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5106)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

1、外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3、教育学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

1、化学课程与教材分析(3学分)

2、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学分)

3、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

4、化学学科基础与前沿专题(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至少6学分)

1、化学学习理论与方法(2学分)

2、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研究(2学分,必选)

3、化学发展史(2学分,必选)

4、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2学分,必选)

5、现代教育技术应用(2学分)

7、基础教育改革研究(2学分)

8、中外教育简史(2学分)

9、教育政策与法规(1学分)

(四)实践教学(6学分)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第二学期最后3周在校内进行教师岗位培训,使研究生具备良好的师德和敬业精神、能够写好教案、能够辅导和答疑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演讲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为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学期到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

五、教学方式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二)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三)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

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其它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不计学分。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学科教学(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学科教学(化学)专业主要课程介绍

课程编号:032011 课程名称:《化学课程与教材分析》

总课时: 54学分: 3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开课学期:Ⅰ

教学要求:

掌握课程论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发展走向,树立正确的化学课程观;指导并能够描述中学化学课程的含义及类型、性质和理念,了解我国中学化学课程的结构模式和课程目标构建;熟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活动探究建议,学会对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分析并与发达国家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了解我国化学新课程教材的基本信息,知道化学教材的设计基础和编写模式,理解化学新教材栏目的设计原理和方式,掌握不同版本的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写特点;掌握教材分析的一般原理,能够针对我国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和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的某一章或某一节进行教材分析;学会对中学化学教材分析案例进行评析;了解中学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内容:

(一)化学课程与教材分析概述:化学课程与教材分析的基本含义、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的基本要求;(二)化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国际化学课程改革及其发展、国内化学课程面临的挑战、国内化学课程改革及发展;(三)中学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中学化学课程的含义及类型、中学化学课程的性质和理念、中学化学课程的结构模式;(四)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解析:化学化学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化学课程标准结构要素分析、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分析、发达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的案例分析;(五)化学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化学新课程教材设计的基础、化学新课程教材编写者的模式、化学新课程教材栏目的设计、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的编写特点、普通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特点、国外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写特点;(六)中学化学教材分析的一般原理:化学教师教材分析能力的发展与功能、中学化学教材分析的基本原则、中学化学教材分析的依据和模式、中学化学教材分析的内容要素、中学化学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七)中学化学教材分析的应用案例:教材分析示例及实践;(八)化学教材分析实践与说课:化学说课的含义及其类型、化学说课内容的基本要素、化学说课基本技能要求、化学说课典型案例及评价。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王后雄编,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科学出版社,北京,2012

2.杨承印编,中学化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安,2011

3.郑长龙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2005

4.杨九俊编,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

5.王磊编,理解与实践高中化学新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7

6.钟启泉编,裴新宁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淅江教育出版社,杭州,2003

7.王后雄编,新理念化学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

8.王后雄编,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8

9.王祖浩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2002

10.王磊编,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6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1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

预修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编号:032012 课程名称:《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总课时: 54学分: 3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开课学期:Ⅱ

教学要求:

《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是化学学科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系统方法论等相融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将教学设计的理论成果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具有鲜明的教师教育特征。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以及学科教学(化学)研究生理解现代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掌握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并能把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进一步增强他们教学设计工作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培养研究生的化学从教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

(一)化学教学设计概述,包括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发展、教学设计的层次、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比较、化学教学设计的意义;(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新课程理念与化学教学设计;(三)化学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四)化学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化学学习需要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分析、化学学习者分析;(五)化学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概述、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六)化学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策略概述、化学教学策略的分类、内容、化学教学策略的设计;(七)化学教学情境设计:化学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内涵、教学情境的特点、教学情境设计的原则、化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及案例分析;(八)化学教学媒体设计(九)化学实验及其教学设计:化学实验设计和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十)化学教学评价的设计(十一)化学教学方案的设计:化学教学过程的设计、化学教学设计总成与教案编制、化学学案的设计;(十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实施及其反思(十三)化学说课:化学说课的含义、化学说课的内容、化学说课的技能、化学说课的案例、化学说课实践。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江家发编,化学教学设计论,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2004

2.毕华林编,化学教学设计——任务、策略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姜建文编,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研讨,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2

4.郑长龙编,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2001 5.王磊等编,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 6.王磊编,理解与实践高中化学新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7

7.钟启泉,裴新宁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淅江教育出版社,杭州,2003

8.杨承印编,化学教学设计与技能实践,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

9.R·M·加涅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0 10.R·M·加涅等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1999 预修课程: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化学课程与教材分析

课程编号:032007 课程名称:《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总课时: 36学分: 2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开课学期:Ⅰ

教学要求: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根据化学教育的目的和标准,通过系统的调查、比较和收集资料,运用教育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对化学教育的现象、过程、结果和影响因素进行质和量的描述、测量及价值判断的过程。《化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是化学师范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会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数理方法研究化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掌握化学教育教学的评价手段;学会通过教育测量获得相关的各种数据,并能运用统计方法从中发现有用的信息,从而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

教学内容:

(一)化学科高考: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含义、教育测量与高考之间的关系、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及社会价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及对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要求、有关标准化考试的实施,考试结果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二)考试的质量评价:考试的功能和分类,教育目标的含义和分类,考试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经典测验理论;(三)测量结果的报道:测量数据的分布形态、统计相关的计算方法、计分科学化的意义、相对计分方法以及等级计分;(四)测量资料的定性分析:化学教育科研中的定性方法、访谈法与出声思维法、编码技术与问题行为图和概念图的制作;(五)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技能使用;(六)学生个体发展评价:学生个体发展评价的基本内容、学生评价表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能力、Z管理图;(七)教学实验结果评价:总体平均数、标准差的估计方法、假设检验的含义及几种显著性检验的方法;(八)SPSS的使用介绍:SPSS 的基本操作、化学教学信息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李广洲,任红梅编,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出版社,北京,2014

2.周青编,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出版社,北京,2011

3.王后雄,李佳编,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13

4.张厚粲编,教育统计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1993

5.王孝玲,教育统计学(修订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1

6.[美]Edward W. Minium著,教育统计学,高振业,秦仲实译,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1987

7.马庆国编,应用统计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