 一、课题选择的背景 本节关于“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课是依据教学进度而进行的,这 一内容属于高二地理第五章“人口和城市”中的教学內容。 选择“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主要是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考虑的: 1.教材中有让学生产生质疑的学习内容 教材归纳了人口分布的三个趋向:趋向低平地区,趋向沿海,趋向中低纬;归纳四类人口稀疏区:寒冷、干旱、湿热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归纳四类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美国东北部。按教材内容分析,明显地让学生感到自然条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经济发展程度(即物质生产方式)因素。但教材在讨论影响人口分布因素时,未经论证就直接给出首要因素是物质生产方式。在历年的教学中,每年都有学生提出疑问,影响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到底是哪个因素? 2.教材中蕴含着可让学生深入学习的内容 从教材对“人口结构”的阐述来看,主要归纳了人口结构的几个方面,诸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等。就每一个结构来看,则可以联系到很多的人口社会现象。如年龄结构中,有老龄化问题引出劳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老龄化问题引出社会对老年人群的养老方法的优化选择,以及人口的城乡结构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3.具有拓展性的补充材料丰富多彩 由于教材容量的有限性,学生仅靠教材內容进行探讨研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肯定突破了现有教材的阐述。由于教材的滞后性,教材中的数据和材料比较陈旧,而学生却可通过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很容易地查找到最新资料,学生从中就可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找到与教材內容相对应的、与自己认知水平相符合的研究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有一定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能力 作为市重点中学的我校学生,平时在基础学科的学习中就养成了自学习惯,与老师之间也常有对某些问题的讨论。加之高二学生在高中课程的学习中,已经积累并掌握了一定量的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了质疑探讨的素质。 2.有相应的收集信息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思维能力 我校较早地开设了研究型课程,学生在学校开设的研究型课程学习中已得到了很多锻炼,其中之一就是初步掌握了如何从互联网上、图书馆中,或通过其他途径查阅、收集和整理地理信息,学会了如何到有关的职能部门去调查、了解情况,以获取所需的资料和数据,并据此得出论点和论据。 3.有一定的合作能力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对应学生用书P029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人口的迁移]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解析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推测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盆地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答案 A 解析人口从四川盆地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主要是由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距引起的。

[2018·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10GB以太网应用指南

10Gb以太网应用指南

10Gb以太网应用指南 毫无疑问,为了能用一种解决方案来支持存储、数据中心和LAN,网络工程师正在建立10千兆以太网网络。但是,对于设计和管理数据中心及其连接,从基础布线到网络组件的方方面面,IT团队都有很多选择。 在本手册中,我们划分了以太网与数据中心、云计算、802.11n、交换机等几个方面,学习如何选择正确的可以影响10千兆以太网距离、速度和总体性能的布线方式。同时,通过介绍灵活性和阻止延时来了解10千兆以太网网络如何影响数据中心优化。了解即将使用的10千兆以太网协议如何处理数据包丢失的挑战以及如何实现网络中更有效的流量优先级划分等内容。 以太网与数据中心 10 GbE已经最终进化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至少目前是。了解10千兆网络是如何为在数据中心和存储处理网络负荷和阻止延时方面减少开支和增加灵活性的。 IEEE和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目前正在着手开发一些能够提高网络有效性和减少数据包丢失类似情况发生的协议。他们的工作对于确保Fibre Channel over Ethernet (FCoE)和Internet SCSI (iSCSI)的性能是至关重要的。 以10 Gigabit Ethernet优化数据中心 聚合增强型以太网:新协议增强数据中心以太网 以太网与云计算 今年关于“云”计算的探讨相当的多。企业开始考虑的不仅是目前他们的企业看起来是如何的,而且还在考虑以后它需要如何架构。这样他们会开始考虑:我们是否要外包一个公用“云”,还是开始考虑如何建立一个专有的“云”?这几乎对每一个公司而言都是很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 探讨Arista的“云”计算网络和10 Gigabit Ethernet(一) 探讨Arista的“云”计算网络和10 Gigabit Ethernet(二)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1000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1980年9月,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

千兆以太网解决方案指南(1)

千兆以太网解决方案指南(1) 目前把千兆以太网(1000 mbps)部署到主干和网络核心已经被视为默认的技术选择。在网络核心和集合层,需要千兆以太网处理不断增加的流量,而大型管道能够通过集成技术(如千兆位以太通道和10千兆以太网(10ge))提供。 在网络边缘,一种新的趋势正在兴起------千兆以太网与gttd一样被运用到桌面。gttd通过铜线连接技术(ieee )使用千兆以太网,具有以太网的所有优点,同时提供高得多的速度来支持更苛刻要求的新应用。 大量关键原因带动了基础设施投资,根据目前经济条件"回到基础"的做法受到欢迎,加快了任何it投资的回报。merrill lynch的最近调查显示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驱动力包括: 网络需求增加 工作效率提高 融合/ip电话 服务质量 电子商务 多媒体 网络/数据安全 采用千兆以太网的推动因素 gttd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重要益处。当今企业对更高网

络性能的需求推动了千兆以太网的采用。 同时,各家制造商(例如intel),正在提供经济高效的千兆以太网(网络接口卡)nic和千兆以太网控制器,它们能够很容易集成到母板(也称为主板局域网---即lom)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作站级桌面可以提供集成的10/100/1000 mbps 连接,并且成本与10/100 mbps相差无几,gttd有望得到更加普遍的使用。 gttd 目前更可用的三个原因: 经济高效解决方案的可用性 部署的简易性 网络性能优势 经济高效解决方案的可用性 目前把千兆以太网一直部署到网络边缘是一种经济适用的选择,有以下理由: 桌面ge连接的价格降低 没有再接线/再配线的成本 经济高效ge交换解决方案的可用性 随着桌面以太网连接(自动感应10/100/1000 mbps适配器或loms选择)的价格下降,以及可以在新的基础设施部署中用以太网端口代替100mbps fast ethernet (fe),ge可以作为新型pc采购的联网选件代替fe。 ieee 的标准化使千兆以太网能够在现有5/5e类铜缆配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说课讲解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 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 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 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 2015年公布了施行二胎政策,中国的人口数量是少了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了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一起来了解吧。 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2.1亿 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 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老龄人口2.1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万人。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各种因素致使人口迅速增长,到1969年已达80671万人。从1969年开始,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中国政府宣称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是基本国情,决定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这一政策实施后,人口出生率

人口分布研究综述

人口分布研究综述 人口分布的概念 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集散及组合状况,一般指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受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口分布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主要有人口学、地理学、人口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人口分布的变化、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人口空间分布模型、人口分布与经济关系等。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主要有人口重心模型、遥感及GIS研究、EDSA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本文仅对近1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阐述 国内 在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研究中, 在人口分布的变化研究中,任志远等(2013)基于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ESDA方法,分析剩下2000年至2010年的人口分布变化空间格局与自然、经济、社会驱动力,将驱动力进行多元回归并进行空间栅格拟合,得出不同尺度的人口变化趋势。胡红艳、郑宇(2014)利用统计数据对晋中市2000年~2012年鉴的人口分布变化做出描述总结,同时对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2年来晋中市的人口分布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不断向西部平川地区集中。 在人口分布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上,李旭东、张善于(2007)从贵州典型的喀斯特高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出发,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贵州高原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山地地形和坡度、喀斯特分布面积和基岩性质等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喀斯特类型区域的人口分布差异性及其原因。王春菊等(2004)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分析福建省各市县平均人口密度与海拔高度、土地利用、河网密度、道路网密度及海岸线的距离和居民点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GIS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通过赋予各影响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权重,运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对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化处理和分析。张丽、高敏华(2014)运用GIS软件对新疆15个行政区2000/2005/2009年的人口数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人口变动的驱动因子。在人口空间分布模型的研究中,林飞娜等参考基于城镇面积的城市人口密度稀疏模型,同时考虑交通网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提出适合长春市区人口空间分布的模型,生成100m*100m网格的人口数据空间分布图。 在人口分布与经济关系研究中,仲崇玺、周跃志(2008)从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除非,通过对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等因素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方面分析,为天山北坡经济带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传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与对策。孙峰华等(2006)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及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阐述了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特征及其成因,并进一步从省、直辖市、自治区;九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三个方面,探讨了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净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引起的资金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揭示了流动人口对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研究区域

我国生育政策的发展变迁

主题:政策变迁和政策调整 结合下文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生育政策,回答文后问题。 我国生育政策的发展变迁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政策始终是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的基本国策。而如何结合国情制定适宜的生育政策,无疑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 1.新中国早期的生育政策 1949年末,全国(不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总人口为54167万人,出生率为1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总和生育率为6.14。1953年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1953年6月30日24时,中国总人口为60193.8万余人。 1956年9月15—17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指出:“适当地提倡节制生育。” 1957年7月,马寅初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发表《新人口论》,强调为了经济的发展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 2.我国六十年代的生育政策 1960年4月10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纲要》第二十九条规定:“除了少数民族的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使家庭避免过重的负担,使子女受到较好的教育,并且得到充分就业的机会。” 1962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指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渐走向有计划的状态,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定的政策。 1968年,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73年12月11—27日,国务院计划生育

计算机网络原理 千兆位以太网

计算机网络原理千兆位以太网 随着以太网技术的深入应用和发展,企业用户对网络连接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组研究(Higher Speed Study Group,即高速研究组)了将快速以太网速度增至1000Mbps的可行性和方法。 1996年6月,IEEE标准委员会批准了千兆位以太网方案授权申请(Gigabit Ethernet Project Authorization Request)。随后IEEE802.3工作组成立了802.3z工作委员会。IEEE802.3z委员会的目的是建立千兆位以太网标准:包括在1000Mbps通信速率的情况下的全双工和半双工操作、802.3以太网帧格式、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和冲突检测(CSMA/CD)技术、在一个冲突域中支持一个中继器(Repeater)、10BASE-T和100BASE-T向下兼容技术千兆位以太网具有以太网的易移植、易管理特性。 千兆以太网在处理新应用和新数据类型方面具有灵活性,它是在10Mbps和100Mbps 的IEEE802.3以太网标准上的延伸,提供了1000Mbps的数据带宽。这使得千兆位以太网成为高速、宽带网络应用的战略性选择。 IEEE802.3z工作组负责制定光纤(单模或多模)和电缆的全双工链路标准,产生IEEE802.3z 标准及其协议。千兆以太网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技术:1000BASE-CX,1000BASE-LX和1000BASE-SX技术。 ●1000BASE-CX一种基于铜缆的标准,使用8B/10B编码解码方式,最大传输距离为 25米。 ●1000BASE-LX基于1300nm的单模光缆标准时,使用8B/10B编码解码方式,最大传 输距离为3000米。基于50微米或62.5微米多模光缆标准,使用8B/10B编码解码 方式,传输距离为300到550米。 ●1000BASE-SX基于780nm的Fibre Channel optics,使用8B/10B编码解码方式,使用 50微米或62.5微米多模光缆,最大传输距离为300米到500米。 ●1000BASE-T基于无屏蔽双绞线传输介质,使用1000BASE-T Copper PHY编码解码方 式,传输距离为100米。

中国人口的分布与移动

中国人口的分布与移动 1 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及其原因 1.1 人口分布状况 胡焕庸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经过近50 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 2010年人口普查,人口数前五位的省份是:广东省104320459、山东省95792719、河南省94029939、四川省80417528、江苏省78660941。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若从人口密度来考察(表1)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1996年): 2138、677、431、313、19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低到高的阶梯降低趋势十分明显。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梯上,我国一、二、三阶梯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 人,75.4人,313.4人。①由东向西 ,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阶梯。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 1990年 ,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 ②,东距长江口770 公里 ,西距国镜最西端达3660 公里 ,南距三亚 164 公里 ,北距漠河2470 公里 ,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不均衡状况 ,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的东南方。 1.2 原因 1.2.1自然环境原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总是受到各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长期的综合作用。中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的不平衡性,正是人口分布规律的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影响着人口分布的差异。我国东部地区滨临海洋,全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几乎包括了全部的热带和亚热带,以及部分暖温带和一部分中温带;占据了三级地形中的第一台阶(海拨0~500米)的全部和部分第二台阶(海拨1000~2000米),海拨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丘占全国总面积的25.5%;有东北平原的黑土、

新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 田雪原《人民日报》(2009年12月4日07 版)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转变的加速推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以降低生育率为主旨的人口政策的有效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目前社会上对我国人口政策还有不同看法和一些猜测,需要澄清;同时,步入低生育水平阶段以后,人口的变动又走到十字路口,人口政策面临新的抉择。 历史的足迹 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封建社会“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影响深远。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出生率上升到37.0%。,死亡率下降到14.0%。,自然增长率创下23.0%。的新高。这表明,在短短的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就完成了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向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转变,随后迎来第一次生育高潮。这种情况引起了党和政府的关注,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三次会议(扩大)的讲话中,提出抓人口问题“三年试点,三年推广,四年普遍实行”的设想,展露出新中国人口政策的雏形。1957年7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分析了人口增长过快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主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曾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一起,将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当作马尔萨斯人口论批判,进而形成了“人口越多、劳动力越多、积累越多、发展越快”——人口越多越好的理论教条,人口问题成为无人敢于问津的“禁区”。虽然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文件曾提及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但没有真正贯彻下去。在10年“文革”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及各省人口排名

中国人口数量2015全国总人口13亿6千万(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排名)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及各省人口排名 省区市人口数量人口排名GDP GDP( 亿元) 人均G(元)人均排名排名 1 河南省9613万人 5 14234 15056 16 2 山东省9082万人 2 25326 27148 7 3 四川省8673万人9 9657 11708 25 4 广东省7859万人 1 29863 32142 6 5 江苏省7381万人 3 24738 32985 5 6 河北省6735万人 6 1338 7 19363 11 7 湖南省6629万人13 8366 1312320 8 安徽省6338万人15 690611180 28 9 湖北省5988万人11 8451 14733 17 10 广西省4822万人18 5386 1141727 11 浙江省4647万人 4 1763335730 4 12 云南省4333万人23 4260 945930 13 江西省4222万人19 5323 12204 24 14 辽宁省4203万人8 1041824645 9 15 贵州省3837万人26 2543 6742 31 16 黑龙江省3813万人14 7081 1846312 17 陕西省3674万人21 4806 12843 21 18 福建省3466万人12 8440 23663 10 19 山西省3294万人175465 16143 15 20 重庆市3107万人24 3938 14011 18

21 吉林省2699万人22 4693 17211 13 22 甘肃省2593万人27 2494 9527 29 23 内蒙古2379万人16 6140 25558 8 24 新疆区1905万人25 330516164 14 25 上海市1625万人7 1165865473 1 26 北京市1423万人10 8879 57431 2 27 天津市1007万人20 5014 7972 3 28 海南省803万人28 1121 1336119 29 宁夏区572万人29 76912695 23 30 青海省529万人30 706 12809 22 31 西藏区267万人31 326 11567 26原文标题:中国人口数量2015 全国总人口136072万人(各省人口排名)

新中国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新中国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对人口的态度从放任人口增长变为有意识要限制人口增长,再到后来颁发“计划生育”这个稍有点震惊世界的政策,直到2015年实施的普遍二孩政策。这些改变并不是空穴来风,其间夹杂的人民生存生活发展问题、国家经济发展及自然环境的恶化等等问题都十分复杂,所以任何政策的下达都是要经过全方位的考虑及利弊分析的。中国对人口的管理过程一波三折,这都是政府对经济等各方面的统筹结果。 关键词:人口政策,计划生育,二孩政策,老龄化,经济发展。 正文:从不干预人口增长,到计划生育一家一胎,再到2015年的二胎政策,新中国的人口政策可谓一波三折,其中的考虑和牵扯颇多,每一个政策都有其原因和一系列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毛主席说过:“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还指出“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也完全有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生产”,“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毛泽东唯心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第2版)所以政府放纵人口增长,并没有政策对人口增长进行直接干预。另一方面,在当时特定地背景下,苏联鼓励人口增长、奖励多子女母亲的政策和做法,也得到了新中国政府的支持并广为传播。此外,有关部门从维护妇女的健康角度所颁发的限制打胎、节育和人工流产等规定则从侧面鼓励了人口的增长。而事实上我们知道国家的进步和落后、富裕和贫穷,与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不成正比,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富裕强大,以及社会文明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政治制度。 1950年4月20日,中央人民卫生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卫生部联合发布的《机关部队妇女干部打胎限制的办法》、以及1952年12月卫生部制定的、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同意实施的《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草案)》,以保障妇女生育安全和保护母亲和婴儿的健康为原则,明令禁止非法打胎,并对妇女打胎、节育及人工流产做出了非常详细的限制性规定。1953年1月12日,卫生部通知海关“查避孕药和用具与国家政策不符,应禁止进口”。(《史海纵横》2009年第一期)建国初期政府关于禁止人民群众进行节育、人工流产和避孕的这些规定,以及对节育用具的严格管制,虽然是着眼于母亲和子女的健康,但却使广大有节育要求的群众失去了节育的可能性。所以直接导致这段时期,全国人口全力增长。 直到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为6.02亿,远远高于当初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说的:“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巨大的人口基数和不限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使得人口大大增长,但同时尤其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并没有与人口等比例增长,人民在吃、穿、住、交通、教育、卫生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困难,也就产生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在这种背景下,1955年3月中共中央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的批示中明确“我们党是赞成适当地节制生育的”。毛泽东也提到“将来要做到完全有计划的生育”。(反复与摇摆:新中国人口政策发展历程社会观察22

由地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动态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李馨桐

由地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动态变化及未来趋势预测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李馨桐学号:1251410047 日期2012.1.22 摘要:本文通过近百年人口分布地图及数据,详细研究了我国人口分布规律,即东南人口密聚、西北人口稀疏;不同的行政区域,人口密度相差悬殊,但都形成了各自的人口中心;人口重心经度向东、纬度先升后降,总体偏东南。大致预测了本世纪人口分布变化趋势,即人口分布现有的不均衡却相对于发展相适宜的人口分布状况将持续很长时间。但晋陕甘宁及东北地区随着技术的提高与国家政策的配合,移民将增加。黄河、长江及东南沿海仍为人口分布最密集区。川黔滇区由于长年的人地饱和,地质灾害频繁,人口将减少。蒙新、青藏伴随着西部开发的号召人口将稳步增加。 关键词:人口分布因素特征动态变化趋势 一、地图分析人口分布动态变化 1.人口分布概念 1980年有人提出,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定居在一定地区的人口数量”。后来又有人概括为“人口在地面上某一区域内所占的空间位置”。以后的研究证明这种定义是初步的、不完全的。只注意了空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范畴—时间。因此,有人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趋于全面的定义,即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某一时间的集聚状况,时间方面表现为静态分布和动态分布,空间方面表现为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还有人认为人口分布是“人口数量、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变动(自然增减和机械增减)、人口质量以及人口构成的组合所形成的地域结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差异性。”这两种定义虽然说法不同, 但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内认识人口分布问题是共同的。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指出“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他认为,研究这种过程在时间上的演变和空间上的差异是人口地理学的中心内容。这一定义是比较简明的、全面的。胡先生也认为人口地域分布是涉及到人口再生产、人口结构、城镇化、迁移、人种和民族分布等许多方面的广泛概念。但在狭义上理解的情况下,则把人口分布只看做是人口数量地域差异的状况。 2. 人口分布的现状及变化 对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目前论述的较多。从各个不同侧面分析了以下几点: (1)从全国来看,东南人口密聚、西北人口稀疏。 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的“缓浑——腾冲线”是体现我国人口地区分布差异的一

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迁

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迁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普遍二胎”政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生政策成为历史。其实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人口政策也是依各朝国情和发展的需要而适时作出调整的,并随之呈现出了不同的人口发展趋势和人口规模…… 中国人口最早何时开始骤增 中国人口统计数据最早见于西晋人皇甫谧所撰的《帝王世纪》一书。学术界认为较靠谱的是东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的数字,当时已出现“料民”这一人口调查统计活动,此时中国有“一千一百八十四万七千人”。 先秦时,各诸侯国出于强国、征战和称霸的需要,纷纷推出积极的人口政策,鼓励生育。如东部齐国,管仲治齐时,国内采取奖励生育政策,对外推出移民政策,欢迎“外国人”到齐国定居;被吴国打败的越国,越王勾践尤重人口发展,国内所有育龄妇女只要生孩子,从医疗到护理,费用国家全包。 西部的秦国,秦孝公继位后也赶紧调整人口政策,重用商鞅,实施变法,对内奖励农耕,改善老百姓生

活,提高生育能力;对外“利其田宅,免其兵役”,欢迎三晋百姓移民秦国,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 到秦始皇时,秦国进一步加强人口管理。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开始要求男子登记年龄,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谓“初令男子书年”。据《帝王世纪》,秦代时中国总人口达“二千余万”,这是中国总人口首破0.2亿。 汉朝,中国人口增长加速,形成了中国人口史上第一个生育高峰期。刘启(景帝)当皇帝末年(公元前141年),中国总人口已超0.3亿;到西汉后期又翻近一倍,约0.6亿人,中国首过半亿人。据《汉书?地理志》: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 西汉人口增加如此之快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力有关,更重要的是,西汉朝廷采取了鼓励生育的措施。据《汉书?惠帝纪》,汉惠帝时“民产子复勿事二岁”,生了一个孩子即可免徭役2年。 中国总人口过亿出现在哪个朝代 据路遇、滕泽之著《中国人口通史》数据,三国鼎立前后,中国版图内总人口,加上少数民族仅约0.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