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说课稿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本节的主要内容的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并运用其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此外,认识和了解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应用。

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本节的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而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也可以让学生破除惯性思维,科学认识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

②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③知道什么是凸面镜和凹面镜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重点培养设计实验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能力。

②学习用等效替代法确定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尽管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我们却可以用试验段方法研究它的特点,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科学方法的神奇

②平面镜和球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很普遍,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

难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实验

三、教学用具

玻璃板、两支等大的蜡烛、直尺,光屏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观察和总结能力,本节将采用课堂演示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而对于实验的设计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对平面镜的特点进行猜想,并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并总结实验结论。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必不可少。

本节主要的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讲解法等。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对于八年级学生,物理是一门新的学科,而对事物的观察不够细心,对生活现象的认识和思考也不够深刻。而对于生活和自然中的物理现象却仍然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对于探究实验,目前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尚不知道如何对一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所以掌握探究过程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学习方法

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猜想和假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的设计意图,实验现象的观察并由此讨论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回顾前一节内容

2、提出问题:光的反射有哪些应用?

光的反射的应用之一就是照镜子。而像镜子一样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叫做平面镜,如常见的穿衣镜,平静的水面,城市建筑的玻璃门窗、光滑的金属表面等。

教学过程

1、由活动引入,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思考和猜想。

学生很容易从个人的生活体验和“镜前观像”的活动中猜想物与像大小可能相等、物与像左右可能相反,学生可能不易猜想到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像的距离的关系,这里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人走近时,像也靠近镜面,人远离时像也远离镜面,引导学生猜想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可能相等。

2、为了验证猜想,必须经过实验验证。

实验的第一步是选择器材。教师可以从猜想出发,提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并思考再这一过程中为什么要使用玻璃板而不使用常见的平面镜,选用两支等大的蜡烛干什么,刻度尺的作用是什么,以及如何用刻度尺测量距离。

其次是对实验的设计。在前面我们已经遇到过对探究实验的探究方法。在这里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可以请同学们先自己设计,然后教师给予指导。探究实验的设计是依据学生的猜想一步步进行实验设计的。

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平面镜成像。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弱,需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讨论某一实验现象直接或间接验证了什么猜想。最后由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的结论。

3、当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不止上面的几个结论。对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实际生活中我们想找到自己镜子中的人,但怎么也找不到,摸不着,由此来理解虚像,并引入虚像和实像的概念。

4、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所形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我们看见镜子中

的像,看上去是镜子中的像发出的光线进入人眼。

5、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6、对于球面镜,只需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和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即可。课堂上

教师可以展示球面镜,让学生有个形象直观的认识。

课堂小结

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并结合课后练习巩固新课

四、板书设计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与物大小相等

(2)像与物左右相反

(3)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5)像是虚像

2、实像(如小孔成像)

虚像(如平面镜成像)

二、平面镜成像作图

三、平面镜的应用

四、各种面镜

(1)凸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专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专题:探究平面镜成像得特点 【河南中考】 (2017?河南)如图1就是“探究平面镜成像得特点”得实验装置。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利用了玻璃透明得特点,便 于确定,玻璃板放置时要求与纸板。 (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得蜡烛A,再拿一支没点燃得相同 得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像A得像重合,这样做就是为 了比较像与物得关系;若用光屏替代蜡烛B,在光屏上观察不到蜡烛A得像,说明平面镜成得就是(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1)像得位置(2)垂直(3)大小;虚 【知识解读】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得实验中,平面镜成像得特点就是: “正立、等大、等距”得“虚像” ,物与像“上下一致、左右颠倒” ,即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平面镜成像得原理就是光得反射现象,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眼睛逆着反射光线瞧到光线好像就是从镜后得像点发出,所以说像点就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得交点。 1、镜面得选择与放置:用薄得茶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得目得就是便于确定像得位置;由于玻璃板得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得干扰,玻璃板要薄一些较好。放置时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得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镀膜玻璃板得镀膜得一侧对齐方格纸得中线,且朝向像得一侧。 2、像得位置与大小:选取两段完全相同得蜡烛得目得就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得大小关系,拿一支没有点燃得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得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前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时移动玻璃板后面得蜡烛,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得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得大小相等。 (1)镜前蜡烛点燃,目得就是成像清晰;镜后蜡烛不点燃,替代镜前蜡烛得像,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2)平面镜成像就是光得反射现象,在镜前反射光线所在得区域可以观察到物体得像,在镜后无法观察到物体得像,因为镜后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即“镜前观察,镜后成像”。 3、多次测量探求规律:要分析像距与物距得关系,就要改变物距并用刻度尺多次测量记录像距与物距,比较得出像距等于物距得结论,多次测量得目得就是得出普遍结论。使用有刻度得方格纸,其目得就是便于比较像距与物距得关系。 4、虚像得理解与应用: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瞧到镜后得像点,就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得交点,没有实际光线得会聚,就是虚像,光屏不能承接。 5、像得亮度:像得亮度取决于物体与环境得光线亮度关系。可以在较暗得环境中观察蜡烛得像;若用棋子或圆斑小人代替蜡烛时,若像不清晰,可以用激光灯照亮棋子或小人,注意要照亮朝向镜面得一侧。 6、评估:(1)像无法与蜡烛重合,可能就是因为平面镜放置时与纸面不垂直。 (2)分析像距与物距关系时, 一组数据太少,结论没有普遍性。 7、结论:平面镜成像时,像得大小取决于物得大小,像距取决于物距。 【核心例题】如图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得实验中: (1)器材选用时,用平板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得目得就是;规格相同得茶色玻璃与普通玻璃,应该选择玻璃;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得像,这就是由于造成得,因此玻璃板(选填“厚些”或“薄些”)较好。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得蜡烛得目得就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得关系。在玻璃板得A侧竖直放一只点燃得蜡烛,小明在玻璃板后拿一支没有点燃得相同蜡烛寻找蜡烛得像得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得(选填“A”或“B”)侧观察。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4.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新课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这一部分时间大约是5分钟) 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由此引入课题。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 1.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特点描述 出来。 2.经历从“提出猜想”“进行设计”“实验验证”“归纳评价”的探究活动全过程,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 度尺一把。 【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成 像有哪些特点? 【猜想或假设】Array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 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相同。 【设计实验】 1.如图,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垂直放置一块玻 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 点燃的蜡烛放置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没有 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 像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所成的像是正立还是倒立。2.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3.移去玻璃背后的蜡烛,在蜡烛所在的位置放上光屏,看光屏上能否接收到像?4.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分析和论证】 (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物体和像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4)如果在你看到蜡烛像的位置放上一张白纸,不能在白纸上看到蜡烛的像_说明蜡烛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这种像我们把它称为虚像。 【交流与合作】 (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把交流的情况简要记在这里。) 注:(1)为什么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2)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对实验会产生什么影响?不论怎么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蜡烛的像能不能用光屏接收到?不能,说明平面镜成像是虚像。 (5)为什么要用另一只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确定像的位置。 (6)实验用到刻度尺的作用?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7)一只蜡烛在平面镜后面确成了两个像?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实验时要用薄玻璃板进行。 (8)验证像与物的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时,要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找到更普遍的规律,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多次实验要求改变蜡烛的位置。 (9)用跳棋代理蜡烛进行实验,缺点:像比较暗,看不清。改进:用手电筒照亮玻璃板前面的跳棋子。 (10)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11)实验在什么环境下进行较好?在较暗处实验效果更好。

实验课-说课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组织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按照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顺序进行. 1.观察,提出问题:(25分钟 1——3步) 大家每天都照镜子,可是有没有注意过我们在镜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呢?(引发学生思考)在这里要说明“像”和“物”:我们把镜前的物体称为“物”,在镜中看到的称为“像” 2.猜想与假设: 组织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然后让学生提出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是用实验验证以下猜想:1、像是不是“近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师生互动、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转变角色与他们一起设计、修改和确定实验方案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究、敢于创新。 实验器材的介绍: 玻璃板、平面镜、大小一样蜡烛若干、刻度尺、火柴若干、白纸、支架。 (1)选择两个大小完全一样蜡烛的分析与思考。 (2)选择平板玻璃而不选择平面镜的原因。 与学生一同分析所选择的实验器材,分析所提出的几个问题。 在这里要提示常用的科研方法:替代思想,用透明玻璃代替镜子,用与物相同的物体代替像 具体的实验步骤 (1)用支架将平板玻璃架起,将平板玻璃按要求放到画好的纸上,要确保玻璃与纸面垂直。 (2)按要求把蜡烛放好,并从物体所在的一侧透过平板玻璃找物体的像,然后拿起另外一个蜡烛将它放到我们所找到的像的位置,看它们能不能重合。 (3)在两个蜡烛对应点做好标记,分别测出两点到平面镜的距离。 (4)按要求测量并记录好实验数据。 (5)改变物体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图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巡视观察,对较弱的小组进行实验指导,提供帮助,提醒他们记录数据在导学案中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并强调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求各小组成员明确分工。 (2)平板玻璃必须与纸面垂直。 (3)必须要在物体所在的一侧透过平板玻璃找像。 (4)对于虚像的特点的得出,一定要要求学生不要透过平板玻璃在白纸上找物体的像,而是直接在白纸上找物体的像。在这里学生会得到像不能用白纸呈接到的结论,说明什么是虚像。 4、收集证据分析论证: (7分钟) 选用 实验器材 次数 物到平面 镜距离 像到平面 镜距离 物和像的 大小比较 要记录的其他数 据或现象 1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人教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本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4、课时安排的确定 用两课时完成本节教学。第一课时用于观察有关现象及收集证据;第二课时用于分析论证、交流合作、评估探究过程及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初步应用。 二、学情分析(说学生) 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04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解析版)

实验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一块玻璃板、一个光屏、火柴、刻度尺 【实验步骤】: ①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的蜡烛的像。 ②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③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④移到蜡烛的位置,观察其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⑤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实验数据】: 像与物的大 小关系 物体与玻璃 的距离(cm) 像与玻璃的 距离(cm) 物像连线与 镜面的关系 实像或虚像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大小相等; 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垂直; 4.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 【考点方向】: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镜面的选择与放置:用薄的茶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玻璃板的 实验剖析

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的干扰,玻璃板要薄一些较好。放置时玻璃板要和纸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 3、像的位置与大小: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前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1)镜前蜡烛点燃,目的是成像清晰;镜后蜡烛不点燃,替代镜前蜡烛的像,用到了“等效替代法”。(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在镜前反射光线所在的区域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在镜后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像,因为镜后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即“镜前观察,镜后成像”。 4、多次测量探求规律:要分析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就要改变物距并用刻度尺多次测量记录像距和物距,比较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的结论,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得出普遍结论。使用有刻度的方格纸,其目的是便于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5、虚像的理解和应用: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到镜后的像点,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没有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光屏不能承接。 6、像的亮度:像的亮度取决于物体和环境的光线亮度关系。可以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蜡烛的像;若用棋子或圆斑小人代替蜡烛时,若像不清晰,可以用激光灯照亮棋子或小人,注意要照亮朝向镜面的一侧。 7、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垂直于桌面的玻璃板向蜡烛方向倾斜,那么看到玻璃板另一侧的像会怎么变化:像的大小不变,像的位置会升高,与未点燃的蜡烛不在重合。 8、评估: (1)像无法和蜡烛重合,可能是因为平面镜放置时与纸面不垂直。 (2)分析像距与物距关系时,一组数据太少,结论没有普遍性。 9、结论: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取决于物的大小,像距取决于物距。 在学习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后,聪明的小明也在家里也独自完成了实验,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1)实验前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经典母题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说课稿-苏科版

《平面镜》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 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平面镜》。这是一节物理实验课,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第二课时讲“虚像的概念和平面镜的应用”,本节课我就来讲讲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来阐述一下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分析 通过仔细分析教材,我发现《平面镜》是本章《光现象》中的关键内容,是光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同时也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定性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过程,是下一节定量探索“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教材这样编排,符合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分析及。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用探究的方法探索事物本质的方法与能力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我确定如下的重难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问题解答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问题解答

————————————————————————————————作者:————————————————————————————————日期: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问题解答1.实验放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效果更好。 2.关于玻璃板 (1) 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和物大小的关系; (2)如果在实验中透过玻璃板看到两个蜡烛的像,(其中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那是因为:玻璃板太厚,蜡烛分别经过玻璃板前后两个面反射成像。所以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在实验中如果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都不能和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原因是:玻璃板没有和桌面垂直。 3.实验中对选择的两支蜡烛,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答:实验中要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支点燃,另一支不点燃,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此物理研究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4.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并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 5.实验中若用两枚相同的棋子代替蜡烛,发现棋子的像不太清楚,你该怎么做? 答:棋子的像不清楚,可用手电筒对准棋子照射。 6.为证实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应多次实验,你认 为应怎样多次实验?()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 7.取一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不会出现像。说明平面镜成像是虚像。 8、图中甲图为刘军 和其他同学“探究平面镜 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 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 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刘军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刘军重新做实验,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______(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4)刘军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中,有四个同学将收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平面镜成像》。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光的反射的知识延伸,是光现象的重要知识。也是遵义中考轮流考点之一。本节采用自主探索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的反光镜的应用,让每位同学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发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根据成像作图; ⑵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知道平面镜成的主要特点。 ⑶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光污染”。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⑴体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记录实验过程中记录各 种信息。 ⑵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⑶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对平面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自然现象的 美妙和谐,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学难点]

1.“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科学探究,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形式] 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用具] 演示用:多媒体课件及辅助教学设备,平面镜,蜡烛,透明玻璃,尺,固定夹子,光屏,潜望镜模型,白纸,凸面镜,凹面镜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树荫下的光斑是怎么形成的?小孔成像成的是实像吗? 学生甲:………………………学生已:…………………………… (二)新课引入: 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多媒体课件播放“猴子捞月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 教师问: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图片是什么呀? 学生:猴子捞月。 教师:猴子捞到了月亮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为什么? 学生:井里根本没有月亮,只是月亮的像。 教师:这告诉我们水面相当于了什么?为什么能够成像?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问题。 (三)新课教学: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叫做平面镜 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平面,玻璃等光滑的表面都可以看做是平面镜。(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②、猜想与假设: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练习题

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填空题 1)正常人的眼睛观察25厘米处的物体最清楚,眼睛也不容 易感到疲劳,若要使眼睛的像成在距离眼睛25厘米处,眼睛 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 2)如图所示,平面镜M前有一个发光点S,S1是它在镜中所成的像,当平面镜转动一个角度后,像的位置为S2,试作出平面镜的新位置. 3)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竖直立一块作为平面镜.实验时,要使镜后的物体与镜前相同物体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从而能得到像与物等大、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 4)池中水的深度是2m,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105km,月球在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_____,水中的月是___________________像(填实或虚). 5)汽车后视镜是__________,而汽车头灯是利用_______________来反射光的.平面镜可以改变_________,如潜水艇上经常用到的___________镜,就是这种现象的应用.

6)雄奇险秀的长江三峡景色,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墨客所称颂,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学家郦道元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三峡》名篇.文中写到春冬的美景时,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作了精要的描绘,句中的“倒影”是光的现象 二、选择题: 1)人逐渐向平面镜靠拢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2)有一种自行车尾灯设计得很巧妙.当后面汽车的灯光以任何方向射到尾灯时,它都能把光钱“反向射回”.下图是4种尾灯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用于反光的镜面具有不同的形状.能产生上述效果的镜面是 [ ] A B C D 3) 有些电工仪表的刻度盘上有一个弧形缺口,缺口下面有一面镜子,它的作用是 [ ]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问题解答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问题解答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是中考中常考到的一个实验,我们要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作解答。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 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 择________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解答: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是中,我们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便于观察和 确定像的位置。选择的玻璃板要较薄,应选2mm厚的块玻璃板。 2?实验中对选择的两支蜡烛,要求是什么?为什么? 解答:实验中要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支点燃,另一支不点燃,点燃的蜡烛 放在玻璃板前。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实验中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实验中利用刻度尺比较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大小关系。 4?实验中用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实验装置放在明处好还是暗处好? 解答:由于蜡烛的烛焰是发光的,因此实验放在暗处效果好。 5?实验中若用两枚相同的棋子代替蜡烛,发现棋子的像不太清楚,你该怎么做解答:棋子的像不清楚,可用手电筒对准棋子照射。 6?如图1是某一个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 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 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 体,点燃A蜡烛。 (1)小明小心地移动B蜡烛,发现它能与A蜡烛的像为 重合,“重合”说明________ ;当B蜡烛与A蜡烛的像重合时, 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实验中小明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答:(1) B蜡烛与A蜡烛的像重合,说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2)要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必须多次改变物体到平面镜的位置进行实验。选项为B。( 3)实验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等效法。 7.图2中甲图为刘军和其他同 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 中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C是平 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 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 z ?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不能与蜡烛 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B使其与像A /完全重合?但刘军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 录。 (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 3 )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型:科学探究,新授课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教学仪器: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小蜡烛和大蜡烛各一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刻度尺、电脑等多

媒体设备。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很有创意的视频,你知道它有什么样的效果?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器材可以模拟出这样的效果来呢? 学生:镜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也能用镜子制造出神奇的效果来。我们每天都会照镜子,它的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除了生活中常用的镜子以外,在以前人民利用光滑的金属当做平面镜、在自然界中也有平面镜(平静的水面)。现在让我们面对手中的平面镜,我们能够看到什么?生答:自己的像。 二、进行新课 (- )平面镜成像特点: 1、提出问题:同学们,面对平面镜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猜想……) (1)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平面镜为什么要成像?原理是什么? (3)平面镜有什么用途?…… 2、进行猜想: 好,对平面镜同学们许多感性的认识,那你们猜一猜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 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 (1)像与物等大;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乳源民族实验学校陈丽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应用。平面镜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概念,为“凸透镜成像”作了铺垫。所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能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的概念。 < 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八年级的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经具有前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平面镜成像现象,但不知其物理原理,物理探究兴趣比较高。 三、教法学法分析: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物理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 同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支架、白纸两张、刻度尺一把、铅笔一支。 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1)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2)像与物的大小可能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等”)。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在桌面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2)把一个“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它的像在镜前还是镜后? (3)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B放在镜后并移动,让它跟“蜡烛”A的像重合,此时“蜡烛”B的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 (4)观察比较A的像与B的大小关系。 (5)用铅笔描出电池A和B的位置,画出它们的连线,并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电池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在表格里。 (6)把一张白纸放在像的位置,直接观察白纸上有没有“蜡烛”A的像 (7)改变A的位置,重复上面的步骤 4.记录实验数据 5 (1)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3)像和物的连线是否被镜面垂直平分? 6、总结实验结论 (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 (3)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_____________。 (4)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整理实验器材 7、评估与交流: (1)、实验中为什么使用两支同样的“蜡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放在玻璃板前面的蜡烛要求点燃,而放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为什么不要求点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为什么用能够透光的平板玻璃,而不用镜子去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平面镜成像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教案 【篇一:优质课平面镜成像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滨海县条港初级中学于正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三幅图片:船行山顶) 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 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以看作镜子) 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课件出示:平面镜) 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平面镜?生:铜镜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 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学生讨论) 生:不是,有平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面)、平静的 水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镜。 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一)虚像 这个玻璃板可以看作镜子吗? 师:都说水火不容,下面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不灭的火焰((表演:一块平板玻璃与黑板平行,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在平板玻璃的两边分别对称地放置两支相同的蜡烛,朝学生的一面点燃,朝教师的一面未点燃,教师向未点燃烛焰上浇水,问学生火焰灭了吗?生答没有,师转过玻璃板让学生看到蜡烛其实是灭的) 教师:这奇妙的现象是因为什么呀? 生:平面镜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像一般能呈现在屏幕上,那么这烛焰的像也可以呈现在屏幕上吗? 生:可以 教师:好,我们来试一试,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观察,并把现象告诉大家(白纸上没有烛焰的像) 教师:看来这种像有点神秘,物理学中把这种能被看见,但在屏幕上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课件出示)所以我们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二)实验探究(将虚像的讲解放入第一次探究中问题汇总时,效果会怎样?)师:小时候的我们就对镜中的自己充满了好奇(出示课件小孩照镜子),现在我们再拿起桌上的镜子观察,

八平面镜成像特点公开课教案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继上一节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之后,本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上来。这节一方面是“光反射现象”的重要应用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内容“光的折射现象”做些方法和知识上的准备,教材的顺序安排很好地吻合了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并且再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即:意在用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索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及创新能力,最终使学生获得“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去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镱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 成的,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实验器材并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探究方法探索事物本质的方法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 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需要不断地进行 探索与实验进行证实与证伪。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整个过程。 难点: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实施和分析评估。 四、教学方法: 本节平面镜成像采用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学生分析与论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全套、玻璃板、平面镜、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方格纸、刻度尺等六、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2、反射分为几种类型? 二、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阿基米德与平面镜的故事和唐太宗评价魏征的典故,引入平面镜的两个作用:1、平面镜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径。2、平面镜能够成像。从而引入新课,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新课讲解: (一)什么是平面镜? 请同学亲身体验:用手摸一摸课桌上的小平面镜,并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平面镜:表面是平的镜子。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看成平面镜呢? 多媒体展示:镜子,玻璃板,光亮的金属,平静的水面等图片。让学生体会平 面镜所成的像。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 1.问题与猜想:请同学们回忆生活中照镜子时的情形思考下列问题: (1)你在镜中的像在什么位置?能用光屏接收吗? (2)像的大小和你一样吗?

专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专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河南中考】 (2017?河南)如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 置。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利用了玻璃透明的特 点,便于确定,玻璃板放置时要求与纸板。 (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像A的像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若用光屏替代蜡烛B,在光屏上观察不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1)像的位置(2)垂直(3)大小;虚 【知识解读】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正立、等大、等距”的“虚像”,物与像“上下一致、左右颠倒”,即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眼睛逆着反射光线看到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像点发出,所以说像点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1. 镜面的选择与放置:用薄的茶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的干扰,玻璃板要薄一些较好。放置时玻璃板要和纸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镀膜玻璃板的镀膜的一侧对齐方格纸的中线,且朝向像的一侧。 2. 像的位置与大小: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前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1)镜前蜡烛点燃,目的是成像清晰;镜后蜡烛不点燃,替代镜前蜡烛的像,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在镜前反射光线所在的区域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在镜后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像,因为镜后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即“镜前观察,镜后成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