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刷题首选卷:第一篇 专题十一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A卷) (通用版)

2020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刷题首选卷:第一篇 专题十一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A卷) (通用版)
2020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刷题首选卷:第一篇 专题十一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A卷) (通用版)

专题十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但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并没有减小降水变率,故A项错误;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轻,有利于减少河水含沙量,故B项正确;降水量一般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不会增加,故C项错误;植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有利于减少河流径流量,故D项错误。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读表可知,前4次降水均没有产生洪峰。受前4次降水的影响,雨水下渗量大,地下水水位升高,第5次降水下渗量少;根据表格数据推测,第5次降水强度大,因而汇流速度快,形成洪峰。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B.沟谷

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D

解析河流含沙量大,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来源于流域内的汇水区,河床和沟谷不是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排除A、B两项;该地植被覆盖率上升,裸露坡面少,排除C项;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前5次降水时,坡面径流携带的泥沙并没有大量进入河流,而是被植被束缚在坡面,植被覆盖的坡面泥沙越来越多,泥沙集聚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其保持水土的能力,大量泥沙进入河流,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故D项正确。

(2019·四川自贡一诊)重庆某大学的“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该项技术已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推广运用,3 000亩试验地农作物长势喜人。下图为该试验地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与土壤比较,沙地缺少的功能主要是()

A.固定根系B.保水保肥

C.保热保气D.团粒结构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可知,“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说明在掺入植物纤维和水以前,沙土中是不存在这些物质的,说明沙地缺少保水保肥的功能,故B项正确。

5.最适合推广该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的沙漠化地区是()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②位于黄河附近,有灌溉水源可以利用,推广该技术可以发展农业生产,且可以防止沙漠向东蔓延,故B项正确。

6.植物根系在“沙变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的首要作用是()

A.稳定沙丘B.减弱蒸发

C.提供有机质D.滋生微生物

答案 A

解析在山区、沙漠地区,植物根须可以保持水土,避免及减少土壤表面层的沙化及流失,植物根系首要作用为稳定沙丘,A项正确。

(2019·河北保定二模)在森林群落中,由于某一上层林冠树木死亡而在林地上形成不连续的林中空地,称为林隙。研究人员发现,与周边林冠下相比,林隙下草本植物的种类较多。下图为某红松阔叶混交林生长季林隙、空旷地、闭林地面最高温和最低温对比图。据此完成7~9题。

7.图例a、b、c分别表示()

A.林隙、空旷地、郁闭林B.郁闭林、空旷地、林隙

C.空旷地、林隙、郁闭林D.空旷地、郁闭林、林隙

答案 C

解析空旷地无树木的遮挡作用,空气流通最好,因此高温最高,低温最低;郁闭林树木密度大,太阳辐射对林间影响小,空气流通性差,高温最低,低温最高。故空旷地、林隙和郁闭林对应的曲线分别为a、b、c,C项正确。

8.林隙下草本植物种类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林下温差增大B.空气流动性增强

C.林地蒸发量增大D.林下光照增强

答案 D

解析林下草本植物受到上层树木遮挡作用,获得光照较差,而林隙中由于太阳辐射进入增多,则获得光照增强,种类增多,D项正确;林内空气流动性和温差对其植物种类没有影响,A、B两项错误;林地蒸发增大,则水分减少,不利于草类生长,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

9.林地内林隙产生会()

A.促进林木更新B.降低土壤肥力

C.促进生物进化D.增加林地降水

答案 A

解析林隙产生会导致林地内的光照、水分等条件变化,使林地内植被种类发生变化,林木更新,A项正确;林隙产生不会直接改变土壤的肥力状况,B项错误;生物的进化属于一个长期的过程,与林隙变化没关系,C项错误;林隙产生改变林内光照条件,不会影响林地降水,D项错误。

(2019·河南省中原名校质量考评)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据此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扎龙湿地形成的自然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

B.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低

C.地下冻土层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D.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易泛滥

答案 B

解析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世界最大的芦苇保护区,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因地势低洼积水,地下水水位高,故B项符合题意。

11.关于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先增加,后减少B.先减少,后增加

C.逐渐减少D.逐渐增加

答案 D

解析湿地位于内流区,随着河水的流入,盐分逐渐聚集,故D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9·河南安阳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全境大部分是低地,平原多在海拔200米以下,80%的国土被世界第四大沙漠——卡拉库姆沙漠覆盖,国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硫磺等矿产资源。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目前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国内河流、湖泊稀少;大部分地区以放牧为主,牲畜数量连年增多;只有在河流附近有绿洲,以种植棉花为主,并

且是土库曼斯坦最著名的优质棉花产区。下图为土库曼斯坦土地荒漠化分布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