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概念和分类

(一)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概念导管相关性感染为插入各种血管导管后发生的感染,包括局部和全身感染,其中全身感染最严重,造成的死亡率约 12% ~ 25% 。(二)导管相关感染的种类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全身感染又包括导管相关性的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ion blood streem infection ,CRBSI) 、败血性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局部感染包括穿刺口的局部感染和小室感染。

(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CDC , 2002 )指患者使用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 48 小时后发生感染的现象,经导管头端培养出的微生物与患者外周血所分离出的微生物相同,并伴随临床症状,称为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

二、静脉导管相关感染

(一)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危害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静脉导管的感染占医院感染的 13 %,仅次于尿路感染。 90 %的静脉导管感染发生于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是院内感染中花费最高的项目之一,增加了医疗成本,延长了患者住院天数。美国每年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大约有 80000 人次, ICU 中CRBSI 发生率的中位数为 1.8~5.2 人次 /1000 导管日,每年因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死亡的人数是 28000 人,每一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花费大约 45000 美元,每年总共花费 2.3 亿美元。

(二)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分类及常见类型的诊断(美国 CDC )

1. 导管微生物定植:插管部位无临床感染征象,而导管末端半定量培养发现微生物≥ 15CFU/ 平板。

2. 局部感染:穿刺部位 2CM 内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有硬块,穿刺口有炎性分泌物;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血培养阴性。

3. 小室感染:完全植入式输液工具(输液港)表面的皮肤有红肿、坏死,或包容皮下输液港的软组织腔室产生脓性分泌物。

4. 隧道感染:覆盖导管表面组织和穿刺部位大于2CM 、沿置管的皮下途径出现红、肿、压痛,伴有或不伴有全身感染的表现。

5. 输液相关的血液感染:输液和经其他部位静脉抽取的血液分离出相同病原体,且无其他感染来源者。

6.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导管定量或半定量培养和其他静脉抽取的血液培养分离到相同病原体,并且病人有血液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 / 或低血压,而无明显的其他感染来源;血流感染病人导管培养不能取得实验室证据,但如果拔取导管全身感染征象好转,可认为是 CRBSI 的间接证据。

(三) CRBSI 病原学诊断

1. 导管管尖培养:接种方法 ( 半定量培养 ) :取导管尖端 125px ,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一次,培养 24 小时,细菌菌数≥ 15cfu/ 平板即为阳性。

2. 从穿刺部位抽血定量培养,细菌菌数≥100cfu/ml ,或细菌菌数相当于对侧同时取血培养的 4 ~ 10 倍;或对侧同时取血培养出同种细菌为阳性。导管感染微生物来源:病人自身皮肤;静脉输液操作者双手;输液接口污染;远处感染血源性播散;输入已污染液体。

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有:

( 1 )长期住院;( 2 )长时间留置导管;( 3 )输液连接口上高菌落数;( 3 )穿刺部位的高菌落数,如使用的敷料不当,局部有血迹残留等,都可以导致局部

的高菌落数;( 4 )留置的部位:股静脉比颈静脉容易发生感染,颈静脉又比锁骨下静脉更容易发生感染;( 5 )穿刺包消毒不彻底或使用了过期的穿刺包、局部及导管残留血迹都是容易导致感染的原因;( 6 )置管时的无菌屏障不足;( 7 )穿刺技术水平差,导致的创伤越大感染发生率就越高;( 8 )导管材质、病人抵抗力等也是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

四、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及控制

(一)正确选择导管并留置合适时间静脉导管分为外周浅静脉导管和中心静脉导管。不同导管留置的时间是不同的,而且要根据病人输注的药物、病人的情况、疗程选择不同的静脉导管,如果需要长期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可以留置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如果输液时间比较短,而且药物的刺激性比较小,可以选择套管针。

(二)皮肤准备如果局部毛发比较多,我们推荐要剪除而不用剃除的方式去除,因为剃除容易损伤病人的皮肤,引发局部的感染,容易导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皮肤的消毒要选用合格的皮肤消毒剂,要考虑它的有效浓度、适应范围和质量。美国静脉输液协会( INS )及 CDC ,推荐使用的一些皮肤消毒剂包括 2% 的葡萄糖洗必太、碘伏、 70% 的酒精、 2% 的碘酊等。

(三)科学洗手在为病人穿刺置管前后要进行科学洗手,洗手的方法要采取七步洗手法,保证洗手的质量。而且要严格把握洗手时机,在接触病人前后要及时洗手,尽量不用多次用抹手巾。另外,应选用适当的洗手液进行洗手。(

四)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要求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要求有:严格无菌操作;提高穿刺水平,减少穿刺损伤;选择可控制的环境下插管;使用最大的无菌屏障,要求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戴口罩、帽子、还要有大铺巾;要选择适当的插

管位点和导管种类,研究证明, Teflon 、硅胶、聚亚胺酯等材质的导管感染率较低;病人应戴口罩或将头转向对侧,防止病人呼吸或讲话时污染穿刺点;使用无粉手套或用无菌盐水冲洗净无菌手套的滑石粉,避免滑石粉进入血管,造成化学性静脉炎;消毒及铺巾结束后应更换新的无菌手套;消除局部及导管残留的血液;使用半透膜的透明敷料,便于观察穿刺部位。

(五)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穿刺部位在下肢导致感染的机会大于上肢;成人的CVC 最好放置于锁骨下静脉,避免颈静脉或股静脉置管;使用床边超声进行 CVC 穿刺点定位可以减少机械性并发症的机会。

(六)及时更换输液管道及接头三通接头不用时加盖;间歇性给药的输液管超过24 小时应更换;连续给药输液管及附加装置 72 小时更换;肝素帽使用 7 天、破损(包括 12 号针头穿刺后)、摘下后需更换,正压肝素帽抽血后更换;输注TPN 、脂肪乳时输液管 24 小时更换;输血或成分血每单位更换或每 4 小时更换输血管;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应 96 小时更换。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导管留置的时间越短越好,另外还要注意提高患者机体的抵抗力,注意观察病人感染征兆,及时处理。必要时据医嘱全身应用抗菌药物。

(七)管理和教育

1. 建立专业的静脉输液队伍对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并发症及成本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2. 要加强人员培训、感染监测和评价。感染率计算公式为:(静脉输液通路感染通路数 / 病人静脉输液总天数)× 1000 = 每 1000 个静脉输液日数中的感染通路数。

3. 使用护理套餐:使用护理套餐也是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一个措施,有研究

证实,使用导管照护套餐比分别使用各个导管护理措施更有效。

( 1 )美国 CDC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套餐包括:使用最大的防护屏障;用 CHG 消毒病人皮肤;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需要时才更换导管;导管不用时尽快移除;置管和维护导管时做好手清洁;用透明敷料,渗血时用纱布;不以缝线固定导管;绝对遵从导管照护原则。

( 2 )美国健康促进委员会( IHI )中心静脉导管的照护套餐包括:手卫生;置管时使用最大无菌屏障; 2%CHG 作皮肤消毒剂,对 CHG 过敏者可选用皮肤消毒用碘伏或 70% 酒精;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每天评估,不用时尽快移除导管。( 3 )台湾和信治癌中心的导管维护套餐包括:手清洁;使用单一包装消毒剂;以不缝合的方式固定导管;使用透明敷料,有渗血时使用纱布敷料;敷料污染或不服贴时更换;所有用品放在一换药包内;减少医护人员操作步骤与过程的差异;每日检视穿刺部位;足够的护理人力。

导管相关血液感染预防SOP

1.2.1穿刺点影响感染和静脉炎的发生率。与颈内、锁骨下静脉置管相比,股静脉置管时,发生导管细菌定 植的几率较高,发生深部静脉血栓的危险大,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可能性也高,所以,条件允许时,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作为穿刺点。 1.2.2穿刺部位皮肤细菌密度是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重要危险因素。为了降低感染率,建议选择锁骨下 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尽量不选择颈部、下肢等处。 1.2.如何选择何处作为穿刺点,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患者的舒适性、安全性,皮肤消毒,患者具体情 况(曾经置管,解剖畸形,凝血功能等),发生机械损伤的危险(出血和气胸等),有无床边超声,感染危 险程度等诸多因素。 1.3手卫生和无菌操作 1.3.1外周静脉导管,穿刺和护理前,仔细洗手,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即可有效预防感染。可使用洁肤柔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医务人员的手,也可使用洁肤柔洗手液洗手。但是,无菌手套对医务人员的保护作用更好。 1.3.2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对预防感染的要求更为严格。中心静脉穿刺时、插管时实施更高标准的无菌操作, 例如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铺大无菌单,可显著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2.抗凝药物的应用 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导管上的血栓和纤维蛋白的形成,减少微生物定植的机会,起到一定预防导管相关 血流感染的作用。 3.导管的护理 3.1冲洗及封管。每次输液前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导管,输液完毕,用0.9%氯化钠注射液3 ml封管, 封管要紧密,然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 3.2导管的固定。防止滑脱,固定部位避开关节及凹陷处。 3.3换管。使用时间长、受药物刺激等致管径变细,或导管被压折、血液回流阻塞时,在严格消毒导管周围皮肤后,通过原穿刺点,可以多次换管。一般情况不可超过一月,如有相关导管感染,即时更换。 4.穿刺处皮肤的护理 4.1消毒:每天用新洁尔灭酊消毒穿刺处皮肤一次,防止细菌经皮下隧道逆行入血。 4.2敷料:一般每周换敷料3次,在ICU则每2天1次。采用3M 一次性粘胶,每周换药2次。如敷料污染潮湿即时 更换。 5?术后观察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 制措施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XX县人民医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控感办 2013年8月1日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置管前预防措施: (一)对进行插管和维护操作的相关人员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二、置管时预防措施: (一)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措施。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二)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三)宜采用2%氯己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患者年龄2个月以下的以酒精消毒为宜)。 (四)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五)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六)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三、插管后预防措施: (一)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二)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三)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四)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六)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七)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八)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血管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为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感染率,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针对性控制措施: 一、人员要求 1.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医师应具备一定的资质,进修医生、实习医生、低年资的住院医生等应在上级医生的现场指导下进行操作。 2.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医师应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严格的无菌观念。 3.插管时须严格进行手卫生,并戴帽子、口罩,穿戴手套和无菌衣。 4.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执行手卫生。在触摸导管置入部位前后应遵循手卫生原则,同时也应在置管前后、换管前后及使用、修理导管、更换敷料时遵守。使用了消毒措施后不要再进行置管部位的触诊,除非会再次消毒。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使用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或手消毒。 2.置管和护理过程中坚持无菌技术。 3.置管时使用帽子、口罩、无菌衣、无菌手套,选用大的无菌巾,以保证最大的无菌防护屏障。 4.置管或更换敷料时首选碘伏进行皮肤消毒,消毒2次。 三、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血栓和感染的发生。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 禁止使用导管静脉输液,输血和留取标本。 7. 封管时采用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以管腔内未见血液为佳。用肝素原液封管。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 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二、管理要求 1、各科室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人员职责。 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3、ICU等重点科室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定期分析、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ICU等重点科室应当按《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三、预防控制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4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 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二.感染预防要点。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 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 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 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 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 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 有内向外以同心圆的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要求。消毒后皮 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 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时。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 出汗、穿刺点初学、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 为一次/两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课件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 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应75%酒精或含碘消 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是,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 湿或者浸泡在水里。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h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 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 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 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要是应当尽早 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 导管和动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 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 3. 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 皮肤消毒程序:(1)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2)使用吉尔碘从穿刺中心点环形消毒 2 遍,中间间隔30-60 秒。 5. 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6. **** 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7. 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 或其它耐 药菌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 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 4. 保持导管连接端头清洁,输液或注射药物时,严格消毒,输液完毕,消毒后使用无菌瓶口贴保护接头,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 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及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 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 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 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 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 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定期公布CR-BSI 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 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 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 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 4. 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 院感办 2015-1-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XX县人民医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30题)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30题) 题型 一、单选题(10题) 二、多选题(10题) 三、判断题(10题) 一、单选题 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B ) A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5℃)、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B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C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24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D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24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5℃)、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2. 为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的相关感染,哪项措施不正确( C ) A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单,严格无菌操作

B置管人员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C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首选颈静脉 D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 紧急状态下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 C )小时内尽早拔除导管。 A12 B24 C48 D36 4.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更换置管穿刺点敷料的时间为( C ) A无菌纱布1—2次/周 B无菌纱布1次/天 C无菌透明敷料1—2次/周 D无菌纱布2次/天 5. 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显示正确的是( D )A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阴性,导管段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 B 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不同种类的致病菌 C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不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D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6. 可使用哪种消毒剂擦拭消毒血管导管接触的端口,以减少污染风险?( C ) A 95%酒精 B 洁雪喷雾消毒剂 C 75%酒精 D 新洁尔灭 7.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A 输液连接系统应使用无针连接 B 输注脂肪乳的输液器应每12h更换 C 每天更换输液连接装置可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D三通连接可减少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导管相关 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 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 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 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 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 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 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导管 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 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 CRBSI,特订本措施: 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掌握适应证,除非有医学指征,否则避免导管插入,并尽早拔除,一 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2)所有静脉置管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手卫生,接触病人和操作 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3)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4)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 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5)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中心静 脉插管应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上肢静脉;选择合适的穿 刺部位; (6)规范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7)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 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部位; (2)妥善固定导管,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 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随时更换;保持 局部皮肤清洁;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 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避免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 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 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8)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应掌握有关血管内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的使 用、插入方法、维护方法,接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2)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目标监测),监测结果上报医务处,反馈 科室。 (3)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 院感办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血透室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SOP

血透室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预防的S O P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一、血透用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预防 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包括插管部位细菌感染,导管感染和导管相关菌血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主要靠血培养和导管先端培养,在有中心静脉置管的病人中,病人突然发热、寒颤、和甚至发生低血压时,除考虑原发病及其感染并发症外,临床应首先排除导管相关菌血症。若患者无其他感染病灶,应考虑拔除导管,并做导管-培养和血培养。 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应作到以下几点: 1.医务人员应加强留置导管适应症的筛选,规范的插管操作,规范的护理操作,要进行预防导管相关感染措施的教育和培训。 2.手卫生和无菌操作 (1)对穿刺点触诊前后,置管、更换或调整导管前后,更换辅料和护理前后,使用导管前后必须按照规定洗手。有消毒指征时,可使用快速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留置导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戴手术帽、口罩、无菌手术衣、无菌手套、铺无菌治疗单等。 (3)每次换药前,应对留置导管进行评估,观察导管缝线有无脱落,穿刺点有无分泌物渗血等等,若有上述情况应及时处理。更换辅料时,穿刺点皮肤、导管端口应使用含碘消毒剂消毒。 (4)使用无菌的开口纱布垫于导管皮肤出口处,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导管皮肤出口处,并妥善固定纱布及导管,以防脱出。或用透气性能良好的贴膜,若患者有皮肤过敏则,出汗较多,高温季节,有渗血则使用纱布,不可用贴膜。 (5)覆盖的辅料,若为无菌纱布,可2天更换一次,若为专用贴膜,可7天更换一次(但每隔1-3天来透析时,都必须更换),辅料出现潮湿,松动或者沾污时应及时更换。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 年版)本指南是在2008 年版指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新修订,旨在用简洁实用的方式为急症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预防提供建议。指南全文发布在2014 年7 月的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指南编写由美国医疗机构流行病学学会(SHEA)发起,由SHEA、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院学会(AHA)、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学会(APIC)以及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关注要点 一、急重症医疗机构患者出现CLABSIs 的风险 1. 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出现CLABSI 的风险很高。原因包括多种导管的频繁使用,只用于ICU 患者的特殊类型导管伴有相当大的风险(如带导管导引器的肺动脉导管)。在紧急情况下,需要重复放置导管,而且常常需要长时间放置。 2. 非ICU 人群:虽然在过去20 年,主要关注ICU 人群,但大多数的CLABSIs 发生在ICU 以外的住院部或门诊患者。 3. 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应涵盖其他易感人群,如通过导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术中患者和肿瘤患者。 4. 除了中央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外周动脉导管也有感染的风险。 二、医院获得性CLABSI 的后果 1. 增加住院时间。 2. 成本增加(每出现一次CLABSIs,增加成本从3700 美元至39000 美元不等)。 三、发生CLABSI 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至少有 2 篇CLABSI 研究的支持) 1. 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 1.1. 导管插入术前的长期住院 1.2. 长时间放置导管 1.3. 插入位点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1.4. 导管转换器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1.5. 颈内静脉插管 1.6. 成人股动脉插管 1.7.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1.8. 早产儿(如,孕妇年龄较小) 1.9. ICU 病人护士比例较小 1.10. 全胃肠外营养 1.11. 不合格的导管护理(例如,过多的操作) 1.1 2. 输注血液制品(儿童) 2. 与风险降低的相关因素 2.1. 女性 2.2. 抗生素使用 2.3. 米诺环素- 利福平涂层的导管 第二部分背景—如何检测CLABSI 一、CLABSIs 的定义和监测方法 1. 使用一致的监测方法和定义可以比较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 2. 适当的监测方法学,请参阅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络(NHSN)手册:

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质量控制和持续培训: 留置导管的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的插管操作及护理操作;对血管插管的医师和护理血管导管的护士进行相关教育和培训,内容包括: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规范的插管操作,规范的护理操作,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措施等。 二、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认真选择穿刺点,以减少静脉炎和感染。 三、严格无菌操作,认真落实手卫生制度。穿刺和护理前,仔细洗手或手消毒,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刺点皮肤要严密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四、认真做好穿刺点敷料的护理:若为无菌纱布,每天更换一次;若为专用贴膜,国产贴膜每天更换一次;3M贴膜一般每周更换敷料2次;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或者有污物时应该及时更换。 五、做好导管的护理。外周静脉导管:建议每间隔72—96小时更换导管,并改变穿刺部位;中心静脉导管:包括PICC、血液透析用导管等,无须常规更换导管,通常置管不超过30天为宜。如果穿刺点出现化脓提示感染时,立即拔除。当患者出现菌血症时,但感染源不太可能是静脉导管时,不要常规地拔除导管。如果怀疑患者存在导管相关感染,不可以通过导丝更换导管;尽量缩短置管天数。

六、输液装置与药液:一般情况下输注装置更换不超过72小时,当输注促进微生物生长的液体如脂类和血制品,则应缩短更换时间,不超过24小时更换; 七、透析患者最好进行血管造瘘或者血管移植,透析用的导管,不要用于其他操作。 八、病原学检查:根据血培养的操作规范积极送检血培养。 九、预防感染用药:穿刺前和留置血管内导管过程中,不要常规全身使用抗生素来预防。 知丁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置管时 1. 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 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 宜采用2%氯己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4. 宜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 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 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 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 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 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侵入水

中。

6. 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出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 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 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 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 – BSI)的发生率。 四、询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 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2. 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 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 – BSI。 4. 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 – BSI。 5. 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 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 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 – BSI。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但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的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

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措施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