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育种教学设计

杂交育种教学设计
杂交育种教学设计

生物变异在生产中的应用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物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借助如何培育优良品种这一实际问题为话题,将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优点和缺点融入在讨论之中。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了解遗传变异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的知识是怎样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提高和改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本节内容与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以及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等知识密切相关,是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本节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怎样将遗传变异的有关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而且通过该内容的分析学习,可以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

2、学生背景分析:

初中生物课中关于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内容,使学生对选择育种与杂交育种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书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又学习了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及相关的生物变异类型,第五章学习染色体变异时,学生对于获得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方法有所接触,为理解传统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打下了基础。

现阶段新的育种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在生产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学生并不清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我国在育种实践方面取得成功的事例,分析其中包含的遗传学规律,系统的体会生物变异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简述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方法和原理

②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③讨论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①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信息以图表、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尝试运用遗传和变异的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成果的了解,体验科学家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认同人类对遗传育种技术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原理和应用

2、难点:

①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②用遗传图解表示各种育种过程

五、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问题引领讲授法合作探究

2、学法:独学探究总结归纳

3、教学手段:教学课件

六、教学流程示意图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生物变异在生产中的应用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课堂检测:课堂听课情况,发言情况以及学习成果情况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2、课后练习 十、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1、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主线,层层相扣,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四种育种方式的呈现顺序上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单倍体育种是以解决杂交育种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而创设的,同样诱变育种是在杂交育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深化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设计

《第一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设计 榆社中学高一生物组晓菲 【设计理念】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对生物学教师和生物学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生物学教师要通力打造一个融启发性、创造性、自主性、交互性于一堂的生物课堂教学氛围。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贯彻并达成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呢?在教学中认真落实主体性教学,注重课堂动态生成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简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2)举例说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4)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异同点。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将你获得信息用图表、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 (2)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讨论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这一科技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2) 通过对我国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成果的了解,关注我国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及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性。 (3)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在学习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了解遗传变异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而且生物育种知识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知识,该知识容不仅是必修2的学习主线之一,还与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基因工程专题有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的知识是怎样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提高和改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通过该容的分析学习,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中生物课中关于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容,使学生对选择育种与杂交育种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书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又学习了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为理解传统育种方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打下了基础。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我国在育种实践方面取得成功的事例,分析其中包含的遗传学规律,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根据下面几方面制作多媒体课件 1、课前准备 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我国在育种实践方面取得成功的事例,分析其中包含的遗传学规律,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第10章 诱变育种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园艺植物育种学计划学时 2 授课章节第十章诱变育种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诱变育种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诱变育种的概念、特点 第二节辐射诱变 第三节化学诱变 第四节突变体的鉴定、培育和选择 教学重点和难点: 辐射诱变作用机理;化学诱变机理;多倍体诱导的原理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1.多媒体结合板书。 2.空间育种的最新动态布置学生自学查找资料。 3.展示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的图片资料。 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化学诱变中的影响诱变效应因素及化学诱变处理程序。 2.无性繁殖植物进行诱变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诱变育种可采用哪些材料?M1、M2、M3的种植方式及如何选择? 4.园艺植物辐射敏感性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5.要达到好的诱变效果,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第十章诱变育种(Mutation Breeding) 本章主要内容: 诱变育种的概念、特点 辐射诱变 化学诱变 突变体的鉴定、培育和选择 变异体直接筛选或利用突变体进行杂交,从而培育新品种。 §1 诱变育种的概念、特点 1.1诱变育种的概念 利用物理(辐射作用)或/和化学(化学反应)方法诱发植物体(植株、枝、芽、花粉等)产生遗传变异 延伸的术语 辐射育种radiation breeding、化学诱变育种chemical mutation breeding、诱变剂mutagen,Physical Mutagens,Chemical Mutagens;突变体mutant 世界各国推广植物突变体数(FAO/IAEA, 1991) 1.2诱变育种的特点 1.2.1突变率高,变异谱广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指由外界条件自然作用发生的突变。 突变率(mutation rate):指一定的基因在单位时间内(如每个世代)发生突变的机率。 突变频率(mutation frequency):指突变体占观察个体数的比例。 突变谱(mutation spectrum):指产生各种突变的类型。 实例: 1969年印度用热中子处理蓖麻(大戟科Ricinus comminis)育出新品种阿鲁姆,成熟期由270 d缩断到120 d的早熟品种,增产55.3%。 前苏联采用理化因素结合处理葡萄(用137Csγ射线照射种子,再用0.2%秋水仙素处理子叶期幼苗生动生长点),获得了抗病性、枝型、叶形、果色、果形等大量变异。诱变频率为1%~3%。 1.2.2 常产生点突变,可以有效地改良品种的个别性状 点突变(point mutation):指染色体上一个座位内遗传物质的变化,也称genetic mutation (multiple mutation),特别适合对推广品种生产特性的改造。 如杂交方法:①可能引起原有优良性状组合的解体,②基因间连锁关系,可能引起优良性状夹带不良性状。 实例

高中生物《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育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对生物学教师和生物学教学都提 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生物学教师要通力打造一个融启发性、创造性、自主性、交互性 于一堂的生物课堂教学氛围。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贯彻并达成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呢?在 教学中认真落实主体性教学,注重课堂动态生成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科 学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简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2)举例说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4)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异同点。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将你获得信息用图表、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2) 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讨论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这一科技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2)通过对我国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成果的了解,关注我国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及在国 际上的竞争能力,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性。 (3)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在学习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了解遗传变异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而且生物育种知识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知识,该知识内容不仅是必修2 的学习主线之一,还 与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基因工程专题有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 的知识是怎样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提高和改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 需要的,通过该内容的分析学习,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考纲展示】 本节课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五年两考(全国卷2 014:32;2015:40),考试题型为非选择题的形式。命题的角度主要是结合实例进行考查。考纲要求;知识内容:生物变异在育种中的应 用。能力要求:实验与探究能力。 【课时安排】1 课时,复习课。 【教学过程】

《杂交水稻之父》阅读及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阅读及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16.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17.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

最新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了解遗传变异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的知识是怎样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提高和改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本节内容与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以及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等知识密切相关,是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本节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怎样将遗传变异的有关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而且通过该内容的分析学习,可以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 【教学目标】 ㈠知识方面 1、简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2、举例说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㈡能力方面 通过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实例的分析和比较,提高运用遗传和变异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讨论育种科学技术发展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 2、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3、通过对我国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成果的了解,关注我国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及在国际 上的竞争能力,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 【教学用具】:教师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导入: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著名农业和生态学者布朗曾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21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 实际上不仅中国面临着粮食问题,全世界都在面对粮食危机。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而解决粮食问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培育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 一、选择育种: 在农作物育种方面,我国科学家做了大量工作,而且取得了很多成绩。图示我国育种成果。实际上我国的育种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开始选择栽培植物,驯化野生动物。例如:《诗经》中有记载:“种之黄茂”,意思是播种时要选色泽光亮美好的种子,才会长出好苗来。西汉的《氾胜之书》中,记载了“存优汰劣”的人工选择育种的穗选法:“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收割下来,收藏好。《齐民要术》指出当时人们不仅会将籽粒硕大而且饱满的种子选择下来,还建立了专门的种子田,把选出来的纯色好穗,另外种植在种子田里,避免与其他种子混杂,而且在收割时,要先收割种子田里的作物,并单独存放。这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GDOU-B-11-213《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20064 学分总学时50 理论35 实验/上机15 英文课程名horticultural plant breeding 开课院(系)农学院开课系园林系修订时间2006年10月20日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方向课,通过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引种驯化、选择育种和人工创造变异等育种途径的理论、方法、技术的学习等,进行园艺植物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园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从而为园艺植物生产提供优良的新品种。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专业方向课,主要内容包括: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引种驯化、选择育种和人工创造变异的育种途径以及采用这些途径选育新品种的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园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从而为园艺植物生产提供优良的新品种。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园艺植物种质资源概念、收集、保存、研究及利用的原理和方法;学习掌握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引种、选种、倍性育种以及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园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从而为园艺植物生产提供为优良的新品种。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懂得如何对园艺植物进行品种培育和品种研究,为今后从事园艺工作打下基础。 三、面向专业: 园艺。 四、先修课程: 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园艺植物栽培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基于问题的园艺植物育种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分析-模板

基于问题的园艺植物育种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分析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是园艺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和该学科( 一级学科) 的核心课程,其显著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其教学内容繁多复杂,包括了原蔬菜专业、果树专业和观赏园艺或园林专业的育种学知识,若在课堂上只应用传统的授予式教学方式,教师生硬、填鸭式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其往往会产生厌倦的学习情绪,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同时,学生难以通过自身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获取知识,更难有机会对课程的内容和问题发表基于自己理解的看法与意见。教与学的双方对这一现象都颇有微词。教师觉得学生学得太被动,没有主动思考; 而学生则抱怨老师教学不够精彩,提不起兴趣。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提高教学效果,自20XX 年始至20XX 年的三个教学周期里,本教学团队在原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还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品质和实践能力,以期为农科其他专业课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一、构建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通过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其关键在于挑起学生在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制造出认知冲突呢?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悬念法。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在解决所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框架与模式或步骤如下: ( 1) 设置情景。( 2) 提出问题( 包含问题) 。( 3) 提出猜想或假设。( 4) 搜集资料和事实。( 5) 验证假设。( 6) 交流评价与得出结论。( 7) 整合、建构、迁移、应用。 ( 一) 课堂理论教学方面 课堂理论教学是课程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随着生命科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一直不断将新理论和新技术补充到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如离体培养育种、分子育种等近年来取得的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主题阅读袁隆平的日常生活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主题阅读袁隆 平的日常生活北京版 袁隆平,比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像农民,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颧骨,背微驼,小平头,古铜色的脸庞爬上了些许老人斑,岁月像刀刻在了宽阔的额上,晒得黝黑的手臂被稻叶划上了一道道伤痕,穿着10年前报纸上曾描写过的那种白色短袖衬衣,一条灰裤,老式黑皮鞋上沾满泥巴,手上戴着一块黑色手表,乍一看,以为是一块儿童玩具表,他却说这是在美国讲学时发现原来的手表不见了,临时花45美元买的卡西欧表,造型很不错。 袁隆平每年手里多的时候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两层楼房像普遍农舍一样,掩映在椰林丛中,椰子树之间扯起一根铁丝晾晒衣物。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 袁隆平今年70多岁了,每天工作到凌晨一点,早上七点半起床,做一会儿运动,吃过早饭就进入实验室,中午稍稍躺一会儿,上午、下午各去一趟田里,晚饭后到海里游一会儿泳,然后与大家一起看新闻联播。他房里就是一张简易大床,两把竹椅,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中心给他买了一台彩电,他把彩电放在会议室,与大家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看完新闻后,继续工作。 他肠胃不好,有过敏性肠炎,自己做饭炒菜,清茶淡饭,饭前爱吃一点花生米,从不用筷子,手拈了往嘴里送。 袁隆平用他的智慧和能力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为解决中国以至世界范围内的饥饿问题做出了足以名垂青史的贡献。但他的贡献远不止如此,他献身科学的精神、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不图名利和享受的人生风范是对社会的另一种贡献,他是有志青年的人生楷模。

高中生物必修《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要求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属于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具体内容标准 行为动词 目标动词水平要求 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 搜集 知识性:理解 根据必修模块2教材编排体系的设计思路,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这一章是解决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这个问题的。所以应该在如何利用上做文章。本模块前5章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本章集中讲述遗传和变异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得到更多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

初中生物课中关于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内容,使学生对选择育种与杂交育种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书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又学习了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为理解传统育种方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打下了基础。但现阶段新的育种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在生产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学生并不清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我国在育种实践方面取得成功的事例,分析其中包含的遗传学规律,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2、生活经验方面: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与育种有关的物品,如杂交水稻(大米)、各种类型的猫狗等宠物,对育种有一些感性认识,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最终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制订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用遗传图解表示各种育种过程。 四、教学目标

杂交育种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生物变异在生产中的应用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物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借助如何培育优良品种这一实际问题为话题,将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优点和缺点融入在讨论之中。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了解遗传变异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的知识是怎样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提高和改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本节内容与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以及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等知识密切相关,是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本节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怎样将遗传变异的有关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而且通过该内容的分析学习,可以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 2、学生背景分析: 初中生物课中关于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内容,使学生对选择育种与杂交育种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书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又学习了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及相关的生物变异类型,第五章学习染色体变异时,学生对于获得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方法有所接触,为理解传统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打下了基础。 现阶段新的育种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在生产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学生并不清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我国在育种实践方面取得成功的事例,分析其中包含的遗传学规律,系统的体会生物变异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简述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方法和原理 ②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③讨论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①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信息以图表、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尝试运用遗传和变异的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成果的了解,体验科学家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认同人类对遗传育种技术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

园艺植物育种学第二章(上)教案

第二章引种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引种的意义,引种的基本原理,掌握引种的概念,引种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影响引种效果的因素,从而能按引种的程序和引种规律进行引种。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我国从日本引进了晚熟富士着色系芽变苹果(红富士),如长富2、长富6和秋富1等。当时全国11个省市组成引种研究协作组,北至辽宁,南至江苏,在全国进行了试种推广和研究。经过多年的引种工作,明确了红富士苹果在我国的适宜栽培范围,并总结出该种苹果优质丰产栽培的系列技术措施,同时建立了良种繁殖基地,进行了优系选择,选出有希望的单枝(株)系100余个。目前红富士苹果覆盖面占我国苹果主要产区的80%以上。 第一节引种的概念和意义 一、引种的概念 引种是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其自然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根据植物在引种前后是否发生遗传适应性改变,引种可分为简单引种和驯化引种。前者指植物种类或品种在基因型适应范围内的迁移,后者指植物在引种过程中发生某种适应性遗传变异。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入植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或只需采取简单的措施即能适应新环境,并能正常生长发育,达到预期效果的称为简单引种。如果引入地区自然条件与原分布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入物种本身适应范围较窄只有通过其遗传性改变才能适应新环境或必须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这种方式称为驯化引种。 二、引种的意义 (一)引种是解决园艺生产所需种类品种的重要手段。 新区基础薄弱,种类和品种短缺,靠引种可以解决,即使种类品种比较丰富的老的菜园和园林建设进展较好的地区也都需要不断引入新的种类品种,因为在全国或世界范围内总能发现比当地现有种类更好的种类品种。如果通过引种就能得到所需要的种类品种,要比选择育种或杂交育种简便而节约得多。 (二)通过引种不仅有可能解决地区当前建设中存在的种类品种问题,而且还能引入更多的种质资源,为今后进一步良种化提供有利条件。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我国自国外引进的蔬菜种质材料约2万份,有相当一部分被用作育种的初始材料,育出了一大批抗病、高产、优质的蔬菜新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利用。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主题阅读袁隆平的日常生活北京版

袁隆平的日常生活 袁隆平,比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像农民,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颧骨,背微驼,小平头,古铜色的脸庞爬上了些许老人斑,岁月像刀刻在了宽阔的额上,晒得黝黑的手臂被稻叶划上了一道道伤痕,穿着10年前报纸上曾描写过的那种白色短袖衬衣,一条灰裤,老式黑皮鞋上沾满泥巴,手上戴着一块黑色手表,乍一看,以为是一块儿童玩具表,他却说这是在美国讲学时发现原来的手表不见了,临时花45美元买的卡西欧表,造型很不错。 袁隆平每年手里多的时候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两层楼房像普遍农舍一样,掩映在椰林丛中,椰子树之间扯起一根铁丝晾晒衣物。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 袁隆平今年70多岁了,每天工作到凌晨一点,早上七点半起床,做一会儿运动,吃过早饭就进入实验室,中午稍稍躺一会儿,上午、下午各去一趟田里,晚饭后到海里游一会儿泳,然后与大家一起看新闻联播。他房里就是一张简易大床,两把竹椅,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中心给他买了一台彩电,他把彩电放在会议室,与大家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看完新闻后,继续工作。 他肠胃不好,有过敏性肠炎,自己做饭炒菜,清茶淡饭,饭前爱吃一点花生米,从不用筷子,手拈了往嘴里送。 袁隆平用他的智慧和能力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为解决中国以至世界范围内的饥饿问题做出了足以名垂青史的贡献。但他的贡献远不止如此,他献身科学的精神、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不图名利和享受的人生风范是对社会的另一种贡献,他是有志青年的人生楷模。 1

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案、实验指导、练习

园林植物育种学(园林专业用) 园艺园林学院

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这一章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植物(园林植物、蔬菜和园林观赏植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及品种的概念及其特性;育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要求学生对园林植物育种学的性质、范围和基本任务的相关概况有一个基本认识。 课时安排:3学时 授课方式:讲授 教学基本内容: 一.园林植物范围 园林植物包括蔬菜、园林植物和观赏植物,有时也将茶叶、经济植物和芳香植物等列入其中。 二.变异、遗传和选择 达尔文义认为所有生物,包括野生植物和植物的进化决定于三个基本因素:变异、遗传和选择;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自然选择的进化。 三.品种概念及其特性 1.品种(cultivar,简作cv.)是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物学特性符合生产的消费要求,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以适当的繁殖主式(有性或无性)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 2.品种:都具有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地区性和时间性等特性。

品种特异性:品种特异性是指作为一个品种,至少有一个以上明显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可辩认的标志性状。 品种一致性:品种一致性是指采用适于该类品种的繁殖方式的情况下,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经过繁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品种稳定性:品种稳定性是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相对不变。 品种地区性:品种的地区性是指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适应于一定地区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的要求。 品种也有一定的时间性。一定时期内在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主要经济性状上符合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需要。 3.园林植物良种的作用 园林植物良种是指在适应的地区,采用优良的栽培技术,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并能适时供应产品的品种。 它在下列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A.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改进产品品质 C.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污染 D.增强适应性和抗逆性,节约能源 F.延长产品的供应和利用时期 G.适应集约化管理、节约劳力 四.园林植物育种学的任务 园林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殖园林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园林植物育种学从园林植物、蔬菜及园林观赏植物等园林植物的育种特性的角度阐述园林植物、蔬菜及园林观赏植物的引种、选种、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的利用、生物技术育种的原理与方法、诱变育种的理论与应用、良种繁育技术的理论与应用. 现代园林植物育种已不仅限于单纯利用自然界现有变异选育优良品种,而且还将根据需要,利用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优势杂交、人工诱变、离体组织培

园艺教育专业

园艺教育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教育学 门类:职业技术教育类 专业名称:园艺教育专业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具备园艺产品生产、经营管理及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中高等职业教育园艺类课程教学以及从事与园艺类相关的技术研究、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职业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园艺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经营管理以及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具备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毕业生能够适应中高等职业学校园艺类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同时也能适应和园艺相关的管理、科研、技术推广等单位的岗位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生物学、园艺学、教育和心理科学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园艺场(园)的规划设计、园艺植物生产、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等方面的原理和技术; ◆具有农业经营管理和园艺新技术开发与推广的能力及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教研的能力; ◆熟悉我国园艺生产和教育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生物学、园艺学、教育学。 主要课程: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设施园艺学、园林规划设计、花卉学、盆景艺术、园艺环境工程与调控、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园产品营销学、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 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实习、春夏季综合教学实习、秋冬季综合教学实习、园艺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教育实习。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专业就业状况 本专业学生具备生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职业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适应中高等职业学校园艺类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园艺专业相关的管理、科研、技术推广等工作。 院校分布(部分) 安徽农业大学。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主题阅读不迷信权威的袁隆平北京版

不迷信权威的袁隆平 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脸上堆满了忧伤。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感到了“饿殍(pi ǎo)”两个字的刺痛。他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也必须做点什么。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lǒng)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而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从此,他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 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鹤立鸡群”。他如获至宝,马上用布条加以标记,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 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当时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gěng)上……突然灵感来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 袁隆平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但单凭人力不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如果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 想到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满信心。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他都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xiān)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jīng)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

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实习指导

1 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实习指导 前言 一、实验课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校园艺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不只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而是更能切实掌握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基本实验技能,正确使用常规仪器,学会正确记录,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初步综合运用已学实验技术方法设计简单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的训练。为继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 1.实验目的 (1)以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 精选重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及知识范围,操作难度适宜的自选实验的比例,引导、指导学生初步设计实验。建立一个既与理论课有一定互补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在切实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2.实验要求 (1)实验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简单到综合,由基本到提高到开放实验,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强调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授简明扼要,重点讲授实验原理,操作要点和实验方法的应用及意义,演示关键操作方法。 (3)切实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观察,启发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独 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严格要求和指导学生如实进行原始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强调科学求实精神;重视随堂考查,讲评学生实验和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考核方式、方法及实验成绩评定方法 3 1.考核内容应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⑴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总结记录书写情况; ⑵平时作业(实验过程)的认真程度;仪器设备操作使用情况;遵守实验室工作规章制度情况等。 2.成绩考核采用百分制记分制。 4 实验一园艺植物开花习性调查 一、实验目的 通过各种园艺植物开花习性的调查,了解园艺植物开花习性的主要特点,熟 悉园艺植物开花习性调查的主要观察项目和观察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不同园艺植物因自身发育特点不同其开花习性也不相同。此项调查可作为识

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教案

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品种及优良品种的概念,掌握其特点。 2.熟悉品种选育方法及特点。 3.熟悉本地区主要农作物的品种及其选育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课件展示问题,生自主学习,师做小结 一、品种与优良品种 1.什么叫作物品种?有何特点? 作物品种是人们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下,根据生产和生活需要选育出的某种作物群体。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特性。 2.优良品种是指在当时当地同一生产条件下与其他品种相比,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且经济价值高的品种。 二、品种选育 1.引种 (1)概念:是指把外地或国外的优良品种引进本地,通过实验、试种、和示范生产后,进行大面积推广。 2.引种的基本程序: ①引种材料的收集 ②检疫和隔离种植 ③引种试验 ④栽培试验 ⑤引种与选择相结合,不断防杂保纯和选育新品种 3.育种的方法有哪些? 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自然变异人工创造变异。 4.选择育种的优点 优中选优,简便有效 适合于群众性育种 连续选择,品种不断改进(能保持原品种对当地生态条件适应性) 4.杂交育种 是通过遗传性不同的两个或多个优良品种之间的有性杂交,对其后代进行培育和选择,最终选育出具有父母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杂交育种是目前世界各国应用最普通、成效最显著的育种方法。 2011年11月15日,在长沙举办的2011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再出豪言:“我90岁时,杂交水稻亩产要达到一千公斤!”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 5.“神舟八号”飞船在与“天宫一号”成功完成两次对接试验后,预计将于明晚返回地球。人们在欢呼庆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又一个重大技术突破的同时,注意到“神舟八号”飞船又一次进行了植物种子的空间搭载试验。这是我国自

茄子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教案(精)

《茄果类作物制种技术》教案授课题目茄子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知识点技能点1.茄子的植物学特征 2.茄子的生物学特性 教学目标通过对茄子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的学习,熟悉茄子植物学特征,掌握茄子生物学特性。根据茄子特征特性,为做好茄子种子生产打好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掌握茄子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为做好茄子种 子生产打好理论基础。 教学难点茄子的开花授粉习性。 教学方式与分析讲授√探究□问答□实验□演示√练习□ 本节课程包含2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其中包含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本节最好结合实物进行现场教学。 授课类型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演示√练习□ 参考资料[1]吕书文张伟春主编.茄果类作物育种与种子生产.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魏照信主编.农作物制种技术.甘肃: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束剑华.园艺作物种子生产与管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4]景士西.园艺植物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5] 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2008).北京:中国标准出 版社,2009 [6] 中国种子信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63759768.html,/ 知识点一茄子简介 一、茄子介绍 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别名落苏,古称酪酥、昆仑瓜,江浙人称为六蔬,广东人称为矮瓜。茄子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热带为多年生灌木。果可供蔬食。根、茎、叶入药,为收敛剂,有利尿之效,叶也可以作麻醉剂。种子为消肿药,也用为刺激剂。它的紫皮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维生素P,这是其他蔬菜所不能比的。茄子原产东南亚,古印度为最早驯化地,公元4~5世纪传入中国,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茄子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尤以东北地区、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以南方各地更为普遍。近年来,随着“南菜北运”产业的兴起,由于茄子高产,且耐贮藏运输,使得茄子成为了“南菜北运”地区的一种主要蔬菜。 二、中国茄子的分类 我国现代学术著作中,有关茄子的分类采用L.H.Bailey的分类法。即以果实及植株形态特征为主要根据,将栽培种茄子分为三个变种。 1. 圆茄类(S.melongena var.esculentum Bailey)植株多高大,茎直立粗壮,叶片较宽大而肥厚,果实呈圆形或近圆形。肉质较致密,水分含量较少。 2. 长茄类(S.melongena var.serpentinum Bailey)植株生长势中等或较弱,分枝多,叶片较圆茄类小。果实细长或短粗。籽较少。 3. 矮茄(卵茄类)(S.melongena var.depressum Bailey)植株矮小,枝细叶小。果实卵形。 还可以根据茄子生育期长短进行品种分类,具体如下。 1. 早熟品种群主茎生长至5~6片叶时顶芽形成花芽,并发育成门茄的品种。此类品种多数植株矮小,果实相对较小,如北京六叶茄、天津快圆茄、丹东灯泡茄、辽阳五叶茄、安徽青长茄、伊犁小长茄等。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案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案 绪论 总学时2学时 主要内容 1、园艺植物育种学 是研究选育与繁殖园艺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2、为什么要进行园艺植物的育种 选育园艺植物新品种是发展园艺生产的关键途径之一 发展园艺生产的途径园艺植物栽培园艺植物育种 育种与栽培的关系育种为栽培提供栽培对象,栽培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保障。 3、育种的直接目的是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品种的概念是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以适当的繁殖方式(有性或无性)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 ***品种具有 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地区性时间性 ***优良品种的概念指在适应的地区,采用优良的栽培技术,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并能适时供应产品的品种。 ***优良品种在生产中的作用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改进产品品质 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污染 延长产品的供应和利用时期 适应集约化管理、节约劳力 4、优良品种产生的条件 4.1自然进化决定于变异、遗传、选择(自然选择) 4.2人工进化决定于变异(自然变异、人工创造的变异)、遗传、选择(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野生植物演变为栽培植物就是自然选择加人工选择的结果。 5、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有:育种目标的制定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评价、利用和创新,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标记及选育的方法,选择的理论和方法,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和方法,育种不同阶段的试验技术,新品种审定、推广和繁育等。 本章重点 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