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过渡性质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主要矛盾

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过渡历史条件

简述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包括过渡的物质基础、经济条件、政治保证和国际因素。

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生产力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我国已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从1949~1952年底,剥夺了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人民国家所有,采取冻结资产以及管制、征购、代管、征用等措施接收了英美等国在华企业以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使中国现代化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过渡的经济条件。

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使濒临危机的民族工商业得到新的发展,进一步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生产力基础。

②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先进的生产力,更重要的还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接收英美在华企业而建立起来的。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强大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①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

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③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

④民族资产阶级此时虽然成为革命的对象,但工人阶级仍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同它的同盟关系,从而有利于争取和改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国际因素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特别是苏联在战后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东欧出现一批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亚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有了新的发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

②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外交上不承认、经济上禁运、军事上威胁的政策,而苏联对中国建设进行大量支援,从而促使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社会。它是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必经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已经完成了上述过渡阶段,进入了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虽然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它已不是主要矛盾。由于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基、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并不影响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国民经济非常落后,但是我们有抗美援朝的胜利,有两弹一星的成功,有重返联合国等等,正因为有了这些,我们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教育不断普及,在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方面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我们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均水平低,生产力较为落后等许多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但这些都不能否认我国改革开放以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错误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性质。 (1)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合信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形成分并存的制度,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2)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他们彼此都着。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的增长并获得最后的胜利。所以。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度性社会形态 (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东北沿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和掀起瓜分中国高潮的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2、结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 义革命。“ 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中国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革命的性质由革命的对象和主要的革命者决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一样,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国际条件不同,因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①它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材料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

材料1、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在各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绝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材料2、“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要“确立”是很难的哩!……现在我们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斗争还要深刻。这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的一场革命。“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斗争情况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 ——摘自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1953年6月15日) 请回答: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其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2)毛泽东为什么认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它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单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制度上它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而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的政治经济、形态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中,其社会主义的成份在不断增长,而民主主义的成份则在不断的减少,最终将完全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毛泽东认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精华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两者在思想内容上一脉相承、相互联系,在思维范式上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进行理论创新的典范。因此,研究梳理新民主主义理论对于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理论;当代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产物。深入理解和研究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内涵,对于我们今天从思想根源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概述 对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研究,我国理论界近年来开展了很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探讨,尤其是通过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创新之处等方面进行剖析,来发掘其蕴藏的宝贵价值。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为代表。在此之前,由于“左”倾路线的实施,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损失重大。自1934年1月中共召开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党终于再度与资产阶级结盟,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情况才得以改观。直到1938年10月毛泽东作《论新阶段》报告,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已发展到二十余万人,但与国民党相比,仍相距甚远。因此,毛泽东提出,只有与国民党长期合作,才可能发展自己。要保持长期合作,就要共同抗战并且共同建国。《论新阶段》报告就建立什么样的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等进行了论述。尽管此时“新民主主义”一词还未诞生,但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基本框架与内涵已逐渐形成。 第二个阶段,则是以1940年2月毛泽东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为代表。此时,国共之间武装力量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在《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具体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以及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认为中国革命的任务,就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所以,毛泽东认为“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由于革命的领导者为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前途为社会主义,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1]。由此,“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新的理论命题被正式提出。《新民主主义论》中还提到要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即“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与《论新阶段》中提出的要求相比大大进了一步。 第三个阶段,是以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为代表。在这一阶段,国共之间的“力量对比”进一步缩小。基于中共此时的实力地位,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包括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参加的联合政府,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毛泽东对于联合政府的设想,是有其实践基础的。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政权正是对联合政府的探索实践,证实了党派合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论联合政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这个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具体的说来: 经济形态上,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是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形态。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并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削弱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基础。 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二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如果我们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以及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条件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过渡的条件有哪些呢?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物质基础、经济条件、政治保证和国际因素。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我国已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从1949~1952年底,没收了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人民国家所有,采取冻结资产以及管制、征购、代管、征用等措施接收了英美等国在华企业以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使中国现代化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过渡的经济条件。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近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使濒临危机的民族工商业得到新的发展,进一步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生产力基础。 ②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先进的生产力,更重要的还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接收英美在华企业而建立起来的。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主要经济条件。 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①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 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③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 ④民族资产阶级此时虽然成为革命的对象,但工人阶级仍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同它的同盟关系,从而有利于争取和改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政治纲领:推翻压迫建共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经济纲领:两个没收一保护——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民族科学大众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一、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动的必要形式”。 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由各阶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伪地位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必然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是一种过渡性质,却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新民主主义政治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是过渡性的。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军队等将保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因此,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 二、经济纲领 1.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根基,也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因此,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实现耕者有其田,既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之一,也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生产的必要前提,同时还是调动革命主力军──农民起来参加革命、支持革命的首要问题。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是一种反动的生产关系。由于它与国家政权、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紧密结合,具有极强的垄断性、买办性和封建性,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基础。它操纵国家经济命脉,压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以至民族资产阶级,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没收官僚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的性质,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买办、反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第四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2.简述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初期,由于抗美援朝战争对军用物资的需求和土地改革后农民消费品的增加,资本主义工商业一度有较大的发展,然而,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也逐渐暴露出来。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之间,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影响到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劳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作为新中国对于旧制度的否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经验:首先,它标志着公有制对于私有制的宣战,并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其次,他为广大的受压迫人民推翻了压在他们头上的精神枷锁,使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政治上和精神上得到了解放!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也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一页!第三,五十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也使今天的中国人民具有了并从此具有了对于人生和美好社会前景的回忆和向往的内容!更为重要的经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为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建立和打下了公而忘私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的雄厚的思想基础!总之,社会主义改造作为一种政治举措,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开创了崭新的一页,开创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美好的社会基础的开端,开创了中国人民展示自己最为美好和健康的人的本质的社会形态!也为目前的社会现状树立了一面镜子和标尺! 4.试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

【华南理工毛概2014版资料】第2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制度是( 。 A .奴隶社会 B .资本主义社会 C .封建社会 D .新民主主义社会 2、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 。 A .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仍然是落后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C .正在发生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D .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3、近代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 A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4、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 。 A .无产阶级革命 B .旧民主主义革命 C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社会主义革命 5、下列不属于近代中国革命根本任务的是( 。 A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B .推翻帝国主义 C .推翻官僚资本主义 D .推翻封建主义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属于 ( 。 A .资产阶级革命 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社会主义革命 D .完全独立的革命 7、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在( 。 A . 1924年 B . 1915年 C . 1916年 D . 1917年 8、近代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或标志是( 。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抗日战争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9、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国民革命 D .土地革命 10、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v C .国民党一大 D .中共四大 11、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是( 。 A. 党的一大 B. 党的二大 C. 党的三大 D. 党的七大 1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是( 。 A. 党的一大 B. 党的二大 C. 党的三大 D. 党的四大 13、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 ( 。 A. 党的上海会议 B. 党的广州会议 C. 党的八七会议 D. 党的遵义会议 14、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是在(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

第三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3、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特点、它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4、充分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取得革命胜利的途径。 重点难点: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点和前途。 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 1、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一方面,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封建经济解体,使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发展,但在整个经济中不占主导地位。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一,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有明显的优势。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很软弱。第三,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军阀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专政。第四,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的不平衡。第六,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最主要的矛盾。 (二)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生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这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任务不能互相替代,但又互相关联着。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2.简述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初期,由于抗美援朝战争对军用物资的需求和土地改革后农民消费品的增加,资本主义工商业一度有较大的发展,然而,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也逐渐暴露出来。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之间,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影响到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劳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作为新中国对于旧制度的否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经验:首先,它标志着公有制对于私有制的宣战,并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其次,他为广大的受压迫人民推翻了压在他们头上的精神枷锁,使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政治上和精神上得到了解放!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也是人类进步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一页!第三,五十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也使今天的中国人民具有了并从此具有了对于人生和美好社会前景的回忆和向往的内容!更为重要的经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为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建立和打下了公而忘私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的雄厚的思想基础!总之,社会主义改造作为一种政治举措,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开创了崭新的一页,开创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美好的社会基础的开端,开创了中国人民展示自己最为美好和健康的人的本质的社会形态!也为目前的社会现状树立了一面镜子和标尺! 4.试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及答案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A)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2.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标志是(C)。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3.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4.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D) 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动力不同 C.革命前途不同 D.革命领导阶级不同5.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是(C) A.《民众的大联合》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新民主主义论》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6.毛泽东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之一的论著是(B)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联合政府》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A) A.无产阶级的领导 B.人民大众的参与 C.工农联盟的巩固 D.人民军队的建设8.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B) A.对军队的领导 B.对农民的领导 C.对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领导 D.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 9.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B)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知识分子 10.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军是(B) A.民族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 11.中国革命阵营实现壮大自己、孤立和瓦解敌人而采取的政策是(C) A.加强地方政权建设 B.实行军队内部民主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1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B)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中共一大纲领 D.中共二大纲领 1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左”倾错误主要表现在(A) A.对待农民问题上 B.对待小资产阶级问题上 C.对待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 D.对待地主问题上 14.抗战初期中共党内出现的主要错误倾向是(B)

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民主主义论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获得的理论创造。它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后果则既不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以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这一理论尽管实践的时间不长,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通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桥梁 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必然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未曾回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的,革命胜利后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论,回答了这一问题。这一理论提出了崭新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性质、地位、任务及长期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内容进行了科学论述,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架起了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的特殊的社会形态。政治上实行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但领导权是属于无产阶级的,工人、农民始终是这个政权的主导部分,这是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成功后的当然结果。经济上在没收官僚资本、废除封建土地关系以后,实行国营经济为主体,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允许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有民族的形式,更有共产主义的内容,是将来走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保证。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它的前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它的后身是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些特点,决定了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我国必将顺利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正如毛泽东所说,新民主主义社会必将“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 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这样一种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价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向 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包括过渡的物质基础、经济条件、政治保证和国际因素。 (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我国已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从1949~1952年底,剥夺了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人民国家所有,采取冻结资产以及管制、征购、代管、征用等措施接收了英美等国在华企业以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使中国现代化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2)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过渡的经济条件。 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使濒临危机的民族工商业得到新的发展,进一步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生产力基础。 ②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先进的生产力,更重要的还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接收英美在华企业而建立起来的。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强大经济条件。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从社会形态来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它不同于以往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独立的社会形态,它仍属于社会主义体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1)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虽然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但是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 (2)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建国初,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得到了苏联等国家的承认和支持,这些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因为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收到限制和改造,新民主主义社会最终将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5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那么5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呢?五种经济成分中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则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因此,三种经济成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便指由原先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以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构成。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结合阶级构成分析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力量。其中,经济成分中所指的社会主义经济其代表阶级是工人阶级,个体经济的代表阶级是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代表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有自己独立的发展方向,而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基于此,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精华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两者在思想内容上一脉相承、相互联系,在思维范式上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进行理论创新的典范。因此,研究梳理新民主主义理论对于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理论;当代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001-02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产物。深入理解和研究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内涵,对于我们今天从思想根源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概述 对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研究,我国理论界近年来开展了很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探讨,尤其是通过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创新之处等方面进行剖析,来发掘其蕴藏的宝贵价值。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为代表。在此之前,由于“左”倾路线的实施,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损失重大。自1934年1月中共召开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党终于再度与资产阶级结盟,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情况才得以改观。直到1938年10月毛泽东作《论新阶段》报告,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已发展到二十余万人,但与国民党相比,仍相距甚远。因此,毛泽东提出,只有与国民党长期合作,才可能发展自己。要保持长期合作,就要共同抗战并且共同建国。《论新阶段》报告就建立什么样的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等进行了论述。尽管此时“新民主主义”一词还未诞生,但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基本框架与内涵已逐渐形成。 第二个阶段,则是以1940年2月毛泽东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为代表。此时,国共之间武装力量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在《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具体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以及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认为中国革命的任务,就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所以,毛泽东认为“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由于革命的领导者为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前途为社会主义,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1]。由此,“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新的理论命题被正式提出。《新民主主义论》中还提到要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即“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与《论新阶段》中提出的要求相比大大进了一步。 第三个阶段,是以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为代表。在这一阶段,国共之间的“力量对比”进一步缩小。基于中共此时的实力地位,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包括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参加的联合政府,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毛泽东对于联合政府的设想,是有其实践基础的。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政权正是对联合政府的探索实践,证实了党派合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论联合政府》进一步发挥了新民主主义思想,把《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变成了具体的政治要求。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 ) A.封建主义体系 B.资本主义体系 C.社会主义体系 D.共产主义体系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考查要点] 本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质的掌握。 [答案解析]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斗争着。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

后胜利。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的正确答案。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时期和筹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社会的本质是一个新的民主社会。新民主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式,而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社会本质。 社会编辑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本质是一个新的民主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它具有以下特点:就社会形式而言,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式,而是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并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种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存在,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它实行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新民主经济体制,包括国有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

义和国家资本主义;在文化上,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唯一途径。 主要矛盾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努力从根本上改善国家的金融和经济状况。1952年底,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土地改革遗留下来的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时,无产阶级和国内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与海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济构成 新民主社会有五个经济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半社会主义合作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是由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由私人资本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与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

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3.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