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程度龋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不同程度龋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不同程度龋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不同程度的龋坏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1、浅龋

(1)临床表现

浅龋包括冠部釉质龋和根部牙骨质、牙本质龋,一般无准确的量值,表现为点隙窝沟、平滑面上有黄棕色、黑褐色色素沉着或出现白垩色斑块,无明显龋洞.龋坏限于釉质或牙骨质,无自觉症状,对温度或酸甜食物刺激无反应。

(2)检查

①视诊:釉质呈白垩色点或斑,随时间的延长和疾病的继续发展,可以变成黄褐色或褐色斑点。

②探诊检查:探查时可卡住探针尖端,探针滑过病变部位有粗糙感,探之无痛感。

③X线检查:发生于牙合面或窝沟者,临床检查就可发现。对于邻面牙颈部的龋坏,需采用x线检查。检查用常规根尖片或牙合翼片。浅龋表现为圆弧形的凹陷缺损区,边缘不光滑,其范围一般较小。牙颈部是龋病的好发部位之一,但在X线片上所显示的影像往往与正常牙颈部釉牙骨质交界处的三角形密度减低区发生混淆。正常牙颈部的透射区其边缘清楚,相邻多数牙可呈现相同的影像。

(3)诊断依据

①龋坏仅限于釉质或牙骨质。

②无自觉症状。

③在窝沟处显墨浸色,探查时可卡住探针尖端。在平滑面处显白垩色或棕褐色龋斑,探查时略感粗糙。

④龋病处X线片显示透射影像。

(4)鉴别诊断

①釉质钙化不全:早期龋的白垩色斑表面较为粗糙,钙化不全的白垩色斑块表面光洁,早期龋发生部位在牙面的易感部位,钙化不全可发生在牙的任何部位。

②釉质发育不全:浅龋探时硬度减小,表面较为粗糙,可有龋洞形成。釉质发育不全是牙发育的缺陷,探诊时硬而光滑,且釉质发育不全往往发生在同一时期萌出的牙上,具有对称性。

③氟斑牙:氟斑牙多发生于饮水含氟量高的地区,常在同一时期发育的对称牙上出现,釉质表现呈白垩色或黄褐色的斑点或条纹,严重者全口牙都呈黄褐色,且伴有釉质的缺损。若无继发龋,探诊光滑而坚硬。

2、中龋

(1)临床表现

龋病从釉质进展到牙本质时,进展较快,易形成龋洞。牙本质因脱矿而软化,呈褐色,。同时,患者可出现主观症状,患者对酸、甜及冷、热饮食敏感,冷刺激尤为显著,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而有些患者无主观症状。

(2)检查

①视诊:釉质破坏,牙本质呈黄褐色或深褐色

②探诊检查:龋洞中除病变的牙本质外,还有食物残渣、细菌等,

③X线检查:龋坏已达到牙本质,X线可清楚地显示病变,有的表现为弧凹陷状牙硬组织缺损;有的表现为口小底大的倒凹状的缺损。由于中龋时牙髓组织受到激惹而产生保护性反应,在龋洞底相应的髓室壁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故洞底的边界清楚。

3、深龋

(1)临床表现:有深龋洞形成,但位于邻面的深龋洞及隐匿性龋洞,外观仅有色泽改变,洞口很小而病变很深。深龋时激发痛更加明显,或由于进食时食物嵌人龋洞引起疼痛。

(2)检查

①视诊:临床上可见很深的龋洞。

②探诊:探针可探查洞底在牙本质深层,探之极敏感或疼痛。

③牙髓活力测验

1)温度测验:冷、热诊分别用冰棒、加热的牙胶棒置于被测牙齿的唇颊侧或舌侧中1/3釉质完整处。温度测验结果与对照牙比较,用正常、敏感、迟钝货币无反应表示。

2)牙髓电活力测验

④X线检查:龋坏处可见黑色阴影。X线检查的目的是了解龋坏的程度,是否伴有根尖周炎症。对于邻面深龋和有些隐匿性龋洞,X线检查显得更为重要。X线片上可见到较大的龋洞,龋洞底与髓室接近,髓石角变低,髓室变小。有的龋洞与髓室间有一薄层清晰的牙本质和继发牙本质影像,提示尚无穿髓;当龋洞与髓角或髓室相融合则提示有可能已穿髓。但是单从X线片确定龋坏的深度及是否穿髓并不十分准确可靠。

(3)诊断依据

①大多有温度、化学性刺激痛及食物嵌塞洞内激发痛,无自发痛史。

②有深龋洞,探查洞底在牙本质深层,大多较敏感。

③绝无牙髓外露。

(4)鉴别诊断

①鉴别深龋与可复性牙髓炎的方法:用冷刺激检测法。深龋患牙对冷敏感程度一般,入洞后才感敏感,除去刺激后疼痛消失;可复性牙髓炎患牙冷敏感程度显著,牙面及洞内均敏感,除去刺激后疼痛短暂持续。

②鉴别深龋与慢性闭锁性牙髓炎的方法:深龋患牙对温度测验的反应与对照牙是相同的只是当温度刺激进入洞内才出现敏感症状,探诊洞底敏感,除去腐质后无穿髓孔;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患者可有自发痛,叩痛不明显或稍有叩痛,温度测验时有激发痛,刺激去除后仍有持续性痛,热刺激可引起迟缓痛,探诊洞底可感觉迟钝,去腐质后多有穿髓孔。

晕厥的鉴别诊断

晕厥的鉴别诊断 晕厥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突然、短暂的自限性意识丧失。可完全自行恢复,是由 整个大脑短暂的低灌注引起的。10~30岁和70岁以上是晕厥的两个发病高峰期。 一、晕厥的原因及分类 (一)神经介导性晕厥 最为常见,主要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从而表现为 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整个大脑短暂的低灌注。 1.分类 (1)血管迷走性晕厥,由情绪(如恐惧、疼痛等)和直立体位引起。 (2)情境性晕厥,如咳嗽、打喷嚏,胃肠道刺激,排尿,运动后或餐后均可引起。 (3)颈动脉窦性晕厥,如穿紧领衣物,突然转头等。 2.临床表现 晕厥病史长,无心脏病史,可有颈动脉窦受压的诱因,多发生在长时间站立或拥挤、餐后或运动后,晕厥常伴恶心、呕吐。 (二)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 与交感神经反射通路传出受损有关,多发生在起立动作后,晕厥时血压降低。

1.原发性自主神经功能衰竭,如多系统萎缩、没有自主神经异常的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等。 2.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衰竭,如糖尿病、尿毒症和脊髓损伤等。 3.药物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如酒精、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和抗抑郁药物等。 4.血容量不足,如出血、腹泻、呕吐等。 (三)心源性晕厥 1.心律失常性晕厥,包括心动过缓(窦房结功能异常、房室交界区功能异常及植入设备功能障碍)、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伴预激综合征、特发性或继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2.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性晕厥,病因包括心脏疾病(心脏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脏肿物等)和其他方面(如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紫绀性先心病等)。 二、晕厥患者的评价 首先找出病因,进行针对治疗;其次识别患者潜在的疾病风险。 (一)初步评估 1.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包括立卧位血压)、ECG。

心肌病临床表现及分型

心肌病临床表现及分型 心肌病(DDM)是一组由于心脏下部分腔室(即心室)的结构改变和心肌壁功能受损所导致心脏功能进行性障碍的病变。其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栓塞及心力衰竭等。病因一般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药物中毒和代谢异常等有关。按病理可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等。 心肌病起病缓慢,早期除心脏扩大外无明显异常,后期常为全心衰竭。患者乏力,活动后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出现浮肿、腹水及肝大等症状。另外可有各种心律失常,合并脑、肾和肺等部位栓塞甚至猝死。 听诊常闻第三、四心音、奔马律及三尖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杂音,双肺底可闻湿罗音。X线检查显示心影扩大,双肺淤血及间质水肿。心电图检查以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臵为主,少数出现病理性Q波。心律失常以异位心律和传导障碍为主。二维心脏超声检查示心脏各腔室扩大,室间隔、左室后壁运动减弱,射血分数降低,左右心室流出道扩大。诊断主要根据前述的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型心脏病,结合X线,超声心动图等常可确诊。 特征为心室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呈不对称性肥厚,部分可引起心室流出道梗阻。起病缓慢,早期表现为劳累后呼吸困难、乏力和心悸。心绞痛亦较常见,服硝酸甘油疗效不明显。昏厥是病情严重的信号,晚期可出现心力衰竭,且常合并心房颤动。体检心界可向左扩大,心前区可闻及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第二心音常分裂。心室造影示心室腔缩小,肥厚的心肌凸入心室腔内。心电图常示左室肥厚及ST-T改变,部分出现Q波,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亦较常见。超声心动图对本病诊断价值很大,表现为室间隔和左心室壁肥厚,二者厚度之比多大于正常的1.3:1。临床表现,结合超声心动图和心室造影检查常可确诊。

中风病首次病程记录

首次病程记录 记录时间:2012—1—15 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5岁 病例特点: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吐词不清一月余 患者自述一月前因“脑出血”在市人民医院治疗(具体用药不祥),后虽好转出院,但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划圈步态,吐词欠流利,欠清晰,并偶伴左侧肢体乏力,疼痛,夜间痛甚,为求治疗遂于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以“中风”收住本科。 病程中,患者精神欠佳,夜寐难安,纳少,大便尚调,小便频数,色清,体重体力均下降。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十年,最高时BP200/100mmHg,一直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氨氯地平片治疗,平素血压控制情况不详;有阑尾切除五年,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3oC P:78bpm R:19bpm BP:125/75mmHg 神志清楚,面色少华,发育正常,形体适中,营养中等,表情痛苦,划圈步态,检查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无肿大,颅正,颈软,无抵抗,双侧瞳孔等大等圆D=3.0mm,对光反射存在,口鼻无畸形,列齐,伸舌居中,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HR7bpm,律齐,心尖搏动正常,浊音界不扩大,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瓣膜杂音,腹软,右下腹可见一长约3cm斜行陈旧手术疤痕,未及包块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墨菲斯征阴性,双肾未及压痛叩击痛,右侧肢体肌力

肌张力正常,左侧上肢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2ˉ级,肌张力尚可,左下肢近端肌力3ˉ级,远端肌力3﹢级,肌张力稍高,左巴氏征(+),左霍夫曼征(+),左侧踝阵挛。 专科检查:左侧上肢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2ˉ级,肌张力尚可,左下肢近端肌力3ˉ级,远端肌力3﹢级,肌张力稍高,左巴氏征(+),左霍夫曼征(+),左侧踝阵挛,划圈步态。面色少华,乏力,肢痛,夜间痛甚。 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 辅助检查:头颅CT示:右侧脑室低密度影软化灶 入院诊断:中医:中风(气虚络瘀,风痰瘀阻,肝肾亏虚) 西医:1.脑出血恢复期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辨病辩证分析:患者男,45岁,大病初愈,元气大伤,气血虚弱,气无力行血,气虚血瘀,闭塞经脉,而见肢体偏废不用,乏力. 面色少华。气虚则无力固摄水液,则见小便频数,清长。舌质淡紫,脉细涩均为气血血瘀之征象,故而此病当属祖国医学“中风”,证属“气血络瘀,风痰瘀阻,肝肾亏虚”。 西医诊断依据:1. 脑出血恢复期:依据: 1)患者,男,45岁; 2)患者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吐词不清一月”入院。 3)曾有脑出血病史 4)查体:左侧上肢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2ˉ级,肌张力尚

心悸症状和应注意

心悸症状和应注意 心悸(palpitation)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 本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 意见建议: 建议:去医院检查一下,然后再治疗. 仅供参考: 中医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血不足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3,心阴亏虚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4,心阳不振 治法稳步信仰,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甘草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6,水饮凌心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生活护理: 注意调节情志,防止喜怒等七情过极. 适当注意休息,少房事,少进食含动物脂肪多的饮食,少进咸,辣和酒,烟,浓茶,咖啡等.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注意预防感冒等. 一定要控制情绪,少生气. 第二 心悸(palpitation)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本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 编辑本段中西医概念

西医认为:心悸是病人自己能感知到心跳的一种心前区不适或心慌的感觉心率加快时感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感搏动有力。 中医认为:心悸是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分类及常见疾病: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大体可见于以下几类疾病: 1.心血管疾病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 2.非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积液、气胸、肺部炎症、肺不张、腹水、肠梗阻、肠胀气等;还可见于应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阿托品等药物后出现的心悸。 3.神经因素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为常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惊恐或过度兴奋、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心悸。 编辑本段心悸的预防 情志调畅,饮食有节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气,增强体质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积极治疗胸痹心痛、痰饮、肺胀、喘证及痹病等,对预防和治疗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坚持治疗,坚定信心。应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等。 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饮食有节,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盐饮食,忌烟酒、浓茶。轻证可从事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活动。 重症心悸应卧床休息,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先兆症状,做好急救准备

中医病例鉴别诊断

一、咳嗽的鉴别诊断: 1、咳嗽与喘证:喘证可以兼有咳嗽,但主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2、咳嗽与肺胀:肺胀常伴有咳嗽症状,但肺胀有久患咳、哮、喘等病证的病史,除咳嗽症状外,还有胸部膨满,喘逆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颜面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3、咳嗽与肺痈:肺痈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病机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 4、咳嗽与肺痨: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其特点是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但尚有低热、盗汗、身体消瘦等主要症状,具有传染性,X线胸部检查有助鉴别诊断。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2、阳黄与阴黄的鉴别诊断: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以皮肤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面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伴纳少、乏力、舌淡、脉迟或细缓。 四、积聚的鉴别诊断: 1、积聚与痞满:痞满是指腹部痞塞不通,满闷不舒,系自觉症,而无块状扪及。积聚是指腹内有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是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扪及。

心悸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心悸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心悸的基本证候特点是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常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其脉象表现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以结脉、代脉、促脉、涩脉为常见。 心悸失治、误治,可以出现变证。若心悸兼见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气喘,脉疾数微,此为心悸重症心肾阳虚、水饮凌心的特点。若心悸突发,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色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肢肿,脉数细微,此为心悸危症水饮凌心射肺之特点。若心悸突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此为心阳欲脱之危证。若心悸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短暂即恢复正常而无后遗症,或一厥不醒,为心悸危症晕厥之特点。 二、诊断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洒饱食等原因诱发。 4、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心电图、血压、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三、鉴别诊断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患者也可伴见心悸的症状,如表现为心慌不安,脉结或代,但以胸闷心痛为主症。此外,胸痹心痛中的真心痛,以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牵及肩胛两背为主症,并常伴较突出的心悸症状,脉或数,或迟,或脉律不齐,常因劳累、感寒、饱餐、情绪波动等而诱发,多呈短暂发作,但甚者心痛剧烈不止,唇甲紫绀或手足青冷至节,呼吸急促,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直到晕厥,病情危笃。因此,在胸痹心痛中心悸应视为胸痹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中的一个次要症状,而与以心悸为主症的心悸病证有所不同。

中医鉴别诊断

一、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2、阳黄与阴黄的鉴别诊断: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以皮肤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面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伴纳少、乏力、舌淡、脉迟或细缓。 四、积聚的鉴别诊断:

晕厥鉴别诊断

姓名:孙兰翠性别:女年龄:48岁科室:内3 病室:7 床号:34 住院号:15459 心源性晕厥 该病是由心脏疾患引起的心排血量突然降低或排血暂停,导致脑缺血所引起。多见于严重的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心房黏液瘤、急性心肌梗塞、严重的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疾患。通过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改变等易于鉴别。 低血糖症 本病常有饥饿史或使用降糖药的病史,主要表现为乏力、出汗、饥饿感,进而出现晕厥和神志不清,晕厥发作缓慢,发作时血压和心率多无改变,可无意识障碍,化验血糖降低,静注葡萄糖迅速缓解症状。 癫痫 对于表现为惊厥样晕厥发作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要注意与癫痫鉴别,通过做脑电图、直立倾斜试验的检查不难鉴别。 直立调节障碍 该病患儿表现为由卧位直立瞬间或直立时间稍长可有出现头晕、眼花、胸闷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恶心、呕吐,甚至晕倒,不需治疗能迅速清醒,恢复正常。可通过直立试验、直立倾斜试验等加以鉴别。 癔病性晕厥 该病发作前有明显的精神因素,且在人群之前。发作时神志清楚,有屏气或过度换气,四肢挣扎乱动,双目紧闭,面色潮红。脉搏、血压均正常,无病理性神经体征,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发作后情绪不稳,如有晕倒,亦缓慢进行,不会受伤,常有类似发作史,易于血管迷走性晕厥鉴别。 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女孩多于男孩,通常表现为立位或坐位起立时突然发生晕厥,起病前可有短暂的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视、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先兆症状,严重者可有10-20秒的先兆。如能警觉此先兆而及时躺下,可缓解或消失。初时心跳常加快,血压尚可维持,以后心跳减慢,血压渐下降,收缩压较舒张压下降明显,故脉压差缩小,当收缩压下降至10.7Kpa(80mmHg)时,可出现意识丧失数秒或数分钟,少数病人可伴有尿失禁,醒后可有乏力、头昏等不适,严重

心悸

学习内容: 中医内科——心悸 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4.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如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或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安,也可发为心悸,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鉴别诊断

1.痹病当与萎症相鉴别,痹病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病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病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病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2.眩晕 应与中风相鉴别,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 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应与厥证相鉴别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应与痫病相鉴别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头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诞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厥证 厥证应与昏迷鉴别: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证候,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存在,厥证——突然发生,昏倒时间较短,常因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亡血伤津。 胸痹心痛病 应与胃脘痛相鉴别;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应与悬饮相鉴别 相同点二者均有胸痛,胸痹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是胸胁胀痛,持续不解 应与真心痛相鉴别 真心痛为胸痹的进一步;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常见症状(体征)与诊断练习题及答案

常见症状(体征)与诊断练习题及 答案 发热 1、先昏迷后发热,常见于B A、流行性出血热 B、脑出血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败血症 2、正常成年人在清晨安静状态下,口腔温度应为C A、35 ?36 °C B、36 ?37 C

C、36.3?37.2C D、36.6?37.7C E、37.5?38 C 3、发热的患者伴口唇疱疹,不应出现于D A、大叶性肺炎 B、流行性脑脊髓膜热 C、流行性感冒 D、风湿热 E、间日疟 4、下列不属于感染性发热的是C A、流行性腮腺炎 B、细菌性痢疾 C、药物热 D、钩端螺旋体病 E、阿米巴脓肿 5、一发热患者,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不应属于哪种疾病C A、结核病

B、风湿热 C、疟疾 D、支气管肺炎 E、渗出性胸膜炎疼痛1、老年患者胸骨后疼痛,伴向左肩部放射,其诊断最可能为C A、气胸 B、胸膜炎 C、心绞痛 D、肺炎 E、肋软骨炎2、一青年患者,第二肋软骨局部有压痛,胸片无异常,最可能诊断是E A、气胸 B、胸膜炎 C、心绞痛 D、肺炎 E、肋软骨炎3、腹痛伴里急后重者可见于A A、急性细菌性痢疾 B、伤寒 C、副伤寒 D、肺结核 E、C rohn 病4、根据腹痛部位判断病变部位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上腹痛时病变必然在胃、十二指肠 B、右上腹痛多为肝胆病变 C、右下腹痛多为回盲部病变 D、脐周痛多为小肠病变 E、左上腹痛应想到胰腺病变 5、通过伴随症状推测腹痛原因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腹痛伴发热常提示炎症存在 B、腹痛伴黄疸必然为胆系感染 C、腹痛伴血尿可能为泌尿系结石 D、腹痛伴休克及贫血可能为腹腔脏器破裂 E、腹痛伴腹泻可能为肠道感染 咳嗽,咯痰咯血 1、咳嗽时伴大量脓痰时应除外C A、肺脓肿 B、支气管扩张 C、急性支气管炎初期

昏迷 (2)

快速导航 目 录 ?1基本概念 ?2定义 ?3病因分类 ?4鉴别诊断 ?5病因鉴别 ?6护理 1基本概念 意识障碍的最严重阶段。意识清晰度极度降低,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程度较轻者防御反射及生命体征可以存在,严重者消失。昏迷既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占70%),又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后果,如急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及代谢障碍、心血管疾病、中毒及电击、中暑、缺氧、高原病等均可引起昏迷。 按刺激反应及反射活动等可分三度: 浅昏迷:随意活动消失,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应等)存在,体温、脉搏、呼吸多无明显改变,可伴谵妄或躁动。 深昏迷:随意活动完全消失,对各种刺激皆无反应,各种生理反射消失,可有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松弛、去大脑强直等。 中度昏迷:对痛刺激的反应消失,生理反应存在,生命体征正常。 极度昏迷:又称脑死亡。病人处于濒死状态,无自主呼吸,各种反射消失,脑电图呈病理性电静息,脑功能丧失持续在24小时以上,排除了药物因素的影响。 某些部位的病变可出现一些特殊的昏迷:①醒状昏迷。又称去皮质状态。两侧大脑半球广泛性病变。②无动性缄默症。网状结构及上行激活系统病变。③闭锁综合征。桥脑腹侧病变。

昏迷应与嗜睡、意识混浊、昏睡及木僵等鉴别。昏迷时常有生命体征的急剧变化。多种生理参数(心、肺功能、体温、脑电图、肾功能及各种生理反射等)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首要的是针对病因积极治疗,预防合并症,保护心、肺、肾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2定义 昏迷是觉醒状态与意识内容以及躯体运动均完全丧失的一种极严重的意识障碍,对强烈的疼痛刺激也不能觉醒。 3病因分类 颅内、外疾病昏迷病因分类 Plum学派的昏迷病因分类 Adams的昏迷病因分类 颅内、外疾病昏迷病因分类 颅外疾病(全身性疾病) 1.代谢性脑病 2.中毒性脑病 颅内疾病 1.肿块性或破坏性病变 2.弥漫性病变 代谢性脑病 肝性脑病 肾性脑病 肺性脑病

晕厥的鉴别诊断

晕厥( 昏厥 ) 一.几个概念眩晕是多个系统发生病变时所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 晕厥是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障碍,是由于大脑一时性广泛供血不足所致. 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 二. 眩晕 1. 旋转性眩晕或真性眩晕:病人感到周围景物向一定反向转动或自身的天旋地转; 2. 眩晕:病人只有头昏、头重脚轻感而无旋转感统称眩晕。 眩晕常伴以客观的平衡障碍,如姿势不稳或躯体向一侧倾跌. 眩晕与晕厥的主要区别是眩晕通常无意识障碍,但极为剧烈的眩晕发作偶有瞬感间意识丧失. 三. 昏迷 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 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 ( 意识、感觉和运动 )受损所引起. 意识障碍可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1.嗜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作出各种反应,但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2.意识模糊: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 昏睡: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被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 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4.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 5.昏迷在程度上分为轻度昏迷、中度昏迷和深度昏迷三个阶段: ①.轻度昏迷:也称浅昏迷,病人无自主运动,对声、光等刺激无反应,强烈的疼痛刺激可有痛苦表情、呻吟和下肢的防御反应.浅反射( 吞咽、角膜等 )存在. ②.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于剧烈刺激或可出现防御反应,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 ③.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昏迷与晕厥的鉴别要点是昏迷意识丧失时间较长,不易迅速逆转. 四. 晕厥 晕厥的病因大致分为四类: ①血管舒缩障碍:主要是血管抑制性晕厥以及直立性低血压所致的晕厥 ②心脏病 ③血管疾病 ④血液成分异常 此四类晕厥中以血管抑制性晕厥最为常见,而心律失常所致的晕厥最为严重. ?血管舒缩障碍性晕厥 血管舒缩障碍所致的晕厥有: (一) 血管抑制性晕厥 (二) 直立性低血压 (三) 颈动脉窦综合征

诊断复习题心悸

心悸 一、填空题 1.心悸伴心前区痛,可见于(如心绞痛、心肌梗塞)、、,亦可见于。2.心悸伴发热可见于、、、、。 3.心悸伴晕厥或抽搐可见于、或、。 4.心悸伴贫血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或,则心悸多在劳累后较明显。5.心悸伴消瘦及出汗可见于。 二、名词解释 心悸 三、选择题 A型题 1.心悸时下列哪项正确: A.心悸可以是低血糖突出特征。 B.心悸伴发甲状腺机能低下比伴甲状腺机能亢进更常见。 C.二尖瓣狭窄的病人突然呼吸困难加重;通常是由于心律失常引起。 D.青年男子不规则的心悸常由室上性心动过速引起。 E.伴有头痛、出汗及高血压考虑为去甲肾上腺分泌肿瘤。 2.心悸伴晕厥或抽搐最常见于: A. I度窦房传导阻滞 B. 心室颤动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C. 甲状腺功能亢进 D. 心脏神经官能症 E. 急性失血

四、问答题 心悸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及题解】 一、填空题 1.心悸伴心前区痈可见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包炎,亦可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 2.心悸伴发热可见于急性传染病、风湿热、心肌炎、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3.心悸伴晕厥或抽搐可见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 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4.心悸伴贫血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失血或休克,慢性贫血则心悸多在劳累后较明显。 5.心悸伴消瘦及出汗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 二、名词解释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觉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博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认为与心动过速、每次心搏出量大和心律失常有关。 三、选择题 A型题 1.A 2.B

2017西综诊断学病症及问诊要点之心悸

2017西综诊断学病症及问诊要点之心悸 呼吸困难(dyspnea)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病因】 引起呼吸困难的原因繁多,主要为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常见于①气道阻塞:如喉、气管、支气管的炎症、水肿、肿瘤或异物所致的狭窄或阻塞及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②肺部疾病:如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不张、肺淤血、肺水肿、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细支气管肺泡癌等;③胸壁、胸廓、胸膜腔疾病:如胸壁炎症、严重胸廓畸形、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广泛胸膜粘连、结核、外伤等; ④神经肌肉疾病:如脊髓灰质炎病变累及颈髓、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和重症肌无力累及呼吸肌,药物导致呼吸肌麻痹等;⑤膈运动障碍:如膈麻痹、大量腹腔积液、腹腔巨大肿瘤、胃扩张和妊娠末期。 2.循环系统疾病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左心和或右心衰竭、心包压塞、肺栓塞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3.中毒系各种中毒所致,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吗啡类药物中毒、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氢化物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4.神经精神性疾病如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颅脑疾病引起呼吸中枢功能障碍和精神因素所致的呼吸困难,如癔症等。 5.血液病常见于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 【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根据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特点,将呼吸困难归纳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肺源性呼吸困难肺源性呼吸困难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临床上常分为三种类型: (1)吸气性呼吸困难:主要特点表现为吸气显著费力,严重者吸气时可见“三凹征”(three depression sign),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

中医完整病历中风

新建县xxxxx院 入院记录 姓名:xxxxx出生地:江西省新建县 性别:男入院日期:2012年03月21日9时 年龄:68岁记录日期:2012年03月21日11时 婚姻:已婚发病节气:春分第二天 职业:无病史陈述者:本人可靠 民族:汉住址:新建县xxxxx 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二月 现病史:患者于二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送当地医院,当时测血压:200/100mmHg,查头颅CT示:脑干、右侧丘脑、双侧基底节及左侧小脑梗塞灶及软化灶。住院经活血溶栓、降压等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现仍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为求进一步康复,故来本院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无吸烟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传染病接触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及其他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其他情况:出生于原籍,无不良生活史,无疫水接触史及疫区生活史。22岁结婚,爱人及子女体健,家族遗传病史及先天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T :36.5℃ P :85次/分 R: 21次/分 BP:14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精神软。舌淡,苔白腻,脉弦。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心肺听诊无异常。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言语无明显障碍,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 辅助检查:暂缺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新建县xxxxx院 姓名:xxxxx 性别:男年龄:68岁科别:中医科床号:八床住院号:2035 首次病程记录

晕厥的临床鉴别诊断

晕厥的临床鉴别诊断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 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一般为突然发作,迅速恢复,很少有后遗症。 晕厥的病因及分类: 1.反射性晕厥:多由于血管舒缩障碍导致。 1.1血管迷走性晕厥(单纯性晕厥): 发病机制:由于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血管床扩张及心动过缓,周边血管突然扩张,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减少,使心脏有加快和加强收缩的反射动作,某些人会因过度激发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而引起心跳忽然减慢、周边血管扩张,结果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而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 病例特点:发作常常有明显的诱因(如疼痛,情绪紧张,恐惧,轻微出血,各种穿刺及小手术等)。起病前可有短暂的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视、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先兆症状,持续数分钟继而突然意识丧失,常伴有血压下降,脉搏微弱,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可自然苏醒,无后遗症。 鉴别要点:询问发病是否有诱因,以及发作前是否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1.2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 病例特点:表现为在体位骤变,主要由卧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发生的晕厥。 鉴别要点:注意晕厥发作是否与体位改变有关。 1.3颈动脉窦综合征 发病机制:由于颈动脉窦附近病变,致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致脑供血不足。 病例特点:刺激颈动脉窦可出现心脏抑制或单纯的血压降低等引起晕厥。可表现为发作性晕厥或伴有抽搐。常见的诱因有用手压迫颈动脉窦、突然转头、衣领过紧等。 1.4排尿性晕厥 病例特点:多见于青年男性,在排尿中或排尿结束时发作,持续1-2min,自行苏醒,无后遗症。 1.5咳嗽性晕厥 病例特点:见于患慢性肺部疾病者,剧烈咳嗽后发生。

常见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常见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正常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先后经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和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至心室。该种心律称为窦性心律。当激动起源部位、频率、节律、传导时间和途径等一项或多项发生异常时称为心律失常。 1、诊断 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节律、起止特点、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等并结合心电图检查常可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行希氏束电图,心腔内电图等电生理检查。 2、临床表现 (1)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者频率过快、过慢或节律不规则时,称为窦性心律失常。 ①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者,心率100次/分。常见于运动、情绪激动、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及心力衰竭等,甘些药物如阿托品和肾上腺素等亦可引起。患者除心悸外无其它明显症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波频率〉100次/分。 ②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心率〈60次/分。常见于运动员、老人、颅内压增高及某些器质性心脏病人。轻者无明显症状,心率过慢时可引起头晕,胸闷和心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波频率〈60次/分。 ③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节律不规则。常见于儿童及青年,多无症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P间隔相差0.12秒以上。 ④窦性停搏:窦房结于一个或多个心动周期中不产生冲动。常见于窦房结功能低下,洋地黄等药物中毒及高钾血症等。轻者可无症状或仅感心悸,如停搏时间过长,可致眩晕、昏厥甚至猝死。心电图示很长一段时间无P波,其后可现异位节律点的逸搏。 ⑤病窦综合征:系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窦房结起搏及传导功能障碍。常见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及心肌炎等。临床上以脑供血不足症状为主,轻者主诉头晕和眼花等,重者可出现昏厥和抽搐,即阿一斯综合征发作。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也可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交替出现,称快慢综合征。 (2)期前收缩:又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提早出现的异位心搏。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和室性早搏。可见于正常人,往往与精神紧张和吸烟等有关;亦可见于各种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心导管检查及服用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时。轻者可有心跳间歇和停顿感,重者引起心悸、气短、乏力和心绞痛。听诊心律不齐、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心电图特征: ①房性期前收缩:提前出现P—QRS—T波,P波与窦性P

诊断常见症状、问诊习题

常见症状 一、选择题 1.正常人腋测法体温为: A.36.5~37℃ B.36~37℃ C.36.3~37.2℃ D.36.5~37.5℃ E.36.5~37.7℃ 2.6岁男孩,发病第1天体温为37.5度,伴咽痛,未予治疗,第2天体温达41度,伴神志恍惚及抽搐。经输液,抗生素等治疗,第3天体温降至38.2度,其体温变化过程: A.低热→过高热→中等热 B.中等热→高热→中等热 C.低热→高热→高热 D.中等热→过高热→中等热 E.低热→高热→中等热 3.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 A. 颅脑损伤 B.变态反应 C.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D.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E.感染 4.伤寒的常见热型为: A.张弛热 B.波状热 C.稽留热 D.间歇热 E.不规则热 5.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病毒 B.肺炎支原体 C.真菌 D.细菌 E.立克次体 6.引起发热的病因中,下列哪项属非感性发热: A.立克次体 B.变态反应 C.肺炎衣原体 D.螺旋体 E.病毒 7.男30岁,淋雨后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右侧胸痛,咳铁锈色痰,口唇处可见疱疹,最可能的诊断是: A.伤寒 B.急性肾盂肾炎 C.急性胆囊炎 D.急性支气管炎 E.大叶性肺炎 8.出现持续压榨性或窒息性胸部闷痛,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心肌梗死 B.肋间神经痛 C.食管炎 D. 自发性气胸 E.心包炎 9.胸痛并向左肩左前臂放射,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心包炎 B.纵膈疾病 C. 急性胸膜炎 D.心绞痛 E. 食管炎 10.腹痛位于右上腹部,并向右肩部放射,提示: A.肠炎 B.阿米巴痢疾 C.胃炎 D.胆囊炎 E.胰腺炎 11.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饭后疼痛,服碱性药物可缓解,提示: A. 胃溃疡 B.十二指肠溃疡 C. 食道炎 D.胰腺炎 E.胆囊炎 12.女性病人停经后突发剧烈腹痛应首先想到: A.急性肾盂肾炎 B.肝破裂 C.脾破裂 D. 异位妊娠破裂 E.急性膀胱炎 13.头面部阵发性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多见于:

中风:鉴别诊断[1]

中风:鉴别诊断 学习成果 完成本单元后,您应该: ?知道中风的临床和放射学特征 ?懂得中风的常见鉴别诊断 ?能够辨识中风的鉴别诊断的临床和放射学特征 ?知道怎样治疗出现急性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 "中风是一种常见内科问题。您需要立即开展治疗以将患者长期残残或死亡的风险降至最低。存在其它可能表现出与中风相似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医生能够辨识这些疾病很重要,因为它们的治疗和预后与中风不同。" 临床经验 ?中风患者需要尽快进行脑部成像,以便在溶栓治疗前排除出血可能 ?在计算机断层(CT) 扫描中,大脑中动脉中的血栓可能被误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患者出现急性神经系统症状,必须检查患者的血糖 ?多发性硬化应始终由专科医生诊断 1.您在急诊科接诊一名 33 岁的女性,最近几天她出现逐渐加重的右侧乏力和唤词困难。四年前她 出现过眩晕发作,但是无其它既往病史,且从不吸烟。最近一次血液检查显示,她的总胆固醇水平为 4.0 mmol/l。 您应该做什么? a.开始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中风 b.将患者转诊给神经科医生进行明确诊断 c.将患者转诊给神经外科病房 1. a.开始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中风 此例患者不太可能患有中风,因为症状是逐渐发生的,并且她不具有心血管风险因素。中 风症状通常在几秒或几分钟内迅速出现,而多发性硬化或脑肿瘤症状倾向于在数天或数 周内逐渐出现。不需要开始中风二级预防。 b.将患者转诊给神经科医生进行明确诊断 患者症状的时间过程提示为多发性硬化诊断。您应该将患者转诊给神经科医生,由他们 确定或推翻该诊断。多发性硬化诊断的基础为发现两个或多个在空间和时间上独立的特 征性神经系统事件。国家指南指出,仅专家可以进行多发性硬化诊断。1 下图显示了患者的脑部 MRI T2 加权扫描图像。

脑卒中的诊断

脑卒中的诊断 主讲人:吴怀柱 病人送达中心后,首诊医生立即向病人或知情者有针对性地询问病史,相应的体格检查宜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整个过程应在5--10min 之内完成,并与抢救病人同时进行。 (一)病史采集病史可以提示体格检查的重点,又能从中获得患者所患疾病的部位、性质与可能的致病因素的初步,应予重视。注意病人首先出现的症状、主要症状,重视起病缓急和病程特点。 对于头痛、眩晕、晕厥、意识障碍、瘫痪、感觉异常、视力障碍、言语障碍、面神经麻痹、抽搐发作和吞咽困难等应重点询问,澄清病人或家属所说的术语,切忌主观臆断,从而造成以后诊断困难。询问病人是否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以及有脑卒中病史对诊断有帮助。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尤其是神经系统检查,是脑卒中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在病史采集就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体位、姿势、表情、发音和言语等。 1、一般检查这方面的检查对脑卒中病人很有帮助。如果血压明显升高或心率低于60次/min,应注意可能颅内压增高。血压升高伴有意识障碍及定位体征常提示病人有脑出血。小脑病变引起循环功能改变虽不常见,但却是致命的,不管是小脑出血、小脑梗塞均可压迫延髓心血管调节中枢,导致血压升高及心律失常,这些改变有时发生在小脑体征出现以前。体温升高提示脑桥出血或丘脑出血;呼吸节律改变多为脑干损害所致。意识障碍检查对估计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帮助。 2、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对定位诊断最有帮助,并可帮

助医生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重点检查眼部、肌力及反射。眼部检查包括眼球位置(居中或斜视)、瞳孔(大小、对称性及光反射)、眼球运动、底眼(有无水肿或出血)及角膜反射(是否对称)。面部和肢体检查包括:额纹、鼻唇沟、口角、手足的位置(双侧是否对称)及病理反射。如果病人清醒且病情较轻,高度怀疑小脑病变,可考虑共济运动和步态。脑膜刺激征明显,高度提示出血性脑卒中。 (三)辅助检查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互有重叠,治疗则明显不同,所以首先要区分这两种性质的脑卒中应尽快做头颅CT检查,对于脑岀血,检岀率达100%。若CT末发现岀血,则有力支持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对症状和体征高度提示蛛网膜下腔岀血而CT又末发现岀血的病人,可行紧急脑脊液检查。急性脑卒中与心脏病有很强的相互关系。不少脑卒中病人不是死于脑卒中本身而是死于并发的心脏疾患,因此病人应做心电图,有条件的医院可予心电监护和床边胸部X线照片。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液电解质、血糖和肝肾功能等检查,可为治疗和寻找病因提供参考。做辅助检查要有针对性,不应因检查而耽误治疗。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5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起病急,进展较快,有意识障碍,并有以失语、运动及感觉障碍等脑部局灶性定位体征为特点,高度提示是否为脑卒中。对每一个患者的诊断,基本过程和步骤如下: 1、首先应明确是否为脑卒中临床上疑似脑卒中的疾病大致分为: (1)全身性疾病:全身疾病的脑部表现,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性昏迷、肺性脑病、急性酒精中毒、低血糖、药物中毒、CO中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