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平顶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平顶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河南省平顶山市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发展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发展目标

(三)总体目标

(四)重点任务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加快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

(五)引导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七)统筹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发展

(八)促进特殊教育稳步发展

第四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九)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能力

(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十一)推动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

(十二)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十三)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

第五章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十四)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十五)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十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十七)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十八)实施高等教育重点工程建设

第六章规范扶持民办教育

(十九)形成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二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二十一)加强民办教育规范管理

第七章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二)广泛开展继续教育

(二十三)健全继续教育工作机制

(二十四)加快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第三部分保障措施

第八章教师队伍

(二十五)强化教师职业道德

(二十六)加强教师培养培训

(二十七)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二十八)改革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第九章教育信息化

(二十九)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三十)继续实施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

(三十一)推进教育网络资源库建设

(三十二)加强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第十章教育改革与发展

(三十三)加快教学改革步伐

(三十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三十五)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六)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第十一章经费与投入

(三十七)改革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三十八)依法增加政府教育投入

(三十九)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四十)完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四十一)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第十二章领导与管理

(四十二)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四十三)推动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四十四)强化教育督导

第十三章社会责任与环境建设

(四十五)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的社会环境(四十六)健全依法治教的法律环境

(四十七)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四十八)加强学校卫生工作

(四十九)强化校园安全稳定工作

序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知识创新越来越成为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教育越来越成为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平、人才强市战略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在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2009年,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9.6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了84.7%。职业教育不断壮大,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由2000年的2.94万人发展到6.9万人。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普通高等学校由2所发展到4所,在校生由0.72万人发展到7.27万人。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口整体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当前,我市正处于率先实现崛起、提前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市成功实现了由煤炭单一城市向综合性工业城市的历史性转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物质基础,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新要求、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经费不足问题、基础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优先发展的问题,加快推进城乡及区域之间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解决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求与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一部分发展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求。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不断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加快解决教育培养能力不足、资源相对短缺、教育活力不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的基本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教育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保证教育公平政策有效落实。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强化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引导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实施教育质量监测,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章发展目标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市行列。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7%。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巩固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

9.5年提高到12年。扫除青壮年文盲。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

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

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提供更加

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明显提高。

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

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国民教育体

系,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进一步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

制,办出更高水平的现代教育。 表一:平顶山市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主要教育事业发项目

2009年2015年2020年

河南平顶山河南平顶山河南平顶山

1.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其中:学前一年毛入园率(%)50.

9

76

61

80

61

87

66

90

72

97

77

98

2.义务教育巩固率(%)

91.

2

97.49498.99799

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98

4.790919295

4.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比例(%)46505555

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222

36.

5

374141 6.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30405050(四)重点任务。1.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

设。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均衡配置、合理布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集中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改造小学和初中薄弱学校,尽快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改扩建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

2.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岗教师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边远贫困地区急需的紧缺教师;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组织校长研修培训;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教育,使全市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

3.强力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重点办好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学前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4.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建设职业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开展专业课教师培训,聘任(聘用)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专兼职教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和特色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开展城市职业教育改革试验。

5.进一步发展完善特殊教育。新建和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使每个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完备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6.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为学校足额配备计算机和多媒体终端设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管理软件平台建设;健全市、县、校三级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

7.科学规划、建设教育园区。整合市城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按照“合理布局、功能完善、设施一流、资源共享”的设计目标,把园区建设成为立足全市、面向全省全国,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教学管理规范、生活服务现代化的教育城。

8.实现中小学校、幼儿园合理布局,规划发展。深入调研我市基础教育现状和突出问题,出台《平顶山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发展规划与建设管理办法》,将城市发展、人口增长与配套学校建设协调规划,同步实施;完成《平顶山市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发展与布局规划》的编制和发布。

9.加快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更新办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进行学分制管理探索,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持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10.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我市高校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加快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

(五)引导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落实城市居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出台《平顶山市关于农村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指导意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建好农村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和管理,提高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到2015年,新建公办幼儿园60所,公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23%;2016-2020年,新建公办幼儿园72所,公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30%。2020年,全市所有乡镇都建有一所公办中心幼

儿园,所有行政村和社区要利用多种形式举办1-2所村中心幼儿园,全面带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建立0-3岁早期教育试点,形成0-6岁完整的学前教育体系。

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学前教育行为。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依据相关政策完善幼儿园管理办法,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积极引导农村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加强政策引领和业务指导,依法取缔无证幼儿园。合理确定、严格执行幼儿园收费标准。

(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每个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完成学业,基本消除辍学现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校舍建设标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规定课程,配齐配足音、体、美、小学英语等各科教师。严格执行有关班额标准规定,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配置义务教育校舍、设备、教师等资源。以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为重点,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教学仪器设备更新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为依托,从办学条件、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按照分类推进的办法,2015年,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和舞钢市率先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2017年,汝州市、宝丰县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2019年,鲁山县、郏县、叶县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加快缩小城乡

差距。创新学校发展机制。鼓励名校帮扶弱校,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禁止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任何形式的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禁止义务教育学校选拔性招生。逐步消除义务教育“择校”现象。

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完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结合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每个乡镇原则上建成1至2所寄宿制初中,3至5所寄宿制小学。撤并后的学校原则上改建成小学、教学点或幼儿园。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城市中小学校建设步伐,确保到2013年实现“三年内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的目标。考虑未来十年人口增长因素及城市化发展趋势,到2015年,市城区新建小学18所、初中5所,全市范围新建、改扩建小学107所,初中34所;2016-2020年,市城区新建小学35所、初中9所,全市范围新建、改扩建小学257所,初中67所。

认真落实民族政策,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加投入,大力改善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为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

区教育发展水平。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制度、学校考核办法、提高教师素质、规范办学行为等多种途径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区域内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整顿和规范教辅、培训市场。严肃查处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下达升学指标和加重学生负担的行为。学校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把减负落实到教育各个环节。办好家长学校,引导家长增强现代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

(七)统筹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稳定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推进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

推动高中阶段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鼓励民办高中发展,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2015年,全市省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所占比例由现在的50%提高到80%。2020年,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均创建为市级以上示范性高中。加快

教育园区建设,统筹整合市城区现有教育资源。规划5000亩土地进行教育园区建设,将市城区部分高中和职业学校迁入教育园区。2011年,启动征地工作,完成规划和招投标工作;2013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投入使用;2015年,建成面向全省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一流、资源共享,可容纳8-10万人的教育园区。同时,将迁出学校的原校区改建为中小学校、幼儿园,以加快解决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数量不足、生均用地面积过低和布局不合理问题。

健全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完善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加强教学视导。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2020年,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总体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八)促进特殊教育稳步发展。确保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保障智障、听障、视障和语言障碍的少年儿童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加强特殊教育教学、教材、教具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适度发展残疾人学前教育。逐步解决重度残疾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各种措施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学校在招生、入学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学生。完善残疾学生的救助制度,各级政府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保证接受中高等教育的贫困残疾学生得到资助,完成学业。对参加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并完

成大专以上学业,取得文凭的残疾人、贫困残疾人家庭给予资助。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实现市城区和6个县(市)都有一所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第四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九)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能力。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走集约发展职业教育的路子,促进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推动职业教育向品牌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达到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的50%,2020年达到55%以上,建成与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职高职相互衔接、职前职后相互沟通的具有我市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统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使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职责,促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

力。结合《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评估办法》,完善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综合评估方案,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促使各职业学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定期开展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活动,促进我市职业教育由扩大规模效益向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转变。

(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改革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引导职业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爱好开发校本课程,积极开展实用技能教育。

改革招生和就业模式。建立工学交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拓宽就业渠道,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由目前的92%提高到95%,2020年达到98%。

(十一)推动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结合我市职业教育实际,依托重点学校、重点专业,组建2-3个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吸引重点企业参股职业教育

集团,促进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紧紧围绕我市经济产业发展目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建好特色专业,培养符合我市经济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开展“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大力支持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引厂到校等形式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支持职业学校积极吸引社会资金、企业资金、个人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

在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下,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依据国家指定的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在重点职业学校设立技能鉴定站,开展职业资格认证。依据国家制定的行业教育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规格,组织指导行业职业教育工作,参与办学质量评估。鼓励企业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建立企业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制度。支持企事业单位建立学生实训基地。鼓励企业对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进行补贴。

(十二)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以创建“省职业教育强县(市)”活动为契机,支持每个县(市)重点建设1-2所3000人以上规模的职业学校或县级职教中心,每个乡(镇)建好1所成

人文化艺术学校,健全县域职业教育网络。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长效机制,加快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覆盖面。积极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农村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专业人才支撑。支持各级各类学校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开展职业教育,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十三)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计划。通过布局调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成果,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淘汰一批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催生一批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培育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开展职业教育强县(市)创建活动。按照“统一步调、整体推进,成熟一个、创建一个”的原则,将全市6个县(市)全部创建为职业教育强县(市),建成各级专业实训基地30个以上,为我市成功创建职教强市奠定基础。

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示范校创建工作。以省政府确定的我市4所示范性行业学校和职教中心建设为重点,市、县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职业学校建设实训基地,支持办学条件好、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规模在5000人以上、能够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做大做强。建设一批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

专业性实训基地。

第五章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十四)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2020年,达到41%。合理确定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保障机制。妥善解决高等学校债务问题,缓解高等学校经济负担,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十五)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符合学校实际、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完善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科技创新和创业意识为主的培训机制。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实习、实训和实验教学环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加大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大项目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的科研体制,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科研与教学互动,促进科研成果质量提高。

积极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高度重视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防止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

(十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积极培育急需的新兴专业

学科建设。到2020年,力争打造出30个左右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取得突破。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优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扩大本科教育规模,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层次结构。到2020年,生师比例达到17:1,本科生和专科生比例达到6:4左右。

(十七)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以特色建设促进质量提升,推进高等教育高水平、多样化发展。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办学,形成各自的办学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十八)实施高等教育重点工程建设。建设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着力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使用力度,鼓励他们脱颖而出。建立教学奖励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强化教学业绩考核,培育一批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推进研究生教育。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机制。积极推进硕士点建设。争取2020年前我市有2所院校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第六章规范扶持民办教育

(十九)形成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鼓励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把民办教育作为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积极引导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

平顶山市新城区商业区规划

平顶山市新城区商业区规划

平顶山市新城区商业区规划 (2010~2020) 院系:环境与地理科学系 班级:零八级资环一班 组别:第四组 成员:李田园姜九玲蒋芳芳李传鹏 朱凡段冬冬申立勇刘兆辰

目录 第一章总则 (5) 第一条规划的编制目的 (5) 第二条规划的编制依据 (5) 第三条规划的指导思想 (6) 第四条规划的原则 (6) 第五条规划的范围和对象 (8) 第六条规划的期限 (8) 第二章新城区整体区域分析 (9) 第七条新城区区位 (9) 第八条交通优势 (9) 第九条居民消费能力 (10) 第十条新城区商业基础现状分析 (13) 第三章商业区规划的目标与定位 (15) 第十一条规划定位 (15) 第十二条发展目标 (15) 1、总目标 (15) 2、具体目标 (15) 第四章商业总体空间布局 (17) 第十三条总体空间布局 (17) 1、沿龙翔大道发展轴 (17) 2、两大发展带 (20)

3、三大商圈 (23) 第五章规划实施策略和措施 (27) 第十四条调控管理措施 (27) 第十五条制度保障 (28) 第六章附图、表 (30) 1、附表 (30) 2、附图 (3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的编制目的 为了实施“商业兴市”战略,促进平顶山市商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推进新城区商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功能,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备的现代商业网络体系,结合平顶山市新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和今后商业网点发展趋势,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的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2004 3、《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原国家经贸委〔2001〕789号文件2010 4、《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规定》原国内贸易部1995 5、《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1991 6、《平顶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2009 7、《平顶山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9 8、《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2010 9、《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认识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认识 摘要 今天的中国,正在科学发展的航道上,走向新的辉煌;今天的中国教育,正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征程上谋划新的发展。教育,是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是国家跨越式发展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 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在国际教育与人才竞争中存在着巨大危机:发达国家已经迈入知识型经济社会,而我国人处于工业化中期,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面临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人才,也就建设不成强大的国家。这就需要我们对目前的教育进行较大的改革,对未来的教育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是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相匹配。否则,教育将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关键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体会 2010年7月8日,是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重要节点。这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规划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科学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的制定共分四个阶段:调研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和审议完善阶段。《纲要》的制定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社会主义民主生动而具体的实践,是全党全社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科学民主决策的伟大实践。《纲要》的制定充分做到了广开言路、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凝聚共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全民参与。尤其在《纲要》文本公开征求意见阶段,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各界人士踊跃参加。上至94岁的耄耋老人,下到八九岁的小学生,甚至包括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纷纷以热烈的主人翁意识提出意见建议。从中央到地方各类媒体对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纷纷进行报道,参与热情前所未有。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条条充满热切期盼、一句句发自肺腑之言、一篇篇凝聚智慧的意见和建议,如股股清泉、似烈烈热火,为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广集众智,注入生机活力。 《纲要》分为四个部分: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其中发展任务部分主要明确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体制改革部分确定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化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教育开放的总体改革目标。保障措施部分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学习,我认为《纲要》主要有以下亮点。 学前教育纳入规划 “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也只有74%。以上各条例的颁布,表明学前教育将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是什么?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其中,“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重要目标,“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的重要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8项发展任务。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消除辍学现象,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六是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学分转换、完善自学考试、办好开放大学等制度措施,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七是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前言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因此,在《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中,国家将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建设一批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在此背景下,平顶山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深入领会国家精神,加大力度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为平顶山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原则 1.1规划背景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国家产业振兴政策层面上有史以来第一个服务业的振兴规划,自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物流集聚区规划、物流产业规划、配送中心规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地区对物流地产的开发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亮点。 物流产业集聚区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从功能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包括8个功能——综合功能、集约功能、信息交易功能、集中仓储功能、配送加工功能、多式联运功能、辅助服务功能、停车场功能;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在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物流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能够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改善物流运营环境,促进物流业技术与服务的升级,提高物流的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转变物流运营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物流产业集聚区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根据《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家发改委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3-2020)(讨论稿)》《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河南省关于推进<推进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启动实施“五五工程”的会议精神》等政策文件精神,平顶山市提出要构 建“平顶山市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将其打造成为以综合物流,商贸会展为主,集电子商务、创业孵化、总部基地、商务办公,生活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立足中原,辐射华中的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及答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及 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及答案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7月13-1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共设有4部分,22章,70条,约27000字,实施时间是2010年7月28日。 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4、《纲要》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5、《纲要》中教育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6、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7、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 8、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9、增强学生体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0、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11、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内容与真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常考法条 第一章 (二) 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二)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二)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第二章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三)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 (三)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

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三)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四)战略主题 坚持德育为先。 坚持能力为重。 坚持全面发展。 第四章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八)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

平顶山市城市规划委员会 全体会议纪要

平顶山市城市规划委员会 全体会议纪要 (一) [2011]11号 2011年10月20日下午,平顶山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在市政大厦311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委员、市长陈建生主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派驻平顶山市规划督察员马四海,常务副主任委员、副市长王富兴,副主任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金山,副主任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史正廉,副主任委员、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厅级干部丁少青以及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成员、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有关专家及相关单位的同志出席了会议。现将会议研究确定的事项纪要如下: 一、规划拟建项目审核情况 平顶山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共研究审核十七个规划拟建项目,经规划委员会成员和专家认真审核,原则通过十四个规划拟建项目。分别是: 1、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镇总体规划(2011-2030) 2、平顶山市邮政局新城区邮政生产综合楼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 3、平顶山市检察院办案、专业技术用房及平顶山市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

4、兴宇中科年产10000万平方米锂离子动力电池隔膜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 5、光明路北段西侧王庄村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6、北环路与一矿路交叉口西南角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 7、新南环路西段北侧石庙村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8、开源路与姚电大道交叉口西北角地块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9、平顶山新华区怡购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10、亚兴路北段路西湛河区程庄村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11、建设路与西杨村河交叉口东南角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12、开源路与矿工路交叉口东南角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3、姚电大道西段路南原市第一建材厂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4、湛北路与东安路交叉口西北角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未通过的项目是: 1、平顶山市机关后勤服务楼修建性详细规划 2、平顶山市气象局观测站、平顶山市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建设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中兴路和建设路交叉口人行天桥规划方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 7月13-1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共设有4部分,22章,70条,约27000字,实施时间是2010年7月28日。 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4、《纲要》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5、《纲要》中教育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6、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7、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 8、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9、增强学生体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0、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资料汇编 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记者吴晶、黄小希新华社29日受权发布《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 列。 《教育规划纲要》由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和实施组成,共22章、70条,约27000字。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教育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 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任务一一进行阐述。具体目标有: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 到50%;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到2 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 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我国将开展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扩大教育开放。 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 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日志 [转] 2011年招考《教育规划纲要》模拟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指导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2.《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_。 3.《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_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_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4.教育优先发展主要体现为“三个优先”,即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__教育投入_,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5.《教育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_学生健康成长_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实现途径是“三个坚持”,即:_坚持德育为先_、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_。 7.《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_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_,重点是_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_,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8.《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_促进人的全面发展_、_适应社会需要_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9.《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八项任务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_大力发展职业教育_、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10.《教育规划纲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出教育改革的六项任务是:_人才培养体制改革__、考试招生制度改革、_建设现代学校制度_、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 11.《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六大保障措施是:_加强教师队伍建设_、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 (四)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第四章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第六章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七章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第八章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九章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第十章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第十五章管理体制改革

平顶山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平顶山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班级 ——平顶山市的城市设计美学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一个集约经济、科学、文化的空间系统,是一定地域中的经济实体、政治社会实体、科学文化实体的统一。城市设计美学与城市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应从审美角度研究城市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问题,以及它们与城市设计、城市建设的关系,对探讨城市美学的构成和城市社会生活的审美价值标准有重要意义。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对于城市营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满足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美的城市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焦点,无论是想象的美还是感觉的美,都会让人因陶醉而向往的。城市规划是以满足社会的要求来做出发点的,其构思的中心就在于怎样构造意象、经营意向,而往上延伸还要体现审美的意象,也就是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让人最大限度的感受到美的存在,所以说城市功能的美是本质的,城市空间形态的美是必要的。审美的意象直接或者间接地来源于设计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美好向往。而其城市规划的思想,主要有体现城市的对称美、整体美。对于平顶山和深圳这样的城市,主要是体现城市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和周围环境融合的一种思想,它同样有着自己的一种美,是一种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同时实现了人对美的向往和美的追求。 城市的美由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宗教信仰和地区人民的审美情趣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在审美的过程中不能用一条标准来对待不同的城市,只要城市所具有的特征能在情感上打动人就是美的表现。纵观各国、各地区,由于多种原因他们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美理解会有所不同,但他们不断追求自己心中美的城市是始终存

在的,这些想法造就了过去很多城市的辉煌和伟大,展现城市的美是城市规划者所追求的永恒主题。 1.平顶山总体美 平顶山市的美: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西靠伏牛山,东接黄淮平原。平顶山市自然环境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平顶山境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三苏坟、风景如画的II 尧山自然保护区、集山、林、湖、城为一体的舞钢市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烟波 浩淼的昭平湖、著名旅游景区 有国家5A级景区---尧山、世 界第一大佛——中原大佛、风 景如画——画眉谷、北国小江 南——二郎山、中原最刺激的 漂流——尧山大峡谷漂流、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对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做出了总体规划,其中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做出了具体的规划和统筹。我国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持续发展,却也依旧存在学科设置不合理,对师生家长吸引力不够,教学质量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高校自身改革,创办地区特色专业教学等方法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整体行业竞争力。 关键字:教育发展纲要;职业教育;学科设置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国家再一次强调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些年,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学校积极改进,社会企业加大扶持,我国职业教育已经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但是和国际上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如何准确发现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并精准的提出可以落实的解决之策,就是我国持续职业教育稳定发展的

重要保障。 1 职业教育在当今社会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为国家教育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职业教育在信息大数据化时代正在发散越来越耀眼的光芒。我国当前市场化经济脚步越来越快,产业结构转型,劳动力市场供需类型数量变化极快,只有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手一齐抓紧,才能为市场的正常运转和国家的进步发展提供优秀的职业人才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相比普通教育更强调技术性与操作性,这正是学生步入社会后可以依仗的优势。随着普通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研究生已经不像过去一样是什么新鲜的特殊身份,甚至在近些年出现了毕业季“人口过剩”的现象,一大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状况。招聘企业在高技术职工的需求量上存在缺口,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大批的高技术人才,所以职业教育高校在现今社会背景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问题 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有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其中应该放在首位的一定是常提常新的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在《纲要》中也有指出要将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在一线城市的大中型职业技术高校中,这些问题可能并不明显,可是在一些二三线城

平顶山规划技术规定2014

平顶山市城乡规划管理若干技术规定 (讨论稿) 平顶山市城乡规划局

目录 1 总则 (1) 2 建设用地 (1) 3 建设工程 (4) 4 交通与市政工程 (9) 附件:建筑间距图 (17)

1 总则 1.1 【目的与依据】为了推进平顶山市城乡规划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结合平顶山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1.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用地和独立工矿区范围内的城市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规划管理及各项建设工程。 1.3 【授权解释】本规定施行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问题,由平顶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1.4 【技术修订】平顶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定期组织本规定的修订工作。 1.5 【未尽事宜】本规定未尽事宜,参照国家、省相关规范规定执行。 2 建设用地 一用地控制 2.1.1【确定用地性质和规划条件】建设用地的规划性质应依据已批准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 建设用地的规划条件应依据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由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确定规划条件。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除符合相关规范外,且应符合以下要求:

(1)享受城中村、旧城改造优惠政策的项目需经平顶山市城中村及旧城改造联席办认定并明确改造范围。保障性住房项目需经平顶山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并明确建设范围。 (2)建设用地位于采煤塌陷区的项目,需编制《场地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2.1.2【开发用地规模限制】开发的建设用地面积原则上不低于下表规定值。 开发地块建设用地面积下限值 建设项目类型居住建筑商业、办公类建筑工业、仓储类建筑用地面积下限值(m2)30000 6000 3000 开发地块建设用地未达到表中规定值的,因特殊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在符合本规定的相关要求,且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下,由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核,报市政府常务会批准后可予以规划审批。 2.1.3【容积率限制】老城区改造项目容积率最高不得超过4.5,新建区住宅项目容积率不得超过 3.5,纯商业项目除外。建设项目未达到上述要求时,且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下,由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核,报市政府常务会批准后可予以规划审批。 2.1.4【绿地率】绿地率是指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用地总面积的比例。 各类新建建设项目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居住项目绿地率不应低于30%; (二)单位庭院绿地不应低于30%,其中行政办公、文化娱乐、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科研设计、特殊用地等建设项目,绿地率不应小于25%;

平顶山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平顶山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 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进行深度剖析,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绿地总面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专题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现状 (1) 第二节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平顶山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平顶山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平顶山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平顶山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平顶山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平顶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暂行规定

平顶山市城市规划管理 技术暂行规定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平顶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平顶山市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合理使用城市建设用地,科学利用建筑空间,保证城市规划实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平顶山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规 范,结合平顶山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平顶山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类建设工程 的规划管理。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生活居住建筑工程,系指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室外装饰装修,包括民用住宅和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医疗病房、集体宿舍、招待所、旅馆等建筑。 第四条各项建设应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设计,应符合本规定。 各项建设工程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按城市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适建范围 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 准》(GBJ137-90)分类如下R:居住用地 C:公共设施用地 M:工业用地 W:仓储用地 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G:绿地 D:特殊用地 (一)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 1、一类居住用地(R1),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2、二类居住用地(R2),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 地。 3、三类居住用地(R3),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 叉的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 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行政办公用地(C1),指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2、商业金融业用地(C2),指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馆业和市场等用地。 3、文化娱乐用地(C3),指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话、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4、体育用地(C4),指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5、医疗卫生用地(C5),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指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 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纳入居住用地(R)。 7、文物古迹用地(C7)。 8、其它公共设施用地(C9)。 (三)工业用地(M),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1、一类工业用地(M1),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2、二类工业用地(M2),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3、三类工业用地(M3),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平顶山市全域规划(2017-2035)》专家评审会报道(

《平顶山市全域规划(2017-2035)》专家评审会在新城区蕴海锦园大酒店举行,会上原则通过了该规划方案。 据介绍,全域规划是以行政区为规划范围,统筹协调全域城乡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规划。全域规划项目的规划范围为平顶山市域范围,包括中心城区范围和石龙区、舞钢市、汝州市、宝丰县、叶县、郏县和鲁山县,市域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范围包含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新城区、高新区的管辖范围,面积共约466平方公里。 明确新时代平顶山“三步走”发展战略 根据该规划设计,2020年将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在全省排名前1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2%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创建国家级及省级传统村落16个。 2035年,将我市全面建成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中原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GDP在全省排名前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1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60%以上,城镇化率达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创建国家级及省级传统村落20个。 2050年,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平顶山,成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国典范。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2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7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8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 此外,规划还明确了我市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强伏牛山地生态区保护和采空区生态修复;依托生态、文化资源特色,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提升城市宜居度,转变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实现从“煤城”向山水名城、文化胜地、宜居居家园转型发展;建设10个山水大景区和10个特色旅游文化小镇。 将平顶山融入全国交通圈 交通方面,将我市建成与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豫中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到2050年,平顶山市主城区至市域内其他城镇实现90分钟可达;平顶山中心城市发展区城镇群体系内各个重点镇之间实现60分钟可达;平顶山市主城区至平宝叶鲁核心区各个城市组团及重点镇实现30分钟可达;高速及一级、二级公路要贯通全部县域以上级别的中心城市,二级或以上公路贯通全部重点镇,三级或以上道路贯通全部一般镇。 综合交通规划策略,重点建设中心区城镇群公路网络,引导“平宝叶鲁核心区”的定向集中发展。重点加强构建平顶山市区、宝丰县、叶县与鲁山县等主副核心构成的中心城市发展区的各等级道路网络建设,加强建设外围山区各个城镇、旅游区与高速公路、国道的对接;充分利用现有以及规划的八条高速公路、五条国道,构成平顶山市域内部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外围山地区域的城镇以及旅游区,加强其与高速公路、国道的顺畅对接。 同时,加强公路、铁路客货运站、机场等重大对外交通枢纽集疏系统与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核心城市对外辐射通道,保证城市对外联系的畅通,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主动接入郑州国家交通枢纽,进入郑州一小时交通圈;加快郑万高铁建设,接入京九铁路、郑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