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专业介绍

药物化学专业介绍
药物化学专业介绍

药物化学专业介绍

药物化学

1、专业介绍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是利用化学的概念和方法发现确证和开发药物,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作为专业,是2011年新增的本科专业,研究任务包括: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活性间的关系(钩效关系);药物化学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阐明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鉴定药物在体内吸收、转运、分布的情况及代谢产物;通过药物分子设计或对先导化合物的化学修饰获得新化学实体创制新药。通过药物化学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化学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临床应用,为有效、合理地使用化学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从事新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药物化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药品部门及相关机构从事药物化学分析、药事与企业管理、策划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探索药物化学事业科学发展规律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2、主干课程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高等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设计,药物合成反应,近代有机合成,甾体、抗肿瘤、抗病毒前沿研究跟踪,药物设计进展,天然产物化学,有机光谱鉴定,有机结构测定的物理方法,现代生物技术与新药研究开发等。

3、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因为有着扎实的生化研究和分析的基础,可以多方面就业,(1)日用化工行业

(2)生化药品行业

(3)石油化工行业

(4)制药或从事药物制剂开发,研究,质检以及销售代理岗位

(5)各类药物研究单位,有机化学研究所,医药生产企业和药政机构单位,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

4、培养目标

专业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常用药物的合成原理,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体内代谢与药理作用之间关系的基础知识;熟悉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与药理作用之间关系;同时熟悉新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近代新药发展方向,为有效合理使用化学制药提供理化依据,为从事新药研究奠定基础。

5、培养能力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化学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临床应用,为有效、合理地使用化学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从事新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6、具下能力

(1)熟悉常用药物的结构,中英文通用名及化学名称;

(2)掌握典型药物的理化性质,特别是影响药效、毒性、质量控制及分析和剂型选择有关的理化性质;

(3)懂得新药设计和创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掌握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体内代谢、毒副反应(即临床应用),熟悉药物的结构特征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含各类重要药物的发现和发展过程、构效关系;

(5)熟悉化学药物的制备及结构修饰的原理和方法,懂得杂质与制备关系及如何控制杂质,保证药物质量的方法;

(6)熟悉各类药物发展及结构类型,了解其最新进展,能够对常用化学药物的合成原理和合成路线的设计及评价;

(7)了解新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近代新药发展方向。

《中药学》课程标准-张世文

《中药学》课程(项目)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性质:必修课 (二)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B类) (三)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四)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五)所属系部:药学系 (六)编制教研室:社区教研室 (七)编制者:张世文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中药的基础知识理论和453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药理作用。学生能对临床常用中药进行基本的处方分析,引导学生新药研发的思路,为今后从事中成药生产、经营、管理、使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中药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掌握一类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和现代药理作用 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熟悉二类中药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4.了解三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能运用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从事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生产的能力。 2.具有对常见中药进行简单的处方分析能力。 3.教材中增设了指导自学内容,通过指导自学,以培养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和持续发展能力,使之毕业后,通过自学及时获取自我所需的知识能力,以适应今后岗位的需要。 (三)素质目标: 1.明确职业定位,热爱中药专业。 2.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培养提高自学能力

3.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良好的心里素质和职业道德。 四、参考学时 72学时,理论48学时,实践24学时 五、课程学分 4学分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简介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天然产物中生物活性物质的一门学科。课程重点讲授天然产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生理活性、天然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天然药物方面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能力。 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天然药物化学学科介绍,即发展状况、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相关性,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主要类型以及它们的生源途径、类别划分状况、物理化学性质、鉴别、提取分离和波谱学特征等。重点内容为生物碱、糖和苷、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等。 为了使传统的中药与国际上的天然药物接轨,加强中药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目前药学领域发展的重点,而加强天然药物化学的课程建设,也成为培养新型的药学人才的重要环节。 自我院药学专业成立以来,天然药物化学一直是本学科的主干专业课之一。在历届院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随着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师队伍得到了稳定和发展,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目前课程面向药学、中药、制剂、制药工程、药品营销五个专业本、专科生开设,新教学计划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学时为 112 学时。理论授课52学时,实验课60学时。授课对象包括:上述专业本科、专科、中专、高职、高等自学考试各专业学生等。 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特点和不同专业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大胆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适应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满足国内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建立了新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群。增加了与之相适时的选修课程《色谱的应用》、《波谱解析》、《天然药物化学与营养保健》等选修课,不断地完善、充实了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 早期教学中,采用王宪楷主编的《天然药物化学》第一版教材,理论教学采用教师讲授结合板书、挂图的方法;随着学科的迅猛发展及教学条件的改善,采用姚新生主编的《天然药物化学》第二版教材,制作了大量的黑白和彩色投影片,理论教学中基本采用投影片、幻灯、板书及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近年以全国统编教材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为主,结合中医院校《中药化学》教材及网上天然药物化学的相关素材,教研室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理论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声图并茂,把现代多媒体手段应用到教学中,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不断把天然药物化学新技术的发展、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作为实例纳入到实验教材中。 历经30年,本学科发展为目前5人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平均年

药物化学课程作业评讲(1)

《药物化学》课程作业评讲(1) 课程责任教师王丽艳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药物的分类及结构类型,重要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体内代谢与活性及毒副作用的关系等。现对中央电大形成性考核册中作业的主要作业题进行解答,帮助同学进一步掌握重点教学内容。 1、什么是药物的杂质?药物的杂质限度制订的依据是什么?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第一章绪论:化学药物的质量与杂质的控制。 答:药物的杂质是指在生产贮存过程中引进或产生的药物以外的其它化学物质,包括由于分子手性的存在而产生的非治疗活性的光学异构体。杂质的存在,有的能产生副作用,影响药物疗效。 药物中杂质限度制订的依据是在不影响疗效,不产生毒副作用的下,便于制造、贮存和生产,允许某些杂质的存在有一定的限量。 同学们回答问题时应明确指出是生产贮存过程中引进或产生的药物以外的其它化学物质;在药物中允许存在有一定限量的杂质。 2、试从药物的不稳定角度解释为什么苯巴比妥钠要做成粉针剂,以反应式表示。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第三章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和抗精神失常药:巴比妥类药物。 C2H5 C6H5C O O NH N ONa C2H5 C6H5 CHCONHCONH2 2 同学们回答问题时应了解,由于苯巴比妥类药物可互变异构为烯醇式而弱酸性。苯巴比妥类药物的酸性比碳酸弱,其钠盐与酸性药物或吸收空气中的CO2,可析出药物沉淀,钠盐水溶液放置还会发生水解,主要是易开环脱羧,受热逐步分解生成双取代乙酸钠和氨。 3、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地西泮和奥沙西泮?说明其原理。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第三章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和抗精神失常药:地西泮和奥沙西泮化学结构上的差异。 答:加稀盐酸加热,再加入酸性亚硝酸钠,然后加入碱性β-萘酚,出现橙红色的沉淀的是奥沙西泮,无橙红色沉淀出现的是地西泮。 原理:酸性加热条件下,水解后,奥沙西泮含芳伯氨基,地西泮则无。 注意:地西泮和奥沙西泮同属于苯二氮卓药物,都具有酰胺及烯胺结构。但奥沙西泮在酸、碱中加热水解后的产物具有芳伯氨基,经重氮化后和β-萘酚偶合,生成橙色的偶氮化合物,可供鉴别。 4、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有哪些结构类型?各举一例药物?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第三章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和抗精神失常药:抗精神失常药的结构类型及分类。 答:抗精神病药物用于控制精神分裂症,减轻患者的激动、敏感、好斗,改善妄想、幻想、思维及感觉错乱,使患者适应社会生活。该类药物是多巴胺受体阻断剂。按化学结构分类主要有:(1)吩噻嗪类:如氯丙嗪; (2)噻吨类:如氯普噻吨 (3)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

十大类药物用药介绍

十大类药物用药介绍 药物, 用药 一、《青霉素类药物》 1、常用的品种: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Ⅴ、氯唑青霉素、阿莫西林。 2、药物的适应症: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病部分种类较好(氯唑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对大肠杆菌、鸡白痢、绿脓杆菌病效果比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差。青霉素Ⅴ耐鸡胃中的酸性,与抗球虫药物配合使用,防治球虫发病后继发细菌病。 3、目前使用的效果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氯唑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 抗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效果:羧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 4、使用剂量:阿莫西林预防量为100kg水加水5g,治疗量为100kg 水加10g;阿莫西林+棒酸治疗量为100kg水加3-5g,连续使用4-5天。氨苄西林预防量为1000kg水加100g,治疗量为150g。 5、药物的配伍 阿莫西林可以与硫酸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及其它半合成青霉素搭配。阿莫西林配合棒酸,可以使抗菌活性提高1000倍,配方比例为4:1。

阿莫西林配合磺胺增效剂(TMP),常用的比例为5:1,增强治疗大肠杆菌的疗效。阿莫西林配合盐酸环丙沙星,增强抗大肠杆菌的效果。此外,还有氨苄西林与盐酸环丙沙星(比例为3:1)、氨苄西林配合硫酸链霉素(比例为1:3)。 6、不能配合使用的药物 ⑴青霉素与四环素类抗生素配合使用,能使青霉素的作用减弱。 ⑵青霉素与氯霉素配合使用,能使青霉素的作用减弱。由于青霉素药物处于最强的对数期时,氯霉素则受到抑制,从而使青霉素作用减弱。 ⑶青霉素不与土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放线菌素D、庆大霉素配合使用。 ⑷青霉素不要与小苏打、维生素C、磺胺类钠盐、阿托品混合使用。主要是因为酸、碱、氧化剂、重金属盐可以失效。 7、本类药物的残留时间:青霉素、氨苄青霉素2天,阿莫西林5天。 二、《头孢菌素类药物》 1、常用的品种 第一代头孢:头孢拉定、头孢唑啉(仅供注射)、头孢氨苄、头孢噻吩、头孢羟氨苄等。 第二代头孢: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 第三代头孢:头孢噻肟钠、头孢他定、头孢哌酮钠、头孢唑肟、头孢噻呋等。 2、药物的适应症 头孢氨苄用于鸡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头孢呋辛用于

药学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

毕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毕业顶岗实习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职业能力课 适用专业:药学 学时:1260学时 学分:42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 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关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等文件的精神和《淄博职业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我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为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规定各专业安排学生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约40周)的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完成实践教学计划的重要教学环节。顶岗实习是在学生完成了校内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的。组织学生完成顶岗实习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认识社会,

熟悉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企业的工作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就业后的工作实践,并且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塑造“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为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是一门与药学专业工作实际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它是药学专业重要实践课程之一。前提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实习前技能强化训练等专业基础课程。 二、设计思路 学生顶岗学习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继续,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顶岗实习应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本专业提出了高职学生所谓的“三级顶岗实习模式”,即“一年级职业训导,二年级专业技能训练,三年级顶岗技能实习”,同时将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兴趣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贯穿顶岗实习全过程。 毕业顶岗实习即第三级岗位技能实习,是在第五、六个学期(一般约42周),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并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倾向,毕业生与实习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学生以试用员工的身份独立工作,完成毕业顶岗实习。一方面,毕业实习让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了综合运用并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对实习的学生进行就业试用,考核合格者录用。学生将由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跟踪

《药物化学A》课程教学大纲

《药物化学A》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4302413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修读学期第五学期学分 3.5 学时56 课程英文名称Medicinal Chemistry 适用专业制药工程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药物化学》是用现代化学、生物、计算机方法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制备原理、理化性质、药物作用的化学机制、体内代谢、构效关系及寻找新药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化学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制药工程综合实验》、《制药工程专题实验》等专业课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对实验技能、新药研发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注重药物化学学习方法的介绍,药物作用机制、构效关系的理解;重点介绍常见药物类型及其代表性药物的合成,药物研究的思维、方法、原理、规律;培养学生运用药物化学知识和药物-生物大分子作用规律进行市场药物再创新和新药研发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1. 掌握各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了解典型药物的制备原理和合成路线;掌握典型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稳定性特点,为药物的制剂、调剂、分析检验以及储存保管提供化学基础理论知识,解决药物临床应用中实际问题,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2. 熟悉典型药物的化学名、构效关系(包括药效毒性基团),了解有关药物的结构改造; 3. 了解典型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方式和产物以及典型药物与机体生物靶点的作用方式与临床应用;了解药物开发的基本原理、途径、方法和基本技术;

4. 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药学能力,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中2. 6. 7. 8所描述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课程教学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药物研发、合成的前沿成果、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掌握药物作用的规律、药物研究的方法、药物研究的思想和策略,培养学生药物合成、新药设计、生产研发的能力。 四、课程学时学分、教学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 (一)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 章节主要内容总学时 学时分配讲授实践 第1章绪论 2 2 0 第2章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0 0 0 第3章药物代谢反应 2 2 0 第4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7 7 0 第5章外周神经系统用药 5 5 0 第6章循环系统药物 5 5 0 第7章消化系统药物 4 4 0 第8章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痛风药 4 4 0 第9章抗肿瘤药 5 5 0 第10章抗生素 5 5 0 第11章合成抗菌药物及其他抗感染药物 6 6 0 第12章降血糖药物、骨质疏松治疗药物及利尿药 4 4 0 第13章激素类药物 5 5 0 第14章维生素 2 2 0 合计56 56 0 (二) 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概况;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得性质 该课程就是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得专业基础课,目标就是让学生现代药物化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对常用药物得结构类型、药物合成、理化性质、构效关系及其应用有一个较系统得认识,并了解现代药物化学得发展,为以后在制药实践中合成并合理使用常用药物打下坚实得基础。它就是以有机化学与药理学等课程得学习为基础,也就是进一步学习药物制剂技术等课程得基础。 (二)设计思路 按教学大纲规定,认真备课,重视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结合观瞧有关教学VCD、多媒体课件等,培养学生得自学能力,以增加学生得感性认识,启迪学生得科学思维。注意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通过理论得学习加深对实践得理解。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得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药物或代表药物得化学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合成制备、构效关系;能够熟练、安全地合成药物;熟悉药物发展史与设计思想,研究构效关系与合理设计药物。 通过本课程得实验,学生能根据所学合成原理进行原料药中间体得合成、化学药物得合成、抗生素得合成;能对合成得粗品进行纯化;能鉴别药物中得杂质。 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得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得过程中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使学生获得得知识,技能真正满足化学制药、药物制剂、药品检验不同岗位发展得需求。为学生今后得专业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在兽药企业工作中奠定坚实得专业信念、知识与技能得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能根据所学得合成原理进行原料药中间体得合成操作。 2.能进行化学药物得合成操作。 3.能进行抗生素得合成操作。 4.能对合成得粗品进行纯化。 5.能鉴别药物中杂质。 6.能按照药物得理化性质判断其储存条件。 7.能熟练对常用药物或代表药物进行鉴别操作。 8.能按照药物得性质给出调剂得要求。

药物化学课程介绍

药物化学课程介绍 药物化学课是高等院校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主干课之一。 药物化学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制备原理、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化学、构效关系、生活活性以及发展新药的学科。 在本科学习阶段,药物化学课的教学任务是: 1、常用药物通用名、化学命名、化学结构、合成方法、理化性质和用途、主要药物类型的构效关系。 2、为药物的贮存、制剂、质量控制和管理提供化学基础。 3、重要药物在体内代谢的化学变化与生物活性的关系,为合理使用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4、各类药物的发展、结构类型和最新进展。 5、新药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特点和学习方式: 本课程分理论学习与实验学习部分。根据学校的教学改革、实验部分教学由药学院药化实验室承担,主要学习药物合成的基本实验技能,详见相关的教学大纲。 理论部分教学采用电子投影片上课,并全部作成网络教材(二年更新一次),放在网上供学习使用。每节课选该类药物中典型的药物重点讲授。重点药物中,以药物的化学结构为中心、讲清其结构、发现、合成、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作用特点、不良反应及同类药物的评价,讲解力求语言生动、深入浅出、突出相应的规律性,使学生易学易记。讲解还联系药物史和现代临床实践,内容丰富且重点突出,信息量大,节奏适中。投影片清晰精美,辅以适当动画,生动突出。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药物化学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制备原理、体内代谢、构效关系、药物作用的化学机理以及寻找新药的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上述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为有效、合理使用现有的化学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从事新药研究奠定基础。 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代表药物的药物名称包括英文名、结构式、熟悉化学名称。每一种药物都有它的特定名称,相互间不能混淆。药物的命名按照中国新药审批办法的规定包括通用名(汉语拼音)、化学名称(中文及英文)、商品名。 通用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是中国药品命名的依据。它是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INN)为依据,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 化学名:英文化学名是国际通用的名称,只有用化学命名法命名药物才是最准确的命名,不可能有任何的误解与混杂。英文化学命名的原则现在多以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tracts Service,CAS)。 2.掌握药物的分类、药物的理化性质及影响药效、毒性、药物质量以及研究最佳剂型和药物分析方法的主要性质。药物的分类主要按照药理作用和化学结构分类,各种分类方法都有其不同的作用。 3.熟悉药物化学制备及结构修饰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制备过程可能带来的特殊杂质,以保证药物质量。了解研究新药的思路、方法、转折点及新药的最新发展。4.综合运用生物学、分子药理学、酶学和受体学说基础知识,熟悉各大类药物

《药物化学》课程作业评讲(2)

《药物化学》课程作业评讲(2) 责任教师王丽艳 1、利尿药有哪些结构类型?各举一例药物。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第六章中枢兴奋药及利尿药:中枢兴奋药、利尿药的分类。 答:利尿药在临床上作为水肿治疗药,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 (1)磺酰胺类用苯并噻嗪类:如:氢氯噻 (2)苯氧乙酸类如:依他尼酸 (3)甾类如:螺内酯 (4)其他类如:甘露醇 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应明确利尿药是根据化学结构来分的,并熟记每类代表性药物。 2、咖啡因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如何能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六章中枢兴奋药及利尿药:咖啡因的溶解度问题。 答:由于咖啡因碱性极弱,为中性药物,不能和强酸,如盐酸等形成稳定的盐,因而不能通过成盐方法解决其在水中溶解度的问题,但其可与有机酸或其碱金属盐如苯甲酸钠、水杨酸钠等形成复盐而增加在水中溶解度。 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应抓住咖啡因不能通过生成盐解决水中溶解度问题,但是可与有机酸或其碱金属盐反应生成复盐而增加在水中溶解度。 3、H1受体拮抗剂主要的哪些结构类型?各举一例药物。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第七章抗过敏药和抗溃疡药:抗过敏药(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结构类型。 答: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主要是H1受体拮抗剂,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的结构类型:(1)乙二胺类如:芬苯扎胺曲吡那敏 (2)氨基醚类如:苯海拉明晕海宁 (3)丙胺类如:扑尔敏氯苯那敏 (4)三环类如:异丙嗪美喹他嗪 (5)哌啶类如:特非那定 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应熟记五种结构类型以及每类的代表性药物。 4、苯海拉明的主要副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将其和8-氯茶碱成盐使用?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第七章抗过敏药和抗溃疡药:H1受体拮抗剂中氨基醚类药物-苯海拉明的缺点及克服缺点的方法。 答:苯海拉明具有较好的抗组胺活性,主要用于抗过敏,还有防晕动病作用。其主要副作用是嗜睡和中枢抑制。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将其与中枢兴奋药8-氯茶碱结合成盐,成为茶苯海明(晕海宁、乘晕宁),为常用晕动病药。 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应明确苯海拉明的缺点是嗜睡和中枢抑制,克服缺点,就将其与中枢兴奋药8-氯茶碱结合成盐。

《药学基础》课程标准

《药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7950 课程类型:B 总课时:70 理论课时:58 实践课时:12 教学场地要求:校内标准教室、校内药理实验室 任课教师要求:(1)教师应具备药学专业或药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 格证书。(2)专业实训课教师应具备药学专业或药学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职称。 二、课程定位 《药学基础》是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以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院药师、药品审方、 药品调剂、药品采购和社会药房的驻店药师、药品购销、药品零售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前提设置教 学内容。药理学基础及相关知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内脏疾病用药、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心 血管疾病用药、感染性疾病用药重点应用设置课程单元,以相关职业岗位标准考核学生,旨在使学生 掌握药店常用药物的分类和使用,具备问病卖药的能力和分析处方的能力,毕业后能胜任药品营销、 药房管理、药学服务等岗位的工作。 药学基础的前导课程有基础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基础等课程,掌握有关药学的基本 理论知识,为药学基础教学奠定了基础。药学为后面的《药物制剂技术》《药品分析与检测技术》学习 提供了理论知识,为后续的教学实习、药品生产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知药品说明书和处方的结构和功能。 (2)知道处方审核和用药指导的内容。 (3)知道药理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知道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 (5)熟悉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6)知道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和用药指导。 (7)知道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适宜用药。 (8)知道药品的通用名、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给药途径、禁忌症及用药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 (1)具备解读和调配处方的能力。 (2)能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3)能说明药物的注意事项。 (4)能正确经营管理药物。 (5)会推售药品。 3.态度目标 (1)树立“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观念,培养认真细致,为人民健康负责的工作态度。 (2)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依法售药,养成实事求是的职业习惯。 (3)培养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新的医药知识。 (4)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课程设计 1.设计思想 本课程的设计思想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核心,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需求,融合药品购销员国际职业标准和国家执业药师 资格考试的知识能力要求,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六个学习单元53个学习项目。在这53个学习项目中,

《药物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药物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 药学专业 [实验学时] 45学时 一、实验教学任务和目的 《药物化学》是药学等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药物制备和合成的基本知识、合成原理、合成方法、合成操作、产品精制、产品的理化鉴定等等。让学生对药品制备的基本过程有具体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药物制备和合成反应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制备药物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加深理解药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合成药物的基本方法;掌握对药物进行结构修饰的基本方法,了解拼合原理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了解分析药物的原理;进一步巩固基础化学实验的操作技术及有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与良好的工作习惯。 药物化学的基本要求是课前作好预习,查阅有关文献和数据,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盐酸普鲁卡因的合成(procaini hydrochloridum) 1、目的要求 通过局部麻醉药盐酸普鲁卡因的合成,掌握酯化原理、以及水和二甲苯的共沸原理和进行酯化、脱水等操作。掌握减压蒸馏的原理以及使用方法。了解和掌握有易于水解结构的化合物,将其硝基还原成氨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了解和掌握成盐方法以及成品的精制操作。 2、实验内容

1)普鲁卡因的酯化反应。 2)普鲁卡因的蒸馏过程。 3)普鲁卡因的还原反应。 4)普鲁卡因的成盐反应。 3、实验仪器 搅拌器、温度计、分水器、冷凝管、三口瓶、紫外分析仪等。 4、实验学时 18学时 实验二对氯苯氧异丁酸(安妥明)的合成 1、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安妥明合成中缩合反应原理及产品精制操作方法。了解和掌握成盐方法,原理以及基本操作。 2、实验内容 1)对氯苯氧异丁酸缩合反应。 2)对氯苯氧异丁酸精制操作。 3)安妥明TLC反应终点的判断。 4)安妥明成铝盐反应。 5)安妥明成钙盐反应。 3、实验仪器 搅拌器、温度计、冷凝管、三口瓶、紫外分析仪、HPLC仪等4、实验学时 24学时 实验三磺胺醋酰钠的制备 1、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酰化反应的原理和掌握其操作技能。掌握如何控制反应过程的pH、温度等条件及利用主产物与副产物不同的理化性质来分离副产物。了解和掌握其成盐方法和操作方法。 2、实验内容 1)磺胺醋酰钠乙酰化反应。

药物化学课后作业及课堂练习Word版

第一章 1.列举几种临床常用的全身静脉麻醉药 静脉麻醉药又称为非吸入麻醉药,大多为水溶性的盐类。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产生作用。麻醉作用迅速,不良反应少,为主要的全麻药。但麻醉的深浅程度较难控制。 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有: (1)早期:巴比妥类: 硫喷妥钠(Thiopental Sodium)海索比妥钠(Hexobarbital sodium) 优点:作用快 缺点:安全范围窄 (2)近年:非巴比妥类: 盐酸氯胺酮(Ketamini Hydrochloridum)化学名:为2-(2-氯苯基)-2-甲胺基环己酮盐酸盐。 依托咪酯(Etomidate) 羟丁酸钠(Sodium Hydroxybutyrate) 2.为什么说lidocaine的化学性质比procaine稳定

利多卡因的局麻作用强与普鲁卡因两倍,且穿透力强。其比普鲁卡因稳定是由于分子结构中有酰胺键,由于邻位两个甲基的空间位阻作用,对酸、碱均较稳定,不易被水解。 3.按化学结构分类,局麻药分为哪几类?各有哪些主要代表药物? 局麻药的主要结构类型及代表药物 类型结构药名 生物碱可卡因 脂类普鲁卡因 酰胺类利多卡因 酮类达克罗宁 醚类普拉莫卡因氨基甲酸酯类庚卡因 4.简述局麻药的构效关系。 局麻药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I为亲脂性部分,可为芳烃或芳杂环,而以苯环作用最强。苯环邻对位上引入给电子基团例如氨基等可使活性增强。苯环邻位上引入取代基可增加位阻,延长作用时间。苯环氨基上引入烷基可增强活性。 II为中间连接部分,此部分决定药物的稳定性。X可为O、NH、CH2 、S等n=2、3时局麻作用好,有支链局麻作用强。 麻醉作用强度:麻醉作用持续时间: III为亲水性部分,通常为仲胺或叔胺。好的局麻药,分子的亲脂性与亲水性间应有适当的平衡,即应有一定的脂水分配系数。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脂溶性,较低的pKa值的局麻药通常具有较快的麻醉作用和较低的毒性。 5.试写出lidocaine/procaine的合成路线。 普鲁卡因的合成: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药学专业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药学 专业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所属系部:基础医学部适用专业:药学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化学既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又与其它基础医学课程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灵活运用生化知识解释疾病的发病机理,并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围绕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后续课程和医疗岗位实际工作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取舍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基础理论与药学知识进行对接。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物质代谢、基因信息传递三大模块共八个章节。药学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课,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2学时,实验6学时。 二、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系统掌握人体的物质组成、正常的物质代谢和基因信息传递的过程、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2.熟悉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 3.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二)能力目标 1.能运用生化知识从分子水平上阐明药物的作用机理。 2.能使用常规生化仪器来测定常用生化项目,并能解释其对疾病诊断的意义,为后期药学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素质目标

1.注重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医德医风。 2.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整体观念。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

《药物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及代码:药物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类别:B类 学分:4.5 计划学时:72 适用专业:应用化工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方向) 1 前言 1.1课程定位 《药物化学》是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方向)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典型药物的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体内代谢及寻找新药的基本途径等。本课程是学习基础药学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与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和药品营销实用技术等课程之间的桥梁,对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高职高专药学专门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药物定性、稳定性考察、纯化制备、制剂、检验、养护、调剂及合理用药等方面相关的基本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同时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有关职业资格证书相应考核模块的要求。 1.2设计思路 药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执业药师考试中的4门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组教师经与医院、制药企业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将医院和制药企业中的不同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归纳总结,各个方向共同培养的职业能力作为开发平台课程的依据,医院药学、药物制剂方向各自培养的职业能力作为开发职业方向课程的依据。该课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典型药物的理化性质解决该类药物的制剂调配、鉴别、贮存保管及临床使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药物合成的能力,重在培养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在这个基本前提下,明确主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任务。其一,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其二,着眼于培养学生在掌握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药物的合成、稳定性、药效等

《药物化学》经典作业最新版本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药物化学》课程作业答案(必做) 姓名:学号: 年级:学习中心:—————————————————————————————绪论、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化学结构与药物代谢 一、名词解释: 1. 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一门化学学科,由生物学、医学和化学等学科所形成的交叉性综合学科,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构效关系,解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创制并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药物。 2.先导化合物: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得到的具有特定药理活性,明确的化学结构并可望治疗某些疾病的新化合物。 3.脂水分配系数:即分配系数,是药物在生物相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水相中物质量浓度之比,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 4.受体:使体内的复杂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可以识别活性物质,生成复合物产生生物效应。 5.生物电子等排体:是指一组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原子、基团或片断的价电子的数目和排布,可产生相似或相反的生物活性。 6.药效团:某种特征化的三维结构要素的组合,具有高度结构特异性。 7.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识别生成药物受体复合物的能力。 8.药物代谢:又称药物生物转化,是指在酶的作用下,将药物转变成极性分子,再通过人体的正常系统排出体外。 9.第Ⅰ相生物转化:是指药物代谢中的官能团反应,包括药物分子的氧化、还原、水解和羟化等。 10. 第Ⅱ相生物转化:又称轭合反应,指药物经第Ⅰ相生物转化产生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成分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易排除体外的轭合物。 11. 前药:是指生物活性的原药与某种化学基团、片断或分子经共价键形成暂时的键合后的新化学实体,本身无活性,到达体内经代谢,裂解掉暂时的运转基团,生成原药,发挥生物活性。 12. 内在活性:是表明药物受体复合物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的能力,激动剂

药物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药物化学课程代码130006课程

《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药物化学课程代码:130006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课程总学时:108学时实验学时:38学时 前期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使用专业:药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药物化学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化学药物的结构、制备方法、理化性质、构效关系、体内代谢及寻找新药的基本途经等。本课程的学习对全面掌握药学专业知识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化学基础课与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应用学科之间的桥梁。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职药学所需的药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合理用药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适应职业变化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药物化学实验课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实验课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实验室所开的实验课均随相应的理论课进行,通过药物实验课教学应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的: 1、验证药物的性质,加深对药物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掌握一定的化学药物合成技术。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对所有参加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学生做出以下具体要求: 1、实验课前要预习实验教程,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及基本操作规程。 2、实验时应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及时并如实地做好记录。 3、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和总结实验结果,按规定格式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一、目的要求 二、实验原理 三、操作步骤 四、实验结果 五、结果分析 三、主要仪器设备 恒温水浴锅、恒温浴槽、抽滤装置、蒸馏装置、熔点测定仪等。 四、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药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2学时) 1.了解药物化学实验室的一般规则。 2.学会常用药物化学仪器的洗涤及干燥 3.练习蒸馏、重结晶方法方法 实验一药物的溶解度及熔点测定(定性实验,2学时) 1、熟悉药典对药物近似溶解度的测定。 2、掌握药物溶解度、熔点测定法以及药物的沸点与纯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二药物比旋度测定(选做,2学时) 1. 熟悉自动旋光仪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 掌握药物旋光度的测定方法、原理及比旋度的计算方法。 实验三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和外周神经系统药物的性质(定性实验、2学时)1.掌握几种常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和外周神经系统药物的主要理化性质、反应原理及在定性鉴别上的应用。 2.学会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进行药物定性鉴别的方法与基本操作。

医药学专业自我介绍(精选多篇)

医药学专业自我介绍(精选多篇) 好范文为大家整理了以下这一份关于医药学专业毕业生的自我鉴定范文,仅供广大毕业生前来参考一下。 由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医学理论学作为医学与理论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再加上后来的实践活动使理论更加与实际的紧密联系,令我认为学习医学理论学成为医学生一门必须学习的课程。 在“药学中西、医学济世”八字校风的鞭策下,我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进取,时刻向“将自己培养成为具备高综合素质的临床药学毕业生”的目标奋进。我还获得了学校三好学生和二等奖

学金等重要奖项。学习当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以履行公民义务为光荣,本着社会共济、关爱他人的精神,用爱心共同托起生命的希望。血液是生命的源泉,爱是生命的曙光。生命之源联系着你、我、他,我们的爱心是无限的。 所以在有限的学习期间,我在学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注重学术的理念:崇尚学术,营造发扬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重视学术成就的浓郁学术氛围。只有坚持这种理念,才能不断取得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知识质量,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播等做出应有贡献。 花蕾要绽放,不是在温室,而是在肥沃的土壤上吸收天地日月精华,经受风霜雨雪考验。我要成才,我必须在广阔天地里自我历练,真正在熟悉自我、完善自我、熟悉社会、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中成长为社会英才。只有熟悉了自我,完善了自我,才能更好地熟悉社会,

服务社会;只有在熟悉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里才能更好地熟悉自我、完善自我。 在往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我会牢记着医学生的誓词:我自愿献身医药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药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下面就一起来欣赏以下这一份关于医药学专业学习的自我鉴定范文,欢迎大家浏览。 由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医学理论学作为医学与理论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再加上后来的实践活动使理论更加与实际的紧密联系,令我认为学习医学理论学成为医学生一门必须学习的课程。 在“药学中西、医学济世”八字校风

18春兰大药物化学课程作业_A

单选题 易溶于水,可以制作注射剂的解热镇痛药是() A: 乙酰水杨酸 B: 双水杨酯 C: 乙酰氨基酚 D: 安乃近 单选题 适当增加化合物的亲脂性不可以() A: 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B: 有利于通过血脑屏障 C: 可增强作用于CNS药物的活性 D: 使药物在体内易于排泄 单选题 关于硫酸阿托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现可采用合成法制备 B: 水溶液呈中性反应 C: 在碱性溶液较稳定 D: 可用Vitali反应鉴别 单选题 青霉素结构中易被破坏的部位是() A: 酰胺基 B: 羧基 C: β-内酰胺环 D: 苯环 单选题 下列哪一项叙述与维生素的概念不相符合() A: 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机能所必需的微量物质 B: 只能从食物中摄取 C: 是受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D: 不能供给体内能量 单选题 异烟肼保存不当使其毒性增大的原因是() A: 水解生成异烟酸和游离肼,异烟酸使毒性增大 B: 遇光氧化生成异烟酸,使毒性增大 C: 遇光氧化生成异烟酸铵和氮气,异烟酸铵使毒性增大 D: 水解生成异烟酸铵和氮气,异烟酸铵使毒性增大 E: 水解生成异烟酸和游离肼,游离肼使毒性增大 单选题 磺胺类药物和甲氧苄啶代谢拮抗叶酸生物合成的机制是()A: 二者都作用于二氢叶酸合成酶 B: 前者作用于二氢叶酸还原酶,后者作用于二氢叶酸合成酶C: 二者都作用于二氢叶酸还原酶 D: 前者作用于二氢叶酸合成酶,后者作用于二氢叶酸还原酶单选题 奥美拉唑的作用机制为() A: H1受体拮抗剂 B: H2受体拮抗剂 C: DNA旋转酶抑制剂 D: 质子泵抑制剂 单选题 青霉素钠在室温和稀酸溶液中会发生哪种变化() A: 分解为青霉醛和青霉胺 B: 6-氨基上的酰基侧链发生水解

药物分析课程标准

《药物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203210C1 建议课时数:108 适用专业:药学专业 先修课程: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药物分析技术》是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完整的药品质量观念,具备从事药物检验工作的能力。它要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技术、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了解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原则、内容和程序;学会药物的检验方法和各类药物检验的应用,具备从事药物制剂产品质量控制的职业能力;了解近代检测技术在药物检验上的应用。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应模块考证的基本要求,并为从事药物检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二)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程在药学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课程衔接见下图),针对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三大就业岗位群(药物制剂生产岗位群、研发人员的助手岗位群、药学服务岗位群)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需要等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并兼顾学生考取相关工种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在药物制剂生产和质量检验的实际工作中涉及的任务,设计课程的教学项目,选择教学内容,制定学习目标。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

职业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共包括药物分析通论、药典概况、药物分析各论、各种制剂分析、体内药物分析、和药品质量标准的制订等6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是以现行版药典要求检验的项目为线索来设计的,项目的确定以对药学专业所覆盖的岗位群所进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和现行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每个章节的学习都按典型分析方法和技术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训和实际操作,综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药学专业课时为108学时,顶岗实习500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和项目驱动,使学生掌握药物检验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物检验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熟练药物质量检验程序 ●熟练操作药物物理常数测定技术 ●学会药物的鉴别技术 ●学会药物的杂质检查技术 ●熟练操作药物的含量测定技术 ●熟练操作药物制剂检查技术 ●会检验典型药物的质量 ●理解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的验证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工—学融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培养 ●《药物分析》共608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