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鲍恩系统家庭治疗.ppt.Convertor

第二章  鲍恩系统家庭治疗.ppt.Convertor
第二章  鲍恩系统家庭治疗.ppt.Convertor

第二章

鲍恩系统家庭治疗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夏翠翠

1

本章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鲍恩系统家庭治疗概述

一、鲍恩系统家庭治疗的主要观点

二、鲍恩系统家庭治疗的理论来源

三、鲍恩系统家庭治疗的理论假设

四、鲍恩系统家庭治疗的八个基本概念

第二节鲍恩系统家庭治疗过程

一、鲍恩系统家庭治疗的目标

二、鲍恩系统家庭治疗师的角色与功能

三、鲍恩系统家庭治疗的主要技术

四、评价

学习重点

鲍恩系统家庭治疗的理论假设

鲍恩系统家庭治疗的八个基本概念

鲍恩系统家庭治疗的主要技术

2

第一节鲍恩系统家庭治疗概述

一、鲍恩系统家庭治疗的主要观点

是一种理论/临床的模式(Bowen的理论源自于精神分析)

认为要了解一个家庭最好要分析三个世代以上。

未解决的情绪依恋(emotional attachments)(指亲子间紧密的、完全共生的、无法分离的低分化的依恋状态),其情绪问题会代代相传下去。

认为要了解个人形成问题的原因,必须把家庭的角色视为一个情绪单位(emotional unit)。解决家庭中的情绪混淆(emotional fusion),就能重建个人成熟与独特的人格。

3

二、鲍恩系统家庭治疗的理论来源

(一)系统论

(二)精神分析理论

理论基础——系统论

认识到家庭是一个关系网络,不仅仅是个人的相加,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不能只访谈他一个人而忽略他的家庭;

家庭治疗的治疗单位是“问题系统”而非孤立的个体,通常被定义为“病人”的人,不过是“系统问题”的承担者、表达者;

治疗的机制是通过言语及非言语交流而实现的社会性反馈;治疗性变化经由反馈机制对问题系统的内在模式产生“扰动”,触发其内在自我组织过程而引起,并非由直接的“领悟”、“操纵”、“社会性控制”达成。

理论基础——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个人症状的根源在于童年期的创伤,与跟父母尤其是跟母亲的关系有关;家庭为神经性恐惧和焦虑的发展提供了早期的环境和背景;

阿德勒:权力意志和儿童出生顺序;

沙利文: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早期母子分离的重要性。

霍尼: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人的问题,家庭是文化传承单位,自然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三、鲍恩系统家庭治疗的理论假设

(一)家庭成员间过度的情感联系与家庭功能失调有着直接的联系,自我分化是家庭成员必要的成长目标。家庭问题源于家庭成员与原生家庭心理上的分化。

(二)上一代没有解决的问题趋向于传给下一代,即多代传承。(代代相传的错误)

7

四、鲍恩系统家庭治疗的八个基本概念

前6个概念表达了发生在核心家庭和大家庭中的情绪过程;后两个概念表达出跨越几代的情绪过程。

8个概念拥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在生活中,慢性焦虑无处不在。

慢性焦虑是人的本性里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尽管个人表现的形式和强度不同。

慢性焦虑起源于个体的整体感和个体分化感的矛盾及平衡。

焦虑产生后,能越过认知系统,引起自动的不受控制的行为。

如果整体感占绝对优势,必然导致个体自主性下降,个体就会产生慢性焦虑。

解决慢性焦虑的唯一方法:分化——个体学会规划自己的方向,不是一味地顺从家庭的指导。

1、自我分化self-differentiation

定义:指个体能够保持情绪系统和理智系统相互独立的能力。

不是个体保持情绪的疏离或者毫无情绪,而是既能自发表达情绪,又不移情过度,被他人情绪驱使。

自我界限的清晰(模糊和僵化)

目标:要成长为健康的人除了要对自己的家庭有归属感,及个人和家庭的分离感和独立性。不自我分化的人们非常容易变得情绪化,失去自我控制。生活完全受周围人对其反应所驱使。对其他人不是顺从,就是逆反。没有独立的自我,容易将自己的感受与其他人融合(fusion)。1代表高度融合(自我模糊),5代表高度分化;低于3分(低分化),依赖,回避冲突;3-4分(中级分化),关注重要他人的

决定;4-5分(高分化),目标导向,灵活,能忍受冲突和压力。

1

5

2

4

家庭系统理论假定:每个人身上都有两股生命力量:一股是推动个体成为一个情绪独立的人的力量;另一股是推动个体与他人或家庭保持情绪联系的力量。

两种力量相对抗。

两人关系的类型(最后一种表示既能积极进入关系,又能保持自我稳定)

自我分化的两种过程:

(1)把自我从他人那里分化出来,即个体与原生家庭的分化。这是自我分化的核心。(2)理智过程与情绪过程之间的分化。

讨论:离家=分化?

14

离家就意味着分化吗?

很多人假定一旦他们长大了离开家庭,就成为独立的成人,不再受父母的影响。

有些人珍视独立并将离开父母作为一种自我成长的标志。

另一些人希望自己可以和家庭更亲近,可是每次探望父母总是很痛苦,所以他们躲得远远的,以免自己失望和受伤。一旦离开直接的冲突,他们会忘记和否认矛盾。

但,

正如Bowen发现的,不管我们去到哪里,家庭总是不离不弃;

正如我们所知,对父母没有完结的情绪反应永远是一生最重要的未完成之事。

2、三角关系

triangle relationship

自我的分化谈的是个体,三角关系谈的是关系。

鲍恩认为三角关系是最小、最稳定的系统。

两个人的系统是最不稳定的,当两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拉进一位重要的家庭成员组成三个人的互动,第三者的加入就会冲淡两个人的焦虑。一个人未能达到高度的自我分化,是因为他陷入了三角关系。

例如关系不好的夫妻,可能会藉由生小孩(第三者)来改善夫妻关系。

三角关系

三角关系的基本特征:

(1)一个平衡的两人关系会因为增加第三人而失去平衡。例如和谐的夫妻再孩子出生后出现矛盾。

(2)一个平衡的两人关系会因为第三人的离去而失去平衡。例如孩子离家上大学,父母婚姻的不和谐增加。

(3)一个不平衡的两人关系会因为增加第三人而达到平衡。例如有矛盾的夫妻再孩子出生后把他们的焦虑转移在孩子身上。

(4)一个不平衡的两人关系会因为第三人的离开而达到平衡。例如在矛盾中支持某一方的人离开,会使得矛盾减少,最常见的就是婆婆离开后,夫妻矛盾减少。

三角化成为压力之下的两人系统试图到达稳定的一种常见方式。

如果三角关系中的焦虑增加,三角关系中的个体会拉入另一个人或更多的人,直到很多人都被卷入其中。

替罪羊:在三角化的过程中,情绪会“泛滥”到第三个人身上,如果此人不能解决父母焦虑,那么和被贴上“病人”的标签。

七岁娃娃———父母的观察者

一对夫妻,有个天天惹母亲生气的小女孩。七岁的娃娃,在父母形容下,是个“无可救药”的问题儿童;不专心、不听讲、不可理喻……父母不断在她身上加罪名,但是在我们两个小时的交谈中,她却是乖乖地坐在一旁自己玩耍,只是她十分留心父母的一举一动,尤其注意他们的谈话。

父母谈话和平,娃娃也和平地玩耍;父母谈话不妥,娃娃也明显地紧张起来。这种不停观察父母的孩子,治疗者称之为“父母观察者”,最容易被卷入父母的矛盾中,成为三角位置的一角。

Minuchin的实验——对三角关系的验证

米纽琴早年发展家庭治疗的学派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人在精神紧张的状态,身体就会产生一种叫做“游离脂肪酸(FreeFattyAcid)”的荷尔蒙。米纽琴让孩子在单面玻璃镜后面,观察父母的交谈,同时用仪器测量孩子的荷尔蒙分泌。结果证实,每当父母争吵,孩子的游离脂肪酸荷尔蒙就突升猛进。

讨论:你所观察到的家中的某个三角关系。

21

3、核心家庭情绪过程

nuclear family emotional process

讨论的是家庭中的情感力量,在反复出现的家庭模式中持续发生作用。鲍温最早使用“未分化的家庭混乱(undifferentiated family ego mass)”来描述家庭中过度的情感反应和融合。

在原生家庭中,缺少自我分化就会导致与父母的情感隔离,接下来导致婚姻中的纠结:

在伴侣之间产生情感隔离;

配偶一方出现身体或情感机能障碍;

婚姻冲突;

将问题投射到一个或更多的孩子身上。

选择配偶的模式:

①相似原则

鲍恩认为:人们会选择和自己分化水平相当的人作为自己的配偶。这样分化较低的人(现在是一对)可能变得更加高度融合,后果是:产生焦虑的可能性越大,与可能通过三角关系来解决问题。

②互补原则

一方是界限模糊,另一方界限僵化。当压力出现,前者通过寻求依赖,后者通过寻求空间如工作、爱好来解决问题。前者会认为遭到拒绝“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哪里?”,后者会愤怒(因为被冤枉)。

支配家庭系统情绪功能的3个模式

1、配偶一方身体或情绪的功能失调。

一方承担大部分家庭责任(赚钱、照顾孩子、做饭、购物),另一方扮演了责任过低的角色。后果:一方持续增加的功能低下,会抱怨配偶的统治;另一方过度胜任,很满足这种安排,有时也会愤怒。

“勤劳的母亲养育了懒惰的子女。”

对策:授权——不洗碗、不陪读等。

2、外显的、慢性的、未解决的婚姻冲突。

情绪疏离和情绪过分亲密循环出现;

冲突时的消极情绪和亲密时的积极情绪同等强烈;

家庭焦虑被夫妻双方所承担

3、将问题投射到一个或更多的孩子身上:孩子的心理损伤——逃学、抑郁等

功能:父母将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忽视或否认他们自己缺乏分化;

家庭的焦虑被孩子的心理损伤所吸收

何时会出现:在家庭正常变化(生老病死、房子装修、工作改变)和孩子的发展周期(入学、进入青春期)相重合。

4、家庭投射过程

family projection process

指父母将自己不成熟与缺乏分化的状态传递给子女的过程。父母将自己的情绪问题转移到孩子身上,从而减少焦虑。这增加了孩子的情绪混淆。

分化不佳的父母,自身未成熟,因而会选择他们所有孩子中最为幼稚的一个作为他们关注的客体,而不管他或她在家中的出生顺序如何。这就是家庭投射过程。

父母需要“问题孩子”,对孩子过度保护。

家庭投射过程对孩子的坏影响

关系敏感性

对关注和赞扬的过度需要

处理期待的困难

指责自我及他人的倾向

感到对他人的快乐负责任并感到他人应对自己的快乐负责任

会为减少焦虑而鲁莽的行动而不是忍耐焦虑作出思考更周全的行动

28

5、情绪阻断(隔离)

emotional cutoff

是个体通过减少和隔断与父母、同胞和其它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结的方式去管理未解决的依恋的一种方法。

情绪阻断代表了个体为了达到自我分化而做出的努力,但这种努力通常是单方面的。

情绪阻断的方式:地理上的隔绝(搬家);心理障碍(不和父母说话);自我欺骗(因为实际联系已被阻断,所以他们从家庭中解脱。)

为了断开情绪联系而争取极端情绪距离,这不是真的解脱。而且促使后代进行模仿。

因为它解决了一个问题(降低了保持联系时的焦虑),但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疏远了可能在关系接触中获益的人),有可能会导致人们太关注于新的关系。它反映了一个问题(家庭中潜藏着代际融合)。

例如:某来访者,女,26岁,单亲家庭,与母亲同住,目前表现是神经性厌食症,和母亲的关系过于纠结,于是想分离,搬出去住(情绪阻断),后来结交了一个男朋友,对这段关系非常关注和投入,之后男友受不了其过度投入与她分手。

情绪阻断通常会发生在焦虑水平和情绪依赖水平较高的家庭中,这两种家庭都是和谐的、具有凝聚力的家庭,但是,过度的融合会使个体无法进行客观的思考,因而就会为了保护自我而寻求距离。

通过身体或情绪距离来切断关系,并不能结束情绪过程,而相反是激化了它。

对家庭治疗师而言,也应努力从原生家庭中达到自我分化,这样不会将自己未解决的问题投射到另一个家庭成员身上。

31

6、多代传递过程

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

指家庭的情感过程通过一代对另一代的长期传递过程。

如何发生?——两个分化最低的家庭成员结婚,他们的孩子中至少有一个由于投射过程,而产生更低的分化水平。这个人的最终婚姻可能又是找一个类似的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从而将更低的分化水平传给下一代,下一代成员又会依次传给下下一代。

传递的机制

有意识的教导VS无意识的学习(程序)

代际传承还指一种处理问题的模式。

自杀、离婚、酗酒、赌博。

配偶的选择

自我程序:分化水平相似

关系程序:关系模式匹配

举例:母亲的高焦虑 孩子出现某种行为问题 母亲的过度关注和保护 父亲对妻子的焦虑无能为力,支持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投射。

7、同胞兄弟姐妹的位置

sibling position

个体出生的顺序不同,其人格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老大是比较有责任感的,力求完美。中间的孩子容易被忽视,有强烈的被赞许的需求。老小是被关注被保护的对象。

个人在家庭系统的功能地位,而不是实际的出生顺序,塑造了他们未来的期待和行为。

两个老小结婚,可能会感到在责任上和决策上负担过重;两个老大结婚,可能会过度竞争,因为每个配偶都习惯于承担责任。

Toman的研究: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

老大有责任感,力求完美;

中间的孩子容易被忽视,有强烈的被赞许的需求;

老幺是被关注和保护的对象;

独生子女可能发生上述所有情况。

Bowen的理论用来理解兄弟姐妹的敌对;

母亲过于担心孩子之间的嫉妒心理,于是她很焦虑,希望给他们同等的爱(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尽管表现得一视同仁,但实际上反映的是她内心的焦虑,兄弟姐妹间彼此的敏感还是会造成争吵和怨恨;

由于母亲的焦虑,急于控制孩子的感受并且调停,阻碍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还加重了不平等对待的感觉。

35

8、社会情感过程

认为社会和家庭一样,也包含着分别指向未分化和个别化的两股相反的力量。社会中的情感历程,会如同一个大的背景情境,影响所有家庭成员。

鲍恩悲观的认为:分化的社会功能在过去几十年里下降了。

社会中的情感历程,形容的是日渐增长的社会焦虑,如人口增长、高犯罪率等等。

Bowen承认性别、阶级和种族歧视是令人不快的社会情感过程,但他相信,如果个人和家庭有很高的自我分化的话,就能较好地抵制社会影响的负作用。

女性主义Bowen式治疗师认为不应该忽略性别不平等,也不能忽略让男性和女性陷入无弹性角色的先天限制。

案例

Langdon夫妇求助

起因:Langdon太太在15岁儿子Martin放内衣的抽屉底层发现了一个放着大麻的塑料袋。治疗师提出要见一家三口。

发现,大麻只不过是Langdon太太和儿子常年争吵的近期事件之一。许多15岁的孩子偷吸大麻,但没有人会将证据放在母亲可以找到的地方。

之后,治疗师分别会见男孩和他的父母,得出结论:

Martin并没有严重的吸毒问题。反而,他更大的问题在于与母亲之间的冲突以及在学校和交友过程中的不适应。

治疗师要求继续分别会见男孩和他的父母。

案例

Langdon先生的家庭:父亲去世后,他和姐姐由母亲一手养大。他们是母亲的一切,母亲也投注所有的精力去塑造他们的生活。

母亲要求很多,也很挑剔,对他们想做家庭之外的任何事情都表示厌恶。

青春期后期,年轻的Langdon再也不能容忍母亲,于是在二十四五岁时,他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家和母亲。而他的姐姐却未能逃脱,至今单身,与母亲一起生活。

案例

Langdon太太的家庭:大而紧密。她和四个姐姐彼此之间非常依赖,而且一直是最好的朋友。高中毕业后,她宣布要去上大学,但这与家庭规范背道而驰,因为女儿应该留在家中,准备嫁人。于是,她与父母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后,她去上大学了,但是自此就和父母疏远了。

但他们相遇,立刻为对方所吸引。他们都很孤独,都与家庭断绝了联系。于是经历了短暂且充满激情的恋爱之后,迅速结婚。

案例

Langdon先生由于没有和独裁的母亲做好自我分化,对批评和控制极端敏感。即使太太有一点点意图想改变他的习惯,他都会变得狂怒不止。

Langdon太太希望在婚姻中重建过去家庭的亲密,她认为他们俩应该分享兴趣并一起参加活动。

但当她走进他,提议一起做一些事情时,他就觉得厌恶和愤怒,认为她是在侵犯他的独立。在几个月的冲突之后,进入了相对平静期。

Langdon先生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让太太自己去调整他们之间的距离。一年后,儿子Martin出生了。

案例

夫妻俩都很高兴有了孩子。

对Langdon先生来说,尤其高兴的是,孩子变成太太无止境寻求亲密的一条出路。对她来说,孩子就是一切。

对Langdon太太来说,孩子就是一切。当他还是婴儿时,她是个完美的母亲,温柔地爱护他,照顾一切需要。当丈夫想插手照顾儿子的时候,她总在旁边审视着,确保他不做错什么。

这打消了丈夫的积极性,经过几次不愉快之后,他渐渐让妻子一手去照顾儿子。

孩子在母亲的溺爱下长大,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只要他得不到想要的,就会发脾气。他的要求得到满足了,家庭也会恢复平静。

案例

Langdon先生被妻子和儿子排除在外,有的只是工作。

而Langdon太太则疏远丈夫,因为有了孩子。

Martin开始上学后,问题出现了。由于一向为所欲为,他发现自己很难和其他孩子相处,也很难遵守规矩。乱发脾气当然不会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孩子们都离他远远的,所以他从小就没什么朋友。与老师相处时,他则搬出老爸“谁也别想控制我”的那一套。

而当Langdon太太听到别人对Martin的批评时,总是袒护儿子,“那些人不知道该怎样与有创意的孩子相处”。

案例

Martin在成长过程中虽然极难和学校、朋友相处,但和母亲很亲密。

危机来自青春期。就像他父亲当年一样,他努力尝试要发展家庭之外的独立兴趣。然而,遇到的阻力更大,母亲也不能让他随便离开。结果就造成了Martin和母亲之间的长期冲突。但即使又吵又闹,他们还是彼此的中心。Martin在于母亲作斗争上花的心力超过了生命中的其他任何事情。

案例分析

代际焦虑与有害的家庭议题等垂直问题与家庭生命周期转换“平行”压力一交会,就会成为症状爆发的焦点。

Martin最脆弱的时期的到来了——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未解决的情感融合和青春期强烈要求独立的愿望相冲突。

第二节鲍恩系统家庭治疗过程

一、鲍恩系统家庭治疗的目标

(1)减低焦虑,减轻症状;

(2)提高每个参与者的分化水平以提高个体适应性。

一般来说,家庭首先需要完成前一个目标才能迈向后者。

为了帮助成年来访者从与父母的三角关系中解脱,可能需要安排对原生家庭的单独拜访。只有当事者一个人接受治疗效果不好。

48

二、鲍恩系统家庭治疗师的角色与功能

要客观化和中立化,不偏向任何一方,并且要有很高的自我分化水平以避免卷入三角关系中。治疗者要觉察自己如何受家庭的影响,否则会不自觉的重复发生在自己与当事人身上,或是成为其中的第三者。

中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对所有家成员的中立态度,不站在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一边;

治疗者对来访家庭的信仰、价值观、种族立场、社会准则和阶层观念持一种中立态度;

治疗者对家庭的改变和家庭结果保持中立,这意味着治疗师并不提倡某种改变,也绝不能将某种改变强加于某个家庭之上。

治疗师和家庭之间保持距离,使治疗师更为客观地判断家庭关系,同时也避免被卷入,有以

下三个目的:

为家庭成员树立榜样,即如何成为独立的个体摆脱三角关系的束缚;

避免将治疗师自己的焦虑带到家庭中,而让家庭幼稚化;

有效消除家庭成员对治疗师的阻抗。

三、鲍恩系统家庭治疗的主要技术

(一)家谱图

(二)“教练”技术——去三角化

(三)关系实验

(四)过程提问

(五)使用“主语我”(I Position)

(六)训练

(七)置换故事

50

(一)家谱图(family diagram)

包含三代家庭成员及其配偶、标记出生、死亡、结婚、离婚等日期、地理位置,学历和工作史,家庭的重要特质(宗教、种族等)等。

通过家谱图可以看到家庭的冲突、情感隔离和三角关系产生的缘由,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

主要作用:评估

课堂作业,要求:

(1)请画下你自己的家谱图(三代)——包含三代家庭成员及其配偶、标记出生、死亡、结婚、离婚等日期、地理位置,学历和工作史,重大生活事件,家庭的重要特质(宗教、种族等)等。

(2)画完之后简单总结:通过家谱图,你了解到家庭什么信息?

(3)写上姓名和学号之后交给各组组长

54

(二)“教练”技术——去三角化

治疗师要避免成为卷入到家庭中的第三者。治疗师和家庭之间保持距离会使治疗师更为客观地判断家庭关系,避免和拒绝被卷入,为家庭成员树立榜样——如何成为独立的个体并摆脱三角关系的束缚。

55

(三)关系实验

指由治疗师给家庭成员安排一些行为任务或者家庭作业,以帮助家庭成员觉察家庭系统的过程。通过此方法让成员认清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改变家庭系统中功能失常的关系。

56

(四)过程提问

推动家庭成员理智、平静的反应。鼓励家庭成员彼此倾听,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和信念,而不是迅速做出情感反应,有利于自我分化。问题的设计是为了促使当事人去思考他们在家庭互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使自己从原生家庭及核心家庭中分化清楚。所提出的问题应强调个人自主的选择问题。

57

案例

58

案例

59

案例

60

治疗师的任务就是认识到这种情感过程,通过提问,推动家庭成员理智、平静的反应。如“当你丈夫用批评来打断你时,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目的是让咨询师避免参与。

治疗师要鼓励家庭成员彼此倾听,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和信念,而不是象以前那样对彼此的言语迅速做出情感反应,不鼓励家庭成员进行情绪交换。这些都有利于自我的分离。

治疗师拒绝被卷入,也为家庭成员树立了榜样,即如何成为独立的个体并摆脱三角关系的束缚。

(五)使用“主语我”(I Position)

“主语我”就是站在我的立场上,用清晰简洁的方式不带情绪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能帮助家庭成员从个体的情感体验中抽离,用更理性和稳定的方式沟通。

治疗师在治疗中尽量以“主语我”开头讲话。“主语我”的力量在于治疗师在强调的是自我,而非家庭,这是一种在语言上的外显的分离过程。

62

(六)训练

帮助人们识别情绪反应的扳机,寻找替代的反应,预期获得良好的结果。也是避免治疗师被卷入家庭情感三角的一个策略。

63

(七)置换故事

使用书籍、电影或者影像里的故事为家庭及其成员提供一些系统的刺激和信息,这些故事的内容与家庭目前存在的情感过程与三角关系相关,让家庭成员了解其家庭系统的功能,降低他们的防御性,改善他们的互动关系。

64

治疗过程

评估会谈(找一名特别想从原生家庭中分化的个体):始于对当前问题的历史性回顾(先功能分析,然后找出应激源、各自的分化程度、关系模式,最后寻找夫妻关系模式与原生家庭其父母关系模式的相似处。)

四、评价

(1)将关注点从核心家庭扩大到扩展家庭,注重代际的传递。

(2)治疗师遵循中立原则,能更有效地消除家庭成员的阻抗。

(3)重理论,轻操作。理论在后来受到广泛运用,但Bowen本身发展出来的技术不多。(4)主要采取谈话的方式,而且是非结构性谈话,治疗师的治疗水平会受到其个人素质的影响。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评述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评述 摘要:萨提亚家庭治疗是由国际着名心理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创立的一套以整个家庭系统为治疗对象,由内而外帮助治疗主体提高自我价值感、改善沟通方式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模式。通过介绍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来源、基本理念以及治疗方法与技术,并对此种治疗模式进行简单的评述,可以对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以求此模式能够更好地运用在家庭社会工作中。 关键词:家庭社会工作萨提亚家庭治疗 维吉尼亚·萨提亚是家庭治疗流派的创始人之一,国际着名心理治疗大师,被誉为“家庭治疗法的哥伦布”、“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则是由她所创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模式。这是一种注重家庭系统的体验式/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不仅关注每一个单独的家庭成员(治疗对象/治疗主体/来访者),也注重整个家庭系统,通过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使两者从一种功能不良和紊乱的状态蜕变为一种功能健全、良性运转、令人满意的内部关系的状态。萨提亚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内部资源和选择,并拥有改变的可能——不论他(她)拥有怎样的外部条件和环境,都可以在内部加以改变。所以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又被称为“联合家庭治疗”或“人本学派治疗”,它在家庭治疗领域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1.理论来源 系统论和家庭治疗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萨提亚在大量的个案治疗实践中渐渐认识到家庭系统对个人有巨大的的影响。于是她开始研究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

的治疗方法,由此创立了萨提亚治疗模式。萨提亚治疗模式是建立在家庭治疗的基础之上的,它注重对整个家庭系统的治疗而非单独个人的治疗。同时,受系统论影响,萨提亚抛弃亚里士多德的线性、单一因果论的看法,主张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 人本主义与积极存在主义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也深受人本主义和积极存在主义的影响,认为人性本善,相信人类能够展示出积极的生命力量并具有潜能能够改变自己和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注重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发展,强调人的成长。这也是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基本信念支撑。 2.基本理念 世界观、人性观——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 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是萨提亚提出的两个对立的世界观和人性观,又叫“威胁—奖赏”模型和“种子”模型。它们的区别在于对关系的定义、对个体的定义、对事件的解释、对改变的态度这四个方面。 在“威胁—奖赏”模型中,关系被假定为以支配—服从式为基础的等级关系,例如父亲—孩子、老师—学生、老板—工人等等。个体在一生中扮演一些社会角色,但却没有与对他(她)本人的定义加以区分,反而严格要求自己去符合这些角色的期望,用各种标签来代表自己,否认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用他人和社会的准则来定义自己。“威胁—奖赏”模型用线性、简单化的方式解释事件,不考虑解释实际情况的变量具有多样性。那些以“威胁—奖赏“模型为基础的人对改变的恐惧使他们致力于保持现状,熟悉感比舒适感更具有价值。[1]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第十三章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一.家庭治疗的历史及在中国的发展 系统式家庭治疗( systemic family therapy)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现代心理治疗最初是以个别会谈的方式进行的,心理治疗者通过与来访者的个别接触来实施治疗,如精神分析疗法等。大约从本世纪三分之一阶段开始逐渐出现了集体心理治疗的方式,每次接受治疗的不再是单个个人,而是一群就诊者,这就是小组治疗。这样一来,发挥治疗效应的除了治疗人员的热心和技巧以外,还加上了治疗小组这个集体的作用。家庭治疗就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里,治疗对象不是临时组织的接诊者集体,而是一个家庭。目前家庭治疗已经成为继精神分析、行为治疗、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之后极有影响力的四大治疗流派之一。 家庭治疗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曾有几个有关家庭环境对精神分裂症之影响的大型研究。研究者为 Murray Bowen ,Gregory Batson等,他们发现了不良家庭关系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一些原本从事精神分析治疗的医生产生了影响,他们开始试行以病人的整个家庭作为心理干预的对象,并试图通过调整家庭关系来解决个人心理问题。 在 50 年代,家庭研究和家庭治疗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发展。一般人们将 50 年代确定为家庭治疗的奠基年代。根据高登拜克的意见有五种相互独立的学科及临床发展为家庭治疗的出现提供了舞台:(1)精神分析理论和疗法被用于更广泛的情绪问题,如触及家庭的治疗取向;(2)系统论致力于研究构成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各部分的关系并将其知识应用在对家庭系统的观察方面;(3)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研究,如家庭成员(如母亲)在疾病形成中的作用;(4)儿童教育及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5)对新技术如集体治疗的兴趣日益增长。 1962年是家庭治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年。这一年“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这一名称得到学术界正式确认,本专业的第一份学术刊物《家庭作用》(Family Process) 也在这一年里创刊。尔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事实证明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疾病、心身疾病、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婚姻问题都有相当疗效。

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案例分析)

第三讲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案例一:洗手的康康 十六岁,男,每天洗手三四十次,双手发白,皮肤浮肿。被诊断为强迫症。 急坏了父母。尤其是母亲,整个心都在儿子身上。 每次洗手必向母亲报告。母子之间的对话全围绕洗手或不洗手的话题。 太空人家庭 一家三口来到咨询室 4.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结构\亚系统\界限 行为障碍的发展 僵硬界限-脱离\模糊界限-缠结 5.核心概念-结构 结构(structure):人际交往的循环模式,用来界定和稳定人际关系的形态。 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它决定家庭成员怎样进行交互作用 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建立在清晰的代际界线基础之上,父母保持控制和权威的地位 家庭成员互动的组织模式 在家庭成员之间反复互动的过程中形成 常见的家庭互动方式 妻子罗嗦丈夫逃避妻子更罗嗦丈夫更逃避…… 母亲严格,子女松散;母亲干净,子女邋遢;母亲紧张,孩子放松 一旦形成,反过来影响互动 互动模式规则强化结构 如何发现家庭的结构? 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互动,结构才会凸现出来 不断变化:随家庭的发展,也需要形成新的结构 如,第一个孩子出生后 6.核心概念-亚系统 亚系统(subsystem) 靠辈分、性别或功能等划分而成的家庭中的一些小单元 由辈分、性别、兴趣或功能组成 夫妻亚系统: 亲子亚系统:父子亚系统、母子亚系统 兄弟姐妹亚系统 个体本身也是一个亚系统 家庭系统借由亚系统来分化与执行功能 保证亚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孩子的需求常常让父母忘记了夫妻亚系统 亚系统的功能 保证个体自我分化,练习不同层次的人际技巧 每一个人隶属于不同的亚系统 有不同的角色\学习不同的技能\拥有不同的权力

第四讲_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1.Satir流派重要人物 Karl Whitaker (卡尔●惠特克) 出生在奶牛牧场 害羞、有人情味,不受社会传统的约束 着重情感和自我 Virginia Satir Virginia Satir (维吉尼亚●萨提亚)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联合家庭治疗)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萨提亚的家族治疗模式) The Satir Ap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跟萨提亚学沟通) Peoplemaking (家庭如何塑造人) Self-Esteem (尊重自己) Making Contact (与人接触) Changing with Families (与家庭一起改变) Maria Gomori Maria Gomori (玛莉亚●葛莫利) Passion for Freedom (爱与自由) 做了很多的工作坊(workshop) John Banmen John Banmen 加拿大 还有蔡敏莉、赖启丰 2.总体介绍 家庭治疗的一个流派 又名沟通流派 又名经验派家庭治疗,强调情感经验 “爱”——深层情感

强调即时的、此时此地经验的作用 是反理论的,要尽可能快地成为自己 存在主义-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产物 对家庭全方位的一个治疗 3.理论概念 建立在人性基本上是善良的 把个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相信人们的目的是自我完善 跟结构派家庭相对应得是不把家庭看成一个结构,而是强调灵活性和自由。 功能良好的家庭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和鼓励各种经验,而功能不良的家庭害怕面临那种场面 4.行为障碍的发展 否认冲动和压制感受是家庭问题的根源 一般来说,人们的抱怨太多(是寻求安全感,并不是不满足),从而掩盖了情感和愿望。 低自尊,掩饰自己的感受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依恋受伤:不安全的依恋,体会不到被爱感和价值感,以愤怒来反应。 治疗 强调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创造性、自发性和娱乐能力 给予来访者各种鼓励和温暖的支持,帮助来访者敢于承担这些风险 挖掘来访者内心的力量 咨询师要开放和真诚 善于运用触觉

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

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治疗策略及评述(导言) 类型:流派介绍作者:李孟潮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王牮中德心理医院李孟潮 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基本风格是强调冲突,如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超我与本我的冲突,自我与现实的冲突,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冲突,现代精神分析如客体关系学派虽然表面上冲突论的色彩不突出,但精神分析强调冲突的精神并没有随术语的改变而消失,如客体之所以被婴儿分为“好客体”和“坏客体”,其依据是客体能不能满足婴儿的欲望,这实质上还是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时期就强调的欲望与现实的冲突,而投射性认同、自身客体、部分客体等等概念的内涵就可以理解成,当婴儿面临欲望和现实的冲突无法解决时,他就需要通过投射性认同,通过把外在的、客观的客体通过一系列的防御操作变成自身客体,把一个完整客体分裂为部分客体等等的防御机制,以便进行力比多和攻击性的贯注及反贯注。 但精神分析一直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位咨询者体验到了冲突和矛盾,这些冲突和矛盾究竟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冲突和矛盾在他头脑中的反映,还是他婴儿时期的内在的冲突和矛盾的重现使他投射性地认为世界上充满了冲突和矛盾?而从婴儿的角度来看,也有个问题悬而未决:婴儿体验到的冲突是他家庭的冲突的烙印呢,还是他自己心理世界与生俱来的特质?弗洛伊德本人在此两种倾向之间摇摆不定,对此问题的回答前后不一致。这也造成了后世精神分析学派的纷争。 如果是一个受过系统论思想影响的人,对此问题的回答就可能是:“都有!都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整个精神分析的理论假设都是建立在这样的逻辑前提上的:人的现在问题都是有一个明确的、过去的原因决定的,现在的因素对此问题只起到了诱发的作用。所以要解决现在的问题,必须回到过去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而系统论者的逻辑前提是:人类的理智并不能确定各种问题之所以出现,是不是有一个明确的、唯一的、最主要的原因。即便是有这么一个“第一推动力”,由于循环、反馈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使人们很难找到这个第一推动力是什么,这样寻找“第一推动力”的做法就像寻找一个圆究竟什么地方是起点,什么地方是终点,就像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是徒劳无功的。世界如此纷繁复杂,一个问题的出现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对心理治疗师来说,关键不是确定问题是怎么产生的,而是怎么解决问题。寻找到一个唯一的原因,获得领悟,对有些人来说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见得适合所有人,不见得是最有效、最迅速的解决方案。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认识论基础就是系统论。狭义的系统式家庭治疗指的是意大利米兰的普通系统论家Selvini-Palazzoli和Papp为主的家庭治疗流派。广义的系统家庭治疗包括所有的以系统论为基础的家庭治疗,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几个主要的分枝是:Bowen的代际治疗,Minuchin 的结构治疗,Haley的策略治疗,Whitaker 和Satir的人本治疗等。本文采取的是广义的概念。 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治疗策略及评述(评述) 类型:流派介绍作者:李孟潮 有学者质疑,“怎么可能有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因为一方面,精神分析关注的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而另一方面,家庭治疗关注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系统,这两者的着眼点是完全不同的。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是由客体关系理论整合起来的,Nichols提出,“精神分析研究的是人际关系的起源和本质,以及在过去的关系中成长,并一直影响到现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内在结构。强调的是精神结构,而精神结构用自我表象或客体表象的形式保存了早期的人际经 验。”(Nichols , M . P. ,1984)而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人们从早年家庭中内化的客体关系,及其对现在家庭的影响。 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的很多理论框架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影响。Bowen 指出,各个领域精神卫生的专业人员仍然继承了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情绪障碍是在和他人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一是治疗关系是对情绪障碍的普遍适用的治疗手段。(Bowen , M. ,1976)

家庭治疗的理论

家庭治疗的理论 家庭是我们诞生和成长的摇篮,也是我们命运的重要依托。家庭常常以某周方式决定着我们的前途和命运,给予我们幸福和痛苦。一般的治疗我们通常会选择一对一的个体治疗,但是如果来访者的问题和其家庭存在关联,当来访者回到家中,取得疗效将受到家庭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改变家庭将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面对由于家庭问题而产生症结的来访者或是患者,家庭治疗师要有不同于一般治疗师得理论和视角。人来源于家庭,成长于家庭,个体发生冲突或生病都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是我在看了相关书籍后总结出的一些理论和概念对我们理解和帮助家庭有着很大的帮助。 1系统论 系统论通常是被认为由奥地利生物学家Bertanlanffy提出来的。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这种观点有别于以往的只重视个体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的一些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关系的产物。于是这就要求治疗师以“广角镜”的姿态来面对,将家庭这个纳入自己的视野,将所有家庭成员看作是一个整体,好比个体中的各个内环境,要从整体状体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中探索和分析问题的所做。例如,孩子挑食,父亲很严厉的训斥他,要求他什么都要吃,这是母亲心疼孩子,比较惯这个孩子,则会出面制止父亲,不让父亲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以后孩子依旧会保持这样的行为,这个家庭也会因此经常的出现这样的互动关系。在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循环的,一个成员的变化会影响其他成员及整个家庭。家庭治疗师要有循环因果关系的视角,在治疗中探讨家庭的情况及其成长的历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控制论 最早由美国的数学家提出。一个系统哟啊维持自己的稳定就需要信息交流,借此对各子系统进行调控。这种心理反馈机制是控制论的核心。反馈可以是正向的同时也可以是负向的。在家庭系统中,负反馈抵制改变,是保持家庭稳定的一种机制,同时也可能引起冲突。例如,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开始寻求自主独立,开始不是一味的听从父母的安排,这个时候父母却依旧是用对待婴儿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以此来维持过去家庭的稳定,这个这种负反馈就会引起亲自冲突,孩子就会产生和父母分离的心理。正反馈是传递家庭需要改变的信息。对于系统具有挑战性,此时接受,可以在一个新的水平上保持稳定,如果系统拒绝则会产生冲突。在家庭治疗中,当负反馈无效是就适时启用正反馈。 3社会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决定我们看到的东西不仅仅是眼前的事物,还有我们的经验,还有我们所处的环境和从事的社会活动。 在家庭治疗中,如果采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治疗就成了重新建构的过程。这种治疗强调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重点探究来访者对自己问题的假设,在谈话中寻找新意义和新观点,重新定义行为以改变家庭成员对它的反应。一个家庭有多种观点组成,治疗师不再作为旁观者,也一同参与一起建构被观察的事实。 4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探讨和分析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从小时候起我们在和母亲及重要亲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就形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依恋模式。良好的母婴关系是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的基础,他们在外界的交往过程中会非常自信。

系统式家庭治疗

系统式家庭治疗 添加时间:2009-6-1 15:40:48浏览量:269编辑:admin barefoot running shoes five fingers vibram vibram five fingers Five Finger Shoes vibram fivefingers FiveFingers KSO GHD Styler GHD IV Styler MTB shoes anti shoes 一、家庭治疗的历 史及在中国的发展 现代心理治疗最初是以个别会谈的方式进行的,心理治疗者通过与来访者的个别接触来实施治疗,如精神分析疗法等。大约从本世纪三分之一阶段开始逐渐出现了集体心理治疗的方式,每次接受治疗的不再是单个个人,而是一群就诊者,这就是小组治疗。这样一来,发挥治疗效应的除了治疗人员的热心和技巧以外,还加上了治疗小组这个集体的作用。家庭治疗就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里,治疗对象不是临时组织的接诊者集体,而是一个家庭。家庭治疗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曾有几个有关家庭环境对精神分裂症之影响的大型研究。研究者为 Murray Bowen , Lyman Wynne , Gregory Batson 等,他们发现了不良家庭关系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一些原本从事精神分析治疗的医生产生了影响,他们开始试行以病人的整个家庭作为心理干预的对象,并试图通过调整家庭关系来解决个人心理问题。如美国的 Nathan Ackerman, Carl Witaker, Murray Bowen, Don Jackson, Virginia Satir, 原西德才的 Helm Stierlin, 意大利的 Mara Selvini-Parazzoli 等。在 50 年代,家庭研究和家庭治疗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发展。一般人们将 50 年代确定为家庭治疗的奠基年代。根据高登拜克的意见有五种相互独立的学科及临床发展为家庭治疗的出现提供了舞台: 1 、精神分析理论和疗法被用于更广泛的情绪问题,如触及家庭的治疗取向; 2 、系统论致力于研究构成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各部分的关系并将其知识应用在对家庭系统的观察方面; 3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研究,如家庭成员(如母亲)在疾病形成中的作用; 4 、儿童教育及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 5 、对新技术如集体治疗的兴趣日益增长。在这些异源性的发展中,所谓的“第二代精神分析家”在这个阶段扮演着主要角色。由于这种治疗确能解决问题,所以很快引起注意,经过一番试验和发展,家庭治疗终于在理论构想和治疗技术上成熟。1962年是家庭治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年。这一年“家庭治疗” (Family therapy) 这一名称得到学术界正式确认,本专业的第一份学术刊物《家庭作用》 (Family Process) 也在这一年里创刊。尔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事实证明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疾病、心身疾病、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婚姻问题都有相当疗效。目前家庭治疗在北美、欧洲及拉丁美洲各国都颇具规模,从业人员众多,医疗业务兴旺,理论及临床研究都很活跃,围绕这一领域的专业杂志已达8 0多种。 中国专业人员与家庭治疗的接触始于八十年代。1987年,有四名来自中国昆明和北京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受德国邀请前去考察德国的心理学状况。在短暂的访问接触后,家庭治疗这样一种当时对他们来说很陌生的治疗方法,留给了他们深刻的印象。1988年德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家Helm Stierlin 和 Fritz B. Simon 博士,在昆明通过“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第一次将家庭治疗传入

家庭治疗历史与流派

第一部分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历史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精神分析师兼儿童精神科医师的纳森阿克曼(Nathan Ackerman)首次正式提出“家庭治疗”这个概念。之后的几十年中,各种家庭治疗的流派纷纷崛起,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家庭治疗,不能顾名思义地把它看作是对家庭矛盾和问题进行咨询与治疗。家庭治疗依然关注当事人(client)个人问题和病症的减除,但它同个人取向的咨询和治疗方法有着显著的差异。它超越了过去只关注个人内在的心理冲突、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局限,把人及其症状放在整个家庭背景中去了解并治疗。因而,把家庭治疗法称作“系统疗法”或“关系疗法”似乎更为恰当。 家庭治疗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治疗技术,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它的诞生是心理学界的一次革命,意味着一次范式(Paradigm)的转移。它代表了“一个理解人类问题,了解行为、症状的发展以及解决之道的全新方法”,被称为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崛起的“第四势力”(第一势力的咨询理念——精神动力学派,第二势力——行为主义学派,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学派)。九十年代初,对美国的从业人员理论取向的调查中,家庭治疗占10%,仅次于整合主义取向(30%)。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家庭治疗进入中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 1.1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系统观 家庭治疗之核心在于系统观。它不把焦点放在个人的病理心理,也就是所谓的“神秘的黑匣子”上,它所关注并试图介入、改变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整个家庭的互动模式上。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同周围的人或事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和事件存在于相互影响和彼此互动的脉络中,也就是说,家庭成员彼此分担其他每个人的命运。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同一只猴子,它在三个猴群中的地位分别居于第四位,第三位和第二位,当这只猴子在不同的群体时,分别给予相同的能引发攻击行为的电刺激。结果,在位处第四的猴群中,它只攻击其它猴子一次:在位处第三的猴群中,它攻击了二十四次;在位处第二的猴群中,它攻击了七十九次。可见,整个系统的互动历程比个人的心理本质更为重要。 因而,家庭治疗师认为,把某个人的病症看作他个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其症状意味着他同周围的大系统(家庭,社区,社会)的互动出现了障碍。在个别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所谓的当事人,是整个家庭功能失调的表征者,家庭治疗师们称其为“被指认病患”(identified

不寻常的治疗-家庭系统生命周期

家庭系统生命周期 尽管人类激情的舞台实际上就是日常家庭生活,但直到最近才被实际观察及认真对待。人们越来越明显地发现,随着岁月流逝,家庭也在经历发展的过程。当这一过程受阻时,人类的痛苦及精神病性的症状就会出现。然而对于临床医学或社会科学的专家而言,认真严肃地对待这些日常生活琐事是很困难的。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界,似乎关注身份、妄想的形成、潜意识的精神动力、概念的定律,要比处男女结合、生儿育女过程中出现的困境要显得更为深奥。现在,我们开始理解亲密社会关系对人类自然本性的巨大影响,我们发现自己面临这样的事实,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消逝,我们的社会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并且对这个过程我们所了解的信息非常有限。 如果运用策略疗法,就意味必须搞清楚治疗中由谁来制定策略。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们已经取得了进步,对于症状的功能和其他人类问题有了更加广泛的了就,症状曾经被认为是个体独立于其社会处境的表达;焦虑发作或抑郁症是一个人状态的表达;后来又有观点认为症状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表达,在亲密关系中也具有战术性的作用。焦虑发作对婚姻或家庭、对其工作及在和治疗师的关系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功能,然而现在有了一个更加开放的观点,它就蕴含在艾瑞克森的治疗当中:当家庭或其他自然群组的生命周期扩展受阻或错位时,症状便出现了。症状是渡过生命周期某一阶段时出现困难的信号。例如,母亲生了孩子后出现焦虑,这是家庭在完成孩子喂养阶段出现了困难的表达。在直接针对症状的同时,艾瑞克森的治疗策略还有更大的目标,即解决家庭的问题并使生命周期重新运转。对艾瑞克森精湛技艺的仰慕,可能会使人们忽视了指导他策略疗法的关于家庭生命周期的假设。 久而久之,如果一个人接受家庭发展过程的重要性,他会立即发现关于家庭生命周期的信息是多么的少。目前还未进行过以观察家庭为基础的纵向研究,只有一个评式的调查研究。在这项调查里往往会询问家庭成员一些关于生活的事情,不过这些已经被证实是高度不可信的。我们拥有的其他信息是以家庭遇到困难进行治疗时为基础的,所以我们虽然观察了家庭周期的不同阶段,却并不知道这之前的情况或自然状态下是怎样的。为了指导治疗策略而希望了就家庭自然发展情况的临床医生会发现,自己在关于家庭“应该怎样”而不是“究竟怎样”的巨大负担下,大大地忽视了这个家庭自然发展的过程和艰辛。 另一个问题是,由于文化变迁和新家庭生活形式的出现,我们对家庭发展的理解会很快过时。核心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而且与大家庭分离,这样的生活形式也是近期出现的。当我们了就核心家庭时,会发现公共家庭的新形式正在出现。而当治疗师面对年轻人的时候,也会发现自己根据已有概念化模式的思考已经过时了。临床医生必须容忍已经存在的不同方式,同时掌握家庭发展的过程。作为认识危机阶段的指南。 对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危机阶段的简要概括,对于理解艾瑞克森的策略方法提供了一种背景,尽管这样还不够全面,也忽视了阶级和文化差异。在任何特定时期,家庭都是格外复杂的,更不用说整个一生了。因此我们不可能在本书里对此尝试更多的讨论。本章是对后面章节的基本框架概括,呈现了艾瑞克森在家庭生命不同阶段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过,在对家庭生命周期进行描述之前,我想先讨论一下这种治疗观点可能存在的异议。比如说,治疗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渡过危机以进入家庭生命的另一个阶段,这会使一些临床医生认为这种方法就是调节人们去适应他们的家庭、或适应塑造了家庭的社会。这样的观点很天真,因为他忽视了这样的事实:个人的自由和成长是有他如何成功参与自己的自然群组及其发展所决定的。人们可能认为社会隔绝所导致的限制就不会再这么想了。 这里有两种情况会“调节”一个人去适应他的环境,但不会导致成长性的改变。一种是使用药物使其稳定。如果年轻人已经到了一定年龄,家庭却无法渡过放手让其离开的阶段,

第三讲 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三讲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1. 代表人物 萨尔瓦多·米纽秦(Salvadar Minuchin ) 1974出版《家庭与家庭治疗》《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 出生在以色列 受训于美国 发展于二战 服务于儿童 李维榕 《家庭故事—心理随笔》(上、中、下),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婚姻:多人之舞》,2004,李维榕,北京出版社 《婚姻:无形之塔》,2004,李维榕,北京出版社 2. 主要观点 (1)关注家庭的结构,包括家庭规则、权力分配、界线; (2)家庭功能模式的灵活性与改变的可能性; (3)家庭的生活环境,包括扩展家庭、邻居、单位和学校等 (4)家庭所处的发展阶段; (5)家庭成员围绕症状的交往模式; (6)家庭功能的三个特征: A家庭功能的丰富或者缺乏程度; B家庭功能的灵活性或僵硬程度; C家庭功能发挥的连贯性。 3. Minuchin的比喻 结构派治疗师像一位使用可调焦镜头的技术师一样,可以使用较远的焦距来观察,在他想要分析内在精神层面时,可以调整焦距,来一个特写镜头。 案例一:洗手的康康 十六岁,男,每天洗手三四十次,双手发白,皮肤浮肿。被诊断为强迫症。 急坏了父母。尤其是母亲,整个心都在儿子身上。 每次洗手必向母亲报告。母子之间的对话全围绕洗手或不洗手的话题。 太空人家庭 一家三口来到咨询室 4.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 结构 亚系统 界限 行为障碍的发展

僵硬界限-脱离 模糊界限-缠结 5.核心概念-结构 结构(structure):人际交往的循环模式,用来界定和稳定人际关系的形态。 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它决定家庭成员怎样进行交互作用 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建立在清晰的代际界线基础之上,父母保持控制和权威的地位 家庭成员互动的组织模式 在家庭成员之间反复互动的过程中形成 常见的家庭互动方式 妻子罗嗦→丈夫逃避→妻子更罗嗦→丈夫更逃避…… 母亲严格,子女松散;母亲干净,子女邋遢;母亲紧张,孩子放松 一旦形成,反过来影响互动 互动模式→规则→强化结构 如何发现家庭的结构? 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互动,结构才会凸现出来 不断变化:随家庭的发展,也需要形成新的结构 如,第一个孩子出生后 6.核心概念-亚系统 亚系统(subsystem) 靠辈分、性别或功能等划分而成的家庭中的一些小单元 由辈分、性别、兴趣或功能组成 夫妻亚系统: 亲子亚系统:父子亚系统、母子亚系统 兄弟姐妹亚系统 个体本身也是一个亚系统 家庭系统借由亚系统来分化与执行功能 保证亚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孩子的需求常常让父母忘记了夫妻亚系统 亚系统的功能 保证个体自我分化,练习不同层次的人际技巧 每一个人隶属于不同的亚系统 有不同的角色 学习不同的技能 拥有不同的权力 7.核心概念-界线 界线(boundary) 结构家庭治疗中用于描述情感屏障的概念,情感屏障保护和加强个体、亚系统和家庭的完整性

浅谈家庭系统理论

论文题目:浅谈家庭系统理论 目录 摘要 (3) 1.引言 (3) 2.家庭系统理论的产生 (3) 3家庭系统理论的定义 (4) 4.家庭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 (4) 5.家庭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5)

5.1整体论 (5) 5.2家人关系 (5) 5.3新的信念 (6) 5.4家庭规则 (6) 5.5满足家庭的需求 (6) 6.对家庭系统理论的几点思考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7)

浅析家庭系统理论 摘要 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完整的单位,看成一个系统,家庭成员是系统的组成成分。每个成员之间都是交互作用的。家庭系统理论将会成为现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分析了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并提出一些笔者对家庭系统的思考。 关键词:家庭系统理论;发展;思考 1.引言 家庭系统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情绪活动与交往行为的理论,它是由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默里·波文(Mur:ayBowon)教授提出并由他和助手米切尔·E·科尔(Michao1E·K:rr)完善的,在解释人的情绪活动上,家庭系统理论独树一帜地将整个家庭看作一个情绪单位来考察,将人看作相互关联的结构中的要素,而不是自主的精神实体。i 2.家庭系统理论的产生 波文从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研究家庭内的交往和情绪活动。40年代末,他在堪萨斯州的一个诊所里当精神病医生,治疗各种各样的心理病患者。心理分析治疗的一个原则是避免治疗者和患者的家庭成员相接触,以防止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移情关系受到感染。但波文没有顾及这一原则,他与病人家属接触很多。在与病人家属的接触中,他发现病人与他们,尤其与父母在情绪上存在极大相互作用。当时,许多其他研究者也观察到这一“共生现象”(symbiosis),他们都用精神分析理论加以解释,认为它是由于人的无意识冲突而造成的。但波文认为,这种现象是建立在深刻的生物进化过程以及明显的心理过程之上的,根本不能用无意识动机的概念加以解释。1954年,波文转移到“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工作,他让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其家庭的全体成员都住在医院里,时间从几个月到一年多不等。由于能够观察到整个家庭的活动情况,他捕捉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信息。在头六个月的观察期间,他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其母亲的情绪联系比想象的要强得多,他们相互纠缠、相互影响,很难将他们分开,而且,母亲与病人的相互作用过程波及整个家庭,父亲与病人的兄弟姐妹之间也产生强烈的情绪作用,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卷入到情感联系之中。因此,波文

家庭治疗理论之比较

家庭治疗理论之比较 在本章以下部分,我们将把家庭理论与临床治疗过程分 开来,并进行分类。我们相信,这样得分类最能突出模型之间得异同点。研究单元很多早期得家庭治疗先驱( Bowen , Jackson, Wynne , BoszormenyiNagy) ,大多数都属于古典精神分析学派,但她们做了为大多数革命者所做得事——摒弃过时但当 时却占主流地位得精神分析理论,她们尤其反对精神分析法 聚焦个体内部动力学得观点——这种认为问题存在于个体 内部得一元观点。相反,她们主张,如果将人置于人际关系中系统地瞧待,那就能更准确理解她人并相应地更容易帮助她。人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在关系中来定义自己,她们如何形成联盟与结盟——这些均需要更宽泛得二元观(两个人之间)与三元观(三个人之间)。这样,界限、纠缠、疏离、子系统(米钮钦)或三角关系、共生、融合(鲍文),或关系伦理及家庭忠诚(鲍斯泽门伊—纳吉) ,所有得概念均超越个体,关注在系统内部她或她反复出现得行为模式。当今,各模型之间,关于个体内心或人际得两个极端较少,更多得就是侧重点不同。所有家庭治疗师都关注家庭功能中一元、二元或三元得因素;差别在于她们赋予上述三个因素得权重与聚焦度不同。很多以精神分析为取向得治疗师超越经典理论得立场,较少坚持一元研究。总得来说,现代精神分析已融入客体关系理论,并且新得观点更多以关系为基础。客体关系家庭治疗师,仍然对内心冲突感

兴趣,现在也尝试通过研究会被每位伴侣带入婚姻得婚前印记来理解家庭关系。夫妻双方把自己不想要得部分投射到对方身上,就包含了投射认同得例子。行为治疗师可能将带症状得个体(比如,离家出走得青少年)视为问题之所在,接受家长 得观点,并且教授家长抚养技巧来应对家庭危机。经验家庭治疗与心理教育治疗也关注个体,但将个体放在家庭背景之内。前者认为问题来源于家庭成员之间有缺陷得交互作用与交 流错误,重心在于帮助个体表达情感(萨提尔),但总就是在家 庭持续相互作用得背景中进行(情绪聚焦家庭治疗)。心理教育治疗师通常致力于有严重心理障碍得个体,倾向于接受个体病理学得定义;但就是她们认识到个体得问题行为对家庭功能有恶性影响。因此,她们将治疗努力指向帮助整个家庭减少成员之间紧张情绪得交流水平。根据定义,家庭治疗师从二元或三元得角度来定义概念,她们认识到:人们通过彼此之间得交互作用来定义她人(也包括她们自己)。早期得沟通与策略治疗师强调人际信息症状形成得二元与三元本质;哈利(Haley)特别搜寻了涉及任何人类行为交流中得三方个体。鲍文得理论明显就是三元论得,特别就是她作为家庭情绪系统基石得"三角关系"概念。相似地,结构主义者也就是三元论得——界限得混乱不可避免地涉及至少三人得相互关系。受后现代主义与后建构主义思潮影响得新疗法怎样呢?叙事治 疗师经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个人问题上,引来一些批评,认

家庭治疗理论之比较

家庭治疗理论之比较

在本章以下部分,我们将把家庭理论与临床治疗过程分开来,并进行分类。我们相信,这样的分类最能突出模型之间的异同点。研究单元很多早期的家庭治疗先驱( Bowen , Jackson, Wynne , Boszormenyi-Nagy),大多数都属于古典精神分析学派,但他们做了为大多数革命者所做的事——摒弃过时但当时却占主流地位的精神分析理论,他们尤其反对精神分析法聚焦个体内部动力学的观点——这种认为问 题存在于个体内部的一元观点。相反,他们主张,如果将人置于人际关系中系统地看待,那就能更准确理解他人并相应地更容易帮助他。人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在关系中来定义自己,他们如何形成联盟和结盟——这些均需要更宽泛的二元观(两个人之间)和三元观(三个人之间)。这样,界限、纠缠、疏离、子系统(米钮钦)或三角关系、共生、融合(鲍文),或关系伦理及家庭忠诚(鲍斯泽门伊—纳吉),所有的概念均超越个体,关注在系统内部他或她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当今,各模型之间,关于个体内心或人际的两个极端较少,更多的是侧重点不同。所有家庭治疗师都关注家庭功能中一元、二元或三元的因素;差别在于他们赋予上述三个因素的权重和聚焦度不同。很多以精神分析为取向的治疗师超越经典理论的立场,较少坚持一元研究。总的来说,现代精神分析已融入客体关系理论,并且新的观点更多以关系为基础。客体关系家庭治疗师,仍然对内心冲突感兴趣,

现在也尝试通过研究会被每位伴侣带入婚姻的婚前印记来 理解家庭关系。夫妻双方把自己不想要的部分投射到对方身上,就包含了投射认同的例子。行为治疗师可能将带症状的个体(比如,离家出走的青少年)视为问题之所在,接受家长的观点,并且教授家长抚养技巧来应对家庭危机。经验家庭治疗与心理教育治疗也关注个体,但将个体放在家庭背景之内。前者认为问题来源于家庭成员之间有缺陷的交互作用和交流错误,重心在于帮助个体表达情感(萨提尔),但总是在家庭持续相互作用的背景中进行(情绪聚焦家庭治疗)。心理教育治疗师通常致力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个体,倾向于接受个体病理学的定义;但是他们认识到个体的问题行为对家庭功能有恶性影响。因此,他们将治疗努力指向帮助整个家庭减少成员之间紧张情绪的交流水平。根据定义,家庭治疗师从二元或三元的角度来定义概念,他们认识到:人们通过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来定义他人(也包括他们自己)。早期的沟通和策略治疗师强调人际信息症状形成的二元和三 元本质;哈利(Haley)特别搜寻了涉及任何人类行为交流中的三方个体。鲍文的理论明显是三元论的,特别是他作为家庭情绪系统基石的"三角关系"概念。相似地,结构主义者也是三元论的——界限的混乱不可避免地涉及至少三人的 相互关系。受后现代主义和后建构主义思潮影响的新疗法怎样呢?叙事治疗师经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个人问题上,引

家庭治疗理论观点比较要点

家庭治疗理论观点的比较 A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Viewpoints in 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疗中的治疗技术和目标的比较 A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Techniques and Goals in 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疗概论》章节小结 心理动力模型 Psychodynamic Models

家庭治疗中目前的趋势倾向于折衷主义和整合主义,因为治疗师越过各派理论的界限借用各治疗概念和技术。然而,各传统流派理论构想的差异依然存在,并且对创造一整套的假统治疗超级理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着争议。 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最初是建立在精神分析的模型之上的,核心是驱力理论和个体内部各种相反力量的交互作用。虽然以这个模型为基础的治疗似乎只涉及到单个病人的人格,但是家庭背景对人格形成的作用也是该理论中的一个要素。 家庭治疗的先驱阿克曼试图把精神分析(内在定向)和系统理论(强调人际关系)整合在一起。他把家庭功能失调看作是一种家庭成员间角色补充的失败,并且是长期未解决冲突(家庭中个体内部和个体之间)和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替罪羊的产物。他的治疗目的在于摆脱这样的病理性连锁。 心理动力学今天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客体关系理论上的,与弗洛伊德的内心本能不同,该理论强调婴儿对看护者依恋的基本需要以及那些内化的心理表征客体内的分析。这种对依恋的基本需要使人们继续在其成人关系中寻找满足。 客体关系治疗方法的两个例子由弗洛默和斯卡夫妇提供。弗洛默认为难以解决的内心冲突源自于原生家庭,并且以投射到当前的亲密关系(诸如配偶或孩子)的形式持续着。他在工作过程中关注自身并最终消除了这些内投;在这个过程中,他先与一对夫妇会谈,然后与夫妇团体,最后分别与每一个个体及其原生家庭中的成员进行会谈。 斯卡夫妇使用的治疗方法大部分是精神分析的。他们创造支持性的环境、唤起无意识内容、进行解释、提供领悟、借助移情和反移情帮助家庭了解过去的内化客体是如何阻碍了当前的家庭关系的。家庭成员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互相支持对方对依恋、个体分化和个人成长的需要。 同样,站在今天已心理动力为定向的理论和实践前沿的是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他把重点放在婴儿与看护母亲的早期关系上,特备是婴儿认为母亲是自己的延伸(一个自我客体)这一点上。科胡特强调核心自我(他得到父母的反映)以及理性化父母的发展。这两者对形成自主自我是至关重要的。自恋代表着早期发展的一个阶段,并且可能在成年期以人格失调的形式而继续存在。 经验模型 Experiential Models 经验式假统治疗师运用与家庭成员进行治疗沟通的即时性,帮助催化指向个体成员成长和潜力充分发挥的家庭自然驱力。它在本质上是非理论和非历史的,因而强调了行动先与领悟或解释。通过借家庭-治疗师的互动提供促进成长的经验。关注不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是这种家庭治疗的根本特征。 经验治疗的重要实践者有威特克、凯普勒和萨提尔。威特克在大约40年前就开始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重新定义为成长受阻的标志,他在家庭治疗的工作中

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与思考 摘要:家庭系统理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完整的单位,看成一个系统,家庭成员是系统的组成成分。每个成员之间都是交互作用的。家庭系统理论将会成为现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分析了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并提出一些笔者对家庭系统的思考。 关键词﹕家庭系统;发展;思考 家庭系统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情绪活动与交往行为的理论,它是由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默里·波文(Mur:ayBowon)教授提出并由他和助手米切尔·E·科尔(Michao1E·K:rr)完善的,在解释人的情绪活动上,家庭系统理论独树一帜地将整个家庭看作一个情绪单位来考察,将人看作相互关联的结构中的要素,而不是自主的精神实体。i 一、家庭系统理论的产生 波文从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研究家庭内的交往和情绪活动。40年代末,他在堪萨斯州的一个诊所里当精神病医生,治疗各种各样的心理病患者。心理分析治疗的一个原则是避免治疗者和患者的家庭成员相接触,以防止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移情关系受到感染。但波文没有顾及这一原则,他与病人家属接触很多。在与病人家属的接触中,他发现病人与他们,尤其与父母在情绪上存在极大相互作用。当时,许多其他研究者也观察到这一“共生现象”(symbiosis),他们都用精神分析理论加以解释,认为它是由于人的无意识冲突而造成的。但波文认为,这种现象是建立在深刻的生物进化过程以及明显的心理过程之上的,跟本不能用无意识动机的概念加以解释。1954年,波文转移到“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工作,他让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其家庭的全体成员都住在医院里,时间从几个月到一年多不等。由于能够观察到整个家庭的活动情况,他捕捉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信息。在头六个月的观察期间,他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其母亲的情绪联系比想象的要强得多,他们相互纠缠、相互影响,很难将他们分开,而且,母亲与病人的相互作用过程波及整个家庭,父亲与病人的兄弟姐妹之间也产生强烈的情绪作用,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卷入到情感联系之中。因此,波文认为,可以将庭家准确地看成一个情绪单位,家庭成员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 1959年,波文离开“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转移到乔治城大学医疗中心。在这里,他开始研究门诊病人,波文发现,从精神病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中所观察到的关系过程,存在于所有家庭之中,不过前者更严重而已,二者只是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异。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点精神分裂症,不过精神分裂症患者将正常人身上的东西扩大化了而已。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研究人的心理疾病时,强调人的独特意识和其本能冲动之间的冲突。他认为精神病的原因在于大脑活动受到干扰,而不是大脑结构的毛病。这一理论在理解人类行为和治疗心理疾病方面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波文认为弗氏理论强调人的独特性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行为,他的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家庭系统理论强调人所处的关系系统,而精神分析理论却强调个体。ii 几乎是同时,英国的约翰?豪威尔(John Howells)在对家庭进行长期研究后,也得出以下结论:“对家庭精神医学来说,家庭不只是造成问题人物的背景,家庭本身即为病患,家庭成员的不正常乃是家庭病态的表面特征。”玛格丽特?辛格(Margaret Singer)等人,在马里兰州的国力心理卫生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工作更使这类研究达到高峰。他们皆认为精神分裂症不只是由某些人格特质,更是由某些社会化过程的形态引起的。李门?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