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基础知识讲解

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基础知识讲解
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基础知识讲解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学习目标】

1.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指数函数的定义域;

2.掌握指数函数图象:

(1)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指数函数的性质;

(2)掌握底数对指数函数图象的影响;

(3)从图象上体会指数增长与直线上升的区别.

3.学会利用指数函数单调性来比较大小,包括较为复杂的含字母讨论的类型;

4.通过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要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更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指数函数的概念:

函数y=a x

(a>0且a ≠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a 为常数,函数定义域为R. 要点诠释:

(1)形式上的严格性:只有形如y=a x

(a>0且a ≠1)的函数才是指数函数.像23x

y =?,

1

2x

y =,31x y =+等函数都不是指数函数.

(2)为什么规定底数a 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①如果0a =,则000x x ?>??≤??x

x

时,a 恒等于,

时,a 无意义.

②如果0a <,则对于一些函数,比如(4)x

y =-,当11

,,24

x x ==???时,在实数范围内函数值不存在.

③如果1a =,则11x

y ==是个常量,就没研究的必要了. y=a x

0

a>1时图象

图象

性质 ①定义域R ,值域 (0,+∞)

②a 0

=1, 即x=0时,y=1,图象都经过(0,1)点 ③a x =a ,即x=1时,y 等于底数a

④在定义域上是单调减函数

④在定义域上是单调增函数

⑤x<0时,a x

>1

x>0时,0

<1

⑤x<0时,0

<1

x>0时,a x

>1

⑥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要点诠释:

(1)当底数大小不定时,必须分“1a >”和“01a <<”两种情形讨论。 (2)当01a <<时,,0x y →+∞→;当1a >时,0x y →-∞→。 当1a >时,a 的值越大,图象越靠近y 轴,递增速度越快。 当01a <<时,a 的值越小,图象越靠近y 轴,递减的速度越快。

(3)指数函数x

y a =与1x

y a ??

= ???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要点三、指数函数底数变化与图像分布规律 (1)

① x

y a = ②x

y b = ③x y c = ④x y d =

则:0<b <a <1<d <c

又即:x ∈(0,+∞)时,x x x x b a d c <<< (底大幂大) x ∈(-∞,0)时,x x x x b a d c >>> (2)特殊函数

11

2,3,

(),

()23

x x x x y y y y ====的图像:

要点四、指数式大小比较方法

(1)单调性法:化为同底数指数式,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进行比较. (2)中间量法 (3)分类讨论法 (4)比较法

比较法有作差比较与作商比较两种,其原理分别为:

①若0A B A B ->?>;0A B A B -,或1A

B

<即可. 【典型例题】

类型一、指数函数的概念

例1.函数2

(33)x

y a a a =-+是指数函数,求a 的值. 【答案】2

【解析】由2

(33)x

y a a a =-+是指数函数,

可得2331,0,1,

a a a a ?-+=?>≠?且解得12,01,a a a a ==??>≠?或且,所以2a =.

【总结升华】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1)切入点:利用指数函数的定义来判断;

(2)关键点:一个函数是指数函数要求系数为1,底数是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数,指数必须是自变量x .

举一反三:

【变式1】指出下列函数哪些是指数函数?

(1)4x

y =;(2)4

y x =;(3)4x

y =-;(4)(4)x

y =-;

(5)1

(21)(1)2

x

y a a a =->

≠且;(6)4x y -=. 【答案】(1)(5)(6)

【解析】(1)(5)(6)为指数函数.其中(6)4x

y -==14x

??

???

,符合指数函数的定

义,而(2)中底数x 不是常数,而4不是变数;(3)是-1与指数函数4x

的乘积;(4)中底数40-<,所以不是指数函数.

类型二、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1)313

x x

y =+;(2)y=4x -2x

+1;

(4)y =(a 为大于1的常数)

【答案】(1)R ,(0,1);(2)R [

+∞,43);

(3)1,2??

-+∞????

[)0,+∞;(4)(-∞,-1)∪[1,+∞)

[1,a)∪(a ,+∞)

【解析】(1)函数的定义域为R (∵对一切x ∈R ,3x

≠-1).

∵ (13)1111313

x x x

y +-==-++,又∵ 3x >0, 1+3x

>1, ∴ 10113x <

<+, ∴ 11013x

-<-<+, ∴ 1

01113x

<-

<+, ∴值域为(0,1). (2)定义域为R ,43)212(12)2(22+-=+-=x x x y ,∵ 2x >0, ∴ 2

12=x

即 x=-1

时,y 取最小值43,同时y 可以取一切大于43的实数,∴ 值域为[+∞,4

3

).

(3)要使函数有意义可得到不等式21

1309

x --≥,

即21

233x --≥,又函数3x y =是增函数,所以212x -≥-,即12x ≥-

,即1,2??

-+∞????

,值域是[)0,+∞. (4)∵

01

1

112≥+-=-+x x x x ∴ 定义域为(-∞,-1)∪[1,+∞), 又∵

11

1

011≠+-≥+-x x x x 且,∴ a a

y a y x x

x x

≠=≥=-+-+11

211

21且, ∴值域为[1,

a)∪(a ,+∞).

【总结升华】求值域时有时要用到函数单调性;第(3)小题中值域切记不要漏掉y>0的条件,第(4)小题中

11

2

111≠+-=+-x x x 不能遗漏. 举一反三:

【变式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2

-1

2x y = (2)y =

(3)y =

0,1)y a a =>≠

【答案】(1)R ;(2)(]-3∞,;(3)[)0,+∞;(4)a>1时,(]-0∞,;0

【解析】(1)R

(2)要使原式有意义,需满足3-x ≥0,即3x ≤,即(]-3∞,.

(3) 为使得原函数有意义,需满足2x

-1≥0,即2x

≥1,故x ≥0,即[)0,+∞

(4) 为使得原函数有意义,需满足10x

a -≥,即1x

a ≤,所以a>1时,(]-0∞,;0

时,[)0+∞,.

【总结升华】本题中解不等式的依据主要是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根据所给的同底指数幂的大小关系,结合单调性来判断指数的大小关系.

类型三、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应用

例3.讨论函数221()3x x

f x -??= ?

??

的单调性,并求其值域.

【思路点拨】对于x ∈R ,22103x x

-??> ?

??

恒成立,因此可以通过作商讨论函数()f x 的单

调区间.此函数是由指数函数及二次函数复合而成的函数,因此可以逐层讨论它的单调性,综合得到结果.

【答案】函数()f x 在区间(-∞,1)上是增函数,在区间[1,+∞)上是减函数 (0,3]

【解析】

解法一:∵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设x 1、x 2∈(-∞,+∞)且有x 1<x 2,

∴222

221()3x x f x -??= ?

??

,211

211()3x x f x -??

= ?

??

222

22

212121212

1122()()(2)2211()113()3313x x x x x x x x x x x x f x f x -----+--?? ?????

??=== ? ?????

?? ???

. (1)当x 1<x 2<1时,x 1+x 2<2,即有x 1+x 2-2<0.

又∵x 2-x 1>0,∴(x 2―x 1)(x 2+x 1―2)<0,则知2121()(2)

113x x x x -+-??

> ?

??

又对于x ∈R ,()0f x >恒成立,∴21()()f x f x >. ∴函数()f x 在(-∞,1)上单调递增.

(2)当1≤x 1<x 2时,x 1+x 2>2,即有x 1+x 2-2>0. 又∵x 2-x 1>0,∴(x 2―x 1)(x 2+x 1―2)>0,则知

2121()(2)

1013x x x x -+-??<< ???

.∴21()()f x f x <.

∴函数()f x 在[1,+∞)上单调递减.

综上,函数()f x 在区间(-∞,1)上是增函数,在区间[1,+∞)上是减函数.

∵x 2

―2x=(x ―1)2

―1≥-1,1013<<,221

110333x x

--??

??

<≤= ?

???

??

. ∴函数()f x 的值域为(0,3].

解法二:∵函数()f x 的下义域为R ,令u=x 2

-2x ,则1()3u

f u ??

= ???

∵u=x 2

―2x=(x ―1)2

―1,在(―∞,1]上是减函数,1()3u

f u ??

= ???

在其定义域内是减函

数,∴函数()f x 在(-∞,1]内为增函数.

又1()3u

f u ??= ???

在其定义域内为减函数,而u=x 2―2x=(x ―1)2

―1在[1,+∞)上是增函

数,∴函数()f x 在[1,+∞)上是减函数.

值域的求法同解法一.

【总结升华】由本例可知,研究()

f x y a

=型的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用复合法,比用定义法要简便些,一般地有:即当a >1时,()

f x y a =的单调性与()y f x =的单调性相同;当0

<a <1时,()

f x y a

=的单调与()y f x =的单调性相反.

举一反三:

【变式1】求函数232

3

x x y -+-=的单调区间及值域.

【答案】3(,]2x ∈-∞上单增,在3

[,)2

x ∈+∞上单减. 1

4(0,3]

【解析】[1]复合函数——分解为:u=-x 2

+3x-2, y=3u

[2]利用复合函数单调性判断方法求单调区间; [3]求值域.

设u=-x 2+3x-2, y=3u

其中y=3u

为R 上的单调增函数,u=-x 2

+3x-2在3(,]2

x ∈-∞上单增,

u=-x 2

+3x-2在3[,)2

x ∈+∞上单减,

则2

32

3x

x y -+-=在3(,]2x ∈-∞上单增,在3[,)2

x ∈+∞上单减.

又u=-x 2

+3x-22311

()244

x =--+≤, 2323x x y -+-=的值域为1

4(0,3].

【变式2】求函数2-2()(01)x x

f x a a a =>≠其中,且的单调区间.

【解析】当a>1时,外层函数y=a u

在()-∞+∞,上为增函数,内函数u=x 2-2x 在区间

(1)-∞,上为减函数,在区间[)1+∞,上为增函数,故函数2

-2()(-1)x x f x a =∞在区间,上为减

函数,在区间[)1+∞,上为增函数;

当0

-2x 在区间(1)-∞,上为减函数,在区间[)1+∞,上为增函数,故函数2

-2()x x

f x a =在区间(1)-∞,上为增函数,在

区间[)1,+∞上为减函数.

例4.证明函数1

()(1)1

x x

a f x a a -=>+在定义域上为增函数. 【思路点拨】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去证明。 【解析】定义域为x ∈R ,任取x 1

1212121212

1211(1)(1)(1)(1)

()()11(1)(1)x x x x x x x x x x a a a a a a f x f x a a a a ---+-+--=-=++++ 121

22()

(1)(1)

x x x x a a a a -=++. ∵1210,10x x a a +>+>, ∴12(1)(1)0x x

a a ++>,

又a>1, x 1

x

a a <, ∴ 12

0x

x a a

-<, ∴ f(x 1)

则 1

()(1)1

x x

a f x a a -=>+在定义域上为增函数.

另:12

121(1)x

x x x x a a

a a --=-, ∵10x a >, a>1且x 2-x 1>0,

∴211x x

a ->, ∴ 2110x x

a --<.

【总结升华】指数函数是学习了函数的一般性质后,所学的第一个具体函数.因此,在学习中,尽量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例5.判断下列各数的大小关系:

(1)1.8a

与1.8a+1

; (2)2

4

-231(),3,()33

1

(3)22.5,(2.5)0

, 2.51()2

(4)23(0,1)a a a a >≠与

【思路点拨】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去比较大小。

【答案】(1)1.8a

<1.8a+1

(2)2-24311()<()<333 (3) 2.50 2.5

1()<(2.5)<22

(4)当a>1时,23a a <,当0

a a >

【解析】

(1)因为底数1.8>1,所以函数y=1.8x

为单调增函数,

又因为a

.

(2)因为44

133-??= ???,又13x y ??= ???是减函数,所以-4

2-23111()<()<333??

???

,即

2-24311

()<()<333

. (3)因为 2.5

21>, 2.5

112??< ???

,所以 2.50 2.51()<(2.5)<22

(4)当a>1时,23a a <,当0

a a >.

【总结升华】

(1)注意利用单调性解题的规范书写;

(2)不是同底的尽量化为同底数幂进行比较(因为同底才能用单调性);

(3)不能化为同底的,借助一个中间量来比较大小(常用的中间量是“0”和“1”). 举一反三:

【变式1】比较大小:

(1)22.1与22.3 (2)3.53与3.23 (3)0.9-0.3与1.1-0.1

(4)0.90.3

与0.7

0.4

(5)11

0.2

33241.5

,(),()33

-. 【解析】

(1)22.1<22.3

(2)3.53>3.23.观察两函数值,底数不同,而指数不变——不是指数函数,而是y=x 3

,它为增函数.

(3)由0.9-0.3,0<0.9<1, -0.3<00.9-0.3

>1,

1.1>1, -0.1<00<1.1-0.1<1, 则0.9-0.3>1.1-0.1

(4)由指数函数图象相对位置关系——数形结合,0.90.3>0.70.4

.

(5)∵0.2

0.221.5

()3-=,又函数2

()3

x y =为减函数, 001x y >?<<, ∴ 1

0.23

221()()033

>>>,

∵4()3x y =为增函数,1

03

x =>时,y>1,11

0.233422()()()333>>.

另解:幂函数13y x =为增函数,则有11

3342

()1()33

>>,(下略).

【高清课堂:指数函数 369066 例1】 【变式2】利用函数的性质比较122,133,16

6 【答案】133>122>16

6 【解析】122=3113666

2(2)8== 121123666

33(3)9=== 作出8,9,6x

x

x

y y y ===的图象知 986x

x

x

y y y =>=>=

所以1

33>122>16

6

【变式3】 比较1.5-0.2

, 1.30.7

, 1

32

()3

的大小.

【答案】7.02

.031

3.15

.1)3

2(<<- 【解析】先比较31

512.02

.0)32()32()23(5

.1与==--的大小.由于底数3

2

∈(0,1), ∴ x y )32(=在R 上是减函数,∵ 05

1

31>>, ∴ 1)32()32()32(0051

31

=<<<,再考虑指数

函数y=1.3x

, 由于 1.3>1, 所以y=1.3x

在R 上为增函数 1.30.7

>1.30

=1, ∴

7.02.031

3.15.1)3

2

(<<-. 【总结升华】在进行数的大小比较时,若底数相同,则可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得出结果,若底数不相同,则首先考虑能否化成同底数,然后根据指数函数的性质得出结果;不能化成同底数的,要考虑引进第三个数(如0,1等)分别与之比较,从而得出结果.总之比较时要尽量转化成底的形式,根据指数函数单调性进行判断.

例6. (分类讨论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化简:423

3

-2a a a +

【思路点拨】先把被开方数变形成完全平方式的形式,然后对a 进行分类讨论,去掉绝对值。

21

2133

33

12

33

-,1

-

-,01

a a a

a a

a a a

?

>

?

===?

?<<

?

举一反三:

【变式1】如果215

x x

a a

+-

≤(0

a>,且1

a≠),求x的取值范围.【答案】当01

a

<<时,6

x≥-;当1

a>时,6

x≤-

【解析】(1)当01

a

<<时,由于215

x x

a a

+-

≤,

215

x x

∴+≥-,解得6

x≥-.

(2)当1

a>时,由于215

x x

a a

+-

≤,

215

x x

∴+≤-,解得6

x≤-.

综上所述,x的取值范围是:当01

a

<<时,6

x≥-;当1

a>时,6

x≤-.类型四、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例7.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

)

2

1

1

2

1

(

)

(x

x

f

x

?

+

-

= (()x

?为奇函数)【答案】偶函数

【解析】f(x)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x

?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f(x)的定义域是()x

?定义域除掉0这个元素),令

2

1

1

2

1

)

(+

-

=

x

x

g,则

2

1

1

2

2

2

1

2

1

2

2

1

1

2

1

)

(+

-

-

=

+

-

=

+

-

=

-

-x

x

x

x

x

x

g

)

(

)

2

1

1

2

1

(

2

1

1

2

1

1

2

1

1

2

1

)1

2(

x

g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g(x)为奇函数,又∵()x

?为奇函数,∴ f(x)为偶函数.

【总结升华】求()()()

f x

g x x

?

=?的奇偶性,可以先判断()

g x与()x

?的奇偶性,然后在根据奇·奇=偶,偶·偶=偶,奇·偶=奇,得出()

f x的奇偶性.

举一反三:

【变式1】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

21

x

x x

f x=+

-

.

【答案】偶函数

【解析】定义域{x|x∈R且x≠0},

112121

()()()()

222

211221

x x

x x x

f x x x x

-

-=-+=-+=-

---

21111111

()(1)()()

222

212121

x

x x x

x x x f x

-+

=-=+-=+=

---

∴ f(-x)=f(x),则f(x)偶函数. 类型五、指数函数的图象问题

例8.如图的曲线C 1、C 2、C 3、C 4是指数函数x

y a =的图象,而12,

,3,2a π????

∈??????

则图象C 1、C 2、C 3、C 4对应的函数的底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2 1

2

π 3 【解析】由底数变化引起指数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可知,C 2的底数<C 1的底数<C 4

的底数<C 3的底数.

【总结升华】利用底数与指数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可以快速地解答像本题这样的有关问题,同时还可以解决有关不同底的幂的大小比较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熟练掌握这一性质,这一性质可简单地记作:在y 轴的右边“底大图高”,在y 轴的左边“底大图低”.

举一反三:

【变式1】 设()|31|x

f x =-,c <b <a 且()()()f c f a f b >>,则下列关系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

A .33c b <

B .33c b >

C .332c a +>

D .332c a

+< 【答案】D

【变式2】为了得到函数935x

y =?+的图象,可以把函数3x

y =的图象( ) A .向左平移9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长度 B .向右平移9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 C .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长度 D .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 【答案】C

【解析】注意先将函数935x

y =?+转化为2

35x y +=+,再利用图象的平移规律进行

判断.

∵2

9353

5x

x y +=?+=+,∴把函数3x y =的图象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

移5个单位长度,可得到函数935x

y =?+的图象,故选C .

【总结升华】用函数图象解决问题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方法,利用其直观性实现数形结合解题,所以要熟悉基本函数的图象,并掌握图象的变化规律,比如:平移、伸缩、对称等.

(完整版)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全)

必修1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必修3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 阅读与思考割圆术 第二章统计 2.1 随机抽样 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 例 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 可靠性 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 性问题的诚实反应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 质量控制图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 与弱 第三章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 识过程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必修4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 函数y=Asin(ωx+ψ)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 用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 基本概念 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 坐标表示 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 弦和正切公式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应用举例 1.3实习作业 第二章数列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三章不等式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 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 面区域 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4基本不等式 选修1-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 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 方程 2.1椭圆 2.2双曲线 2.3抛物线 第三章导数及其应 用 3.1变化率与导数 3.2导数的计算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E D C B A ABCDE-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一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与'x轴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与'y轴平行,长度减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h为斜高,l为母线) ch S= 直棱柱侧面积 rh Sπ 2 = 圆柱侧 ' 2 1 ch S= 正棱锥侧面积 rl Sπ = 圆锥侧面积 ') ( 2 1 2 1 h c c S+ = 正棱台侧面积 l R r Sπ) (+ = 圆台侧面积 ()l r r S+ =π2 圆柱表 ()l r r S+ =π 圆锥表 ()2 2R Rl rl r S+ + + =π 圆台表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5.3.1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授课时间:年月日

☆补充设计☆ 第页(总页)

(4)单调性 正弦函数在闭区间 n n [—2 + 2 k n 2 + 2 k n (kE Z)上是 增函数;在闭区间 l n 3 n 「—[2 + 2 k n, —+ 2 k n (kE Z)上是减函数. 例2求使函数y= 2+ sin x取最大值和最小值的x的集合,并求这个 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周期. 练习:教材P154,练习A组第1、2 题. 例3 不求值,比较下列各对正弦值 的大小: (1)si n(― 18 )与sin( —:n O ); (2)sin 严与sin 宁. 奇函数图象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4)随着单位圆中正弦线的变 化,体会正弦函数的单调性?学生总结 正弦函数的单调性. 师:在正弦函数图象上,函数单 调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生:正弦函数在[—n + 2k n n 2 + 2kn](k迂Z)上,图象是上升的, 在[2 + 2k n, + 2k n](k^Z)上, 图象是下降的. 教师将例2结合函数图象讲 解,在练习后小结:函数y= 2+ sin x, y= 2—sin x 的图象与y = sin x 的关 系,求它们最大值、最小值的规律. 教师将例3结合正弦函数图象 讲解如何比较函数值的大小,然 后再引导学生一起写出解题步骤. 利用两个例题,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 性质的应用,进一步渗 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试用) ☆补充设计☆ 板书设计 1?“五点法”作图; : 2 ?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作业设计教材P154,练习A组第3、4、5题, 练习B组. 教学后记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最新目录 (1)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必修一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2函数及其表示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指数函数 2.2对数函数 2.3幂函数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函数与方程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直线的方程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必修三: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1.2基本算法语句 1.3算法案例 第二章统计 2.1随机抽样 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 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 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 2.2用样本估计总体 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 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 第三章概率 3.1随机事件的概率 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古典概型 3.3几何概型 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 必修四: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任意角和弧度制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函数y=Asin(ωx+ψ) 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人教版数学必修2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期末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点(1,-1)到直线x -y +1=0的距离是( ). A . 2 1 B . 2 3 C . 2 2 D . 2 2 3 2.过点(1,0)且与直线x -2y -2=0平行的直线方程是( ). A .x -2y -1=0 B .x -2y +1=0 C .2x +y -2=0 D .x +2y -1=0 3.下列直线中与直线2x +y +1=0垂直的一条是( ). A .2x ―y ―1=0 B .x -2y +1=0 C .x +2y +1=0 D .x + 2 1 y -1=0 4.已知圆的方程为x 2+y 2-2x +6y +8=0,那么通过圆心的一条直线方程是( ). A .2x -y -1=0 B .2x +y +1=0 C .2x -y +1=0 D .2x +y -1=0 5.如图(1)、(2)、(3)、(4)为四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三视图可以判断这四个几何体依次分别为( ). A .三棱台、三棱柱、圆锥、圆台 B .三棱台、三棱锥、圆锥、圆台 C .三棱柱、四棱锥、圆锥、圆台 D .三棱柱、三棱台、圆锥、圆台 6.直线3x +4y -5=0与圆2x 2+2y 2―4x ―2y +1=0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离 B .相切 C .相交但直线不过圆心 D .相交且直线过圆心 7.过点P (a ,5)作圆(x +2)2+(y -1)2=4的切线,切线长为32,则a 等于( ). A .-1 B .-2 C .-3 D .0 (4) (3) (1) (2)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 (3) 1.1.1 集合的概念 (3)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7)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 (11)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二) (15) 1.1.4 集合的运算(一) (18) 1.1.4 集合的运算(二) (23) 1.2.1 充要条件 (26) 1.2.2 子集与推出的关系 (30) 第二章不等式 (33) 2.1.1 实数的大小 (33) 2.1.2 不等式的性质 (37) 2.2.1 区间的概念 (41) 2.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45)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 (49)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 (52) 2.2.4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56) 2.3 不等式的应用 (59) 第三章函数 (62) 3.1.1 函数的概念 (62) 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67) 3.1.3 函数的单调性 (71) 3.1.4 函数的奇偶性 (75) 3.2.1 一次、二次问题 (80) 3.2.2 一次函数模型 (83) 3.2.3 二次函数模型 (87) 3.3 函数的应用 (92)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95) 4.1.1 有理指数(一) (95) 4.1.1 有理指数(二) (99) 4.1.2 幂函数举例 (104) 4.1.3 指数函数 (108) 4.2.1 对数 (113) 4.2.2 积、商、幂的对数 (116) 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120) 4.2.4 对数函数 (123) 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127) 第五章三角函数 (130)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测试卷

高中数学必修二检测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一个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若截面面积与底面面积之比为4∶9,则此棱锥的侧棱被分成上下长度两部分之比为( ) A .4∶9 B .2∶1 C .2∶3 D .2∶5 2 、 如果实数x ,y 满足22 (2)3x y -+=,那么y x 的最大值是( ) A 、3 B 、3- C 、33 D 、33 - 3 、已知点(1,2),(3,1)A B ,则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是( ) A .524=+y x B .524=-y x C .52=+y x D .52=-y x 4 、 如果两个球的体积之比为8:27,那么两个球的表面积之比为( ) A.8:27 B. 2:3 C.4:9 D. 2:9 5 、有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及其尺寸如下(单位cm ),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及体积为( ) 俯视图 主视图 侧视图 A.24πcm 2,12πcm 3 B.15πcm 2,12πcm 3 C.24πcm 2,36πcm 3 D.以上都不正确 6 、棱台的一条侧棱所在的直线与不含这条侧棱的侧面所在平面的位置关系是( ) A .平行 B .相交 C .平行或相交 D .不相交

7 、直线13kx y k -+=,当k 变动时,所有直线都通过定点( ) A .(0,0) B .(0,1) C .(3,1) D .(2,1) 8 、 两直线330x y +-=与610x my ++=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为( ) A .4 B C D 9、 直线3x-4y-4=0被圆(x-3)2+y 2=9截得的弦长为( ) (A)2 2 (B)4 (C)2 4 (D)2 10、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 、11AC AD ⊥ B 、11D C AB ⊥ C 、1AC 与DC 成45角 D 、11AC 与1B C 成60角 11 、a ,b ,c 表示直线,M 表示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a ∥M ,b ∥M ,则a ∥b ;②若b ?M ,a ∥b ,则a ∥M ;③若a ⊥c ,b ⊥c ,则a ∥b ;④若a ⊥M ,b ⊥M ,则a ∥b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有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12 、点4)()()1,1(22=++-a y a x 在圆的内部,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1<<-a (B) 10<-

人教版高中 数学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 数学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必修2数学知识点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⑴常见的多面体有:棱柱、棱锥、棱台;常见的旋转体有:圆柱、圆锥、圆台、球。 ⑵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 ⑶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这样的多面体叫做棱台。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中心投影,中心投影的投影线交于一点;把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的投影叫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⑴圆柱侧面积;l r S ??=π2侧面 ⑵圆锥侧面积:l r S ??=π侧面 ⑶圆台侧面积:l R l r S ??+??=ππ侧面 ⑷体积公式:

h S V ?=柱体;h S V ?=3 1锥体; () h S S S S V 下下上上台体+?+=31 ⑸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323 44R V R S ππ==球球,.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4、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6、线线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7、线面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和平面平行、直线和平面相交。 8、面面位置关系:平行、相交。 9、线面平行: ⑴判定: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⑵性质: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10、面面平行: ⑴判定: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⑵性质: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11、线面垂直: ⑴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那么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⑵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⑶性质: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_全册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高一数学必修2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高一数学必修2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作者:————————————————————————————————日期:

高中数学必修二复习 基本概念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3: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1: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空间两条直线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1、按是否共面可分为两类: (1)共面:平行、相交 (2)异面: 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或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异面直线判定定理:用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范围为( 0°,90° ) esp.空间向量法 两异面直线间距离: 公垂线段(有且只有一条) esp.空间向量法 2、若从有无公共点的角度看可分为两类: (1)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2)没有公共点——平行或异面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平面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在平面内、与平面相交、与平面平行 ①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②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esp.空间向量法(找平面的法向量) 规定:a、直线与平面垂直时,所成的角为直角,b、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所成的角为0°角 由此得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0°,90°] 最小角定理: 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斜线与该平面内任一条直线所成角中的最小角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垂直 esp.直线和平面垂直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a和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a 和平面互相垂直.直线a叫做平面的垂线,平面叫做直线a的垂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 E D C B A ABCDE -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 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 ' '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 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2)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 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 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 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拄、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 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鬲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董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槪括。 三、教学用具 (1) 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槪括。 (2) 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 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 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 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 特点是什么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毎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

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全)

必修 1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必修3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 阅读与思考割圆术 第二章统计 2.1 随机抽样 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 例 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 可靠性 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 性问题的诚实反应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 质量控制图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 与弱 第三章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 识过程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必修4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 函数y=Asin(ωx+ψ)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 用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 基本概念 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 坐标表示 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 弦和正切公式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应用举例 1.3实习作业 第二章数列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三章不等式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 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 面区域 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4基本不等式 选修1-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 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 方程 2.1椭圆 2.2双曲线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第一章集合教案

1.1.1 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2. 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 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 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 印象. 引入课题. 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新课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师:每个例子中的“全体” 是由哪些对象构成的?这些对 象是否确定? 你能举出类似的几个例子 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 出问题如下: (1) 集合、元素的概念是如 何定义的? (2) 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 系为何?是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 什么? (4) 集合的分类有哪些? (5) 常用数集如何表示?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梳 从具体事例直观 感知集合,为给出集 合的定义做好准备. 老师提出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学,培 养自学能力,提高学 生的学习能力. 检查自学、梳理 知识阶段,穿插讲解 1

新课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 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 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 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 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 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 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b,c,…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 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 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 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 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 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 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 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 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 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 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合,记作N+或N*; 理本节课知识,并强调要注意的 问题. 教师要把集合与元素的定 义分析透彻. 请同学举出一些集合的例 子,并说出所举例子中的元素. 教师强调:“∈”的开口方 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教师强调集合元素的确定 性.师:高一(1)班高个子同学 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 生:不能构成集合.这是由 于没有规定多高才算是高个子, 因而“高个子同学”不能确定. 教师强调:相同的对象归入 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 一个元素. 请学生试举有限集和无限 集的例子. 师:说出自然数集与非负整 数集的关系. 生: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 是相同的. 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 括数0. 解难点、强调重点、 举例说明疑点等环 节,使学生真正掌握 所学知识. 2

(完整word版)福建省厦门市高中数学教材人教A版目录(详细版)

考试范围: 文科: 必考内容:必修①②③④⑤+选修1-1,1-2 选考内容:无选考内容 理科: 必考内容:必修①②③④⑤+选修2-1,2-2,2-3 选考内容(三选二):选修4-2,4-4,4-5 文、理科必考内容: 数学①必修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1.2 函数及其表示 1.2.1 函数的概念 1.2.2 函数的表示法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1.3.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3.2 奇偶性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2.1 指数函数 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2.2 对数函数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2.3 幂函数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1.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3.1.2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3.2.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数学②必修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1.1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1.2 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1.2.2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1.2.3 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2 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 平面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2.1.3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4 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2.2.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2.2.3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2.2.4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2.3.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1.1 倾斜角与斜率 3.1.2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3.2 直线的方程 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3.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3.3.1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3.3.2 两点间的距离 3.3.3 点到直线的距离 3.3.4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第四章圆与方程 4.1 圆的方程 4.1.1 圆的标准方程 4.1.2 圆的一般方程 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4.2.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2.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2.3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重难点解析 第二章 课文目录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重难点: 1、认识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通过对大量图形的观察、实验、操作和说理,进一步了解平行、垂直判定方法以及基本性质。 3、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体验公理化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解决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 4、在空间中实现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空间平行、垂直之间的转化与联系: 一、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平面、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推理依据的4个公理和定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定 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平行和垂直是空间中最重要的两种关系。平行反映了空间的平直性,垂直反映了空间的对称性。 1、直线与直线: 我们把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 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直线与直线平行 直线与平面平行 平面与平面平行 直线与直线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 平面与平面垂直

为了表示异面直线a,b 不共面的特点,作图时通常用一个或两个平面衬托。 公理四: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用符号语言表示如下 设a,b,c 是三条直线, a ∥b a ∥c c ∥b a,b,c 三条直线两两平行,可以记为a ∥ b ∥ c 这个公理实质上 就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内,在空间,这个性质都是不变的。 2、直线与平面: 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且只有以下三种: 位置关系 直线a 在平面α内 直线a 与平面相交 直线a 与平面平行 公共点 符号表示 图形表示 证线面平行的基本方法:线线平行 线面平行 证线线平行的基本方法:线面平行 线线平行 3、平面与平面: 共面直线 相交直线: 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 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 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没有公共点。 α β a b a ? b a α α α a a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_-第二章不等式教案

2.1.1 实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或代数式的大小.2.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体会由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过程. 3.培养学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也是我们着意培养的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实数的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作差比较的思想. 【教学难点】 用作差比较法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通过联系公路上的限速标志,引入不等式的问题,并且从关注数字的大小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代数式的大小.通过穿插有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逐步掌握作差比较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 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速 度不得超过40 km/h.若用v(km /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v 与40之间的数 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 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 速度不得低于50 km/h.若用v (km /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v 与50之间 的数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回答情境问题. 答:v≤40. 答:v≥50. 从学生身 边的生活经验 出发进行新知 的学习,有助于 调动学生学习 积极性. 研究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观察:点P 从左向右移动,对应实数大小的变 化. 师:实数与数轴 上的点的关系是怎 样的? x 0 1 2 3 -1 -2 -3 -4 A B P -5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