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复习资料

居住区复习资料
居住区复习资料

居住区规划设计复习资料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的演进与前瞻

1、我国周代的“里”,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坊”,规模较小,且都为单一的居住区。秦汉

时期称为“闾里”其面积约为1平方里(17hm2),三国时,曹魏邺城的居住单位称“里”,面积约30hm2左右,而唐代的城市规模更大,居住区基本单位“坊”的面积也进一步扩大,大的为650步*550步(约80hm2)小的也有350步*350步(约27hm2)

2、北宋后期都城东京汴梁(开封)就是典型的代表,汴梁城的想象图《清明上河图》上描

述的即是汴梁城街巷的景象。

3、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C.A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

构成城市的“细胞”,以改善居住区组织形式。“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城市道路不得穿越邻里单位,以保证幼儿上学的安全;邻里单位内设有小学,并以此来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邻里单位内还设有商店、公共活动中心等。

4、建国50年居住区规划建设的4个阶段:

(1)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规划建设特点是:

1.在规划设计理论上重视学习和借鉴国外理论和经验;

2.规划建设指导原则为:“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少占农田”;

3.规划组织结构形式50年代初期采用了邻里单位形式。

4.建设体制实行“统一投资、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统建制。(2)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

(3)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规划理念增强了“以人为核心“的环境意识。(4)90年代之后,新概念小区的发展。

5、我国居住区规划的设计前瞻:集约化趋向、社区化趋向、生态化趋向、颐养化趋向(银发工程)、有机化趋向、智能化趋向(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第二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1、居住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被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活聚居地,它为居民提供生活居住空间和各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2、居住区基本要素构成:物质要素(自然因素、人工因素);精神因素(人的因素、社会因素)。

4、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

居住区用地包括(45%):

(1)住宅用地(R01):包括住宅建筑的基地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旁绿地、宅间小路、家务院等)

(2)公建用地(R02)

(3)道路用地(R03)

(4)公共绿地(R04)

其他用地: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设的土地等。

5、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设计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并达到社会、

经济、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要求:方便、舒适、安全、优美。

6、具体的规划设计图纸及文件成果包括:现状及规划分析图、规划编制图、工程方案图以及形态规划设计意向图等。

7、分析图:基地现状及区位分析图、基地地形分析图、规划设计分析图;

规划编制方案图: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

工程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

形态规划设计意向图或模型:全区鸟瞰或轴测图、主要结晶立面图、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节点平、立、透视图;

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规划设计说明、技术经济指标。

8、居住区规划设计自然及人文地理资料: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人文资料。

9、冲沟:是土地表面较松软的岩层被地面水冲刷而成的凹沟。

滑坡:斜坡上的岩层或土体在自重、水或震动等的作用下,失去平衡而沿着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的现象称为滑坡。

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大的自然现象,对建筑物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极大。

10、现状分析:主要指现有人工环境设施及周边关系;

地形分析:主要包括基地的地面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等分析。

第三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1、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

2、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片块式布局、轴线式布局、向心式布局、围合式布局、集约式布局、隐喻式布局、混合式布局。

3、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基本要求:

(1)方便居民生活,利于组织管理;

(2)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利于安全防卫;

(3)公共活动中心方便使用、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4)规划设计构思新颖、环境协调,富有特色。

4、居住区的道路规划系统:

一、道路系统规划布置要求:满足使用、安全、经济的要求。

1、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1)满足各种交通运输要求;

(2)利于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3)利于工程设施布置;

2、满足安全与防护要求:

(1)保证行人、行车的安全;

(2)要与抗震防灾规划结合

3、满足经济和节约用地的要求:

(1)合理选择道路线路和路基断面;

(2)适应地形布置道路;

(3)利用现有线路设施。

二、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1、道路网布置的基本形式:贯通式、环通式、尽端式此外还有与以上相结合的混合式和自

由式等多种形式。

2、人、车流组织:人车混流、人车分流。

3、道路分级布置:

静态交通布置:包括停车设施、广场、回车场、交通岛。

三、几项有关技术要求:

1、关于出入口:

(1)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至少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2)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的间距≦150m;

(3)人行出入口间距≧80m;

(4)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

(5)当建筑物长度大于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6)居住区、居住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角≦75°

2、尽端式道路:

(1)长度不大于120m,并应设面积≦12m*12m的回车场。

3、道路纵坡i(%)、最大纵坡坡长L(m)

(1)机动车道0.3≤i≤8.0 L≤200;

(2)非机动车道0.3≤i≤3.0 L≤50;

(3)步行道0.5≤i≤8.0 L≤300;

(4)无障碍通道0.5≤i≤2.5 L≤250;

4、公交站:

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市郊或近郊居住区,应为居住区设计专用公交线路,公交站服务半径≧500m。

5、公建系统规划要求:方便使用;利于形成社区活动中心、满足公建自身建设要求、利于

经营管理、适应社会发展。

6、公建系统的规划布局:公建设施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功能和居住区的规划布置要求,应

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

公建有:社区活动中心、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基层商业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

7、空间环境的4大要求:

协调中创造特色、

整体中突出中心、

连续中构通交往、

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1)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2)适应环境,防护疏导;

(3)提高绿化率;

(4)加大科技含量。

第四章住宅用地规划设计

1、住宅建筑选型要点: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适应地区特点、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小型化、老龄化、流动化)、利于节地、节能、节材(三节)、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小康型住宅要求运用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简称“四新”)、利于规划布置、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

2、日照间距:是从日照要求出发的住宅正立面间距。

3、决定住宅日照标准的主要因素:

(1)所处的地理纬度;

(2)考虑所处城市的规模大小。

4、日照标准日:即冬至日和大寒日。“日照标准”则以日照标准日里的日照时数作为控制标准。

5、标准日照间距:即当地正南向住宅,满足日照的正南间距。tgh=H/L

6、不同方位日照间距:当住宅正面偏离正南方向时,其日照间距以标准日照间距进行折减换算。

7、住宅侧面间距除考虑日照因素外,通风、采光、消防,以及视线干扰管线埋设等要求都

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的考虑比较复杂,山墙无窗户的房屋间距一般情况可按防火间距的要求确定侧面房间距。一般来说,防火间距是最低限要求。

8、组织室外空间环境的主要物质因素是地形地貌、建筑物、植被三类。

9、住宅群体空间特征:空间的封闭感和开敞感、主要空间和次要空间、静态空间和动态空

间、刚性空间和柔性空间。

10住宅群体空间组合的基本原型:

(1)行列式:日照通风条件较优越,利于管线敷设和工业化施工;但形式简单,识别性差,易产生穿越交通;

(2)周边式:具有内向集中空间,便于绿化、利于邻里交往、节约用地、防风防寒;但东西向比例较大、转角单元空间较差有漩涡风、噪声及干扰较大、对地形的适应性差等;

(3)点群式:日照和通风条件较好,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可利用边角余地,缺点是外墙面积大太阳辐射热较大,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较差。

11、住宅群体构成的美学要素:

(1)形态要素:点、线、面;

(2)视觉要素:建筑及各构成物的体量、尺度、色彩、肌理等;

(3)关系要素:建筑及各构成物布置的位置、方向、间距等。

12、宅旁绿地根据不同领域属性及其使用情况可分为三个部分:近宅空间、庭院空间、余留空间。

13、庭院空间环境的场地布设:动区与静区、向阳区与背阳区、显露区与隐蔽区;

植物的构设:围合、覆盖、凹凸、架空、肌理变化、设置。

第五章公建用地规划设计

1、公建设施配套的分类:

(1)按功能性质分:共八类,即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

行政管理及其他等

(2)按使用频率分:两类,即居民每日或经常使用的公共设施和必要而经常使用的公共设施。

(3)按配建层次分类:基层生活公共服务设施(以1000—3000人的人口规模为基础);基本

生活公共服务(以07-1.5万人的人口规模为基础);整套完善的生活公共设施(以3—5万人的人口规模为基础)

2、公建设施规划特征:系统化、综合化、步行化、景观化、社会化、设备完善化。

3、公建设施的集中布置形式可分为沿街布置、成片布置、沿街成片混合布置一级集约式布

置等多种形式。

4、集约化布置的好处:利于提高土地利用、节地节能、合理组织交通和物业管理等。

5、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主要反映在配建的项目和面积指标两个方面。

6、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以每千居民所需的建筑和用地面积作控制指标,即以“千人指标与分

类指标”控制简称“千人指标”

7、千人指标:是包含了多种因素的综合性指标,具有很高的总体控制作用。根据居住人口

规模估算出需配建的的公共服务设施总面积和各分类面积,作为控制公建规划项目指标的依据。当居住人口数介于两级人口规模时,其配套设施面积按插入法计算。

第六章道路用地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

1、居住区各类道路由路面、线型控制点以及道路设施等构成因素。

2、居住区道路的最小宽度:

(1)机动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双车道宽6-6.5m.

(2)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单车道道宽1.5m双车道宽2.5m。

(3)人行道设于车行道一侧或两侧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1m,其他地段人行道宽度可小于1m。如人行道的宽度超过1m是可按0.5m的倍数递增。

(4)人行梯道当居住区用地坡度或道路坡度≥8%时,应辅以梯步并附设坡道供非机动车上下推行,坡道坡度比≤15/34.长梯道每12-18级需设一平台。

(5)道路线型有直线型、曲线形、折线形等,对线型起控制作用的部位有道路的交叉、转弯、折线、尽端等处。

转弯半径:道路转弯或交叉处的平曲线半径的大小(道路交叉口的曲线又叫缘石半径,主要根据车型号和速度等情况确定。

3、道路设施:主要有绿化设施、公用、卫生、休息、停车等设施。

4、道路绿化可为行人遮阴、保护路基、美化街景,防尘隔音等功能,可发挥绿化多方面的

作用。

路绿化的种植方式有:树池式和种植带式。

树池式常用于人行道较窄或性能给人较多的街道上;

种植带式则是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留出一条面做铺装的种植带。

5、道路交叉口安全视距即交叉口平曲线内侧司机视线能看的见对面来车的距离S(以右侧

通行为准),在安全视距的清除范围内,规定不得设置1.2m视线高度以上的障碍物。6、居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一级道路最小红线宽度不宜于20m,必要时可增置30m,机、非混行车行道度不应小于9m。

居住区二级道路:路面宽度宜6—8m,非采暖区道路控制线间距最小值为10m,在采暖区为14m。

居住区三级道路:单车道加上行人的正常通道,路面宽度为3——3.5m也可采用3m,控制红线非采暖区不小于8m,采暖区不小于10m。

宅间小路:2.5——3m

7、无障碍交通规划的主要依据是满足轮椅和盲人的出行要求按照其行为模式对主要的人

行步道的宽度、纵坡、建筑物出入口的的坡道等,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

8、轮椅坡道最小宽度为1.5m,另加外面护理的宽度,则坡道宽度不小于2.5m。

9、车辆停放的基本形式:平行式、垂直式、斜列式。小汽车的停放设施按总居住户数的

20%-50%设置。

停车场和停车位的位置: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11汽车库的设置是室内停车的一种形式,利于管理与维护,安全可靠,受到居民青睐,但投资较大。

12汽车库的一般形式:单建式、附建式、混合式。

13汽车库室内最小净高:小型车2.2m,轻型车2.8m

14疏散口:地上停车库大于50辆疏散口不小于2个,地下停车位大于100辆时,其疏散口不小于2个,疏散口距离不小于10m,汽车疏散坡道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应小于7m

第七章公共绿地规划设计

1、居住区公共绿地有3大功能:构筑室外自然生活空间;绿化美化净化居住环境;为防灾

避难留有隐蔽疏散的安全防备。

2、公共绿地的基本功能分区:安静游憩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服务管理设施

3、居住区绿地基本布置形式:规则式、自然式,规则与自然结合式。

4、居住区各级公共中心绿地:

居住区级中心绿地——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级中心绿地——小游园;居住组团中心绿地——组团绿地

5.1居住区公园其用地规模不小于1hm2,一般为1-2hm2,其服务半径以步行一刻钟左右为宜,(800-1000m)

5.2居住小区的小游园:万人左右的居住小区的中心绿地用地规模不小于0.4hm2,一般为0.4-0.6hm2,步行10分钟左右约500m。

5.3居住组团公共绿地用地规模不小于0.04hm2其中院落式组团绿地(住宅日照间距内用地)不小于0.05-0.2hm2,服务半径为步行3分钟左右,约200m。

5.4其它公共小型绿地宽度不应小于8m,面积不应小于0.04hm2

6、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总指标: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旧区可降低相应指标的50%。

7、各级公共绿地的规模的确定,主要考虑因素为:

(1)人流容量:居住区中心公园应考虑3-5万人,日常在公园出游的居民量为15%;

(2)各级中心绿地含合理安排场地和游憩空间的使用功能要求

所以居住区中心绿地规划用地不小于1hm2;居住小区游园规划用地不小于4000m2,居住组团用地不小于400m2 ;居住区其他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的规划要求。

8、规划区各公共绿地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

9、布置在住宅间距内的组团及小块公共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

准的日照阴影范围外”.

10用地平衡指标:主要反映土地使用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规模指标:主要反映人口、住宅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层数密度指标:主要反映土地利用效率和技术经济指标;

环境质量指标:反映环境质量的优劣情况;

经济类指标:用于居住区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核算。

容积率:即居住区总建筑面积和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值。

住宅建筑面积毛(净)密度:即每公顷居住用地上(住宅用地)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

住宅建筑静密度:即住宅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比率。

11综合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三个效益关系:

(1)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体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中的任何一个效益都会影响到社会效益;

(2)建筑密度、环境容量和绿化空间是反映居住区环境质量的3个基本因素,也是规划设计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

(3)提高居住区综合效益,,基本环节在于合理有效的使用土地和利用空间。

第九章竖向规划设计

1、设计地面按其整平连接形式可分为3种:平坡式(一般自然坡度小于3%)、台阶式、混合式。

2、设计标高主要因素与要求:防洪、排水;地下水位、地质条件;道路交通;节约土石方量;建筑空间景观;利于施工。

3、室内地平:坡度最好在1%-3%之间,当建筑有进车道时,室内外高差一般为0.15m;无进车道时室内外高差为0.45-0.6m,允许在0.3-0.9m内变动。

4、道路标高:保证最小纵坡≥0.3%,道路中心标高一般应比建筑的室内地坪低0.25-0.3m

5、机动车道纵坡一般≤6%,困难时可达8%,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5%,山区局部路段可达12%。

6、居住区竖向设计常用的有设计标高法和设计等高线法。

设计标高法特点:规划设计工作量较小,且便于变动、修改,为居住区竖向常用的方法;缺点:比较粗略,有些部位标高不明确;

设计等高线法特点:便于土石方的计算、容易表达设计地形和原地形的关系,便于检查设计标高的正误,适用于地形较复杂的地段或山坡地。

缺点:工作量大,读图不便,但实际操作可适当简略。

第十章管线工程综合概述

1、管线附设方式可有地下、地上和架空三种形式。

2、管线埋设顺序:

水平排序(由近及远为宜),电力管线、煤气管、热力管、给排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垂直排序(由浅入深)电力管线、热力管线、小于10KV电力电缆、大于10KV的电力电缆、煤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3避让原则:

(1)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

(2)小管径线让大管径线;

(3)易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

(4)临时管线让永久管线;

(5)新建管线让已建的永久管线;

(6)技术要求低的管线让技术要求高的管线。

黄晓鸾居住环境设计要点

1居住区环境按其功能可分为: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心里环境。

2居民对环境的设计要求:舒适、方便、安全、卫生和美观。

3在我国居住区舒适度取决于:

(1)居住密度即单位面积上居民和建筑的密集程度

(2)绿地面积,我国1980年规定,居住区公共绿地指标为2-4m2/人

(3)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与设施标准;

(4)室外环境的噪声标准

(5)日照

4方便主要有下列因素:

(1)居住区内外交通的方便程度;

(2)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程度

(3)服务方式与服务时间、服务项目的方便程度

5环境设计的原则和要求:生活需求;心理需求;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6绿地的生态功能: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

7居住区绿地指标主要有:居住区绿地指标;居住区人均绿地面积;居住区公共绿地率。

8居住小区绿地率指标有:居住小区绿地面积;居住小区绿地面积;居住小区公共绿地率9、1980年国家建委规定,居住区的公共绿地标准,每人平均2-4m2,其中居住区公共绿地

为1-2m2,居住小区绿地为1-2m2.

10新规定: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旧区改造一低于25%

11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要求:

(1)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与自然条件,根据建筑布局,环境条件,符合据居住生活的要求,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不同类型绿地;

(2)按照居住区绿化规划要求,保证每个居民的绿地指标,满足居住区的绿地占有百分数。(3)庭院绿化要根据住宅层数,反房间间距、居民爱好等设计绿化形式,并考虑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4)居住区绿化规划与布局必须与居住区规划同步进行,与市政设施建设有机结合,统筹安排;

12、植物配置原则:

适应功能绿地的要求,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

乔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木与地被、草皮相结合,适当点缀草花,构成多层次的复杂结构,既满足生态效益的要求,又达到观赏的景观效果。

(3)职务配置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避免种类单调,配置形式雷同。(4)配置传统性植物,创造居住环境的地方特点

(5)职务配置要考虑种植的位置与建筑、地下管线等设施距离。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第二章 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一般情况下。我国所在地区纬度越低的南方城市,或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 ①住宅用地 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 ③道路用地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 保留用地 不可建用地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内容) 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

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 5.基础资料依据:(P32页) 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 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 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 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 6.现状、区位分析(P34页)

重要!居住区规划要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 一、容积率 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m2/hm2)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万科深圳研发中心总结的各类建筑分别对应的容积率数值。可以据此做初步的项目判断。容积率低于0.3,高档的独栋别墅项目。 容积率0.3-0.5,一般独栋别墅项目,密度偏大。穿插部分双拼别墅、联排别墅,可适当降低密度提高品质。 容积率0.5-0.8,一般的双拼、联排别墅。 容积率0.8-1.2,全多层项目较多。如与低层或联排别墅组合,密度较高。 容积率1.2-1.5,正常的多层项目环境一般。如果是多层与小高层的组合,环境品质较好。容积率1.5-2.0,正常的多层+小高层项目。 容积率2.0-2.5,正常的小高层项目。 容积率2.5-3.0,小高层+二类高层项目(18层以内)。此时如果做全小高层,环境会很差。容积率3.0-6.0,高层项目(楼高100米以内)。 容积率6.0以上,摩天大楼项目 二、居住区入口 (一)、住宅区出入口的选址要求: 1.保证安全通畅(主要指机动车对外出入口): 交通分区单元的机动车对外出入口所承担的交通流量在高峰时间控制在250辆/小时以内。说明:按照交通分区原则设计的交通分区基本能满足此项要求,实际操作中如未满足交通分区要求或者交通分区单位的机动车出入口个数不是建议值(2个),那么应该参考上页计算方法对出入口交通流量进行核算。尽量避免在大流量城市干道上开口。

2.便利居民出行: 人车混行主要出入口和人行主要对外出入口跟附近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要求不超过150米。住区各类出入口尤其是人行出入口在尽可能前提下靠近周边大型服务设施。 3.满足出入口之间距离的要求: 机动车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机动车对外出入口与人行主要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50M。 人行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80M。 (二)、出入口的数量: 交通分区单位的适宜的车行出入口个数为2个; 小于4公顷的项目可以考虑设置1个车行出入口; 个别项目交通分区单位可设置3个车行出入口,但一般情况不建议采用; 交通分区的车行出入口不得超过3个。 (三)、消防要求: 居住区的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当沿街的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该增设洞口尺寸不小于4×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80M,超过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道通道口。 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四)、出入口的设计要求: 1.机动车出入口的车道设计: 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连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 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连。 2.交叉口采用的形式: 住区道路与城市主干道:不建议设置交叉口;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第二章 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高,在同等得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 ①住宅用地 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 ③道路用地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 2、其她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 保留用地 不可建用地 3、居住区规划设计得基本原则:(熟悉内容) 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得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与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得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得原则。 ③适应居民得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

配建设施与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与优美得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得生活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与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与环境三者统一得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得目标与要求 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 5、基础资料依据:(P32页) 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得规划要求等) 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 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 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 6、现状、区位分析(P34页 ) 7、什么就是区位? 区位,指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得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得空间坐标。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得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她事物得空间得联系。 第三章(重点) 1、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P42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IfTTR Vfm-GCCK UlMrVTFPSJ TY OF 5CIFNCE ? TT 亡K屮址>网+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姓名:韩忠强 班级:城乡规划2015级

学号:1563166104 指导老师:赵勇强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互利共生居住区规划设计 地理位置:基地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北一街以西,南至规划外环路,西至西河槽,该块基地近似梯形,用地面积为266315.95 平方米,基地三面邻路,西面为干涸的河槽,北面挨着一个工业厂区和110 国道,基地离乔家金街较近,缺乏其他商业设施。交通较发达。 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住宅设计规范 (3)、《包头市总体规划》 (4)、基地地形图总体想法 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1)、充分利用基地的 自然条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创造园林式、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区。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及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立面造型,更好地契合了当今时代人们得需求,创造了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设计了流畅而经济实用的贯通式小区主道路系统,在汽车驶入小区后,能就近地停靠,使小区内部靠近中心的道路做到了“人车分流”,保证了小区内部中心区的人流的安全与便捷。小区路及宅间小尽量做到流畅且方便使用,以满足人们对于小区内部的步行的要求。 主题互利共生从字面理解是两个小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也离不开谁,虽然分成了两个小区来设计,但是两个小区之间还是互相联系,并且共用一套公共建筑,例如幼儿园、商场、物业。并且从景观和广场方面来相互呼应。 设计构思 一条南北的直线形城市道路将小区分隔成两个次级小区,道路为车行道,上下班高峰期更方便。沿街商业,中心公建,住宅居中。建筑布置北高南低,有利于冬季保温,夏季通风,节能环保,造型上丰富天际线。建筑色彩提取周围建筑,和谐暖调。 交通系统“道路开放,人车分流,步行优先” 首先在每个小区单位都设置了一个外环车行道,使汽车进入不到小区内部,小区内全部为人行道,关键时刻可以使消防车进入,平时坚决不让进车,保证小区内不进车。 曲线形道路宽度为9m,且从一个小区一直延续到另一个小区,每个小区被这条道路划分为两部分,定义为次级小区,两4 个次级小区地上部分只能通过步行通达,无法行车。次级小区内部均设环形的车行道,为小区级道路,道路宽度为9m。组团级道路和宅间路只能 人行,道路宽度分别为6m和3m但组团级道路在特殊时候可作消防车道,满足消防需求。同时在两个次级小区车行入口处均设置地下停车场入口,降低地面行车数量,最大限度实现人车分流,居民可以从各个入口进入小区,营造和谐小区。

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调研报告

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调研报告 ——静淑南里翰澜庭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学部: 指导教师:

目录 1 调研大纲 (1) 1.1 调研小组成员 (1) 1.2 调研目的 (1) 1.3 调研地点 (1) 1.4 调研时间 (2) 1.5 调研方法 (2) 1.6 调研组织 (2) 2 区位分析 (2) 3 项目概况 (2) 3.1 基本信息 (2) 3.2 产品分布 (5) 3.3 路网结构 (6) 3.4 景观解析 (6) 3.5 配套设施 (7) 3.6 建筑介绍 (8) 4 小区周边情况 (11) 4.1 区外交通 (11) 4.2 小区周边配套设施 (12) 5 设计特点及不足 (17) 6 经验借鉴 (17) 7 结论 (18)

1 调研大纲 1.1 调研小组成员 组长:xx 组员:xx xx xx 1.2 调研目的 了解小区的规划、环境设计,小区的停车位设置,住宅的户型,住宅的垂直交通及水平交通,住宅的造型及立面,小区周边环境等。 1.3 调研地点 静淑南里翰澜庭,如图1所示: 图1 静淑南里翰澜庭位置图

1.4 调研时间 XX年XX月XX日到XX年XX月XX日 1.5 调研方法 查相关数据、实地调研、拍照分析 1.6 调研组织 表1 小组成员调查内容分工表 姓名负责调查的内容 2 区位分析 翰庭,择址于海淀清华东路,学院路北口,清华东路以北,石板房南路以南,东临学清路,西临静淑苑路。地处北京市西北四环至五环之间,紧邻轨道沿线。 静淑南里翰澜庭的四至范围:东至768厂家属区,南接768厂家属区,西到静淑苑路,北到静淑苑小区。 3 项目概况 3.1 基本信息 名称来由:因项目北临静淑苑,为保持地名的完整性,一级地名命名为静淑南里.又因项目位于学院路北端延长线学清路的西侧,为体现八大学院所在学院区的文化氛围,故命名静淑南里翰澜庭。 行政区划: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道 区域板块:中关村 方位:西北四环至五环 邮编:100083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居住区是整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从全方面出发考虑居住区具体的规划设计。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城市规划法》提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日照标准、房屋间距、密度、建筑布局、道路、绿化和空间环境设计及其组成有机整体等,均与所在城市的特点、所处建筑气候分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创造条件。

四、城市居民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因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居民的行为轨迹与活动要求,综合考虑居民对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及确保居民安全的防灾、避灾措施等,以便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五、为残疾人就近提供工作条件,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活动的场所,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方便、安全的居住生活条件,使老人,残疾人能一样享受国家、社会给予的生活保障,应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尤为重要重要问题。 六、住宅建筑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快居住区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也易因此而造成住宅形体整齐划一、平淡单调。因而,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标准化与施工机械化的要求,同时也要结合规划用地特点,对建筑单体的选型、体量、色调等提出要求,并通过不同的布局手法、群体空间设计等,为建筑群体多样化创造条件。 七、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综合效益的高低,应是衡量和评价居住区规划设计优劣的综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要求: 1.从城市总体布局着眼,统筹处理本区同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对规划设计地段的外部环境有合理认识,认真收集和分析现状基础资料的相关背景资料,分析规划基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调查分析报告或现状分析图。 2.了解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的行为规律,根据心理学及行为学的基础理论,组织设计好居住小区的各项功能及组团空间。确定小区人口规模和规划结构、用地分配,适当考虑小区用地近、远期开发的顺序性,妥善安排好小区各项功能要素,体现合理的功能系统、适宜的服务设施配套以及和谐的居住环境,突出规划设计主题。 3.分析并提出居住小区内部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布局道路交通系统,选择安全、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有利于居住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确定停车场合理规模、布局和布置类型。 4.选择或设计适宜的住宅类型,设计适宜的住宅组群。住宅设计要求应具有合理的功能,良好的朝向、适宜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等。住宅组群布局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空间环境的创造等因素,考虑住宅节能,营造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空间。 5.分析并确定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的内容、规模和布置方式。公共建筑的配套应结合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特征,结合原有公建设施

并考虑其今后的发展,方便经营、使用和社区服务。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小品之间以及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6.规划小区绿地、景观系统,进行环境小品设计,创造适用、方便、安全、舒适且具有多样化的居住环境。公共绿地及其它休闲活动地的布置,包括居住小区的中心绿地和住宅组群中的绿化用地,以及相应的环境设计。 7.充分考虑小区所在城市性质、气候、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地方特点及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规划方案在满足相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创新。 8.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创造条件。 二)、设计内容 (一)基地分析与规划要求 1.熟悉规划任务,明确设计重点、要点。 2. 学习基地分析的方法与内容,了解规划地段的环境特点,基础设施配备情况;分析小区用地与周围地区的关系,交通联系及基地现状的处理;评价现状建筑质量与环境状况,并提出其文字或图式的结论; 3.参观调研已建成居住区,搜集、查阅参考文献。通过集体讨论分析,训练书面与口头表达与评述能力以及提高资料利用的能力。 (二)住宅选型与公建项目选择与设计 1.根据居住区建设用地规模及有关定额标准确定居住区(小区)的人口规模、各项用地规模、建筑面积和各项指标。

居住区设计说明

一区位分析 小区基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一滨河地段,规划建设用地120000平方米。基地的北部为洛阳市市中心一繁华商业区,南部为一滨河公园,西部是一居住小区,东部则为洛河水域。整体环境非常有利于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其中基地的南部和东部分别与洛阳市的两条主干道余沣路,滨河路邻接,使得即将建设的居住小区内部的居民交通出行十分的便利。右图为小区基地地势高差分析图,南北两端的高差相差十米左右,且南高北低。基地南面为余沣路,按总体规划控制道路红线宽40米:东临河流,预留30米的滨河路,用地东西宽284米,南北长423米,规划道路红线内总面积12.0公顷。 基地北侧、东侧和南侧相邻的道路为城市主要道路,人流量大,因此有此3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较西侧相比严重,因此在方案设计时应该尽量避免北东南三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基地东南方向有河流和公园,因此此两个朝向有较好的自然景观,故设计时应合理的将些景观纳入建筑户型的视线之内。西侧道路与其他三面相比人员较少,车流量小,因此此处较宜停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品质,因此对于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对于自然具有依赖性和亲和力,都希望居住在幽美典雅的环境。因此,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同时兼顾居住区整体空间,营造层次丰富的空间效果,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管理有序的居住小区。 二、设计依据 《洛阳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河南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土地出让合同; 规划局提供规划指导意见; 用地红线图; 业主的设计要求及往来信函文件; 国家及洛阳市现行有关规划、建筑设计的规范及规定 三设计理念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处于天地之间,社会之中,对于自然具有依赖性和亲和力,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渴望,都希望营造一个幽美典雅的环境。因此,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切的人工造景,使居民乐居其中。 四总平面布置分析 该规划设计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创造出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且适合各类人群居住的生活社区。现今有很多的居住小区都想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为人们建造一个清幽宁静舒适的居住环境,比如住宅户型的合理设计,小区环境的优美设计,及各项生活设施的完善等等。但是在我们对新老居住小区的调研过程中,却是深刻地体会到这种改变仅仅是表面上的,并未给小区人们带来生活上的影响,也就是不实用,比如很多居住小区中小水渠等景观设计,就算是在很高档的社区也有水渠干涸的现象存在,还不如将其改成室外座椅,或者多种植一些能够美化环境的植物。所以,在规划的最开始我就摒弃了这些类似的设计,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姓名:韩忠强 班级:城乡规划2015级 学号:1563166104 指导老师:赵勇强

互利共生居住区规划设计 地理位置: 基地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北一街以西,南至规划外环路,西至西河槽,该块基地近似梯形,用地面积为266315.95平方米,基地三面邻路,西面为干涸的河槽,北面挨着一个工业厂区和110国道,基地离乔家金街较近,缺乏其他商业设施。交通较发达。 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住宅设计规范 (3)、《包头市总体规划》 (4)、基地地形图 总体想法 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1)、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创造园林式、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区。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及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立面造型,更好地契合了当今时代人们得需求,创造了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设计了流畅而经济实用的贯通式小区主道路系统,在汽车驶入小区后,能就近地停靠,使小区内部靠近中心的道路做到了“人车分流”,保证了小区内部中心区的人流的安全与便捷。小区路及宅间小尽量做到流畅且方便使用,以满足人们对于小区内部的步行的要求。 主题 互利共生从字面理解是两个小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也离不开谁,虽然分成了两个小区来设计,但是两个小区之间还是互相联系,并且共用一套公共建筑,例如幼儿园、商场、物业。并且从景观和广场方面来相互呼应。 设计构思 一条南北的直线形城市道路将小区分隔成两个次级小区,道路为车行道,上下班高峰期更方便。沿街商业,中心公建,住宅居中。建筑布置北高南低,有利于冬季保温,夏季通风,节能环保,造型上丰富天际线。建筑色彩提取周围建筑,和谐暖调。 交通系统 “道路开放,人车分流,步行优先” 首先在每个小区单位都设置了一个外环车行道,使汽车进入不到小区内部,小区内全部为人行道,关键时刻可以使消防车进入,平时坚决不让进车,保证小区内不进车。 曲线形道路宽度为9m,且从一个小区一直延续到另一个小区,每个小区被这条道路划分为两部分,定义为次级小区,两4个次级小区地上部分只能通过步行通达,无法行车。次级小区内部均设环形的车行道,为小区级道路,道路宽度为9m。组团级道路和宅间路只能人行,道路宽度分别为6m和3m,但组团级道路在特殊时候可作消防车道,满足消防需求。同时在两个次级小区车行入口处均设置地下停车场入口,降低地面行车数量,最大限度实现人车分流,居民可以从各个入口进入小区,营造和谐小区。

居住区规划知识点整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知识点整理 方法:细心观察生活,随手翻规范,再就是有空看看电视剧 一、前言—居住 1)、城市:城,防卫;市,交易。 2)、城市规划:古代的城市规划坊、里、瓦、肆……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开端: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3)、城市规划纲要 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次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 4)、居住:a、居住是城市四大功能之一:《雅典宪章》中城市的四大功能工作、游憩、交通、居住 b、居住形式在城市中的存在 c、居住用地占城市用地:20%—32% 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沿革)——对应课本P492—P494 A、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克拉伦斯?佩里提出,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 提出了现代布局的六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为5000人左右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单位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应用:新泽西州的雷邦德和英国哈罗新城 B、扩大街坊:20世纪50年代,苏联 在空间布置上比邻里单位更强调轴线构图和周边布置,扩大街坊比邻里单位更活泼。 C、居住综合体:是指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是建筑组合体 应用:1940年代末1950年初,法国,勒?柯布西耶,马赛公寓(素混凝土) 这种居住综合体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是十分有利的 D、居住小区:以城市道路或是自然界限(如河流等)划分,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最大服务半径作为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应用:对我国从1950年代末开始的居住小区建设以及其后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另外:还有“扩大小区”与“居住综合区”模式和新城市主义模式(了解) 常识:人的步行速度,4km/h;人骑自行车的速度:12—15km/h;人步行的心理承受力:10—15min 三、现行居住区规范 A、1)居住区按照居住户数或是人口规模分类 居居住区:30000—50000人,10000—16000户 住居住小区:10000—15000人,3000—5000户 区居住组团:1000—3000人,300—1000户 2)住区、社区和邻里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的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置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宅应布置在居住区内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十一、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1、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项目应包括必要指标和可选用指标两类,其项目及计量单位应符合表11.0.1规定。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一览表表11.0.1 项目计量单位数 值 所占比重 (%) 人均面积 (平方米/人)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ha▲-- 1、居住区用地(R)ha▲100▲ ①住宅用地(R01)ha▲▲▲ ②公建用地(R02)ha▲▲▲ ③道路用地(R03)ha▲▲▲ ④公共绿地(R04)ha▲▲▲ 2、其它用地(E)ha▲--居住户(套)数户(套)▲--居住人数人▲--户均人口人/户△--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1、居住区用地内建筑总面积万平方米▲100▲ ①住宅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②公建面积万平方米▲▲▲ 2、其它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住宅平均层数层▲--高层住宅比例%▲--中高层住宅比例%▲--人口毛密度人/ha▲--人口净密度人/ha△--住宅建筑套密度(毛)套/ha△--住宅建筑套密度(净)套/ha△-- 住宅面积毛密度万平方米 /ha ▲-- 住宅面积净密度万平方米 /ha ▲-- (住宅容积率)-▲-- 居住区建筑面积(毛)密度万平方米 /ha △-- (容积率)-△--住宅建筑净密度%▲--总建筑密度%△--绿地率%▲--

拆建比-△-- 土地开发费万元/ha△-- 住宅单方综合造价元/ha△-- 注:▲必要指标;△选用指标。 2、各项指标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规划总用地范围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当规划总用地周界为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或自然分界线时,用地范围划至道路中心线或自然分界线; (2)当规划总用地与其它用地相邻,用地范围划至双方用地的交界处。 2) 底层公建住宅或住宅公建综合楼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按住宅和公建各占该幢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并分别计入住宅用地和公建用地; (2)底层公建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院或因公建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均应计入公建用地。 3) 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的确定,应按底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及其各占该幢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面积,并分别计入有关用地内; 4) 绿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宅旁(宅间)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2条的规定: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5m;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 (2)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内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 (3)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起止界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3条的规定: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m;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临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距房屋墙脚1.5m; (4)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应符合本规范表7.0.4-2要求;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m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和满足本规范附录A第A.0.4条的规定; (5)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沿居住区(级)道路、城市道路的公共绿地算到红线。 5) 居住区用地内道路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 (2)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 (3)小区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 (4)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和单位通勤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 (5)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 6) 其它用地面积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规划用地外围的道路算至外围道路的中心线; (2)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其它用地,按实际占有面积计算。 7) 停车场车位数的确定:本规范表6.0.5中机动车停车位控制指标,是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其它各型车辆的停车位,应按表11.0.2中相应的换算系数折

城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1 总则 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规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转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构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6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化,尚应符合国家有磁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2 术语、代号 2.0.1 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关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2 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线所围合,关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居民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3 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关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苦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4 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2.0.5 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2.0.6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庆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2.0.7 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设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2.0.8 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且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2.0.9 小区(级)路 一般用地划分组团的道路。 2.0.10 组团(级)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

居住区规划 进行居住区的规划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居民基本居住生活环境、合理、有效的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需要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公共活动场地、道路广场和市政工程设施等。居住区内也可以考虑设置少量的无污染、无干扰的工业。一居住区的构成以及规模 1.居住用地的组成 1)住宅用地住宅用地是住宅建筑基地占地以及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包括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的总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称为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以及其他等8类用地。 3)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可以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宅间小路四季,在应用时还应该包括非公建配建点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停放场地。其道路宽窄应符合有关规定。居住区级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指路同级。小区级道路,一般用以划分组团道路。组团级道路,上接小区路,下联宅间小路。 4)公共绿地居住区内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盖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上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公共绿地应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尤其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级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 2.居住规划的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和范围 2)确定规模,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户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不知方式

(完整word版)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一、总体概述 基地西侧、东侧为住宅区,北侧为田地,南侧则为河流。东侧及南北侧均为城市主干道,30m宽。规划用地约15公顷。本项目的目标是建成一个环境优美,造型新颖,设施完善,设备齐全,使用方便的中高等档次的居住小区。 此方案共有居住建筑总计51栋,其中高层17栋,小高层14栋,多层20栋。会所2个,小学1所,幼儿园1所。其中东南步行入口处为商业街,向西、向北皆设有沿街商铺。 二、总体构思 本规划设计旨在面向未来、面向大众、创造一个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充分结合起来。(1)、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及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立面造型,更好地契合了当今时代人们得需求,创造了现代化风格的居住小区。 (2)、设计了流畅而经济实用的贯通式小区主道路系统,在汽车驶入小区后,能就近地停靠,使小区内部靠近中心的道路做到了“人车分流”,保证了小区内部中心区的人流的安全与便捷。小区路及宅间小尽量做到流畅且方便使用,以满足人们对于小区内部的步行的要求。 三、设计构思说明 1、总体布局 本居住小区用地布局的分布主要为:住宅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小区主干道以及中心绿地把小区分为六个大组团,每个大组团围绕中心绿地进行布置 2、规划结构 根据用地现状条件和规划用地布局,结合道路系统结构,小区分为六个大组团,每个大组团中的小组团围绕组团景观节点布置。 3、道路交通组织 本小区共设有4个主要出入口,其中三个车行出入口,一个步行出入口,满足了小区居民的就近进出。考虑到小区内主要人流方便乘车,南、北、东面各有一个车行出入口。道路网大致设置为S型,整体上看小区路网结构丰富活泼,充满变化。小区道路分为三级:小区干道路宽10米,为方便小区居民的晨练,散步和出行要求。;组团级道路路宽4-5米,满足了内部的一些日常出行,地面停车位主要布置在这片区域。宅间路宽2-3米,造型多变,活泼生动,与周边环境及建筑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4、公建系统 本小区小学设在基地西南,为18班小学,设有250米环形跑道,满足本小区及周围孩子上学需求。会所以及幼儿园围绕中心绿地布置,拥有良好的环境,让住户有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空间。 5、景观系统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016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esign (2016年版)1993-07-16发布 1994-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 [46]号)的要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2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补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设计、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完善道路规划和停车场库配置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 总则

【条文说明】 1.0.5 本条是编制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从全局出发考虑居住区具体的规划设计。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城市规划法》提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日照标准、房屋间距、密度、建筑布局、道路、绿化和空间环境设计及其组成有机整体等,均与所在城市的特点、所处建筑气候分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创造条件。 四、城市居民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因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居民的行为轨迹与活动要求,综合考虑居民对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及确保居民安全的防灾、避灾措施等,以便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五、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长和残疾人占有一定比重,是我国在相当时期内的现实状况。老年人的活动范围随年龄增大逐年缩小,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残疾人的活动范围不如健康的人,是生理缺陷所致。因而,为残疾人就近提供工作条件,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活动、社交的场所,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方便、安全的居住生活条件,使老人能欢度晚年,使残疾人能与正常人一样享受国

居住区规划设计论文

居住区规划设计论文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荣盛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聊城分公司李保才 摘要:“居住”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组织和居民生活的基本。面对日渐成熟的住宅市场和购房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商品化、市场多元化的刺激以及人们居住消费意识的提高,开发商与居民对居住的要求日益增加,所关注的层面已由单纯的户型平面扩展到住区的整体环境特色和外部空间设计。众多房地产开发商们把握购房者心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纷纷打出了“景观牌”,大规模拆资修建优美悦目的景观进行产品宣传,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景观渐渐摆脱了以前只作为建筑规划的补充角色,而拥有了自己的地位。 关键词:居住区;居住消费意识;景观牌;一席之地 住宅建设与景观有共同的目的: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拥有美好的环境,城市才真正人性化并适宜人类居住,城市、建筑、景观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居住区景观建设作了一些思考,并希望这些思考对未来居住区景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1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程序 当前大多数住区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居住区规划(控规和详规)一建筑设计一景观设计。对这种过程的一般理解为:1)规划:居住区功能划分、住宅、服务配套(交通)设施、规模和定位;2)建筑设计:建筑功能布置和空间造型;3)景观设计:绿化配置、硬质景观与游憩设施的功能布置和造型设计。在这一秩序中,住区设计的三个阶段往往相互脱离或者联系很少,如果设计者缺乏空间观念或不考虑前一阶段的设计意图,就会出现住宅建筑与户外环境也毫无关联的情况,表现为一些琐碎的景观元素零散分布在房前屋后,虽名称花样翻新,却都大同小异,居住区景观建设应该根据广义建筑学的倡导,协调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工作者共同参加,实现三者的互动,改变单向的建筑决

第八章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

第八章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 本次课重点:居住区国内外规划案例 本次课难点:运用所学专业理论进行国内外案例分析 案例一:山东胜利油田孤岛新镇(1983-1986) 山东胜利油田孤岛新镇由8个居住社区成双组成四对,每对社区采用相同的规划结构。第一期建成的振兴村采用环状道路系统,以居委会管辖户数作为基本的组成单位,每个社区由4-5个这样的单位组成,住宅层数2-4层,采用南北入口。住宅群体采用环形里弄的组合方式,既有利于交通组织,又有利于形成较安静、安全和便于居民交往的居住环境。该设计方案获1986年度建设部全国优秀规划金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 案例二:香港戚富花园 占地11.6hm2,居住区依山面海布置,规划布置有20幢高层住宅和7幢5层住宅,1个大型商业中心,3所学校和其他娱乐设施。20幢28层塔式住宅楼和道路选线都结合地形布置,形成一条自由变化的曲线。在居住区得南端布置7幢5层住宅楼,排列成新月形,视野开阔。在住宅楼的中央部位,布置商店、餐馆、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包括室内游泳池和保龄球场,构成一个内容丰富、设施齐全,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具有吸引力的中心。

案例三:上海三林苑居住小区 上海三林苑居住小区是建设部全国第三批城市住宅小区试点之一,小区总用地11.92 hm2,小区由6个大小不等的住宅组团组成,采用院落式的住宅群体组合和人车部分分行的道路系统。根据建设部对试点小区的要求进行了许多实验和探索,如首次在上海的多层住宅中进行底层全面架空、及小区内动静态交通的组织等。 案例四:北京恩济里小区 北京恩济里小区位于北京市西郊,小区总用地9.98 hm2,规划布局吸收了北京胡同和上海里弄的特点,顺应窄长地块以南北走向的蛇形干道将小区划分为四个半公共组团空间,树枝状、尽端式组团道路可达每个单元入口,既杜绝外部车辆穿行,又防止闲人闯入。 公共设施布置遵循居民行为轨迹,商店、农贸市场等布置在南北两出入口处,车库分别置于各组团出入口,存取方便,小区管理处、活动站靠近南入口,便于使用,托幼处于背静位置,小学设于东侧,兼顾东边小区学生上学,主要路旁适中位置布置中心绿地和林荫带,对景位置有休息亭、石雕等小品。 住宅组团吸收北京传统四合院形态,“内向、封闭、房子包围院子”,设一个出入口,具有较强的安全防卫和归属感,住宅均有良好朝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