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防治与治理

小麦条锈防治与治理
小麦条锈防治与治理

做好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典型的传播流行病,通过气流进行传播,一般会导致小麦减产20%到30%,严重时会导致绝产。

小麦在感染条锈病初期,幼苗叶片上会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褐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

条锈病通过气流进行传播的病害,若想防治必须要以种植抗病性品种为主,然后再用药剂以及合理的栽培技术进行辅助,才能有效控制。

简单介绍几点防治条锈病的措施。首先要选好播种的时期,可以适当的晚播,但是一定不要过早播种;适时的清除自生麦;尽量施加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控制好氮磷钾的比例,增强抗病性;合理灌溉,要注意土壤的湿度,雨后要及时开沟排水。(河北农粮网)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 症状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 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 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 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 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 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 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 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 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 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 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 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 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 麦秆锈病。 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症状易混淆,不好鉴别。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病原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 tritici Eriks et Henn.称条形柄

锈菌(小麦专化型),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大小32—40×22—29(μm),有发芽孔6—12个。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大小36—68×12—20(μm),柄短。该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已发现29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中1—29号,条锈菌生理小种很易产生变异,1950年以后已出现过5次优势小种的改变。 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 环。目前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 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 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小麦条锈菌在我 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 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20℃ 以下的地区越冬。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 流传到我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 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 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秋苗 发病变早及多少,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 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 重。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条锈菌 开始进入越冬阶段,一月份平均气温低 于-6—7℃的德州、石家庄、介休一线以 北,病菌不能越立,而这一线以南地区, 冬季最冷月均温不低于上述温度的四 川、云南、湖北、河南信阳、陕西关中、 安康等地则可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 源基地。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上升至5℃ 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病虫害知识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扒一扒病虫害防治以及如何进行冬小麦的重点防控。今天的文章共有四个部分: 干货图文及概述、小麦 病害种类及防治、小麦虫害种类及防治、冬小麦防控技术措施。一、图文干货及概述 1、小麦高产全程营养解决方法: 2、小麦各种病害大全图: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3、小麦病虫害管理大全图 4、概述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国播种面积为2800万公顷(4.2亿亩)。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东北地区则以春麦为主。做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小麦种植密度增加,肥水条件的改善,免耕、少耕和秸秆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小麦病虫呈加重危害的趋势。加上气候变暖,连续出现暖冬年份,以及年度间降雨不平衡,南涝北旱的情况频频发生等,致使病虫发生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二、小麦病害 在近几年的的病害爆发中,小麦的病害呈现根部病害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山东、河北等地全国大范围爆发,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根部病害。 1、根茎部病害: 主要包括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 1.1小麦茎基基腐病 这是迄今为止爆发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病。所以我们多花些篇幅来说: 小麦茎基基腐病是一类复合侵染性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等多个镰刀菌种侵染小麦茎基部引发该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存活于土壤中及病残体上。小麦基腐病,一般病菌先侵染小麦茎秆基部出现褐色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节间,茎秆输导组织不能向上供应植株所需的养分,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后期植株折倒、枯死。该病菌还能侵染小麦叶片,在叶片上出现褐色病斑,有的病斑轮纹状,与小麦纹枯病云纹斑症状很

小麦病虫害防治讲课讲稿

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 一、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小时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kg/hm2~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 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mL~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二、小麦返青拔节期病虫害防治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偏晚的问题,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 2250mL/hm2~3000mL/hm2兑水1125kg~1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d~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mL/hm2~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mL/hm2~3000mL/hm2兑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

小麦全蚀病和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省市植保植检站珍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省植物检疫对象。省1992 年首先在原阳、浚县、扶沟等县发现小麦全蚀病,以后扩展蔓延很快,目前已发展到好几个地、市。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小麦全蚀病寄主围较广,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玉米、谷子等作 物及鹅观草、毒麦等禾本科杂草。 一、主要识别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发病症状识别如下: 1.幼苗期: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发病轻的麦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 2.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3.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4.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侧形 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极易识别。这也是与其它小麦根病区别的主要症状。 二、传播途径 1.土壤传播:小麦全蚀病菌主要集中在病株根部及茎基部地上15cm围 ,小麦收割后,病根茬大部分留在田间,土壤中菌源量逐年积累,致使病田 的病情也逐年加重。而土壤中的病菌还可以通过犁耙耕种向四周扩展蔓延。 2.粪肥传播:病菌能随落场土、麦糠、麦秸、茎秆等混入粪肥中,这些粪肥若直接还田或者不经高温发酵沤制施入田中,就可把病菌带入田间,导致病害传播蔓延。 3.种子传播: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株残体随种子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土质肥力、整地方式、小麦播期、品种抗性等很多因素有关。 1.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如小麦与玉米、谷子等作物1年连作多年连种,增加了土壤中的病菌量,故病情加重;隔茬种麦或水旱轮作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2.土壤肥力低病情重。有机质含量高和氮磷钾肥充足的土壤发病轻,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块有利于小麦生长,从而增强了植株抗病菌侵染的能力和受害后恢复生长的能力。反之,土壤瘠薄,氮磷钾肥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主要介绍了小麦条锈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但病害一直是限制着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目前,全世界已经记载的小麦病害有200多种,其中有20多种在我国发生较重。小麦锈病为主要病害,大流行年份,造成严重损失。如我国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产量损失60亿kg,随后十几年间,小麦叶锈病在华北,小麦秆锈病在东北、华南都曾有过流行,给小麦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近几十年内锈病虽没有大面积流行,但小麦条锈病在西北和华北局部地区的某些年份仍发生严重。 小麦条锈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在我国,主要在陕西、甘肃、青海、河南、山东等省发生,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较轻。流行年份产量降低20 %~30 %,严重田块颗粒无收。 1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鞘、茎秆及穗部也可受害。叶片受害,初期表面出现褪绿斑,随后产生长椭圆形黄色夏孢子堆,较小,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 2 病原 病原为条形柄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夏孢子堆长椭圆形,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柄短。小麦条锈菌生长发育所要求温度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0 ℃~15 ℃;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2 ℃~3 ℃,最高温度20 ℃~26 ℃,最适宜温度7 ℃~10 ℃;侵入适宜温度9 ℃~12 ℃。病菌致病性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已发现31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中1~31号。 3 发病规律 条锈菌不耐高温,越夏是病害循环的关键环节。据测定,夏季最热一旬均温超过22 ℃~23 ℃,条锈菌便不能安全越夏。条锈菌在夏季冷凉山区和高原地区的晚熟小麦、自生麦苗和其他寄主上越夏。越夏后的病菌,秋季随气流从越夏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jpf

小麦条锈病大田病圃抗性鉴定 【摘要】植物的抗病和感病是寄主和寄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小麦抗条锈病为例,掌握大田病圃抗性鉴定方法。识别不同品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的方法。 【关键字】小麦条锈病大田病圃抗性鉴定 植物的抗病和感病是寄主和寄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抗性的强弱实在一定条件下针对特定的病原物而言的。植物抗性的差异表现为病害发生的轻重或者蒙受损失的多少。发病的轻和重,既有量的差异,也有质的不同。植物不同发育阶段的抗性有时是一致的,如苗期测定是抗病的,到成株期测定也是抗病的。但也有不一致的,在苗期测定是感病的,到成株期测定是抗病的,一般称作成株期抗性。也有些病害在苗期测定是抗病的,成株期反而是感病的。【1】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很大的重要病害,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大流行,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小麦条锈病病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以小麦抗条锈病为例,掌握大田病圃抗性鉴定方法。识别不同品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的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菌有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小麦GA23、小麦AG12、小麦诱导材料、小麦免疫材料)。 1.1.2菌种:小麦条锈病菌当地流行小种。菌种在小麦感病品种麦苗上繁殖。1.2方法(大田苗圃鉴定) 1.2.1观察记载 记载各品种的反应型,品种的抗性根据侵染型而定,其鉴定标准如下: 抗病反应型: 免疫(0)——不产生夏孢子堆,叶色正常,完全无症状。 近免疫(0;)——不产生夏孢子堆,但发生过敏反应(有过敏性斑点),有枯死斑点和失绿反应。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全蚀病的症状和危害 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有的时候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1·阶段特征 小麦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在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天线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根和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地上表现病苗基部叶片发黄,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在潮湿情况下,小麦近成熟时在病株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的子囊壳。但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 2·小麦各生育时期的症状及诊断:①幼苗分蘗期至返青拔节期。

基部叶发黄,并自下而上似干旱缺肥状。苗期初生根和地下茎变灰黑色,病重时次生根局部变黑。拔节后,茎基1-2节的叶鞘内侧和病茎表面生有灰黑色的菌丝层。诊断:将变黑根剪成小段,用乳酚油封片,略加温使其透明,镜检根表如有纵向栗褐色的葡萄菌丝体,即为全蚀病株。②抽穗灌浆期。病株变矮、褪色,生长参差不齐,叶色、穗色深浅不一,潮湿时出现基腐(基部一、二个茎节)性的“黑脚”,最后植株旱枯,行成“白穗”。剥开基部叶鞘,可见叶鞘内表皮和茎秆表面密生黑色菌丝体和菌丝结。小麦近成熟时,若土壤潮湿,病株叶鞘内表皮可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 3·传播途径 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言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主要初侵染源。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在春小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菌丝侵染幼根,渐赂上扩展侵染分蘖节和茎基部,最后引起植朱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4·发病条件 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标准号】GB/T 15795-1995 【标准文件】 GB/T 15795—1995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病虫害防治)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 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2.1 普遍率 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2.2 严重度 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 1%、5%、10%、20%、40%、60%、80%和100%八级。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 (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 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2.3 反应型 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 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

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 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 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 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著褪绿; 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 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2.4 病田率 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 334m2,随机选取。 2.5 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 小麦苗期条播麦田单垄15cm长度内,撒播麦田15cm见方内有3 张以上条锈病病叶时即为传病中心。传病中心的病叶由初侵染病叶及其再侵染病叶组成。调查面积内分散而孤立出现的病叶称为单片病叶。传病中心数量用密度(个 /667m2)、面积(m2)和中心内病叶数目等指标表示。单片病叶数量仅用其密度(片/667m2)表示。 3 病情普查 病情普查分别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生长后期进行。 3.1 秋苗期 3.1.1 调查时间 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区在越冬前调查。非越冬区和冬季繁殖区在秋苗发病盛期调查。同一地区各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 3.1.2 调查田 在测报站调查范围内依据小麦栽培区划和常年秋苗发病情况选定若干代表性区域,在各代表性区域内选感病品种早播和适期播种麦田调查。调查田块数量原则上依据距越夏菌源远近和常年秋苗发病普遍程度确定,距越夏菌源较近,秋苗发病较普遍,调查田块可少些,反之应多些,一般不少于10~30块地。每田块面积应大于334m2。 3.1.3 调查方法

【农业】紧急通知:小麦条锈病大爆发,怎么防治来看专家解答

紧急通知:小麦条锈病大爆发,怎么防治?来看专家解答! 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发布了《2021年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全国发生趋势预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在对2021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分析会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病虫源基数、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和气候等因素,预计2021年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全国发生面积14.28亿亩次,同比增加17.5%。其中小麦条锈病对小麦生产构成安全风险,尤其要重点防范。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面积最广,对小麦生产最具毁灭性的气传叶部病害之一,引起植株叶片早衰,灌浆不良,籽粒秕瘦,严重影响小

麦的产量和品质。这种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条锈病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等小麦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在西北、西南、黄淮等地的冬麦区流行危害,以及西北春麦区发生严重,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收,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1 为害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可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着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期染病,叶片初期形成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疱疹斑(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近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后期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夏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表面布满夏孢子堆,病叶向叶背纵向卷曲,病叶的背面也能产生条状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背面形成短线条状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表皮不破裂。叶背受害症状比叶面显著。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 Wheat Stripe Rust 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西欧和北美太平洋沿岸麦区广泛发生。在我国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流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1950、1964和1990年发生的三次大流行,分别使我国小麦减产60亿、36亿和25亿kg。小麦条锈病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症状 小麦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麦条锈病冬孢子堆 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 小麦上三种锈病的症状有时容易混淆。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分。在幼苗叶片上夏孢子堆密集时,叶锈病与条锈病有时亦难以区分,但因条锈病有系统侵染,其孢子堆有多重轮生现象。 病原 学名: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sp. tritici 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病原形态:夏孢子堆长椭圆形,0.3~0.5mm×0.5~1mm,裸露后呈粉状,橙黄色。夏孢 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32~40μm×22~29μm,孢子壁无色,壁厚1~2μm,内含物黄色,具6~16个发芽孔,排列不规则。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36~68μm×12~20μm,顶端壁厚3~5μm,褐色,上浓下淡,柄短,有色。小麦条锈菌迄今尚未发现有性态,故锈孢子和性孢子不详。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小麦全蚀病及其防治技术 河南省新乡市植保植检站刘珍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河南省植物检疫对象。河南省1992 年首先在原阳、浚县、扶沟等县发现小麦全蚀病,以后扩展蔓延很快,目前已发展到好几个地、市。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小麦全蚀病寄主范围较广,除危害小麦外,还危害大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及鹅观草、毒麦等禾本科杂草。 一、主要识别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发病症状识别如下: 1.幼苗期: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发病轻的麦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病株易从根茎部拔断。 2.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3.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麦田出现矮化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 4.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极易识别。这也是与其它小麦根病区别的主要症状。 二、传播途径 1.土壤传播:小麦全蚀病菌主要集中在病株根部及茎基部地上15cm范围内,小麦收割后,病根茬大部分留在田间,土壤中菌源量逐年积累,致使病田的病情也逐年加重。而土壤中的病菌还可以通过犁耙耕种向四周扩展蔓延。 2.粪肥传播:病菌能随落场土、麦糠、麦秸、茎秆等混入粪肥中,这些粪肥若直接还田或者不经高温发酵沤制施入田中,就可把病菌带入田间,导致病害传播蔓延。 3.种子传播:混杂在种子间的病株残体随种子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土质肥力、整地方式、小麦播期、品种抗性等很多因素有关。 1.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如小麦与玉米、谷子等作物1年连作多年连种,增加了土壤中的病菌量,故病情加重;隔茬种麦或水旱轮作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2.土壤肥力低病情重。有机质含量高和氮磷钾肥充足的土壤发病轻,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块有利于小麦生长,从而增强了植株抗病菌侵染的能力和受害后恢复生长的能力。反之,土壤瘠薄,氮磷钾肥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616420723.html,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作者:张青军张利伟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12期 一、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症状及流性特点 小麦是我国三大谷物之一,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年产量较高。条锈病是小麦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具有一定的影响,轻则会导致小麦减产5-15%左右,严重时会减产50%以上。故此,应当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症状及流行特点加以了解,从而为条锈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1、发病症状 条锈病在小麦生长过程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发生,小麦的大多数部位都会受到条锈病的危害,当条锈病发生在小麦苗期时,能够在叶片上看到非常明显的斑点,若是在成株期时感染条锈病,小麦叶片的正面会出现一些颜色鲜黄的夏孢子堆,随着条锈病的不断发展,在进入后期时,小麦叶片的表皮会呈现出破裂的现象,并产生出与锈色近似的粉状物,最终叶片会随之枯萎死亡。 2、流性特点 条锈病归属于真菌类病害的范畴,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该病的发生会受到环境温湿度及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以突发为主,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孢子病毒在湿度较大的土壤中繁殖速度相对较快,增大了条锈病的发生几率,一旦在麦田中心发病,则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周围扩散,病菌会通过气流远距离传播,并伴随着降雨侵扰小麦,由此会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当出现条锈成行的现象时,会使小麦的麦粒变得瘦小,品质大幅度下降。 二、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措施 条锈病虽然对小麦的危害较大,但此类病害却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因此,了解并掌握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措施,并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进行合理运用显得尤为必要。 1、根源防治 所谓的根源防治就是从小麦选种和拌种阶段,对条锈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1)优选抗病良种。为了有效预防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在选种阶段,应当以优质的抗病良种作为首选,这是降低条锈病发生最为简单且有效的途径之一。在选种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1小麦播种期(10-01——10-16) 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主要的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蝼蛄)、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土壤处理和药剂综合拌种并举的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1、种植抗病虫品种。 2、清除杂草、深翻土壤、平整土地等措施优化农田环境、恶化病虫生存条件。 3、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轮作倒茬。 4、选种晒种。播前晒种可杀死部分病虫,并能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药剂防治 1、土壤药剂处理: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或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亩100~150ml,兑细土20~25㎏。 2、种子药剂处理(包括包衣和拌种) ⑴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如用27%酷拉斯,既可防治地下害虫,又可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 ⑵药剂拌种:预防全蚀病、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拌后堆闷1―3小时,待药液全部吸收后播种。 2 小麦苗期——冬期分蘖期(10-16——12-10) 苗期主要病虫害是锈病、纹枯病、全蚀病、蚜虫、灰飞虱、叶蝉等传毒媒介昆虫。 小麦病害 1、小麦锈病小麦出苗后15~20天,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发现一株防一片,发现一片防一块。 2、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从小麦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为害小麦的地下茎,使之变成褐色病斑,或椭圆形眼斑病,并向上发展,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20%井岗霉素40克兑水50公斤顺垄喷施,效果很好。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GBT 15795-1995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lon and forecast of the wheat stripe rust(Puccinia striiformis Wesit.)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 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2.1 普遍率 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2.2 严重度 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 1%、5%、10%、20%、40%、60%、80%和100%八级。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 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 (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 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2.3 反应型 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 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 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 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 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著褪绿; 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 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2.4 病田率 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334m2,随机选取。 2.5 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 小麦苗期条播麦田单垄15cm长度内,撒播麦田15cm见方内有3 张以上条锈病病叶时即为传病中心。传病中心的病叶由初侵染病叶及其再侵染病叶组成。调查面积内分散而孤立出现的病叶称为单片病叶。传病中心数量用密度(个/667m2)、面积(m2)和中心内病叶数目等指标表示。单片病叶数量仅用其密度(片/667m2)表示。 3 病情普查 病情普查分别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生长后期进行。 3.1 秋苗期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完整版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 范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标准号】GB/T 15795-1995 【标准文件】 GB/T 15795—1995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 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普遍率 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严重度 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 1%、5%、10%、20%、40%、60%、80%和100%八级。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 (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 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反应型 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

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 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 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 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 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着褪绿; 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 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病田率 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334m2,随机选取。 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 小麦苗期条播麦田单垄15cm长度内,撒播麦田15cm见方内有3 张以上条锈病病叶时即为传病中心。传病中心的病叶由初侵染病叶及其再侵染病叶组成。调查面积内分散而孤立出现的病叶称为单片病叶。传病中心数量用密度(个/667m2)、面积(m2)和中心内病叶数目等指标表示。单片病叶数量仅用其密度(片/667m2)表示。 3 病情普查 病情普查分别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生长后期进行。 秋苗期 3.1.1 调查时间 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区在越冬前调查。非越冬区和冬季繁殖区在秋苗发病盛期调查。同一地区各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 3.1.2 调查田 在测报站调查范围内依据小麦栽培区划和常年秋苗发病情况选定若干代表性区域,在各代表性区域内选感病品种早播和适期播种麦田调查。调查田块数

关于小麦条锈病的特征和防治方法

关于小麦条锈病的特征和防治方法 【摘要】每年农耕,小麦从种植到收割期间,各地防法小麦条锈病的任务都很重。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条锈病对小麦丰收带来的危害,我建议要做到:“早安排、早防、早治”,怎样做好以上三点,那就需要农业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小麦条锈病的特征及条锈病的防治方法,下面根据一些对小麦条锈病的个人认识,阐述关于小麦条锈病的特征及防法方法,让广大农业工作者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小麦条锈病的特征,落实各项防控防治技术措施,把条锈病对小麦的危害降低到最低。 【关键词】条锈病特征防控 一、小麦条锈病的特征 (一)条锈病是全世界公认常见的小麦病害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经常发生的小麦病害。在我国小麦种植中,常见的三大病害当是最广、危害最大的就是小麦条锈病了,此病种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部、西南部、黄淮海区域的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病害流行时,对当地的小麦丰收及农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在我国建国初期的1950年、1964年发生过二次,后来在1990年流行的一次范围最大、面积最广,使我国小麦减产几十亿公斤。条锈病流行的年份里,可以使小麦减产20%~3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二)小麦受害初期,在受害部位出现褪绿斑点,以后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孢状夏孢子堆,随后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出现鲜黄色粉状物。夏孢子堆表皮开裂不明显。夏孢子堆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后期当环境条件不适宜夏孢子发生时,夏孢子堆转化为黑色、狭长形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多个融合,埋伏在表皮下,表皮不破裂 二、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一)条锈病的预防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要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分区治理”的原则,建立持续控制的长效机制。根据今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趋势,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广抗病品种,秋播药剂拌等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为载体,抓好秋苗期挑治,春季早治、普发流行期统防统治等关键环节,大力开展小麦条锈病扩散流行防控隔离带示范区建设,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二)主要技术措施 采取分区治理,重点抓好播前,秋苗,春季三个关键时期,推行生态治理,药剂拌种,选用抗病品种,适时化除等综合技术措施。 1.重点做好抗耐病品种推广。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明白纸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明白纸 1、小麦纹枯病。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20%的田块时喷药,亩用有效成分井冈?腊芽菌可湿性粉剂(4%+16亿个/克)20克,或烯唑醇6克,或苯甲?丙环唑6-9克或井冈霉素10克,或丙环唑10克。防治时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喷雾后10天左右再喷一次。遇涝时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2、小麦红蜘蛛。小麦返青期,每市尺行长有虫200头以上的田块,立即喷药防治。亩用有效成分联苯菊酯2克,或马拉硫磷15克。 3、小麦蚜虫。注意保护利用天敌,重点保护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等优势种天敌。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22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不必施药防治麦蚜。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500头/百株,穗期800头/百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亩用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亩用有效成分吡蚜酮5克,或啶虫脒2克,或吡虫啉4克,兑水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 4、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初花期(扬花10%),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特效型较好的农药,如亩用有效成份咪鲜胺15克,或氰烯菌酯50克,或甲基硫菌灵70克,或亩

用36%多菌灵〃三唑酮悬浮剂100克,喷雾防治;若花期多雨或多雾,应在药后7天左右,再喷一次。 5、小麦白粉病。小麦孕穗期,对上三叶病叶率达15%的田块,亩用有效成分三唑酮10克,或烯唑醇8克,或丙环唑乳油10克,或腈菌唑4克,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续施药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6、小麦吸浆虫。旱作区小麦,在吸浆虫中蛹盛期亩用有效成分啶虫脒7克,或辛硫磷80克拌细土20公斤均匀撒到麦田,并用绳拉动或用竹竿拍动麦穗,使药入土,杀死虫蛹;药后浇水或抢在雨前施药效果更好。成虫盛期亩用有效成分啶虫脒9克,或倍硫磷37.5克,兑水喷雾防治。

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的低温高湿病害,是小麦生产上最具威胁性的病害,其发生面积大、范围广、流行成灾率高、危害严重,轻者可减产10-20%,重者甚至绝收。 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片上,叶鞘、茎秆、穗部、麦壳和麦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感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其后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期初发病叶片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行,像缝纫机扎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铁锈色粉状物;小麦快成熟时,叶片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色夏孢子堆,散发出鲜黄色粉末状的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短线状,扁平黑色冬孢子堆。 为控制条锈病的流行危害,应合理搭配推广多系列抗病小麦品种,采取药剂拌种,春前挑治发病田,春后早治、普治的防治策略。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选用抗病良种 种植抗病良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基本措施。推荐使用川麦104、绵麦367、川麦53、内麦836、川麦62等优质抗(耐)病小麦品种。 二、搞好药剂拌种 小麦种子药剂拌种是预防小麦条锈病的一项费省效宏

技术措施,可推迟条锈病发病一个月,还可兼治白粉病等多种病害。方法是每10-15公斤小麦种子用6%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5毫升或10公斤种子用2%戊唑醇干拌种剂(或湿拌种剂)10克,拌种时要按规定剂量使用,不能随意加大用量,防止产生药害,拌种后立即播种,现拌现用,当日播完,并适当增加药剂拌种后的用种量(10-15%)。同时,要抓好两季田的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防止发生湿害。 三、适期药剂防治 田间药剂防治的关键是早治,统一普遍防治,要采取发现一株防治一块,发现一块防治一片的策略。一是春前早查早治,一经发现病株或病团要立即施药,防治病害扩散蔓延;二是抓住2月下旬至3月底我县小麦条锈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当田间病叶率达0.5-1%时,要普遍用药防治一次,并及时查漏补喷,重病田隔7-10天再用药一次,不能等到4月初大面积发病时再用药。每亩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克或25%丙环唑乳油30~40毫升或12.5%氟环唑乳油30~40毫升或80%戊唑醇乳油10毫升,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兑水45~50公斤手动喷雾,或兑水10~15公斤机动喷雾。

小麦病害

小麦雪霉叶枯病 小麦雪霉叶枯病又称小麦雪腐叶枯病、红色雪腐病,发病时期会出现严重的腐烂,造成小麦减产所以农民朋友们应该要了解小麦雪霉叶枯病。 为害症状 从小麦发芽期至成熟前均可发病。产生芽腐、苗枯、鞘腐、叶枯、穗腐等症状,其中叶枯和鞘腐最重要。芽腐和苗枯种子萌发后,胚根、胚根鞘、胚芽鞘等腐烂变色,胚根少,根短。胚芽鞘上生条形至长圆形黑褐色斑,严重的烂腐,表生白色菌丝。病菌基部的叶鞘变褐坏死,且向叶片基部发展,致整叶变褐或变黄枯死。病苗生长衰弱,根系不发达或短,苗矮,第一、二叶短缩,发病重时整株呈水浸状变褐腐烂或死亡,死苗倒伏,表面生白色菌丝。基腐和鞘腐拔节后抽穗前发病部位上移,病株基部1~2节的叶鞘褐变腐烂,叶鞘枯死后由深褐色变浅至枯黄色,与叶鞘相连的叶片也染病或迅速变褐枯死。鞘腐多从上部叶鞘与叶片相连处始发,后向叶片基部及叶鞘中下部发展,病叶鞘变为枯黄色或黄褐色,变色部无明显边缘,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的红色霉状物。上部叶鞘染病后可致旗叶和下一叶枯死。叶枯成株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后扩展为椭圆形至后圆形大斑。发生在叶缘的多呈半圆形,大小1~4cm,我为2~3cm,边缘灰发色,叶间污褐色,呈浸润性地向四周扩展,形成不大明显的轮纹数层,病斑上可见砖红色霉状物。湿度大时病斑边缘现白色菌丝层,有时病部现微细的黑色粒点,即病菌子囊壳。后期多数病叶枯死。穗腐个别小穗或少数小穗发病,颖壳上产生水浸状黑褐色斑块,上现红色霉,小穗轴变褐腐烂,个别穗颈腐烂褐色,严重时全穗或局部变黄枯死,病粒易皱缩褐变,表生污白色菌丝。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蓖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后侵染叶鞘,后向其他部位扩展,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病菌生长温限-2~30℃,19~21℃最适。西北地区4~5月降雨多的年份,低温湿度大,有利该病发生。青藏高原麦区,7~8月多雨,气温偏低,除为害叶片外,还可引致穗腐。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阴湿山区和平原灌区易发病。小麦抽穗后20多天,降雨量以上位叶发病影响较大。小麦拔节孕穗期间受冻害,抗病性降低。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在春小麦栽培区,小麦灌浆至乳熟期是该病流行盛期。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水肥管理、播期、密度等与发病关系密切。春灌过量、浇水次数过多、生育后期大水漫灌或土粘重、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的田块、施用氮肥过量、施用时期过晚易发病。播种过早,播量过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对分蘖性强的矮秆品种尤其要注意控制播种量。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当控制追肥。冬季灌饱,春季尽量不灌或少灌。早春耙耱保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2)对低湿、高肥、密植有可能发病田块或历年秋苗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越冬前和返青后喷洒80%多菌灵超微粉剂1000倍液,每667m2用量50g超低量或常规喷雾。也可选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 小麦褐斑病 小麦褐斑病为害下部叶片。初生圆形至椭圆形褪绿病斑,后变紫褐色,无轮纹,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该病西北麦区发生较多。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