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

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
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071012

《食品卫生学》教学大纲

Scieuce of Food Sanitation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蜂学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先行、后续课程情况:先行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后续课:食品营养学;

学分数:2.0

主讲教师:黄启超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懂得研究各类食品污染与控制、卫生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需要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微生物知识为基础,要求懂得各类食品污染与控制、卫生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基本要求:学习和了解食品卫生学的历史、食品卫生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学习和掌握食品卫生、食品卫生学的概念和分支学科与主要内容。

2)基本知识点:食品卫生、食品卫生的概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基本概念:食品卫生、食品卫生学

2)基本理论:食品卫生学与各分支学科的关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食品卫生学与各分支学科的关系

2)难点:食品卫生学与各分支学科的关系

4.实验:无

5.习题课安排:无

第二章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基本要求:学习和了解生物有害因素污染食品对健康的影响,学习和掌握生物有害因素污染食品的途径及预防措施。

2)基本知识点:生物有害因素污染食品的途径及预防措施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基本概念:食品的腐败变质、细菌总数、大肠菌值、黄曲霉毒素、寄生虫

2)基本理论:细菌、霉菌、致病性微生物、寄生虫污染食品的途径及预防措施;食品的腐败变质的原因。

3)基本原理: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原理、微生物的控制和杀灭原理、黄曲霉和其他毒素对人体危害的原理、寄生虫污染食品和对人体危害的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食品的腐败变质、细菌总数、大肠菌值、黄曲霉毒素以及寄生虫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黄曲霉和其他毒素对人体危害的原理、寄生虫污染食品和对人体危害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食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腐败变质的基本原理;寄生虫污染食品和对人体危害的基本原理。

4.实验:无

5.习题课安排:无

第三章食品的化学性污染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基本要求:学习和掌握各种化学性污染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对健康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2)基本知识点:各种化学性污染物污染食品的途径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基本概念:农药残留、污染物、环境污染、食物链、生物放大作用、生物半衰期、生物浓集作用

2)基本理论:各种化学性污染物(农药、有害金属、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化合物、杂环胺类化合物、二恶英、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的来源和污染食品的途径。

3)基本原理:各种化学性污染物污染食品的途径;生物放大作用和生物浓集作用的原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农药残留、污染物、环境污染、食物链、生物放大作用、生物半衰期以及生物浓集作用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各种化学性污染物(农药、有害金属、N-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烃化合物、杂环胺类化合物、二恶英、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的来源和污染食品途径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生物放大作用和生物浓集作用的原理。

4.实验:无

5.习题课安排:无

第四章各类食品的卫生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基本要求:学习和了解不同食品受污染的因素和途径,熟悉各类食品可能存在的卫生问题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学习和掌握预防食品原料及常用加工食品污染的技术措施和搞好食品卫生的管理措施。

2)基本知识点:食品原料及常用加工食品污染的技术措施和搞好食品卫生的管理措施。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基本概念:激素残留、水的硬度

2)基本理论:不同食品受污染的因素和途径、食品原料及常用加工食品污染的技术措施和搞好食品卫生的管理措施。

3)基本原理:各类食品可能存在的卫生问题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食品原料及常用加工食品污染的技术措施和搞好食品卫生的管理措施。

2)难点:水质卫生的评价。

4.实验:无

5.习题课安排:无

第五章食品添加剂对食品的污染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基本要求:学习和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类型和生物学活性,学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掌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和常用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2)基本知识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和常用食品添加剂的分类。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基本概念:食品添加剂、抗氧化剂、防腐剂、色素

2)基本理论:食品添加剂的类型和生物学活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3)基本原理:食品添加剂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3.教学重点与难

1)重点:食品添加剂、抗氧化剂、防腐剂、色素食品添加剂的类型和生物学活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2)难点:食品添加剂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4.实验:无

5.习题课安排:无

第六章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基本要求:学习和掌握不同食物中毒的特征及其预防措施

2)基本知识点:食物中毒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不同食物中毒的特征及其预防措施。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基本概念: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2)基本理论:不同食物中毒的原因、特征及其预防措施。

3)基本原理:如何引起食物中毒。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等基本概念的熟悉、不同食物中毒的原因、特征及其预防措施。

2)难点:食物中毒的原因。

4.实验:无

5.习题课安排:无

第七章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管理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基本要求:学习和掌握食品企业的卫生管理内容和方法。

2)基本知识点:食品企业的卫生管理内容和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基本概念:食品卫生标准

2)基本理论:食品企业的卫生管理内容和方法

3)基本原理:食品企业的卫生管理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食品企业的卫生管理(食品原材料、生产过程、原材料及成品的卫生检验、成品贮存、运输和销售)内容和方法;食品卫生标准的制订。

2)难点:食品卫生标准的制订和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

4.实验:无

5.习题课安排:无

第八章食品安全性评价

1.该章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1)基本要求:学习和了解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学习和掌握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

2)基本知识点: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1)基本概念:食品安全性评价、基础毒性、致死量、损害作用、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蓄积毒性。

2)基本理论: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方法、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

3)基本原理:毒性试验的方法和原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食品安全性评价、基础毒性、致死量、损害作用、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蓄积毒性等基本概念的熟悉;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

2)难点:毒性试验的方法和原理

4.实验:无

5.习题课安排:无

四、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分配

五、课程成绩考核:平时(30%)和考试(70%)

六、选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1) 选用教材:《食品卫生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何计国、甄润英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七、教学大纲编制说明:

本教学大纲的编制是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教学要求和主要环

节,主要内容共分八章,重点是第二、三、四、六、七章。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突出食品污染与安全的特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方面得到提高。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时:6学时 学分: 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 执笔人:边藏丽 审定人:王恺兵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掌握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试管凝集、玻片凝集、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细胞形态观察、淋巴细胞分离、ELISA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免疫学实验对象多为具有传染性的材料,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牢固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操作与观察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凝集反应(试管凝集、玻片凝集) 3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 2.方法原理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特异性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试管、玻片、水浴箱、吸管、伤寒杆菌“H”“O”诊断菌液、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

诊断血清等。 4.掌握要点 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血清效价;凝集现象的观察。 5.实验内容: (1)玻片凝集(抗原定性试验) (2)试管凝集(抗体定量试验) 实验二对流免疫电泳、血型鉴定 2学时1.目的要求 掌握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了解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掌握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方法原理 对流免疫电泳是将经典沉淀反应与电泳技术结合而设计的一项实验。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一种血清学反应。 带电的胶体颗粒可在电场中移动,其移动方向与胶体颗粒所带电荷有关。抗原在的缓冲带负电荷,将抗原加于琼脂板阴极端的小孔中,由阴极向阳极移动;抗体为球蛋因电渗作用而流向阴极。当抗原抗体在两孔间相遇时,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线。此种在双向琼指扩散基础上加电泳的方法,称为对流免疫电泳。 血型鉴定属直接凝集反应。将已知标准抗A和抗B血型抗体分别与待测红细胞混合。如果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则引起红细胞凝集,反之则不凝集,据其凝集现象可判断血型。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标准的抗A和抗B单克隆抗体(抗A为蓝色,抗B为黄色)、酒精棉球、采血针、载玻片、待测血清、甲胎蛋白诊断血清,肝癌病人阳性血清, L巴比妥缓冲液,琼脂对流免疫板、打孔器、加样器、电泳仪等。 4.掌握要点 (1)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 (2)血型鉴定的方法及结果判断。 5.实验内容: (1)讲述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3)血型鉴定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实验三小鼠吞噬细胞及转化细胞形态观察 2学时 1.目的要求 观察吞噬细胞的吞噬现象;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观察转化细胞、淋巴母细胞的形态了解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2.方法原理 巨噬细胞可吞噬异种或异体细胞等体积较大的异物,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多种细菌。观察这两类细胞的吞噬现象,可计算出吞噬异物的细胞数和吞噬细胞中吞入的异物数,用以评价机体的免疫状态。 淋巴细胞,在受抗原的刺激后,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10山东中医药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0402)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预防医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中医学和现代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烹调工艺学基本技能,能够在医院、社区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营养指导及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培养要求 1. 知识要求 (1)掌握与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掌握一定的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营养学实践。 (2)比较系统地掌握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3)系统掌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4)掌握中医学食疗药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5)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的营养临床诊疗知识。 (6)掌握一定的学科前沿知识。 (7)熟悉中医“治未病”理论及中医养生、保健、康复知识。 (8)熟悉我国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 2. 能力要求 (1)具有对各类人群进行营养宣教、营养评估、营养指导、编制营养食谱的能力。 (2)具有根据不同中医体质及证候进行中医食养食疗指导的能力。 (3)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分析,食物资源开发和食品强化的营养设计与鉴定。

(4)具有对食品中各种污染物、添加剂、天然有毒成分及其他有害物质进行检测的基本能力。 (5)掌握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毒者抢救的方法和技能。 (6)具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基本能力。 (7)具有一定的烹调工艺学基本技能。 (8)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具有初步开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学研究的能力。 (9)具有利用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的能力。达到山东省大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合格水平。 3. 素质要求 (1)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忠于人民,志愿为食品卫生和营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而奋斗。 (2)职业素质:热爱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事业,树立终生学习观念,不断追求卓越。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树立依法工作的法律观念。 (3)人文素质: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了解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具备大学生应有的文化素质,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4)身心素质: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二、学制与学位 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8年 学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三、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执笔人:彭芳刚 、课程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3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2学时,实践学时:8学时 学分:2学分 二、课程概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和前提。《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是专门研究各种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与基本理论,进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门技术性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并能正确运用HACCP体系和IS09000族及IS022000等质量标准体系,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 质量 质量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 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 教学要求: 重点: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难点:质量管理百年发展历史 第二章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及其监管体系(2学时) 教学内容: 食品安全性影响因素 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工程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教学要求: 熟悉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物理、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等,理解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第三章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2学时) 教学内容: 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 国际食品质量与安全法规 教学要求: 熟悉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法规,重点掌握《中国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第四章食品标准(2学时) 教学内容: 概述 我国食品标准 国际食品标准 教学要求: 熟悉国内外有关食品标准和标准化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掌握编制标准和 贯彻实施标准的原则和方法;掌握查询获取国内外标准文献的方法。 第五章ISO质量管理体系(4学时) 教学内容: IS09000系列标准概述

《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50067 学时:64 学分:4 适用对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分析、生物化学,微生物,食品储藏,食品添加剂,食品分析等 考核要求:实验、实训、期末闭卷考试为主(60%),期中及随堂测验、作业为辅(40%)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公共营养师》,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 主要参考书: 1.《中国营养科学全书》.葛可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实用临床营养学》.吴国豪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 《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主编:杨月欣.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国营养学会编著,西藏人民出版社。 5.《食品营养》.杨君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6.《食品营养与卫生》. 王尔茂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 7.《现代食品营养与安全》. 霍军生主编,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一门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和通过改善人群的饮食习惯以提高其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的科学,是营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社会性、宏观性和多学科性等特点。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营养学基础;人群营养基础;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食品卫生基础;疾病与营养;食品营养与保健;营养教育和社区营养管理等基础知识。同时涉及公共营养学的部分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公共营养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中的重要作用,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应用,熟悉食品营养与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为今后从事营养改善、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等领域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和与国际同领域接轨,培养学生进行人群营养改善工作和开展社区营养工作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公共营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食品检测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应先修高等数学,应用概率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后进行。 该课程是为食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直接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内容之一,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更是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研究与相关知识普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学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有助于人们认识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有助于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与安全,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社会安定,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竞争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益,推动食品贸易的发展。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量开拓市场,以质量巩固市场,才能取得丰厚的利润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以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科学的观点,系统阐述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重点介绍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基础,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控制与数理统计方法、质量的经济性与质量成本管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检验管理等内容。同时,还介绍现代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新方法和发展动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与食品企业相关的产品设计、生产、商贸流通和管理等工作服务。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检测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为食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直接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内容之一,特别在我国加入WTO后,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更是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研究与相关知识普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学习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有助于人们认识现代社会质量含义和质量竞争的方式与特点,有助于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与安全,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社会安定,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竞争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益,推动食品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如何保证并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已成为食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量安全开拓市场,以质量巩固市场,才能取得丰厚的利润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的管理。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处理食品生产与流通中的质量问题。 四、理论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

《食品营养与健康》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与健康》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食品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食品加工对各类营养素和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以及增进营养的措施和途径,具备进行膳食调查、体格检查、评价个体营养状况,营养咨询与配餐等工作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力。 课程任务: 本课程讲授膳食平衡的理论知识,各类营养素对健康的作用、各类食物的营养成分、各类人群营养、保健食品与强化食品、膳食营养素摄入计算等基础知识,具备编制不同人群的一日、一周食谱,对居民营养状况能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指导的能力,为以后在食品企业从事膳食指导与营养师岗位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各类营养素的功能,熟悉其营养价值以及在生产、加工、贮藏过程中,可能出现降低食品营养价值的各种因素,并了解其来源和供给量。 (2)不同人群的生理状况、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 (3)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熟悉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了解各类食品在加工中的营养变化。 (4)掌握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和配餐的方法原则;熟悉膳食宝塔和膳食指南的内容;了解合理的膳食结构 (5)掌握营养调查的基本方法;熟悉营养监测的概念、作用和指标;了解社区营养。 (6)掌握营养配餐的方法,熟悉编制和评价营养食谱,能用食物交换法调整食物种类和食谱能量

(7)掌握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导致的慢性疾病的饮食预防措施;熟悉营养和疾病的关系;了解营养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 (8)掌握保健食品的作用、功能;熟悉保健食品作用来源及针对的人群;了解食品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9)掌握强化食品的目的、作用;熟悉强化食品的强化内容和方法;了解食品营养强化的概念和要求。 2.能力目标 (1)能全面把握营养学基础知识,能根据食品成分表分析评价各类食品价值(2)能够对人体消耗的能量、蛋白质与氨基酸、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水、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进行测算。 (3)能够依据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和环境要求提出合理化的膳食建议。 (4)能解读食品原料和辅料配方,并能根据食品成分表分析评价各类食品价值。(5)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内容对膳食的合理性进行评定。 (6)能用计算法编制和评定健康人群一餐、一日、一周食谱,能用食物交换法调整食物种类和食谱能量 (7)能判别成人消瘦、超重和肥胖,能够针对营养性疾病进行营养预防。 (8)了解营养与疾病的关系,能够针对营养性疾病进行营养预防。 (9)能能解读强化食品。 (10)能能够解读保健食品。 3.素质目标 养成“科学严谨、实是求事”的良好品德。通过工作任务设计,增强学生在食品质量管理方面的与人沟通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最终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重点、难点 课程重点:讨论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和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膳食平衡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课程难点:能够正确运用营养调查与分析的方法,结合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对中国居民给出合理膳食与疾病预防的建议和措施。

(整理)兽医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兽医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Veterinary Immunology) 课程编号:181202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动物医学(含动物医学方向、检验检疫方向、实验动物方向) 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化学、兽医微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等 后续课程: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兽医外科学与手术学等 总学分:3,其中实验学分:0.5 教学目的与要求:兽医免疫学是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动物医学专业重要基础课之一,主要研究动物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规律与调节、免疫诊断与免疫防治。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自学等过程,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兽医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重要免疫学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结合生产实践,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从事免疫学诊断与免疫防治工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章目名称 学时分配 序号章目名称 学时分配讲授实验讲授实验 1绪论211第十章免疫耐受1 2第一章免疫系统412第十一章抗感染免疫2 3第二章抗原313第十二章人工免疫2 4第三章抗体414第十三章血清学试验概述1 5第四章抗体的人工制备2315第十四章凝聚性试验34 6第五章免疫遗传216第十五章免疫标记技术25 7第六章补体系统217第十六章补体结合试验1 8第七章细胞因子118第十七章中和试验12 9第八章免疫应答419第十八章细胞免疫检测技术22 10第九章变态反应1 绪论(2学时) 第一节免疫及免疫学概述 一、基本概念:免疫的概念,免疫学定义与研究内容,免疫学科发展过程及趋势。 二、免疫的基本特性:免疫系统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防御体系,具有识别异己、特异性、免疫记忆等基本特性。 三、免疫的基本功能:动物机体通过识别异己产生应答反应,发挥免疫防御、自身稳定、免疫监视等基本功能。 第二节免疫学发展史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我国民间首创预防天花的人痘苗,为免疫预防提供了成功经验。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主要成就包括牛痘苗、弱毒苗、灭活苗以及抗毒素、补体和吞噬细胞的发现; 在此基础上提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学学说,并建立血清学诊断方法。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标志性研究成果包括细胞免疫、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 免疫遗传与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的阐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明等。 第三节免疫学的应用 一、免疫学与医学 二、免疫学与生物学 三、免疫学与生物技术 本章重点:免疫的基本概念、特性与功能。 难点:免疫的特性和功能。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一章免疫系统(4学时) 第一节免疫系统及免疫器官 一、免疫系统:包括参与免疫应答或执行免疫功能的器官、细胞和分子。 二、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器官,包括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 第二节免疫细胞及其表面标志 一、基本概念: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 二、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有T细胞和B细胞,它们的来源、分布、形态、主要表面标志、亚类和功能。 三、杀伤性细胞:主要包括K细胞和NK细胞,是早期、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辅佐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与B细胞共同组成专业抗原提呈细胞。 五、其他免疫细胞:主要包括颗粒白细胞、肥大细胞和参与黏膜免疫有关的细胞。 六、淋巴细胞再循环:基本概念、途径及意义。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原创).doc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 文(原创)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原创) 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机体与食物之间的关系的学科。通过对营养学的历史、起源、发展、特征、层次等方面的描述,可以知道营养学的发展脉略。 营养学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和中国传统营养学、营养管理及膳食制作的理论与技术,能从事大、中型膳食集团和饭店餐饮部门的营养指导与干预、膳食设计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型营养人才。 营养学专业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预防医学。 主要课程: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学、儿少卫生学等。 营养学专业就业前景 营养学专业就业前景有关行业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以营养师为主体的营养指导专业人士奇缺,全国现有营养师不到4000人。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长的国家。按照其每300人配备1名

营养师的现行比例推算,我国营养师行业有400万个工作机会虚席以待。权威机构预测,营养师将是我国未来热门的职业之一,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及良好的就业前景。 营养学专业就业方向 1、在诊所从事营养工作负责确诊病人的营养问题,列出保健计划,并监督饮食变化的有效性。通常他们在医院、社区健身中心或保健机构工作。 2、在餐饮服务业负责管理工作公共营养师加盟到餐饮服务管理行业中,使得不管是一日三餐还是零食小点都能够安全、卫生、成本经济地预备和配送。他们掌管餐饮服务的地点是医院、保健机构、学校、高等院校和商务场所。 3、公共营养咨询师为个人、机构、商务组织和媒体提供有关营养、食疗和餐饮服务等方面的专家建议,他们经营的是自己的私人咨询业务。 4、在公共领域从事保健工作的公共营养师他们在公共保健领域工作,了解大众的营养需求,确认社区中的营养问题,并发展营养教育项目和健康促进战略。通过在社会公共保健领域和社会服务部门的工作,公共营养师们向其他公众部门、专家和公众提供讯息与咨询性服务。 5、在社区健身中心提供服务的公共营养师这些营养师与社区、个人进行合作,目的在于提高其营养水平,抵御疾病,增进对饮食的关注以及提高个人对健康的控制能力。 6、在教育领域工作的公共营养师在饮食学、护理学、食品生产和儿童保健等方面,他们对学生开设营养学、食品化学和餐饮服务管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将普及到小学、中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医院。

食品营养学课程含试验内容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课程(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 四、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1)食品营养学的研究内容(2)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3)国内外的营养状况 (4)营养与膳食问题(5)我国食品营养工作的发展 第二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1学时) (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2)脂类的消化与吸收(3)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4)维生素的消化与吸收(5)矿物质的消化与吸收(6)水的吸收(7)消化系统概况(8)营养素的体内运输(9)消化产物的排泄 第三章能量(2学时) (1)能量与能量单位(2)能值及其测定(3)影响人体能量需要的因素(4)能量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5)能量的供给与食物来源(6)基础代谢(7)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8)能量代谢失衡 第四章碳水化合物(2学时) (1)碳水化合物的功能(2)食品中重要的碳水化合物(3)食品加工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4)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5)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6)功能性低聚糖第五章脂类(2学时) (1)脂类的功能(2)脂类的组成及其特征(3)脂肪在精练加工过程中的变化(4)脂类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营养问题(5)脂肪的营养评价(6)脂类的供给量和食物来源(7)脂肪在体内的动态变化(8)具有特殊功效的脂类(9)必需脂肪酸、磷脂(11)胆固醇的健康作用及其过量危害 第六章蛋白质和氨基酸(2学时) (1)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2)蛋白质的功能(3)氨基酸与必须氨基酸(4)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6)蛋白质和氨基酸在食品加工时的变化(7)蛋白质的摄取与食物来源(8)蛋白质在体内的动态变化(9)氮平衡(10)具有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 第七章维生素(2学时) (1)维生素概述(2)水溶性维生素(3)脂溶性维生素(4)维生素在加工时损失的一般情况(5)维生素与健康 第八章矿物质(2学时) (1)矿物质概述(2)矿物质功能(3)食品的成酸与成碱作用(4)食品中的矿物质(5)食品加工对矿物质含量的影响(6)重要的矿物质元素(7)矿物质与健康 第九章水和膳食纤维(2学时) (1)水的功能(2)水的需要量及其来源(3)膳食纤维的主要成分(4)膳食纤维的作用(5)膳食纤维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6)膳食纤维的摄取与食物来源 第十章营养与膳食平衡(2学时)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4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12学时),2学分 课程代码:bz020135 教学单位: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等本科专业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本课程以免疫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揭示免疫应答规律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所致疾病发病机制诊断、防治以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领域不断取得的成就,在医学和生命科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免疫应答机制的认识,了解近年来免疫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尤其是涉及免疫学重要理论和临床实际应用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视野。 本课程作为必修课为医学临床等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开设,学习本课程,需要解剖、组织、生化、遗传、细胞生物学等学相关基础科的知识。本大纲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药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十一五”

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第5版教学内容,参照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定。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建立牢固基础。 各章列出的教学目的要求划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便于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力。大纲中有些内 容可适当安排学生自学,一方面有益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免疫学简介和发展简史及展望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的概念和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2.熟悉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3.了解免疫学的形成及其发展。 教学内容: 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应答异常与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免疫学的应用。 2.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以及其免疫功能;淋巴细胞归巢和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基本概念。 2.熟悉各类外周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分布。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612105 英文名称: Food Safety and Hygiene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3. 课程目的 (1)掌握该学科的性质、地位、独立价值、研究范围、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食品中主要有害物质的种类、性质、危害途径和预防方法;各类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的种类、性质以及预防措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来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 (3)了解和掌握新型食品(比如,转基因食品、功能食品)及食品新型加工方法(纳米技术)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4)掌握食品厂区卫生管理规范以及食品生产卫生与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3学分.学时为60(50+10)学时。 5. 建议先修课程 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生物统计。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食品安全与卫生第1版. 史贤明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年 (2)食品加工中的安全控制第1版. 夏延斌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 参考书目: (3)食品中的危害与安全监控要点第一版. 邵俊杰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年 (4)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版. 李增智、花日茂主编.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 (5)Food Toxicology 第一版. Concon, Jose M.主编. Marcel Dekker,INC. 1988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精讲: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通过综合整理课程内容进行提纲式讲解,对于派生性、细节性、应用性内容多采取学生自学、师生共同讨论研究的方式学习。达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案例研究法:主要针对现实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和实验实习占40 % ,形式:作业、实验、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 (2)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形式: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 分为及格,满分为100 分,题型比例中单选题12%、填空题18%、名词解释题10%、判断说明题30%、简答题30%。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Nutriology of Food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 【学分数】: 4 【总学时】: 72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食品科学和食品加工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营养与人体需要和健康的关系,掌握基础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营养素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社区营养;了解食物的体内过程及其代谢,热能来源和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 DRI )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了解营养与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从事食品工业生产管理、营养师、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工程技术能力,以便在今后的食品生产及相关工作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营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㈠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 、理论知识方面 ( 1 )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生理,营养素在体内的转运及代谢过程;热能的单位、来源及生理值,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特殊人群、特殊作业环境机体营养代谢的特点和营养需要;膳食参考量( DRI )相关指针及其制定依据。 ( 2 )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特点和营养价值及其影响因素,营养价值评价方法,营养素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及生产,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 3 )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不同人群营养生理特点、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原则。 2 、技能技巧方面 ( 1 )根据主要缺乏症,能初步判断何种营养素缺乏。 ( 2 )通过居民营养状况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的学习,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 ( 3 )根据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正确编制不同人群食谱。 ( 4 )根据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基本能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 (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下列能力上得到培养: 1 、知识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编制不同人群食谱,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 2 、记忆能力。能够记住基本概念,主要营养素的代谢特点、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 3 、综合归纳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生理特点,归纳其营养需要特点;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及膳食营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

基础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1)

《基础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组人员:张智红、周炜、施华 一、课程名称:基础免疫学Basic Immunology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与生理学。 五、课程教学目标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科。它是生物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生物医学分析与仪器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 六、适用学科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1学时) ●免疫器官和组织(1学时)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分子(8学时) 免疫球蛋白(2学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抗体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补体系统(2学时):补体的激活;补体活化的调控;补体受体;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补体系统与疾病 细胞因子(2学时):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细胞因子与某些

病理过程的关系 白细胞分化抗原(1学时):参与T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参与B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免疫球蛋白Fc受体 粘附分子(1学时):各类粘附分子的特性;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粘附分子与临床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2学时) 概述 人类MHC—HLA复合体 HLA抗原系统 MHC的功能 HLA与医学的关系 ●免疫细胞(2学时) 淋巴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 ●抗原与抗原提呈(4学时) 抗原概述(2学时):抗原的性质;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种类;诱导免疫细胞增生的其他抗原 抗原提呈(2学时):溶酶体提呈途径;胞质溶胶提呈途径;非经典MHC分子提呈途径 ●免疫应答(4学时)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2学时)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2学时)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四年制培养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四年制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医学、营养学和食品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熟悉营养相关疾病的营养防治、熟悉营养与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等营养相关领域的高层次营养专业人才。 具体培养要求: 1.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以医院营养师为主的宽口径培养,利用医学院的教学资源,突出医学背景特色。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营养学和食品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营养相关疾病的原理、诊断、治疗原则,掌握其营养治疗原则;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中医食疗;熟悉营养与食品卫生检验、临床营养支持技术、食品卫生法规和卫生监督与管理;熟悉营养评估、营养诊断、各类疾病饮食营养防治、能对各类人群开展饮食营养指导,能够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在医院营养科、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宾馆餐饮业、营养相关企业等就业。 3.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锻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修业年限和时间分配 1. 修业年限为四年。 2. 时间安排: 公共基础课程,在闵行校区,时间0.5年 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时间2.5年

临床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时间1年 3. 时间分配(w)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1.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营养学、食品学 2. 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信息技术系列课程、正常人体学、疾病学基础、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营养学、食品学、中医学、中医食疗学。 四、教学基本要求 1.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变“灌输式”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教授的教学方法,注重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探索一套优化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2. 注重加强实验、实习、实践教学的环节。基础课实验内容要精选,机能性实验课程要努力开出综合性或自行设计的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3. 加强外语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专业外语考试。 五、成绩考核及学位授予 按教学进程表的规定进行学期或学年课程考试,注意测试学生的分析、解决

食品安全课程大纲-

《食品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安全 英文名称:Food Safety 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瞩目的全球性问题,一个涉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类健康与种族繁衍等方面的重要问题。本课程是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以食品安全科学理论,管理法规和控制措施为指导思想,以食品加工过程和供应链为主线,针对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内容包括食品原料的安全,食品生产及加工过程的安全,食品包装的安全性,食品流通领域的安全性,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与卫生的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和制度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适于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学生,学习本课程必须先修的课程有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先修课程。课程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编写模式,将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食品加工危害因素的来源及污染过程,学会贯彻和运用食品安全监管法规和卫生控制基本原则,掌握食品安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学科发展方向,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1章绪论(2学时) 本章重点讲解食品安全性的定义及内涵,我国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国际食品安全形势和突出问题,主要包括: 1.1 食品安全性的定义及内涵 1.2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影响因素 1.3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监管现状 本章要求:重点掌握食品安全性的定义和内涵,国内外食品安全形势及其突出迫切问题。

《饮食营养与健康》教学大纲

《饮食营养与健康》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酒店管理及其他相关专业 学时数:16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饮食营养与健康》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课程主要介绍了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及营养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特殊功效、人群营养学基础、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等相关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营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各类人群的合理膳食与营养平衡,以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二、课程及课时分配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概述 要点:1、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及主要学习内容,掌握营养学的相关概念,了解食品营养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的饮食营养状况,熟悉我国居民的主要营养问题。通过对营

养学相关知识的探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食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章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素 第一节人体所需要的能量 要点:掌握人体的能量需要及能量平衡,掌握人体的能量消耗及能量来源,熟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第二节碳水化合物 要点:掌握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及供给量,熟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了解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及性质。 第三节蛋白质 要点:掌握食物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及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熟悉蛋白质的组成、分类及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熟悉蛋白质的食物来源与供给量,了解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措施 第四节脂肪 要点:掌握脂肪及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熟悉脂肪的分类及食物来源,了解磷脂和胆固醇的功能。 第五节矿物质 要点:掌握矿物质的概念、分类及生理意义;掌握钙、铁、锌等无机盐吸收和利用的影响因素以及缺乏与过量的危害;熟悉各种矿物质的食物来源与供给量 第六节维生素 要点:掌握VA、VD、VE、VB1 、VB2 、VB6及VC 的主要功能及与其它营养素关系、供给量、食物来源;理解VC、VA 、VB1等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视黄醇当量(μ g-RE )的表示及营养意义;了解维生素在体内的吸收与代谢。 第七节水 要点:熟悉水的生理功能及人体对水的需要量与来源 第三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要点: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生理特点,熟悉各消化器官的功能,掌握各类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过程,了解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及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第四章各类食物的营养 第一节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要点:掌握谷类及豆类的营养成分及特点,熟悉几种常见豆制品的营养价值以及大豆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免疫学重点与了解 第一、二章免疫学概论、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重点介绍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一般介绍免疫应答类型及作用特点。 (三)一般介绍免疫学的发展史、发展趋势。 (四)一般介绍免疫器官与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五)一般介绍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抗原 (一)重点介绍抗原的概念、特性(免疫原性与抗原性、半抗原)。 (二)重点介绍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 (三)重点介绍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宿主方面的因素、免疫方法的影响); (四)重点介绍抗原的种类。 (五)一般介绍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超抗原、佐剂、丝裂原)。 第四章抗体 (一)重点介绍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二)重点介绍抗体的结构(基本结构、辅助成分、水解片段)。 (三)一般介绍抗体的多样性与免疫原性。 (四)重点介绍抗体的的功能。 (五)重点介绍五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六)一般介绍人工制备的抗体。 第五章补体系统 (一)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概念。 (二)一般介绍补体系统的组成、命名及合成。 (三)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激活过程: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 (四)一般介绍补体活化的调控。 (五)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意义。 (六)一般介绍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第五章细胞因子

(一)重点介绍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同特性。 (二)重点介绍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 (三)一般介绍细胞因子受体。 (四)一般介绍细胞因子与临床。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一)重点介绍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的概念。 (二)重点介绍黏附分子的功能。 (三)一般介绍黏附分子的种类。 (四)一般介绍CD分子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一)重点介绍经典的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经典的HLAⅠ类、Ⅱ类基因;HLA Ⅰ类、Ⅱ类分子)。 (二)一般介绍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三)重点介绍MHC的多态性。 (四)一般介绍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MHC的生物学功能, HLA与临床医学。 第九章B淋巴细胞 (一)一般介绍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二)重点介绍B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三)一般介绍B淋巴细胞的亚群。 (四)重点介绍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十章T淋巴细胞 (一)一般介绍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二)重点介绍T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三)重点介绍T细胞亚群、T细胞功能。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一)重点介绍APC的概念、种类,重点介绍树突状细胞。 (二)重点介绍APC对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处理提呈过程。 (三)一般介绍MHC分子的交叉提呈途径、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一)重点介绍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的效应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