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高血压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高血压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高血压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一、高血压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ICD-10:I10.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年1月第18卷第1期)

1.高血压诊断标准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规范的血压测量方法及合格的血压计是诊断高血压的前提。

2.特殊高血压定义

(1)高血压急症

短期内(数小时或数天)血压重度升高,舒张压>130mmHg和(或)收缩压>200mmHg,伴有重要脏器组织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性损害。

(2)顽固性高血压

使用了3种及3种以上最佳剂量降压药物(其中包括一种利尿剂)联合治疗后,血压仍在140/90mmHg以上。

3.高血压水平分级

(1)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

(2)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

(3)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

110mmHg。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4.简化的高血压危险分层

(1)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临床情况

①危险因素指年龄≥5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缺乏体力活动;

②靶器官损害指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增厚或斑块、肾功能受损;

③临床疾患指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2)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存在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伴发的临床疾患进行危险分层。分为:

低危:1级高血压,且无其他危险因素;

中危:2级高血压;1级高血压并伴1-2个危险因素;

高危:3级高血压;高血压1或2级伴≥3个危险因素;高血压伴任何一项靶器官损害;高血压并存任何一项临床疾患。

5.鉴别诊断

初诊高血压应鉴别继发性高血压(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增高),常见的有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高血压(疾病编码ICD-10:I10. 02),2-3级高血压或须要住院的1级高血压患者。

2.除外高血压急症及严重临床情况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可疑主动脉夹层等。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疗效而不良反应最小,逐渐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

2.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降压药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有效、使

用方便、价格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年1月第18卷第1期),《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药物治疗方案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执行。

1.治疗目标

(1)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

(2)老年≥65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3)年轻人或同时患有糖尿病、脑血管病、稳定性冠心病、慢性肾病的患者血压降至130/80mmHg。

如能耐受,以上全部患者的血压水平还可进一步降低,建议尽可能降至120/80mmHg以下。

2.治疗方案

(1)根据患者心血管总体危险程度和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案。(2)非药物治疗

初诊高血压患者,立即采取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3)药物治疗

3级高血压或伴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脏病等高危患者,立即开始并长期药物治疗。1-2级高血压伴有不适症状的患者考虑小剂量药物治疗;如无症状,但属高危的,立即药物治疗;属中危的,则随防1月内,2次测量血压,如平均血压≥140/90mmHg者,则开始服药;如血压<140/90mmHg的继续监测血压;属低危的,则随防3个月内,多次测量血压,如平均血压≥140/90mmHg者,考虑开始药物治疗;如血压<140/90mmHg的继续监测血压。

①钙拮抗剂

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无绝对禁忌证,降压作用强,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我国抗高血压临床试验的证据较多,均证实其可显著减少脑卒中事件;故推荐基层使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适用于大多类型高血压,尤对老年高血压、ISH、稳定型心绞痛、冠状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病患者适用。可单药或与其他4类药联合应用。对伴有心力衰竭或心动过速者应慎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不用硝苯地平。少数患者可有头痛、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不良反应。

用药剂量:硝苯地平初始剂量10mg,一日3次,维持剂量10-20mg,一日3次。尼群地平初始剂量10mg,一日1次,以后可调

整为10mg,一日2-3次或20mg,一日2次。

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所有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均应使用ACEI。不能耐受者可选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

ACEI起效缓慢,3-4周达最大作用,限制钠盐摄入或联合使用利尿剂可使起效迅速和作用增强;降压作用明确,保护靶器官证据较多,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适用于1~2级高血压,尤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患者有益。可与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对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高血钾者禁用;注意咳嗽等不良反应,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不能耐受者可选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

用药剂量:卡托普利初始剂量12.5mg,一日2-3次,按需要1-2周内增至50mg,一日2-3次;儿童常用初始剂量,按体重0.3mg/kg,一日3次,必要时每8-24小时增加0.3mg/kg。依那普利初始剂量5-10mg,一日1次,维持剂量10-20mg,一日1次,最大剂量一日40mg,分1-2次服。

③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降压作用明确,保护靶器官证据较多,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适用于1~2级高血压,尤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患者有益,也适用于ACEI引起的咳嗽。可与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对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高血钾者禁用;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可选用氯沙坦50-100mg,一日1次,或缬沙坦80-160mg,一日1次,或替米沙坦40-80mg,一日1次。

④利尿剂(噻嗪类)

降压作用明确,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1~2级高血压或脑卒中二级预防,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利尿剂尤对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有益。可与ACEI/ARB、钙拮抗剂合用,但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时注意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慎用于有糖脂代谢异常者。大剂量利尿剂对血钾、尿酸及糖代谢有一定影响,要注意检查血钾、血糖及尿酸。

首选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一日25-100mg,分1-2次服用,并按降压效果调整剂量,具有排钾作用。

保钾利尿剂:螺内酯开始一日40-80mg,分1-2次服用,至少2周,以后酌情调整剂量,不宜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以免

增加发生高钾血症的机会。氨苯蝶啶成人常用量开始一日25-100mg,分2次服用,与其他利尿药合用时,剂量可减少。维持阶段可改为隔日疗法。最大剂量不超过每日300mg。儿童常用量开始一日按体重2-4mg/kg或按体表面积120,分2次服,每日或隔日疗法。以后酌情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每日6mg/kg或300mg/m2。

袢利尿剂:呋塞米起始一日40-80mg,分2次服用,并酌情调整剂量,主要用于肾功能不全时。高血压急症或高血压危象时需要20mg,肌内或静脉注射。

⑤β受体阻滞剂

降压作用明确,小剂量适用于伴心肌梗死后、冠心病心绞痛或心率偏快的1~2级高血压。对心血管高危患者的猝死有预防作用。可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慎用于糖耐量异常者或运动员。注意支气管痉挛、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注意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用药剂量:美托洛尔口服普通制剂25-50mg,一日2-3次,最大可达一日100mg。

⑹联合治疗

适用于2级以上高血压以及高危的高血压患者,常见联合方案:

CCB联合ACEI(例如:尼群地平或硝苯地平+依那普利)。

CCB+β受体阻滞剂(例如:尼群地平+美托洛尔或阿替洛尔)。

CCB+利尿剂(例如:尼群地平+吲达帕胺或氢氯噻嗪)。

3种以上的药物联合(CCB+利尿剂+ACEI)。

⑨药物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处理

老年人在大剂量药物治疗时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建议平卧位,补盐水处理。

利尿剂出现低血钾乏力(血钾低于3.5mmol/L),建议补充钾盐或口服氯化钾。

使用ACEI时出现严重干咳,建议减量或停药。

服用CCB出现明显的水肿,建议CCB联合小剂量利尿剂或ACEI 类(小剂量是指常规量的1/4至1/2,如氢氯噻嗪的常规量是25 mg/d,小剂量是指6.25 mg/d及12.5 mg/d)。

(六)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七)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入院后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基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尿蛋白、尿糖、比重);大便常规+潜血。

(2)常规检查:、血肌酐;空腹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空腹血糖;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胸片、眼底。

(八)出院标准

1.血压达标。

2.症状改善。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血压难以控制,须要转诊者。

2.需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3.治疗过程出现并发症,需要转诊或延长住院时间。

二、高血压基本诊疗路径双向转诊流程

(一)向上级医院转诊条件

1.初诊患者:合并严重的临床情况或靶器官的损害;患者年轻(年龄≤30岁)且血压水平达3级;疑诊为继发性高血压;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可能有白大衣高血压存在,需明确诊断者;因诊断需要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

2.随诊患者:经治疗血压不达标者;血压控制平稳再度出现血压升高并难以控制者;血压波动大,临床处理困难者;随防过程中出现

新的严重临床疾患;患者服降压药后出现不能解释或难以处理的不良反应;高血压伴发多重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而处理困难者。

3.任何类型的高血压急症均应立即处理,视病情可给予短效口服降压药物,如卡托普利等,必要时考虑静脉降压药物,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应注意降压速度和程度。慎用或不用舌下含服短效硝苯地平片。在降压处理的同时,联系救护车尽快转诊。

(二)安全转诊方法、步骤

1.落实转诊交通工具、人力,通知上级转诊中心做好接诊准备;

2.向家属说明病情、转诊的必要性和途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对高血压急症、急性左心衰竭、疑诊主动脉夹层等并发症者,由熟练的医务人员陪送,严密观察病情,开通静脉通道、给予镇静,初步降压等处理;

4.到达上级医院后,向接诊单位交班,介绍病情、途中情况及处理等,并上交详细的转诊记录单。

(三)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诊治

高血压在上级医院诊断已明确,治疗方案已确定,血压及伴随临床情况已控制稳定的患者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口服降压药物并随防。降压药物的选择及使用方法参照表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

选用《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的药物,如表中有★的药物,没有★的药物,限主治医生及以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及经济情况选用。

表一常用降压药使用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及不良反应

三、高血压基本诊疗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高血压(ICD-10:I10.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缺血性脑卒中诊疗常规

内二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的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有四种类型的脑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 );进展性卒中(SIE);完全性卒中(CS )。TIA无脑梗死存在,而 RIND、 SIE和CS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存在。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一、评估和诊断 脑卒中的评估和诊断包括:病史和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 1. 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其他包括神经症状 发生及进展特征,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 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体检: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1. 脑病变检查:(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但其在指导急性脑梗死治疗方面的作用尚未肯定。(3)标准MRI:标准MRI (T1加权、T2加权及质子相)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可识别亚 临床梗死灶,无电离辐射,不需碘造影剂。但有费用较高、检查时间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一、概述 (一)定义 高血压定义: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SBP≥140 mmHg和DBP<90 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 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二)分类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1]。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见表1。 (三)流行病学

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既往调查比较,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5%,46.1%和16.9%,较1991年和2002年明显增高。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明显增多,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3]。 二、病因学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与肥胖,过量饮酒和长期精神紧张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钠、低钾膳食以及超重与高血压关系最大[2,4],另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调查发现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烹调盐日摄入量为10.5 g[5],虽低于1992年的12.9 g和2002年的12.0 g,但较推荐盐摄入量水平依旧高75.0%。 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超重

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新

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原发性高血压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 1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七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原发性高血压简称高血压 1.高血压诊断标准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规范的血压测量方法及合格的血压计是诊断高血压的前提。 2.特殊高血压 (1). 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亚急症 高血压急症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明显升高(一般超过180/120mmHg),同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高血压亚急症是指血压明显升高但不伴靶器官损害。患者可以有血压明显

升高造成的症状如头痛、胸闷、鼻出血和烦躁不安等。 (2). 难治性高血压 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用了足量且合理联合的3种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后,血压仍在目标水平之上,或至少需要4种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时,称为难治性高血压(或顽固性高血压)。 3.高血压水平分级 (1). 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 (2). 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 (3). 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若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4.简化的高血压危险分层 (1). 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临床情况 ①. 危险因素指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BMI≥28kg/m2); ②. 靶器官损害指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增厚或斑块、肾功能受损; ③. 临床疾患指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 (2). 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存在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伴发的临床疾

高血压诊疗常规

老年病/高血压科常见疾病规范化诊疗 高血压 一、详细询问病史 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家族史、心理社会因素、生活方式、特殊药物史二、实验室检查与体格检查 常规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 血生化:空腹血糖,血脂分析,肝肾功,血钾,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 器械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股动脉超声,胸片,眼底检查 进一步检查: 化验:餐后血糖;甲状腺功能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肾素活性;血和尿醛固酮;血和尿皮质醇;血和尿儿茶酚胺; 器械检查: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肾和肾上腺超声;CT;头颅磁共振成像;动脉造影;多导睡眠呼吸监测; 继发性高血压体征: Cushing综合征面容 甲亢:触诊甲状腺大小,突眼,下肢胫前水肿 嗜铬细胞瘤:可见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 多囊肾:触诊肾脏增大 肾血管性高血压:腹部闻及血管杂音 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病:主动脉听诊区或胸部杂音,股动脉搏动消失或下肢动脉压降低 器官损害体征: 脑:颈动脉杂音;运动或感觉功能缺失; 眼底:视网膜动脉病变2级~4级 心脏:心尖搏动位置及性质;心律失常;心室奔马律;肺部啰音;重力性水肿 外周血管:肢体动脉搏动减弱、消失、不对称;肢端发凉;皮肤缺血性改变 三、评估 I 高血压分级及心血管危险因素 II 判断高血压原因(原发还是继发) III 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状况 IV 进行危险分层,决定是否给予药物治疗,评估10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老年病/高血压科常见疾病规范化诊疗 表1. 血压水平分类 分类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120 和≤80 正常高值120~139 和/或80~89 高血压:(未用药,3次非同日)≥140 和/或≥90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和/或90~99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和/或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和/或≥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和<90 表2. 影响预后的因素 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的损害(TOD)相关临床情况(ACC)·高血压(1~3级)·左心室肥厚·脑血管病 ·男性>55;女性>65 心电图缺血性卒中 ·吸烟超声心动图:LVMI 脑出血 ·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异常男≥125,女≥120 g/m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脂异常:·颈动脉超声IMT≥0.9mm·心脏疾病TC ≥ 5.7mmol/L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肌梗死史 或LDL-C>3.3mmol/L ·脉搏波速度(颈-股)≥12 m/s 心绞痛 或HDL-C<1.0mmol/L ·踝/臂指数<0.9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血清肌酐轻度升高慢性心力衰竭 (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男性115~133μmol/L ·肾脏疾病 ·腹型肥胖或肥胖女性107~124μmol/L 糖尿病肾病腰围:男性≥90 cm;·估算GFR 降低肾功能受损(血肌酐)女性≥85cm;<60ml /min /1.73 m2男性>133μmol/L 肥胖:BMI ≥ 28kg/m2·微量白蛋白尿:女性>124μmol/L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尿白蛋白30~300mg/24h 蛋白尿(>300mg/24h)≥ 10μmol/L白蛋白/肌酐比:≥30mg/g ·外周血管疾病 ·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 视乳头水肿 ·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血糖≥11.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6.5%

高血压临床诊疗指南

高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因不明者,称之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占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在不足5%的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时发时止,或头重脚轻,耳鸣心悸,血压升高。本病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畴。 1诊断依据 1.1临床表现 1.1.1缓进型高血压:多数患者无症状,有些伴有头痛头晕、头胀耳鸣、眼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烦闷、心悸乏力、四肢麻木等症状。若血压长期高,则可出现脑、心、肾、眼底等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甚至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 1.1.2急进型高血压:其表现基本上与缓进型高血压病相似,但症状明显,如头痛剧烈病情严重,发展迅速,视网膜病变和肾功能很快衰竭,血压迅速升高,常于数月至l一2年出现严重的脑、心、肾损害,发生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尿毒症;并常有视力模糊和失明,最后因尿毒症而死亡,也可死于脑血管意外和心力衰竭。 1.1.3高血压危重症 高血压危象: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心悸、气急易怒、视力模糊、腹痛腹胀、尿频尿少、排尿困难等,有的伴随植物神经功

能紊乱症状,如发热口干、出汗兴奋、皮肤潮红或面色苍白、手足发抖等;严重者,在伴有靶器官病变时,可出现心绞痛、肺水肿、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脑病等。一般历时短暂,控制血压后病情迅速缓解。 高血压脑病: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可呼吸困难或减慢,视力障碍、黑嚎,抽搐,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也可出现短暂性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 1.2理化检查 1.2.1常规检查项目:血生化(钾、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肌酐);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尿液分析(尿蛋白、糖和尿沉渣镜检);心电图;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应每年至少查一次尿蛋白。 1.2.2推荐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餐后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或110mg/dl时测量)、C反应蛋白(高敏感)、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患者必查项目)、尿蛋白定量(若纤维素试纸检查为阳性者检查此项目)、眼底检查和胸片、睡眠呼吸监测(怀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 对怀疑继发性高血压者,根据需要分别进行以下检查:血浆肾素活性、血及尿醛固酮、血及尿儿茶酚胺、动脉造影、肾和肾上腺超声、CT或MRI。 1.3诊断要点 以静息、非药物状态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重复血压测定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doc1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1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 (二)诊断依据。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病诊断标准。 证侯分型:风痰上扰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上炎型;痰瘀阻窍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 (三)标准住院日为≤14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病(TCD-1编码:BNG070)和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11)疾病编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五)住院后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住院后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 (3)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检查: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肾动脉彩超,肾上腺CT,颈动脉彩超等。 (六)选择用药。 1.降压药:常规CCB+ACEI/ARB,CCB+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 ACEI/ARB。 2.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使用利尿剂、a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 3.中药方剂选用方面辨证用方 (1)风痰上扰型;;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阴虚阳亢型;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3)肝火上炎型: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4)痰瘀阻窍型;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5)气血亏虚型: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6)肾精不足型: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4. 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贴敷、穴位注射、泡脚、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 (七)出院标准。 1.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胸闷)缓解或消失。 2.血压控制达标,血压波动平稳。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脑出血、急性左心衰、高血压脑病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在住院期间处理。 2.新出现其他系统合并症,需要住院治疗。 3.出现治疗相关的并发症,需要住院期间处理。

心内科常见前十位疾病诊疗常规1

心内科前十大疾病诊疗 常规 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

目录 一、高血压病 二、心绞痛 三、急性心肌梗死 四、急性心力衰竭 五、慢性心力衰竭 六、心源性休克 七、阵发性室上速 八、心房颤动 九、瓣膜性心脏病 十、心肌病

一、高血压诊疗常规 高脂血症,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纤维蛋白原升高,靶器官损害伴随的临床情况。 3、症状、体征: 大多数起病缓慢,一般缺乏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可自行缓解。也可以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约五分之一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发现。体检时听诊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少数患者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脑部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 心脏表现: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 肾脏表现:肾功减退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多尿、蛋白尿、管型和红细胞尿,晚期可出现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痉挛、变细;视网膜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眼底出血或棉絮状渗出;视乳头水肿。 4、入院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肾功能、电解质和心电图。

可进一步查眼底、超声心动图等。 5、特殊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踝/臂血压比值,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弹性功能测定,血浆肾素活性。 6、诊断与鉴别诊断:高血压诊断主要根据诊所血压,测静息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以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平均值为依据。 需与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 7、高血压的治疗: [一般治疗] ?如果超重则减轻体重 ?限制每日的酒精摄入量,应少于每日1盎司(30ml)的酒精{例如, 24盎司(720ml)的啤酒,10盎司(300ml)的葡萄酒或2盎司(60ml) 的威士忌}。对于女性或轻体重者,酒精摄入量每日应少于0.5盎 司(15ml) ?增加有氧体力活动(一周大约每天30-45分钟) ?限制钠盐摄入少于每天6g ?保证摄入足够的钾(大约每天90mmol) ?保证摄入足够的钙和镁 ?戒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以保证全面的心血管健康[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如无禁忌症必须服用的药物: 适应症药物 糖尿病(1型)合并蛋白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心衰ACEI,利尿剂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利尿剂(优选),钙离子拮抗剂(长效 二氢吡啶类) 心肌梗死β-受体阻滞剂(无ISA),ACEI 对伴随症状有好处 适应症药物 心绞痛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 房性心动过速和房颤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非二氢 砒碇类) 糖尿病(1、2型)合并蛋 ACEI(优选),钙离子拮抗剂 白尿 糖尿病(2型)小剂量利尿剂

高血压临床路径

高血压临床路径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高血压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高血压病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病(ICD10:)无并发症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七版)》(陆再英 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诊断标准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规范的血压测量方法及合格的血压计是诊断高血压的前提。 2.高血压水平分级 (1)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高血压病(疾病编码ICD10:),3级高血压或须要住院的1-2级高血压患者。 2.除外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及严重临床情况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可疑主动脉夹层等。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疗效而不良反应最小,逐渐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 2.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降压药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价格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1. 治疗目标:(1)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2)老年≥65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3)年轻人或同时患有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肾病的患者血压降至130/80mmHg。 如能耐受,以上全部患者的血压水平还可进一步降低,建议尽可能降至 120/80mmHg以下。舒张压低于60mmHg的冠心病患者应在密切监测血压的前提下逐渐实现收缩压达标。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疗常规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疗常规 一、妊娠期高血压:孕20周后血压^140/90mmHg,尿彊白阴性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g/L。 血压测量収三次间隔6小时静息15分钟后测得的2次人于或者等于140/90mmHg町诊断。但须排除20周前或既往孕前高血压病史、肾病史及其他导致血压升高的疾病史。 【监测】血压、尿蛋白的情况,注意应3天左右复查一个尿常规,3天复查一次血常规及凝血常规,1周复査一次肝功、生化、心功,3天复査一次胎监,1周复査一次产科B超及脐血流,如病情出现加遁则按柑应的分级诊治。 【治疗原则】 1、终止妊娠以足月为限,如病情控制满总:,可在38-39周左右终止妊娠。如控制不满意,见 好就收,出现危险倾向立即结束分娩。 2、如孕周小]TA周,出现先兆早产表现,注意使用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6吨肌注Q12H 共4次,不主张1周后重复使用。同时使用硫酸镁控制宫缩治疗(使用方法同下重度了痫前期的硫酸镁用法九 3、如伴有羊水过少,如孕周达到足月则应注意引产.引产中严密监测血压及胎心情况,测血压的次数应加密,胎监每天至少一次,余按引产常规。 4、妊娠期高血压为妊娠期糖尿病的髙危因素,除产检中孕24?28周行糖筛査外,孕32-34 周复査糖筛?t如诊断妊娠期糖尿病或本身为糖尿病介并妊娠期高血压须加用糖尿病饮食、管理和治疗,注意加强胎儿监护,胎监每天一次。 5、术后或产后处理与常规处理基本相同,注意术后如同产前叮加用镇静治疗。术后3天复査一次尿常规,术后前3天测血压同产前医嘱,超过3天可改为Bid或Qd。一般无须加用降乐治疗,如血压较高,达到降压指征的收缩压达leOmmHg以上和lOSmmHg或平均动脉乐>140mmHg时,可加用降压药物治疗。血圧随访至正常或产后12周。 二、轻度子痫前期:孕20周后血压2140/90mnriHg,尿蛋白+ (至少间歇6小时的两次随机尿检尿蛋0定性+)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N0.3g/L。 【监测】注怠诊断时须行间歇6小时尿贵白监测至达到以上诊断尿蛋白+标准或24小时尿蛊白定最>0.3g/L为止。轻度子痫前期诊断除尿蛋白标准不同外基本与妊娠期高血压相同,但应强调医嘱方面测血压应较密,建议起码Q8h。轻度子痫前期与妊娠期奇血压的区别巫点在于监测,好娠期高血压,不必强调住院治疗,但应注盘休息。但如高血压持续或恶化,或出现蛋白尿増多,则应该考虑收入院。每天应注意临床征象的发展,包扌舌:头痛、视觉异常、上腹痛和体重增加过快,毎天测体重一次,2天建议复査一个尿常规,余监测基本同前。 【治疗原则】 轻度子痫前期治疗原则大致上亦与妊娠期高血压相同,医嘱基本同前,轻度子痫前期一般不建议使用解痉治疗,终止妊娠时间一般不超过36-37周. 三、逍度子痫前期:为孕20周后血压升高、尿蛋白较轻度子痫前期加)R,尿蛋白定性++(测量方法如前,取两次间隔6小时中段尿常规蛋白++为准)或以上,或24小时屎蛋白定量M 2g/Lo在诊断为子痫前期的基础上同时具以下一项则应考虑为重度子痫前期:①血压M 160/llOmmHg (收缩压或者舒张压其中一个达到标准)②尿蛋白尿蛋白定性++或以上,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2g/L③血肌!H>106nmol/L?血小板V100G/L⑤微血管内凝血(血LDH 升髙)⑥血清ALT或AST升高⑦持续性头痛或其他神经或视觉障碍等颅内高压表现,肺水肿或低氧血症⑧持续性上腹不适⑨胎儿生长受限⑩胎盘早剥。 注:如血压升高明显伴终木器官损吉表现,虽无蛋白尿,仍应考堪币.度子痫前期。 【监测】2天复査一个尿常规、血常规及凝血四项,3-5天复査一次肝功能、心功能,如病情较

高血压基本诊疗路径

高血压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一、高血压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ICD-10:) (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 年基层版)》(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 年1 月第18 卷第1 期) 1.高血压诊断标准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规范的血压测量方法及合格的血压计是诊断高血压的前提。 2.特殊高血压定义 (1)高血压急症 短期内(数小时或数天)血压重度升高,舒张压〉130mmHg ffi(或)收缩压〉200mmHd半有重要脏器组织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性损害。 (2)顽固性高血压 使用了3种及3种以上最佳剂量降压药物(其中包括一种利尿剂)联合治疗后,血压仍在140/90mmHc以上0 3.高血压水平分级 (1)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H (或)舒张压90-99mmHg (2)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或)舒张压100-109mmH; (3)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口(或)舒张压》110mmH。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4.简化的高血压危险分层 (1)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

临床情况 ①危险因素指年龄》5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缺乏 体力活动; ②靶器官损害指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增厚或斑块、肾功能受损; ③临床疾患指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 年基层版) (2)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存在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伴发的临床疾患进行危险 分层。分为: 低危:1级高血压,且无其他危险因素;中危:2级高血压;1级高血压并伴1- 2 个危险因素;高危:3级高血压;高血压1或2级伴》3个危险因素;高血压伴任何一项靶器官损害;高血压并存任何一项临床疾患。 5. 鉴别诊断 初诊高血压应鉴别继发性高血压(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增高),常见的有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高血压(疾病编码ICD- 1 0 :I10. 02),2-3 级高血压或须要住院的1 级高血压患者。 2.除外高血压急症及严重临床情况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可疑主动脉夹层等。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疗效而不良反应最小,逐渐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 2.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基层降压药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价格

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二级医院

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二 级医院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原发性高血压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 1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七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原发性高血压简称高血压 1.高血压诊断标准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规范的血压测量方法及合格的血压计是诊断高血压的前提。 2.特殊高血压 (1). 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亚急症 高血压急症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明显升高(一般超过180/120mmHg),同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高血压亚急症是指血压明显升高但不伴靶器官损害。患者可以有血压明显升高造成的症状如头痛、胸闷、鼻出血和烦躁不安等。 (2). 难治性高血压 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用了足量且合理联合的3种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后,血压仍在目标水平之上,或至少需要4种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时,称为难治性高血压(或顽固性高血压)。 3.高血压水平分级 (1). 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

(2). 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 (3). 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4.简化的高血压危险分层 (1). 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临床情况 ①. 危险因素指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BMI≥28kg/m2); ②. 靶器官损害指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增厚或斑块、肾功能受损; ③. 临床疾患指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周围血管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 (2). 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存在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伴发的临床疾患进行危险分层。分为: 其他危险因素和病史 高血压 1级2级3级 无低危中危高危 1-2个危险因素中危中危很高危 ≥3个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高危高危很高危 临床并发症或合并糖尿病很高危很高危很高危 5. 鉴别诊断 高血压应鉴别继发性高血压(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增高),常见的有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等。 (三). 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编码ICD-10:I10 11),3级高血压或须要住院的1-2级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一)定义 高血压定义: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DBP)mmHg≥90mmHg。SBP≥140mmHg和DBP<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二)分类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见表1。 (三)流行病学 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既往调查比较,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5%,46.1%和16.9%,较1991年和2002年明显增高。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明显增多,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与肥胖,过量饮酒和长期精神紧张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钠、低钾膳食以及超重与高血压关系最大,另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调查发现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烹调盐Et摄入量为10.5g,虽低于1992年的12.9g和2002年的12.0g,但较推荐盐摄入量水平依旧高75.0%。 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超重组和肥胖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6~1.28。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最显著。 三、病理生理机制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血压的调节受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影响以及很多解剖、生理、生化方面的因素影响,基本的血液动力学特征表现见图1。 (一)遗传的影响 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估计遗传因素对血压的变异影响占30%~50%,但血压终究是一种表型,是环境与多种遗传基因表达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有关基因多态性与血压的关联性的候选基因多直接或间接与控制肾脏钠的重吸收有关,如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基因、α-内收蛋白基因等。 (二)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在高血压发病的初始阶段,此阶段的心率增加也是高动力循环的表现,促进心输出量增加;其次是通过促进心输出量增加而致循环血量增加。一旦高血压呈持续状态,机体的自动调节机制使心输出量不再增高或恢复至正常状态,同时促进外周阻力增高,为血压持续升高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钠摄入的影响 钠摄入增多引起血压增高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心脏前负荷,促进心输出量增加。高钠摄入可激活加压机制,包括细胞内钙增加、胰岛素抵抗、心房利钠肽的矛盾升高,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上调。钠敏感性增高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高。 (四)水钠潴留 实验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生过程中的肾脏本身的排钠异常起到重要作用。高血压人群中存在肾单位异质性,存在排钠降低的肾单位和已适应高滤过、高利尿钠的肾单位;肾素在前者分泌增高,在后者分泌降低;不适当的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削弱钠排泄;随年龄增高,肾单位数目降低,缺血也削弱钠排泄。 (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继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

继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继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ICD:10-I10xx02)或难治性高血压(ICD:10-I10xx1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 (三)进入路径标准。 (1)发病年龄小于30岁应警惕继发性高血压可能; (2)血压升高的幅度大,通常≥180/110mmHg; (3)血压难以控制,使用三联降压药(包括利尿剂)观察1个月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SBP≥160mmHg和(或)DBP≥100mmHg,或动态血压平均血压SBP≥140mm Hg 和(或)DBP≥90 mm Hg; (4)常用的降压药物效果不佳; (5)血压波动幅度较大; (6)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发作,尤其是伴有头痛、面色苍白、心悸和大汗者; (7)坚持服药血压控制良好基础上血压突然变得难以控制;

(8)两侧上肢血压不对称或下肢血压低于上肢者; (9)体格检查可闻及腹部肾动脉杂音; (10)自发性低钾血症,尤其是严重的顽固性低钾血症,且在排除利尿剂、腹泻、进食差等原因后常规补钾效果不佳;(11)服用ACEI/ARB后血清肌酐明显升高; (12)与左心功能不匹配的发作性肺水肿,尤其是夜间发作多见; (13)单侧肾脏萎缩或高血压并两肾大小不对称; (14)高血压伴有特殊体貌特征,如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等; (四)标准住院日。 10-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分计日夜尿量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eGFR或肌酐清除率、电解质、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 (4)尿微量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 (5)低钾血症者:测24小时尿钾; (6)测四肢血压 (7)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态

房颤诊疗常规

心房颤动 【概述、定义】 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 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 )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 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 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F)

【诊断依据及标准】 (一)典型体征 (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 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Ⅱ、Ⅲ、aVF或V3R、V1、V2导联上比较清楚。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QRS波群大多与窦性心律时的相同;伴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时,QRS波群畸形。 【并发症】

高血压临床路径知识讲解

高血压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高血压病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病(ICD10:I10.x00/I10.x03/I10.x04/I10.x05)无并发症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七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诊断标准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规范的血压测量方法及合格的血压计是诊断高血压的前提。 2.高血压水平分级 (1)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 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高血压病(疾病编码ICD10:I10.x00/I10.x03/I10.x04/I10.x05),3级高血压或须要住院的1-2级高血压患者。 2.除外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及严重临床情况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可疑主动脉夹层等。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疗效而不良反应最小,逐渐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 2.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降压药的选择应考虑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价格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年版基层部分)等。 1. 治疗目标:(1)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2)老年≥65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3)年轻人或同时患有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肾病的患者血压降至130/80mmHg。 如能耐受,以上全部患者的血压水平还可进一步降低,建议尽可能降至120/80mmHg以下。舒张压低于60mmHg的冠心病患者应在密切监测血压的前提下逐渐实现收缩压达标。 2.治疗方案:(1)根据患者心血管总体危险程度和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案。(2)非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立即采取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3)药物治疗:①钙拮抗剂:长效制剂硝苯地平控释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非洛地平缓释片;短效制剂硝苯地片、尼群地平。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贝那普利。③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氯沙坦、缬沙坦、替米沙坦。④利尿剂(噻嗪类):氢氯噻嗪、呋塞米、螺内酯、氨苯蝶啶、吲达帕胺。⑤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普萘洛尔。⑥α受体阻滞剂:哌唑嗪、多沙唑嗪、特拉唑嗪。⑦固定复方制剂:复方利血平口服常释剂型、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口服常释剂型、珍菊降压片。新型复方制剂:赖诺普利氢氯噻嗪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 (六)标准住院日为6-10天 (七)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基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常规血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尿酸、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3)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踝肱动脉指数、24小时动态血压、眼底检查。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1)NT-proBNP脑钠素、心肌酶三联、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小时尿钾。(2)头颅CT、肾脏、肾上腺、颈动脉和肾动脉超声、CT、MRI。 (八)出院标准 1.血压达标。 2.症状改善。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2019年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2019年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一、概述 (一)定义 高血压定义: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SBP≥140 mmHg和DBP<90 mmHg 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 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二)分类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1]。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见表1。 (三)流行病学 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既往调查比较,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5%,46.1%和16.9%,较1991年和2002年明显增高。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明显增多,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3]。 二、病因学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与肥胖,过量饮酒和长期精神紧张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钠、低钾膳食以及超重与高血压关系最大[2,4],另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调查发现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烹调盐日摄入量为10.5 g[5],虽低于1992年的12.9 g和2002年的12.0 g,但较推荐盐摄入量水平依旧高75.0%。 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超重组和肥胖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6~1.28倍[4]。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最显著[2]。 三、病理生理机制[6,7]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血压的调节受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影响以及很多解剖、生理、生化方面的因素影响,基本的血液动力学特征表现见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