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现代电影

浅谈中国现代电影
浅谈中国现代电影

浅谈中国现代电影

学号:5400110090姓名:王泽源

第五代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

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

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

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

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

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

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第

五代”影片也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关照且独特表现

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

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

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第六代导演则指九十年代出现在影坛上的一批青年电影

导演他们的《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冬春的日子》、《巫山云雨》、《小武》、《过年回家》、《北京杂种》、《苏

州河》、《月蚀》等,叙述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传达个体人

生动荡不安、迷离驳杂的当下都市生活体验,或是深入到潜意识、隐意识的层面,探索当下人的个体精神状态。六十年代

生人”的“第六代”成长于80年代,浮出海面却是在90年代初,这是一个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转变的年代。也许是创

作历程的艰苦,也许是自身艺术生活的独特性,也许是“为赋

新词强说愁”,“第六代”的电影从一开始就体现着一种灰色调,他们的视角与以往有很大的变化,摇滚人、艺术家、同性恋、

小偷、妓女——一群不被关注的边缘人进入他们的视野,在混

乱的情感纠葛、迷茫的追求、琐碎的细节描写和俚语脏话式的

台词包装下讲述当代城市青年成长的故事

如我很喜欢的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

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

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通过人物个性

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

美生命的自由、舒展《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

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

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

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

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

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

《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

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

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

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

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

风格服务。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

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影片一开头

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

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

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

红色笼罩。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

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

体验了。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

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

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

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在全球化的形势下,讨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问题不能脱

离世界电影的发展水平(包括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这就是我

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现在看得非常明显的是,影视技术的

传播壁垒几乎不存在。电影自诞生以来,在制作方式、存在方

式与传播方式三个方面都得到了非常迅速和相当充分的发展,这种发展既取决于电影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取决于我们

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否具有较高的自觉性,从而最大限度地

减少盲目性。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一部电影

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走向完善、艺术创造趋于

完美以及这两者不断地相互促进的过程。特别是近年来迅猛发

展的数字化进程所造成的影视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发展

趋势,更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中国电影未来发展态势的设想,将会提出一系列迫切需要加以

解决的问题,这些需要依次解决的既有关于技术方面的,也有

关于制度法规方面的,更有理论研究与批评方面的。例如,建

立不同级别的节目源站点,进行各种节目的大规模的收集、分类、整理和数字化。其中包括传输方面的建设,目的是便于检索、搜索和点播。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收费

定量(实际上是计费)问题、电影界定的再确认及科学分类问题

都会顺理成章地提出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建立和完善适应

我国实际情况的、有利于中国电影健康发展的电影、电视法律

法规体系也会成为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反对收费的观点将会

被证明是非常短视的,而采用收费就一定要研究科学的计费办法。

中国电影应该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不能丢弃自己的民族风格。真希望中国电影越来越好!

研究“作者论”视野下的陈果电影

研究“作者论”视野下的陈果电影 摘要:对陈果作品有关研究成果大多数论述仅从微观角度触及陈果电影的局部特征,而到目前为止尚缺乏从电影“作者论”的宏观角度去研究的论文。 本文通过对陈果电影中主人公的分析,得出其是以死为抗争的特点,从而找出了宿命意识的生成原因,最后,指出了陈果电影独特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作者论”;理论研究;电影文学 陈果作品问世以来的有关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但是大多数论述仅从微观角度触及陈果电影的局部特征,而到目前为止尚缺乏从电影“作者论”的宏观角度去研究的论文。陈果一向就是香港独立电影的代表导演,并在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题材和风格上的一贯稳定的个人特征,本文即以“作者论”为研究角度,分析陈果电影的“作者化”特征。[1]“电影作者论”及其对陈果的影响。主要论述“电影作者论”的发展演变及其在香港的接受和影响、陈果的作者化倾向。 其次,陈果电影深刻的主题意蕴很深刻。[2]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陈果电影一贯的视角:宿命的感伤、身份的困惑及道德的焦虑,从而感受人物的特点。众所周知,陈果电影独特的叙事策略。主要分析陈果电影在叙事坚持个性艺术的追求与对主流电影的借鉴模仿。此外,陈果电影的视听风格也十分的别样。可以从画面与声音两方面来看出其风格特征。 一、陈果电影中的主人公的特点:以死抗争 陈果电影中的主人公无论如何挣扎都得不到解脱: 如《香港制造》里的中秋,他是一个街头小混混,“没读到中三就毕业了,一半原因是成绩差,没心读;一半原因就是香港教育制度更差,想读都没得读,其实像我这类人满街都是,平时大家没活干就喜欢在一起,一起打球、打架,跟老大或是被人跟。”他加入了黑社会,但是仍未丧失良知,我们看到中秋收养了弱智少年阿龙,为了挽救身患绝症的爱人阿屏愿意捐出一个肾、愿意做杀手筹钱(由于良心未泯而没做成),但是残酷的黑暗的社会没有给他机会,在阿龙被害、阿屏无钱救治身亡后,他愤怒地杀死了仇家,最后自杀于阿屏坟前。 此类悲剧人物还有《去年烟花特别多》中的“家琁”,《榴莲飘飘》中的“小燕”,《细路祥》中的“祥仔”等。[3] 现实社会的昏暗以及人性的异化,使得成长中的中秋、阿珊、家琁等选择了如《铁皮鼓》中的奥斯卡一样拒绝长大的方式,以死抗争,惨烈地结束自己的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摘要]随着中外电视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越来越活跃,并接二连三地在国际上获奖。今天我们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如何尽快转换思路,建立和适应市场运作机制。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未来和发展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一、我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回溯与现状 从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给电视界带来了开放的意识。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直到1991年的《沙与海》和孙曾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先后国内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片子。后来又有了像《望长城》这样的佳作,而1993年《生活空间》的推出,将中国纪录片放到了电视的最前沿。正是使传播的内容直接诉诸观感,使传播者全身心、以人的整体进行介入,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使得观众有很大的思考和参与空间。 文革时期是我国电影纪录片的盛产时期;1950年的《中华儿女》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单一,拍摄纪录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进行宣传。但是,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中国独立纪录片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廉价、便捷的摄像设备的普及,商业电视台数量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人举起镜头,制作自己的纪录片。 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在2005年6月的上海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又于同年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获得大奖。《幼儿园》的获奖至少向世人证实了,中国的人文纪录片还是可以与世界水平一比高下,特别是在艺术内涵方面,但如果要谈到纪录片的市场运作,以及制作的多样化方面,我国的纪录片整体上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二、中国纪录片多样化的缺乏 我们参展纪录片基本都只是采用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拍摄制作模式,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较,我们在多样化制作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而且,制作形式的单一也使得国内的纪录片很难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创造性地使用多元化的元素,是中国纪录片急待加强的工作。好的选题并不能保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部好的纪录片才谈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纵观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写实与表意共存。写实,重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取前被众家之长,将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多时空交错,创作类型多元化。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多元化视角 近年来的国际获奖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出创作出多元化的趋势,综观当代国际获奖纪录片从题材上至少可分为四类:发生在当今世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纪录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科学文化类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而国际上比较畅销的题材则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自然与环境三大类型上,它们展示了丰富的各国文化,满足了部分观众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探秘性的心理需求,将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和社会性、教育性等有机地融入节目中。 (二)纪录片强化故事性

关于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看中国政治转型

关于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看中国政治转型 当代中国影视百花放,百家争鸣,异常繁荣从题材看,有的影视作品关注情,如电影《山楂树之》;有的关注家庭伦理,电视连续剧《我的丑娘》;有的注职场形态,如电视连续剧《拉拉升职记》;有的关注男情色,如电影《色戒》;有的关注反腐,如电视连剧《大雪无痕》。可以说,当代国影视越来越“去政治化”,向多元化、生活化和人本主化。 而,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召开,这期间的中国影视是度政治化的、一元化的,主以阶级斗争为本。 为何当代中影视发生变迁?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政治发生了转型。代中国影视变迁是中国政治转型一面镜子。 一、中国政治转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中国政可称为全能主义治。按著名美籍华人学者邹教授的观点,“全能主义仅指政治机构的权力可以随时无制地侵入和控制社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领域指导思想,全主义政治指的是以这个指导思想基础的社会。”[1]1949~1978年的中国会是政治化的社会,政治活动渗透社会的各领域,政治权力无所在,党对社会的动员和驾驭能非常强,控制着社会一资源。人人都是“政治人”,人都像党指挥的一个子,人人都要跟着政治动走。 1978年后的中国治属于后全能主义政治。在这阶段,前阶的全主义

政治的影响还存在,但现阶段全能主义政治的表大不如前,呈弱化趋势,这突出体在中国社会从以阶级斗争和治运动为中心转向以济建设为中心。 也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治逐步走向中国特色民主政治。“革过去建立在人格化基础上的领体制是中国改革领层最早达成的政治共识之一结合意识形态上对个人崇拜主的批判,改革领导层首先在中和各级党的组织和构中建立纪律检查委员会,恢复党内监督机制。”2]除了领导体制改,公民政治参与逐步扩大,公的政治权利意识在苏,政治参与愿望日益增强。“现段人民所享有的平等和由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而且民享有的自由和平等还不断逐渐扩大。人民不但可以选举己认同的代表,甚至可以过多种渠道罢免自己不意的一些高级干部,民告官的现已是司空见惯。尤为重要是,在中农村,人民有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村集的事务,举村长和村委会的成,中国的层民主有了长足的展。”[3] 与走向中国特民主政治相应,中国政治现两个转变:从传统的治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转,从统治型政治到管理型服务型政治的转变。这意味着中政治的专制色彩慢慢化,民主色彩逐渐变浓统治功能慢慢弱化,管功能和服务功能逐渐增强 二、中国政治转型当代中国影视的影响 在1949~1978年的中国全能主义政治的背下,党领导一切,一切都要听党话,一切都被政治化,其中包括视。当时的中国影视成为党舆论宣传工具。党利用它传党和党的领袖的丰功绩,塑造党、人民解放军、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有着蓬勃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高增长、衍生品以及营销等方面,但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国电影的市场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来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电影市场现状问题 从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算起,中国电影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在尝试、探索时期,中国电影是从市场开始的,这也符合世界电影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由于现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加上“礼乐”的、“文以载道”的传统,电影的政治、宣传和教育功能,时常被扩大和突出,而它首先应该有的娱乐功能却时常被降低,甚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被全面否定。直到改革开放后期,电影体制改革深化,电影的产业性质得到确认,也逐渐移步于市场和主流意识领域,有序的中国电影市场态势才开始形成,中国电影也总体性的向常态社会回归。 电影市场是指从事影片版权交易活动以及提供电影放映活动的领域和场所。按照营销环节划分,分为电影发行市场和电影放映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我国文化服务市场中一度占据着“龙头”地位。1981年全国电影观众人次达到275亿,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1991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发行收入达到11亿元,均创咋了中国电影市场史上的最高纪录。到了90年代,随着娱乐、电视、网络和旅游市场的崛起和繁荣,电影市场曾受到巨大冲击并且逐渐陷入萎缩的境地。近年来,在我国的电影业管理者、经营者的共同努力下,电影凭借着“大、光、声”的技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获得了新的生机,改善城市影院设施环境也开始激活我国的电影市场。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1)我国电影制作机构不断增扩,电影制作权逐渐放开,近年来,电影产业实现了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 (2)电影产量不断增加,票房收入总数不断增长

浅谈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内容摘要: [ 论文关键词]电视电影现状前景[论文摘要]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由于缺乏经验,目前在电视电影的创作和制作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和生产领域,其又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 论文关键词]电视电影现状前景 [论文摘要]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由于缺乏经验,目前在电视电影的创作和制作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和生产领域,其又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电视电影的起源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办电视台,宣告了电视媒介的诞生。由于人们对这一新鲜事物大感兴趣,一时间待在家里看电视节目蔚然成风。以美国为例,原来已成为美国人固定消闲方式的“周末举家上电影院”被彻底破坏,这就造成了电影观众人次的急剧下降,尽管当时的电视技术只能提供质量很差的画面,但由于电视的新鲜性、免费观赏、节省外出的额外费用以及体力消耗等,足以弥补早期电视艺术造成的观赏缺陷。从此以后,电视艺术就以其传播的迅速性在大众传播领域迅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一传播媒介,并对电影艺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因此,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两种艺术形式——电影与最强势的传媒——电视,从40年代开始了激烈竞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逐渐从恶性竞争走向合作,开始了影视合流的趋势。国外的影视合流最初是以在电视上播放电影的方式为开端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节目样式,即电视电影。 二、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 和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相比,中国的电视电影只有10年的历史。虽然只是短暂瞬间,但这毕竟是电视电影开创性的10年,在这10年中,中国的电视电影走过了一段不断突破和创新的道路。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自1996年1月1日开播以来,每年播出上千部影片。一方面,随着事业的发展,电影频道中心面临必须从简单提供节目到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制作节目的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频道肩负着成为影视合流龙头的重任。同时,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电影产量不断下滑,电影频道节目编排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从1998年开始,电影频道开始尝试自己制作一些节目,并拍摄故事片,由此掀开了中国拍摄电视电影的序幕。 在最初的尝试中,“第一次吃螃蟹”的电视电影人把重点放在独立拍摄影片上,主要参照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的刻画与镜头的运用等,强调电影化的表现手法,并且根据电视播出的特点,为了达到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降低成本的目的,尽量选择场面小、情节比较紧凑、人物相对较少的题材。第一部拍摄完成的电视电影是杨亚洲导演的《别了,冬天》,其主演为喜剧明星牛振华,女主演是陶红。影片故事类似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对于后来的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要:随着国内娱乐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正在不断改进与提高。电影正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家户户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放松的最佳途径。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量的激增以及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中国电影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现时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预计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简史 从1905年中国出现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如今的2015年,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颇为艰辛,但却是极有价值的。第一代电影人的出现,使他们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黑白默片虽然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由萌芽阶段逐渐过渡到了起步阶段,迎来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第二代电影人”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使中国电影进入了“春华秋实两辉煌”的时代。而紧接着,在夹缝中生存的第四代电影人,虽然总是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但他们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代电影人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现在,第六代电影人横空出世,他们带着年轻新潮的思想,力图在电影界闯出一片天。 中国电影这是在这六代电影人的步步努力推动下,才逐渐走向了今日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电影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典型的“大片救市”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影片,特别是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比较萧条,直到2002年张艺谋所拍大片《英雄》上市,当年《英雄》票房收入达到了2.5亿元,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让很多人看到中国人拍大片也能赚钱,于是很多人开始投资拍大片。到了2004年,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的发展态势。我认为中国电影大片主要呈现5大特征:题材封闭化(故事情节多与现实生活脱节,经常是自说自话)、故事幼稚化(有些故事情节已经幼稚到侮辱观众智商的地步,特别是一些历史剧,漏洞百出,台词“穿越”)、视觉平面化(很多大片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法提供给观众任何精神营养)、审美低俗化(主题低俗化,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很多负面的内容;场景也低俗化,很多影片为了追求震撼效果,一再突破观众的审美底线,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画面)、营销过度化(很多大片炒作过度)。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炒作过度的话题。有人曾经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像股票一样一味通过炒作就能得到升值的话,便是一个国家电影文化悲哀的开始。”我们现在应该对过度炒作引起足够重视,毕竟电影不是物质产品,它是精神文化产品,如果电影的票房收入与其本身质量没有多大联系的话,这个市场就真的乱套了。我们现在电影市场不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电影都是“一锤子买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先“骗”进电影院再说,而鲜有电影能拍得了续集,所以说,我国目前电影产业还没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次,文艺片不能获得国内观众的青睐。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影片获得了某某国际上的大奖,但是在国内上映后票房却不容乐观。观众看完后都反映看不懂,不明白在说什么,转而又投向那些所谓的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对我而言,看电影的目的不仅在于放松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摘要:这几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正文: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走得颇为艰辛,但毕竟还是很有价值的。从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到第一代电影人的长成;从第二代的东方美学电影,到第三代电影人对民族电影的艰苦探索;从“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笼罩下的第四代电影人,到横空出世雄心勃勃地扛起家国重担的第五代,再到如今关注个体自我的第六代电影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都经过了时间与人们挑剔的评价,得到了公众的认同。 这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正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热”。近十年来中国电影频频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让国际电影人和各国观众逐渐从知道中国电影到了解中国电影,再到关注中国电影,到现在喜欢中国电影。这些明显而迅速的变化,说明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从近期几部电影的高票房也可看出电影市场的火热,从创下最高票房纪录12.6亿的《泰囧》到同样突破12亿票房的《西游降魔》,再到这两天票房持续增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不禁惊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迅速。来自中国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今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无疑给业界打了一剂强心针,现在国产电影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大量资本正往里涌。 (二)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首先是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和跟风。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题材虽好但是看多了不免感到乏味。除此之外,中国电影还喜欢跟风拍摄,有一个题材的电影大热之后便一窝蜂的出现好多质量上良莠不齐的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如去年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引发观影热潮后,今年电影市场上便出现许多类似的爱情题材的小清新的电影,就像最近上映的《分手合约》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是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2002年创下205亿票房的《英雄》拉开了当下国产大片营销产业的序幕。为了争取高票房,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用明星来造势,用宏大的场景来吸引观众,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身。除了各种叫座不叫好的商业大片之外,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也让人诟病。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最后便是中国的电影渐渐的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中国电影的一个趋势,就是西化严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电影是一门离不开科技更新的艺术,对于西方发达的科技,我们应该借鉴。可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引用的是他们的科技,借鉴的是他们的技术和方法,我们的电影故事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国大地上的故事,需要中国电影人们用影像抒写的还很多,又何必非得要中国人穿上西方人的外套像个小丑似的扮演他们的悲欢离合呢?中国电影更多面向的是中国观众,所以应该选择中国人的审美、娱乐取向,而不是一味讨好西

浅论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论中国电影产业链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世纪中国电影取得了巨大发展,而其背后的经济产业链日渐规模化,包括电影 与旅游业的互相渗透、电影插片广告与企业经济利益、电影后产品开发等,均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影视经济已经成为新兴的高成长性的行业,对电影产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影响到与电影相关产业的互动性。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链问题策略 【Abstract】The new century China movie has obtained the huge development, but its behind economical industrial chain formalizes day after day, after the movie and the tourism mutual seepage, the movie film threading advertisement and the enterprise economic interest, the movie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so on, obtained the fast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film and television economy already became the emerging high expanding profession,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o the movie industry itself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also affects and movie correlation industry interactive. 【Keywords】Chinese film industry chain Problems Tactics 1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1.1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内容 传统意义上的电影产业链是指包括电影创作(制片)、发行、放映(简称“制-发-放”)的体化流程。广义的电影产业链即“大电影产业链”,则在原有产业链前后端进行延伸,前端加入电影投融资,后端加入电影衍生产品(如音像制品、广告、游戏)和拓展其他放映渠道(如在有线电视、MP4、网络等媒介播放)。它反映的是电影产业单位公司之间的经济生态系统。 1.2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启动元素是电影歌曲。1929年,联华影业公司摄制中国第一部发声电影《野草闲花》,但是它还不是真正的有声电影。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播放电影时,声音不是从胶片的声带转换而成,而是由放映员看着银幕,在需要音乐的时候,用留声机播放出来。尽管如此《野花闲草》男、女主角金焰和阮玲玉两人主唱的《寻兄词》迅速传遍上海乃至全国,并随着电影流传到东南亚一带。 当时的大中华、新月等唱片公司都大量发行过的唱片。《寻兄词》是中国第一首电影主题歌,开启了电影插曲灌制唱片和缔造明星的先河。此后《风云儿女》的《义勇军进行曲》、《红牡丹》的《红牡丹之歌》等电影歌曲,都成为早期电影产业链延伸的重要表现。尤其是《义勇军进行曲》,被中国人民共和国定为国歌,这一历史现象牵涉更加复杂的话题,它至少说明电影产业链具备多层面、多层次的战略价值和实际价值。 尽管中国早期电影人已经注意到电影作为产业的诸多特征,但在思考中国电影前途时,没有人想到进一步开发电影产业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即使有像电影歌曲、电影海报等后电影产品的经营,也只是处于零散状态。而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市场为中心的中国电影产业结束,开始步入计划经济时代。电影作为党的宣传喉舌,市场观念更加

九年级物理电流和电路练习题

第三课时电流和电路(2009-10-6)第一单元5.1电荷 5.2电流和电路 5.3 串联和并联 【典例精析】 例1、有A、B、C、D四个轻质小球,已知C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排斥,A与C相吸引,A与D相排斥,B与D相吸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带负电,D带负电,B一定带正电 B.A带负电,D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C.A带负电,D带负电,B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D.A带正电,D带正电,B一定不带电 例2、雷雨时,避雷针的尖端能不断地向空中释放电子,关于避雷针中的电流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地面流向尖端B.从尖端流向地面 C.没有电流D.由地面和空气带电多少决定的。 例3、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绝缘体是绝对不能导电的物体B.绝缘体内没有电荷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D.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例4、如图5-1所示,若只需要灯L1发光,则用导线连接___ 接线柱;若连接BC接线柱,则灯L1L2______联;若要使灯L1 L2并 联,则接线柱A与B连接,C与____连接。 例5、如图是一个简易洗相装置,连接情况看不见,能看见的只有两个灯泡和一个开关,小刚试了一下,闭合开关两灯均发光,断开开关,两灯均不发光,这两个灯泡究竟是串联,还是并联,请你在不用任何仪器的情况下,判断两灯的连接方式。 例6、实验室里有一个电池组,两只小灯泡L1和L2,两个开关S1和S2,导线若干,请设计一个电路,画出电路图。要求:当S1和S2都闭合时,两灯均发光;若只闭合S1仅有L1发光;断开S1,闭合S2时两灯均不发光。

例7、给你下列器材:一个低压电池组、一只小灯泡、一只开关、一只电铃和若干细导线,请你设计一个自动放养奶牛的装置图,要求:用细导线将牛群围住,合上开关后,当牛在圈内吃草时,小屋内灯亮而铃不响;当牛碰断细导线到圈外时,电铃便会响起来,放牛的人能及时发现。 【基础演练】 1.人们在研究____________现象时,认识到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它是___和____ 。2.市场上出售一种能滚动的毛刷,当毛刷在尼龙衣物上滚动时,可以把灰尘和微小脏物吸入刷内,其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①水银②空气③铅笔心④人体⑤陶瓷⑥大地⑦油⑧盐水中,属于导体的是______,属于绝缘体的是_________。(只填写序号) 6.金属导体中,自由移动的电荷是________,所以金属中自由电荷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_____. 7.干电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直流电源,其中间的碳棒为_________极,锌筒为_______极,干电池报废后,里面的化学物质会_________,因此不要随便抛弃废电池。8.电路中有电流的条件是:必须有______ ,而且电路是_________ 9.如图5-4是一种“按钮式”开关的纵剖面图,图中C是按钮,斜线部分D是外壳,A、B 各有接线柱与电路相连接。其中_________和______应是好的绝缘体,______和______ 应是好的导体。 10.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是因为() A.橡胶棒上的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去了 B.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去了 C.橡胶棒丢失了质子 D.毛皮得到了质子 11.运汽油的汽车都有一条铁链子拖地,它的作用是()A.发出声响,让过往车辆和行人注意 B.通过它向空气和大地散热 C.作为运油车的统一标志 D.为防止汽油因振动摩擦起电,从而避免造成危害。 12.下列元件中,既可以当电源,又可以当用电器的是()A.干电池B.蓄电池C.电动机D.开关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塑料不易导电也不易带电B.金属易导电也易带电 C.塑料易导电易带电D.金属易导电不易带电 14.如图5-5所示,开关闭合后,两盏灯同时发光的电路是()

中国电影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世界电影史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攀升。人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作为当代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发展,每年一度的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金鹿奖等评选出的多部优秀影片,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电影的非凡进步。这不仅仅延续了原来的经验和传统,同时也有当代人的开拓,创新。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 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1.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 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但是赵薇,陈坤等大牌明星主演的《画皮》仍大获成功。当然还有由《刺马》翻拍的《投名状》等。失败片中的《唐伯虎点秋香2》,被称为“搞笑不足,雷人有余”,还有翻拍《偷听女人心》的《我知女人心》,不仅照单全收原版的缺陷,而且在本土化过程中又添硬伤。新片不断,翻拍不止,翻拍片到底能否超越老片,这仍然有待考证,但是这种做法无疑展现出了国内电影人缺乏必要的创意。 2.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 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比如冯小刚的影片植入广告就很多,《非诚勿扰2》更是如此,有观众开玩笑说:“不是看电影顺带看广告,而是看广告顺带看电影。”还有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专门是数广告的。甚至《唐山大地震》的植入广告都达到1个亿,很多观众指责此举严重降低了该片的诚意度。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3. 对现实题材存在胆怯心理

中国现代电影发展现状

现代电影的发展 ——电影基础设施支持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在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在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中国居民在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播放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城市中央商务区出现了众多大型购物中心,而这些也都建了许多多剧场影剧院。为了提高观众的体验效果,这些新建的电影院一般都配备了现代化的视听放映设施。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多剧场影剧院数目已由2005年的838家增加至2013年的3,000家。电影院和银幕的数目也分别由2005年的1,243和2,668增加至2014年的将近20,000。 ——有利的监管环境: 中国政府一直都支持电影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使得中国整个电影产业价值链上的参与者获益。这些政策包括私人资本投资,电影院数字化,金融机构参与电影融资及电影的出口等。而对电影产业实施的税收减免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电影公司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及进口税方面的负担。此外,政府还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来保护版权内容,其中就包括在

网络内容共享方面的政策。除了这些政策,政府也在实现电影产业逐步开放方面一直作不懈努力。从2000年初的私人电影公司放行授权政策到增加电影出口配额,在过去20几年中,中国政府不断简化电影审查程序,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 电影制作包含所有在电影制作有关的活动,如电影素材选取,电影融资,制作团队和演员选取,拍摄,后期制作及获取监管部门的批准。 近几年,中国国内电影制作板块变得尤为活跃。根据资料显示,从2005年到2014年期间,中国电影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4.9%。2012年国产产量总量达到最高745部,2013年共产出近638部电影。进入门槛低和从非电影公司和金融机构获取的融资不断增加使得电影制作市场出现高度分散,现在全国范围类总共拥有约300个电影制片厂。 总的来说,一部成功的电影包含以下关键因素:优秀的电影制作团队和演员,电影剧情的市场化,获得一家有实力的电影发行公司的支持。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电影巨星频频亮相国际市场,电影制作成本,特别是演员成本,未来将不断出现攀升。 近年来,电影制片人通过不同渠道来获得电影融资,其中包括电影制片厂,电影业之外的投资者,电视台,海外预售发行权,电影植入广告和政府支持等。此外,凭借票房和版权以及个人信誉担保,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参与电影融资领域。一些电影制片厂也能够通过向公共和私人发行股票来融资。 通过建立中外电影制片商的合作不仅给了外国电影制片商更好地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机会,同时也使得外国电影不受进口配合的限制可以在中国放映。《十月围城》就是通过香港电影制片商和中国内陆投资者合作创造出的佳作。 ——电影发行 电影发行对电影商业化运作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发行商通过在各大院线安排电影的放映和媒体宣传来创造公共利益。电影发行商主要负责制作

浅谈电影作者论在中国

浅谈电影“作者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一、“作者论”的发展演变 1948年3月30日,法国电影人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在《法国银幕》第144期发表了题为《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的论文,为“作者论”开辟了道路。该文提出:“剧作家不复存在,因为在这种电影中,剧本作者和导演的区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电影作者用他的摄影机写作,犹如文学家用他的笔写作。”换言之,摄影机笔可以随心所欲的自由书写,可以表现人的思想、心理情绪等等,电影导演不再是仅仅机械模仿和搬演小说或电影剧本情节的摄影者,而是具有自身独特创造性的艺术家,他可以自己写剧本,全面控制电影拍摄的一切情况。 1954年1月,在法国《电影手册》第31期上,弗朗索瓦·特吕弗发表了《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在公开抨击法国20世纪50年代华丽虚假、千篇一律的文学改编和历史古装剧,主张重新审视电影评价问题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作者政策”。特吕弗批评法国著名编剧让·奥朗什和皮埃尔·博斯特在编写电影剧本时,“轻视和低估电影的作用”,用“文学的行话”去处理剧本。“按照他们的想法,任何故事都要包括甲乙丙丁各色人物。在这种程式内部,一切都是按照仅仅涉及已知人物的已知标准编排就绪的”,“这种追求真实性的学派就在企图把握真实性的同时破坏了真实性,这种学派更关注把人们关入一个受成规、文字游戏和定理制约的封闭世界中,而不是让人物如实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以至于“法国每年摄制一百多部影片讲的都是同一个故事:故事里总有一个受害者,一般就是妻子有外遇的丈夫”,故事情节雷同、对白相似。为此,特吕弗提出“作者政策”,即用原创性导演来替代传统剧作家支配电影的状态。他认为,影片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导演而非编剧。一个导演如果在他的一系列影片中坚持表现某种一贯的题材和风格特征,就可以被称为是自己影片的“作者”,这些影片则可称为“作者电影”。在特吕弗的影响下,《电影手册》展开了关于在好莱坞片厂制度夹缝中生存的美国电影导演可否称为“作者”的争论。新浪潮主将认为希区柯克、霍克斯等尽管受到好莱坞制片人大权独揽制度的限制,但仍然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应该划归在“作者”行列。此后,“作者政策”对世界范围内的电影批评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美国,电影理论家安德鲁-萨瑞斯1962年在该国电影杂志《电影文化》中,发表了美国作者电影理论的开山之作《1962年关于作者论的笔记》(Notes on the Auteur Theory in 1962),把法国《电影手册》派的“作者政策”与美国电影的实际结合,并把“作者政策”简称为“作者论”。他提出衡量一个导演是否是

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现状和难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614793203.html, 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现状和难题 作者:张旭婷 来源:《商情》2020年第35期 【摘要】相比于好莱坞的科幻片凭借着精良的制作和强大的视觉冲击日益风靡全球,成为全球票房的最大赢家,中国的科幻电影却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电影产业的短板。文章望通过对中国科幻片发展现状的梳理以及和好莱坞科幻电影产业对比,找出中国科幻电影稀缺的原因及现存的难题,以期对其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科幻电影 ;科幻片 ;发展现状 近三十年来,好莱坞“科幻大片”依靠其先进的数字制作技术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席卷全球,也越来越受到中国电影市场的青睐。在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冲击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一、中国科幻电影坎坷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探索科幻电影这一领域的起步时间并不晚,毕竟早在1963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就出品过一部叫《小太阳》的科教片,电影里出现了中国人建造反射镜从而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科幻情节。连刘慈欣都曾写文章盛赞《小太阳》称其“色彩绚丽,风格清新,具有更大的科幻内核”。1977年《星球大战》的上映,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科幻电影的发展高潮,中国内地影坛也掀起了一阵科幻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珊瑚岛上的死光》诞生在了内地电影的银幕之上,赢得了巨大的反响,影片中那一道红色的激光令很多人难忘。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科幻电影并没有在这道红色激光后迎来曙光,反而越来越暗淡。2006 年由深圳环球数码公司和深圳电影制片厂联合投资拍摄,历时5年时间,耗资达1.3个亿,号称中国首部原创3D动画电影的《魔比斯环》上映后在国内仅取得了300万的惨淡票房。2009后由于受到欧美市场上映的《阿凡达》、《变形金刚2》、《2012》等美国大片的冲击,导致中国科幻电影票房一直不理想。之后几年国产科幻电影便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境遇,国产科幻片虽不致灭绝却没有一个能拿的出手的片子。在这种国产科幻电影低迷的大环境下,《流浪地球》的成功试水将中国更多导演和投资方注意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趋势和它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内忧外患 近几年的国产影片无论在产量或是质量上都有着巨大的进步,但其中科幻电影的表现却一直差强人意。因此,对中国科幻电影困境形成原因的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中外科幻文化底蕴的差异

浅析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摘要:电影产业化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与电影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电影市场现状与市场潜力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进口影片与国产影片、市场"大片"与普通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票房份额严重失衡,特别是发行业、放映业与制片业利益冲突日益激化,则说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发展和调整时期,甚至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关键词:中国电影电影产业好莱坞电影发展现状 第一、电影产业体制的改革阵痛。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的,电影业在市场压力下逐渐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一过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转变。电影制作机构的增扩,电影出品权的逐渐放开,部分地分散了电影生产的垄断性,为电影作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可能性。因而,10多年来,不仅国家或者电影企业投资生产影片,而且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国营和民营、电影企业与非电影企业、大陆与港台、中国与外国联合拍摄的影片,各种社会资金注入电影企业,使国产影片的投资规模年增长幅度从90年代以来达到了10%以上,国产电影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这些资金所代表的运作机制、文化观念、以及市场竞争意识,这为提高电影的创作、制作水平和艺术、技术质量提供了经济前提。其次是发行方式的转变。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统销、垄断经营的电影发行体制解体,多种机制、多种形式的发行放映模式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发行、放映业的积极性;扩大引进发行外国电影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引进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电影市场的同时也影响到本土电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风格。 (一)近年来电影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发行业和制片业的相互渗透和参与趋势仍在增加,许多地区和机构已经建立或者正在酝酿建立制作、发行甚至放映

2017年中国电影资料馆考研真题、真题题型

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试题类型 《文艺理论》试题(150分) “文艺理论”部分(75分) 一、填空题(每题1分,计10题,共10分) 例如: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是()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计3题,共15分) 例如:情节 三、论述题(每题25分,计2题,共50分) 例如:试论典型性格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电影理论”部分(75分) 一、填空题(每题1分,计10题,共10分) 例如:运动镜头开始的画面为(),终结的画面为()。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计3题,共15分) 例如:场面调度 三、论述题(每题25分,计2题,共50分) 例如:“作者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电影资料馆考研专业课辅导

《中外电影史》试题(150分,中外各占一半) 一、填空题(每题1分,计20题,共20分) 例如:()导演的影片《小城之春》是()影业公司1948年出品。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计6题,共30分) 例如:“孤岛”电影 三、论述题(每题25分,计4题,共100分) 例如:有人把我国新近崛起的一些青年导演称为“第六代”,试比较第五代导演与他们的创作特点? 研究方向: 01、电影理论与美学 02、中国电影史 03、当代中国电影 04、外国电影研究 05、电影档案 06、影视创作及理论 07、电影产业 招生人数:20人。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电影资料馆考研专业课辅导

考试科目 初试: 1、思想政治理论 2、外国语(英、俄、日任选一种) 3、文艺理论(含电影理论) 4、中外电影史 复试: 1.笔试:影片分析 2.面试 备注: 1、复试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考试科目为影片分析。 2、各研究方向录取名额,根据考试成绩确定,并可相互调配。 【补充资料】 先锋电影理论: 六七十年代出现在美国的现代主义电影美学理论,阿莫斯?福杰尔发表的《电影作为破坏的艺术》,被视为先锋电影美学理论的经典,认为整个电影史就是自我破坏和破坏资产阶级社会准则、价值观念及政治、宗教、伦理等模式的过程,与现代主义的其他流派相比更为政治化,形式也更为开放,然而在破坏传统电影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电影资料馆考研专业课辅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