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宗教经典导读课堂笔记

印度宗教经典导读

印度文学基本情况

范围:南亚、东南亚、中亚

内容:宗教文学,世俗文学,史诗,诗歌,戏剧,格言,故事,科学散文;文学作品与应用文之间无严格界限。

语言:东印度日耳曼语(印度伊朗语),达罗毗荼语,扪达语,藏缅语;以印欧语系为主。古印度语:吠陀语(Veda),经典梵语,中古印度语,梵语(samskrtam),俗语(partita)第一位可考语法家:波你尼(Panini)

印度宗教基本情况

本土三大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耆那教教徒名字后面加Jain。

印度宗教发展史:

前1500-前500年:吠陀时代

前500年左右:佛教、耆那教产生(耆那教的兴起几乎与佛教处于同一时代)

前327年:亚历山大入侵印度

前321年:希腊Megasthenes访问孔雀王朝

前268-1前232年:阿育王

公元后:历史见于汉文记载和阿拉伯文记载

印度教:视吠陀为第一经典,将对毗湿奴与湿婆的崇拜发展到顶峰。

印度教与佛教、耆那教的根本区别为是否将吠陀视为第一经典。

耆那教:创始人为大雄(Mahavira),被后世尊称为“耆那”(jain),但最早被称为耆那的是佛陀。耆那教分为天衣派和白衣派,经典分为12支。耆那教崇尚苦行,只在印度

本土传播,推崇宗教自杀(绝食而死)。

耆那教五戒:不杀生、不欺狂、不偷盗、不奸淫、不蓄私财。

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吠陀文学

Veda本意为知识,专指婆罗门的宗教知识。

分类

I.吠陀本集(Samhit):(三明/三学——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

1.《梨俱吠陀》(Rig-Veda,赞歌)

概况:公元前1000年完成,早期为口耳相传,很晚才整理成书面文字。有1028组诗歌(Sukta),其中250组先给因陀罗(帝释天),分为10书,内容为对神和领主的赞歌以及神话。

家族书(第2-7书)为经(Vedanga),较古老;第9书最古老,第1、10书较新,第8书为两人合著。

背景:雅利安人入侵时期,四种姓尚未划分,反映出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人与神的地位比较平等,当时盛行土葬,人们对死亡看得很淡。

内容分类:叙事诗歌(Akhyana)——讲述洪呼王和广延天女的故事

谜语(Brahmodya)——有辩论、智力竞赛的意思;

布施赞歌

安抚之歌

2.《娑摩吠陀》(Sāmaveda,旋律)

概况:共1810颂,有重复,实际内容为1549颂,其中75颂为原创。分为诗歌集(Arcika)、诗歌增集(Uttararcika),按实际祭祀顺序(曲牌名)排序,祭祀目的为主。歌者从诗歌集学习歌唱方式,从诗歌增集学习在祭祀中唱的赞歌,按神位排序,高低音用手指动作记忆。

3.《夜柔吠陀》(Yajurveda,祭祀口诀)

概况:黑夜柔吠陀早于白夜柔吠陀,两者都包含宗教仪式的必要韵文,黑夜柔吠陀额外包含仪式的注解散文与施行细则。

内容分类:白夜柔吠陀——本文与释文区分清楚;

黑夜柔吠陀——本文与释文分辨不清,混有梵书。

4.《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咒语)

概况:包括祈祷咒语和诅咒,共731颂,600句诗,格律不严格。分为20书,所有内容的1/7与梨俱吠陀雷同,主要抄自梨俱吠陀第1、7书。阿达婆吠陀第20书是梨俱吠陀的文摘,第15、16书为散文体。各书按作者门派和内容、形式即诗句数目的顺序排列,文学目的为主。

背景:产生于民歌婆罗门化阶段。里面出现了梨俱吠陀中没有的老虎;婆罗门在四种姓中地位最高;诸神褪色。

内容分类:治病诗歌和咒语(疾病人格化,区恶魔的名字),健康长寿的祈祷及祝福咒语,赎罪和涤罪咒语,敬、爱咒,和谐咒,降魔和克敌咒,护王咒,护婆罗门咒语,

祭祀咒语,神智和宇宙论的诗歌(晚期作品,不探求真理和解脱,偏重神秘主义)II.梵书(Brahmana)

概况:Brahmana本意为圣言、祈祷和神圣的知识,后指祭司、祭祀学,引申为有学问的祭司对某一处经文的解释,以及祭司对祭祀学的理解。梵书为散文体。每部梵书都与四部吠陀本集中的一部联系起来,并属于某个学派。规定了婆罗门的四项义务(出身、品行、名誉、教化民众)和民众的四项义务(尊敬婆罗门、布施婆罗门、不欺负婆罗门、不杀婆罗门)。

内容分类:律(Vidhi)——对行为的规定,对一些神和器物的名字做词源学解释;

释(Arthavada)——包含故事(Itihasa)、传说(Akhyana)、神话(Purana),风格与梨

俱吠陀相近。

III.森林书(Ara?yaka)——记录秘密和危险的仪式;奥义书(Upanishad)——从秘密仪式转向哲学思想。

概况:Ara?yaka本意为祭祀的神秘、祭祀的哲学。森林书和奥义书的部分故事主人公并非婆罗门,森林书体现了婆罗门与非婆罗门的思想融合,奥义书用于“弃世”阶段,是吠陀的末尾。奥义书内容顺序:散文体、韵文、散文体、体现秘密教法的本质。

背景:奥义书反映了婆罗门拘泥于祭祀形式时其他种姓开始探讨深刻的哲学问题,婆罗门也追求解脱。“人生四阶段”学说:梵行(勤奋好学)→家居(享受生活)→林居(疏远家庭)→弃世(抛弃家庭)

IV.经(Sutra):与古法有关。

概况:吠陀支(vedā?ga)即所谓吠陀的“六支”,被认为是吠陀的补充说明,多半以歌诀式的“经”(Sutra)体写成。有人认为,这些文献实际并不属于吠陀,而只是对当时的一些学术成果的总结。四部吠陀各有自己专属的式叉、劫波、阐陀和树提,毗迦罗那和尼禄多则由所有吠陀共享。

内容分类:式叉(siksa),语音学;劫波(kalpa),宗教仪轨;毗迦罗那(vyakara?a),语法学;尼禄多(nirukta),词源学;阐陀(chandas),韵律学;树提(jyoti?a),

天文学。

吠陀祭祀仪式

1.家庭仪式:建立在“习俗”之上,只需生1堆火。

2.听闻仪式:建立在“听闻”吠陀圣书之上,国王或长者为祭主,不需要操作仪式,只需酬

金。生3堆火,有严格的规程。

听闻仪式须4个祭主:呼唤者——请神、赞神,掌握赞歌(梨俱吠陀);

歌者——准备和献祭,唱歌,内容为娑摩吠陀;

施祭者——实施祭祀,背诵散文,内容为夜柔吠陀;

上祭司——监督者,掌握以上三种吠陀。

3.马祭:世俗王权中最重要的祭祀

史诗

概况:来源于梨俱吠陀的叙事诗歌,梵书中的传说、故事和神话;是节日和集会中讲述的故事,与婆罗门和刹帝利有关。

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

概况:Mahabharata本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主要讲述俱卢族灭亡的战争,分为18书和一部楔子(Khila),共19书,约10万颂,作者是毗耶娑(Vyasa),即广博仙人。

背景:认为性灵(Atman)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梵歌的核心使只管耕耘而不管收获。哲学派系“数论”(Sankhya)与“瑜伽”对立,数论三德为萨锤(satva)、罗闇(rajas)、多磨(tamas),强调无我的履行责任。

内容分类:《初篇》《大会篇》《森林篇》《毗罗篇》《备战篇》《毗湿摩篇》

《德罗纳篇》《迦尔纳篇》《沙利耶篇》《夜袭篇》《妇女篇》《和平篇》《教诫篇》

《马祭篇》《林居篇》《杵战篇》《远行篇》《升天篇》

+《诃利世系》(诃利世系书(harivamsaparvan)、毗湿奴书(visnuparvan)、

未来书(bhavisyaparvan))

非主线部分:1.古代英雄传说,2.神话故事,3.寓言、譬喻和道德故事,4.说教。断代和历史:1.个别传说、神话和诗歌可追溯到吠陀时代;

2.在吠陀时代,一个婆罗多的史诗未曾存在;

3.很多道德故事、格言、苦行诗歌是前6世纪以来佛教和耆那教文学的共同渊

源;

4.前6-4世纪摩诃婆罗多的故事已存在,但并不广为人知;

5.前4世纪,摩诃婆罗多一定不存在;

6.前4世纪至4世纪,摩诃婆罗多转变到现在的汇编本模式;

7.4世纪基本形成现在的篇幅、内容和特性;

8.之后的几个世纪,细微的改变和添加仍在进行;

9.对整部史诗断代没有意义,每个部分的断代是可行的。

罗摩衍那(Ramayana)

概况:蚁垤(Valmiki)被认为是作者,它被称为“第一诗人”,罗摩衍那被称为第一诗。修辞(Alamkara)从此开始,罗摩衍那是史诗和艺术诗歌的中间产物。共24000颂,分为7书,主要讲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

内容分类:《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

《后篇》

断代和历史:1.较晚成熟的为第1、7书,与第2-6书间隔时间相当长,罗摩由人变为半神经历了很长时间。

2.罗摩衍那很早时已经很著名,此时摩诃婆罗多尚未定型。摩诃婆罗多中提到

罗摩衍那,而罗摩衍那中没有摩诃婆罗多的任何痕迹。摩诃婆罗多的漏洞贯

穿始终,罗摩衍那除第1、7书之外内容非常严谨。

3.罗摩衍那在前2世纪后期成型,摩诃婆罗多在4世纪成型。

4.摩诃婆罗多的核心内容早于罗摩衍那的内容。

5.吠陀时代没有罗摩的史诗,只有很少罗摩的传说。

6.早期佛教文献没有罗摩衍那的痕迹,罗摩衍那中没有明显的佛教痕迹,但受

其影响。

7.希腊的影响在罗摩衍那中找不到。

8.前4-前3世纪,蚁垤利用早期梵语创造史诗,他和罗摩是同时代的人。

往事书

概况:是一类古印度文献的总称,出现于史诗之后,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被认为是朝圣进香活动的产物。往事书在印度被看做正史,讲述创世传说和诸神、英雄、圣人和人类祖先的事迹,以及王统世系,是印度教的经典。往事书内容几乎等同于《诃利世系》,受众为听不到吠陀的人(妇女、首陀罗等)。往事书分为18本,通常为问答式诗歌体,由毗耶娑创作,但内容、形式并不统一,无相互联系。另有18本副往事书。

佛教经典——三藏(tripi?aka)

I.律藏(vinayapi?aka),内容是有关佛教戒律的规定与讨论。

1.经分别(Sutta-vibha?ga),侧重在“止持”(varitta),即为佛世尊所禁止、不能做的行

为,比如比丘不能行淫、不能杀生、不能接受金银钱、不能非时食等等。分为比丘分别和比丘尼分别。

2.章节(Khandhaka)侧重在“作持”(caritta),即佛世尊制定应当做的行为,比如应当如

何让人出家、达上,僧团应当如何进行诵戒,袈裟应当如何缝制,住所应当如何建造等等。分为大品(第1-10章节)和小品(第11-22章节)

3.随附(Parivara),以问答形式归纳前述内容吗,一共分为19品。

II.经藏(sutrapitaka),指释迦牟尼诸弟子所传述的释迦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其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作。

1.长部,分为三品:《戒蕴品》《大品》和《波梨品》,共有34部佛经。

2.中部,涉及佛教的所有基本教义,包括四圣谛、业报、无我、禅定、涅槃等,还有驳

斥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等外道思想,分为三编:《根本五十经编》《中分五十经编》和《后五十经编》,这些经文共有152部佛经。

3.相应部,分为五品:有偈品,因缘品、犍度品、六处品、大品,共有7762部经归入

56个相应。其中有偈品主要涉及佛教伦理,其他四品中的经文涉及佛教各种教义。

4.增壹部,共有9557部经分入11集。

5.小部,一般认为晚于前四部尼迦耶,具有补遗性质,包含一些古老佛经,共有15部

佛经。

III.论藏(abhidharmapitaka),包含了四种有关于生命终极的究竟法,即心法、心所法、色法和涅槃法。这四种究竟法,意在对众生进行了分析和解说,一切都是因缘条件和假合。

1.法集论,分为四品,为对诸法进行分类阐述。

2.分别论,分为十八品,论述蕴、处、界、谛和根等十八种佛教概念。

3.界论,分为十四品,论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念住、四谛、四禅和五力等佛教

概念。

4.人施设论,分为十品,论述各种具体的人物。

5.论事,分为二十三品,为二百一十七论,以分别说部观点批评其他佛教部派。

6.双论,分为十品,论述诸法的关系。

7.发趣论,主要运用二十四缘分析诸法的关系。

耆那教文学

概况:最古和最重要的经典是“十二支”,记录了大雄及其他祖师的言行,于公元前3世纪华氏城第一次结集时整理,后第十二支散佚。454年在伐拉彼第二次结集时,由提婆达希伽尼重新将余下的十一支编集。对于这套经典,白衣派认为是真传,天衣派则认为是伪造。两派共同承认的经典是乌玛斯伐蒂所著的《入谛义经》。

I.十二支

1.ayaramgasutta,僧人的日常行为及附录;

2.suyagadamga,僧人的行为及与外道的对抗;

3.thanamga,概念,由1-10组成;

4.samavayamaga,接前部,概念;

5.bhagavati,对教义的阐述;

6.nayadhammakahao,例子和宗教故事;

7.uvasagadasao,居士十戒;

8.amtagadadasao,完结苦行十章;

9.anuttarovavaiyadasao,有关高僧绝食自尽;

10.panhavagaranaim,问与答;

11.vivagasuyam,熟业书,业报;

12.ditthivaya,各种见。

II.有关灵魂(jiva)的对话

III.如同吠陀的parisista

IV.段(cheda)

经典诗歌

I.艺术诗歌(kavya)

特色:特指形式讲究的诗艺,重点在形式,有时用于宫廷,也称作宫廷诗歌。(英雄诗歌是原先的宫廷诗歌)蚁垤被称为第一个艺术诗人。

风格:图像和比喻的堆砌,冗长的模式化描写,韵和律的使用,生僻字,文字游戏,迂回描述,一语双关。

创作要求:字典、语法书、兵法、房中书、格律、诗学。

历史及代表:

起源:前2世纪有可考作品,脱胎于史诗、情歌和颂歌。

最早的宫廷诗为前4世纪的史诗patalavijaya和jambavativijaya。

前2-2世纪没有梵语诗歌,只有俗语诗歌。

繁荣期:笈多王朝(4-8世纪),4世纪达到繁荣期。

伽梨陀娑(Kalidasa),与超日王同时代,代表作有抒情长诗《云使》(Meghaduta),史诗《鸠摩罗出世》(Kumarasambhava)《罗怙世系》(Raghuvamsa)和剧本

《沙恭达罗》(Sakuntala)《摩罗毗迦与火友王》(Vikramorvasiya)《优哩婆湿》。

晚期:9-12世纪。

月天(Somadeva)的代表作《故事海》(Kathsaritsara)。

1.艺术史诗

(1)马鸣(Asvaghosa),认为写诗要求掌握对艳情知识和战争场面的描写,其中前者用于王子的宫廷生活,后者用于佛魔之战。代表作有《佛所行赞(buddhacarita)》《美难陀传(saundarananda-kavga)》《经庄严》《金刚针》《大乘起信论》

(2)Avadana文学,Avadana本意为大事、因缘。主人公可以是菩萨的过去世,可以是对未来的授记,也可以是现世业报和圣徒传。主要作品有Avadanasatake和《贤愚经》(Karmasataka)

(3)Mahakavya文学,被认为是梵语文学中最负盛名的形式,特点是华丽和精细描述的风光,爱情,战斗等一切显示诗人描述能力的技能。

(4)古典和后古典的艺术史诗取材于古老神话和英雄传说。

(5)Mallinatha,为《罗怙世系》的第19章和《鸠摩罗出世》的前8章作注释,他只对伽梨陀娑的真迹作注。

(6)Bhatti的作品Ravanavadha被称为Bhattikavya,这不只是诗作,而是政治学和语法的范本。Bhatti的很多诗以展示语法和诗艺为目的,同时赞颂国王。

对艺术史诗的评价:宫廷气对诗歌发展不利,印度诗人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思想深度,但创作模式呆板,题材来源与传说而毫无改动。

2.史传,也属于宫廷诗,吠陀的传承谱系、摩诃婆罗多和往事书的世系均可以为史传。印度人有历史观,但没有批判观和史实观。原因是记录历史的人为宫廷诗人和僧侣。史传从原初开始讲述,神话与历史混合,没有具体的时间观念。但史传页并非完全中立,作者有自己的道德观。

3.抒情诗,是印度最早的诗歌形式,诃利世系的情节演变为诗歌题材,主题多为艳情。最早的抒情诗由俗语创作,著名的俗语诗歌集有《七百咏》。最著名的梵语抒情诗为伽梨陀娑的抒情长诗《云使》,其他著名作品有伽梨陀娑的抒情短诗集《时令之环》,以及Amarusataka 的《百咏》。也有宗教色彩的诗歌,如为吠檀多(Vedanta)作品。胜天的《赞颂牧牛童》综合了宗教和色情,每8个诗节为一组。内容取自摩诃婆罗多的诃利世系,讲述牧牛童与牧牛女调情的故事。

对抒情诗的评价:印度抒情诗以情欲为第一位,艳情浓烈,极度追求自然的感觉。

4.格言和谚语诗,色情经常和宗教完美结合,代表作为伐致呵利的梵语诗集《三百咏》(Satakatraya)

5.诗歌集

6.艺术小说,是散文体的艺术诗歌,最突出的为艳情,分为浪子小说、风俗小说、童话小说。代表作为檀丁的《十公子传》。

7.占布,是艺术诗歌的特殊形式,诗句与散文是同等的,两部分表达的内容相同。

II.戏剧,是印度经典文学各种形式的汇总,原型是带有表演的叙事歌舞。印度戏剧没有悲剧,不体面的行为不允许在幕中出现,但可在幕间暗示。主人公的死亡在幕间也不允许表现。印度戏剧的宗旨是“对生活的模仿”。

内容:戏以祈祷开始,然后是序幕,报幕员赞神和说开场白。报幕员即为剧中男主角,女主角为男主角的妻子,非常漂亮。还有一个交际花,有一个丑角,称为Vidusaka,是婆罗门。男主角还有一个清客。

戏文:对白为散文、韵文交错。韵文有朗诵和歌唱,伴有音乐、歌唱和舞蹈。上等人(含尼姑、王后、宰相的女儿和交际花)用梵语,女人、下等人(含Vidusaka)用俗语。印度戏剧与希腊戏剧的关系:两者均无前幕布,有后幕布把舞台与后台隔开。印度戏剧可能

来源与本土的叙事诗歌。

1.《婆罗多舞论》,是最早的戏剧作品,为百科全书式的,综合很多文本,形式主要为记颂

体,共38章,将情绪分为10种:艳情、滑稽、悲悯、暴戾、英勇、恐怖、厌恶、奇异、平静、慈爱,列举10种戏剧:

(1)传说剧,属于正剧。主人公为国王、神和半神,取材于神话或历史,表现所有情绪,特别是爱情和勇气,语言高贵。有4-5名演员,5-10幕。

(2)创造剧,主人公为社会大众,情节自创。下等人也可以出现在舞台上,有5-10幕。(3)独白剧,为独角独幕剧。形式为一个浪子讲述他的故事,其他人物有他模仿,情节自创,艳情主题。

(4)笑剧,艳情题材,情节自创。主人公为修行人、婆罗门、国王或促狭鬼,情绪明朗。

有1-2幕。

(5)斗争剧,取材于神话中的神怪故事,有4幕,特色为魔幻和特技。

(6)纷争剧,为独幕战争戏,英雄题材,女性角色较少。

(7)神魔剧,在天堂所演出的。

(8)街道剧,有1-2幕。

(9)感伤剧。

(10)掠女剧,有4幕。

另有一种从属类别Natika,以艳情为主要情绪,女人为主角,形式为歌舞。

2.佛教戏剧,产生于2世纪,俗语和梵语交替使用。

3.跋娑(Bhasa)的戏剧和其他:

跋娑的代表作为《惊梦记》。一般戏剧序幕较长,且会提到作者的名字,跋娑的作品序幕短,不报作者名字,谢幕词均为“但愿狮子般强壮的国王统治整个大地”,全剧篇幅较短。

首陀罗迦( Sudraka )的作品《小泥车》充满生活气息和反抗精神,表现出对佛教的同情。

4.伽梨陀娑的戏剧和其他:

伽梨陀娑最著名的作品为《沙恭达罗》,取材于摩诃婆罗多,是典型的童话戏剧。其他作品有《优哩婆湿》《摩罗毗迦与火友王》

戒日王(Harsadeva)代表作有《璎珞传》《妙客传》《龙喜记》。

薄婆菩提(Bhavabhuti)代表作有《大雄传》和《罗摩后传》。

5.晚期戏剧,形式有钵头和合生。

III.诗学

1.Bhamaha,强调关于诗歌、修辞、错误、诗艺的逻辑和语法的纯净,代表作品《Kavyalankara》。

2.檀丁(Dandin),强调诗体和修辞,认为风格由诗德决定。他将风格分为两种:维达巴风格(vidarbha)和高达风格(gauda),前者婉约后者豪放,他本人偏爱前者但否定高达风格,因为不同的风格各有其魅力。代表作《诗境》(Kavyadarsa)。

对修辞分类:(1)意义修辞,分为比(upama)和喻(rupaka);

(2)词语修辞,主要为反讽。

技巧:Yamaka,指人为的押韵,同样的音节反向、向上、向下出现,诗句中只有很少的元音和辅音。

3.Vamana,认为诗歌的灵魂在风格中,由美学理论和语法的实现组成。

4.其他诗人

(1)Udbhata,与Vamana同时代,认为是个的灵魂在于rasa,代表作《韵论》。

(2)喜增(Anandavardhana),认为好的诗有两种——说出来的和没说出来的。后者即为“韵”,是诗歌的灵魂。对《韵论》作注,称为《韵光》。

对诗歌分类:a.真诗歌,全部内容是韵;

b.韵为从属部分的诗歌;

c.重在华丽辞早的诗,是最差的。

IV.格律(chanda)

概况:格律的产生早于诗歌,格律的和谐被神话化。小部分与吠陀诗歌有关,大部分与世俗生活有关。吠陀的格律以音节计,数量变化单一,还有以mora计数的。Chandasutra 不仅涉及梵语,也涉及世俗诗歌。不同诗人对格律有不同偏好。

代表人物:Pingala,他的格律证明了世俗文学的繁荣,作品名称多来源于情歌。

V.叙事文学,最常见的形式是插叙,即框型结构。故事,角色为普通人,以娱乐为目的;童话,魔幻风格;动物故事,角色为人格化的动物;寓言,以教育为目的。

分类:1.民间童话、故事和笑话,以俗语创作,口耳相传;

2.作者以宣传宗教为目的收集的故事,代表作《本生经》;

3.梵语故事,传授政治和智慧的故事,代表作《五卷书》《利益示教》;

4.以娱乐为目的的故事,起初以俗语创作,后用梵语创作,小说形式,故事中插入故

事,代表作《伟大故事》《僵尸鬼故事》《鹦鹉故事》;

5.梵语艺术散文小说,不是故事集而是艺术诗歌,代表作《十公子传》《仙赐传》。

附录:梵语汉语对照

Abhidharmapitaka,论藏

Agnihotra,火祭

Akhyana,叙事诗歌,传说

Alamkara,修辞

Alamkarasatra,庄严论,修辞

Anandavardhana,喜增(人名)

Ara?yaka,森林书

Arcika,诗歌集

Arthavada,释

Asvaghosa,马鸣(人名)

Atharvaveda,阿达婆吠陀,咒语

Atman,性灵

Bhasa,跋娑(人名)

Bhavabhuti,薄婆菩提(人名)

Bhavisyaparvan,未来书

Brahmana,梵书

Brahmodya,谜语

Buddhacarita,佛所行赞

Chanda,格律

Chandas,阐陀

Cheda,段

Dandin,檀丁(人名)

Dhama,公理和道德

Dharmasutra,种姓

Gauda,豪放

Grhyasutra,日常生活的规范、仪式,是研究印度日耳曼人的资料

Harivamsaparvan,诃利世系书

Harsadeva,戒日王(人名)

Itihasa,故事

Jain,耆那教徒,耆那

Jiva,灵魂

Jyoti?a,树提

Kalidasa,伽梨陀娑

Kalpa,劫波

Karmasataka,贤愚经

Kathsaritsara,故事海

Kavya,艺术诗歌

Kavyadarsa,诗境

Khandhaka,章节

Khila,楔子

Kumarasambhava,鸠摩罗出世

Mahabharata,摩诃婆罗多

Mahavira,大雄

Manadala,书

Meghaduta,云使

Moksa,解脱

Nirukta,尼禄多

Niti,政治

Pali,巴利文

Panini,波你尼

Parivara,随附

Partita,俗语

Purana,神话

Raghuvamsa,罗怙世系

Rajas,罗闇

Rajasuya,加冕

Rama,罗摩(人名)

Ramayana,罗摩衍那

Rig-Veda,梨俱吠陀,赞歌

Rupaka,喻

Sakuntala,沙恭达罗

Samhit,吠陀本集

Samaveda,娑摩吠陀,旋律

Samskrtam,梵语

Sanjaya,桑遮耶(人名)

Satakatraya,三百咏

Satva,萨锤

saundarananda-kavga,美难陀传

S ik sa,式叉

Sita,悉多(人名)

Soma,苏摩祭

Somadeva,月天(人名)

Srautasutra,祭仪

Sudraka,首陀罗迦(人名)

Sukta,诗歌

Sulvasutra,绳经

Suta,歌人,婆罗门与刹帝利的混血儿,属特殊种姓Sutra,经

Sutrapitaka,经藏

Sutta-vibha?ga,经分别

Tamas,多磨

tripi?aka,三藏

upama,比

Upanishad,奥义书

Uttararcika,诗歌增集

Valmiki,蚁垤(人名)

Veda,吠陀

Vedanga,经,吠陀支

Vedanta,吠檀多

Vidarbha,婉约

Vidhi,律

Vikramorvasiya,摩罗毗迦与火友王

Vinayapi?aka,律藏

Visnuparvan,毗湿奴书

Vyakara?a,毗迦罗那

Vyasa,毗耶娑(人名)

Yajurveda,夜柔吠陀,祭祀口诀

Yamaka,人为的押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